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葫蘆烙畫,焚香烙畫
從藝年限:57年
單位及職務:青州焚香烙畫工作室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父親:楊公樹
徒弟:兒子第十六代楊俊
瀏覽次數:7468
楊祖前,男,1957年生,青州市何官鎮人,從八歲起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習焚香烙畫,是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焚香烙畫傳承人,2019年7月被命名為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焚香烙畫代表性傳承人。
楊祖前,聰穎好學,從年輕時就胸懷壯志。一九七四年,十七歲的楊祖前遠離故土,來到東北黑龍江省,投身于農墾總局紅興隆管理局二九一農場,成了一名農墾戰士。數十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致力于農墾工作。期間,他并沒有放棄父親傳授的焚香烙畫技藝,每逢節假日,常常躲在宿舍里偷偷練習作畫。
而今,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其作品,已經突破繪制佛畫的局限,拓展到烙制偉人像、風景畫、侍女圖,以至于巨幅連環畫等。他用焚香烙制的毛主席像《踏遍青山人未老》、《清明上河圖》、《趙秉中狀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圖》、《八仙過?!?、《名家名作匯萃屏》、《福滿乾坤六合屏》、《麻姑獻壽圖》、《玉女吹簫圖》、《松鶴延年圖》、《期耋長壽聯》等作品,令人眷戀不舍,堪稱烙畫寶庫中的珍品,足以靚麗人寰。
楊祖前的焚香烙畫近期傳承史為:十一代是楊竹林。楊竹林,使楊門的焚香烙畫有顯著發展。他不僅能在宣紙上烙制形態各異的佛像,而且能用香頭在葫蘆上烙制飛禽走獸,深受人們歡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被人們戲稱為“楊二葫蘆”;第十二代是楊德深、十三代楊世尊、十四代父親楊樹荊。傳到楊祖前的名下,已經是第十五。楊祖前的精湛烙畫技藝,正在傳授給兒子第十六代楊俊。楊俊精明干練,焚香烙畫技藝傳到他的名下,定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焚香烙畫代表性傳承人。
楊祖前制作烙畫照2017年
楊祖前的兒子第十六代傳人楊俊烙畫照
徐建成、戴天傳、劉沂生、楊祖前
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中華丹青寶庫中的極品。這幅畫,寬二十五點二厘米,長五百二十八點七厘米,圖中描繪了八百一十五個神彩各異的人物、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二十多件,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是任何畫作難以比擬的。歷代畫師爭相臨摹,然而,能出其右者,甚寡。
楊祖前臨摹的“清明上河圖”,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它不是用毛筆沾著色彩繪畫的,而是用點燃的香支,在薄似蟬翼的宣紙上燙烙的。其作品為棕色,古樸典雅,清新秀麗,濃淡有致,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觀景,身臨其處;看人,栩栩如生;望流,似聞潺潺水聲。較之原作品,顯得更有靈氣,更有吸引力,觀后回味無窮。這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以焚香制作烙畫“清明上河圖”,能達到如此境界者,前已無古人,興許其后也難有來者。
觀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是一種享受;看楊祖前焚香作畫,則是一次陶冶。他制作烙畫時,令人肅然起敬,給人一種神秘感。
沐浴更衣后的楊祖前,一身短裝束,干凈利落,面含微笑,神采奕奕。他將宣紙展開,輕鋪畫案上,放端正,抹平坦,上面已經用鉛筆勾勒好了畫卷底稿。隨即,他點燃一管香,躬身一拜,插進香爐。香管輕煙繚繞,香頭火花閃爍。而后,對案抱拳,恭行叩拜大禮。禮畢,從香管中取出一支香,雙手捧在胸前,車轉身,緩步來到畫案前,凝神靜氣,仿佛高僧入定。隨即,耳不他聞,目不斜視,左手撫紙,右手執香,開始伏案作畫。
楊先生手里的香頭,閃著火花,飄著輕煙,散發著芳香。這香頭,猶似鬼施神差,意先行而香隨到。于是,棕色的色彩,便在香頭下嘶嘶吐出,或勾、或勒、或點,潤色、熏燙,渲染、烘暈,不停地變換著技法。畫面在香頭燙烙下漸漸展開,終至于成形。鮮花,似散發著芳香,小鳥,正展翅飛翔。農人耕作,船家行舟,俱都躍然于紙面上。
香頭的溫度高達千度,在簿如蟬翼的宣紙上烙畫,如果火候把握不準,稍有不慎,會將畫紙烤糊,或將畫紙燒透。于是,這幅作品便前功盡棄,幾個月,甚至于幾年的辛苦勞作,便化作一張分文不值的廢紙。焚香烙畫制作的難度,可想而知;焚香烙畫作品的珍貴,也不難理解了。
焚香烙畫作品制作難,一件大作品,需要耗費幾個月,乃至于幾年。焚香烙畫制作技藝傳承更難,沒有天賦,沒有機緣,沒有恒心,沒有毅力,是絕對繼承不了的。因而,這一技藝,舉世罕見,傳承人也舉世難覓。
楊祖前制作烙畫照
十六代傳人楊俊烙畫照
楊祖前,山東省青州市何官鎮臧臺村人,其村落,恰置于周朝齊國故都營丘遺址,是焚香烙畫的唯一傳承人。焚香烙畫的源頭,可以推及三千年之前,姜子牙封齊都營丘后,于長沙水畔設壇祭天祈清平的壯舉。當年吶,這個姜太公:
亡商克殷立奇功,
賜封齊侯都營丘。
長沙水畔設祭壇,
為民祈福禱無憂。
姜尚,又名呂尚,是周文王傾商、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謀士、最高軍事統帥、西周的開國元勛。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滅殷,建立周朝。為褒獎姜子牙助周滅商的豐功偉績,武王封姜尚于齊,定都營丘,坐鎮海岱。齊國屬于東夷之地,想當年民風不化,子民彪悍,禮儀欠缺。對此,姜子牙深以為憂,悶悶不樂,愁眉難展,立誓徹底治理齊國。
為了了解域內的民風俚俗,以備制定治國良策,姜子牙在都城略作休息后,便輕裝間從,到四域去巡視采風。這一日南 巡,來到離都城五十里之遙的長沙水(今洋溪,又名南陽河)岸。
(姜子牙(前1156——前1017年)
長沙水,發源于西南群山峻嶺,順勢而下,歡歌輕吟。于山下調頭東泄,匯入巨水(今之彌河)后,奔騰入渤海。長沙水兩岸,繁花似錦,綠地成茵,花香蝶舞,百鳥爭鳴。立于北岸制高點處,俯視足下,碧波潺潺流;仰望南山,白云裊裊升。此處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留戀而忘返。姜子牙脫口嘆曰:“依山旁水,紫氣升騰,此乃寶地也!”
于是,他令從人在此處設壇,準備為民祈禱,祭天以求福。
祭天壇,為木材搭建,臨河面山,高聳云端。臺上擺設香案,八方插立錦旗。徐風吹來,彩旗飄飄;飛鳥掠過,婉轉啼鳴。香案上放置著一尊銅鼎,頂內插著一柄火炬,鼎前鋪著一塊土產麻布。四圍村莊里的居民,聽到姜國公在長沙水北岸設壇祈福的消息后,紛紛趕來窺探。圍人如堵,足有數千之眾。
時值正午,司禮官唱道:“日月同輝,國公齊?!漓雴⑹?,有請國公登壇!”
隨國公來的一干官員侍衛,輕聲唱道:“請國公登壇!”
于是,禮樂大作,禮炮齊鳴。
趕來圍觀的村民見狀,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隨即,也呼啦啦跪下,隨口高呼:“請國公登壇!請國公登壇!”
在眾人的肅穆仰視下,姜子牙摘下王冠,披上道袍,健步如飛,攀上高高的壇臺。登臺后,他從鼎中取出熊熊燃燒的火把,雙手捧舉,恭拜八方,引吭暢吟道:
商亡周興順天意,
移風易俗啟開來。
蒼天佑我展宏圖,
族盛民殷國安泰。
吟吧,姜子牙對著呼呼燃燒的火把吹一口法氣,輕喝一聲“歸熄”?;鸢训拿骰饝暥?,只有暗火閃閃發光。姜子牙高擎火把,移步來到香案前,口中念念有詞。而后,他左手輕撫案上鋪設的麻布,右手持著火把頭,在乳白色的麻布面上,時緩時疾,移上移下,移左移右,操作良久。最后,他離開香案,深深一躬,喝令司禮:“天意昭然,展示!”
司禮官尊旨,將香案上的麻布揭下,兩手提著,來到祭臺前沿,高舉過頂,讓臺下諸人觀看。眾人好奇,舉首仰望。此刻,那乳白色的麻布上,隱約可見棕黃色的花紋。一般的平民百姓不讀書,不識字,自然不知麻布上涂抹的什么東西。臺下國公的隨從人員中,文人頗多。其中一人,出班高聲朗誦到:“天公賜福,人寰清平?!?/p>
一干百姓聞言,俱都以為,這就是天公對齊地黎民的庇佑征兆。于是,眾人山呼不息,叩拜不止,對姜國公崇拜有加,自然會言聽計從。
祭祀時,麻布上用火把燙烙出來的是金鼎文。金鼎文,是當年使用的文字,筆畫曲曲拐拐,平民不認識字,以為是傳達圣意的天書?;鸢牙幼?,始于姜子牙,這就是焚香烙畫的來歷。所以說,焚香烙畫的祖師爺,當屬周朝的太公姜子牙。
從此之后,姜子牙順應當地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不出三年,便將齊國治理得國富民殷,成為周朝諸侯國中的佼佼者。
姜太公是三朝元老,先后佐助文王、武王、成王王天下。 周成王姬誦即位后,逾百歲老相姜子牙又披掛上陣,統兵幫助他平定管叔、蔡叔、武庚叛亂,穩定周朝江山。因此,周成王號召轄下諸侯國向齊國學習,尊子牙為太公,諭令在姜子牙長沙水設壇祭天處,修建一座祭天亭,世代祭祀他,借以表彰他的豐功偉績。當年的祭天亭,就是表海樓的啟始文物。表海樓名號,源于左丘明《左傳》中“世胙太師,以表東?!?。
表海樓,最輝煌時,高達百尺(三十余米),六角重檐,與黃鶴樓、岳陽樓及鸛雀樓齊名,是四大名樓之一,游者絡繹不絕,是文人墨客登臨吟詠的勝地。憂樂天下的宋代良相范仲淹,失勢后貶至青州,屈任青州知州。他登臨表海樓后,曾吟誦《登表海樓》,詩曰:“一帶林巒秀復奇,每來憑檻即開眉。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p>
姜子牙享年139歲,無病而終,坐化升天。其仙軀,常來表海樓巡視,流連忘返。據傳,登臨表海樓,不僅可以爽神健體,而且能延年祈壽。游客樂于光顧的原因,盡皆于此吧。
表海樓地勢極佳,位居東陽城與南陽城的制高點,登臨樓臺,兩城風光,盡收目下??上?,此樓景佳命運不佳。宋金戰亂時,一度圮廢,唯存古臺,沐浴殘陽,瑟瑟發抖。及至明朝,又經多次修復。明末清初,又一次毀于戰火,僅余臺基殘存。延及清末民初,竟連臺基也無存了,豈不可嘆,可悲,可惜!
時來運轉,社會升平,表海樓又在修復中。這座表海樓吶:
居高臨下洋溪畔,
歷經滄桑數千年。
今朝整裝重現世,
幾許帝君化塵煙。
青州輝煌表海樓
姜尚,字子牙,號飛熊,又名呂尚,后人尊稱為太公,為炎帝之后裔。其祖先名伯夷,乃堯帝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賜姜姓,封于呂地(今河南南陽臥龍區董營村)。
姜氏家道中落,及至姜子牙,已經淪落為平民。其人學富五車,懂天文,識地理,儒道兼備,神秘莫測,卻蝸居于渭水畔,歲及七旬,依然壯志難伸,郁郁寡歡。
殷商末葉,紂王無道,諸侯憤憤不平。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舉旗造反,揭開伐殷倒商大業。文王慧眼識才,起用姜子牙于渭水。于是,一個默默無聞漁歌釣夫,一躍成為謀士權相,承擔起籌謀、指揮倒商亡殷之千秋大業。周朝立國后,周武王念及姜子牙開國巨功,封其于齊,都于營丘。
古之營丘,地處漫洼,四周一馬平川,位于長沙水(今南陽河)以北,伏龍河之西岸,面向群山連天碧,背倚滄海霧茫茫,堪稱一方絕佳寶地。
姜子牙憑玄理致勝,信奉的是天道。赴國到任后,他的第一要舉,便是施建祭天臺。
祭天臺,是一座土筑臺,南北長而東西窄,頭南尾北,形似臥龜。這座臥龜,頭高尾低,翹首南望,猶似出浴北海,探視人寰。因而,當年的祭天臺,被人們尊稱為“萬壽臺”。堆積“萬壽臺”的泥土,來自筑臺的東北與西北兩角,就地挖掘取土。當年挖掘與運送工具極其落后,人們用竹板掘土,用提籃運土,有的人甚至用衣兜兜土。人來人往,筐上筐下,熙熙朗朗,轟轟烈烈,其場面相當恢弘,用螞蟻搬山來比喻,的確不為過。
土臺東北與西北兩處取土地,變得地勢低洼,后人稱他們為東洼與西洼。這兩處洼地,澇雨季節積水成灣,被人們稱作“天池”。這便是“龜借水行,人憑天貴”俗語的來歷。
“萬壽臺”,僅僅是祭天臺的臺基。土臺筑成后,又在上面搭建一座木質高臺,以供姜子牙臨期攀援登臺祭天用。此即為:
祭壇常設佑太平,
屹立營丘擎云天。
萬壽臺(臧臺)遺址
每逢祭日,姜子牙便披發仗劍,登臺作法,祈求上蒼庇佑,助他屢建功業。
周朝征戰,是坐著戰車廝殺,轂錯相接,戰國雷鳴,塵土飛揚,場面非常壯觀。因而,兵勇與車馬,是取勝的兩大利器。都城營丘遺址,不止“萬壽臺”一處,駐扎兵勇的軍營,停放戰車的軍庫,喂養戰馬的廄棚,數不勝數,舉不枚舉?!叭f壽臺”遺址前方,有駐扎兵勇的前營與后營村落,“萬壽臺”的后邊,有停放戰車的大王車、小王車、東王車、西王車,以及飼養戰馬、訓練坐騎的褚馬、演馬、崔馬、飲馬等村名。這些地名流傳至今,此處古代非國都莫蜀。
齊國,自太公始,丁公、乙公、癸公與哀公,皆都于此。逮及胡公,都城西遷于博興縣薄姑。時僅一載,胡公被殺,獻公立,又遷都臨淄,拓建新都城。營丘前后為都近二百載,齊國遷都以后,逐漸敗落荒廢。然而,姜子牙構建的“萬壽臺”,卻依然保留著。
臧武仲,乃姬姓臧氏,戰國時魯人,矮小多智,人稱其為“圣人”,是魯國的重臣。因得罪魯王,招來滅頂之災。為了活命,他避難于齊國,深得齊景公看重,允其選址筑臺,拜 相統兵。臧武仲尊重姜太公,仍以“萬壽臺”為祭臺,蒹作點將臺,沒有另選臺址。他不滿足于原臺的高度,重修“萬壽臺”,又加高數十尺。臧武仲加高的土層,與原臺的土質不同,是堅如巖石的夯土層。剖開祭臺遺跡查看,夯土層歷歷在目。自此之后,人們稱當年的“萬壽臺”為“臧臺”。時至東漢,又一次重修“臧臺”,使其高度達六十余尺。
臧臺出土漢朝石磨
關于臧臺遺址,青州博物館老館長、考古專家、龍興寺佛像群勘探挖掘人夏名采先生,曾于一九七九年做過專門考察與論述。其后,北京大學歷史系、山東考古研究所等,又做過多次考察。
此說并非武斷,土臺的頂端,原來有一座建于唐朝的“泰山行宮”,供奉著太山老母的法相。這座廟宇,毀于抗日戰爭炮火。臧臺村民,曾在其地基下挖掘出一頁磨盤。據考證,這頁磨盤,是漢朝研磨制香香粉用的。而今焚燒的“香”,起源于西域,漢朝張騫通西域時傳入中原。青州一域,是絲綢路的起點。制香業起源于青州,其源頭,就在臧臺附近。
焚香烙畫的鼻祖是太師姜尚,臧臺楊氏的先祖,即是焚香烙畫的傳承人。這門技藝傳到楊氏時,已經發展為焚香烙制佛像了。
劉珝(1426-1490年),字叔溫,號古直,明代中期最有聲望的儒學家、政治家,是三朝重臣,一代帝師,祖居青州陽河村,青州城里有閣老府邸。臧臺村楊氏的祖爺,焚香烙畫的傳承人,是劉閣老同鄉,執掌閣老府的香火禮儀,家里開設著制香坊和制紙坊。我們有理由肯定,藏臺遺址發現的漢代石磨,興許就出自于楊門。這時楊氏的焚香烙畫,已經成為稀世珍品。他焚香制作的佛像作品,被列入閣老府獻給皇帝的貢品。
焚香烙畫技藝,在楊家代代相承,絕密不傳外人。只可惜:
高超技藝單線傳,
焉知何日亮尊顏。
楊祖前,青州市何官鎮人,從八歲起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習焚香烙畫,是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焚香烙畫傳承人。
楊祖前,聰穎好學,從年輕時就胸懷壯志。一九七四年,十七歲的楊祖前遠離故土,來到東北黑龍江省,投身于農墾總局紅興隆管理局二九一農場,成了一名農墾戰士。數十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致力于農墾工作。期間,他并沒有放棄父親傳授的焚香烙畫技藝,每逢節假日,常常躲在宿舍里偷偷練習作畫。
而今,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其作品,已經突破繪制佛畫的局限,拓展到烙制偉人像、風景畫、侍女圖,以至于巨幅連環畫等。他用焚香烙制的毛主席像《踏遍青山人未老》、《清明上河圖》、《趙秉中狀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圖》、《八仙過?!?、《名家名作匯萃屏》、《福滿乾坤六合屏》、《麻姑獻壽圖》、《玉女吹簫圖》、《松鶴延年圖》、《期耋長壽聯》等作品,令人眷戀不舍,堪稱烙畫寶庫中的珍品,足以靚麗人寰。
楊祖前烙畫作品展示:
趙秉中狀元卷截圖(青州博物館收藏)
楊祖前的烙畫傳承道路,是漫長的,艱辛的,用汗水鋪墊起來的。
焚香烙畫的近期傳承人,十一代是楊竹林。楊竹林,使楊門的焚香烙畫有顯著發展。他不僅能在宣紙上烙制形態各異的佛像,而且能用香頭在葫蘆上烙制飛禽走獸,深受人們歡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被人們戲稱為“楊二葫蘆”。
焚香烙畫的第十二代傳人是楊德深,其后是十三代楊世尊、十四代楊樹荊。傳到楊祖前的名下,已經是第十五。楊祖前的精湛烙畫技藝,正在傳授給兒子第十六代楊俊。楊俊精明干練,焚香烙畫技藝傳到他的名下,定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楊祖前八歲時,父親楊公樹荊擺設香案,讓他叩拜祖師姜太公,開始納入師門,傳授焚香烙畫技藝。父親執教極為嚴格,稍有不滿,不是擰他的耳朵,就是打他的屁股。學藝分心時,常常被罰跪,面對祖師爺思過,直到告饒為止。因此,每當烙畫時,他便入定忘我,沉浸在繪畫的境界里。于是,一幅幅佳作,便油然誕生。
焚香無匹堪稱絕藝,烙畫通玄盡展神技。我曾目睹楊祖前烙畫,的確奧妙莫測。其最玄妙的演示,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張口啞然。即使我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的。
待到成年后,楊祖前的烙畫技藝,已經超越其父輩,烙制的佛像栩栩如生,令人望而頓生敬仰情懷。
一個優秀的焚香烙畫師,必須有踏實的繪畫基礎,因為在用香烙制之前,必須先用鉛筆在宣紙上勾勒出欲烙制的畫稿,沒有準確的畫稿,是不可能烙制出逼真作品的。為此,楊祖前拜畫家楊祖江先生為師,向他學習繪畫技巧。而后,又拜王丙照先生,即“人民英雄紀念碑”“金田起義”雕塑群的雕塑師為師,學習精湛的雕塑技藝。他下的這番苦工,使其開拓了境界,升華了藝術品位。至此,楊祖前的焚香烙畫,徹底擺脫了烙制佛像的束縛,開啟了更為廣泛的烙制境界。一代焚香烙畫大師,終于顯露出他的非凡鋒芒,沒有辜負他五十載的艱辛磨練。
楊祖前用來烙制圖畫的“香”,并非市面上出售的一般“香”,而是他們楊門專門研制的。其配方,除磨細的榆樹皮粉外,還加入了多種珍貴藥材。這種“香”,粗細不等,功效不同。細的似鋼針,粗的如拇指。其特點是,燃燒緩慢,溫度穩定,尚有安神固志、清心明目的特殊功效。市井間,是絕對購置不到的。其配方和制作工藝,也不會輕易外泄。
寶珠深藏無人識,一朝現世閃金輝。
青州,位居十大古都之首,其文化遺產相當豐富,目前正在緊急搶救中。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是我國非遺寶庫中的佼佼者??上?,一直沒有引起社會的注重。
二零一六年春,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技藝,得到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高度重視,被收為縣級非遺項目。二零一七年春,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技藝,又順利通過了濰坊市非遺驗收關。明珠現世,分外燦爛,其光彩震撼國人。同年盛夏,中央十臺聞訊而來,在“多彩華夏”節目中,以“青州古城尋古韻”為題,作了精彩報道,令人大開眼界,大為震驚。目前,楊祖前正在進一步整理、完善他的焚香烙畫技藝申報材料,不久的將來,山東非遺圣庫,乃至于國家非遺圣庫,定然會有它的一席之位。
我們相信:
金針不懼烈火煉,
明珠定當閃異彩。
余韻
壯士志高遠,鴻鵠萬里翔。
不想當將軍的人,成不了好戰士;不思創新的人,成不了藝術家.唯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稱得上真英雄。楊祖前的焚香烙畫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焚香烙制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感恩二十四孝圖》與《趙秉中狀元卷》等巨制,已經步入極品范疇。然而,這些作品,都難稱其絕對第一。在書畫藝術遍地開花、人人稱家的當代,用電筆燙烙這類作品的人,可謂比比皆是,難說誰是真英雄。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朱見深封其七子朱祐楎為衡恭王,就藩于青州,在青州城內建造了衡王府。衡王府規模浩大,富麗堂皇,堪與帝闕媲美。王府傳位六代七王,存世一百五十九載,為繁榮青州的經濟與文化做出了巨大奉獻。滿人入主中原后,衡王府被查抄,宗族十一人遭斬,堂皇王府被夷為平地??蓱z的衡王府“一代輝煌付流水,笙歌艷舞無處尋”。
恢弘的青州衡王橋,于2012年竣工通車。
衡王橋雕文作者劉沂生
橋兩側石制欄板上,雕刻著三十二祖衡王府故事。這些故事,書王府輝煌,記王府不幸,使衡王橋成為一部衡王府興衰史詩。這三十二組故事,每組由一幅文字與兩幅相關內容的圖畫組成。每側橋欄板上,雕刻著九十六幅字畫,兩側共計一百九十二幅。一座橋的欄板上,雕刻著如此多的故事,如此多的圖畫,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橋梁史上,敢詡絕無僅有。這一杰作,出自咱青州人之手:雕文作者,傳奇作家、衡王府貢品糕點師劉景后裔劉沂生;圖案繪制,繪畫師丁岱宗;欄板設計,工藝師房德石。
楊祖前,取此內容為烙制素材,堪為第一;將此內容以焚香技藝烙制到宣紙上,將是絕對無雙。為此,我們給此圖冠名為焚香烙制首作《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其卷長達百余米,不為不恢弘矣。
蒙張慶吉、徐建成及姜子牙后裔高萬友諸君精心策劃,獲王壽禮、鄭玉章、揚中奎、楊春富、馬愛娟諸君鼎力支持,《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正在趕制中,不久將隆重面世。茲奉上一組焚香烙制衡王橋欄板圖以娛之:
雪簑書壽字
云門巨壽字
茲將《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長卷卷首志文,與卷末跋語附于后,以嗜諸位高朋:
烙畫“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誕生志
青州衡王橋,欄板石雕,圖文并茂。橫跨南陽河,貫通南北路,堪稱青州一道靚麗風景。
衡王橋石欄板上,雕刻著三十二組衡王府故事。這些故事,書王府輝煌,記王府不幸,凝王家喜怒哀樂于一橋,融知識教育情趣于一體,使衡王橋成為一部觀歷史、知興亡王府史詩。雕文作者,為傳奇作家劉沂生;圖案繪制,乃工藝師丁岱宗。
(徐建成、戴天傳、劉沂生、楊祖前)
幸矣,時值盛世,日月輝煌。電筆烙畫,比比皆有;焚香烙畫,獨自一人。楊祖前,青州人士,乃焚香烙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重陽日,連袂登高,游覽萬壽臺,追憶當年姜公祭天盛況。歸來小酌,歡欣滿胸懷,笑容融杯盞。談笑間,劉沂生邀祖前展示奇才,烙制衡王橋王府故事圖。盛情難卻,祖前慨然應喏。
撤宴返府,酒興未艾。興所致以神自來,心已騖而難自已。于是乎,沐浴更衣,恭請祖師姜公坐鎮,執香以抒懷。燈火長明,達旦未熄,燙制烙畫之艱辛,可見一斑矣。
壯哉!盛舉,蒙張慶吉、徐建成及姜子牙后裔高萬友諸君精心策劃,獲王壽禮、鄭玉章、揚中奎、楊春富、馬愛娟諸君鼎力支持。月落星移,四季更迭,耗時經年,楊祖前與楊俊父子聯袂,順利完成巨制。畫卷長達百余米,名曰”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觀人睹物如臨其境,王府興衰躍然紙上。自此啟始,又一驚世巨作問世,豈不快哉!感于斯,特擬短章以志之。
八旬翁劉沂生擬志 德藝軒主戴天傳書
歲次戊戍陽春 青州云門山下
烙畫“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跋語
三山疊翠,二水盤桓,山明水秀靈杰地,傲立人寰五千年。云門拜壽,駝嶺參禪。仰天山消夏,范公祠訪賢。青州,乃華夏十大古都之首,山河壯美,名冠神州。
壯哉,二〇一二年春,衡王橋落成。似巨龍天降,如長虹臥波,朝迎紅日出,暮送晚霞歸,為青州平添一道靚麗風景。佇立橋頭,遠眺群山滴蒼翠,近聞碧水流淙淙,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衡王橋欄板上,雕刻三十二則王府故事。每則故事,配置兩幅即興畫。書王府輝煌,記王府不幸,慶王府男兒少庸才,哀王府女兒多薄命。圖解王府盛衰史,追憶皇家興亡蹤,使斯橋成為一部圖文并茂史詩。令人沈思焉,激人深省。
善矣,衡王橋重如泰山,即使難舍,亦難移動。焚香烙畫大師楊祖前,有化平庸為神奇之奇技,他頂禮膜拜,恭請祖師太公蒞臨,將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烙制成長卷。便你收藏,隨你同行,陪你歷世矣,步步暢通。
楊祖前、徐建成、劉沂生、張慶吉、宋執貴
焚香無匹堪稱絕藝,烙畫通玄盡展神技。楊祖前,祖籍青州市何官鎮臧臺村,乃焚香烙畫第十五代傳承人。他的烙畫技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其力作,除《清明上河圖》外,尚有《趙秉中狀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圖》、《福滿乾坤六合屏》、《福如東海長壽聯》、《麻姑獻壽圖》、《玉女吹簫圖》與《松鶴延年圖》等。
雄鷹志凌云,蛟龍傲汪洋。楊祖前烙畫“衡王橋九十六喻世圖”封管,特吟短歌以頌之。
青草堂主劉沂生志 玲瓏童宋執貴恭書
歲次戊戍陽春日 于青州云門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