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姜太公傳說
從藝年限:年
單位及職務:昌樂縣營丘鎮古城村黨支部書記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待填
徒弟:
瀏覽次數:7557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姜太公傳說代表性傳承人。
姜自東(左五)營丘鎮黨委書記劉剛(左二)、《濰坊晚報》總編張學啟(左一)、山東尚太公文化旅游公司總經理王亓業等人共同探討齊姜文化
丁酉年深冬的周五,應五年沒有謀面的友人之約,獨自駕車北行二百里,造訪魂牽夢繞的血脈老家、圣祖姜尚首封地——昌樂縣營丘鎮,與當地政府領導和友人共同探討營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事宜。
說起來,這位稱得上商界大腕的朋友王亓業,我們相識近10年。他從商我從文,有著惺惺相惜的心志。當他從事太公文化旅游開發項目時,偶然間聽到我多年來參加姓氏文化活動和炎姜文化暨齊文化傳承課題研究時,一個電話讓雙方找到了文化傳承的契合點,我們怎奈不早日會談呢?
2000年清明,我從出生地臨沂姜姓族長帶領族人續修家譜、興建姜太公祠開始,循序漸進十五六年的時間,自覺不自覺地開始了對年代迥異、形態萬千的炎姜文化遺存的考據整合,對姜子牙等姜姓人物歷史與現實發展脈絡的追蹤辨析,從姓氏文化探索研究的視角,于2015年12月主編出版了《炎姜文化·姜姓人》一書。
中華民族號稱炎黃子孫。炎帝是我們的得姓始祖。姜尚是炎帝后裔,是姜姓圣祖。對于“百姓始祖”、“百學宗師”的姜太公首封地昌樂縣營丘鎮姜太公祠,我當年的考證可謂走馬觀花,實在浮淺。
向營丘鎮黨委劉剛書記贈書《炎姜文化?姜姓人》并簽名
心夢太公到營丘。當晚,由濰坊炎姜宗親聯誼籌備會秘書長姜濤陪同,王亓業總經理帶領我們拜會了營丘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恰巧遇到了來營丘鎮調研的《濰坊晚報》張學啟總編輯,大家進行了良好的溝通。據營丘鎮黨委劉剛書記介紹,營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項目是濰坊市實施“文化名市”建設的“濰坊樣本”,列入濰坊市10、30、100重點項目,是昌樂縣政府“一三四七”規劃中最大文化產業項目,以“內強文化實力,外樹文化美名”工作思路和“六大行動計劃”中的“姜齊文化”名片打造行動之一。為此,昌樂縣又將馬宋鎮、崔家莊鎮、阿陀鎮合并,統稱為營丘鎮,縣鎮兩級領導為做好此項目組織成立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凝聚政府、高等院校、企業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太公古城文化旅游綜合體,可謂境界高遠,格局磅礴,意義非凡。通過與營丘鎮各界人士的溝通交流,我們更加堅定了做好齊姜文化研究探索與拓展的思路和方向,真情感受到齊姜文化傳承弘揚的力量。
第二天上午,由王總引路,我和從濟南來訪的專家一道,驅車前往齊國首都、太公古城所在地古城村。
一路上,王總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訴說著齊都古城的古今傳奇,他娓娓道來,更令我這位太公后裔心向往之。一下車,我們便見到了在姜太公祠前等候的古城村黨支部書記馬煥來。握著這位與姜姓圣祖姜太公妻子同姓,自喻為“馬九”(因他在家中兄弟姐妹排行第九,微信號也是“馬九”)的馬家后生的手,我便幽默地玩笑道:謝謝老馬家為姜太公守城護院,辛苦你們啦。
太公廟大門
太公廟正殿
為周朝建立創下頭功的姜子牙,被周文王封為齊國首位君主的策略是“藩屏周室”“以夷制夷”。姜子牙是東夷土著,他封齊建國的首都就選在了距萊國、紀國等方國附近的營丘鎮古城村。齊國傳五世六侯,歷時180年(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一章)。二遷都城。齊胡公姜靜先遷都薄姑(今淄博市博興縣境內,這里是后期齊國擴大的封地),齊獻公在位時遷都臨淄,但姜子牙始封國都是昌樂縣營丘古城,這里是姜子牙創立齊文化的發祥地。因此,在營丘鎮古城村,隨處存留著始封都城的遺址和文化符號。
現存營丘太公古城墻
營丘古城墻遺址
太公古城分外郭、內郭、皇城。外郭約有二十余里,至今可考證的有四個城門的位置。內郭呈正方形,現存有高4米左右、寬15米的古城墻,城墻上生長著各類樹木雜草;舉目遠眺,前有金釵河,后有官莊河,左有白浪河(濰坊市的母親河),右有唐代縣令竇倓修筑的竇公渠;四水環城,可見齊都位處風脈寶地,鐘靈毓秀,氣勢恢宏?;食?,乃為今古城村。這個如今400多戶1360余人的古村,村前有“古城”碑,碑文書:西周太公始封地;村后有唐朝武則天敕建的姜太公廟,廟柱主楹聯為“文韜武略百世永芳,護國佑民德厚流光”,橫披“風行東?!敝旒t大字,廟宇坐北朝南,占地六市畝。此廟幾經重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90年為紀念齊國開國君主姜太公而依樣重建的。另有皇井遺址八角琉璃井、子牙泉等多處遺存。
在姜太公祠前合影
據當地民間口碑相傳,每年3月是“出姜”種姜之期,3月18日是太公生日,9月是收姜之期,9月18日是姜太公廟會。每逢此時,前來祭拜燒香者云集若市。同時,在我們去古城墻的路上,隨處可見一種酷似“生姜”的黃石。詢問煥來書記,他說:本地人管它叫“姜石”!并且給我們敘說了它的典故,很讓大家驚嘆。
散落在古城墻周圍,被當地民眾稱頌的“姜石”(一)
散落在古城墻周圍,被當地民眾稱頌的“姜石”(二)
齊國為姜太公首封建國,在齊桓公時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歷經800余年,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國始皇所滅。
從2004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要到臨淄參加齊文化節。臨淄姜太公祠里有太公衣冠冢,這里是“齊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齊記補遺》)。姜太公首封地是昌樂營丘我是知道的,但姜太公的生日是每年的3月18日,這是我來昌樂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居住在太公首封地營丘的姜太公妻子馬氏的娘家后人“馬九”說:我們老老少少輩輩相傳了二三千年,都說太公的生日是三月“出姜”的18日,怎么能成為農歷八月初三呢?看看,昌樂與臨淄相隔三百里,就太公的生日還有如此不同說法,在現代交通、信息發達的今天,實在太不應該,這也給我們這些自命為炎姜文化研究者當頭棒嚇!太公啊,你的直系后裔連你的生日都弄不清楚,你是“神”了,能原諒我們這些后生凡人嗎?這乃是后生天大的不孝不敬??!
所以,當我拜謁太公像前時,內心無比的慚愧,當我執筆寫這篇尋根游記時,我遲遲動不了筆?,F在,營丘鎮政府和各界要重修太公古城,我只能以微薄之力認真地學習傳播太公文化,這是我們應盡之義??!
高約4米的營丘古城墻
人從女胎而始,羊水滋養而成;世間之人,莫不如此。姜,從“羊”從“女”,一個“姜”字,就像活化石一樣,詮釋著炎姜子孫的根脈。中國人尊奉的是祖先,敬仰的是“祖宗”,祖宗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皈依。和先賢們多一些“思想溝通”,就會滋生更多的創新智慧和行動能量,就會推動社會經濟文化事業朝著夢想的道路前進。所以,尋覓先祖脈絡,關照當下命題,挖掘歷史人文,滋養精神家園。在當下新的時代,新的氣象,我們要有新的站位,新的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100周年的復興夢而鞠躬盡瘁吧!
尊祖敬先,承上啟下;行必慮正,道之所在。
九縱九橫的營丘鎮古城村一角
(轉載于姜老師一 一心夢太公到營丘,齊國首都營丘尋根記原文)
姜自東,資深媒體人,文化傳播者,省作協會員,記者,編輯,山東省姜姓宗親聯誼會副會長,秘書長。
歡迎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姜氏后裔尋根問祖,共建千年偉業,造福后代子孫,將中華五千年古國文明傳承萬代,再現姜太公千古神奇,聚萬人之力,留芳百世!
誠邀各界有志之士群力群策,加入我們,共建大業。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深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歷代皇帝追封他為王圣,成為賢相人臣的典范,影響深廣而久遠。他助周文武王興周滅商的豐功偉績,被載入史冊;他除妖降魔,按榜封神的傳奇故事,更是千古流傳,婦孺皆知。作為宗教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至今在中國許多地方尤其是昌樂周邊地區,還廣泛流行著以“太公在此”為符鎮邪祛妖保祐平安的風俗。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炎帝的后裔?!秴问洗呵铩氛f他是東夷之士,《史記》說他是東海上人。而古代東夷和東海都在山東境內,所以姜太公是山東人無疑。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太公的先祖嘗為四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所以姜太公又以先祖封地呂為氏,叫呂尚。
姜太公像 閻敬禹繪
相傳姜太公早年家里很窮,又逢商末亂世,雖有遠大抱負,卻無用武之地。他四處漂泊,游說諸侯,一無所遇。為了生計,他曾經編過笊籬,賣過筢子,當過屠夫。也曾在商王朝的京都朝歌做過小官,但終因紂王殘虐無道而棄官遠遁,隱于渭水垂釣,等待時機。
后與文王相遇于渭水之濱,二人風云際會,相見恨晚。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太公又號太公望。姜太公被周文王請到西歧,拜為相,才得以施展才華,創下千秋偉業。此時的姜太公已年近80歲,頭發都白了。
武王登基,大封功臣謀士,姜太公因功冠群臣,得首封于齊,建都營丘。姜太公帶領人馬到齊國就任,快到營丘時,聽說萊侯領兵來與他爭奪營丘,便連夜急行軍,黎明時到達營丘,一舉擊潰了來犯的萊軍,從此開始了他以營丘為都城開創齊國偉業的時代。
據《史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薄稘h書》則說:“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薄肮数R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p>
周武王崩,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不能處理朝政,周公姬旦便代其主持朝政。周公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等懷疑周公要奪王位,就聯絡紂王的兒子武庚等起兵討伐周公?;匆?、東夷許多諸侯國也趁機起來反叛。周成王怕天下大亂,就急差遣召康公傳旨給姜太公,說:“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到穆陵關,北邊到無棣,其間叛亂的五侯九伯,都由你去征服他們?!苯纱双@得征伐的權力,率領大軍東征西討,很快平定了這些諸侯國的叛亂。齊國的疆域,也因此擴大到泰山以北,渤海以南,黃河以東,大海以西的廣大地區。齊國從此成為真正的東方大國,奠定了齊國800年基業。
那么,姜太公建立的齊國都城營丘在哪里呢?
據昌樂歷代縣志載,武王封太公呂望于齊,都營丘,故城在昌樂縣城東南50里。春秋時,營丘改稱緣陵。至西漢,劉邦封從兄劉澤為營陵侯,緣陵改稱為營陵。所以《漢志》說:“營陵縣或曰營丘?!痹鲞^營陵縣令的漢代學者應劭進一步指出:“尚父所封,陵亦丘也?!奔淳壛?、營陵皆是古營丘,是姜太公所建之齊都。據《史記》載,太公都營丘歷六世,至胡公遷都薄姑,獻公又遷臨淄?!短江h宇記》更明確地說:“昌樂縣,本夏邑,商以前故國,太公所封之處。隋開皇六年于營丘故城置營丘縣?!薄毒V鑒易知錄》、《山東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及范文斕《中國通史》等,都確指營丘在今山東昌樂縣,即現在昌樂縣營丘鎮的古城村。
昌樂縣營丘鎮古城村,位于昌樂縣城東南25公里,前有白浪河自西東流,繞而北入濰坊市境,地理坐標為東徑119。2′,北緯36。35′。周邊有營丘、古城店、城前、城角頭、營丘河南等村環圍,北鄰濰坊市濰城區,東與濰坊市坊子區以白浪河大橋相連。村東南有丘,長寬里許,海拔63.1米,西有方山之鎮,北有首陽山山脈相依,東南一片闊野,氣勢恢宏,大有一方侯國都城氣象。
營丘故城,原分外城、內城、皇城三廓,原外城建有東、西、南、北四城關。清嘉慶《昌樂縣志》載:“營丘故城,類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廣袤二十余里?!笨上v經三千多年的風雨,原外城已湮沒無跡。
內城原為正方形,城垣高6米,周長6公里,現仍有數千米長的古垣遺存?;食?,即今古城村,長寬里許,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記錄著古城的源起、歷史和姜太公的事跡。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殘垣赫然矗立,仿佛仍在向人們展示著營丘故城——這座東方大都邑當年的雄威、繁華與輝煌。
齊國古城遺址
姜太公平定五侯九伯之亂,疆域益大,國力益盛。這時齊國已具備建立大都城的經濟實力。為了更有力地統治國家,就親自根據八卦之術設計了都城的形制和建筑格局,并計劃招募大批的建筑工匠和民工于周成王八年開始在昌樂的營丘動土修城。
由于姜太公威名遠揚,治國有方,體恤百姓,所以號令一出,各地能工巧匠和人民紛紛響應,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一時間,本就繁華的營丘城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常。姜太公心中大喜,親自出城迎接民眾,他讓那些能工巧匠和一部分年輕力壯的留下負責建城,其余的都回家從事各自的生產。
他把工匠和民工分成三批,水平最高的負責建皇城,水平稍差的負責建內城,水平再差而有力的負責建外城及城墻。
一座齊國大都迅速在營丘崛起。都城的外城,南面和東面緊臨白浪河,西近金釵河的源頭,背靠后官莊河,縱橫10多公里。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一座大都邑,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全部建設完成。
根據姜太公的設計,皇城內設勤政殿、議事廳及各種政治管理機構、學館和王公大臣們的居住建筑,都緊緊圍繞在中央突起的圓丘周圍。圓丘相當于八卦中心的太極圖,以示天地之氣周流不息,國家的凝聚力氤氳貞祥不散,國家的發展永不停止。今古城村內標高63.1米的丘,清朝翰林院學士、工部侍郎閻愉的《營丘辯》,就肯定此丘即為營丘之丘。
內城是經濟區,這里分布著各種工業作坊、商業店鋪和自由市場。這一層相當于八卦的中間爻,象征著內滋外養之意,是國家的血脈。至今有營丘、古城店等村確證著古都的建筑、設計理念及當時的經營狀況。
外城是衛戍區,負責保衛內城、皇城的安全,是整個齊都古城的屏障。這里駐扎著國家最精銳的軍隊。這一層相當于八卦的外爻,寬厚高大的城墻和雄壯的威武之師,顯示著一派剛猛之氣。這是一個國家發達強盛、威不可犯的象征?,F在的營丘河南、城前、城角頭等村,就是當時軍隊駐扎的營區。近千米長、50米寬的城垣遺跡,更昭示著當時城邑的宏大規模。還有皇城內的八角琉璃井,是姜太公當年演《易》、著《太公金匱》兵書及《奇門遁甲》的密室。在挖此密室時,傳說曾掘出一巨型藍寶石,大如明月,棱有八角,壯如琉璃,其光蔚藍如天,芒射千里,觀之幽冥如海,深不可測,因之太公曰:“此地有寶,可惠及子孫后代也?!彼院笕瞬虐迅鶕素詧D形挖成的密室稱為“八角琉璃井”,以為是太公藏寶處,致有許多覬覦者企圖入內盜寶。但因秘室設計詭異神秘,終未有能開啟者。至唐,在其上建太公祠,方才將之隱匿,后不可覓。在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版本的“八角琉璃井”的傳說。
歷史上有許多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頌姜太公和營丘故城的不朽詩篇。
元朝詩人戴良經過昌樂時留下感嘆之詩:
過 營 丘
營丘古齊國,綿歷幾千春。
軌路偶經從,延瞰一悲辛。
郛郭盡阡陌,濠隍半煙云。
旦搖禾黍實,暮走狐兔群。
在昔商政熄,于時周德聞。
圣賢相際會,文武共經綸。
太公扶大業,伯夷守其仁。
首陽遺節義,東海爵功勛。
功勛誰獨久,節義兩同湮。
物理有感觸,長嘆廽吾輪。
過 營 陵
山川無變異,人事有消亡。
堪嘆鷹揚地,都為鹿臥場。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屬有歸與嘆,登臨倍感傷。
清代著名詩人趙執信留詩:
昌 樂 道 中
轣轆輕車不動埃,營陵舊社曉徘徊。
青林白露微茫下,丹崖黃花瑣碎開。
城日初懸遙海色,野風偏向晚秋哀。
行人莫訝宵衣急,要踏鷹揚賜履來。
清乾隆工部尚書閻循琦詩:
營 丘 竹 枝 詞
營丘作鎮古名邦,右帶金城左白浪。
數里煙霞芳草路,園林人比鄭公鄉。
清嘉慶元年知昌樂縣事魏禮焯詩:
營 陵 懷 古
尚父初封地,營丘自昔傳。
我來問齊俗,稽古憶前賢。
煮海魚鹽富,官山美利全。
于今分繡壤,宰割附庸偏。
清光緒翰林程豐厚詩:
營 陵 留 別
山環水抱古營陵,報最當年善足征。
士習詩書標節概,民安耕鑿樂豐登。
風雄表海由來舊,任重專城愧不勝。
謬綰銅符紆墨綬,羅絲保障兩無能。
(以上詩詞均選自《營陵詩略》)
古城村西北角建有姜太公祠,距皇城殘垣不遠。原太公祠建于唐長壽年間,即公元692年,位于村中央,占地六市畝,大殿飛檐斗拱,富麗堂皇,為當時廟宇之巨制。歷代有重修,后毀于侵華日軍之手,“文革”又遭洗劫,現已蕩然無跡。今太公祠為近年鄉民捐款重修,規模雖不及前,但仍按舊式重建,祠內塑有姜太公神像及散宜生、南宮括、辛甲、辛免等神像,四壁繪有彩色壁畫,多為《封神榜》中故事。農歷三月十八日相傳是姜太公生日,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盛大的香火會,文人雅士前來尋古仰圣,平民百姓則前來祭拜崇祀,正如太公祠殿外殿內的聯匾所述,“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為師”,“文韜武略德厚流芳,護國祐民萬民敬仰”,其德其神“風行東?!?。
姜太公廟會盛況
姜太公是齊國的開創者,營丘故城的建設者,是齊文化的奠基者,其傳說流傳久遠,不但被歷代史家所重視,在民間的影響更是深遠巨大。所以保護好這一傳說及營丘故城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考古、文學和旅游開發價值,不但是研究西周歷史、東夷古國史、齊國歷史的重要依據,還是研究齊文化、姜太公文化、道家文化、軍事文化、治國方略及神話、宗教信仰等重要參照體系。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文章來源:《昌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