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岔道口小簍八寶咸菜
從藝年限:50年
單位及職務:諸城興華路與龍都街交叉口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191
孫家龍,男,1952年4月生,諸城“岔道口小簍八寶咸菜”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有著腌制咸菜的傳統習俗,當地人習慣叫這種咸菜為“八寶菜”。據該村村史記載:“小簍八寶菜”起源于清同治年間,盛興于清末民國初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諸城的名吃之一。
“小簍八寶咸菜”是從幾十種咸菜中精選出地環、黃瓜、杏仁、辣菜疙瘩、胡蘿卜、皮拉菜、鬼子姜、去皮花生仁8種,裝進一個用柳子條編制的小簍里,調好各種用料,封口出賣。
“小簍八寶咸菜”入口清脆,香味無窮,為諸城名牌小吃,百多年后延續至今,是諸城多種咸菜之上品,為餐桌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佳品。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岔道口小簍八寶咸菜制作工藝
2014-11-01 10:25:29
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有著腌制咸菜的傳統習俗,當地人習慣叫這種咸菜為“八寶菜”。據該村村史記載:“小簍八寶菜”起源于清同治年間,盛興于清末民國初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諸城的名吃之一。
“小簍八寶咸菜”是從幾十種咸菜中精選出地環、黃瓜、杏仁、辣菜疙瘩、胡蘿卜、皮拉菜、鬼子姜、去皮花生仁8種,裝進一個用柳子條編制的小簍里,調好各種用料,封口出賣。
“小簍八寶咸菜”入口清脆,香味無窮,為諸城名牌小吃,百多年后延續至今,是諸城多種咸菜之上品,為餐桌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佳品。
“八寶菜”期待香味永流傳
濰坊新聞網 2009-07-09 08:55:41
一種咸菜,有著150多年的歷史,形成一套完善獨有的制作工藝,成為當地的名牌小吃,在周邊地區也聞名遐邇,不能不讓人稱奇。這一種咸菜,正是諸城岔道口小簍八寶咸菜,人們習慣地叫它“八寶菜”。岔道口小簍八寶咸菜制作技藝也被列入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辣菜疙瘩開始的獨特工藝
岔道口是諸城市西南角的一個村,現在屬于龍都街道轄區的一個社區。著名的“八寶菜”正是誕生于這里。村里80多歲的孫淑州老人回憶說:“‘八寶菜’是通過腌制辣菜疙瘩探索出的經驗,去粗取精,不斷研磨,逐步完善形成了今天的獨特制作工藝?!?/span>
擔任過岔道口諸城醬菜廠廠長的孫淑州老人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起了制作“八寶菜”的“三步曲”:小簍的制作,咸菜的腌制和醬油的調制。單是編小簍用的柳子條,就講究得很。要在伏天里割用當年春天發芽生長的條,而且要纖細的條,因為只有在伏天里的柳條才能剝掉外皮,而細柳條才能編出小而更具藝術感的小簍。長寬高均為20厘米左右的小簍一般裝入約兩斤“八寶菜”。您能想象嗎,毛頭紙、豬血、石灰這3種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物品也是制作小簍的重要原料。用豬血攪拌石灰抹到簍內,然后糊一層毛頭紙,反復三層,最里層再用純豬血抹一遍。這樣的一個細致過程后,小簍便搖身一變,具有了防漏水、防進空氣、防霉爛、防生蛆的功能。
醬油是制作“八寶菜”的另一個重要元素。用大豆、面粉經天然釀造成生抽,后通過壓榨和晾曬變成老抽,這一個過程要耗去3個月的時間。萬事俱備,從上好的辣菜、地環、黃瓜、包瓜等品種任意挑選組合8種,稱好重量裝簍。這個裝簍也有細致的學問呢,不能太滿,要離簍口3厘米,然后倒進制作好的上等醬油,再用毛頭紙封口,放至透風陰涼處,6個月之后,方可食用。
斷流多年期待香味永流傳
也就是在這種醇厚的香味中,我們開始了對這一工藝的追溯歷程。
民國初年,諸城的西南關附近是醬菜經營的聚集地,其中岔道口大戶馬家和來自章丘的韓家是業內名人,但他們出名的原因可大不相同,前者是老牌商業“巨頭”,以生產優質醬油著名;后者屬小本買賣,但制作咸菜的一手絕活也讓其占據了一席之地。最讓人贊嘆欣慰的是這兩家的珠聯璧合。最好的醬油遇到最好的咸菜,便滋養了“同盛醬園”這一響當當的品牌。
既有適合富足人家的高貴品種,又有普通百姓買得起的低廉品種,“同盛醬園”的幾十個品種、七八大類產品營造出了別具一格的人生滋味和生活氛圍。而小簍的研制成功則是他們迎合市場,便于保存而鉆研出的經營絕招。
可惜的是,從1937年開始的戰爭,讓人們憂心生存更無心生活,“同盛醬園”隨之蕭條,至解放初期,“八寶菜”也葉枯根絕,基本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之外了。
解放后岔道口村重新建立諸城醬菜廠,由開始的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的骨干企業,一直延續至今。但因為“八寶菜”屬于成本高價格貴的高檔咸菜,一直沒有在市場普及開來,制作也就逐漸停滯了。采訪時,相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懷著一個美好而迫切的愿望,他們正在積極運作著,組織老藝人,招募技術工人,籌備建廠,讓一度銷聲匿跡的“八寶菜”再現輝煌,讓它的香味更長遠地流傳下去。
記者孫曉芳
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簡介
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是山東省旅游特色村,位于諸城市區西部,興華路與龍都街交叉口。該村實行的是村企合一體制,村辦企業山東東升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是全市成立較早的集團公司之一,集團下設東升國際物流城、東升家具城、東升建材城、東升房地產、東升大酒店、東升建筑、魯一西服、東升物業、密純泉純凈水廠等。
岔道口村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獨特,三溝六崖十一灣構成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前也是各路商家、馬隊、駝隊、車隊在此經過,是膠東半島入內地的必經之路。早前有一張姓人家在此定居,這家人有一兒子,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宋徽宗時供職皇家翰林圖畫院,后以一副《清明上河圖》名噪京城,此人便是中國畫圣——張擇端。張擇端在回老家探親時還為老家人們留下“岔道無岔乃大道,人間滄桑是正道”的名言來激勵后人。隨著現代社區化發展的進程,趙明誠、李清照這對歷史文化名人故里龍都街道蘭家村,大部分土地也劃分到了岔道口村。
該村建有濰坊市最早的公園——岔道口公園,里面有動物、石山、樹林、水灣、草地及各種娛樂設施,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注重發展地方文化旅游產業,并投資5000多萬元把村內南北中心街建成了諸城市首條仿古老街——“茶道古街”。以茶葉批發、零售,茶藝、茶道及古玩字畫、文房四寶于一體現代化旅游基地。古街的建成對推動岔道口村的文化旅游產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文化為背景,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諸城市青少年及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和藝海廣場。以器樂、舞蹈、戲曲、曲藝、棋類、科技等項目為載體,建成了為方便國內外游客交流、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娛樂基地,同時還將是我市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教育及藝術人才培育的搖籃。為紀念文化名人張擇端,還出資500萬元建了張擇端故居,張擇端牌樓、牌坊。修建了“金明池”、“清明湖”、“文友橋”。并在“茶道古街”北首東西刻有《千年古村岔道口發展史》和《清明上河圖》石雕文化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