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小章竹馬
從藝年限:年
單位及職務: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村民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待填
徒弟:
瀏覽次數:6946
馬蘭奎,男,1953年生,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人,小時候對“小章竹馬”耳濡目染,年輕時深入學習,目前是表演的帶隊人,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章竹馬代表性傳承人。
“小章竹馬”起源于元末明初,世代相傳,演出中隊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著一面“馬”字大旗,為馬隊旗號。接著便是武術隊的化裝武士,武術隊之后便是馬隊。馬隊最前面是一馬童打扮、手提馬鞭的隊列指揮,稱作“馬牌子”。隨后是男左女右的4對竹馬和老座馬,座馬之后是一個挑著繡有“龍”字督軍旗的士兵。再后是18名扛蠟桿子的護馬武術隊員。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章竹馬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02月24日
“小章竹馬”鄉村里的大狂歡
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八,按照往年慣例,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馬”民間舞蹈在這一天正式開演?!靶≌轮耨R”在村里流傳數百年,是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紐帶。今年65歲的傳承人馬蘭奎,年輕時深入學習,同時也見證了其半個世紀來的興衰歷程。如今在新時代,隨著相關部門和傳承人的不斷挖掘,“小章竹馬”煥發了新生機。
◥記者探訪
表演熱鬧非凡
陣容八十多人
23日上午,天氣格外晴朗,在西小章村村委大院里一片熱鬧景象,鑼鼓的聲音不絕于耳。每年正月初八,村里傳承數百年的“小章竹馬”舞蹈都會上演。
現場鞭炮齊鳴,不僅有傳統的舞蹈表演,更有真刀真槍的武術,也有鑼鼓喧天的打擊樂,高潮跌宕起伏,熱鬧非凡。65歲的“小章竹馬”代表性傳承人馬蘭奎作為帶隊者和表演者們敲起大鼓、唱著曲譜,走街串巷,向鄉親們展示著這一淳樸的民間藝術。
馬蘭奎告訴記者,作為鄉土儀式表演活動,“小章竹馬”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類型,集地方小戲、舞蹈、武術、雜耍于一體,深受人們喜愛。
“小章竹馬”起源于元末明初,講述的是該村馬氏家族先祖遠征西南后凱旋歸來的故事,世代相傳至今。按照傳統表演技法,整個演出隊伍80多人,陣容浩大、步伐整齊、彩旗飄揚,十分壯觀。整個竹馬表演程序復雜、演技精彩、打斗念唱、花樣繁多。
“按照傳下來的慣例,一般參演者入冬后就開始排練,等著為春節表演做準備。正月初八之前,人們走親訪友,從初八開始表演,一直到元宵節?!瘪R蘭奎告訴記者,這種表演在附近村里可謂是家喻戶曉,有時候鄰村也會前來邀請表演隊去表演。
西小章村現在有1500多口人,其中98%的村民姓馬?!靶≌轮耨R”是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每年春節開展表演能增強村內家族之間的凝聚力,也成為他們年節聚會的一種方式。在村民心中,“小章竹馬”是他們心中共有的藝術,更容易找到文化的歸屬感。
◥人物講述
小時候就愛看
后來入選表演隊
在馬蘭奎童年印記中,最難忘的就是“小章竹馬”表演。因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匱乏,最期盼的就是過年看上一場“小章竹馬”表演,小孩子擠在人群中,目不轉睛看著每一個細節。
“我的大伯就會‘小章竹馬’,而且還是表演武術的?!瘪R蘭奎說,他童年時經常跑到大伯家,悄悄看大人排練,心中暗自喜歡。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項春節里的民間舞蹈陷入短暫沉寂。直到1977年冬季,24歲的馬蘭奎被送入村里的武館學習武術。沒練習多長時間,一個好消息傳到了他耳朵里。村里將在1978年春節組織“小章竹馬”表演,而且還要到昌邑縣里演出。沉寂了近十年時間,村里不僅要組織起現有會“小章竹馬”的老人,還要挑選11名年輕人培訓,一起參與演出,馬蘭奎入選其中。他心里美滋滋的,感覺無比榮耀。
當時已經進入隆冬臘月,學習“小章竹馬”舞蹈非常艱苦。年輕的學員們白天干農活,晚上冒著嚴寒跟老人們學習排練?!拔覍W的是‘排兵布陣’,老人手把手地教,每天都練習到深夜?!瘪R蘭奎說。
時間一天天過去,終于盼來1978年正月十五這一天??h里專門派出兩輛解放牌卡車,來到西小章村接表演者?!安还庥袔资莩稣?還有鼓鑼、服裝等道具。更讓大家興奮的是,這是第一次到縣里參加演出?!瘪R蘭奎告訴記者,他們的“小章竹馬”表演排在最后一個。
當時文化娛樂活動非常匱乏,昌邑組織的這場演出場面空前宏大。馬蘭奎最深的印象就是場面熱鬧,人山人海。當時主持人剛解說完,下面就有人喊著“竹馬來了”,話音剛落,觀眾們就一下子圍了上來,掌聲更是接連不斷。
還沒有完全演完,觀眾們不停往前擁擠,將主持人的桌子都給擠倒了,場面一再失去控制。這時,主持人趕緊拿起喇叭,匆忙喊了一句“演出結束”,這才控制住了場面。
◥保護傳承
成為非遺項目
年輕人也學起來
從1978年開始,村里都會在冬季組織表演者排練“小章竹馬”,并在來年春節里表演,深受人們喜歡。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發展經濟成為社會主流,村里的年輕人也都紛紛忙著賺錢,“小章竹馬”的傳承遇到了一定困難。
然而,“小章竹馬”是西小章村村民心中共同的文化符號,難以割舍,尤其是老人們為將其傳承下去不斷付出努力。馬蘭奎告訴記者,從2006年起,文化部門加大了對“小章竹馬”的挖掘、搶救、整理工作,當年被評為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近幾年,昌邑市建起了昌邑民間藝術中心,成立了民間藝術家協會,定期組織“小章竹馬”演員切磋表演技巧,還到學校里進行演出,使“小章竹馬”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如今,在西小章村里,不僅一些老人會表演,不少年輕人也熟知表演套路?!懊磕晡覀兘M織表演,大家都會積極響應,甚至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家后也會來參加演出?!瘪R蘭奎笑著說,平日里,他們也會將這一套舞蹈教授給年輕人,希望“小章竹馬”能夠一直跳下去。
文/圖 本報記者 鄧永杰 實習生 周海涵
●人物檔案
馬蘭奎,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人,65歲,小時候對“小章竹馬”耳濡目染,年輕時深入學習,目前是表演的帶隊人。
●非遺檔案
“小章竹馬”起源于元末明初,世代相傳,演出中隊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著一面“馬”字大旗,為馬隊旗號。接著便是武術隊的化裝武士,武術隊之后便是馬隊。馬隊最前面是一馬童打扮、手提馬鞭的隊列指揮,稱作“馬牌子”。隨后是男左女右的4對竹馬和老座馬,座馬之后是一個挑著繡有“龍”字督軍旗的士兵。再后是18名扛蠟桿子的護馬武術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