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5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諸城派古琴
從藝年限:12年
單位及職務:諸城文化路小學 老師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茅毅
徒弟:
瀏覽次數:9787
鐘珊,女,1970年生,諸城文化路小學音樂老師,諸城派古琴第七代傳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
師從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老師,也是茅毅老師在諸城的第一位弟子。茅毅老師家住南京,2008年曾來到諸城,在實驗中學創立了古琴教學基地,一月來一次免費教授諸城學子。由于種種原因中斷,鐘珊老師也就此擱置了對古琴的接觸。但是后來身邊的人一次次地支持與鼓勵,再加之兒子要學,堅定了她對諸城派古琴學習的信念,也許這是她與古琴的緣分吧。2010年6月29日,鐘珊老師帶著兒子來到了南京茅毅先生的家中真正地開始接觸古琴。
2011年12月,諸城古琴派第六代傳人茅毅先生“云雪堂古琴培訓基地”在諸城文化路小學落成,由鐘珊老師親授。茅毅先生為該培訓基地贈送了11張古琴、51臺琴桌供學生習琴。為確保教學質量,茅毅先生和他在東營的弟子張良杰老師輪流定期到校指導。諸城文化路小學也因此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民族器樂校園傳承研究”的實驗學校。
如今,學校已有62張古琴供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九個班的小學生學習諸城派古琴,這450名學生就是未來諸城派古琴得以在當地傳承的希望。許多學生非常喜歡學習古琴,都選擇在放學后留下來學習一會兒古琴再回家。
同時,諸城“云雪堂古琴培訓基地”還免費傳授全國各地的古琴技藝愛好者,他們都紛紛前來學習,來諸城學習原汁原味、純正的諸城派古琴。
19世紀中葉,諸城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產生了一個有文化、有韻味、有追求的古琴流派——諸城派古琴;穿越二百年的時光隧道,諸城派古琴流傳了下來;正是有師徒兩人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古琴在諸城的熱土上才有了今天的傳承,全國各地的學員也紛至沓來,這也督促著諸城人更加注重保護、學習、傳承自己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2013年6月當選為濰坊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濰坊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
來源:濰坊傳媒網 時間:2013-06-30
濰坊傳媒網訊(記者 許凱)28日下午,濰坊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鐘珊當選會長。當晚,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攜學生在濰坊工人文化宮舉辦了一場大型公益性音樂會,晚會深具東方文化特色。余音悠遠的古琴被演繹的時而似沉魚落雁的古裝美女,時而似溫柔賢惠的少婦,時而又似年高德劭的古稀老人,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鐘珊當選會長,宣讀就職感言
鐘珊作為茅毅先生在諸城的第一位門生,帶領諸城文化路小學的學生們演奏了《秋風辭》和《滄海一聲笑》兩首曲目,曲目旋律婉轉,韻律優美簡單,短小精煉。
晚會現場
茅毅先生現場演奏《瀟湘水云》和《搗衣》。諸城派代表曲目之一《搗衣》作為壓軸曲目被安排在最后一曲,曲目怨而不傷,清新自然,意味深長,恰合唐詩之意。此刻現場觀眾情緒達到最高潮。
首床“諸城造”古琴揭開面紗
2014年07月10日
上圖為李加濤展示自己斫制的古琴;下圖為鐘珊正在為李加濤斫制的古琴調弦試音。
諸城市民李加濤在自家車庫內斫制出
近日,在諸城發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兒——經歷了漫長的斫(zhuo)琴空白期,我市首床“諸城造”古琴斫制出來了。經了解,這床古琴是市民李加濤歷時半年之久,在自家車庫內斫制完成的。
車庫里制出諸城古琴
7月5日上午,李加濤正在請諸城古琴藝術傳習中心諸城派古琴第七代傳人鐘珊調弦試音。這床古琴長3尺6寸5分,代表著一年有365天,黑色的琴面透露著古琴的大氣與優雅,不禁讓人產生聯想:它發出的琴聲是否會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呢?
自今年正月初六起,李加濤便開始著手斫制古琴,他的工作室就設在自家的車庫。記者看到車庫里堆放著各種木材及木工工具。李加濤表示,每當興致高漲時,經常會制作到深夜十一二點。
李加濤告訴記者,這床古琴是按照古法斫制的?!八^古法,是指傳統制琴方法,它對古琴的制作要求非常嚴格,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崩罴訚忉尩?。得知要用樹齡長、放置時間久的老木材做木胎的話,則制作出來的古琴不僅音色通透,而且利于保存且不易變形后,李加濤便回到密州街道朱解社區老家挨家挨戶地尋找,幾經周折,終于在朋友的幫助下尋找到了老木材?!肮徘俚那倜媸怯帽镜赝┠局谱鞫?,琴底則是由本地楸木制作而成。桐木生長期約有30年,被砍伐后約放置了15年,楸木生長期約有50年,被砍伐之后放置了約有十幾年?!崩罴訚钢徘僬f道。刨料、修形、掏膛、上附件、上漆、成形、掛弦,李加濤就這樣斫制這件高雅的藝術品。
為了學琴而制作古琴
李加濤從事家具組裝工作,雖然熟諳木工,但是對于斫制古琴完全是門外漢,對古琴彈奏也是全然不知。他告訴記者,之所以萌生了斫制古琴的想法,最初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學習古琴彈奏。
三四年前,李加濤到鄰居家串門,碰巧聽到鄰居家的孩子在彈奏古琴。李加濤立刻被優雅的琴聲吸引住了,他用四個字來形容:“沁人心脾”。想到正在上小學的兒子非常好動,李加濤就想讓兒子學習古琴,培養定性?!拔冶阆氲阶约褐魄賮碜尯⒆訉W琴。我覺得彈奏著自己親手制作出來的古琴,感情應該更投入,琴聲自然更加優美。沒想到在斫制古琴的過程中,我對古琴的認識也越來越深。每每邊制琴邊聽琴曲,慢慢地自己也喜歡上了古琴,自己也想學古琴?!庇纱?,李加濤成了諸城派古琴的喜愛者。
目前,李加濤斫制的第一床古琴已經成形,且已掛弦試音,待調好音之后便可用于彈曲。記者看到,在其工作的車庫內,還有一床正在斫制的古琴?!澳壳?,這床古琴還處在修形階段,等第二床古琴制成之后,我們父子倆便可一人一床,共同學習古琴彈奏了?!崩罴訚凉M懷期待地表示。
填補斫琴空白期
諸城既是“諸城琴派”的故鄉,又是中國古琴的發源地。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紀中葉。2010年,諸城派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相傳,諸城古琴制作始于虞舜,虞舜制作出了五弦琴。至周代,文王、武王各加一弦,稱“文武二弦”,成為七弦。至近現代,諸城琴人王心源曾監制古琴20余床。另外,王心葵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回鄉督工斫琴,完成了我國近代第一部制作古琴的專著《斫桐集》。另有諸城斫琴家劉田,制琴精于選材,重視音韻,式樣多,在國內享有盛譽。據了解,諸城市博物館現存古琴一床,為仲尼式,龜板色,仿唐琴,金徽玉枕。上為桐木,下為梓木,兩頭鑲紅木。池內一側書“山左諸城王露鑒”字樣,另一側書“中華民國四年”字樣。經鑒定,該琴為劉田所制。
“文革”毀琴后,諸城古琴出現“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諸城為諸城派古琴的發源地,但在該段時期,諸城古琴在外地都得到了發展,但是在諸城本地卻出現了沒落,更不用說是有斫琴師了。
如今,在諸城古琴藝術傳習中心的努力下,諸城大地上又飄起了古琴的聲音。李加濤表示:“我之所以制琴,也是為諸城派古琴在本土的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p>
諸城派古琴(四)
諸城琴學復興 茅毅師生功高
2013年09月04日
茅毅先生(左二)在指導鐘珊老師(左一)教授古琴。(資料圖片)
萬物都有根基,落葉終要歸根。諸城派古琴發源于諸城,但由于種種原因,從上世紀50年代起,有過50余年的“斷代”現象,致使諸城派古琴在孕育她的這片母親大地上琴音中斷,“墻內開花墻外香”。如今,諸城琴學又重歸母親的懷抱,演繹了一段段艱辛的故事,彈奏了一曲曲動人的曲調,也孕育了新一代的琴學傳人。
談起諸城派古琴在諸城的復蘇與傳承,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位是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老師,另外一位就是茅毅老師在諸城的第一位弟子鐘珊老師。
茅毅先生 免費教山東弟子學古琴
下午,記者來到諸城“云雪堂古琴工作室”鐘珊老師的辦公室,鐘珊老師親切地邀請記者坐下來,并與記者聊起了自己的老師茅毅先生。
茅毅先生是諸城派古琴第五代琴家高松如大師之孫。她一生未曾傳琴于他人,只是在晚年時傳于自己的孫子茅毅先生,并告訴孫子“一定要把古琴傳下來”。茅毅先生十八歲曾跟隨廣陵派第十一代大師梅曰強先生研習古琴,但是之前在向祖母高松如先生學習諸城琴學的這七年中,茅毅先生培養了對諸城派古琴的特殊情感。這使他對諸城派古琴念念不忘,祖母的遺囑更是讓茅毅先生對諸城派古琴的傳承有了一份特殊的責任。
諸城,作為諸城派古琴的發源地,傳承諸城派古琴更是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2008年,茅毅先生來到諸城,在實驗中學創立了古琴教學基地,免費教授諸城學子。由于家住南京,相隔較遠,他就一月來一次,進行古琴教授。鐘珊老師得知后,便前來聽課?!懊┮阆壬侨绱说挠腥逖盼幕瘹庀?。我突然發現,我之前學古箏,只是為了學一門技藝。從來沒有想過古琴擁有這么厚重的文化背景,學古琴,不僅要學藝術,還要學習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span>
茅毅先生在全國各地設有“云雪堂古琴工作室”,教授來自全國的古琴學習者,但是對于山東的學員,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并且給在諸城的古琴培訓基地與古琴工作室免費贈送了十幾臺古琴與琴桌,他為了諸城派古琴在諸城的傳承嘔心瀝血。
鐘珊老師 讓更多諸城人了解并愛上古琴
鐘珊老師在第一次聽完茅毅先生的課后,便對古琴產生了興趣,但是這種感覺并不是十分的強烈。由于種種原因,茅毅先生后來中斷了在諸城實驗中學教授古琴課,鐘珊老師也就此擱置了對古琴的接觸。但是后來身邊的人一次次地支持與鼓勵,堅定了她對諸城派古琴學習的信念。
鐘珊老師是文化路小學的音樂教師,曾組織學生參加過大合唱和古箏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有一天,一位朋友對鐘珊老師提議:“你大合唱和古箏都教得很不錯,諸城這邊沒人比得上,我覺得你學諸城派古琴肯定也沒問題?!焙髞?,鐘珊老師在與“諸城才子”惠立群老師交流時,惠老師語重心長地講道:“諸城派古琴得有人把它搞起來,我在以前全國各地搜索諸城派古琴資料的時候,了解到在南京有一位茅毅先生,他是正宗諸城派古琴的第六代傳人,你可以去跟他學學?!?/span>
“再后來,就是我兒子上小學時,學了鋼琴和小提琴。等到他小學畢業時,我要求他再學習一種樂器,他告訴我,除非學習古琴,要不他就不學了?!彼械倪@一切讓鐘珊老師感覺到,也許這是她與古琴的緣分吧。然而,諸城派古琴在諸城的現狀也提醒了鐘珊老師,學習諸城派古琴是必須的,也是當務之急,所以在2010年6月29日,鐘珊老師帶著兒子來到了南京茅毅先生的家中真正地開始接觸古琴。
“在2011年6月7日的東營古琴音樂會上,我非常感動,從那時起我想要把諸城派古琴傳承下去?!泵┮阆壬m然是諸城派古琴的傳人,但學習廣陵派古琴多年,而且在廣陵派非常有聲望。但是鐘珊老師注意到,在那場茅毅先生帶領弟子演奏古琴的音樂會大屏幕上,首先打出的字幕是“諸城派古琴”,當時鐘珊老師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拔曳浅5母袆?,而且看到在座的聽眾都非常的喜歡諸城派古琴,我當時就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困難,我也要撲下身子好好做,讓更多的人學習諸城派古琴?!币簿褪菑哪菚r起,鐘珊老師一邊認真向茅毅先生學習古琴,一邊傾盡所能讓更多的諸城本地人認識這門源于本地的高雅古琴藝術,并將其傳承下去。
傳承希望 本地學員增加外地人也慕名前來
2011年12月,諸城古琴派第六代傳人茅毅先生“云雪堂古琴培訓基地”在諸城文化路小學落成,由鐘珊老師親授。茅毅先生為該培訓基地贈送了11張古琴、51臺琴桌供學生習琴。為確保教學質量,茅毅先生和他在東營的弟子張良杰老師輪流定期到校指導。諸城文化路小學也因此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民族器樂校園傳承研究”的實驗學校。
如今,在校長與同事的支持下,學校已有62張古琴供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九個班的小學生學習諸城派古琴,這450名學生就是未來諸城派古琴得以在當地傳承的希望。許多學生非常喜歡學習古琴,都選擇在放學后留下來學習一會兒古琴再回家。
同時,諸城“云雪堂古琴培訓基地”還免費傳授其它地方的古琴愛好者技藝。濰坊、臨朐、五蓮等地的古琴愛好者紛紛前來學習,由此推動了諸城琴學的發展。
有一位家住濰坊市區的學生曾在那里接觸過古琴,但是他的老家是諸城,便在中考結束后回諸城學習古琴。曾經有一位臨朐的古琴愛好者大老遠地跑到蘇州去學琴,然而蘇州的古琴老師告訴他,在山東就有一個諸城派古琴,建議他到諸城學琴。前兩天,有一位50多歲的膠州籍著名書畫家也特意來到諸城“云雪堂古琴工作室”學習古琴?!拔也坏侥z南學,也不到青島學,就到諸城來學習原汁原味的諸城派古琴?!彪m然目前,工作室的學員較少,而且年齡從十一二歲到五十多歲不等,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在諸城發源地來學習原汁原味、純正的諸城派古琴。
19世紀中葉,諸城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產生了一個有文化、有韻味、有追求的古琴流派——諸城派古琴;穿越二百年的時光隧道,諸城派古琴流傳了下來;今天,古琴在諸城的熱土上有了下一代的傳承人,全國各地的學員也紛至沓來,這也督促著諸城人更加注重保護、學習、傳承自己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本報見習記者 岳錫玉
諸城派古琴(三)
北上南下 諸城琴學傳四海
2013年08月31日
王心葵先生。王賓魯先生。王心葵先生出生地——西施巷。
諸城派古琴雖發源于諸城,但它的發展區域卻不僅僅局限于此。諸城派古琴,走南闖北,琴聲穿過諸城沃土,飄過齊魯大地,在全國的天空上優雅地飛舞。不曾想,琴聲愈傳愈遠,漂洋過海,向世界展示著中華古韻的美麗與魅力。
北上 王心葵北大授古琴
王露(1878—1921),字心葵,出生于西施巷,聰穎靈慧、博學多才,為諸城派第三代琴家。
由于諸城派第一代琴家王既甫和王冷泉的琴學技藝分別源于“虞山派”和“金陵派”,因此兩位古琴大師擁有著自己獨特的琴學風格。王心葵先生師從王溥長(字既甫)之子王作禎(字心源)先生習琴,三載盡通其業,之后繼而研究冷泉先生譜,歷經十二載,融會貫通,并蓄南北,又吸納了山東民間音樂,進一步完善了諸城派古琴技藝。
在歷史上,王心葵先生還是第一位走出國門學習西樂,并將西樂融于諸城派古琴的琴家。王心葵先生在青年時代曾東渡日本,學習西樂六年,獲得學士學位。歸國后在濟南大明湖畔創建了“德音琴社”傳琴,跟隨其習琴者眾多?,F代諸城琴派重要琴家詹智睿(字澂秋)即在此間跟隨王心葵先生學琴。
除了與西樂結合之外,高雅文儒的諸城派古琴還走出了齊魯,北傳至北京。這一北傳的轉折點便是在1919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邀請王心葵先生在北大教授古琴,琴社遂移北京。諸城派古琴琴聲優雅悅耳且悅心,王心葵先生琴技高超且修養頗高,而且當時北大是全國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王心葵先生在北大教授古琴,使諸城派古城有了優秀的人文地理載體,逐漸流向全國。
談起王心葵先生,鐘珊老師表現出了由衷的尊敬與欽佩,“王心葵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張友鶴先生、詹澄秋先生?!蓖跣目壬粌H教琴,還精于制琴,監制250余床新琴,多為精品,分贈琴友,傳播琴學。
王心葵先生編纂有《玉鶴軒琴譜》十五卷,收琴曲三十首,其中八首與《龍吟館琴譜》完全吻合,幾乎未動分毫。他是早期諸城琴家中,培養門人子弟最多、教學最有成就的古琴大師。時人將他與王心源、王冷泉合稱為“諸城三王”或“瑯琊三王”。
可惜這位琴界宗師,在北大只工作了兩年,即因疾回歸故里,1921年冬卒于私第之“耕云堂”,年僅44歲。
據鐘珊老師介紹,如今,諸城派古琴在北京已有四個傳授分點,而且目前,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老師正在北京進行諸城派古琴的傳授。
南下 王賓魯創新指法,建立“梅庵派”
記者從當代琴學家們那里了解到,諸城派古琴的外傳不是機緣巧合,而是其本身獨特的魅力與愛琴者勤學鉆研的結果。北傳有王心葵,南下的則是王賓魯。
王賓魯(1867-1921),字燕卿,諸城市普橋村人,師從王心源與王心葵兩位古琴大師,卻又不拘泥于師學,南下傳習古琴,在傳統的演奏風格里尋找獨特,在指法運用上大膽創新,在諸城派琴曲上精酌細鑿,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梅庵派。
作為諸城琴派的支流,“梅庵琴派”的琴曲音樂具有鮮明的山東風格。這一風格與王心葵北上所傳琴學有所不同,彈法更為接近民間、更為通俗?!懊封智倥伞痹诮F代琴壇影響很大。
該流派的南下是源于1911年,經康有為介紹,王魯賓先生得以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成為首個進入高等學府授琴的琴家,非常有名望。
在此期間,王魯賓先生培養了大批的學生,其中知名的有徐立孫,邵大蘇等。
王魯賓先生去世后,諸城派琴學的南傳并未中斷,而是由其弟子代代傳延。
弟子徐立孫(1897—1969)將王魯賓先生生前的殘稿《龍吟觀琴譜》進行了整理,并編訂成《梅庵琴譜》傳世。1929年,徐立孫創建了梅庵琴社,培養出近百名古琴人才,其中高徒有劉景紹、陳心園、吳宗漢、邵元復等。
后來,劉景紹(1903—1987)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培養出龔一、林友仁、李禹賢、劉赤城、成公亮、孫克仁、劉善教等一大批當今活躍在琴壇上的琴家。
遠播 應邀赴法演出,琴聲悠遠傳世界
鐘珊老師告訴記者:“諸城派古琴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她不僅在諸城本地流傳,還走出了省外,甚至還走向了國外?!眹鴥瘸鞘腥鐬H坊、青島、濟南、北京,還有國外城市法國巴黎等,都留下了諸城派古琴的腳印。
記者了解到,6月28日在濰坊市工人文化宮上演了一場濰坊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師生音樂會,反響特別好。8月24日,在諸城本地舉辦了一場古琴音樂會,也方向熱烈。諸城市廣電新聞出版科的王主任告訴記者,要把諸城派古琴在當地的文化做足,要悅市民耳、動市民心。
諸城派古琴有著鴻鵠之志,在古琴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琴家隊伍愈變愈大,琴音也越行越遠,傳播范圍已擴大到了世界。諸城派古琴傳人曾應法國巴黎文化中心的邀請,在法國巴黎舉行舉辦過古琴專場音樂會。不僅如此,諸城派古琴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展其芳容,將中華琴韻帶向了世界。
目光從歷史拉回到現在,諸城派古琴的琴音從遙遠的年代傳來,亙古的琴文化覆蓋了中華的大江南北,飄到了異域之疆。諸城派古琴之所以能走得遠走的廣,是王既甫先生、王冷泉先生、王心葵先生、王賓魯先生及歷代琴家努力的結果。諸城派古琴正是在他們彈奏的指間、撫摸的琴間、喜愛且奮斗的心間發了芽、開了花、結了果。融貫古今、融合中西的諸城派古琴有著自己的發展年輪,在不斷的流傳中創新立意,為這純正古老的琴之音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元素、帶來新發展。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岳錫玉
密州文脈通天下 諸城琴魂貫古今 “龍吟習習”茅毅師生古琴音樂會在諸城舉行
作者:王平 文章來源:諸城信息港 更新時間:2011-12-25 15:58:48
本網12月25日訊 南風千古遺清韻,舜帝故里覓知音。23日晚,諸城市政府禮堂內琴音錚錚,“龍吟習習”。諸城古琴第六代傳人、中國琴會理事、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理事茅毅先生率領其弟子在這兒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古韻古色的古琴流行風暴。
本場音樂會由共青團諸城市委、諸城市教育局、諸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文化路小學承辦,山東高強度緊固件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協辦。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市教育局、市文廣新局、市文化執法局的負責人和來自市音樂家、舞蹈家、管樂、書法、美術、作家等專業文藝團體的專家學者,教育戰線上退下來的老領導、老教師、在校學生以及來自北京、江蘇、福建、聊城、東營等全國各地茅毅先生的弟子和古琴愛好者一起匯聚禮堂,聆聽了這場精彩的古琴音樂盛宴。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被稱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其歷史幾乎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在豐厚文化中,諸城古琴猶如一朵奇花異葩,開創了古琴藝術進入高等學府的先河,以獨特的演奏技巧,成為古琴的一個重要流派。自1918年諸城琴派創始人王露先生北大任教之后,這一藝術瑰寶逐漸離開諸城,至今已近百年。2003年,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稱號,諸城古琴也隨之引起了世人的矚目。諸城古琴雖然曾經離開過諸城,但它的根沒有離開,還深深地扎在龍城大地。諸城琴派北支的藝術風格大致為:剛中帶韌,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即以麗密深曲為特征,又具空靈回蕩之美。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氣卷風云,韻綴繁星。具“高古淡泊,宏、雄、健、溜、奇、古、逸”的文人音樂特點。
諸城派古琴第六代傳人茅毅先生祖籍山東濟南,十歲開始從祖母諸城派第五代琴家高松如習奏古琴,十八歲又隨廣陵派第十一代琴家梅曰強研習古琴演奏和琴學研究十二載,操琴三十三載,對諸城古琴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音樂會上,他親自操琴演奏了諸城派王心葵傳譜《玉鶴軒琴譜》中的《石上流泉》和《長門怨》,靜夜清彈,令人有碧澗泠泠,枕流漱石之想。
聽說茅毅先生要到文化路小學做古琴知識報告,指導孩子們撫琴。音樂會現場,不少觀眾都紛紛對茅毅先生提出了關于古琴方面的問題,氣氛熱烈,問答活潑有趣,現場掌聲不斷。
來自文化路小學的教師鐘珊作為茅毅先生在山東諸城的第一位門生,也是一名古琴藝術的傳承者,現場一曲諸城派王心葵傳譜《松弦館琴譜》中的《良宵引》,結構精致,旋律婉轉,曲風恬靜,引人入勝。
音樂會現場還舉行了捐琴揭牌儀式,茅毅先生向文化路小學公益捐贈古琴11架,并為文化路小學云雪堂諸城古琴培訓基地揭牌,讓古琴文化在諸城這片土地上得到更大更好的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