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9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葫蘆烙畫,花畫
從藝年限:41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仁和軒葫蘆藝術工作室 經理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丁洪壽
徒弟:肖振燕、丁文正、劉海峰、李英、巨宏波等
瀏覽次數:9918
丁承效,男,1963年10月生,山東省濰坊市人?,F為工藝美術師、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濰坊市級烙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理事、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濰坊市奎文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1979年擔任濰坊市家具公司樣品設計師。同年,參加濰坊市美術書法骨干培訓班學習。曾多次赴江浙遍訪劉錦堂、錢懷瑾等烙畫名師,對傳統工藝表現手法不斷完善,對現代設計理念不斷創新,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獨樹一幟。葫蘆烙畫為傳承人丁承效祖傳技藝,精于板畫、葫蘆烙畫,其祖父丁長茂跟隨長兄丁東齋學藝,后傳于其子丁洪壽,丁洪壽又傳于丁承效,丁承效的葫蘆烙畫自幼受家族影響,對葫蘆烙畫藝術勤學苦練,多次赴江浙遍訪劉錦堂、錢懷瑾等烙畫名師,技藝精進,不斷創作出獨特新穎的烙畫葫蘆作品。丁承效烙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熨、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后,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填彩烙花”工藝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據創作主題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
丁承效創作的葫蘆作品上萬余種,從傳統的葫蘆文化福、祿、壽喜到工筆、寫意、人物、花草、魚蟲書法等藝術,以及現代工藝設計客匯貫通在,無不涉獵。不斷創作出獨特新奇的個人葫蘆天地?,F正在向著產業化、基地化、加工、展覽、銷售一條龍發展邁進。
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展覽并獲獎,很多作品已被國家圖書館、海內外人士收藏,省內外報刊、雜志、廣播及媒體相繼報道和推介宣傳。
丁承效本人擅長烙畫技藝,自仁和軒成立至今已有三家分店,已有正式徒弟五名,分別為肖振燕、丁文正、劉海峰等。2016年11月13日至2016年12月11日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參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培訓班,完成規定課程學習。
以烙畫的手法,在原生態的葫蘆上,繪制傳統國畫,利用天然達到藝術的高端性。在傳統烙畫的基礎,并相繼開發了像葫蘆座燈、葫蘆茶桶、葫蘆手串等各種藝術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傳統烙畫工藝上烙畫工具的提高也是技藝提高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烙畫工具有,焊接式烙鐵,烙畫專用烙機,其性能特點各有利弊,焊接式烙鐵的特點是溫度高,線條款,適用于深壓,但是操作難,不適合工筆畫的表現,現在大多數從業者所用的烙畫機雖然有著精細操作的功能但是壽命較短,切刀頭的單一性決定了其繪畫時的局限性,所以基于以上的種種原因,我發明了一臺獨特的烙畫機,既有焊接式烙鐵的力度,和強度,又有烙畫機線條的多樣性,大大提高了烙畫機的使用壽命,和耐高溫的各種烙筆刀頭,通過重復的使用改進,使新的烙畫機更加符合現在的創作要求,在烙畫葫蘆彩繪上,傳統的彩繪涂料有,丙烯顏料,各色油畫棒,兒童彩筆棒等其他顏色,通過我的使用漸漸發現,傳統彩繪所用的顏料一是難以長久附著,二是著色效果差,難以達到繪畫效果,只能是牽強附會的體現葫蘆彩繪的感覺,所以我嘗試好多各種顏料后創新了多種顏料的符合上色,從而在色彩的持久性上得到了提高,另外在色彩的統一性和國畫效果的烙畫體現性也得到了大的提高,創新不僅是工具,也是技藝的創新,與時俱進的為葫蘆烙畫這門工藝進行發展與傳承。
“仁和軒葫蘆烙畫藝術工作室”簡介
丁承效,多才多藝,融美術、書法于風箏扎制、繪畫以及民俗民間工藝品創作于一身,技藝高超,功底扎實。憑借多年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經驗,2000年組建“濰坊承效藝術風展中心”,成功在國內地市舉辦了一些民間藝術風箏大型展覽活動,將濰坊風箏等民間藝術品推向全國各地,并取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2009年成立的“仁和軒葫蘆烙畫藝術工作室”,是今后發展的重點。該工作室已于2010年7月獲得了國際風聯頒發的《專利許可證》,指定為中華民間藝術精品,準許使用國際風聯標志、吉祥物及唯一專利稱號?,F葫蘆作品已發展到了上萬種,從傳統的葫蘆文化——福、祿、壽、喜,到工筆、寫意、人物、山水、花草、魚蟲、書法等藝術以及現代工藝設計,融會貫通、無不涉獵,不斷完善獨、特、新、奇的葫蘆天地,丁承效制作的葫蘆作品在國內曾多次獲獎,代表奎文區參加了歷屆濰坊市文展會,被眾多收藏愛好者視為珍品,國內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紛紛采訪報道。
“仁和軒葫蘆烙畫藝術工作室”集創作、加工、銷售于一體,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已具備相當規模?!叭屎蛙帯卑l展目標是:產業化、規?;?、園區化,讓“仁和軒”的葫蘆烙畫等民間藝術作品走向世界;發展目的是:使“仁和軒”藝術精品得到永久傳承和更大的發展。
其工作室原地址在濰坊火車站地一大道民俗工藝品批發市場2066號,現已遷移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內。
2012年9月在2012第四屆山東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交易會上(山東民俗展區),榮獲山東省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2年12月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2012年9月在山東省第四屆文化創意產業交易會上榮獲山東省“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間工藝大師”。
2013年8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3被聘為濰坊醫學院學生社團校外指導老師,濰坊商業學??妥淌?。
2014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烙畫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4年5月被選拔為第二批齊魯文化之星。
2015年12月被評為濰坊市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獲濰坊市民間藝術名家。
2015年在濰坊十笏園首屆新春文化廟會活動中榮獲“突出貢獻獎”。
2015年12月,榮獲“十二五”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設計創新進步獎;
2016年1月獲濰坊市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
2016年2月晉升為“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稱。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烙畫葫蘆界拔尖人才”榮譽稱號。
2016年6月被濰坊高新區機關幼兒園聘為“傳統技藝”特邀教師。
2016年7月被濰坊聾啞學校聘為“非遺項目”烙畫項目大師。
2016年被濰坊市總工會授予“能工巧匠”榮譽稱號。
2017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濰坊市奎文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2009年9月由濰坊市委副書記市長許立全市長親自帶隊,參加的“濟南國際園博園”大賽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本次全國有108個代表隊參賽。
2011年4月在濰坊富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文展會上,代表奎文區民俗特藝展示現場進行葫蘆烙制表演,贏得了領導和觀眾的贊譽。
2012年10月,創作的《神荼郁壘》在第四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魯王工坊杯”山東省工藝美術新人獎金獎。
2013年1月作品《神荼郁壘》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2013年獲得濰坊市第二屆“風箏都文化獎”優秀文化作品獎。
2013年4月在首屆濰坊工藝美術節優秀作品評選中,烙畫異型葫蘆《八仙圖》獲金獎。
2013年4月創作的《神荼郁壘》在第五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榮獲“魯王工坊杯”山東省工藝美術新人獎金獎。
2013年10月烙畫葫蘆作品《十八羅漢》榮獲上海民族民俗文化博覽會創新獎。
2013年11月由國家文化部邀請在北京國際會展中心參加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2013年12月《神荼郁壘》作品榮獲中國煙臺山東省首屆(紅星)民族民俗藝術品博覽會銀獎。
2014年4月作品《烙畫葫蘆·壽星》被評為山東省民俗文化博覽會銀獎。
2014年4月作品《富貴》、《中國龍》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均獲金獎。
2014年10月《十八羅漢》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魯王工坊杯”山東省工藝美術新人獎金獎。
2015年4月創作的作品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上獲金獎。
2015年4月作品《中國龍》榮獲首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2016年4月烙畫葫蘆《放飛圖》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6年10月作品木板烙畫《忠義千秋》在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6“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優秀獎。
2016年12月作品《中國龍》、《麥稈工藝畫》、《富貴有余》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留校收藏。
2016年12月作品《中國龍》在中國非遺培訓計劃葫蘆雕刻技藝培訓班中獲優秀獎。
2017年4月創作的烙畫葫蘆《觀世音菩薩》作品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2017年5月葫蘆烙畫《觀世音菩薩》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12年11月作品被《齊魯文學》雜志第32、33期刊登。
2013年6月作品被《齊魯傳媒》第6、8期刊登。
2013年7月作品被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下屬刊物《濰坊文化》刊登。
新作:丁氏老祖,丁伋公,完工了2019.10.16
新作2019.9
百子圖(一) 百子圖(二)
百子圖(三) 百子圖
壽 星
富貴圖(正) 富貴圖(背)
鴛 鴦
松鶴延年(一) 松鶴延年(二)
四條屏
武聖關云長
百壽圖 十八羅漢
中國龍1 中國龍3 中國龍2
羅漢(一) 羅漢(二)
中國龍 山水1 山水2 酒葫蘆
孔子像
青 花 青花瓶 龍鳳呈祥
彌勒佛 佛
觀音大士(明) 丁承效 烙畫
忠心鐵肩圖
神荼郁壘(正) 神荼郁壘(背)
武財神 臥 虎 鐘 馗
中國風
節節高1 異型(一) 異型(二) 節節高2
道濟羅漢 先師孔子像
范制葫蘆(一) 范制葫蘆(二)
天 鵝 金蟾葫蘆
雙福拱壽
濰坊葫蘆烙畫制作技藝
來源:濰坊市文化館 2018-05-09
葫蘆烙畫制作技藝作為一門古老的手工藝,明清時期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專業水平,成為皇室賞玩的藝術品。
葫蘆烙畫作品—《中國風唐裝》
葫蘆烙畫是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畫面上呈焦、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效果,表現力豐富。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經渲染、著色后,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來源:中國山東網 | 發布日期:2017-10-28
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承效 小葫蘆烙出“大世界”
當一個亞光黃皮兒滾圓肚兒的小葫蘆,遇上一只筆頭光亮的自制烙筆,經過烙畫的師傅嫻熟地烙、勾、畫,隨著一縷縷青煙升騰而起,便上演了一出巧奪天工的傳奇,這便是葫蘆烙畫的魅力。
葫蘆諧音“福祿”,是吉祥的象征。轉過街角,穿過街道,在山東省濰坊市和平路與健康街路口西北角的“仁和軒”工作室里,記者見到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傳承人丁承效。
拜師學藝 潛心烙葫蘆
走進工作室后,眼前便是琳瑯滿目的葫蘆烙畫作品,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輕巧靈動的小貓捕捉蝶、栩栩如生的八仙過海、語言清麗的古詩詞,有傳統的“?!?、“祿”、“壽”、“喜”吉祥系列,也有金魚、猛虎、牡丹、鴛鴦等動植物系列,還有八駿圖、西游記插畫等名作和影視作品系列……種類豐富,形象逼真,讓人贊嘆。
“我從小就喜愛書畫藝術,又深受父親和四哥書畫藝術的熏陶,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弊ㄖ?,丁承效慢慢講述著他的創作經歷。1979年丁承效以優異成績考取濰坊市家具公司樣品設計師。同年,參加濰坊市美術書法骨干培訓班學習。深得張鏡遠、陳衍緒、高靜、劉炳皓、張建時、張紹良等著名大師的精心輔導。
2000年丁承效去北京出差,偶遇一位老先生在葫蘆上烙蟈蟈。他覺得非常有意思,就和老先生交流起來,同時心里記下步驟和工具,想著自己回家試試。
說干就干!從北京回濰坊后,仿照這老先生的工具,丁承效從市場上買來調壓器和電烙鐵,用電爐絲作筆頭,自己組裝成了他的第一代烙畫畫筆。
“心想著在紙上畫和在葫蘆上烙沒多大區別,親手一試才知道不是那回事?!倍〕行дf,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通過調節烙筆的溫度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觸葫蘆烙畫之后,為了能在葫蘆上烙出好畫,丁承效多次到江浙等地拜訪烙畫藝人,潛心學習烙畫技藝。在之后創作過程中,丁承效對傳統工藝表現手法不斷完善,對現代設計理念不斷創新,作品的藝術性在同行中愈顯突出。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據丁承效介紹,要完成一副葫蘆烙畫,要經歷一套繁瑣的工序。首先要用鉛筆把圖案畫在葫蘆上,畫好后用針型筆頭的電烙鐵勾線,勾線之后再用橡皮把圖案擦掉,最后用扁型筆頭的電烙鐵潤色。根據圖案表現的不同,選擇的烙鐵筆也不同。
從接觸烙畫開始,丁承效便開始自制畫筆?!耙婚_始制作烙筆時經常遇到難題,后來經過他慢慢的摸索,不斷改進也找著了門路?!倍〕行蛴浾哒故舅赢嫻P,“這是我現在用的烙畫機,電子控制可以準確調溫,而且隔熱效果好,安全性也強,我現在只自己做筆頭,比原來簡單多了”。
丁承效強調烙畫時電烙鐵溫度要較低一點,用力壓,顏色能壓到葫蘆皮內部,烙畫壽命就比較長久。否則顏色只能壓到葫蘆皮表面,雖然看起來外觀很漂亮,但是短時間內就會褪色。就在這一按一壓之間,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葫蘆烙畫作品在丁承效的手中煥發出藝術光彩。
小葫蘆 大講究
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特點的葫蘆決定著烙畫的個性主題和圖案,那么葫蘆烙畫對葫蘆的選擇上便很有講究。選擇烙畫的葫蘆最好是3年以上,時間越長的葫蘆烙畫效果便越漂亮,越有味道。剛開始丁承效自己種葫蘆,但是品種單一,不能滿足他創作需求,所以他便從網上找好葫蘆產區去收集葫蘆,經常往河北、山東、山西、天津等地方跑。
現在,丁承效基本上每年都去收葫蘆,一年能收上萬個??粗玫?,便會全包下來,然后回來再慢慢挑。有時候也會帶著創作的想法去專門挑選葫蘆,之前還曾經專門從朋友那定購過外國葫蘆。
丁承效指著桌上的一對鴨子形狀的葫蘆對記者說,“像這種就是人為固定造型讓葫蘆長成這個模樣的,這樣的葫蘆稱為‘范制葫蘆’,這個錢袋葫蘆、扁型葫蘆、如意葫蘆都是范制葫蘆”。
“規整”的亞腰葫蘆、扁墩墩的南瓜葫蘆、細長脖兒圓肚子的油錘葫蘆,多年來,丁承效烙過的葫蘆不計其數,但每一個都傾注了他濃濃的情感與心血。
不忘初心 堅持傳承
從藝十幾年以來,丁承效的葫蘆烙畫技術越來越嫻熟,多項作品榮獲大獎。其中烙畫作品《神荼·郁壘》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八仙圖》獲得濰坊首屆工藝美術節金獎、《十八羅漢》榮獲2013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創新獎和2014年魯王工坊杯,其本人也被授予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工藝美術新人獎金獎、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如今,丁承效從社會上已經收了五六名徒弟,并且他還把葫蘆烙畫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帶進了濰坊聾啞學校,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傳承,并且濰坊聾啞學校專門成立了烙畫班。
“學生大多都有繪畫功底,對烙畫非常感興趣,很多學生的作品在大賽中獲獎?!倍〕行ё院赖膶τ浾哒f。丁承效希望培養更多的葫蘆烙畫人,讓葫蘆烙畫這項非遺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來源:濰坊日報 2017年3月31日
葫蘆因諧音“福祿”,自古至今便被視為吉祥之物。人們常常把葫蘆懸掛在門口、床頭、房梁上用來避邪驅兇,鎮宅納吉。
烙鐵為筆,葫蘆為紙,把繪畫、烙畫、雕刻藝術巧妙構思于葫蘆上,在增加葫蘆藝術價值的同時,更使這些藝術葫蘆古樸自然,別具魅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葫蘆烙畫技藝在我市得到傳承和發展,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丁承效。
虛心學習打牢基礎
3月28日上午,在十笏園文化街區仁和軒葫蘆藝術工作室,記者見到了丁承效。墻上掛的是葫蘆,桌上放的是葫蘆,地上擺的還是葫蘆,丁承效沉浸在葫蘆的世界里,怡然自得。
在愛上葫蘆之前,丁承效最先愛上的是繪畫?!拔壹易孑吀篙叾紣酆美L畫,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在家練習素描?!彼f。1979年,丁承效進入市家具公司從事設計工作。第二年他被派參加市總工會組織的企業美術骨干培訓班。
“當時培訓班里可謂大家云集,張靜遠、張紹良、陳壽榮等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讓每個學員都受益匪淺?!倍〕行дf。
談到葫蘆烙畫工藝,丁承效說從初識到現在有十幾年時間了。剛開始,自己一個人在家閉門造車,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丁承效在北京街頭閑逛,聞到一股烙制所特有的香氣。他循著香氣的方向走去,推開半掩的房門,只見里面是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葫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正在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烙畫,他默默地站在一邊看。丁承效在老人的舉手投足間領悟到了許多烙畫的技巧。
潛心鉆研練就技藝
走進丁承效的“仁和軒”,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葫蘆讓人眼前一亮:有“規整”的壓腰葫蘆、細長脖兒圓肚子的油棰葫蘆、扁墩墩的南瓜葫蘆,各式各樣。有的葫蘆上畫的是龍,片片祥云掩映在龍身之下,顏色均勻,惟妙惟肖;有的葫蘆畫鳳,畫虎,畫貓,均是活靈活現,與葫蘆本身的形狀相稱,極具觀賞性。
“葫蘆烙畫技藝,對于烙筆的火候和下筆力度把握要恰到好處,電壓的高低如同墨汁的濃密程度,烙筆的停留時間和速度也都是要下功夫練的?!倍〕行дf,作畫時要先用鉛筆在葫蘆上打好草稿,然后用一種類似電烙鐵的筆尖把畫燙出來,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從藝十余年來,丁承效的葫蘆烙畫技藝日臻成熟,多項作品榮獲大獎。其中,《中國龍》獲得中國非遺培訓計劃葫蘆雕刻技藝優秀獎,《十八羅漢》榮獲2013中國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創新獎,門神《神荼·郁壘》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典藏。他本人也被授予齊魯文化之星、濰坊市烙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第二屆“風箏都文化獎”、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能工巧匠等榮譽稱號。
念念不忘傳承非遺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承效義無反顧地把這副沉甸甸的擔子挑在肩上。而他的第一個學生便是自己的兒子丁文正。因為從小耳濡目染,丁文正孩童時期便喜歡舞文弄墨,后來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逐漸掌握了葫蘆烙畫技藝,如今已經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另外,這些年來丁承效陸陸續續從社會上收了五六個徒弟,目前都已小有成就。
為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傳承,丁承效把葫蘆烙畫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帶進了濰坊聾啞學校,每周兩次到學校上課。目前首批學生即將畢業,這也意味著葫蘆烙畫隊伍又添了一支生力軍。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文化名市’,我感到很振奮,但同時也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以后會更加努力,讓葫蘆烙畫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倍〕行дf。
2012年10月30日
近日,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落下帷幕,我市仁和軒葫蘆烙畫藝人丁承效的《神荼》、《郁壘》奪得了魯王工坊杯大賽金獎,他的作品簡約夸張、動形躍然、造型高古,得到了諸多工藝美術大師的好評,也為我市工藝美術屆再添榮耀?! ±罹龜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