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挫 琴
從藝年限:6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青州市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祖父:趙彩云
徒弟:已帶學生20多位
瀏覽次數:8705
趙興堂,男,1946年6月生,山東省青州市人,濰坊民間藝術大師,中國古代樂器“挫琴”非遺項目的山東省級傳承人,家傳60多年。
他從六七歲給祖父背琴,八九歲跟祖父學琴。祖父趙彩云一直在長孫趙興堂身上多下功夫,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場合都帶上長孫,把挫琴的制作、演奏的技藝傳給了趙興堂。祖父會很多曲子,當時祖父拉挫琴很多人來圍觀,都沒見過這個琴,印象很深。
挫琴,屬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曾經消失的樂器,在歷史上曾被兩次機會最終擊活,一次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文化普查中被發現,但未能復活;第二次就是在現在的“非遺”普查中又被重新發現,因趙興堂從小受祖父的耳濡目染以及跟祖父深厚的感情,對“挫琴”從沒忘過,文革期間,趙興堂家中的挫琴被毀,沒能把“挫琴”保留下來。為了紀念祖父和挖掘傳承,他憑著記憶做出了挫琴。如今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樂器又在青州古城街頭巷尾響起,它的復活也證實了中國弦樂的歷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作為傳承人趙興堂的使命感更重了,70歲老人在節假日仍然帶頭到古城街頭為游客演奏,努力把這些懂挫琴演奏和制作的人推向街頭,做免費的展演和傳承,現在他已帶的學生就有20多位了。
歷史的就是世界的,讓世界看到歷史,古城、挫琴、老藝人,一首復古氣息濃厚的曲子帶給人們更多的追憶和未來的憧憬。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第五批省級非遺挫琴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9月被中共濰市委宣傳部授予第三批“濰坊民間藝術大師”。
信息來源::濰坊日報 發表者:普通管理員 發表時間:2019-05-21
《鴛鴦扣》《四大景》《滿江紅》……一首首悠揚動聽的曲目,在青州古街的上空回旋,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傾聽,而演奏者正是73歲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挫琴傳承人趙興堂。
“挫琴是一種以梧桐木作琴身,絲弦作琴弦,高粱稈作琴弓,流傳在青州的一種古老的樂器,在我們當地人口中形象地稱之為‘半邊轱轆頭’。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壁w興堂說?!按烨偈且环N流傳于我國古代的形制獨特的樂器,由琴面、琴底、琴頭、琴尾、琴岳、琴碼、琴軸、琴弦以及琴弓構成?!?/p>
“挫琴表演,擊弦是一種常用的功法,在過去也叫‘打琴’?!贝烨傺葑嗍窃谟沂帧皥坦瓕は摇钡耐瑫r,右手腕轉動帶動琴身以“送弦迎弓”,可以獨奏,也可以合奏。趙興堂說:“我和挫琴的淵源要從祖父那輩說起。小時候,祖父因為家庭困難被迫拉琴賣藝,我也跟著祖父去賣藝,那時候便對挫琴喜愛,為了不讓祖父的技藝失傳,自己便繼承了下來?!?/p>
趙興堂說:“我每天最大的快樂除了在古城進行挫琴表演,就是在家里做琴了?!彪S后,記者到了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北城社區趙興堂的家中,院子右側小平房是他做琴的工作室。
“云紋琴代表的是祖父趙彩云,水紋則代表我自己?!壁w興堂指著自己做的挫琴,他做的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云紋,一類是水紋。每一把琴都凝聚著琴師的匠心,每把琴的完成都像是琴師生命的延續?!按烨俚闹谱鞣浅Vv究,選料很難。制作挫琴的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樹的肩骨木,這樣做出來的琴聲才優美?!壁w興堂介紹。一把好琴的制作,從開始的精心選料到最后調音,每一個環節都融入了琴師的心血。
挫琴斜靠在手臂上,形似半邊水井上的轱轆頭。半圓弧形的琴面上分布著14組共計28根弦,對應著常用音域的14個音?!霸瓉淼那僦挥?2組弦,五聲音階,這是我自己加的?!壁w興堂說。同樣改良過的還有琴體上的漆?!霸人簧掀?油光光的,上漆了穩定性好些?!彪S著多年的傳承,趙興堂不僅在制作工藝上有了改進,在音弦上也有了一定的創新,拉出來的樂曲也變得更加美妙動聽。
“挫琴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我們傳承人身上的擔子很重,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學習,讓挫琴藝術得以延續?!壁w興堂說?!皟蓚€兒子也跟著我學習做琴,如今做琴的手藝甚至都比我還好。女兒也會拉琴,兩個孫子孫女都會拉琴,這讓我感到很欣慰?!?/p>
作為樂器中的“活化石”,挫琴近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保護?!拔颐恐芏既H坊工程學院、青州市民族中專授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挫琴這一古老技藝?!壁w興堂說?!拔颐刻於紩蛢蓚€徒弟白文杰、白佳麗在古街演奏挫琴,看著她們認真拉琴的樣子,我也看到了挫琴發展美好的明天。
來源:山東商報 2016-07-29 08:42:07
悠揚的琴聲伴著一陣陣火車的轟鳴,從火車道旁一處老院里傳出。6月18日,青州北城社區,70歲的趙興堂正在家里調試新制作的挫琴。只見他手捧一個類似竹筒的樂器,一會兒“挫”,一會兒“敲”,隨著琴弓在琴弦上不停的舞動,演奏出一串串悅耳的音符。
“挫琴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弦樂器,它的前身是古代的”筑“琴,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壁w興堂告訴記者,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的祖父趙彩云就背井離鄉到北京天橋賣藝。孫輩中趙興堂歲數最大,深得祖父喜愛,從六七歲開始,他就給祖父背琴,八九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琴。
1953年發生的一件事,讓當時僅有六七歲的趙興堂至今難忘,那年青州馮家花園的一棵鐵樹開了花,許多人都去瞧新鮮,祖父領著他抱著挫琴也去了,由于高興,祖父就在假山的涼亭即興演奏了一曲挫琴,結果吸引了眾人觀看,場面壯觀,那次讓挫琴的名氣大震。1957年,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演在濟南舉行,祖父趙彩云演奏了自己創作改編的挫琴《鴛鴦扣》,最終奪得了一等獎。
“在從濟南返回青州時,由于火車上的人太多,那把獲獎的挫琴裝在布袋里竟然被擠爛了?!壁w興堂告訴記者,當時祖父很是心疼,回到青州,他找到一個名叫劉硯田的老木匠,幫忙又重新制作了一把,這把挫琴一直陪伴到老人去世。
1960年,年僅14歲的趙興堂去東北謀生,祖父不幸于當年去世。1962年當趙興堂從東北回來時,發現祖父留下的一把琴和一本琴譜,他便珍藏了起來?!拔母铩逼陂g,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毀掉了。直到1986年左右,趙興堂根據記憶自己復制了一把挫琴,重新開始練習拉琴。
2006年5月,趙興堂患了腦血栓,右手不能動,當時就萌生了“練琴治病”的念頭?!捌孥E果然出現了!由于我每天堅持拉琴,右手慢慢地恢復了知覺,腦血栓的后遺癥也基本沒有留下。大家都說挫琴是我的救命琴?!?br/>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趙興堂始終摯愛著挫琴的演奏。如今,青州挫琴已經成功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趙興堂也成為惟一的傳承人?!?記者呂廷川攝影報道)
傳承齊魯③:古稀老人傳承挫琴技藝 再現拉弦樂器“活化石”
2016-07-27 11:07
青州挫琴被音樂專家稱為“化石樂器”。琴體以梧桐木為主材料,配以絲弦,用高粱稈彈拉,由琴面、琴頭、琴尾、琴岳、琴碼、琴軸、琴弦以及琴弓組成。挫琴以其古樸悠遠、蕩氣回腸的聲音,被譽為來自三千年前的天籟之音。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選山東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趙興堂老人今年70歲,盡管已過古稀,但他仍在為挫琴的弘揚與傳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家與青州古城之間。每天早上,趙興堂會早早的起床,騎著電動三輪車,從距離古城七八里地的家中來到青州古城,和他的兩名徒弟白文杰和白佳麗匯合,到古城內進行挫琴表演。齊魯網記者
孫長征|攝 張偉|文
2.挫琴是一種以梧桐木為琴身,絲弦做琴弦,高粱稈做琴弓流傳在古青州轄域內的一種形制奇特而古老的樂器,在當地村民口中形象地稱之為“半邊轱轆頭”。齊魯網記者 孫長征|攝 張偉|文
3.說起挫琴和趙興堂的不解之緣,還要從和祖父的故事說起?!靶r候,祖父是個賣藝人,受生活所迫,祖父背著挫琴走南闖北的賺錢養家,有時一年半載不回家?!壁w興堂回憶,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祖父趙彩云和拉三賢的劉公道一起背井離鄉,在外賣藝求生。而趙興堂對挫琴的記憶,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4.“1957年,祖父時任益都文化館工作人員,代表參加昌濰專區暨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創作改編的挫琴《鴛鴦扣》獲得金獎?!壁w興堂回憶,祖父的挫琴表演獲得金獎,是一項不可多得的榮譽。而挫琴重回世人面前,也得益于當時國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
5.1960年,時年14歲的趙興堂隨親屬“闖關東”,讓趙興堂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沒走半年,祖父趙彩云便離開人世?!爸钡浇裉?,我都忘不了祖父到車站送我情形?!闭f起祖父,趙興堂不禁眼眶濕潤。1962年,當趙興堂從東北回到青州時,家里只剩下祖父留下的一把挫琴和一張祖父獲金獎時的照片,而這張照片,現在依然被趙興堂保存在客廳墻面上相框里。
6.“祖父留下的照片和挫琴,是他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物?!睆钠甙藲q就開始跟歲祖父學琴,那時還替祖父背過琴,趙興堂心想,“絕不能讓祖父的技藝失傳,必須要繼承下去?!?/span>
7.除了在古城進行挫琴表演,趙興堂還在家里制作挫琴?!按烨俚闹谱鞣浅Vv究,選料就很難?!壁w興堂介紹,制作挫琴的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樹肩骨木。據說,肩骨木是鳳凰落腳的地方,這部分的梧桐木做出來的琴聲最優美。
8.在趙興堂的家中,進門院里的右側小平房是他做琴的工作間,平時趙興堂有時會在小平房里做琴,有時也會在院里做琴?!霸萍y琴代表的是祖父趙彩云,水紋則代表我自己?!痹谮w興堂所做的琴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云紋,一類是水紋?!白娓甘情L輩,是天上的云彩,我作為晚輩,不能高過祖父,是地上的流水?!壁w興堂介紹說。
9.說挫琴和趙興堂的緣分,還不止于趙興堂和祖父的故事這么簡單。2006年,在趙興堂60周歲生日當天,可能是因為喝了酒,趙興堂突發腦血栓,從此頭腦不清醒,手腳不能動,活也干不了。
10.自從得了病,手指動不了,筷子拿不動,大腦也不清醒。趙興堂出院后,沒事就好摸摸琴,久而久之,手能動了,大腦也清醒了,最后不僅能像以前那樣拉琴,還能再做琴?!澳菚r候還以為他就這樣了,沒想到后來很多朋友來找他玩,漸漸的家里成了老友們聚會的根據地。
11.“《鴛鴦扣》、《四大景》、《滿江紅》等曲目是經常演奏的曲目,像《茉莉花》、《小兩口頂嘴》、《蛤蟆調》以及《孟姜女哭長城》、《小放?!返?,也會經常演奏?!痹谇嘀莨沤稚?,趙興堂和他的兩位女徒弟,每天為過往的游客用挫琴演奏這些曲目,時常吸引不少游客圍觀欣賞。
12.趙興堂的孫子12歲,跟著他學習挫琴不到兩年時間,如今也能拉上幾首膾炙人口的曲子。
13.如今,病愈后的趙興堂雖然說話仍有一點困難,但是他的挫琴演奏卻毫不含糊。在祖父趙彩云的基礎上,趙興堂進一步完善,能夠演奏的曲目多達70多種?!按烨傺葑嗟那慷嗍潜瘋那?,有時候會讓人聽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壁w興堂說。
14.每天上午九點,趙興堂和徒弟白文杰、白佳麗會在古城街上匯合,為過往的游客演奏挫琴。每當有游客圍觀欣賞,趙興堂和兩名女徒弟表演的都會格外認真?!按烨贊u漸被重視,并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挖掘,孩子們學得也很認真?!壁w興堂說,他仿佛看到了挫琴未來的希望,他始終相信,傳統的東西不會滅亡。
2016年02月06日 07:20 來源:齊魯網 作者:李偉
非遺傳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
樂器“活化石”——挫琴
非遺傳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樂器“活化石”奏出《喜洋洋》
挫琴,一種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曾經消失的樂器,在“非遺”普查中被重新發現,使得中國弦樂的歷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如今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樂器又在青州古城街頭巷尾響起,為這個新年增添了幾分復古的氣息。
青州古城街頭,一首青州風味濃厚的《茉莉花》,吸引了眾多古城游客駐足傾聽,然而大多數游客都沒見過這種樂器。
說起挫琴,人們會感到陌生,說起“筑”卻是家喻戶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戰國末年高漸離易水邊擊筑為荊軻送行的故事流傳千古,筑就是挫琴的前身。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馬愛娟介紹:“挫琴跟那個筑是同宗同源,我們知道劉邦的夫人戚夫人是擊筑高手,有人也認為它是打擊樂器和弦樂器的鼻祖,中國音樂學院的教授來考察之后認為它是化石樂器,是古董級別的一樣?!?/span>
這種充滿傳奇色彩的樂器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竟然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幸運的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文化普查中,它在青州北城農民趙彩云家被重新發現。然而幾經坎坷和變革,挫琴隨著趙彩云的去世再次沉入歷史。為了紀念祖父,趙興堂憑著記憶做出了挫琴?!拔?3年也就六七歲,背著琴跟他一起去馮家花園看鐵樹開花,解放了大家都很歡喜,他拉挫琴很多人來圍觀,都沒見過這個琴,印象很深。我和祖父感情很好,耳濡目染,他肚子里有很多曲子?!?/span>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讓這種化石級別的樂器又活了起來。馬愛娟表示:“現在很多非遺傳承人為生活所迫可能不能常年來演示,我們就是政府買單、群眾受益,把這些懂挫琴演奏和制作的人推向街頭,做免費的展演和傳承,現在趙興堂自己帶的學生就有20多位了?!?/span>
歷史的就是世界的,讓世界看到歷史,趙興堂的使命感更重了,臨近春節,古城探景的游客絡繹不絕,雖然氣溫低至零下6度, 70歲老人仍然堅持每天來到古城街頭為游客演奏?!澳睦镄枰?我就不打折扣地去?!?/span>
新年、古城、挫琴、老藝人,一首復古氣息濃厚的《喜洋洋》帶游客追憶過去,憧憬未來。
來源:大眾日報 2016-07-15 16:19:07
趙彩云在1957年參加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演獲獎后的留影。
趙興堂向記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挫琴。
青州挫琴。
一件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已經消失的樂器,“非遺”普查中不僅在青州市被重新發現,而且還是有著活態傳承的技藝,使得中國拉弦樂器的歷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這件可以說具有“活化石”意義的樂器就是青州挫琴。
在6月13日全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青州挫琴正在逐級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和國家級保護名錄,使這個可能在全國都失傳的樂器很好地傳承下去。日前,記者在青州挫琴的傳承人趙興堂老人家里,看到了這把他稱之為“半邊轆轤頭”的挫琴。
幾近消失的挫琴藝術
梧桐木作琴身,絲弦作琴弦,高粱稈作琴弓……趙興堂自拉自唱,用一曲獨具民間風味的《茉莉花》,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場觀眾。
“由于這個琴很像農村汲水用的轆轤頭的一半,所以,當地農民形象地稱其為‘半邊轆轤頭’?!壁w興堂介紹說,挫琴的琴身呈半圓柱形,似半個大竹筒;底部用薄梧桐木板封起,琴頭底部有一個半圓的洞,拉琴的時候左手可放其中,與上面的半圓形成一個通長的音箱。
挫琴是一種流傳于我國古代的形制獨特的樂器,由琴面、琴底、琴頭、琴尾、琴岳、琴碼、琴軸、琴弦及琴弓組成。在演奏時,擊弦是一種常用的弓法,有農村藝人稱其為“打琴”;因為用涂了松香的高粱稈擦弦時與用銼銼物相似,所以也有的挫琴藝人稱其為“銼琴”,而書寫時為圖簡便又約定俗成地寫作“挫琴”。
“不過,在我身上已經看不到挫琴在我祖父身上的奧妙了,有很多東西已經失傳了,而他能夠邊走邊拉、邊唱?!壁w興堂介紹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祖父趙彩云與拉三弦的劉公道,背井離鄉,到北京天橋賣藝。趙彩云看到國家深陷戰爭沼澤,自己在北京賣藝賺錢又有什么意義?于是,他與同鄉摔琴而歸,從此不再提挫琴,而挫琴藝術自此絕跡?;氐角嘀莺?,趙彩云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還有一次差點送了命。
新中國成立后,舒心的生活又怎能沒有琴聲?趙彩云找到木匠幫忙重新制作了一把挫琴?!爱敃r,青州市人民公園鐵樹開花,祖父心里非常高興,領著六七歲的我,背著挫琴去獻藝。當時,挫琴樂曲聲吸引過來許多人,演出場子被圍得水泄不通。自此,挫琴的名聲在民間傳揚開了?!?br/>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民間老藝人頗受重視。1957年,已經是益都文化館工作人員的趙彩云,參加了昌濰專區暨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演,他自己創作改編并演奏的挫琴《鴛鴦扣》獲得了金獎。
“不過,一次在從濟南返回青州時,車上的人很多,那把獲獎的挫琴裝在布袋里被擠碎了。祖父很是心疼,又找到青州一個叫劉硯田的老木匠幫忙重新制作?!保保梗叮澳?,年僅14歲的趙興堂去東北謀生,祖父趙彩云也于當年去世。1962年從東北回來,趙興堂發現祖父的獎章等東西都沒有了,只留下了一本挫琴琴譜,他將它收藏了起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從六七歲開始,趙興堂就給祖父背琴,八九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琴,把挫琴的制作、演奏技藝都學到了?!拔母铩逼陂g,趙興堂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毀了?!爱敃r,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知道挫琴是獨一無二的,我一心想著把這個繼承下來,再不繼承就滅絕了?!?br/>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家里生活條件的改善,趙興堂根據記憶自己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藝和制作方法得以再次被傳承了下來。
“化石樂器”挫琴重現古城
挫琴傳人大病退去“化石樂器”重現青州
2007-12-29 10:47:42
今年9月16日,青州九州論壇古州風韻大型文藝晚會,一曲動人心弦的《鴛鴦扣》深深打動了來自古九州的聽眾。這是一種他們從來沒聽過的音質,悠遠、柔美、回腸蕩氣。這就是在世界上神秘失蹤多年的活“化石樂器”挫琴。(圖5)
攝影:張新華
銷聲匿跡的挫琴怎么會在青州出現呢?記者帶著這個疑問采訪了演奏者——北城社區的趙興堂先生。他在一年前患了腦血栓,為了盡快恢復后遺癥,他重新操起擱置多年的挫琴,到今年的九州論壇開壇之際,他已經基本恢復得和正常人一樣,拉琴制琴的技藝都恢復甚至提高到以前的水平。這是怎么回事呢?挫琴是個什么樣的樂器?挫琴的故鄉就是青州嗎?
挫琴與軋(ya)箏、筑的關聯
這三個樂器按演奏方法簡單地說,挫琴是以挫的方式演奏,軋箏的演奏方式是滾壓,筑是以打擊方式演奏。相同的是,它們都屬于絲弦樂器。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呢?我們一個一個地說。
1
先說挫琴的樣式。在青州市北城社區趙興堂老先生那里見到的挫琴,也叫半邊塢轆頭。琴體呈半圓狀,琴頭略粗,好似半個竹筒。底部是用薄梧桐木板封起來的,底部琴頭處有一個半圓的洞,是拉琴的時候把左手放在其中用的,與上面的半圓形成一個通長的音箱。整個琴體分為琴面、琴底、琴頭、琴尾、琴碼、琴弦、琴桿幾個部分。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加涂上亮油保護起來,也有的在琴頭涂上深淺不同的咖啡色。
趙興堂說,他的祖父趙彩云曾經說過,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樹上的肩骨木做,音質才是最好的。據說肩骨木是鳳凰落腳的地方,只有這地方做的琴才能演奏出最優美的聲音。
琴尾頂上有琴軸,琴弦從琴頭連上來,拴在琴軸上。琴頭有一段底座,底座上端有一排專門安置琴弦的地方。琴頭上端有各種造型,趙興堂老先生制作的琴頭通常是兩種造型:云紋和水紋等。云紋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趙彩云,水紋代表自己。祖父是長輩,是天上的云彩。自己是晚輩,不能比祖父還高,所以他自己是地上的流水。兩種不同的造型體現了趙興堂的尊卑孝道。
琴面支撐琴頭到琴尾的琴弦的是琴碼,共有13個,每一個琴碼上可以穿過兩根琴弦。13個琴碼從琴尾到到琴頭,從右到左依次等距離排列下去,在弧形的琴面上形成一個很好看的曲線。
琴弦是絲弦,13組,共26根。
琴桿是用高粱桿做的(也有改良成為弓子演奏),俗稱秫秸桿。演奏方式分坐、站立、邊走邊演奏,形式不拘一格。演奏時將琴抗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琴桿??勺岳猿?。也可眾人合唱??瑟氉?,也可用二胡、揚琴、琵琶、三弦、書鼓、梆子、碰鈴、碟子等樂器集體伴奏而進行協奏。
關于挫琴的歷史,也簡單地說幾句,供有興趣的老師參考。挫琴是中國古老的弦樂器之一,中國許多音樂學家普遍認為,古老的挫琴演奏技藝和制作技藝早在上個世紀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就消失了。趙興堂說,消失以前不叫挫琴,不得而知。祖父對趙興堂說起過,53年開始把挫琴的名字叫響。趙興堂從小跟著祖父學習挫琴的演奏,也跟隨祖父去到木匠那里聽祖父指點著制作挫琴。挫琴的名稱和演奏技藝從此在青州傳播出去。
趙興堂介紹說,多年來他一直在各個媒體中留意挫琴的影子。終于有一次在中央四臺看到了一期介紹中國古琴的節目,那個古琴的形狀和挫琴基本相似,只是琴體稍微短一些。當時廣播員說的名字趙興堂已經不記得了,但對廣播員說的名字不是挫琴記得很真切。被介紹的古琴僅僅是擺在那里,演奏的人也沒有有模仿演奏挫琴的動作,所以也沒有聽到演奏的聲音。
記者見到的趙興堂的挫琴是62歲的趙興堂上個世紀80年代重新制作的。他之前的祖傳的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藝所歷經的磨難和坎坷,在別的章節里將分散地談到,讀者可以自己體會。
2
再說軋箏。
唐代出現的軋箏是中國弓弦樂器的始祖。軋箏在宋代時也稱為秦,宋代曾三異的《同話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述:“世有樂器,小而用七弦,名‘軋箏’,今乃謂之秦,秦箏以一名為二物?!??!对?禮樂志》中記載:“秦,制如箏而七弦,有柱,用竹軋之?!?。軋箏的琴體的基本形制呈半圓弧狀,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發一音,演奏方式有坐著或站著或邊走邊演奏。演奏時將琴靠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一弓一音。軋箏類弓弦樂器到目前仍在民間可見其遺存,主要有河北邯鄲的軋琴、山東青州的挫琴、廣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西安的軋箏、延邊朝鮮族的牙箏等等。這些樂器都是唐代軋箏的遺存在各地的不同名稱,這些樂器至今仍用竹片、高粱桿、蘆葦桿、木棒之類的弓演奏而不用馬尾弓。(傅華根《中國弓弦樂器的由來和二胡發音之我見》之一《中國弓弦樂器發展小史》美國國會圖書館學術演講稿)
可見,軋箏是從唐朝就有的一種樂器,那時的軋琴是以滾壓的手法為主。趙興堂說,從祖父那里開始嘗試拉和挫的技藝,偶爾祖父也用秫秸桿做的琴桿敲擊琴弦、用手彈撥琴弦。最后這種演奏技藝被發揚和傳承下來。
是不是可以想象,趙興堂的祖父年輕的時候去北京賣藝,因為用打擊、滾壓的方式演奏不如挫動聽,也不如挫的演奏方式容易操作,并且可站立、可坐、也可以圍著場子邊走邊唱邊挫,與觀眾近距離的接觸交流感情,從而更加體會到用挫的手法是最富表現力,最能得心應手地演奏技藝?從而把挫的手法重點傳授給正宗的傳承人——長孫趙興堂呢?
3
下面再說說筑。
“過去,青州很多民間藝人說,挫琴是筑的后代。我經過多年的考證,認為這一點是正確的?!痹嘀菔形幕^副研究員周國慶曾經這樣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他開始對青州挫琴與筑的關系進行研究,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最后得出結論:青州的挫琴就是筑的后代,是由筑經過千百年演變而來的。周國慶與王全忠在1984年寫出了濰坊民間藝術理論探材料《淺談挫琴與筑的血緣關系》。
早在戰國末年,勇士荊軻刺秦王,好友高漸離送他到易水邊,擊筑為其送行唱的那首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筑演奏的。
周國慶說,中央音樂學院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項陽,也很支持他的看法。項陽還說:筑是中國最古老的絲弦樂器,比西方同類樂器要早幾百年,做為它的后代,挫琴完全可以說“化石樂器”。
三幀珍貴的照片
1
一幀是趙興堂的祖父趙彩云在1957年參加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時獲獎的留影。(圖1)
根據趙興堂介紹,他的挫琴制作以及演奏技藝是他的祖父趙彩云傳給他的。解放前(三十年代)趙彩云與拉三弦的劉公道從家鄉青州北陽河村去北京天橋賣藝謀生三四年,風餐露宿,忍受背井離鄉遠離親人的痛苦,飽受舊社會舊觀念的歧視和侮辱。趙彩云看到中國深陷戰爭沼澤,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自己在首都賣藝賺再多的錢又有什么意義?他要回到老家為抗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他與同鄉摔琴而歸,從此不再提挫琴一個字,挫琴從此絕跡。
回青州后,趙彩云全家在段村以蒸饅頭為生。那時候的段村是一個小蘇區,也是革命的搖籃。趙彩云積極參加到抗日救國的運動中。在一次給一個戰士送飯的時候被逮捕,差點送了命。幸虧眾人想盡一切辦法把他搭救出來,才幸免于難。他的親兄弟趙汝云就被活活渴死折磨死。
50年代初期,新中國成立后,趙彩云怎么能沒有琴聲相伴,從北京后來后,經過戰亂后,趙彩云又找王木匠的幫忙,重新制作了一把挫琴,從此青州又有了一把挫琴。趙彩云的腦子里有近百首挫琴曲子,自己也創作。1953年青州人民公園鐵樹開花,祖父心里高興,讓六七歲的長孫趙興堂背著挫琴,自己要去獻上自己創作的挫琴曲子。據趙興堂回憶,當時被挫琴曲子吸引過來的人把他們圍得水泄不通。從那個時候,挫琴這種樂器就在民間傳揚開去。1956年到1957年百花齊放,挖掘民間老藝人,趙彩云被益都(青州市原來的稱呼)文化館吸收過去。
1957年趙彩云代表昌濰專區參加了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時,用自己制作的挫琴演奏了自己創作的《鴛鴦扣》奪得了金獎。當時還灌了唱片,在全國的廣播里播放,青州一個叫李玉的去新疆看姐姐時聽到過.后來趙彩云應濟南一個部門的邀請,去濟南教了一批學生,時間1個月,從濟南返回青州的時候車上人很多,那把獲獎的挫琴裝在布袋里被擠碎了。趙彩云又找到青州一個叫劉藍田的人幫忙做了一把挫琴,然后去照相留影。這張照片就是那個時候照的。
1960年14歲的趙興堂去東北謀生,祖父趙彩云去世,1962年趙興堂從東北回來,發現祖父的獎章等一些東西都沒有了,只有這一本挫琴琴譜和這張照片,他將它們收藏起來,才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他紀念祖父的唯一物件,也成為那個時期的一個歷史見證。
2
一幀是趙興堂1989春天在鳳凰山上與樂友拉挫琴時,一個游人尋聲上山給他拍的照片。
趙興堂從六七歲給祖父背琴,八九歲跟祖父學琴。祖父趙彩云一直在長孫趙興堂身上多下功夫,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場合都帶上長孫,把挫琴的制作、演奏的技藝傳給了趙興堂。文革期間,趙興堂家中的挫琴被毀。直到80年代初,生活條件好了,家里卻一把挫琴也沒有了。趙興堂根據記憶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藝和制作方法再次被繼承下來。
1989年4月,趙興堂與兩個拉二胡的樂友去青州市鳳凰山拉挫琴,山風把挫琴的曲子吹到了鳳凰山下,一個游客被這美妙的挫琴曲子吸引了,怎么也聽不出什么樂器,他尋著聲音來到山頂,見到了正在拉挫琴的趙興堂,提出要給他留影紀念。后來這個人把照片寄給了趙興堂,趙興堂看到信封上地址才知道,那個懂得音樂的人是青州市新華書店的人。但信封上并沒有留下那個人的姓名。
“化石樂器”挫琴重現古城青州
3
一幀是2007年下半年趙興堂演奏自己創作的挫琴曲《拉起遠古的琴聲》和《彩云追月》時的留影。
“化石樂器”挫琴重現古城青州
2006年5月趙興堂得了腦血栓,手腳都不聽大腦指揮了。他想到了心愛的挫琴,想鍛煉一下自己的大腦和雙手。他堅持每天拉一段祖父和自己喜歡的曲子,半年過去,他的病幾乎痊愈了。很多人戲說,挫琴是趙興堂的救命琴。
通過這次生病,他感到時間的緊迫,把挫琴傳承下去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一樁事。他把家里的一間房子倒出來,與一些喜歡音樂的老樂友在家中排練演唱,到社區參加演出。后來加入了青州市文化行業協會音樂協會。他希望通過與大家的接觸,有更多的人介入到挫琴的演奏和制作技藝中來,使這個很有可能全國都失傳的琴很好地傳承下去。
2007年6月,因為青州市對挫琴的高度重視,他懷著對挫琴的感恩,對祖父的懷念之情,產生了一股創作的激情。他連續創作了兩首挫琴曲子《拉起遠古的琴聲》和《彩云追月》。
《拉起遠古的琴聲》的歌詞是這樣的:
拉響遠古的琴聲
唱響盛世中華
四海皆知音
社會和諧安定
拉起遠古的琴聲
唱響盛世中華
天藍藍地叢叢
民族團結社會繁榮
民族團結社會繁榮
《彩云追月》是為紀念祖父趙彩云而套用了廣東音樂的曲子,自己編了歌詞:
天邊照射出霞光
古老的文明由你傳遞
為社會留下功績
后人沒有忘記
沒有忘記
接任譜寫新曲
接任譜寫新曲
高歌盛世,高歌盛世
歌頌祖國繁榮昌盛
歌頌祖國繁榮昌盛
一本1957年的挫琴琴譜
解放前趙彩云在北京賣藝時,邊演奏邊演唱,根據挫琴的特殊音色創作了膾炙人口的《鴛鴦扣》、《滿江紅》、《小兩口頂嘴》等曲目。
1957初,以當時的益都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劉新豐為主,經過近3個月的時間,對挫琴藝術及演奏曲譜進行了認真、系統的整理,收錄了近百首挫琴琴譜。后來趙彩云獲得金獎演奏的自己創作的《鴛鴦扣》就收藏在這本琴譜里。
里面收藏的曲目:《四大景》、《滿江紅》、《清風馬頭調》、《妓女自嘆》、《大煙鬼嘆》、《打秋千》、《對話》、《光棍哭妻》、《尼姑返俗》、《蛤蟆調》、《小寡婦五更》、《小放?!?、《東北姐兒》、《想郎》、《八仙慶壽》、《茉莉花》等等
青州——挫琴技藝的故鄉
據青州市文化館館員張新華說,青州挫琴正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青州市文化館副研究員周國慶說: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研究挫琴時,就有了大力發揚宣傳挫琴藝術的想法。只有讓更多人知道、了解挫琴、了解挫琴的歷史,才能更好的傳承下去。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認為:很多民間樂器以及曲目,我們都是盡量保留,而不是改進,過去很多例子說明,,有的東西一改就變了味,失去了他原有的價值。
現在全國和青州很多人在關注和研究挫琴,挫琴將會在青州通過挫琴的正宗的傳人趙興堂和青州文化工作者了解到更多的與挫琴有關的東西. “化石樂器”挫琴重現青州,是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必將引起更大的重視,會被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下去.
挫琴技藝的故鄉在青州,這是趙氏家族的自豪,也是青州市的自豪。繼承和發揚挫琴的演奏技藝、制作技藝也成了青州文化工作者傳承和發揚挫琴技藝的使命。
附:
1 也談青州挫琴研究http://tieba.baidu.com/f?z=67544818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pn=0
今天偶然從百度上發現這篇帖子,放此,供大家研究探討。2011-1-7
2 去年曾有一個研究磋琴的教授,給我發過一個帖子,說此文觀點和真相有出入,我刪除了,目的是不想爭論下去,因本人并非行家?,F在對刪除表示歉意,如果本人看到,歡迎再來討論。)
3.青州挫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0NzU2OTYw.html
4 趙興堂:悠悠琴聲中的守望http://dv.ce.cn/video/2011/06/19/353509.html 中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