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從藝年限:26年
單位及職務:未知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403
郞豐旭,男,1962年生,“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
郎豐旭是個“老酒家”,自1980年進廠,在師傅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學習鉆研下,他從一名學徒逐步成長為山東省輕工行業技術能手,被評為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市級傳承人。他改進醬香酒釀造工藝,確定適合北方生產醬香酒的工藝參數,提高了出酒率,增加了經濟效益。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3月榮獲臨朐沂山工匠。
曾榮獲山東省輕工行業技術能手。
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2015年5月16日 臨朐縣文化館
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程序復雜,每道工序要求精益求精。釀造技藝經久流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最早從貴州傳入臨朐境內。
臨朐傳統白酒的產地是臨朐縣城北部,此處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南有巍巍沂山和四季如春的老龍灣。老龍灣底部存有俗稱“紅沙陷”的溶穴泉眼,溶穴直徑十幾厘米到十幾米不等,泉眼多,流量大,泉水無色、透明、無味、無沉淀、PH值在6.9-8.3之間,富含鋰、鍶、鋅、鈣等微量元素,為白酒的釀造提供了優質水源。
1896年,臨朐人張世仁利用其在貴州所學釀酒技藝,結合臨朐傳統白酒的生產特點,取臨朐北關百年老井井水,挖窖池,反復試驗,釀造風格獨特的臨朐醬香型白酒,終釀成功。20世紀初期,在古井邊開“三義成”酒店,創立“龍琬”品牌,后因日軍侵入臨朐,燒殺搶掠,民不聊生,臨朐成無人區,酒店隨即關閉,窖池也因此毀于戰火。1957年,臨朐酒廠遷至“三義成”酒店原址后,不斷挖掘整理“三義成”酒店原釀酒技藝,并利用古井井水釀酒,使此釀酒技藝得以傳承。1961—1976年,因受三年自然災害及文革影響停止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發揚光大臨朐白酒傳統工藝,提高釀造水平,擴大生產能力,企業在挖掘整理原有釀造技術的基礎上,先后派人三次到茅臺酒廠進修學習,不斷完善提高釀造技藝,使這得以傳承光大,使醬香型白酒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榮譽,成為北派醬香酒的翹楚。
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歷史悠久,特別是醬香型白酒制作工藝考究,屬于傳統技藝,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由傳統技藝釀造出的醬香酒,優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深有余香;啟蓋后酒香四溢,空杯留香持久,醬香風格突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產品銷往全國十幾個省市并出口東南亞。
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最早由張世仁把這種釀酒技藝帶到臨朐。1896年,臨朐人張世仁聞聽貴州茅臺酒是三大蒸餾名酒之一,而且是我國醬香型風格最完美的典型,便下定決心獨自一人到貴州拜師學藝。
經過十余年時間的學習與磨練,1906年他學成歸來,利用其在貴州所學釀酒技藝,取臨朐北關百年老井井水,挖窖池,反復試驗,釀造醬香酒,終釀成功。20世紀初期,創立“龍琬”品牌,后在古井邊開“三義成”酒店,日軍侵入臨朐后,燒殺搶掠,民不聊生,臨朐成無人區,酒店隨即關閉,窖池也因此毀于戰火。1957年,臨朐酒廠遷至“三義成”酒店原址后,不斷挖掘整理“三義成”酒店原釀酒技藝,并利用古井井水釀酒,使此釀酒技藝得以傳承。1961—1976年,因受三年自然災害及文革影響停止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發揚光大臨朐白酒傳統釀造工藝,提高釀造水平,擴大生產能力,企業在挖掘整理原有釀造技術的基礎上,先后派人三次到茅臺酒廠進修學習,不斷完善提高釀造技藝,總結出醬香型白酒的四個基本特征:三高、三低、三多、一少,三高是指: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餾酒,三低是指:含糖量低、出酒率低、含水分低;三多是指:消耗糧食多、用曲藥量多、取酒輪次多;一少是指:輔料少(谷殼、谷草),使這一傳統釀酒技藝得以傳承光大,成為北派醬香型白酒的翹楚。
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工序精細、程序嚴格,從發糧到完成釀造共分為十一道工序,基本程序如下:
1.發糧操作:重陽節后,開始投料,取占投料量50%的高粱進行下沙發糧,發糧用水須90℃以上,用量為高粱的50%-52%,堆積潤料6-8小時。
2.上甑蒸糧:加入上年發酵不蒸酒的優質香醅拌勻,然后上甑蒸糧,時間為2小時。
3.降溫晾醅加曲:將蒸煮后加入一定量水的高粱運至晾堂,攤開自然降溫,并不斷翻拌,降溫至36℃-38℃收成埂,高粱收成埂后,灑酒尾,酒尾用量為高粱的2%-3%。酒尾灑放后,需要翻拌一次。溫度達到34-36℃加曲,加曲后迅速翻拌3次,使每顆高粱粒上都沾滿曲粉,做到糧曲均勻。
4.高溫堆積:加曲拌勻后上堆,收堆溫度28℃-32℃,一般堆積56-72小時,溫度上升到48-52℃,方可入池。
5.晾醅入池:堆積發酵達到要求的糧糟移入窖中,糧糟要盡快入窖,入窖時溫度高的糟子下到窖底,溫度低下在窖面,保持窖面溫度一致,下窖要疏松。入窖溫度不低于32℃。
6.入池發酵:糧醅入窖后要攤平,然后撒曲粉10 kg,自然下沉24-48小時,撒3cm厚稻殼,用厚度為20cm泥封窖,糟子在窖內發酵30天。
7.出池:把下沙酒醅分層取出,每次挖出半甑左右,與半甑等重的發糧后的高梁拌和。
8.裝甑:裝甑蒸酒蒸糧,混蒸時間需達2-3小時。
9.蒸酒:蒸酒時間以20分鐘以上為宜。餾酒溫度控制在35-40℃之間,餾酒速度2.5-3.5Kg/min。
10.接酒:接酒時要求汽量先小后大,先掐酒頭0.7kg左右,單獨存放。流酒速度應盡量放慢,斷花掐酒,掐酒后稍加大氣量追尾,流至出現酒花方可。
11.貯存:各輪次酒在陶壇中密封貯存3年,經過三年陳釀后才能進行勾調,成品酒勾調合格后,再貯存1年才能出廠。
“沂山工匠”是怎樣煉成的——臨朐縣總工會實施“1+3”工匠孵化工程紀實
2018-11-19 來源:山東工人報社
“古人云:酒之骨,大曲也;酒之肉;高粱也?!?0月26日,在山東秦池酒業有限公司糧食酒車間一角,車間副主任、沂山工匠郎豐旭正對徒弟們傳授“釀酒心經”:“……除了按照“四高二多一長”工藝要求進行操作外,在封池及發酵開始起溫階段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各項工藝參數,確保原酒產量和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br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larg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郎豐旭是個“老酒家”,自1980年進廠,在師傅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學習鉆研下,他從一名學徒逐步成長為山東省輕工行業技術能手,被評為臨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市級傳承人。他改進醬香酒釀造工藝,確定適合北方生產醬香酒的工藝參數,使出酒率提高2%,年創經濟效益200萬元以上。
“作為工會組織,就是要發現選樹像郎豐旭這樣的能工巧匠,推動其技術絕活發揚光大?!迸R朐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王孔新說,“工會聯合人社、經信、商務、建設等部門,今年選樹沂山工匠16名,由縣政府命名表彰,并給予每月補助200元,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br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larg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師傅帶徒弟,一代傳一代。千百年來,傳統技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崩韶S旭對記者說,通過傳幫帶,他為企業培養了65名釀酒技術人員,其中10人擔任生產技術骨干。
“評選目的就是要發揮工匠效應?!蓖蹩仔抡f,“這既是建設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的要求,也是落實省總齊魯工匠建設工程的具體措施?!笨h總工會出臺了實施沂山工匠“1+3”孵化工程的方案,開展“實行一個計劃,搭建三個平臺”工匠培養行動。即:實行“青藍結對”名師帶徒計劃,建設沂山工匠創新工作室、工匠講堂、沂山匠吧三個平臺。
10月22日下午,沂山工匠、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工尹瑞濤的手機微信提示音響,他打開一看,群友“二龍山客”發言:群主好,焊接中如何有效解決夾渣問題,你一般怎么做?他即刻回復:晚上有空不?六點半到八點講堂開講,到華特職工活動中心來交流啊?!岸埳娇汀保禾昧?,一定到。群里很快熱鬧起來,微友紛紛報名參加活動。尹瑞濤告訴記者,當晚加上本公司工友,22人聚在一起討論業務、分享經驗,一直持續到9點多。
一個工匠是一面旗幟,團結引領著一大群人共同攀登技術高峰??h總工會要求每名沂山工匠,必須接收本行業3名技術工人為徒,簽訂師帶徒協議,通過傳幫帶,貫通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培養渠道,2至5年內將其培養成為技能人才。同時,建立一個創新工作室,明確年度研發任務成果,規定帶教任務,實行邊創新、邊帶教的工作模式,將工作室打造成為師徒合力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攻關站”、培養技能人才的“練兵場”;帶動組建一個“匠吧”,即微信交流群,圍繞本行業技術攻關、發明設計、革新改造等,交流經驗,切磋技藝;以縣職工學校、鎮街職工服務站、大企業職工之家為依托,開設工匠講堂,邀請各行業工匠、技師開辦事跡報告、經驗傳授、技藝展示、技術交流等形式和內容的課程,挖掘、總結、推廣絕招絕技和先進操作法。
“為了讓這些措施落到實處,我們每年制定出臺沂山工匠孵化計劃,建立臺賬,進行考核評估,結果與落實相關待遇掛鉤?!蓖蹩仔抡f,“比如,將沂山工匠納入縣領導聯系專家范圍,作為黨員優先發展對象,推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選拔和勞模候選人,納入參加療休養活動范圍等?!?br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larg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目前,各級工匠正成為臨朐企業引領技術革新、帶動職工成長的主力軍。尹瑞濤對立環磁選機核心部件的焊接方法改進,達到焊接一次性通過,保壓試漏合格率100%;對磁選機出料箱進行改造,不僅降低原材料成本,而且解決了耐磨防護的問題,每年節約近8萬元。他共帶徒18人,培訓優秀焊工5名、總裝工3名,均成為骨干員工。山東藍帆新材料有限公司維修班長蘇良福,自主研發制造手套預脫輥設備,每年節省資金12萬元;改良脫模機機械手軌道,二次吹氣改為一次吹氣,年節資金87萬多元。他先后被授予濰坊市“技術能手”和“能工巧匠”稱號。本報記者 解全升 通訊員 李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