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9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茂腔,高密茂腔
從藝年限:88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茂腔劇團 退休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張彥平
徒弟:徒弟:張其榮、蔡德花等,學生幾十人。
瀏覽次數:16823
焦桂英,女,1927年生于昌邑高陽村(今屬丈嶺鎮),第四代茂腔演員,省市兩級非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她從小對茂腔就有著特別的喜好,旁人唱歌唱戲她一聽就會。七歲那年就迷上了戲,十多歲時已經會了《獅子樓》、《小姑賢》等好幾出戲。15歲那年嫁了高密市蔡家站(今屬康莊鎮)姓侯的人家做媳婦。
解放后,焦桂英在擔任蔡家站村婦女主任的時候有幸認識了茂腔第三代著名藝人老師張彥平,她一邊種著地一邊學著戲,張彥平一板一眼地教,她就一字一句地學,一連學會了《井臺會》、《銅臺府》等好幾出戲。焦桂英正式演的第一出戲是《絲蘭記》,她在劇中演侯門英,算是蔡站的第一個女旦角,一炮打響!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專門學戲,后來干脆辭去了婦女主任的職務。
1952年春節剛過,由蔡站村出面牽頭,報經上級批準成立了蔡家站業余劇團,當時的演出劇目有《南唐》、《西京》、《絲蘭記》等10多出戲,也就是劇團成立時的創家戲,其中大部分旦角由焦桂英擔任主演。劇團由原來的民營業余劇團升為縣級專業劇團,后又改名為高密縣茂腔劇團。
伴隨著劇團的不斷升級,焦桂英這個主演也紅起來了。1956年6月,在昌濰專區舉辦的戲曲會演中,焦桂英演出的《小腳女人》一劇中的小腳女人,獲演員一等獎。同年8月在山東省舉辦的第二屆戲曲會演中,她扮演《張郎休妻》劇中的丁香一角,獲省文化局頒發的三等演員獎證書。因焦桂英品質優秀,工作出色,被選為高密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退休后,焦桂應主要是幫著兒子操持家務,打打麻將,會會朋友。每逢佳節,她的徒弟張其榮和蔡德花等人,都是風雨不誤地來看她。2003年,為培養茂腔后繼人才,高密市藝術劇院新招收了14名青年學員,焦桂英又被請出來對他們進行指導??梢哉f,焦桂英的晚年是比較快活充實的。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6月第二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高密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6年6月,在昌濰專區舉辦的戲曲會演中,焦桂英演出的《小腳女人》一劇中的小腳女人,獲演員一等獎。
1956年8月在山東省舉辦的第二屆戲曲會演中,她扮演《張郎休妻》劇中的丁香一角,獲省文化局頒發的三等演員獎證書。
齊魯文化名人網上展廳
茂腔代表性傳承人——焦桂英
10:43
焦桂英,女,1927年生于昌邑高陽村(今屬丈嶺鎮),系第四代茂腔演員。
焦桂英從小對茂腔就有著特別的喜好,旁人唱戲她一聽就會。七歲那年就迷上了戲,當時村里演出的《獅子樓》、《小姑賢》等戲,她聽一遍就能學會了,回家后就能全部唱下來,十多歲時已經會了好幾出戲。
1947年,焦桂英師從茂腔第三代著名藝人張延平學習,1950年,進入高密茂腔劇團從事演藝生涯,主攻青衣、花旦。因為天賦聰慧,扮相靚麗,很快成為劇團的頂梁人物??h領導著意培養,送焦桂英到省戲曲學校深造,使她得以規范系統的修習了戲曲表演的程式,業務水平得到大步提高。從此后,劇團大部分旦角由焦桂英擔任主演,她的知名度日益提高,甚至把高密茂腔劇團叫成“焦桂英劇團”。
焦桂英演戲悟性高,戲路寬,無論青衣、花旦、老旦,演起來均能得心應手。而且嗓音甜美,行腔婉轉,吐字清晰,方言濃郁,善能根據人物個性特征設計唱腔和舞臺動作。她一生上演了近百余出茂腔劇目,塑造了無數個性鮮明的舞臺形象,令無數觀眾著迷傾倒。一位農村老太太曾說:“那年我去趕雙羊山,看了焦桂英演的《秦香蓮》,回家后哭了一黑夜,又去看她的《茶瓶記》就笑得尿了褲子,丟死我了,該死的焦桂英真能禍害人?!庇纱丝梢娨话?。
焦桂英主要代表作有:《小腳女人》《張郎休妻》《南唐》、《西京》、《絲蘭記》、《墻頭記》、《羅衫記》、《東京》、《旋風案》等傳統戲,以及《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現代劇目。
焦桂英多次獲得過省市匯演獎,被縣政府選為第一屆縣人大代表。其門下桃李甚眾,許多知名茂腔演員得其真傳。如今年逾八旬,仍不辭勞苦的向后學者傳授技藝,為茂腔的傳承發展默默貢獻著。
高密茂腔劇團演出劇照
6月13日晚,為慶祝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高密茂腔劇團演出茂腔《羅衫記》。
孫秀芝飾徐繼祖
孫洪菊飾鄭月素
夏美華飾姚婆
宋鳳江飾徐能
相關鏈接
清康熙年間,茂腔作為一種演唱形式出現于濰坊、高密、膠州一帶,2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叫過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發展到后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鄉活動只有一個人挨門演唱,藝人們稱這種形式為“唱門子”,后發展到“撂地”演出,藝人們在集市廣場或街旁道邊設點演出,吸引眾人前來圍觀。到20世紀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發展,出現了戲班,從單純的演唱向代言體的戲劇過渡,演出場地上有劇中人物出現,從一個演員扮演幾個角色發展到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并且有了簡單的化妝,是茂腔發展為地方戲的雛形。2006年5月20日,茂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茂腔在高密、膠州一帶作為地方戲曲演唱由來已久,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尤其茂腔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茂腔的演唱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歡迎。著名作家莫言也對高密的茂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后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采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黃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角色,分工更加細致齊全。
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爸夤淖印敝挥弥夤?、手鑼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托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于其他劇種。
“肘鼓子”傳統戲多系反映男女愛情、倫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戲,頗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有童謠云:“肘鼓子戲,娘們兒的事,姑娘喜歡聽,老婆摸上蜜”。經幾代藝人的腦記口傳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漸形成了傳統保留劇目(看家戲),如“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火龍記》、《金刀記》、《絲蘭記》、《玉杯記》、《風箏記》)。
戲苑奇葩——高密茂腔
(摘自高密人民政府信息資料)
高密茂腔,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盼兒記》曾于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頗受好評。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曰,又被評為“和諧高密十個亮點”之一。
目前全國專業茂腔劇團只有兩家,一是高密茂腔劇團,即濰坊市茂腔劇團,二是膠州茂腔劇團,即青島市茂腔劇團。發展勢頭較好的應該是高密茂腔劇團。對茂腔歷史加以研究,不斷繼承發展,是加快我市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也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茂腔的起源
茂腔歸屬于山東地方戲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掇o?!匪囆g分冊載:“茂腔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在民間小唱‘周姑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柳琴戲的音樂曲調和伴奏樂器而形成?!?/p>
在我國,源于民間的秧歌、花鼓、茶歌、花燈是民族文化中民間歌舞的四大派系。北方的秧歌早在宋代就盛極一時,在《東京夢華錄》、《揚州鼓吹詞》中均有記載。明代萬歷年間抄本《缽中蓮》傳奇中對“山東姑娘腔”有了記載,清代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更有了具體描述:“齊劇也,亦名姑娘腔,以嗩吶節之,曲終必繞場宛轉,以盡其致?!边@種表演形式與“本肘鼓”的早期表演形式基本相符,只是“本肘鼓”曲終以鑼鼓節之?!爸夤勺印边€稱作“扭股子”,指演員表演中扭動腰腿的形態,這與秧歌中“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舞蹈動作相吻合。也有稱作“周姑子”的,這與傳說有關。說是清代初期,有一周姓還俗尼姑,聰明伶俐,能文善唱,經常以民間小調演唱人間不平,并將小調與流行于高密、諸城、安丘、臨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聲腔廣為流傳,引起農民群眾特別是婦女的共鳴,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周姑子”調。此說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認,根據周貽白《中國戲曲論叢》記載,即認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訛傳。
綜上所述,早期的茂腔是由花鼓秧歌發展、派生出的“肘股子”戲由西向東流傳,與當地的秧歌等民間演唱形式相融會,又結合本地的語言習俗、審美特征衍化而成,也稱為“本肘鼓”?!氨局夤摹庇直环Q為“哦哈吆”、“老拐調”,因其曲調而得名。
高密茂腔的發展中國茂腔
自本世紀四十年代初,人們漸漸不大喜歡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隨著劇種發展和唱腔的變化,演員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漸減少了八度翻高次數,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趨合理,人們根據“打冒”諧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漸為戲班和群眾所接受,從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農村,藝人世家多以農業為主,在農閑時才搭班巡回演唱。之后,一些組織穩定的職業社團相繼出現。建國初,由于各級政府的扶持,茂腔開始進入昌盛時期,鄰縣不少演員流入高密,成為藝人云集之地,農村劇團多達44處,能堅持常年演出活動的就有21處。在這些民營劇團中,陣容較強的有“群力”、“民樂”、“勝利”三個職業民營劇團。
全國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茂腔劇種的發展,通過戲曲改革,在縣里成立了專業茂腔劇團。這些在舊社會被反動統治階級所鄙視,被誣之為“下九流”、“唱小戲”的藝人們揚眉吐氣,成為新中國受人尊重的文藝工作者。當時高密的茂腔演唱活動相當興盛,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茂腔演唱藝人、名家,為茂腔的傳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焦桂英、高潤滋、李觀行(編導)、張其榮、牟家明(編導)、范兆啟、范云潔、高述青、宋愛華、徐德成、宋群、蔡得花、宋鳳江等茂腔名家脫穎而出。茂腔名角焦桂英,精于青衣也擅長花旦,會戲近百出,演技精湛,藝德高尚,高密的長輩們一提起焦桂英來就眉開眼笑贊不絕口,戲迷們說:“茂腔的特點是打冒,焦桂英的冒誰也比不了,她那句老花腔‘罷罷罷呀我的大相公’一個高冒翻上去接著再低聲細音滑下來,顫顫悠悠彎彎鉤鉤,酸溜溜的那個味真是麻煞人,恣死了!”還有的戲迷說:“別說她打冒,焦桂英喘出的氣來都帶茂腔味?!笨梢姰敃r群眾對她的喜愛程度有多高。半個世紀以來,她承前啟后,奮力創新,為茂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高密城鄉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愛稱為“風流旦”、“戲母子”,為茂腔劇種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
高密茂腔唱腔、音樂的創新與改革
茂腔演唱從民間小調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樂質樸的鄉土風味。
戲曲音樂在戲劇演出中呈現的最佳功能,就在于它不僅能體現出一個劇種的“種”的概念,而且對本劇種的盛衰興亡起著關鍵的作用??v觀歷代戲曲劇種興亡盛衰,常常不是因為形式上的雅俗深淺,也并非是質量上的優勝劣汰,其根本原因是取決于它的聲腔是否適應發展著的時代和變遷著的人文環境。
對于高密茂腔音樂聲腔,如何繼承,如何創新,如何改革發展,是茂腔音樂人數十年追求探索并實踐著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初的茂腔唱腔曲調低沉,旋律簡單,唱腔并不發達。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對唱腔美的要求,茂腔工作者們在創作和演唱實踐中,廣泛吸收了京劇、梆子等音樂素養,將其恰到好處地融進了茂腔演唱當中,并將京胡、二胡、月琴這“京劇”三大件樂器搬進了茂腔音樂的伴奏中,還獨創了一種新的京胡演奏技巧,“勾、抹、抿”(因茂腔女腔伴奏每個音符都需滑音而又無法記譜,故演奏者獨創拉法俗稱“勾、抹、抿”?!肮础奔磧认疑匣?,“抹”是外弦上滑音,“抿”是幅度很大的一種下滑音)。
茂腔音樂在改革創新的實踐過程中,首先感到的問題是板式不夠用,當表現人物的不同情緒或對不同事物做出的不同反應時,其內在節奏,往往與原板、二板原來的節奏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茂腔工作者就向其它劇種學習其板式結構形式,來豐富自己,根據板式派生規律,首先以原板為主體,做不同節奏和速度處理,先后創造了原板類的各種板式,如慢原板、原板、快原板、快板、散板等,同時又在二板的基礎上,創造了慢二板、二板、快二板、導板、回龍、緊拉慢唱等不同板式。經過長期的實踐,使各類板式在節奏、速度、字位、旋律的簡繁等方面趨于規范,基本上確定了茂腔原板類、二板類各種板式的規則,并在行腔和咬字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使唱腔更具時代氣息,聲調更趨完美。
不斷發展的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劇團自創建以來,有過閃光的歷史,也有過不景氣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重新出臺,茂腔又一次煥發勃勃生機。劇團以“出新人、出新戲、提高藝術生產能力”作為深化劇團改革的指導思想,注重在“樹”人方面下功夫,以保證茂腔事業后繼有人。在藝術實踐中開創“以戲帶人、以人帶戲”的創新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代茂腔戲《盼兒記》的創作演出成功,可以說是藝術改革和二度創作的結晶,在高密茂腔的發展史上可以說是標志性的。在專家和導演嚴格而耐心的指導下,演員們的藝術表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新穎的表演手法和近乎完美的藝術創新在晉京演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博得了文化部領導、在京戲曲專家和首都觀眾的高度評價,劇團從此也掀開了茂腔演出史上嶄新而輝煌的一頁。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時任縣文化局局長的劉福海和時任縣計生委主任的李桂芳,為這臺反映計劃生育的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晉京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功不可沒。當時的縣委宣傳部長孫惠斌更是始終把這臺戲抓在手上,親自領隊晉京演出。還有外聘的一些老藝術家像北京的陳坪(藝術指導)、膠州的姜立清(舞美)、濰坊的牟家明(編?。?、楊洪德(導演)、郭天民(音響燈光)、吳超凡(作曲)等都為該劇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尤其他們的敬業精神和高尚藝德使劇團演員受益匪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密茂腔劇團以《盼兒記》晉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為起點,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連年創作排演了《根的呼喚》、《焦裕祿》、《瓜園情》、《公仆頌》等反映時代強音的茂腔現代戲,其中《根的呼喚》一劇獲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并榮獲九四年度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使得劇團在茂腔界異軍突起,成果斐然,一大批青年演(奏)員脫穎而出,并屢次在省、市戲曲演員大獎賽中獲得大獎。
為增強茂腔藝術的生命力,擴大茂腔藝術領域,近幾年,劇團又重新挖掘整理,精雕細琢,將《西京》、《尋兒記》、《羅衫記》等26出傳統茂腔劇制作成VCD光盤全國發行,很受各地戲曲朋友的喜愛,為茂腔藝術的推廣開了一個好頭。
談到茂腔的發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不能“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要出精品,出新人。劇團好不好,一個重要的標志在于有沒有足夠數量的戲劇精品,老戲老演不行,老演老戲更不適應形勢需要。舒舒服服出不了精品,胸懷不寬育不出新人。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既要保持民族化,也要注重時代化、大眾化,適應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戲曲要發展,一靠名品,二靠名角。必須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和人才戰略,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有了精品,還要有新人。只有以寬廣的胸懷育新人,求賢若渴,甘當人梯,才能使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斷涌現,脫穎而出,茂腔的繁榮才有希望。
當前,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一些扶持發展文化的文藝政策的出臺,為茂腔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愿廣大茂腔藝術工作者抓住機遇,珍惜榮譽,繼續發揚求新求美的鉆研探索精神,努力向上,精益求精,使茂腔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劇種在祖國戲曲大花園中更加絢麗多彩,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優秀精神食糧。
?。ǜ兄x李觀行先生提供部分歷史資料)
茂腔藝人焦桂英
2014-03-14 16:27出處:濰坊報業網(記者 劉揚 通訊員 李觀行/文)
半個世紀以來,焦桂英的名字在高密城鄉及周邊地區廣為流傳,當地群眾贈名“風流旦”、“戲母子”。當年高密四鄉的群眾有這么一個順口溜:“豁上不吃飯,看看風流旦;豁上不出工,看看焦桂英?!笨梢韵胍娊构鹩⒌乃囆g魅力。
焦桂英1927年生于昌邑高陽村(今屬丈嶺鎮),她從小對茂腔就有著特別的喜好,旁人唱歌唱戲她一聽就會。七歲那年就迷上了戲,當時村里演出的《獅子樓》、《小姑賢》等戲,她聽一遍就能學會了,看戲回家后就能全部唱下來。十多歲時已經會了好幾出戲,勞動的時候她一邊干活一邊哼唱,不唱就覺著悶得慌,一唱就感到很痛快,雖然家里缺吃少穿,一唱起戲來她什么都忘了。
15歲那年,父母親為了養家糊口,將她賣給高密市蔡家站(今屬康莊鎮)的侯姓人家做媳婦。男人家也很窮,在逃荒途中,在磨難之時,焦桂英聽會的那些茂腔戲卻一句也沒忘了。
家鄉解放后,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焦桂英在擔任蔡家站村婦女主任的時候有幸認識了老師張彥平,她一邊種著地一邊學著戲,張彥平一板一眼地教,她就一字一句地學,一連學會了《井臺會》、《銅臺府》等好幾出戲。那時村里開大會,他們放上張桌子就唱起來,老少爺們非常歡迎,因為演員和群眾距離很近,老鄉們感到格外親切。
焦桂英演的第一出戲是《絲蘭記》,她在劇中演侯門英。過去這里一直是男人演旦角,焦桂英算是蔡站的第一個女旦角,第一次上場時嚇得她渾身亂哆嗦,哆哆嗦嗦唱完了,沒想到一炮打響了!從那以后她再演出就不害怕了,逢年過節他們就組織起來在街頭演唱。自從演出了點小名堂,臨近的村子就紛紛邀請他們去演戲,演多了唱熱了焦桂英的戲癮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專門學戲,后來干脆辭去了婦女主任的職務。
1952年春節剛過,由蔡站村出面牽頭,報經上級批準成立了蔡家站業余劇團,當時的演出劇目有《南唐》、《西京》、《絲蘭記》等10多出戲,也就是劇團成立時的創家戲,其中大部分旦角由焦桂英擔任主演。劇團由原來的民營業余劇團升為縣級專業劇團,后又改名為高密縣茂腔劇團。
伴隨著劇團的不斷升級,焦桂英這個主演也紅起來了。她賣力氣演出,觀眾就愛看她的戲,不少觀眾還專門點她的戲看。有的人看完戲后忘記了戲名,他跟別人說我今晚上看的是焦桂英。有的觀眾叫不出劇團的名字,就把劇團叫成了焦桂英劇團。劇團下鄉演出的時候,鄉親們望見了劇團的人老遠里就大喊:焦桂英劇團來了!焦桂英劇團來了!
1956年6月,在昌濰專區舉辦的戲曲會演中,焦桂英演出的《小腳女人》一劇中的小腳女人,獲演員一等獎。同年8月在山東省舉辦的第二屆戲曲會演中,她扮演《張郎休妻》劇中的丁香一角,獲省文化局頒發的三等演員獎證書。因焦桂英品質優秀,工作出色,被選為高密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焦桂英的茂腔戲令無數觀眾著迷傾倒,一位農村老太太說:“那年我去趕雙羊山,看了焦桂英演的《秦香蓮》,回家后哭了一黑夜,又去看她的《茶瓶記》就笑得尿了褲子,丟死我了,該死的焦桂英真能禍害人。
退休后,焦桂應主要是幫著兒子操持家務,有時候也打打麻將,會會朋友。每逢佳節,她的徒弟張其榮和蔡德花等人,都是風雨不誤地來看她。2003年,為培養茂腔后繼人才,高密市藝術劇院新招收了14名青年學員,焦桂英又被請出來對他們進行指導??梢哉f,焦桂英的晚年是比較快活充實的。
茂腔傳承普系
2011-03-09 15:13:15
老滿州(約1844-1914),佚名。還俗尼姑,隨夫姓丁。傳聞她父母會唱拉魂腔,約在1860年前后,隨父母從蘇北流落在魯中南沿街賣唱,后在日照老牛窩定居,與演唱“本肘鼓”的藝人丁某結婚。老滿州所唱的肘鼓子(拉魂腔)與本肘鼓有所區別:女聲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稱為“冒調”,促使本肘鼓與冒調相互吸收融化。老滿州及其二女兒丁寶紅先后嫁給演唱本肘鼓藝人,這種婚姻上的結合。加速了本肘鼓與冒調的結合,發展形成了“哩冒鼓”,后來諧音定名“茂腔”。1876年,以老滿州為主組成丁家班,在臨沂、膠州、高密一帶流動演出。1895年在諸城安家落戶。她所生三男四女,六人能演出。長子丁大,工大生兼花臉;次子丁仁奎,主弦;三子丁三孝,司鼓兼演生行;長女留妹,藝名大相公,擅演小生;次女丁寶紅(成妹),丁家班主演;三女陽三,戲路甚寬,扮演生旦,均甚出色,有“三嫚不出臺,不頂一臺戲”之說,四女不演戲,早亡。
丁寶紅(1882--1953),乳名成妹,因排行第二,被稱為“二嫚”或“二相公”。日照老牛窩人。自幼隨母老滿州學唱,工青衣、花旦。1895,全家定居諸城。后來寶紅嫁給本縣王家大莊演唱“本肘鼓”的藝人王玉林,王擅長司鼓兼大生,從而促成了本肘鼓和冒調的結合。她在唱腔的處理上,移花接木,效果良好,以下句唱腔尾音向上翻高八度,代替了本肘鼓尾音帶“哦嗬唵”的傳統唱法。除柳琴外,增加了三弦伴奏,固定了有樂器伴奏的板式變化體唱腔使茂腔藝術產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她在茂腔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民國時期1917年,她進入青島,與范寶紅合作演出,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金簪記》等。后參加共和班,與李鳳山、李元林、張鳳山、張鳳寶等流動演出于諸城、高密、膠州、安丘一帶,以唱功著稱。有“二嫚的唱值千金,一兩銀子買一分”之說。她的女兒彩云、彩虹、彩鳳,兒子福舉,孫女王仙梅皆從事茂腔藝術,且各有所成。
馮小春(1889-1973)山東膠南人,著名茂腔琴師。精于演奏茂腔,亦能為京劇、河北梆子(板胡)伴奏,是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創始人之一。他的伴奏方法洗練,色腔嚴謹,伴奏中常用挑弦技巧(現已失傳),在山東省及東北三省較有影響。其徒弟李煥武是原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琴師,魯殿臣是青島市光明劇團琴師。
王福舉(1908-1989)山東諸城人。生于茂腔世家,是茂腔早期女演員“老滿州”的外孫,丁寶紅之子。自幼隨家族學藝,12歲學習打擊樂,后一直為戲班的司鼓。其基本功扎實、經驗豐富、精熟戲文,在茂腔表演團體中較有影響。1953年加入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任司鼓。
劉順仙(1909-1983)女,山東膠州人。幼年隨鞏玉忠、于瑞亭等學戲,工花旦。十一歲進青島市,十三歲隨“順和班”到煙臺、大連、沈陽、哈爾濱等地演出,達十一年之久,逐漸成為主要演員,深受歡迎。1942年回青島,兼演柳腔,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曾子明(1917-1987)山東膠州人自幼隨家人學茂腔,工彩旦、大生、老生,韻味濃郁,功底扎實。是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創始人之一,金光茂腔劇團是以茂肘鼓藝人宿艷琴、曾金鳳、王鳳松、曾子明等人為主組成。建團后改編排演了《蘭橋會》,在青島光陸戲院首次演出,連續9場,座無虛席。繼而又排演了《東京》、《西京》、《南京》、《北京》、《錦香亭》、《羅衫記》等傳統劇目20多出,久演不衰。曾子明后轉入高密劇團,其女曾淑貞也自幼隨父學藝,工小生、彩旦,后因劇團下放膠州改行其他行業。
高潤滋(1918-)山東高密人。15歲學藝,工老生,1954年加入高密劇團。其嗓音厚實,運用自如,韻味濃郁,功底扎實。在濰坊一帶較有影響,1982年退休。其子高樹清現為高密劇團主要演員。
韓永善(1922-1995)山東膠州人。16歲學藝,1950年參入創建青島光明茂腔劇團,1955年轉入青島金光茂腔劇團,任該團團委員會委員、業務股長。初學老生、丑行,后工花臉,擅唱反面角色,在《羅衫記》中飾徐能。1956年獲山東戲曲觀摩大會三等獎。
王艷秋(1925-1995)女,山東黃縣人。15歲學藝,工閨門旦、青衣,其嗓音高亢、嘹亮韻味濃郁,獨具一格。1950年加入青島金光茂腔劇團,晚年改唱老旦,是茂腔劇種影響較大的演員之一。
李玉香(1926-1982)女,山東膠州人。自幼隨父母學茂腔,小生、青衣兼能,后專攻小生,在膠州一帶聲譽甚佳。1945年進入青島市,與多名茂腔藝人組班演唱。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李玉香任團長。1957年主演《花燈記》晉京演出,同年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李玉香扮相英俊瀟灑,唱做俱佳,擅演“四大京”、“八大記”和移植劇目《秋江》、《張羽煮?!返?。曾為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劇協山東分會理事。
宿艷琴(1927-1996)女,山東安丘人。著名茂腔演員,劇協山東分會會員。7歲學藝,8歲登臺演出,工青衣、花旦。1950年參與創建青島金光茂腔劇團,1954年獲華東戲曲觀摩大會二等獎。其演唱吐字清晰,做功細膩。曾被選為青島市人大代表、膠州市政協委員。
焦桂英(1927-)女,山東昌邑人。著名茂腔演員,七歲學戲。焦桂英演的第一出戲是《絲蘭記》,她在劇中演侯門英。過去這里一直是男人演旦角,焦桂英算是蔡站的第一個女旦角,第一次上場時嚇得她渾身亂哆嗦,哆哆嗦嗦唱完了,沒想到一炮打響了!從那以后她再演出就不害怕了,逢年過節他們就組織起來在街頭演唱。自從演出了點小名堂,臨近的村子就紛紛邀請他們去演戲,演多了唱熱了焦桂英的戲癮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專門學戲,后來干脆辭去了婦女主任的職務。
1952年春節剛過,由蔡站村出面牽頭,報經上級批準成立了蔡家站業余劇團,當時的演出劇目有《南唐》、《西京》、《絲蘭記》等10多出戲,也就是劇團成立時的創家戲,其中大部分旦角由焦桂英擔任主演。劇團由原來的民營業余劇團升為縣級專業劇團,后又改名為高密縣茂腔劇團。
伴隨著劇團的不斷升級,焦桂英這個主演也紅起來了。她賣力氣演出,觀眾就愛看她的戲,不少觀眾還專門點她的戲看。有的人看完戲后忘記了戲名,他跟別人說我今晚上看的是焦桂英。有的觀眾叫不出劇團的名字,就把劇團叫成了焦桂英劇團。劇團下鄉演出的時候,鄉親們望見了劇團的人老遠里就大喊:焦桂英劇團來了!焦桂英劇團來了!
1956年6月,在昌濰專區舉辦的戲曲會演中,焦桂英演出的《小腳女人》一劇中的小腳女人,獲演員一等獎。同年8月在山東省舉辦的第二屆戲曲會演中,她扮演《張郎休妻》劇中的丁香一角,獲省文化局頒發的三等演員獎證書。因焦桂英品質優秀,工作出色,被選為高密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王仙梅(1930-2001)女,山東諸城人。生于茂腔世家,王福舉之女。自幼學藝。8歲登臺,初學花旦,后工青衣。其嗓音高亢嘹亮,演唱時鄉土氣息濃郁,婉轉自如。在諸城一帶傳有“三天不喝水,也要看王仙梅”之說。
李蘭香(1930-1966)女,山東膠州人。自幼隨父母學演茂腔,工花旦。1945年隨姐姐李玉香進入青島市。解放后參與組建青島光明茂腔劇團并在劇團擔任主要演員。1956年參加山東省戲曲觀摩大會,在《羅衫記》中扮演鄭月素,獲表演一等獎。1957年主演《花燈記》晉京會演獲得好評。其唱腔滿宮滿調、高亢明快、深沉渾厚,擅演劇目有《羅衫記》、《秋江》等。
曾金鳳(1931-)女,山東膠州人。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家協會山東分會名譽理事,青島市戲曲家協會顧問,膠州市政協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自幼隨父學藝,1949年和宿艷琴、王艷秋、曾子明、溫秀琴等組成劇團,于1950年政府批準為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她先學青衣、花旦,后工小生。她在舞臺生活50多年,勤奮于黨的文化事業,對茂腔劇種得發展,對茂腔唱腔的改革,對青年演員的培養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是茂腔劇種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員。
匡國棟(1933-)山東膠州人。中國劇協山東分會會員,工老生、丑行。其嗓音高亢,唱腔韻味濃郁,表演逼真,多次在省市級文藝會演中獲獎。
張茗華(1934-)女,山東青島人。中國劇協會員。幼年學京劇,后轉入青島市茂腔劇團,工青衣、花旦、小生。其嗓音嘹亮,基本功扎實,做工精細、自然,戲路寬,多次在省級會演中獲獎,曾任青島市茂腔劇團副團長。
張其榮(1938-)女,山東高密人。1955年加入高密縣茂腔劇團,工老旦。其唱腔韻味濃郁,行腔委婉,吐字清晰、做工精細、自然,在《對花槍》中飾姜桂枝;《八姐游春》中飾佘太君,開創了茂腔戲中老旦擔任重頭戲的先例。在濰坊和高密一帶頗有影響。
范云潔(1940-)女,山東高密人。中國劇協山東分會會員,幼年隨老藝人范云才(藝名范八)學藝,工花旦。1955年在青島是金光茂腔劇團,后轉入高密縣茂腔劇團。1965年擔任高密縣茂腔劇團業務副團長,后任團長、支部書記。
孫瑞秀(1941-)女,山東膠州人。1960年參加青島茂腔劇團,先學青衣、花旦、后工刀馬旦、老旦。她飾演的《羅衫記》中的鄭月素,《白蛇傳》中的白素貞,《智取威虎山》中常寶,《李雙雙》中的李雙雙,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行腔優美,吐字清晰,韻味濃郁,深受群眾歡迎,曾獲市級表演獎并多次參加錄音錄像。
張巨川(1944-)山東膠州人14歲進京劇劇團,16歲轉入青島茂腔劇團,工老生和花臉,兼膠州大秧歌的武生。其唱腔韻味濃郁,嗓音嘹亮。曾擔任青島市茂腔劇團副團長,96年擔任膠州文化館副館長。
張梅香(1950-)女,山東膠州人。中國劇協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尖子演員”。1970年參加青島市茂腔劇團,師承曾金鳳,工青衣、花旦,在《燕雙飛》中俞麗芬,《弘文才女》中飾白玉,《朝陽溝》中飾銀環。唱腔優美。做功內在感強。戲路較寬。多次在省市級文藝會演中獲獎。2003年獲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戲曲演員表演大賽“十佳花旦金獎”。她演唱的《趙美蓉觀燈。由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制成盒式錄音帶出版發行。任山東省五屆、青島市四屆、五屆青年聯合會委員。
王本宏(1959--)山東膠南人,82年考入膠南縣〈今膠南市〉茂腔劇團,先工小生后工大生和老生,至今20余年,曾在30多部傳統戲擔任主要及重要角色,參加演出的<倆老頭〉、〈徐福東渡〉被青島電視臺拍成電視片播放,磁帶〈張郎休妻〉、〈火焰駒〉、〈裴繡英尋夫〉、〈于蘭英討飯〉,被齊魯音像出版發行于華北、華東地區及海內外。省戲協會員、青島戲協理事。
濰坊、青島、日照半島地區的“茂腔(貓腔)
作者: 文如安 發布時間:
茂腔是流行于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漢族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多次提到的曲藝藝術,在作品中叫做“貓腔”,莫言本人也說過:我一聽“貓腔”就感覺熱淚盈眶!
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農村,藝人世家多以農業為主,在農閑時才搭班巡回演唱。之后,一些組織穩定的職業社團相繼出現。建國初,由于各級政府的扶持,茂腔開始進入昌盛時期,鄰縣不少演員流入高密,成為藝人云集之地,農村劇團多達44處,能堅持常年演出活動的就有21處。在這些民營劇團中,陣容較強的有“群力”、“民樂”、“勝利”三個職業民營劇團。
全國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茂腔劇種的發展,通過戲曲改革,在縣里成立了專業茂腔劇團。這些在舊社會被反動統治階級所鄙視,被誣之為“下九流”、“唱小戲”的藝人們揚眉吐氣,成為新中國受人尊重的文藝工作者。
當時高密的茂腔演唱活動相當興盛,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茂腔演唱藝人、名家,為茂腔的傳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焦桂英、高潤滋、李觀行(編導)、張其榮、牟家明(編導)、范兆啟、范云潔、高述青、宋愛華、徐德成、宋群、蔡得花、宋鳳江等茂腔名家脫穎而出。
茂腔名角焦桂英,精于青衣也擅長花旦,會戲近百出,演技精湛,藝德高尚,高密的長輩們一提起焦桂英來就眉開眼笑贊不絕口,戲迷們說:“茂腔的特點是打冒,焦桂英的冒誰也比不了,她那句老花腔‘罷罷罷呀我的大相公’一個高冒翻上去接著再低聲細音滑下來,顫顫悠悠彎彎鉤鉤,酸溜溜的那個味真是麻煞人,恣死了!”還有的戲迷說:“別說她打冒,焦桂英喘出的氣來都帶茂腔味?!笨梢姰敃r群眾對她的喜愛程度有多高。
半個世紀以來,焦桂英承前啟后,奮力創新,為茂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高密城鄉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愛稱為“風流旦”、“戲母子”,為茂腔劇種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
茂腔戲傳承人——焦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