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龍虎斗打擊樂
從藝年限:71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青州市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321
史建福,男,1933年生人,從十七八歲時就學習演奏《龍虎斗》曲子,但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難的日子,人們根本沒有精力去開展文化生活,長時間沒有演奏,這只上青州民間傳唱了五百年的器樂曲《龍虎斗》曾差點失傳,幸運是他的鑼鼓家伙和曲譜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近年來,又拾起了鑼鼓家伙。特別是2007年,器樂曲《龍虎斗》被公布為濰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建福老人也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盡管年逾古稀,但史建福老人還是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龍虎斗》的表演與傳承中。近年來,他先后參加了山東省和濰坊市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受到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如今,在青州會打《龍虎斗》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對這支曲子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史建福印了很多《龍虎斗》的曲譜,發給那些想學的人士,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傳承這只沿襲了五百年的器樂曲。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360百科
龍虎斗打擊樂
自明朝至今,在古城青州,就流傳著器樂曲《龍虎斗》?!洱埢⒍贰吩瓰楣芟遗c鑼鼓合奏樂曲。樂曲傳到民間之后,因管弦樂器及其演奏較為復雜,又因鑼鼓打擊樂器與演奏相對簡單,打擊樂曲又可獨成體系,因此,管弦曲便被刪除,而由鑼鼓曲單獨演奏,并流傳至今,且保存完整。在青州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龍虎斗》名列其中。
一、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龍虎斗打擊樂
所屬地區: 山東 · 濰坊 · 青州市
遺產編號:Ⅱ-34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青州市
遺產級別:市
二、概述
“龍虎斗”打擊樂采用南音樂器配合鑼鼓,有時“清唱”小曲,以兒童為主唱者,往往采用輪流對唱的形式,別具一格,樂隊的主要標志是在一只雕刻古雅的長型鼓架(形似轎子),上放置通鼓和小鼓各一面,由兩個人扛鼓而行,司鼓者橫進邊打兩面鼓,有時還兼助唱指揮,氣氛昂揚高吭,被譽為“龍虎斗”。
自明朝至今,在古城青州,就流傳著器樂曲《龍虎斗》。由于該曲目歷史悠久,并且與皇親國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也就更加地聲名遠播。在青州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龍虎斗》名列其中。
●源于皇族
青州,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又為歷代皇族所推崇。
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民間藝術研究專家魯鴻恩介紹說,明朝時,就有藩王于此就藩。一為洪武皇帝朱元璋之子齊王,一為成化皇帝朱見深之子衡王。衡王朱祜璋居青州長達40年。40年間,朱祜璋交游于騷人墨客,潛心于琴棋書畫,對音樂尤為偏愛。他時常邀集文人雅士,創編樂曲,演奏于王府之內。此間,器樂曲《龍虎斗》傳播至民間,引起青州鄉民喜愛。
隨后,該樂曲便被一代代打擊樂愛好者憑口耳相傳,承繼下來?,F在主要流傳于青州城區與周邊一帶,即王府、益都、昭德、東壩、云門山、王母宮六個辦事處,以及五里、普通、邵莊、彌河、東夏、黃樓、東高等鎮。
●旋律優美
《龍虎斗》原為管弦與鑼鼓合奏樂曲。樂曲傳到民間之后,因管弦樂器及其演奏較為復雜,又因鑼鼓打擊樂器與演奏相對簡單,打擊樂曲又可獨成體系,因此,管弦曲便被刪除,而由鑼鼓曲單獨演奏,并流傳至今,且保存完整。
《龍虎斗》所用打擊樂器為:鼓、鑼、大跋、小跋、手鑼等。手鑼充當指揮之任?!洱埢⒍贰菲鳂非鷺O具文學意境,旋律優美,變化豐富;配樂巧妙,富有表現力;樂句酣暢淋漓,氣氛昂揚激越,表現出鮮明的形象性與動作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召力,既引人入勝,又動人心弦。它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氣勢,始終營造著令人振奮的藝術氛圍。故此,對《龍虎斗》旋律,在青州是無人不熟悉,無人不喜愛,同時又百聽不厭。
總之,《龍虎斗》具有濃郁的歷史沉淀、民族風范和地域特色,擁有足夠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反映出深厚的科學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于研究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歷史文化以及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互相融匯的藝術規律等,均有重要意義。
●傳承有望
雖然前些年《龍虎斗》面臨失傳,但現在又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這一古老的器樂曲。
雖然《龍虎斗》源于皇族,并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前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演奏打擊樂無法與經濟效益相聯系,年輕一代人也就很少有人愛好此道。
近年來,文化部門多次舉辦舞蹈、秧歌大賽,支持鼓勵打擊樂《龍虎斗》的傳播。另一方面,有此專長的老人也紛紛重拾“舊家什”,義務帶徒弟。這樣,面臨失傳的《龍虎斗》在新的時代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曲《龍虎斗》韻傳五百年
2009/2/26 來源:青州信息港
濰坊新聞網2月24日訊 從春節到現在,77歲的史建福老人忙得是不亦樂乎,他和他的鑼鼓隊忙著趕場子。在青州城鄉的文化大舞臺上,經常會看到他們神情忘我的演奏,經常會聽到那一支充滿激情的樂曲。原來,他們的看家節目是一支在青州民間傳唱了五百年的器樂曲《龍虎斗》。
說起《龍虎斗》,淵源可謂久矣。明時,洪武皇帝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兒子在全國各地就藩稱王。當時的青州,先后有兩代藩王在此就藩,一為朱元璋之子齊王,一為成化皇帝朱見深之子衡王。衡王朱祜璋曾居青州40余年,他尤其偏愛音樂,經常邀請文人雅士到府里創編演奏音樂?!洱埢⒍贰繁闶钱斈陱暮馔醺锪鱾鞯桨傩臻g的一支器樂曲。
據有關資料顯示,《龍虎斗》原為管弦與鑼鼓的合奏曲,由于管弦樂器的演奏較為復雜,而鑼鼓打擊樂器又相對簡單,因而樂曲傳到民間后,打擊樂器便自成體系、單獨演奏了?!洱埢⒍贰菲鳂非蓛灻?變化豐富;配器巧妙,極富表現力;樂曲酣暢淋漓,激越昂揚,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現場演奏引人入勝,撼人心魄。
《龍虎斗》所用的打擊樂器一般有鼓、鑼、大鈸、小鈸、手鑼等。演出時,既可以無限反復地長時間獨立演奏,又可為高蹺、旱船、龍舞、獅舞、秧歌等民間舞蹈伴奏。因此,《龍虎斗》又是一首多功能鑼鼓打擊樂曲。
五百年來,在青州一帶凡是遇到重大節日、盛大慶典之時,《龍虎斗》便會成為獨一無二的主旋律。它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氣勢,既充盈著宮廷音樂的“高貴血統”,又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因而,對于青州人來說,《龍虎斗》的旋律無人不知、無人不熟、無人不愛。
說起《龍虎斗》的傳承,史建福老人說,這只曲子也曾差點失傳,他從十七八歲時就學習演奏《龍虎斗》曲子,但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難的日子,人們根本沒有精力去開展文化生活,那時他也撂下很長時間沒有再演奏,但幸運的是他的鑼鼓家伙和曲譜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加上一些熱心人士的積極參與,史建福又拾起了鑼鼓家伙。特別是2007年,器樂曲《龍虎斗》被公布為濰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建福老人也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盡管年逾古稀,但史建福老人還是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龍虎斗》的表演與傳承中。近年來,他先后參加了山東省和濰坊市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受到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史建福說,如今,在青州會打《龍虎斗》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對這支曲子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史建福印了很多《龍虎斗》的曲譜,發給那些想學的人士,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傳承這只沿襲了五百年的器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