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撅燈官,濰坊市級半印半畫年畫、省級地秧歌
從藝年限:69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市姜莊鎮西城子年畫社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6599
王兆章,男,1938年生,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西王家城子村,中共黨員,中等學歷,農民出身?,F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秧歌”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半印半畫年畫”、“撅燈官”、“地秧歌”三項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文藝美術學會會員,世界教科文衛組織首席藝術家、藝術執行委員。
出生在全國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生長在民間美術之家庭,自幼擅長好學民間繪畫和印制民間年畫,一生在民間文化工作中生活。
自1972年在姜莊公社文化站工作八年,在搞好群眾文化的同時,在上級文化部門的領導下,主持挖掘、搶救聶家莊泥塑,高密撲灰年畫和木板年畫,通過多次舉辦民間藝人的學習班,使聶家莊泥塑恢復到162個品種,民間年畫創出了新的作品,窗花“百花齊放”和“好好學習,天大向上”二幅作品在1979年山東人民美術發表。
1980年調到高密縣文展館工作,在美術組負責民間工藝美術的搶救工作。經三年的時間,征集到古老的民間藝術珍品1200多件,在1984年6月“山東高密民間工藝美術展覽”,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得到中外專家的好評。
1989年由高密文展館回家,個人仍然還是堅持民間文化工作,工作的方針是:征集、收藏、研究、生產相結合,學習新技術,利用新材料,在確保傳統風格向傳承創新發展。
四十多年間自籌資金在家傳的基礎上,現已收藏古老的木板年畫印版200多塊 (線、色板),山東藍印花布版80多塊,原始的民間老年畫和樣張70多幅。如此同時,利用收藏的年畫印版,編輯、手拓印制了“明清原版木板年畫線刻精選”和“山東高密明清原版木板年畫”兩個畫冊。其畫冊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每幅作品圖案樸拙典雅,線條細均挺拔有力,酣暢豪放,無嬌揉造作之態,探的工筆畫藝之神,人物形肖唯求神似,色彩鮮艷明快,構成獨到的美學風格,體現出高密民間年畫的形態和神韻,繪畫和雕刻工藝的人格魅力,散發出濃濃鄉土氣息的芬芳,90多幅作品己編入“中國木板年畫集成大典”(高密卷),作品已參加國家級展覽會和學術研討會28次,為專家和民間工藝美術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F為半印半畫年畫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民間文藝工作中,近幾年來在文化部門的領導下,挖掘搶救高密“掘登官”已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并為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將高密“地秧歌”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并為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榮獲:中國文聯和河南省委宣傳部頒發的“突出貢獻獎”,中國美術學會頒發的特殊貢獻獎,作品“帝王全圖”榮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金獎”,2011年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2008年6月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半印半畫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5月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撅燈官”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5月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3月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2011年10月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文藝美術學會會員,世界教科文衛組織首席藝術家、藝術執行委員。
2002年10月,參加了在河北武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十七屆年會”,發表高密木版年畫論文。11月2日,獲得中國木板畫大聯展特殊貢獻獎。
2002年,經由中國文聯出版社、華夏英才叢書編委會和當代百名杰出書畫藝術家榮譽稱號,同時,被東方藝術研究院聘任為最高榮譽職稱。
2003年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第十八屆年會”獲得突出貢獻獎。
作品“帝王全圖”榮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金獎”。
2012年10月作品《三星圖》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土獎”獲優秀獎。
.3.1
清朝老木版年畫雕板
高密半印半畫、木版年畫
高密半印半畫、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它是在撲灰年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畫種,與撲灰年畫有割不斷的血緣關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與撲灰年畫相互依存,相伴相長。高密現存木版年畫品種齊全,內容豐富,畫版精致,極有研究與收藏價值。民間現約有傳統畫版130余種,近3000塊,新創作刻版近百套,其中許多畫版為獨家收藏,彌足珍貴,作品多次與高密民藝三絕參加各種展覽,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目前,市場有明清原版木版年畫線刻精選本及幾十種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半印半畫、木版年畫生產主要在姜莊、夏莊一帶,從業戶多為撲灰年畫專業戶兼干,產品以家堂居多,年產值約百萬元。
除上述產品外,高密半印半畫、布玩具、木雕、核雕、草編、絹花、風箏、手繡等民藝產品,都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部分產品已躋身國際市場。特別是李家營鎮的絹花生產,產品幾乎全部出口,成為當地的一支柱產業。
王兆章:留住高密木板年畫手藝
2013-07-10 16 來源:半島都市報
▲得來不易的珍貴木版《帝王圖》
▲ 三國故事"三英戰呂布"
木版年畫是在撲灰年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畫種,與撲灰年畫有割不斷的血緣關系。其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撲灰年畫相互依存,相伴相長。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中一筆巨大的遺產,木版年畫清晰地展示了老百姓的精神境界與心靈向往,刻畫出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貌。隨著年代的推移,那些用來印制年畫的古舊木版也因成為見證高密時代發展的藏品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6月27日,記者來到了山東高密市姜莊鎮西城子村,聆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兆章講述他60年的年畫情結。
愛好 收藏明清年畫木版200多塊
王兆章多年以來一直對年畫情有獨鐘,他用了41年的時間,共收藏明清時期的珍貴年畫木版130套200多塊。源遠流長的豐厚文化底蘊造就了線條挺拔流暢、造型質樸醇厚的木版年畫,《八仙慶壽》、《 老鼠娶親》、《 劉海戲金蟾》、《財神》……這些版幅雕刻精美,做工細致,有線版也有色版,其畫面主次有份,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王兆章告訴記者,為了收藏這些珍貴版圖,他曾四處奔波。從這些得來不易的古版中,不僅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年畫作品的形態和神韻、繪畫和雕刻藝術上的魅力,更能全面地展現出山東半島地區的民風、民俗及民間悠久的傳統繪畫藝術?!昂推渌戤嫳绕饋?,高密木版年畫別具特色,線條硬朗筆直、有勁,圖案飽滿、顏色鮮艷,輪廓清晰精致,這都是經過專家評審認定過的?!睋私?,木版年畫在國際上深受外國人的喜愛,對于雕刻、印刷等領域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選擇 放棄工作,回家做年畫
“原來村子里家家戶戶都作畫、印畫、賣畫,而我的祖父、父親等也都一直從事這一行業?!蓖跽渍赂嬖V記者,對于木版年畫,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到了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已經能夠獨立制作年畫了?!澳莻€時候,每到冬閑,村里的老人和婦女就在家里畫畫、印染,然后男人們就拿做好的年畫去集市上售賣?!被叵肫甬敃r的情景,王兆章至今仍記憶猶新?!懊康綄W校放假,我就跟著父親學習制作年畫,從鉤描到印刷,雖然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但自己卻樂此不疲?!?/p>
自1958年師范學校畢業后,王兆章告訴記者,他教過書,又先后在文化站和文展館工作了幾年,但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已有的穩定工作,回家制作年畫?!白?989年至今,有24年了吧,這期間農忙時就干農活,閑時自己就一直專心地從事木版年畫的研究、收集等工作?!倍驮谶@期間,為收集各種木版年畫,王兆章的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他不抽煙、不喝酒,只為省下的錢能夠多買一套木版年畫。而每天長時間的低頭作畫,也讓王兆章患上了令人頭疼的脊椎病。但是,面對清貧和單調的生活,他卻甘之如飴。
執著 13年磨一劍,尋齊《帝王圖》
王兆章告訴記者,能收藏到這些年畫木版非常不易,收藏的過程更是充滿了艱辛。尤其是他收藏的版圖中這套24圖的《帝王圖》?!盀榱藢ふ疫@套木版畫,我從1972年一直尋到了1985年。凡是村子周邊的西南鄉、大牟家等地,我都轉了個遍?!睂け楦呙苁畮讉€村莊,后來輾轉到了平度市。在一戶人家中,王兆章看到屋里貼著一套《帝王圖》。
“看到那完整的一套圖我心里有底了,就問起木版的下落,幾經周折下我又一路追到了龍口,找到了《帝王圖》木版的賣主。在談價時,人家要價2000元。2000元錢在當時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賣主看透了我的心理,一直不肯松口?!弊詈?,愛版心切的王兆章還是下了血本買了回來?!耙驗檫@套版對咱高密的年畫藝術來說太重要了,花多少錢我也要拿下它?!闭勗掗g,王兆章取出了這得來不易的《帝王圖》木版。記者看到,《帝王圖》共有6塊,刻畫了從堯舜開始中國24朝皇帝的故事,而每塊木板都有正反4個帝王形象,畫面也均按據史傳,其風采,堪稱精妙。
尷尬 不賺錢,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
王兆章告訴記者,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將木版年畫傳承下去?!澳景婺戤嬜鳛楦呙艿囊豁椕耖g藝術,是經歷了好幾代民間藝人的努力,經過歷史的沉淀而存留至今,走到今天實屬不易?!蓖跽渍卤硎?,木版年畫是人民大眾的藝術,它真實地體現了高密人民生活習慣和民風民俗。然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項祖輩流傳的藝術風格卻面臨著空前的生存問題,除了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
“現在真正能安心學習制作年畫的人卻越來越少,由于年畫不賺錢,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為此我還特意讓孫子去學習美術,就是希望將來后繼有人?!蓖跽渍聡@息道,作為木版年畫的主要消費者,現今農村居民購買年畫的也越來越少。而科學等技術的發展讓批量機器印制的年畫大量出現,這直接讓年畫失去了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傳承文化,雕刻歷史,木版年畫除了帶給人們溫暖與吉祥的記憶,它更執著地將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敬仰亙古鐫刻,而隨著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王兆章表示,他相信木版年畫也將歷久彌新,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被更多的人接受。 (完) 實習編輯:朱韶華
高密藝人王兆章成為“地秧歌”省級傳承人
2011-12-02 11:26:21 來源:新華網山東
新華網山東頻道12月2日電(張愛華 莊潤)日前從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了解到,在山東省文化廳最近下發的《關于公布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上,該鎮李仙村藝人王兆章榜上有名,為"地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是本次公布的山東省63名省級非遺傳承人之一。
據悉,該鎮文化底蘊豐厚、民間藝人眾多,目前該鎮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達到3人,此前,呂蓁立被評為撲灰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僅2人入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藝人王樹花被評為撲灰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在他們的帶動下,該鎮民藝創作也日益繁榮,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名鎮。(完)
與傳統年畫結緣
——王兆章收藏200幅明清時期的珍貴年畫木版記者 郇存瑞
2011年12月01日
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中一筆巨大的遺產,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向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貌。而那些用來印制年畫的古舊木版也因之成為時代的見證與珍貴的收藏品。在姜莊鎮西城子村有一位年畫藝人名叫王兆章,多年來一直對年畫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用了40年的時間,陸陸續續收藏了近200幅明清時期的珍貴年畫木版,珍藏起了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記。
11月14日,見記者來,年畫藝人王兆章小心翼翼地從保險柜中取出那帶有久遠文化氣息的木版年畫版圖。記者看到,這些版幅雕刻精美,做工細致,有線版,也有色版。王兆章告訴記者,他收藏了一百四五十套年畫木版,連線版、色版共200余塊。內容有婚禮的婚俗的、年俗的,還有些民間故事、傳說、四大名著的等等。這些年畫木版都是他幾十年來收藏的。之所以愛上這些年畫木版,是因為他的老一輩都是從事木版年畫的,耳濡目染,他迷戀上了那充滿民俗氣息的年畫木版,從1972年開始,便開始了搜集和收藏。
40年來,保存這些年畫木版不容易,而收藏的過程更是充滿了艱辛。在他收藏的版圖中,一套《帝王圖》的得來尤為不易。為了尋找這套木版畫,他從1972年一直尋到了1985年。他遍尋高密十幾個村莊,后來輾轉打聽到這幅版圖已經流落到了平度,他急匆匆趕到了那里,一進門就看到屋里貼著一套《帝王圖》。他知道有門路了,問起木版,人家說是賣了。幸運的是,這戶人家還保留著買主的地址。王兆章又一路追到了龍口,費盡周折找到了《帝王圖》的買主。談價時,人家非要2000塊錢。2000元在當時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王兆章有些犯了愁。對方也揣摩透了他的心理,一直不肯松口。無奈之下,愛版心切的王兆章最終還是下了血本買了回來。因為這套版對咱高密的年畫藝術來說太重要了。
就這樣,40年中,王兆章四處奔波,懷著對年畫這種古老藝術的最真誠的熱愛和感情,收藏了200多幅版圖。從這些古版中,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年畫作品的形態和神韻、繪畫和雕刻藝術上的魅力,內容上的豐富多彩,從中展現出山東半島地區的民風、民俗及民間悠久的傳統繪畫藝術。王兆章說,和其它年畫比起來,高密木版年畫別具特色:線條硬朗筆直,有勁,人物造型依據年齡、思想來設計動態。
在王兆章看來,自己收藏的這些年畫版圖,見證了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印記和生活氣息。這些版圖既是自己的寶貝,更是高密的寶貝,他希望年畫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能代代傳承下去。以前老一輩把這個手藝傳給他,現在他又開始叫他兒子也跟著學,有時也叫孫子來幫著干點活,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傳承和發揚這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