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鑼鼓藝術,濰縣鑼鼓
從藝年限:56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鑼鼓運動協會副會長、秘書長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026
何忠信,男,1946年生人,退休前是巨力集團的常委書記,現為“濰縣鑼鼓”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濰坊鑼鼓運動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負責其日常工作,視傳承濰縣鑼鼓為其第二事業。
濰坊鑼鼓,距今有200多年歷史。具有節奏嚴謹、層次分明、強弱結合,遙相呼應的特點,其打法在山東乃至全國絕無僅有。其音樂風格具有山東樸實純真、粗獷豪放,催人奮進特點。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精湛絕美的濰坊傳統鑼鼓【圖】
2010-09-02 14:37:42
八月河邊乘涼,三次走近濰坊鑼鼓;聽演奏,好!話傳承,愁!
濰坊傳統鑼鼓時如行云流水,時如驚濤駭浪;時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舞步翩翩,時如排山倒海雷霆萬鈞。濰坊鑼鼓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嬗變為濰坊獨特文化的一種載體。濰坊鑼鼓承載著濰坊人民深厚文化積淀,承載著濰坊人民善良、勇敢、勤勞、忠誠、睿智的一切特點,表達出了既有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世界又有永不言棄、敢作敢當的山東大漢所具備的一切豪情壯志。
濰坊傳統鑼鼓是一項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如何傳承上顯得非常微妙。實踐證明,一些點兒已經瀕臨滅絕。保護這種傳統技藝已經迫在眉睫。
暑夜,白浪河邊活躍著一支鼓樂隊,他們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
曲牌名叫“點兒”,有急急風、三番一、站上、秧歌調、龍虎斗、高蹺點等等
這是在郭味蕖紀念館門前演奏。市民在乘涼的同時,陶醉于民間文化的優美旋律之中
他們已經成立起了鑼鼓協會,參加過很多節慶活動。
這是領軍人物何忠信,他在指揮鼓樂隊演奏
中間老人是鼓樂隊隊長馬英超,他的鼓,節奏感強,極具喧染力!
這位是“佘太君”嗎?老太太兩鬢白發,但打起鼓來卻激情四射!
陳宗正與譚緒國二位老人是一對老組合。濰坊俗話說:“丑不丑,一伙手!”配合很重要。
譚緒國老先生已經有五十年的鼓齡了,人老心不老,不減當年的熱情!
鼓老韓先生參加過各地的匯演,他說:濰坊鑼鼓變化莫測,威震八方!旁邊老人在打小鼓!
威風八面,女士是這支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濰坊非遺“傳統鑼鼓”再現大舞臺
來源:濰坊日報 編輯:文三 2016-02-24
圖為傳統鑼鼓表演現場。
記者 薛靜文/圖
身穿大紅對襟馬褂、頭戴一頂棗紅呢料小帽的演奏者,加上鼓、鑼、鈸、镲、小鑼五件看似簡單的打擊樂器,不需要什么復雜的設備,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鑼鼓聲一響,便是一出熱鬧的人間戲。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節,濰縣傳統鑼鼓在十笏園文化街區屢次登臺表演,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引來了觀眾的陣陣喝彩與掌聲,也讓這項沉寂已久的濰坊民間文化遺產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鑼、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由此演化而來的鑼鼓樂也是頗具特色的曲種。十九世紀末,濰縣鑼鼓在吸收眾家之長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可由五人持鼓、鑼、鈸、镲、小鑼一組,也可由多組組成一個整體,聽起來旋律高低錯落、變化多端。時而如行云流水,舒緩流暢;時而如戰鼓轟鳴,排山倒海。近兩年的表演中,更是加入了“丑婆”這一詼諧元素,增添了更多的幽默趣味。目前,濰縣鑼鼓已經正式成為濰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據濰坊鑼鼓運動協會會長趙培基介紹,濰縣鑼鼓因為歷史久遠,而且演出富有觀賞性,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山東半島地區就有很高的知名度。那時以原濰坊巨力集團鑼鼓隊為首的濰縣鑼鼓,經常到外地演出,受此影響,很多地方企事業單位也都有自己的鑼鼓樂器。
遺憾的是,近些年,受制于傳承困難等因素,濰縣鑼鼓逐漸寂寥,不僅外地人對這項濰坊傳統藝術不甚了解,很多濰坊人也幾乎是全無認識。幸運的是,很多鑼鼓愛好者并沒有放棄對濰縣鑼鼓的傳承和發揚。2009年11月,濰縣鑼鼓的部分傳承人和愛好者們組織到一起,成立了濰坊鑼鼓運動協會,整理各類歷史材料,并在原先“五小件”基礎上加入了大鼓、中鼓等其他樂器,還增加了如“丑婆”這樣的“丑角”,時時與觀眾互動,不僅豐富了演奏形式,使之與時代更加緊密地結合,也吸引著很多年輕人加入到了表演隊伍當中。
如今,濰坊鑼鼓協會每年都會組織多場表演,包括進社區、進學校、去鄉鎮以及各類文化大舞臺等等。趙培基向記者表示,“濰縣鑼鼓是濰坊的地方特色,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將這種藝術形式不斷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后代子孫都能聽到這鑼鼓聲聲!”
濰坊民間藝術——濰縣的民間鑼鼓
時間:2010-10-09 08:31:13
我們的祖先早在遠古時代就發明了鼓。在《禮記·明堂位》中就記載著先人在樂舞活動中使用陶制的土鼓。東漢濰坊人鄭玄在文獻中載:“杜子春云,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边@是我國“鼓”的最早的記載。鼓作為“群音之長”,于神祀社祭、征戰役事中無不使用。在祭祀典禮中,鼓聲酷似春雷,激勵萬物生長;在軍事征伐中,鼓聲用以振奮將士精神,催人奮進,所向披靡。
先人在學會了金屬冶煉后,用銅加上少量錫,冶煉出的銅合金可制作敲擊樂——鑼等。最早用于軍事與禮儀,故有“鳴金收兵”與“鳴鑼開道”之說。隨著朝廷歌舞的盛行以及民間廣場文藝活動的增加,逐步產生了韻律,形成為鑼鼓樂。濰坊民間流傳“唐玄宗司鼓,國舅爺打鑼”的民謠,說明唐宋時期,濰坊的民間鑼鼓就非常盛行了。
源頭 吸收了京劇元素逐漸形成
據文獻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濰縣就建有戲樓。清朝中葉,雜劇、昆曲、徽調、梆子、肘鼓子等劇種在濰縣盛行,戲班眾多。每逢城鄉重大節日以及大的廟會,各種雜耍,在鑼鼓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清道光年間京劇傳入濰縣,使濰縣鑼鼓融入了更多的京劇元素。濰縣在京城做官的人以及他們的后人,返回故里后,積極參入到民間社團中來。如清光緒十二年進士陳恒慶(1844~1920),曾任巡城御史等職,做京官多年。次子陳佩珩、孫陳筱珩嗜好京劇與司鼓。1904年他們回到了原籍,即與濰縣的士紳子弟中愛好戲劇者在城里南巷子郭壽甫宅內成立了“樂聚軒”戲班。一時,濰縣京劇氛圍漸濃,濰縣鑼鼓吸收了京劇的成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濰縣鑼鼓分為伴奏與清奏。為戲劇、民間雜耍服務稱為伴奏。單獨的演奏稱為清奏。清奏,多受鄉紳、商號之邀,在其門前演奏,表達自己所要的一種情趣。藝人們高興了,也可湊起來,街頭巷尾,演奏一番,自娛自樂,甚為興也。清奏,濰坊藝人喜歡加上京劇的皮鼓一起演奏,堂鼓與皮鼓,響聲各異,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濰坊鑼鼓的一種旋律被稱作為一種“點兒”。據文獻記載,濰縣鑼鼓的點兒有:《龍虎斗》、《牌子》、《穗子》、《九龍翻身》、《玉獅子》、《八仙過?!?、《雙鞭鼓》、《大一倉》、《小一倉》、《三翻一》、《秧歌點》、《高蹺點》、《水斗點》、《老三點》、《急急風》等枚不勝舉。
據調查,目前濰坊鑼鼓隊的老人們所常打的點兒有《急急風》、《龍虎斗》、《高蹺點》、《三翻一》、《站上》、《秧歌調》。其他那些點兒,大部分老藝人說不清楚。據鼓樂團長馬英超先生說:“在解放初期,這些點還有人打,后來逐漸不用了?!?/p>
傳承 全靠“耳學”
濰坊傳統鑼鼓是純男人的活動,無異性參加。問他們的**是誰?他們說不清楚,因為他們是聽會的,是聽了若干年,聽了若干長輩的演奏,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奇怪地是,濰坊傳統鑼鼓沒有“鑼鼓經”,即沒有曲譜,全部是“耳學”,這可謂濰坊鑼鼓的一奇。在大家朦朧的回憶中,解放初期傳統鑼鼓高手有南關的丁培云、撞鐘院的陳大爪子、信豐京劇團的張賢亮、東關的譚資生、王玉秀、濰坊一小的老師孫冠卿等等。
濰坊傳統鑼鼓由五人持五種樂器于一組,由鼓、鑼、鈸、镲、小鑼組成。也可由多組組成一個整體,效果更具震撼力。樂曲的進行,快與慢,曲與曲的銜接,全由一個鼓老(司鼓者被稱作鼓老)領銜指揮。鑼鼓隊內有一句行話叫:“丑不丑,一伙手!”意思是打得好壞,不但要有好的鼓老,還要依靠集體的默契配合。鼓老的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即代表著曲調的突變,五個人全部要心領神會,動作一致。這種團隊精神乃是濰坊鑼鼓的一絕。
發展 嬗變為濰坊獨特的文化載體
濰坊民間雜耍甚是出名。后門街、郭家巷、撞鐘院、西南關四條龍燈,北關的高蹺,南關的車子燈,魚店街的蛤喇仙等都是出名的雜耍,都有一支精湛的鑼鼓隊。只要有鑼鼓隊絕妙的配合,龍燈等雜耍才會達到爐火純青。據鼓老譚緒國先生說:“濰坊鑼鼓設計了一整套與雜耍完全相匹配的點兒,無論大龍、獅子、高蹺、蛤喇仙、旱船,它們演得好,鑼鼓配的好,才使濰坊的廣場文藝如火如荼!”難怪外鄉人感嘆:“濰縣的燈,壓山東!”
濰坊傳統鑼鼓的旋律高低錯落、變化多端。時如行云流水,舒緩流暢;時如戰鼓轟鳴,排山倒海;時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舞步翩翩,時如猛虎下山威風八面。濰坊鑼鼓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嬗變為濰坊獨特文化的一種載體。濰坊鑼鼓承載著濰坊人民深厚文化積淀,承載著濰坊人民團結、勇敢、勤勞、忠誠、睿智的一切特點;用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了濰坊人民既有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世界又有永不言棄、敢作敢當的山東大漢所具備的一切豪情壯志。
鼎盛 鑼鼓一打,濟南人民為之一震
1969年4月1日黨的“十九大”開幕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敲鑼打鼓上街慶祝。這時出差住在濟南普利門旅館的譚一偉等十多位濰坊人與濟南人一起參加了慶祝**。他們發現濟南人鑼鼓的打法簡單,就主動“請纓”。結果,濰坊人的鑼鼓一打,使濟南市民為之一震,隨著鏗鏘有力的演奏,圍觀的人趨之若鶩,掌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久久蕩漾在泉城上空。原濰坊巨力集團鑼鼓隊的韓建林先生說,他們單位的鑼鼓隊經常到外地演出,在省內外普遍受到了好評。實踐證明,濰坊傳統鑼鼓的演奏技藝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可謂獨樹一幟。濰坊傳統鑼鼓,與紅木嵌銀、風箏、木版年畫、青銅器等都屬于濰坊古城燦爛文明史所結出的藝術奇葩。
濰坊的傳統鑼鼓,深深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在二十年前,任何一個企事業單位、鄉鎮村委、政府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都備有一套或多套鑼鼓樂器,只要有慶?;顒?,隨時隨地都可組建起一支鑼鼓隊。然而今天,城區的若干單位內竟無人會打,有了慶?;顒?,只好花錢從外地雇傭鑼鼓隊。
發揚光大 準備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濰坊傳統鑼鼓是一項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民間藝術沒有物質的模式,沒有傳承的師長,完全依靠多年在民間活動中的心領神會、口口相傳,完全依靠自己的耳朵去聽、去記、去傳承。由于民間鑼鼓不是謀生的手段,不能養家糊口,完全依靠的是興趣與愛好。所以在如何傳承上顯得非常微妙。在調查中發現,一些點兒已經瀕臨滅絕。濰坊鑼鼓運動協會副會長、秘書長何忠信先生說:“年輕人不愿學習鑼鼓,后繼無人、前途堪憂,成為老藝人的心??!保護濰坊鑼鼓的傳統技藝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們現在開始整理材料,準備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p>
2009年11月,濰坊傳統鑼鼓的部分傳承人組織起來,成立了濰坊鑼鼓運動協會。同時吸收了部分女性參加。在堂鼓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鼓、中鼓、西洋鼓,在大鑼的基礎上加上了大鈸。在演奏形式上趨于現代鑼鼓,在演奏的旋律上完全是濰坊傳統鑼鼓改編而成,其演奏效果更加渾厚、更具震撼,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