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9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青州八角鼓
從藝年限:7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青州市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287
李鳳琪,男,1930年生,“青州滿族八角鼓”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非遺傳承人。
該項目自傳入青州北城,至今已200多年。其發源于滿族,扎根于青州,在傳承過程中基本未發生變異,保留著獨特原始的演唱風格和演唱形式。尤其是其唱腔和發音,以標準的早期滿族方言為基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八角鼓興盛時,青州滿族居民幾乎人人會唱,并廣為流傳。其藝術形式對山東省其它說唱藝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承載著山東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山東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青州滿族八角鼓
來源:《東方花都》雜志作者:文/ 李鳳琪 攝影/ 一星
2013.12 NO.4 第四期(總第十四期)
山東青州滿族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八旗,每角與角之間嵌2 片小鈸,象征1 6
佐。鼓外一端系杏黃色絲繩雙結紐,下垂兩股穗,表示谷生雙穗,喜慶豐收。由于演唱者所屬各旗旗色不同,穗色也隨之而異。演奏時左手持鼓,右手彈擊,演奏技法分搓、拍、搖、簸、彈、挑等。有關學者認為滿族的太平鼓(也叫單鼓)是由薩滿跳神演化而來;而八角鼓的形成又與太平鼓有關。不過單鼓向舞蹈方面發展,而八角鼓則由演唱民歌衍化成為說唱藝術。八角鼓表演形式分為獨唱、折唱、群唱幾種。唱詞吐字以京腔為準,按字行腔,平仄要求較嚴。獨唱最早是打著八角鼓唱,近似評彈的開篇。后來為便于表達有故事性的內容,就在曲頭曲尾中加上各種由民歌發展而來的牌子曲,成為單弦牌子曲。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有的也并用其他樂器,而八角鼓便在樂隊中成為領弦。
八角鼓的來源,傳說是清乾隆年間,藏族少數部落中的首領叛亂,阿桂將軍領兵平定大、小金川,八旗兵遠離家鄉,思念故土,在軍營中常演唱一些家鄉小調。有的人把軍中生活編成新詞,打著八角鼓演唱,歌頌“康乾盛世”。有個軍士叫寶恒,號小岔,唱得最好,因而八旗鼓也得名叫“岔曲”。阿桂將軍班師還朝時,八旗兵高唱岔曲,轟動京城,即所謂“鞭敲金蹬響,人唱凱歌還”。后來每逢節假日喜慶宴會,兵丁們便常聚在一起演唱八角鼓自娛自樂。因清廷曾明令禁止士兵登臺演戲,于是有的大臣奏本說阿桂的士兵有傷風化。乾隆召見阿桂將軍詢問,阿桂說士兵唱的是得勝曲,說的是在邊關打仗的事。乾隆讓寶恒等人入宮演唱,聽后不但沒怪罪,反而對它的韻律大加贊美,當即令內廷禮儀官制造八角鼓,讓宮內太監也學習演唱,還給寶恒等人簽發了“龍票”,懸掛在排練場所。這種場所后來便叫“票房”,在票房活動的人都叫“票友”。此后八角鼓做為說唱藝術,便在八旗兵民中和北京城內興盛起來。青州駐防八旗曾派兵參加過大、小金川戰役。另外,青州八旗原由駐京八旗抽調而來,進駐青州后仍屬北京領導。由于同京都往來繁頻,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北城,成為八旗兵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一直久演不衰。青州北城會唱八角鼓的有男有女,有兵有民,均為自我娛樂的“票友”。每逢出師凱旋,新官上任,喜慶節日,北城有演唱活動。唱得好的,都統府或所屬旗佐還給予獎勵。清后期,在岔曲的基礎上由作家韓小窗等人創造的“子弟書”,也相繼傳入青州北城。像《黛玉悲秋》、《黛玉葬花》等,因唱詞典雅,曲高和寡,只有少數人會唱,而八角鼓因其通俗活潑,廣為流傳。尤其是一些抒情和幽默短段,如《掐葡萄》、《醉歸》等,在北城幾乎人人會唱。直到上個世紀9 0 年代初,山東省文化廳曲藝家協會的專家到北城考察八角鼓時,尚能集中五、六位老人在一起演唱。其中有男有女,曲調悠揚動聽,聲情并茂,十分感人。
八角鼓藝人在一起演唱
外國朋友觀看八角鼓表演
外國朋友在青州拍攝八角鼓表演
八角鼓最興盛時,除獨唱、群唱外,還有長篇書和扮演成角色、近似小戲的拆唱。曲牌有羅江怨、太平年、尖尖花、反蕩調、寄生草、軍樂歌等三十幾種,多由民歌衍化而來,但又京腔京韻與民歌完全不同,好聽,上口,易學,有說有唱,深受滿族群眾喜愛。不過有些牌子曲后來失傳了。長篇書有《四郎探母》、《秦瓊救駕》、《貍貓換太子》等幾十部,多數為其他曲種的移植作品。中短段有些為八旗知識分子創作,內容多風花雪月,寫景抒情,花名藥名,有的人物故事兼有。如《醉歸》和《隱士詞》,較有八旗兵民的生活特色?!蹲須w》唱的是一個下層士兵酒醉回家打老婆,訴苦衷,說他當年“祖上隨龍伴駕,南征北戰在疆場,家中時下才一分錢糧。吃飯穿衣打饑荒,賣也沒的賣,當也沒的當,吃糠咽菜苦渡時光”妻子朋友勸他戒酒練武,學習弓箭去爭取功名?!峨[士詞》則以一個官員的自述口吻表達厭倦官場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生活、向往隱居山林、享受清閑之樂的心情。以上兩作品概括了清末旗城部分官兵心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時代感。青州滿族八角鼓已列入中國曲藝志山東卷。近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審核,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向國家級申報。
本文作者李鳳琪與八角鼓藝人研究曲目
青州八角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州宣傳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2012-03-02 09:09 http://qzxc.qznews360.com/15004486/20120302/344470.html
“山東八角鼓”是青州滿族的傳統說唱藝術。它是由伴奏樂器有八只角而得名的。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八旗,演奏時左手持鼓,右手彈擊,同時說唱。
“山東八角鼓”是青州滿族的傳統說唱藝術。它是由伴奏樂器有八只角而得名的。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八旗,演奏時左手持鼓,右手彈擊,同時說唱。演奏技法分搓、拍、搖、簸、彈、挑等。山東八角鼓表演形式分為獨唱、拆唱、群唱幾種;唱詞吐字以京腔為準,按字行腔,平仄要求較嚴。獨唱最早是打著八角鼓唱,后來就在曲頭曲尾中加上各種由民歌發展而來的單弦牌子曲。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有的也并用其它樂器,而八角鼓在樂隊中領弦。
八角鼓分布在青州市益都街道辦事處滿族聚居地—北城社區(原山東駐防旗城)。清乾隆37年—41年(公元1772年—1776年),阿桂將軍領兵攻打大、小金川,士兵們自娛自樂高唱岔曲,后得到乾隆皇帝贊美,轟動京城。青州駐防八旗兵曾參加過大、小金川戰役,因青州駐防八旗直屬北京,同京都往來頻繁,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北城,傳唱至今。
山東八角鼓自傳入青州北城,至今已200多年。其發源于滿族,扎根于青州,在傳承過程中基本未發生變異,保留著獨特原始的演唱風格和演唱形式。尤其是其唱腔和發音,以標準的早期滿族方言為基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于研究清朝滿族語言、民俗,特別是青州駐防旗城滿族居民的文化藝術生活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八角鼓鼓身設計構思巧妙,兼具象征意義;其演奏技法多樣,唱詞吐字以京腔為準,按字行腔,平仄要求較嚴,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八角鼓通俗易懂、活潑幽默,抒情色彩濃厚、渲染力強,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八角鼓興盛時,青州滿族居民幾乎人人會唱,并廣為流傳。其藝術形式對山東省其它說唱藝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承載著山東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山東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
青州滿族八角鼓
發布時間:2012-01-22 15:14:25
清朝中葉八角鼓這一曲種沿運河南下傳入山東。由于青州八旗原由駐京八旗抽調而來,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北城,成為八旗民兵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一直久演不衰。青州滿族八角鼓藝術最為繁榮的時候,青州滿族居民幾乎人人會唱,而且帶動了整個山東滿族的說唱表演。它承載著青州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青州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青州北城會唱八角鼓的有男有女,有兵有民,均為自我娛樂的“票友”。每逢出師凱旋,新官上任,喜慶節日,北城便有演唱活動。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用八塊烏木或紫檀木、紅木、梨花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規格尺寸有異,鼓框高4.8厘米———5.5厘米。鼓單面蒙蟒皮、驢皮或馬皮,以小鱗蟒皮為佳。四周邊緣亦鑲嵌骨片,作為裝飾,在鼓的七面邊框木板中間,均開有海棠花瓣型的透孔,中間用銅釘各穿一對銅質小鈸。另一面框板上裝有一個小銅環,系以鵝黃色或大紅色絲繩花結,下垂兩束絲質鵝絨黃色或大紅色長穗為飾,表示谷生兩穗,象征豐收。八個角,八面鼓墻,或謂象征著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征著“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每角與角之間嵌2片小鈸,象征16佐。鼓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系杏黃色絲繩雙節紐,下垂兩股穗,表示谷生雙穗,喜慶豐收。由于演唱者所屬各旗旗色不同,穗色也隨之而異。二穗顏色不同,一個杏黃,一個鵝黃,象征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三尺,暗合三才。一說原為黃、藍二穗,黃穗者為皇室所用,藍穗者為平民所用。八角鼓上蒙蟒皮,意為內外蒙古,象征中國統一。八角鼓外觀小巧玲瓏,制作精細,除可作樂器欣賞外,還有著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八角鼓演奏時,將鼓面豎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內,無名指、小拇指托鼓,右手各指彈擊鼓面而發音,音色清脆,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過去有“撾鼓十法”、“擊鼓五法”之說,現在常用的有坐、墊、輪、搓、拍、搖、簸、彈、挑等。民間有口訣曰:“懷中抱月不許偏,四平八穩忌聳肩。搖鼓腕抖臂別動,打墊輪搓應合弦?!毖莩兄挥米?每拍一響,簸(搖)法常用曲調的拖腔部分,彈、墊、輪、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樂的前奏、間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彈擊鼓皮背面,尤其是彈擊鼓面與搖震鼓身相結合發出的音響,更具特色。
上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文化廳曲藝家協會的專家到青州考察八角鼓時,尚能集中五、六位老人在一起演唱。其中有男有女,曲調悠揚動聽,聲情并茂,十分感人。為了能使這一少數民族藝術繼續流傳,2007年青州市根據青州滿族八角鼓的價值和其瀕危狀況,制定了保護該項目的五年計劃。時至今日,已將搜集到的青州滿族八角鼓資料制成文本和音像材料列入第二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根據北城老人們的回憶和文字資料記載,整理出大批青州滿族八角鼓曲牌、曲目,使這朵少數民族曲藝史上的奇葩永遠綻放。
曲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青州滿族八角鼓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八角鼓
87歲的八角鼓演唱者徐淑穎
清代中葉,旗兵們征戰沙場,浴血奮戰,為鼓舞士氣而高唱岔曲。他們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種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說唱形式竟然會打動清朝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繼而轟動京師,然后又機緣巧合地流傳至青州,并歷經200多年,保存至今。這種說唱形式就是滿族八角鼓。
每當旭日東升,陽光燦爛的日子,青州市益都街道辦事處北城社區87歲的滿族老太太徐淑穎就坐在自家門口,唱起伴隨她一生的八角鼓,于是巷道里便傳出街坊鄰里都十分熟悉的曲目《陳琳抱妝盒》:“口尊公公細聽奴云,東宮國母,李氏太真產下了殿下,國家主君。西宮娘娘起狼心,一心要害小主君。貍貓替換下小殿下,(太平年,調)教諭奴婢害他的身,奴無奈出宮門,前思后想難狠心,有心摞在魚池內,明有王法暗有神。公公你何不發慈心,救出國家的小主君……”。
清朝中葉八角鼓這一曲種沿運河南下傳入山東。由于青州八旗原由駐京八旗抽調而來,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北城,成為八旗民兵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一直久演不衰。青州滿族八角鼓藝術最為繁榮的時候,青州滿族居民幾乎人人會唱,而且帶動了整個山東滿族的說唱表演。它承載著青州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青州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青州北城會唱八角鼓的有男有女,有兵有民,均為自我娛樂的“票友”。每逢出師凱旋,新官上任,喜慶節日,北城便有演唱活動。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用八塊烏木或紫檀木、紅木、梨花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規格尺寸有異,鼓框高4.8厘米———5.5厘米。鼓單面蒙蟒皮、驢皮或馬皮,以小鱗蟒皮為佳。四周邊緣亦鑲嵌骨片,作為裝飾,在鼓的七面邊框木板中間,均開有海棠花瓣型的透孔,中間用銅釘各穿一對銅質小鈸。另一面框板上裝有一個小銅環,系以鵝黃色或大紅色絲繩花結,下垂兩束絲質鵝絨黃色或大紅色長穗為飾,表示谷生兩穗,象征豐收。八個角,八面鼓墻,或謂象征著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征著“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每角與角之間嵌2片小鈸,象征16佐。鼓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系杏黃色絲繩雙節紐,下垂兩股穗,表示谷生雙穗,喜慶豐收。由于演唱者所屬各旗旗色不同,穗色也隨之而異。二穗顏色不同,一個杏黃,一個鵝黃,象征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三尺,暗合三才。一說原為黃、藍二穗,黃穗者為皇室所用,藍穗者為平民所用。八角鼓上蒙蟒皮,意為內外蒙古,象征中國統一。八角鼓外觀小巧玲瓏,制作精細,除可作樂器欣賞外,還有著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八角鼓演奏時,將鼓面豎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內,無名指、小拇指托鼓,右手各指彈擊鼓面而發音,音色清脆,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過去有“撾鼓十法”、“擊鼓五法”之說,現在常用的有坐、墊、輪、搓、拍、搖、簸、彈、挑等。民間有口訣曰:“懷中抱月不許偏,四平八穩忌聳肩。搖鼓腕抖臂別動,打墊輪搓應合弦?!毖莩兄挥米?每拍一響,簸(搖)法常用曲調的拖腔部分,彈、墊、輪、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樂的前奏、間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彈擊鼓皮背面,尤其是彈擊鼓面與搖震鼓身相結合發出的音響,更具特色。
上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文化廳曲藝家協會的專家到青州考察八角鼓時,尚能集中五、六位老人在一起演唱。其中有男有女,曲調悠揚動聽,聲情并茂,十分感人。為了能使這一少數民族藝術繼續流傳,2007年青州市根據青州滿族八角鼓的價值和其瀕危狀況,制定了保護該項目的五年計劃。時至今日,已將搜集到的青州滿族八角鼓資料制成文本和音像材料列入第二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根據北城老人們的回憶和文字資料記載,整理出大批青州滿族八角鼓曲牌、曲目,使這朵少數民族曲藝史上的奇葩永遠綻放。 記者馮硯農通訊員趙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