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風箏
從藝年限:32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 總經理
所屬地區:寒亭區
師承:
徒弟:張志強、 潘文濤、王曉玲、張勇、張越、楊海濤。
瀏覽次數:9189
王永訓,男,1972年11月7日出生于濰坊市高新區馬宿村,1990年畢業后到楊家埠風箏廠參加工作,從事風箏扎制、繪畫等工作,1991年5月離廠,從事自己的風箏業發展,1992年創建寒亭天成風箏廠,2008年注冊成立了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任總經理,2011年注冊成立濰坊天成飛鳶進出口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王永訓是濰坊風箏協會理事、濰坊風藝協理事、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會長、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風箏文化產業首批特邀風箏專家、寒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寒亭區政協委員,大型風箏展覽創始人。從藝多年,獲得的風箏獎項百余個,是濰坊風箏行業的代表人物。
王永訓,1972年出生于濰坊市高新區馬宿村,1989年來到楊家埠風箏廠,從事風箏扎制、繪畫等工作。1992年創建天成風箏廠至今?,F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市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燈彩扎制技藝的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會長、濰坊風箏協會理事、山東省風箏協會副主席、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和濰坊天成飛鳶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王永訓是大型風箏展覽創始人,現代、傳統風箏代表人物。最早在全國各地舉辦了濰坊風箏藝術巡回展。2008年作為致富帶頭人,在濰坊經濟人物評選中獲得“誠信金鼎”獎杯,2009年榮獲“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2011年被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濰坊市風箏產業發展辦公室聘請為濰坊風箏文化產業首批特邀風箏專家,2012年5月被評為全區文化建設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曾多次受到各地方及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采訪與報道,中央七套《致富經》、二套《財富故事會》等欄目先后來公司并制作了《王永訓的風箏奇遇記》、《天上飄來古帆船》等專題片。
20多年來,他通過努力獲得了許多獎項和榮譽,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些,他也一直在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積極為災區、當地以及國內的一些大型活動捐款捐物,多次受到表彰,現又在為其傳承籌劃著、努力著……。
第二屆山東省名人評選情況簡介2016.12
王永訓多年來致力于風箏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先后收徒20余名,其中技藝較高的有張志強、潘文濤、王曉玲、于其順、楊海濤等10余人。他們全面掌握了濰坊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藝,并不斷創新,技藝日臻完善,并多次參加各種傳統民間文化展覽,作品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并獲得過銅獎、創新獎等獎項。
王永訓做為濰坊風箏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對外開展各種傳習活動,接待過社會各界的文化名人、院校中小學生、全國各地的游客等,現場教授表演風箏制作技藝,包括扎制、裱糊、繪畫等工藝流程,每年傳習時間保證不低于900小時。
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定期組織進行非遺文化進校園,免費提供風箏教材,在促進風箏保護、開發和推廣上做出重大貢獻。
王永訓曾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參加風箏及進行風箏文化交流活動,在阿爾科謝蒂國際風箏節、韓國釜山風箏文化交流大賽、巴西古當國際風箏節、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國際風箏節、美國圣拉蒙風箏文化節等國外風箏上參加風箏放飛及扎制技藝展示,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2年11月,應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簡稱“特多”)旅游部邀請,由市風辦、市外僑辦組成的風箏代表團前往特多國進行濰坊市風箏展覽展示和放飛表演活動,王永訓作為濰坊風箏的代表性藝人及優秀企業家隨同前往。2013年7月赴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參加由中國外文局、山東省新聞辦、蘇州市新聞辦組織的“中國文化、北歐之旅”活動。向千余名來自全球各個角落、各種膚色的世界語專家展現濰坊風箏這一中國傳統民間技藝。
主要公益活動:
2008年在為汶川地震災區賑災義賣捐款獻愛心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了市委領導的高度評價。
2008年8月組織并參加了在市府廣場舉辦的“為中國加油,為奧運助威”活動,以放飛風箏的形式,表達了對中國奧運的無限祝福。
2009年5月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六一兒童節當天我廠為災區兒童捐獻風箏300余只及教學風箏百余只,既增添了災區兒童的節日氣氛又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2009年9月祖國60周年來臨之際,為祖國60周年國慶制作提供群眾游行所持風箏,并被評為首都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體育發展方陣支持單位和首都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支持貢獻單位。
2009年10月為第十一屆全運會制作了四千套風箏禮品,且受邀到濟南奧體中心進行風箏放飛表演。
2015年8月,濰坊天成飛鳶風箏在“風箏之愛 助學圓夢”暑期大型公益活動中被濰坊市愛心義工公益服務中心授予“愛心單位”。
2016年3月為濰坊市愛心義工公益服務中心捐贈5000元現金加精品禮盒。
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于2008年注冊成立,前身為濰坊市寒亭區寒亭天成風箏廠,始建于1992年,已有20余年歷史。2011年又投資成立濰坊天成飛鳶進出口有限公司。公司占地5000多平方米,員工100余人。主要產品有各類傳統風箏、現代風箏和廣告風箏等,品種上百個,同時可承攬各種廣告風箏設計、制作。產品遠銷至歐洲、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并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家參加風箏比賽及風箏邀請賽,深受海內外同行及客戶的好評。
公司是濰坊風箏協會和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指定的風箏專業生產廠家。公司注冊的“飛鳶”牌商標,于2005年5月獲得國際風聯專利許可證,其產品被國際風聯批準認定為國際風聯世界藍天杯民間藝術創新精品,準許使用國際風聯標志、吉祥物及唯一專利稱號。在第二十五屆、二十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天成飛鳶”杯首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交易會、第二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交易會上獲獨家冠名企業,受到了國際風聯及市風聯領導的高度贊譽。2010年1月公司被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確定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風箏產業基地,3月被濰坊市寒亭區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稱號,2012年7月被評為2011年度寒亭區“文明誠信民營企業”。
公司總經理王永訓是濰坊大型風箏展覽的創始人,是濰坊現代、傳統風箏的代表人物,現任濰坊風箏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濰坊風箏協會理事,最早在全國各地舉辦了濰坊風箏藝術巡回展。2008年作為致富帶頭人,在濰坊經濟人物評選專題欄目中獲得“誠信金鼎”獎杯,2009年6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8月榮獲“2009年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11月被評為寒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1月被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濰坊市風箏產業發展辦公室聘請為濰坊風箏文化產業首批特邀風箏專家,3月被中共寒亭區委宣傳部評為先進個人,2012年5月被評為2011年度全區文化建設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12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稱號。
公司除風箏產品外,還新開發推出了各種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布老虎、布藝玩具、泥塑、彩燈彩車、舞臺道具及商場裝飾等工藝品,也可根據客戶需要來樣加工制作,并承接各大企業產品廣告風箏宣傳及園林藝術展覽等活動。(2013.3公司新簡介瀏覽)
2009年6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09年8月榮獲“2009年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09年11月被評為寒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1月被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濰坊市風箏產業發展辦公室聘請為濰坊風箏文化產業首批特邀風箏專家。
2012年12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2012年12月被評為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榮獲“山東省講誠信講責任模范企業家”。
2013年12月授予首屆(濰坊)國際風箏工藝大師(一級)。
2014年5月被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評為第二批齊魯文化之星。
2014年6月被評為2013年度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大非遺模范傳承人。
2015年12月被評為第四批濰坊市級非遺(燈彩扎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12月榮獲“十二五”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市場拓展貢獻獎。
2016年1月榮獲“十二五”濰坊市工藝美術行業突出貢獻金獎。
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會長、濰坊風箏協會理事、山東省風箏協會副主席、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
協會任職情況:
2008年4月當選濰坊風箏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濰坊風箏協會理事。
2013年4月被山東省風箏協會聘任為“山東省風箏協會副主席”。
2014年5月在浙江岱山召開的中國風箏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當選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
2016年5月在濰坊市風箏產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會議中,當選為濰坊市風箏產業協會會長。
2017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2010年3月捐贈的精品龍頭蜈蚣風箏,被山東省史志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0年8月創作的“獅子滾繡球”》風箏在山東省第二屆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上獲得2010“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優秀獎。
2010年10月制作的“民族巨龍”在第三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首屆山東手工藝制作大賽中榮獲三等獎,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榮譽證書。
2010年12月捐贈的風箏,被濰坊風箏博物館收藏。
2011年7月創作的“九頭龍風箏”在第三界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二等獎。
2012年2月5-15日受邀參加了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做出突出貢獻榮譽證書。
2012年10月創作的“精品龍骨蜈蚣骨架”在第四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宜景宜人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
2012年11月作品龍頭蜈蚣(技藝制作項目)在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榮獲銀獎。
2013年4月2013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風箏作品《九頭龍》獲金獎。王永訓設計制作代表公司參賽的彩燈風箏作品《二龍戲珠》獲金獎。
2013年10月創作的風箏《金魚》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2013第五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時尚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魯繡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現代創意獎銀獎。
2013年12月作品《九龍至尊》在(中國·煙臺)山東省首屆(紅星)民族民俗民間藝術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014年10月6日創作的風箏(龍頭蜈蚣)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花冠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4年12月捐贈的《金蟬風箏》、《金魚風箏》等7件代表性作品被山東省文化館長期收藏并陳列宣傳展示。
2016年5月創作的作品《九頭龍》風箏在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人立陶琉”杯山東省工藝美術創意獎金獎。
2016年5月創作的作品《十二生肖》在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人立陶琉”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銀獎。
2016年10月王永訓作品《茶壺》《蝶》入選”2016中國?濰坊首屆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作品展“,展出作品被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收藏。
2008年9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王永訓專著《風箏扎制技藝大全》。
多次受到各地方及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采訪與報道,中央七套《致富經》、二套《財富故事會》欄目先后來公司并制作了《王永訓的風箏奇遇記》和《天上飄來古帆船》專題片。
千只風箏與你相約
王永訓的風箏奇遇記(2006....
小金魚
白頭鷹
大鷹
金蟬 蘭蝴蝶
大恐龍 綠色小蜻蜓
龍童
梅花瘦燕
孫悟空
小鬼臉蟹
金粉金魚
龍頭蜈蚣骨架40cmX50cm
九頭龍風箏(直徑30公分長度60米56節)做工精細,放飛平穩,代表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
龍頭蜈蚣
布藝獅子一對(120*110*80cm)獅子繡球,吉祥如意的象征
彩燈(二龍戲珠)360X660cm(頭部、眉毛、嘴巴、四個龍爪)燈光動態,龍中華民族的代表
鯉魚跳龍門--濰坊風箏150cmX80cm
專訪楊利偉:濰坊風箏代表著中華民族騰飛的愿景
2016-11-24 09:53:00 作者:王魯萍 來源:濰坊新聞網
關鍵詞:楊利偉 濰坊風箏 愿景 中華民族 返回艙
[提要]一只特別制作的濰坊風箏,被選為特殊搭載紀念物,跟隨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遨游了66天,并按期順利歸來。交接儀式 借此契機,濰坊新聞網、濰坊青年的記者獨家專訪到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以下為現場采訪文字實錄。
一只特別制作的濰坊風箏,被選為特殊搭載紀念物,跟隨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遨游了66天,并按期順利歸來。
15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會展中心展覽館舉辦神舟十一號返回艙開艙儀式,并將各項搭載物品移交有關提供單位。
在開艙儀式現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向我市交接了搭乘飛船遨游太空順利歸來的特制濰坊木鳶風箏——飛鷹。受濰坊市政府委托,國際風聯秘書長、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主任張崇高,濰坊團市委副書記陳珊珊出席交接儀式。
交接儀式
借此契機,濰坊新聞網、濰坊青年的記者獨家專訪到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以下為現場采訪文字實錄。
記者專訪楊利偉
記者:楊主任您好,我是來自風箏的故鄉—山東濰坊的記者。從古到今,我們人類追逐飛天夢想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這次伴隨我們宇航員順利歸來的風箏其實是2400年前由魯班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只木鳶風箏的復原品,我們濰坊的風箏被選為本次的特殊搭載紀念物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楊利偉:首先這是對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展示,濰坊風箏作為中華民族對于飛翔和對天空的向往,代表著中華民族騰飛的愿景。中國古代的萬戶,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坐在綁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著風箏,這是古代人民對于飛天夢想的渴望。這次我們通過搭載這種形式,把我們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能夠更好地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
記者:我們這次來到北京參加開艙儀式并且見到您,非常榮幸也非常激動,我們來之前濰坊的廣大青少年非常希望您能對他們說幾句話,請您在這里對我們濰坊的青少年朋友們提幾點要求吧。
楊利偉:希望我們濰坊的青少年朋友通過我們的航天飛行也包括我們的開艙儀式,能夠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日益更新的科技以及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這樣對他們未來的工作、學習會有很多幫助,同時也希望我們青少年朋友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記者:我們濰坊的國際風箏會已經成功舉辦了33年33屆,您對濰坊國際風箏會有什么寄語?
楊利偉:希望我們濰坊的國際風箏會越辦越好!
記者:送您一只我們濰坊的風箏吧?
楊利偉:謝謝!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393公里人類“放飛”風箏的新高度專訪遨游太空木鳶風箏的制作人—濰坊風箏大師王永訓
2016-11-23 17:17:00 來源: 濰坊新聞網 作者:王魯萍
王永訓
濰坊木鳶風箏—飛鷹
濰坊新聞網訊(記者 王魯萍)一只風箏,最高能飛多遠?目前,我們有了新的答案。
這只風箏,不僅飛上了藍天,還伴隨著我們天空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飛船登上了太空,實現了飛天夢凱旋歸來。
393公里,這是人類“放飛”風箏的新高度。
15時,由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會展中心展覽館舉辦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開艙儀式上,這只特殊的風箏一經開艙公布就立刻引起了現場各大媒體的關注。
在開艙儀式的現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親自向我市交接了搭乘飛船遨游太空順利歸來的特制濰坊木鳶風箏——飛鷹。
這只特制風箏的制作人就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濰坊風箏大師王永訓。
為了想到好的方案他徹夜難眠
今年7月,王永訓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把濰坊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風箏做一次創新設計,為神舟十一號搭載紀念物入圍做準備。接到這項任務后,王永訓下了一番苦功夫。航天搭載紀念物是個特殊物品,既不能太大占地方,也不能太重,在選材與工藝上還有一系列復雜的要求。所以,這只風箏就是要在發揮極致創意的基礎上,還要在材料、尺寸、工藝上做一些革新,還要兼顧它的傳統性、紀念性和觀賞性,同時還應該具有美好的寓意。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永訓常常為了思考方案徹夜難眠,他和他的設計施工團隊不斷地進行顛覆、不斷地推翻,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完善,終于,他所制作出的木鳶風箏成功入圍,最終通過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和國家航天有關部門的審核。
這只木鳶風箏重300克,呈折疊式,僅有A4紙大小,托在手中非常輕巧。在11月22日的開艙儀式上交接完畢后由北京方圓公證處進行了現場公證并重新放回公證箱。據了解,把這只幸運的風箏接回濰坊“老家”還需等待一段時間。
木鳶風箏體現出的是一脈相承的大國工匠精神
為什么選擇木鳶風箏——飛鷹作為代表濰坊最具有代表性和傳統性的元素來造型呢?
王永訓這樣解釋,他說:“2400多年前,風箏的鼻祖魯班扎制的世界上第一只木鳶風箏就是一個飛鷹的造型,我們選擇這個造型首先是對我們的傳統的致敬和傳承,另一個就是飛鷹所包含的寓意是美好的,他象征著我們祖國的航天事業能夠像雄鷹一樣展翅飛翔,飛到更高、更遠的太空。
王永訓說:“除此以外,還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魯班是我們古代著名的手工匠人,他所制作出的世界上第一只木鳶風箏代表了我們古代人民對于飛天之夢的渴望,還有古代的萬戶,為了完成飛向藍天的夢想,他將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然后叫人點火發射,萬戶其實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這個夢想的,這其實是古代人民對于藍天之夢的一種渴望。但是今天的這只木鳶風箏卻是不一樣的,它凝聚了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對于飛天夢想的希望,同時也真真正正替我們祖先,也為我們濰坊928萬百姓圓了飛天夢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先輩為了圓夢而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到了現代,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再到今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這些年,我們祖國的航天人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體現的是一種大國工匠精神,而且這種大國工匠精神也是與我們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對于大國工匠精神我所理解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吃得苦、不驕傲、勤鉆研。這里除了有技術精湛外,更重要的是有對職業的熱愛,有愛才有人機合一的默契,有情才有干一行鉆一行的堅持,有責才有為國鑄劍的擔當?!?/span>
希望為濰坊的風箏產業發展盡更多的力量
王永訓在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的“大國工匠”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而這只登上太空的風箏就是王永訓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創新,對工作精益求精的結晶。
王永訓身兼數職,他同時還是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會長,做大做強我們濰坊的風箏產業一直是他的愿望。對于發展壯大風箏產業方面,他說:“最近我們召開濰坊風箏產業協會理事會議,我們研究了當前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特別是我們理事會通過了業界自律的五個方面的倡議和要求,對于規范我們市場的交易行為起了很大作用?!?/span>
“現在,我們濰坊的風箏已經享譽全球,現在還登上了太空,在知名的濰坊風箏背后,無數的制造企業卻鮮為人知。品牌企業不僅能夠帶動行業的發展,并且品牌自身的知名度是對企業最好的宣傳。要想壯大濰坊風箏產業化發展,實現風箏經濟,必須要建設能夠帶動整個行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企業?!蓖跤烙栒f,市風箏產業協會今后還將負責統一管理使用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的“鳶都”風箏商標,對具備條件的風箏企業產品,經核準后才能給予授權使用,這為我們進一步增強濰坊風箏的信譽度,維護統一市場,促進濰坊風箏產業的健康發展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愿做濰坊傳統風箏產業的領頭羊
——訪國際風箏工藝大師王永訓
2015年02月12日
本報記者 王金
剛剛放下電話的王永訓,緊接著去處理一張來自美國的訂單,他甚至沒有覺察到辦公室里多了一位“客人”。這是當天上午他接到的第三個跨洋訂單了,工期也已經滿滿地排到了3月底。
如今,王永訓一直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風箏會,他或許依舊是個打工仔或者是個莊稼漢,正是通過風箏會,才讓他擁有了今天的成就。
風箏大師的起步之路
1989年冬天,在建筑工地干小工的王永訓,因為工地停工沒活兒干了。經親戚介紹,來到了當時的楊家埠風箏廠。自幼愛好寫寫畫畫的王永訓,一下子就愛上了風箏,無奈廠子效益不好,迫于生計,他還是另覓它行。
一天,一個風箏廠的老同事來到王永訓家里,想讓他幫忙做10個4厘米的軟翅蟬微型風箏,加工費5元。王永訓一看,沒問題啊,當天晚上,用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做好了。不到兩個小時賺了5元錢,這讓當時的王永訓驚喜不已。
自己干比上班強多了,后來,王永訓不顧家里反對,干脆辭了工作,雇了6個工人,在家開了個風箏作坊,當上了小老板。一段時間后,又把門頭開到了楊家埠。
如今,已經身為國際風箏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他說:“正是因為濰坊國際風箏會的舉辦,成就了一批像我這樣的風箏藝人,吃水不忘打井人,現在是回饋社會的時候了?!?/p>
正是因為濰坊國際風箏會,王永訓才乘上了飛翔的翅膀,現在,天成飛鳶這個響當當的品牌已經叫響了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中國的傳統風箏,也越來越變得國際化。
做風箏就是做文化
每個民族在歷經滄桑變遷后都會產生自己獨有的文化,濰坊的風箏文化歷經2000多年,無論是從文化內涵、文化品位和文化個性方面,都已經極具代表性。隨著時代的變遷,風箏的門類已經更加廣泛,但是傳統風箏依舊是風箏文化的根。
在王永訓看來,根要是斷了,何談發展。濰坊風箏是濰坊人民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甚至可以說是濰坊文化的“根”。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竹架紙糊的形象,而是深深鐫刻在每位鳶都人基因里的符號。如何發展傳統風箏,便成了王永訓立志不變的追求。
濰坊的傳統風箏可謂濰坊民間藝術的綜合體,不僅體現了扎制、繪畫、裱糊等工藝,同時也折射出濰坊人對生活態度的理解。在介紹自己制作的風箏時,王永訓告訴記者:“做風箏最重要的是選料和設計圖形,制作風箏講究四大技藝:扎、糊、繪、放。雖然說說簡單,但里面卻大有文章。不過,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研究,或許大家都能成為風箏大師?!?/p>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風箏文化產業要想做大做強真的不易。傳統的風箏文化產業很難得到現代年輕人的認可,但是倔脾氣的王永訓認為,文化的傳承就要從娃娃抓起;為此,他經常到全國的各大院校,介紹風箏的一些傳統技藝、歷史等對風箏文化進行傳承。出國參加活動的時候,他也會開玩笑地和外國朋友講:“中國有四大發明,他卻認為中國應該有‘五大發明’,第五大發明就是風箏,現在的飛機、火箭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影響巨大,而他們發明的靈感都是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風箏,這是濰坊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p>
風箏會成為最具權威的互動平臺
不可否認,濰坊國際風箏會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風箏盛會。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及風箏愛好者,通過風箏的盛會了解風箏、了解濰坊,也了解了鳶都的風箏藝人。
對于王永訓來說,濰坊國際風箏會是一個可足不出戶的國際交流平臺,每年的4月,全球風箏客商齊聚濰坊,風箏會就成了交流、溝通、開放的平臺,同時也是風箏藝人集中展示自家“本事”的最好時機。在這其中,傳統風箏便發揮了不可比擬的文化優勢,精致的工藝、精美的繪畫、寓意深厚的文化內涵,成了濰坊風箏獨有的特色。王永訓深有感觸地說:“文化是有差異的,但是文化也是共通的。正是存在差異,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正是存在共通,才讓文化交流變得順暢?!?/p>
2015年第3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作為風箏藝人,王永訓表示將會在賽場上展示出自己最好的風箏,而作為一名鳶都的市民,他希望風箏會越辦越好、越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