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6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國家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茂腔,高密茂腔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茂腔劇團 退休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1545
夏美華,女,1958生于山東高密?,F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971年考入山東高密茂腔劇團,主攻旦角。歷任高密茂腔劇團女演員隊長、藝委會副主任、高密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委等。
走上藝術道路以來,夏美華悉心向茂腔老藝人學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走自己的路,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和獨具風格的老旦唱腔功力,她的嗓音寬廣洪亮,咬字清晰,表演細膩大氣。把茂腔藝術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聽來令人心曠神怡,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夏美華從藝幾十年來,從現代戲《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到傳統戲《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她主演了《尋兒記》、《楊八姐游春》、《盼兒記》、《南京殿》等幾十出大戲,將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立于舞臺之上。1983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泉城之秋音樂會,以一曲傳統茂腔《對花槍》中一百零八句唱段,贏得了專家、觀眾的滿堂喝彩。1990年,在泰安劇場為全國計生委主任會議代表演出的《盼兒記》劇中飾演主角興芹,受到彭佩云和文化部、省文化廳領導的高度贊揚。如今,在每年百余場的上山下鄉演出中,由夏美華主演的《楊八姐游春》、《尋兒記》等,成為“打炮戲”,深受當地觀眾歡迎。
夏美華從藝以來,多次獲得過省市匯演一二等獎,錄制出版了許多茂腔光盤。1989年,被授予濰坊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評委濰坊市模范黨員文化藝術工作者,2008年,榮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
2007年,夏美華退休后仍積極參加茂腔劇團演出,傾心培養青年演員,為茂腔事業的傳承發展做貢獻。
1989年被授予濰坊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1年被評委濰坊市模范黨員文化藝術工作者。
2008年榮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6月第二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歷任高密茂腔劇團女演員隊長、藝委會副主任、高密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委等。
夏美華演唱的《要彩禮》《回憶》等,先后參加山東省地方戲中青年大獎賽,均榮獲一等獎。
《羅衫記》:夏美華、孫秀芝
高密茂腔,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盼兒記》曾于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頗受好評。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曰,又被評為“和諧高密十個亮點”之一。
目前全國專業茂腔劇團只有兩家,一是高密茂腔劇團,即濰坊市茂腔劇團,二是膠州茂腔劇團,即青島市茂腔劇團。發展勢頭較好的應該是高密茂腔劇團。對茂腔歷史加以研究,不斷繼承發展,是加快我市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也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夏美華
夏美華,國家二級演員、高密茂腔名家。2017年6月被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聘為大學美育客座教授。
參加藝術工作以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循著心中的藝術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走自己的路。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和獨具風格的老旦唱腔功力,在繼承張(啟榮)派唱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嗓音寬廣、洪亮,咬字清晰的演唱特點,潛心探索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唱腔圓潤甜美、剛柔相濟、表演樸實細膩而大氣的藝術風格,在茂腔現有流派中獨樹一幟,成為業內人士及廣大觀眾心目中公認的張派老旦風格。四十幾年的戲曲藝術經歷中,從現代戲《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到傳統戲《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她主演了《尋兒記》、《楊八姐游春》、《盼兒記》、《南京殿》等幾十臺大戲,所扮角色性格迥異,將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立于舞臺之上。其中,主演的傳統戲《楊八姐游春》、《尋兒記》等都是每到一個演出點的“打炮戲”,深受觀眾好評。
1979年參加昌濰地區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會演榮獲二等獎。1983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泉城之秋音樂會,以一曲傳統茂腔《對花槍》中一百零八句唱段,贏得了入會專家、觀眾的滿堂喝彩,獲報刊評論贊譽。1990年演出的現代茂腔戲《盼兒記》獲第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飛龍杯)二等獎;同年在濰坊市“新蕾杯”中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中榮獲最佳演員獎;1991年在山東地方戲中青年演員比賽中獲表演二等獎;1991年在濰坊市中青年演員大賽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獲“十佳演員”稱號;1992年在山東省地方戲中青年演員比賽中獲二等獎;同年,主演的現代茂腔《瓜園情》被山東電視臺拍攝成舞臺戲曲片播放; 1996年參加省戲協舉辦的“山東省地方戲邀請賽”獲表演一等獎;2007年6月在“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劇目展演”中榮獲最佳表演獎。1989年被授予濰坊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評委濰坊市模范黨員文化藝術工作者,2008年7月榮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1998年至2014年領銜主演的〈〈尋兒記〉〉、《楊八姐游春》等16部茂腔傳統戲被齊魯音像出版社拍攝成VCD碟片全國播放。2009年7月7日,在中央電視臺11頻道,“燕升訪談―戲苑百家”高密茂腔專輯中演唱傳統茂腔《對花槍》選段。
每年參加高密市迎新春戲曲晚會等公益演出活動以及高密茂腔劇團和詠梅茂腔劇團組織的上山下鄉演出百余場,經常性地參加公益性演出活動,比如下鄉、進社區演出、赴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以及為希望工程捐資助學演出等。排練演出之余,還積極培養后起之秀,經常應邀到業余茂腔劇團指導排練,并傳承茂腔老旦、青衣、彩婆等行當的演唱技藝。經過十余年的言傳身教,培養的李玉芳、趙桂珍、肖秀花等十幾名青年演員,已能擔任劇中主要角色的演出任務。為茂腔事業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17年5月被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聘為大學美育客座教授。
濰坊高密:茂腔——莫言家鄉"姑娘腔"
2013-10-18 13:06:00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關鍵詞: 茂腔 劇團 演員 演出 搭戲
[提要]夏美華(右一)與莫言的合照。今年56歲的夏美華是高密茂腔劇團的退休員工,也是茂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這么唱了7年,夏美華已經習慣了京劇唱腔并成了劇團里能獨當一面的角色時,又接到消息,要改回唱茂腔。
傳統戲《桃花女〉。
夏美華(右一)與莫言的合照。
傳統戲《楊八姐游春》。
本報記者 張浩
莫言在小說《檀香刑》的后記中談到,在他二十年前剛剛走上寫作道路的時候,就有兩種聲音像兩只迷人的狐貍一樣糾纏著他——
“第一種聲音節奏分明,鏗鏗鏘鏘,充滿了力量,有黑與藍混合在一起的嚴肅的顏色,有鋼鐵般的重量,有冰涼的溫度,這就是火車的聲音,這就是那在古老的膠濟鐵路上奔馳了一百年的火車的聲音?!?/p>
“第二種聲音就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茂腔)。這個小戲唱腔悲涼,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簡直就是受壓迫的婦女的泣血哭訴。高密東北鄉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夠哼唱貓腔,那婉轉凄切的旋律,幾乎可以說是通過遺傳而不是通過學習讓一輩輩的高密東北鄉人掌握的?!?/p>
如今,膠濟鐵路上依然火車疾馳,而那種流傳在鄉間的凄婉旋律在歷經熱鬧和低谷后也在慢慢積蓄著自己的力量。
在八大樣板戲的年代入行
2013年7月份,40個年齡在17至20歲之間的茂腔學員結束了為期5年的培訓后從濰坊市藝術學校畢業,他們將回到高密茂腔劇團,成為劇團里的后備力量。一下子這么多年輕人加入,而且出現在一個地方劇劇團,這在以前,夏美華想都不敢想。
今年56歲的夏美華是高密茂腔劇團的退休員工,也是茂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她看來,給這些年輕人足夠的時間打磨,重現茂腔當年的盛況有望。這種飄蕩在莫言筆下東北鄉里的旋律,脫胎于民間流傳的“姑娘腔”,如今有了新的生機。
1971年,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夏美華加入了高密茂腔劇團,那時她13歲。然而,她最先開始學的,不是茂腔,而是京劇?!岸荚诔獦影鍛??!蹦菚r還處于十年動蕩期間,全國上下都在唱八大樣板戲,聽不到別的聲音。
就這么唱了7年,夏美華已經習慣了京劇唱腔并成了劇團里能獨當一面的角色時,又接到消息,要改回唱茂腔。
“當時都不想唱?!毕拿勒f,雖說京劇和茂腔都是曲藝,但是唱法幾乎完全不一樣。京劇拉開架勢之后聲音高亢入云,茂腔卻是類似于哼唱的婉轉細膩,乍一切換,“根本發不出聲音來”。劇團又把以前唱茂腔的老演員請了回來,都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他們在臺上演,年輕的夏美華就掀著舞臺邊條“偷戲”,看老前輩的眼神、動作、走位,聽他們的唱腔,等到她擔綱主演的時候,一場大戲排練一遍就成,“功夫都在臺下”。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夏美華有些感慨,她有些慶幸自己京劇打下的底子。即便是現在她演出,行家一聽就知道她學過京劇,吐字清楚、中氣十足。劇團黨委書記史煒說,站在臺上不用麥克風,一張嘴幾千人都能聽得清,“那就是好角”。
一年有10個月在外演出
夏美華家里沒有其他人從事茂腔演藝這條路,除了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讓孩子們再吃那個苦。在她的記憶里,那個時候,不論是酷暑還是寒冬,都是走不完的路,練不完的功,唱不完的戲。
剛學戲的時候,每天5點就起床吊嗓子,還不能在院里喊,怕擾了別人睡覺,走到河邊或者小公園里,喊一個小時,吃完飯后再加上樂隊吊嗓子,之后再練武。有時候戲要演到晚上八九點鐘,結束后還得再練一個小時才能休息。做不好還有懲罰,戒尺就直接往手上打。夏美華經常在早上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睡在地上,“晚上翻身掉下床,一點都不知道,累的?!?/p>
更多的時間,是在外面演出。夏美華說,那個時候一聽“出發”倆字就頭皮發麻。出發就帶著鋪蓋卷,東西都得自己帶,推著獨輪車由一個村到另一個村。春秋還好,夏天的時候,汗出得戲服都能擰出水來。有一次夏美華跟一個老前輩搭戲,突然聽到對方小聲的說“你唱快點,唱快點”,她還沒明白過來,等戲一結束,老前輩就直接熱暈了,倒在臺上。眾人趕忙抬到后臺,用涼水敷,把冰棍塞嘴里,醒了之后還得再上臺。冬天的時候更痛苦,天氣冷的時候,嘴張不開,手也打不開,都把演員凍哭了。那時候一年有10個月是在外面演出,“夫妻都在劇團,回家屋里就都是蜘蛛網?!?/p>
雖然很苦,但那時人什么都不想,只想著練功、演戲。相對來說,那時他們的工資還比較高一點,每個月30塊錢,后來漲到50,再后來又80塊。
臺上演員比臺下觀眾還多
在從藝的這些年里,高密大大小小的村莊夏美華都去唱過戲,有過萬人空巷的盛況,也有過臺上人比臺下人多的辛酸。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很少有電視,聽戲是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有些人為了聽戲,走四五十里路趕到現場。那時候劇團到一個地方會搭臺子,沒有現在的架子,就是臨時堆個土堆,然后在土堆上搭臺唱戲。在外面買票,一天三場演出,上午一場、中午一場、晚上一場,還是有人買不到票,場子里坐得滿滿當當,墻頭上都趴滿了人。
等到了后來,電視電腦的出現,文藝節目變多,喜歡聽茂腔的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人,冬天天氣冷,老人們就不愿意出來了,觀眾也慢慢的少了。
郭德綱曾在相聲里說過,德云社創建初期曾有過一屋子只坐著一個觀眾的場景,類似的場面,夏美華也碰到過:臺下稀稀疏疏地坐了十來個人,臺上的演員比臺下的觀眾還要多?!澳且驳醚荨?夏美華說,那時候真的感覺很心酸,但戲還是要演,而且還得認真演。
對于夏美華來說,最讓她欣慰的就是得到觀眾的認可,她在舞臺上多為老旦,劇團黨委書記史煒說,“夏老師把老旦唱絕了,很多人都沖著她來聽戲?!彼I銜的《楊八姐游春》現在為劇團的“看家戲”,基本上場場必點,場場必演。
茂腔隊伍 大大小小上百支
如今,史煒并不擔心茂腔傳承不下去,現在在高密市大大小小的茂腔隊伍有上百支,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也有是村里愛好自組隊伍的。聽茂腔的人也有了年輕化的趨勢。如今,高密茂腔劇團的演員們也幾乎都有自己的粉絲,各個年齡段都有。史煒希望現在的隊伍里能出幾個好角。畢竟,“會”跟“精”不一樣,“喜歡茂腔跟把這個活當一碗飯吃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笔窡樥f,他們現在的任務是“傳承發展和弘揚”,傳承不成為題,發展和弘揚還得靠“好角”。
為了扶植茂腔劇團的發展,高密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大行政撥款,另一方面為了解決演員青黃不接的現象,在2008年還招了40個年齡在12至15歲之間的小學員,送到濰坊市藝術學校進行了為期5年的培訓,畢業之后給予事業編制,這樣就吸引了很多小演員。再加上原來的49名演職員,如今的劇團已有近百人的隊伍,這在地方劇團里是比較少見的。
2013年7月份,在廈門舉辦的一場海峽兩岸青少年文藝晚會上,13個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參演,茂腔,是里面唯一一個地方劇種。史煒說,同臺表演的都是京劇、昆曲、豫劇、越劇、評劇、河北梆子這樣的大劇種,茂腔作為一個地方戲能占一席之地,讓他們在年輕學員身上也看到了希望。
來源:濰坊文化網 發布日期:2014-12-05
夏美華,女,1958生于山東高密。1971年,夏美華考入山東高密茂腔劇團,主攻旦角。歷任高密茂腔劇團女演員隊長、藝委會副主任、高密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委等。
走上藝術道路以來,夏美華悉心向茂腔老藝人學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走自己的路,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和獨具風格的老旦唱腔功力,她的嗓音寬廣洪亮,咬字清晰,表演細膩大氣。把茂腔藝術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聽來令人心曠神怡,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夏美華從藝十幾年來,從現代戲《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到傳統戲《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她主演了《尋兒記》、《楊八姐游春》、《盼兒記》、《南京殿》等幾十出大戲,將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立于舞臺之上。1983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泉城之秋音樂會,以一曲傳統茂腔《對花槍》中一百零八句唱段,贏得了專家、觀眾的滿堂喝彩。1990年,在泰安劇場為全國計生委主任會議代表演出的《盼兒記》劇中飾演主角興芹,受到彭佩云和文化部、省文化廳領導的高度贊揚。如今,在每年百余場的上山下鄉演出中,由夏美華主演的《楊八姐游春》、《尋兒記》等,成為“打炮戲”,深受當地觀眾歡迎。
夏美華從藝以來,多次獲得過省市匯演一二等獎,錄制出版了許多茂腔光盤。1989年,被授予濰坊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評委濰坊市模范黨員文化藝術工作者,2008年,榮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
2007年,夏美華退休后仍積極參加茂腔劇團演出,傾心培養青年演員,為茂腔事業的傳承發展做貢獻。
高密茂腔劇團演出劇照
夏美華在《羅衫記》中飾姚婆
孫秀芝飾徐繼祖
孫洪菊飾鄭月素
宋鳳江飾徐能
相關鏈接
清康熙年間,茂腔作為一種演唱形式出現于濰坊、高密、膠州一帶,2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叫過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發展到后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鄉活動只有一個人挨門演唱,藝人們稱這種形式為“唱門子”,后發展到“撂地”演出,藝人們在集市廣場或街旁道邊設點演出,吸引眾人前來圍觀。到20世紀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發展,出現了戲班,從單純的演唱向代言體的戲劇過渡,演出場地上有劇中人物出現,從一個演員扮演幾個角色發展到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并且有了簡單的化妝,是茂腔發展為地方戲的雛形。2006年5月20日,茂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茂腔在高密、膠州一帶作為地方戲曲演唱由來已久,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尤其茂腔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茂腔的演唱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歡迎。著名作家莫言也對高密的茂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后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采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黃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角色,分工更加細致齊全。
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爸夤淖印敝挥弥夤?、手鑼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托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于其他劇種。
“肘鼓子”傳統戲多系反映男女愛情、倫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戲,頗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有童謠云:“肘鼓子戲,娘們兒的事,姑娘喜歡聽,老婆摸上蜜”。經幾代藝人的腦記口傳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漸形成了傳統保留劇目(看家戲),如“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火龍記》、《金刀記》、《絲蘭記》、《玉杯記》、《風箏記》)。
戲苑奇葩——高密茂腔
(摘自高密人民政府信息資料)
高密茂腔,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盼兒記》曾于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頗受好評。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曰,又被評為“和諧高密十個亮點”之一。
目前全國專業茂腔劇團只有兩家,一是高密茂腔劇團,即濰坊市茂腔劇團,二是膠州茂腔劇團,即青島市茂腔劇團。發展勢頭較好的應該是高密茂腔劇團。對茂腔歷史加以研究,不斷繼承發展,是加快我市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也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茂腔的起源
茂腔歸屬于山東地方戲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掇o?!匪囆g分冊載:“茂腔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在民間小唱‘周姑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柳琴戲的音樂曲調和伴奏樂器而形成?!?/span>
在我國,源于民間的秧歌、花鼓、茶歌、花燈是民族文化中民間歌舞的四大派系。北方的秧歌早在宋代就盛極一時,在《東京夢華錄》、《揚州鼓吹詞》中均有記載。明代萬歷年間抄本《缽中蓮》傳奇中對“山東姑娘腔”有了記載,清代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更有了具體描述:“齊劇也,亦名姑娘腔,以嗩吶節之,曲終必繞場宛轉,以盡其致?!边@種表演形式與“本肘鼓”的早期表演形式基本相符,只是“本肘鼓”曲終以鑼鼓節之?!爸夤勺印边€稱作“扭股子”,指演員表演中扭動腰腿的形態,這與秧歌中“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舞蹈動作相吻合。也有稱作“周姑子”的,這與傳說有關。說是清代初期,有一周姓還俗尼姑,聰明伶俐,能文善唱,經常以民間小調演唱人間不平,并將小調與流行于高密、諸城、安丘、臨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聲腔廣為流傳,引起農民群眾特別是婦女的共鳴,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周姑子”調。此說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認,根據周貽白《中國戲曲論叢》記載,即認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訛傳。
綜上所述,早期的茂腔是由花鼓秧歌發展、派生出的“肘股子”戲由西向東流傳,與當地的秧歌等民間演唱形式相融會,又結合本地的語言習俗、審美特征衍化而成,也稱為“本肘鼓”?!氨局夤摹庇直环Q為“哦哈吆”、“老拐調”,因其曲調而得名。
高密茂腔的發展中國茂腔
自本世紀四十年代初,人們漸漸不大喜歡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隨著劇種發展和唱腔的變化,演員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漸減少了八度翻高次數,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趨合理,人們根據“打冒”諧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漸為戲班和群眾所接受,從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農村,藝人世家多以農業為主,在農閑時才搭班巡回演唱。之后,一些組織穩定的職業社團相繼出現。建國初,由于各級政府的扶持,茂腔開始進入昌盛時期,鄰縣不少演員流入高密,成為藝人云集之地,農村劇團多達44處,能堅持常年演出活動的就有21處。在這些民營劇團中,陣容較強的有“群力”、“民樂”、“勝利”三個職業民營劇團。
全國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茂腔劇種的發展,通過戲曲改革,在縣里成立了專業茂腔劇團。這些在舊社會被反動統治階級所鄙視,被誣之為“下九流”、“唱小戲”的藝人們揚眉吐氣,成為新中國受人尊重的文藝工作者。當時高密的茂腔演唱活動相當興盛,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茂腔演唱藝人、名家,為茂腔的傳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焦桂英、高潤滋、李觀行(編導)、張其榮、牟家明(編導)、范兆啟、范云潔、高述青、宋愛華、徐德成、宋群、蔡得花、宋鳳江等茂腔名家脫穎而出。茂腔名角焦桂英,精于青衣也擅長花旦,會戲近百出,演技精湛,藝德高尚,高密的長輩們一提起焦桂英來就眉開眼笑贊不絕口,戲迷們說:“茂腔的特點是打冒,焦桂英的冒誰也比不了,她那句老花腔‘罷罷罷呀我的大相公’一個高冒翻上去接著再低聲細音滑下來,顫顫悠悠彎彎鉤鉤,酸溜溜的那個味真是麻煞人,恣死了!”還有的戲迷說:“別說她打冒,焦桂英喘出的氣來都帶茂腔味?!笨梢姰敃r群眾對她的喜愛程度有多高。半個世紀以來,她承前啟后,奮力創新,為茂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高密城鄉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愛稱為“風流旦”、“戲母子”,為茂腔劇種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
高密茂腔唱腔、音樂的創新與改革
茂腔演唱從民間小調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樂質樸的鄉土風味。
戲曲音樂在戲劇演出中呈現的最佳功能,就在于它不僅能體現出一個劇種的“種”的概念,而且對本劇種的盛衰興亡起著關鍵的作用??v觀歷代戲曲劇種興亡盛衰,常常不是因為形式上的雅俗深淺,也并非是質量上的優勝劣汰,其根本原因是取決于它的聲腔是否適應發展著的時代和變遷著的人文環境。
對于高密茂腔音樂聲腔,如何繼承,如何創新,如何改革發展,是茂腔音樂人數十年追求探索并實踐著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初的茂腔唱腔曲調低沉,旋律簡單,唱腔并不發達。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對唱腔美的要求,茂腔工作者們在創作和演唱實踐中,廣泛吸收了京劇、梆子等音樂素養,將其恰到好處地融進了茂腔演唱當中,并將京胡、二胡、月琴這“京劇”三大件樂器搬進了茂腔音樂的伴奏中,還獨創了一種新的京胡演奏技巧,“勾、抹、抿”(因茂腔女腔伴奏每個音符都需滑音而又無法記譜,故演奏者獨創拉法俗稱“勾、抹、抿”?!肮础奔磧认疑匣?,“抹”是外弦上滑音,“抿”是幅度很大的一種下滑音)。
茂腔音樂在改革創新的實踐過程中,首先感到的問題是板式不夠用,當表現人物的不同情緒或對不同事物做出的不同反應時,其內在節奏,往往與原板、二板原來的節奏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茂腔工作者就向其它劇種學習其板式結構形式,來豐富自己,根據板式派生規律,首先以原板為主體,做不同節奏和速度處理,先后創造了原板類的各種板式,如慢原板、原板、快原板、快板、散板等,同時又在二板的基礎上,創造了慢二板、二板、快二板、導板、回龍、緊拉慢唱等不同板式。經過長期的實踐,使各類板式在節奏、速度、字位、旋律的簡繁等方面趨于規范,基本上確定了茂腔原板類、二板類各種板式的規則,并在行腔和咬字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使唱腔更具時代氣息,聲調更趨完美。
不斷發展的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劇團自創建以來,有過閃光的歷史,也有過不景氣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重新出臺,茂腔又一次煥發勃勃生機。劇團以“出新人、出新戲、提高藝術生產能力”作為深化劇團改革的指導思想,注重在“樹”人方面下功夫,以保證茂腔事業后繼有人。在藝術實踐中開創“以戲帶人、以人帶戲”的創新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代茂腔戲《盼兒記》的創作演出成功,可以說是藝術改革和二度創作的結晶,在高密茂腔的發展史上可以說是標志性的。在專家和導演嚴格而耐心的指導下,演員們的藝術表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新穎的表演手法和近乎完美的藝術創新在晉京演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博得了文化部領導、在京戲曲專家和首都觀眾的高度評價,劇團從此也掀開了茂腔演出史上嶄新而輝煌的一頁。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時任縣文化局局長的劉福海和時任縣計生委主任的李桂芳,為這臺反映計劃生育的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晉京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功不可沒。當時的縣委宣傳部長孫惠斌更是始終把這臺戲抓在手上,親自領隊晉京演出。還有外聘的一些老藝術家像北京的陳坪(藝術指導)、膠州的姜立清(舞美)、濰坊的牟家明(編?。?、楊洪德(導演)、郭天民(音響燈光)、吳超凡(作曲)等都為該劇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尤其他們的敬業精神和高尚藝德使劇團演員受益匪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密茂腔劇團以《盼兒記》晉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為起點,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連年創作排演了《根的呼喚》、《焦裕祿》、《瓜園情》、《公仆頌》等反映時代強音的茂腔現代戲,其中《根的呼喚》一劇獲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并榮獲九四年度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使得劇團在茂腔界異軍突起,成果斐然,一大批青年演(奏)員脫穎而出,并屢次在省、市戲曲演員大獎賽中獲得大獎。
為增強茂腔藝術的生命力,擴大茂腔藝術領域,近幾年,劇團又重新挖掘整理,精雕細琢,將《西京》、《尋兒記》、《羅衫記》等26出傳統茂腔劇制作成VCD光盤全國發行,很受各地戲曲朋友的喜愛,為茂腔藝術的推廣開了一個好頭。
談到茂腔的發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不能“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要出精品,出新人。劇團好不好,一個重要的標志在于有沒有足夠數量的戲劇精品,老戲老演不行,老演老戲更不適應形勢需要。舒舒服服出不了精品,胸懷不寬育不出新人。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既要保持民族化,也要注重時代化、大眾化,適應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戲曲要發展,一靠名品,二靠名角。必須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和人才戰略,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有了精品,還要有新人。只有以寬廣的胸懷育新人,求賢若渴,甘當人梯,才能使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斷涌現,脫穎而出,茂腔的繁榮才有希望。
當前,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一些扶持發展文化的文藝政策的出臺,為茂腔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愿廣大茂腔藝術工作者抓住機遇,珍惜榮譽,繼續發揚求新求美的鉆研探索精神,努力向上,精益求精,使茂腔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劇種在祖國戲曲大花園中更加絢麗多彩,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優秀精神食糧。
(感謝李觀行先生提供部分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