性別:男
年齡:5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盛氏木桿秤
從藝年限:38年
單位及職務:盛氏木桿秤傳習研究所 所長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5826
盛志勇,男,1967年生,濰坊市安丘市人?!笆⑹夏緱U秤”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
1983年-1998年在安丘木器廠度量衡車間從事木桿秤制作生產。1999年創建盛氏木桿秤傳習研究所至今。
2011年4月申請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12月,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12月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桿秤制作技藝項目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5月木桿秤制作技藝申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木桿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制桿秤手藝精細,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
在安丘城區西側的一條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制秤店。這正是盛志勇的制秤店,也是他的家。盛志勇16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做木桿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桿秤的。做秤的人,一頭是秤星,一頭是良心,一絲都不能差。這是盛氏木桿秤的制秤規矩,也是盛家人代代口耳相傳的家訓。技藝靠的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特別是匠人堅守,來傳家傳世傳精神。
盛志勇準備做一個世界第一大木桿秤,申請吉尼斯紀錄,挑戰中國第一秤,成功后將捐獻給政府留作老手藝人的一種念想。
木桿秤制作技藝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因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很受群眾歡迎。
木桿秤可分為鉤秤和盤秤兩種,民間普遍使用的是鉤秤,鉤秤由秤桿、秤鉤、提鈕、秤砣等組成。按秤量分為大秤、中秤、小秤三種。木桿秤的工藝復雜而精湛,大致可分為選材、刨光、校秤、上色等工序。選材多為質地堅硬、日曬不彎曲、水浸不霉爛、結實沉甸的優質硬木。選擇的木料,用大鋸拉開,解成板子,削出秤桿的大致形狀,然后刨光,以銅皮或鋁皮鑲包桿頭、桿稍,木桿秤便出現其雛形。校秤是制作木桿秤的關鍵工序,根據杠桿原理找出平衡,確定準星,劃定重量刻度,用砝碼校驗。最后上色或打蠟,以襯托出銀白的星眼,堪秤優美的工藝品。
2012年12月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盛氏木桿秤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8月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2019年7月被評為第七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9年7月31日其參展作品在濰坊十笏園舉辦的“麗水芳洲”杯濰坊市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中榮獲金獎。
500克小型純手工木桿秤,為完全著作權,秤砣、秤盤均為純手工銅制材料打制而成,秤砣用直徑20毫米的銅棒用鋼鋸、挫刀、沙紙打磨而成,秤盤用1毫米的銅板經過加溫錘打成型,修整打磨成成品,再經過十幾道工續制作完成木桿秤。
來源:濰坊晚報
2018-03-26 10:52:03
曾經熱鬧的集市,無論街邊的小攤販,還是店鋪里的老掌柜,一桿木桿秤是經營謀生的必備品。一端秤盤上放上足量的貨物,一端掛上秤砣,秤翹得老高,商販口中吆喝兩句“足量高高的秤”,客人便取下貨物,心滿意足地滿載而歸。隨著電子秤的普及,存在了數千年的桿秤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3月25日,在安丘市興安街道的一間民居內,記者見到了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盛志勇,聽他講述了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
童年逛集市 滿街都是自家秤
在安丘城區西側的一條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制秤店。沒有招牌,也沒有裝飾,店內陳設凌亂,銼刀、鋸條、剪刀等各種工具堆積在木桌上,各種斤式的木桿提秤掛在墻壁上。這正是盛志勇的制秤店,也是他的家。
盛志勇16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做木桿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桿秤的。每天,他都擠在一張堆滿工具的木桌后面,做著一桿桿木桿秤,這一做,就堅持了35年。
小時候,盛志勇最喜歡的事,就是跟著父親走街串巷。那時候,安丘做秤的人多,但自家的秤向來比外人精致,外來的商販也慕名前來買秤。那時候他還小,只看著滿大街賣蔬菜水果、瓜子小吃的,手里的秤桿都有著自家的標志,心中有種說不出的自豪感。
“我家的木桿秤,銅皮的末端都是用鉚釘釘牢的,與他人的不一樣,好看又耐用?!笔⒅居卵凵裼坞x,似乎在回憶童年時熱鬧街市上滿街自家木桿秤時的情景。由于木桿秤是祖輩的手藝,忙時就全家一起做秤,悶著頭做起來,一天做出四五桿,可還是供不應求?,F在想想,這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盛志勇小時候一直對制秤情有獨鐘,因年紀小,家里做秤只是讓他看。后來,盛志勇初中下學,本來有朋友邀請他一起做生意賺錢,執拗的少年卻想傳承自家制秤的手藝,就回到了家,跟在父親身邊。那時,市面上已經有電子秤了。
少年學做秤 手上上百個針眼
選料、刨圓、磨光、加工、釘秤星、再磨光……做秤并不簡單,幾道大工序內還包含很多小工序,每一道都得小心謹慎對待,稍有差池,可能整桿秤就報廢了。雖說自幼在長輩身邊,耳濡目染,當真正動手時,盛志勇還是學了一年半的時間。
想起自己當初做木桿秤的經歷,盛志勇唏噓不已。因為技術不到家,加上燈光灰暗,所以他經常被錐子扎到手,戳破的洞密密麻麻慘不忍睹,他數了數竟然有上百個。但盛志勇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
如今,制作一桿秤對盛志勇來說已經輕車熟路了,他現場就為記者演示了一遍基本的制作工藝。他從木材中精心選取了木料,然后將其刨圓,之后據秤尺寸對比樣板秤,在合適位置用砣鉆鉆眼。砣鉆是一個類似于“三腳架”的獨特器材,以此確定打孔的位置,孔的位置決定秤重的斤兩。安裝銅質提鈕后,再給秤桿兩端包上銅皮防止磨損。
“南方的秤桿與北方不一樣,他們的提鈕是固定的?!笔⒅居滦χf,當初為了學做秤,他研究過各種材質、各式風格的秤桿,別的不說,對秤桿的前世今生倒是了解不少。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個簡易的秤桿很快就出爐了。不過盛志勇并不滿意,他說,這只是為了演示流程而做的簡易版本,實際上做秤講究精細,因為好的秤不會“缺斤短兩”,要講良心。
聽從父親教誨 一生從不缺斤短兩
盛志勇的父親常對他說,做秤的人,心中也要有桿秤,一頭是秤星,一頭是良心,一絲都不能差。這是盛氏木桿秤的制秤規矩,也是盛家人代代口耳相傳的家訓。
想起父親,這位年過五旬的濰坊漢子眼中閃過一絲黯然與懷念。他說,對做秤的人而言,商販的威逼利誘是常見的事。小時候,一個操著外地口音的商販聽說了他家做的秤,竟找上門來,要他們在秤上動些手腳,做些“耍秤”,現場掏出了幾張大票。
盛志勇的父親盯了對方半天,從手邊抓起一桿秤,指著秤桿上的“桿星”朝對方吼道,“16星上有‘福祿壽’3顆星,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則少壽,你不怕嗎?”
那人被盛志勇的父親說得臉臊紅,吭哧了半天也沒回嘴,弓著背灰溜溜地走了。
這件事盛志勇至今記憶猶新,因為這句話,他一直把做人和做秤聯系到一起。哪怕后來因為無人買秤,自己去木器廠做了木工活,他也一直堅守底線,從不缺斤短兩,貪人便宜。
木桿秤沒了市場 他仍沒放下手藝
盛志勇父親傳授給他這門手藝時,木桿秤的市場還很火,最多時一天能賣出七八桿秤。后來,隨著磅秤、彈簧秤和電子秤的興起,木桿秤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日漸蕭條的生意讓秤匠們的生計舉步維艱,不得不改行。
堅持了幾年,盛志勇一邊做秤一邊做別的木工活謀生,最近幾年,不光沒人買秤,連修秤的人也沒了。沒了這念想,他失落了幾年,卻也沒放下手藝,只當做一個業余的愛好。
“后來,市里說申請非遺,有幾個傳承人想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就申請了?!笔⒅居抡f,2012年12月,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時他樂了半天,以為會有人來學。
遺憾的是,木桿秤制作工序多,工藝要求高,只能作為工藝品出現,在市場的擠壓下,失去了計量器具在市場中的意義?!耙婚_始我免費教沒人學,我就讓自己的孩子跟著學?!敝瞥有袠I雖然衰敗,依然擋不住盛志勇堅守老手藝的心。
盛志勇常聽自己孩子說什么外國人的精湛工藝,他覺得,自家的手藝并不比外國差。技藝靠的不僅僅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堅守技藝、傳家傳世傳精神的“秤心”。同樣的是木桿秤,作為工藝品和禮品,木桿秤寓意好還是有市場的。
“我準備做一個世界第一大木桿秤,將來申請吉尼斯紀錄?!笔⒅居碌靡獾卣f,他已經查閱過中國最大木桿秤的相關信息了,準備先從挑戰中國第一秤做起,做出后捐給政府留作曾經老手藝人的一種念想。
記者 宋樹云
●人物檔案
盛志勇,男,1967年生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檔案
木桿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制桿秤手藝精細,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2012年12月,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安丘市文廣新局
“天地之間有桿秤”,一直以來,秤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電子秤出現之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把木桿秤,老百姓出售貨物時,木桿秤都是隨身攜帶。隨著電子秤、計量秤的普及,木桿秤逐漸褪去了昔日的光華。但這一集科學性與實用性于一身,凝結著古人大量聰明智慧的古老技藝,在我市盛志勇的執著熱愛下,仍在有序地傳承著,盛氏木桿秤制作技藝已被列入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6歲跟隨父親學手藝
盛氏木桿秤創始于清文宗咸豐年間,家族傳承,口傳身授,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盛志勇已經是第五代傳承人了。據盛志勇介紹,16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親和叔叔學習木桿秤制作手藝,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
記者發現,盛志勇至今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稱柜子,所有工具分門別類地放在里面,規整如一。木桿秤整齊地掛在房間里,雖無人問津但沒有一絲灰塵,色澤依舊光亮。
◆十多道工序制成“良心秤”
制作木桿秤是一門手藝活,工藝復雜,工序繁多,需要十幾道工序來完成。秤桿的選料、秤桿刨圓、秤系定位、秤系包嵌、秤系鑲刀、秤桿包頭、秤星校正、秤星打孔、秤星鑲嵌、打磨秤星、秤桿拋光、秤砣定制、秤鉤定制、秤盤定制、系刀定制、秤星用料定制、系繩……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技術要求,要求毫厘必究,必須細心、耐心,才能做出“良心稱”,稍有差池則前功盡棄?!爸谱髂緱U秤是個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偏差,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不容易?!笔⒅居陆榻B說,制作一桿普通的秤通常要一整天。
◆老手藝在堅守中創新
作為盛氏的傳承人,盛志勇自知責任重大。近幾年,他收了幾名對木桿秤感興趣的學徒,空余時間便手把手地教他們。木桿秤的制作手藝非常精細,對制秤匠人的要求也特別高,一個年輕的學徒需要隨師學習幾年時間才能出師。
盛志勇不斷挖掘傳承思路,對木桿秤進行了創新,購置上乘木料,如紅木、蘇木、檀木等為秤桿料,制作出精美的收藏秤、工藝秤,使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盛志勇還把制作微型桿秤,拿到多地展會上展示,很受人們的青睞。微型桿秤大多都被人們作為工藝品收藏,或者當成饋贈禮品送給親朋好友,寓意著稱心如意,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