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地功拳
從藝年限:46年
單位及職務:安丘地功拳武館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宋振昌、王鳳鶴
徒弟:
瀏覽次數:10197
李健,男,1968年7月21日生于安丘市新安街道,現為山東安丘地功拳武館主人,地功拳第七代傳人,濰坊市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功拳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武術協會秘書長、中國武術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武術裁判。
8歲開始偷偷學拳,接觸的第一套拳法便是地功拳。在上初高中時就一直沒間斷過,1985年參加工作后,又跟王鳳鶴老師學習螳螂拳,1999年又拜師宋振昌門下學習地功拳。近年來,特別是在為濰坊地功拳的傳承與發展方面,付出了努力,更取得了收獲。多次獲得國際、國家、省、市武術比賽冠軍,培養的學生在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奪得金牌數百枚,多次擔任濰坊市武術比賽裁判并獲得了優秀裁判員稱號,也是歷屆濰坊市武術比賽總裁判長。
地功拳,又稱低功拳,傳說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所創,他創造這種拳主要是為了對付敵人的騎兵,作擊砍馬腿用,故所有姿勢均較低矮,故取名為地功拳。2011年,地功拳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地功拳代表性傳承人。
曾多次擔任濰坊市武術比賽裁判并多次獲得優秀裁判員稱號,歷屆濰坊市武術比賽總裁判長。
曾多次獲得國際、國家、省、市武術比賽冠軍,培養的學生在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奪得金牌數百枚。
濰坊男子兩登央視地功拳名揚全國 與前輩"抱團"發展
2018年03月20日 09:36 濰坊大眾網
李健最大的愿望是將此拳種更好傳承,與前輩“抱團”發展
李健展示地功拳
濰坊地功拳有著幾百年的歷史,而自從李健帶領6名弟子登上央視《武林大會》后,有更多的人開始了解濰坊地功拳,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武術愛好者前來學拳。2011年,地功拳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地功拳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李健坦言,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其他熱愛武術的有志之士一起把地功拳傳承下去。
每天堅持四點起床 河邊練功兩個小時
3月19日一大早,在位于城區的一家武館內,地功拳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健正忙著教學生們練拳。天氣的寒冷并沒有阻擋師生們練拳的熱情,十余名學生在李健的指導下學得十分認真,嫻熟的套路、流暢的拳法,一招一式都打得虎虎生威。
外旋採帶收于腰間,拳心朝上,同時左腳面繃直向前彈踢,左腳未落之前,右腳騰空前踹……隨后,李健給大家演示了地功拳其中一套燕青靠的“飛龍在天”招式,博得學生們拍手稱贊。
1968年出生的李健身著練功服,看起來十分健碩,并不像50歲的人?!熬毴亲屛冶3帜贻p和活力的秘訣?!崩罱⌒χf,地功拳雖不像其他拳種打起來那么好看,可非常注重實用,在器械、套路上獨具濰坊特色。
李健告訴記者,他一直堅持每天4時起床,穿上練功服,帶上刀棍槍等器械后跑步來到附近白浪河的濰縣古炮臺邊練功,這早已成為習慣。在李健看來,練功前的準備活動是最為重要的,包括壓腿、踢腿等,因為只有身體活動開了,才不容易受傷。準備完畢,李健便開始練習地功拳特有的“撐抱吊撩”四個基本功法,最后才開始練習地功拳,羅漢拳、十二路譚腿、小五棍單式、單刀破花槍……十幾個套路下來,需要花費大約兩個小時。在外人看來可能會非常累,但對于李健來說,這是每天的必做功課,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正常。一天不練拳,他都會覺得不舒服。
家人反對偷著學習 上學路上邊走邊練
老家安丘市新安街道的李健8歲就開始練拳,接觸的第一套拳法便是地功拳。盡管他自己非常喜歡練拳,可當時家人并不同意。理由很簡單,家里比較窮,練拳容易磨破鞋子或褲子。加上他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多學一些文化知識,因此極力反對李健學習地功拳。
李健一直想辦法偷偷學拳,那時候他早晨三四點起床,從窗戶爬出去,此時他的師父已在家門外等著他。大約早上五六點練完拳后,李健再偷偷地回去裝作睡覺的樣子,就這樣堅持了一年多。
之后,李健上初中了,開始上晚自習和早自習,這段時間恰是他練拳的好時候。由于害怕同學或老師知道自己練拳后告知父母,因此這段時間,李健都是一邊走路一邊練習地功拳里的十二路潭腿,一直到學校為止。李健都是第一個到班里開門,最后一個給班里鎖門。
上了高中后,李健開始住校,有了較多的時間,可以更好地練拳了。1985年李健參加工作后,又跟著王鳳鶴老師學習螳螂拳;1999年,他又拜師宋振昌老師學習地功拳。
李健清晰地記得,那時候拜師學拳并不像現在這么容易,需要通過種種“考察”。李健拜師宋振昌時,一開始宋振昌答應了他,并讓他每天早上去奎文門附近練拳。然而,李健連著去了三天都沒有見到師父的影子,直到第四天早上,宋振昌才和李健見面并正式教拳。后來,李健才知道,其實宋振昌前三天一直在附近觀察他,看他是否有毅力。
與其他練武的人不同,這么多年,李健幾乎沒有大傷。談起原因,他認為是采取了正確的方法。除刻苦的訓練外,練功還要涉獵每一門派的功夫,“每一個門派的功夫都有局限性,所以我一直堅持一個信念:練功要精于一派,并吸納多個門派的功夫,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崩罱≌f。
李健獲得了各種獎杯和證書
登上《武林大會》 地功拳傳遍全國
在李健的練拳生涯中,2007年是一個轉折點。當時他正在苦練“螳螂拳”,為2008年的央視《武林大會》欄目比賽做準備,并最終一路過關斬將通過了海選。李健漸漸發現,雖然地功拳很實用,可這個拳種并沒有被推廣開來。在參加完2008年《武林大會》并進入全國16強后,他便決定發揚這門拳法。2008年,李健和朋友合伙開了武館,目的就是以武館為依托將地功拳傳承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央視《武林大會》欄目的導演特意來到濰坊,對濰坊地功拳做了充分的探索與了解,還專門為地功拳量身打造了一期《武林大會》。最終,李健帶領6名弟子登上了央視,此后全國各地的人都知道了濰坊地功拳,慕名來學拳的人越來越多。
談起地功拳現在的發展,李健坦言,雖然練習地功拳的人越來越多,可仍有不少困難。因為練習地功拳要下大工夫,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吃苦。此外,地功拳打起來不是很美觀,他在教學生時最初會教普通拳法,之后才慢慢引導到地功拳上來。
作為地功拳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健也是絞盡腦汁想將地功拳更好地傳承下去。首先,他打破原先的“保守藩籬”做法,將具備濰坊特色的地功拳推向全國,讓更多的人學習這門拳法。其次,他正在籌備與其他地功拳前輩“抱團”,計劃一起成立濰坊市武術協會地功拳研究會,共同促進地功拳的傳承與發展。
“濰坊地功拳經過了幾百年的流傳和演變,傳到現在實屬不易?!崩罱≌f,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會和其他熱愛武術的有志之士把地功拳傳承下去,這是他和地功拳前輩們的最大愿望。本報記者 王路欣
人物檔案
李健,1968年7月21日生人,濰坊市武術協會秘書長、中國武術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武術裁判,地功拳第七代傳人,地功拳非遺產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曾多次獲得國際、國家、省、市武術比賽冠軍,培養的學生在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奪得金牌數百枚;多次擔任濰坊市武術比賽裁判工作并多次獲得優秀裁判員稱號。歷屆濰坊市武術比賽總裁判長。
非遺檔案
地功拳,又稱低功拳,傳說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所創,他創造這種拳主要是為了對付敵人的騎兵,作擊砍馬腿用,故所有姿勢均較低矮,故取名為地功拳。2011年,地功拳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