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5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茂腔,高密茂腔
從藝年限:46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市藝術劇院副院長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洪雪飛
徒弟:
瀏覽次數:12515
商詠梅女士,1963年生人,1976年考入五蓮縣京劇團,1978年改學茂腔,主工青衣、花旦。1984年8月調入高密茂腔劇團,1985年以來,一直擔綱劇團女主角,是劇團主要業務骨干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曾受過山東戲曲學院于長志、王梅等五位教授們的悉心指導,1987年8月拜著名表演藝術家洪雪飛(當年全國8個樣板戲之一、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的扮演者)為師,2003年起擔任高密市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二級演員,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0年來,她將滿腔熱血和壯麗青春獻給茂腔事業,憑著一顆赤誠之心和精湛的演技,在茂腔舞臺上演繹著自己靚麗的藝術人生。
40年如一日,始終以飽滿的激情,勤奮的工作和扎實的作風,戰斗在茂腔演出第一線。她先后主演了30多部傳統戲和十幾部現代戲。其中有十幾出傳統戲由齊魯音像出版社錄制成光盤,暢銷全國各地,深受各地戲迷的喜愛??恐鷮嵉乃囆g功底和對茂腔藝術的執著的愛,她帶領藝術劇院演職人員,積極進取,不懈努力,無論是劇團還是她本人,都獲得了一批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很客觀的藝術成果。
1992年,她參加濰坊市青年演員大獎賽,演出茂腔《東京》中趙美蓉《坐樓》一折獲表演一等獎;1994年9月,她主演的茂腔小戲《芝麻官斷案》參加中國首屆水利藝術節山東賽區文藝匯演獲演出特等獎;1994年,她主演的茂腔《根的呼喚》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1996年,她主演的傳統茂腔《雙玉嬋》參加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獲個人表演一等獎;2002年10月,她參加濰坊市“文明之夏進社區演出活動”被評為“優秀演員”;2002年12月,她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化局、濰坊市文明辦等14家聯辦單位評為“濰坊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2006年7月,參加濰坊市反腐倡廉文藝節目匯演,她主演的茂腔小戲《換婆婆》獲演出一等獎;2009年4月,她先后參加山東省戲劇家協會與膠南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山東茂腔名家名段演唱會和中央電視臺“燕升訪談”節目演出,所表演的茂腔名劇《西京》中的《奔路》一折,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008年,她先后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密市文化名人”;被高密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認定為“高密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009年,她被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認定為“高密茂腔傳承人”;2010年3月,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
近年來,為了傳承高密茂腔,把高密茂腔的精華學習好,掌握好,她在負責劇團排練業務的繁忙之余,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劇團老茂腔藝術家焦桂英、張其榮、范云杰等前輩家中拜師學藝,并搜集了大量的演出資料,還與同事們一起探討對傳統茂腔戲改進的同時,更加注重在探討演好現代戲上做文章。2011年“七.一”前夕,商詠梅應邀參加了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電視臺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唱紅戲活動”大型文藝演出。她選擇了非常適合活動主題的一部戲《江姐》,經過冥思苦想和數十遍的琢磨練習改編成茂腔參加的演出活動中,取得巨大成功,也讓她體會到了改革對茂腔生命力的重要性。
經過幾十年舞臺演出經驗的積累和對演出業務、表演技能的感悟,近年來她又在當好主演的同時,先后成功導演了《半夜夫妻》、《趙五娘》、《桃花庵》、《桂花亭》、《火焰駒》、《換婆婆》、《水土情深》等7部傳統戲和現代戲,這是商詠梅在從藝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成果。
在談到所取得的這些成績時,商詠梅卻是非常低調,總把成功歸功于上級領導的培養和廣大演職員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以及支持幫助。并決心與大家一道,繼續努力拼搏,把高密茂腔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讓這朵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的藝術奇葩,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聽戲園茂腔:http://www.tingxiyuan.com/maoqiang/ 若想欣賞有關曲目,聽戲園等您來欣賞。
2002年10月她參加濰坊市“文明之夏進社區演出活動”被評為“優秀演員”。
2002年12月她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化局、濰坊市文明辦等14家聯辦單位評為“濰坊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
2008年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宣傳文化工作者”
2008年被評為“高密市文化名人”。
2008年被高密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評為“高密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2010年3月,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
2012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90年進京演出參加主演的現代戲《盼兒記》獲得第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飛龍杯”二等獎。
1992年濰坊市青年演員大獎賽,演出茂腔《東京》中趙美蓉《坐樓》一折獲表演一等獎。
1994年9月主演的茂腔小戲《芝麻官斷案》參加中國首屆水利藝術節山東賽區文藝匯演獲演出特等獎。
1994年主演的茂腔《根的呼喚》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
1996年11月主演的茂腔《雙玉嬋》參加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獲個人表演一等獎。
2006年7月濰坊市反腐倡廉文藝節目匯演中,主演的茂腔小戲《換婆婆》獲演出一等獎。
2012年4月經多次改編并帶領《換婆婆》劇組赴濟南,參加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部門舉辦的“聯通杯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中,榮獲三等獎。
商詠梅
來源: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發布時間:2018年01月11日
商詠梅,1963年生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原高密茂腔劇團業務團長,國家二級演員,主攻青衣、花旦。2017年6月被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聘為大學美育客座教授。
從事戲劇藝術工作四十多年來,悉心研究老茂腔藝術家們的演唱技巧,得到了茂腔藝術家張其榮和省級茂腔傳承人焦桂英等老師的真傳,繼承了她們原汁原味的茂腔演唱技巧,融入了自己多年來對茂腔戲曲的研究與創新,經過多年的磨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主演了茂腔傳統戲《西京》、《淚灑姑蘇》、《莫愁女》、《馬前潑水》、《桃花女》、《趙五娘》及現代戲《桃花與杏花》、《李二嫂后傳》、《根的呼喚》等現代戲,共四十余臺。
商詠梅有著扎實的茂腔演唱功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退休后,于2013年自費成立了高密市詠梅戲曲傳承中心和詠梅茂腔劇團。每年培養茂腔新秀二十多名,改編排練傳統茂腔戲五臺,下鄉鎮社區宣傳演唱茂腔戲130場。無償為盧家嶺敬老院、東小莊敬老院等送戲到家門,活躍了老人們的文化生活。無償進校園、進婦女健身協會、老年大學等,為幾百名會員教授高密茂腔。為培養茂腔戲曲后備人才,星期六、星期天全天為茂腔愛好者培訓、排練。為更好的傳承弘揚高密茂腔,2014年建立了高密詠梅茂腔傳習所,并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和傳習培訓方案。為弘揚高密地方文化,傳承發展茂腔藝術,大膽改革創新,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絢麗多彩。
1992年參加濰坊市青年演員大獎賽飾演茂腔戲《東京》一劇中的“趙美蓉”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1996年10月,在山東地方戲曲大獎賽中飾演茂腔戲《雙玉蟬》劇中的“曹芳兒”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1994年主演的茂腔小戲《芝麻官斷案》獲中國水利藝術節山東水利文藝匯演特等獎。1995年主演的現代茂腔《根的呼喚》獲山東五一精品工程獎。2000年10月,成功舉辦個人演唱會。2000年3月,本人的個人成就入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2002年12月,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文化局、文明辦、濰坊計生委、濰坊廣播電視臺濰坊科技協會等十四家市級單位評為“2002年度濰坊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2002年10月,被評為濰坊市《文明之夏、四進社區》活動優秀演員稱號。2006年參加濰坊市反腐倡廉文藝節目評選,主演的小戲《換婆婆》榮獲一等獎。2008年4月,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藝術人才”榮譽稱號。同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密文化名人”稱號。2009年四月進中央電視臺11頻道成功的演唱了茂腔《西京》“裴秀英”奔路一折。2010年3月,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6月,在山東新華傳媒新校園雜志第六期發表論文《居高聲遠——茂腔改革創新之談》;同年7月,在251期山東新華傳媒新校園雜志發表論文《淺談演員的敬業精神》。2013年8月,成立高密市詠梅戲曲文化傳承中心,詠梅戲曲培訓班;2014年2月,被市婦女健身協會聘請為茂腔戲曲老師,為協會會員教授高密茂腔,學員近百人;5月,成立高密市詠梅茂腔劇團并舉辦了大型開業慶典晚會,被高密市委組織部授予“黨建示范基地”;12月,成立“高密詠梅茂腔傳習所”;2015年12月,“高密詠梅茂腔傳習所”被命名為第二批濰坊市級非遺傳習所。2016年被高密市委宣傳部授予“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優秀組織獎”;同年12月,被高密市老年大學聘為茂腔戲曲老師。
主演的茂腔戲《西京》、《淚灑姑蘇》、《啞女告狀》、《馬前潑水》、《莫愁女》、《桃花女》、《趙五娘》、《雙玉蟬》、《恩仇記》、《銀釵記》、《鐵碑怨》、《姊妹易嫁》、《楊八姐游春》等均已被齊魯音像出版社錄制成VCD光盤,暢銷全國各地
靚麗的藝術人生
——記高密市藝術劇院副院長商詠梅
2012-06-21 07:57:19
高密茂腔是全國稀有劇種之一,是高密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它以其純樸的民俗色彩,獨特的演唱技巧,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魅力,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被譽為高密民間藝術四寶之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篇通訊要向讀者介紹的是,被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認定為“高密茂腔傳承人”,被高密市認定為“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高密市文化名人”的高密市藝術劇院副院長商詠梅30多年如一日,傾情于茂腔事業的故事。
商詠梅
商詠梅(前左二)與老茂腔藝術家曾金鳳(前中)合影
商詠梅(中)與演員們合影
在傳統茂腔《楊八姐游春》中商詠梅(左)扮演楊八姐
商詠梅女士,1963年生人,1976年考入五蓮縣京劇團,1978年改學茂腔,主工青衣花旦。1984年8月調到高密茂腔劇團,1985年以來,一直擔綱劇團女主角,是劇團主要業務骨干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商詠梅受過山東戲曲學院多名教授們悉心指導,1987年8月拜著名表演藝術家洪雪飛(當年全國8個樣板戲之一、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的扮演者)為師,2003年起擔任高密市藝術劇院副院長。30多年來,她將滿腔熱血和壯麗青春獻給茂腔事業,憑著一顆赤誠之心和精湛的演技,在茂腔舞臺上演繹著自己靚麗的藝術人生。
商詠梅在高密“紅高粱文化展廳”留影
把工作當一項事業來做
商詠梅是個很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人,每干一項工作從來都是傾注全力,盡職盡責。作為一個茂腔人,她始終把茂腔作為自己的事業來做,而不單純是為了演戲。她曾鄭重的對同仁們說:“茂腔是一門藝術,從事這門藝術就要勇于付出,敢于奉獻,傾注一生的心血去為之奮斗,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專而褻瀆了這門藝術的神圣?!彼沁@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2005年秋,蔡家站鄉一位叫鄭淼林的業余作者,創作了一部尊老敬老題材的茂腔小戲《換婆婆》。商詠梅看后認為題材很好,于是就向劇院主要領導作了匯報,提出了改編排練爭取上2006年高密市春節晚會的建議。院領導聽后大力支持,安排劇院原副院長兼導演宋群對劇本進行改編并導演排練。身為孝女的商詠梅,出于對這部戲的喜愛和對社會上一些虐待凌辱老人現象的厭惡和憎恨,非常高興的接受了劇院主要領導讓她扮演劇中女主角鳳美的安排。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在2006年高密市春節文藝晚會上首演成功,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給予一致好評。演出后的一些日子里,不少觀眾見到商詠梅就說:“《換婆婆》這出戲你們演的真好,對于那些虐待老人的丑惡現象是一個有力的鞭韃,對孝敬老人的人是一個鼓舞和褒獎。俺們樂意看到更多這樣的好戲?!鄙淘伱仿牶笮睦餆岷鹾醯?。觀眾的認可就是對演員最好的獎賞,更增強了她們進一步排好這出戲的信心。經過一番精心打造和改進,2006年7月,《換婆婆》劇組應邀赴濰坊,代表高密市參加了由濰坊市紀委舉辦的反腐倡廉文藝匯演,獲演出一等獎。
2011年10月,商詠梅根據自己的演出體會,發現原劇本中體現尊老敬老主題思想的唱詞還不夠充分。為了使該劇更有感染力和滲透力,她在對劇本故事情節進行反復推敲琢磨后,自己動手將劇本進行了改編。將鳳美娘在勸說鳳美時的一段唱中特意加上了四句唱詞:“你怎么忍心做此事,婆婆母親是一樣的,尊老養老是本分,傳統美德要牢記?!边@樣一改,使全劇的主題思想更加鮮明,藝術效果更為生動。
在此基礎上,商詠梅又與院主要領導和創作人員一起,對該劇從劇情的發展,音樂唱腔的設計,到演員角色的安排以及服裝道具的制作等等,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改進,使之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她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所扮演的角色也由鳳美改扮鳳美娘。這使她從唱腔到動作表演上,完成了從演青衣花旦到改演老旦的跨越。今年4月23日,商詠梅帶領《換婆婆》劇組赴濟南,參加了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文聯主辦,省戲劇家協會、省藝術研究所和省演藝集團承辦的“聯通杯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開幕式演出,榮獲三等獎。這是被選中參加有省里領導和著名戲曲專家出席觀看開幕式演出的6出小戲之一。
在談到改編排練這部戲的初衷時商詠梅告訴筆者:這些年來,市場經濟大潮波濤洶涌,在經濟效益大幅上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思想道德滑坡的問題。諸如坑蒙拐騙,損人利己,虐待老人等丑惡現象時有發生。如果繼續滑落下去,就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就要充分發揮戲曲樣式易于感染人、打動人,讓觀眾在耳聞目睹中受到熏陶的特點,將劇作打造得生動感人,從而起到弘揚正氣,鞭韃邪惡的宣傳效果。所以,我們藝術劇院下決心把這出戲排好演好。希望通過這出戲的演出,讓更多的人們做到尊老愛老敬老,使我們的社會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商詠梅頗有感觸地對筆者說:“我在這些年來的演出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凡是反映百姓大眾和社會生活的戲,由于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實際,就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贊同和認可,就有生命力。今后,我們將多創作演出一些反映當今生活的現代戲,以更好的滿足廣大觀眾的欣賞需。
寫在演藝上的赤誠
茂腔的魅力往往體現在語言和唱腔設計的韻味之中。為了傳承和發展高密茂腔,將這門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弘揚光大,商詠梅一直在不懈努力,做著改進和提高的工作。她對筆者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劇院業務副院長,一名高密茂腔的傳承人,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傳承好高密茂腔,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自己永遠的目標和追求。
近年來,為了傳承高密茂腔,把高密茂腔的精華學習好,掌握好,她在負責劇團排練業務的繁忙之余,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劇團老茂腔藝術家焦桂英、張其榮、范云杰等前輩家中拜師學藝,并搜集了大量的演出資料,對于提高自己的演藝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近年來,她還在與同事們一起探討對傳統茂腔戲做了一些改進的同時,非常注重在探討演好現代戲上做文章。2011年“七.一”前夕,商詠梅應邀參加了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電視臺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唱紅戲活動”大型文藝演出。她選擇了非常適合活動主題的一部戲《江姐》,決定把歌劇《江姐》中《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一段唱改編成茂腔參加演出活動。
為了用茂腔樣式充分展現出江姐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商詠梅根據茂腔演唱的特點去選擇唱腔,設計動作,塑造和刻畫人物。她專門搜集觀看了大量的多個劇種中有關江姐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反復研究思考,細心揣摩推敲:在祖國即將解放前夕,江姐在敵人牢房中的那種滿懷熱愛偉大祖國,憧憬美好生活之情,而自己又將見不到祖國解放那一天時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應該如何去表現江姐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怎樣演唱才能更好地表達出江姐對黨的一顆赤誠之心。經過冥思苦想和數十遍的琢磨練習,商詠梅終于找到了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最能體現出江姐這一英雄人物當時內心世界的表現技巧。
在這個唱段中,商詠梅分別采用了散板、原板、二板和反二黃等多種唱腔,基本上涵蓋了茂腔唱腔中的全部板式。通過她的匠心獨運,帶有豐富感情的演唱,使江姐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高大形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演唱獲得了圓滿成功。演出結束后,許多觀眾朋友紛紛打電話、發信息向她表示祝賀。有些觀眾心情激動地說:“你演出了一個當年活江姐的英雄氣概和高大形象,看了讓人鼓舞,聽了讓人振奮,使我們通過看演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歷史教育”。
這次演唱使商詠梅深深體會到,茂腔不但能夠演唱傳統戲,而且能夠很好地演唱現代戲。同時讓她感觸頗深的是,要想讓茂腔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觀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就必須進行改革。只有改革,茂腔才更有生命力。
采摘豐收果實
商詠梅就是這樣,30多年如一日,始終以飽滿的激情,勤奮的工作和扎實的作風,戰斗在茂腔演出第一線。30多年來,她先后主演了30多部傳統戲和十幾部現代戲。其中有十幾出傳統戲由齊魯音像出版社錄制成vcd光盤,暢銷全國各地,深受各地戲迷的喜愛??恐约涸鷮嵉乃囆g功底和對茂腔藝術的執著的愛,她帶領藝術劇院演職人員,積極進取,不懈努力,無論是劇團還是她本人,都獲得了一批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很客觀的藝術成果。
就藝術劇院來說,晉京演出登上央視熒屏;一大批優秀傳統茂腔劇目重新挖掘整理加工和排練演出;每年都舉辦一系列諸如“茂腔周”、“茂腔之夏”、“茂腔進社區”等大型演出活動;在創作、排練、送戲下鄉和對外交流演出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不凡業績。今天的高密茂腔舞臺,精彩紛呈,好戲連臺,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在2009年“九九老人節茂腔周”演出期間,前來高密參加“高密歷史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的多位專家學者觀看演出之后,一致對高密茂腔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演員們扎實的藝術功底給予了高度評價。
就商詠梅個人來說,從藝30多年來,她靠自己的睿智聰敏和勤奮好學,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過來,在茂腔表演藝術上不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
1992年,她參加濰坊市青年演員大獎賽,演出茂腔《東京》中趙美蓉《坐樓》一折獲表演一等獎;1994年9月,她主演的茂腔小戲《芝麻官斷案》參加中國首屆水利藝術節山東賽區文藝匯演獲演出特等獎;1994年,她主演的茂腔《根的呼喚》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1996年,她主演的傳統茂腔《雙玉嬋》參加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獲個人表演一等獎;2002年10月,她參加濰坊市“文明之夏進社區演出活動”被評為“優秀演員”;2002年12月,她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化局、濰坊市文明辦等14家聯辦單位評為“濰坊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2006年7月,參加濰坊市反腐倡廉文藝節目匯演,她主演的茂腔小戲《換婆婆》獲演出一等獎;2009年4月,她先后參加山東省戲劇家協會與膠南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山東茂腔名家名段演唱會和中央電視臺“燕升訪談”節目演出,所表演的茂腔名劇《西京》中的《奔路》一折,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008年,她先后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密市文化名人”;被高密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認定為“高密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009年,她被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認定為“高密茂腔傳承人”;2010年3月,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
經過幾十年舞臺演出經驗的積累和對演出業務、表演技能的感悟,近年來她又在當好主演的同時,先后成功導演了《半夜夫妻》、《趙五娘》、《桃花庵》、《桂花亭》、《火焰駒》、《換婆婆》、《水土情深》等7部傳統戲和現代戲,這是商詠梅在從藝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成果。
一項項榮譽,一頂頂桂冠,是對始終在藝術追求道路上奮力向前的商詠梅的最高獎賞。通過扎實努力,拼搏進取,商詠梅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30多年的從藝生涯,使她從一名普通演員成長為在廣大觀眾心目中享有很高聲望的名人,在高密茂腔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談到所取得的這些成績時,商詠梅卻是非常低調。她謙遜地對筆者說:“戲曲是一門集體藝術,我的成功離不開上級領導的培養支持,離不開廣大演職員同仁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幫助。榮譽的獲得應當歸功于上級領導和全體演職員們,我真摯的感謝大家多年來對我的理解和信任。我將與他們一道,繼續努力拼搏,把高密茂腔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記得當年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一詞中,高度贊賞了梅花的品質,由此筆者想到了商詠梅的名字。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當筆者問她起名“詠梅”的來歷時,她說:自己在上小學的時候,正值學習毛主席詩詞蔚然成風。由于對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一詞頗感興趣,那時我就想,要像毛主席詩詞中所稱頌的梅花那樣,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具有高雅純潔的品質。于是,就取名“詠梅”,以此來表達對毛主席這首詞的喜愛和對梅花的贊賞。2000年10月,她個人在高密影劇院舉辦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商詠梅茂腔精品折子戲專場演出”也是突出了“詠梅”這一主題。
今天看來,用這首詞來形容商詠梅和她的人生也是很確切的。就如同毛主席在《卜算子.詠梅》一詞中贊頌的梅花那樣,她有著梅花那樣的傲骨,梅花那樣的堅強,梅花那樣的胸懷,梅花那樣的豪放。所以她能夠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取得了那么多的成果;才能持之以恒,把茂腔事業當作自己的終生追求,矢志不渝地去拼搏奮斗直至成功?!按缴交€漫時,她在從中笑”,也許就是對商詠梅藝術人生的最好詮釋。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當一個人的生命以事業和追求為依托時,便會激發出巨大的潛能和強大的推動力。我們相信,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之后的商詠梅,一定會在今后的從藝道路上,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用更加完美地表演,更加真情的奉獻,向廣大的茂腔觀眾,更好地展現今日高密茂腔的風采。一定會讓茂腔這種有著近200年歷史的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讓這朵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的藝術奇葩,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茂腔晉京上央視
毛維杰
2009年5月9日
晚,在中央電視臺11頻道的演播大廳,“燕升訪談———戲苑百家”高密茂腔專輯節目正在錄制之中。高密茂腔第一次上了中央電視臺。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這一次茂腔晉京。4月19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萬麗,市文化局長郭延興率領高密茂腔劇團的精兵強將冒雨趕赴北京。當晚萬麗分別約見了中央電視臺11頻道的主持人白燕升和著名作家莫言,就節目錄制的有關事宜達成共識。在莫言家中,莫言又一次談到高密茂腔劇本的創作、茂腔的發展,并推薦了在網上了解到的茂腔演員。
18點,莫言先生和高密茂腔劇團的演員一同吃過盒飯后開始一同化妝。主持人白燕升也來到演員們中間交流,做著錄制前的準備工作。
演播大廳座無虛席,在京高密籍的觀眾就有200多人,人們懷著急切的心情想聽到久違的鄉音。茂腔里有著他們的青春和歲月。
“燕升———莫言”的談話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伴隨著歡聲笑語,高潮迭起。
莫言:我小時候確實是放過很長時間的牛,因為我輟學比較早,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然后就回家勞動,回家年紀比較小也參加不了太重的體力勞動,生產隊里就叫我放牛,放牛時經常會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唱兩句茂腔。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縣茂腔劇團經常到鄉下巡回演出。在場院里搭一個土臺子,四鄉老百姓全部都來了,那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在春節前后,農閑的時候,每個村里頭都有自己的業余劇團,也會排演一些茂腔戲上演,我想幾乎人人都會唱三句兩句的,所以,我想茂腔是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成長起來的,我們的道德教育、人生的價值觀念、歷史知識,都是從茂腔戲里學到的。
白燕升:當地有句民謠,說:“茂腔一唱餅子貼到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到指頭上?!边@當然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但也能看出人們喜歡茂腔到了入魔的程度。
莫言:我還聽說一個更神奇的故事。我們高密有很多闖關東的,據說有一個闖關東的老太太生命垂危了,就拿一盤茂腔帶往錄音機一放,老太太從病床上一躍而起,下來吃了一碗面條就干活去了。雖然有點夸張,但是她從長期不聽到偶爾聽到確實很激動,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我當兵兩年第一次回家,一出車站檢票口,就聽到車站門口小賣部放茂腔的帶子,一下子熱淚盈眶,至于她唱的什么跟我沒有什么關系,一聽那旋律,就感覺到過去的一切都回來了。
白燕升:莫言老師講得非常真切,其實我也有同感。我離開家鄉沒有莫言老師時間長,算起來也有20年了,但是在其它的一個地方只要聽到我的家鄉戲河北梆子,我可以什么都不想。有一次莫言老師您知道,其實很想去廁所,結果我忍了兩個小時把戲聽完,就到了這個地步,所以提到家鄉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莫言:我們講故鄉情結,肯定跟每一個人故鄉的地方戲密切相連,所以我反復說,假如我故鄉有一個主旋律的話,那么就是茂腔。你故鄉的主旋律肯定就是河北梆子……
另外,高密是文化積淀比較豐厚的縣份,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剛才提到了我們的“三賢四寶”。最近幾年我們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包括振興茂腔。茂腔這個小劇種,盡管外人聽起來沒有像我們那樣熱血澎湃、柔情萬種,但是作為一個地方戲,確實有它深厚的歷史淵源。
白燕升:是的,莫言老師剛才您提到的高密市委、市政府有關宣傳文化部門非常重視茂腔,我去過高密幾次,那里的領導告訴我,早在2006年5月茂腔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對培養年輕一代的茂腔演員,作了很多切實的工作,在濰坊戲劇學院辦了學習班。
莫言:茂腔學員班招了幾十名小學員,上個月回鄉探親我看望了他們。幾個月過去,他們已經上路了,唱腔已經有板有眼了,各方面很像那么回事,我想假以時日,高密茂腔會后繼有人,我也希望他們不僅僅學茂腔,也要學好文化,也要向兄弟戲種學習,學外邊的戲,學習外邊兄弟劇種的精華,然后繼承,繼承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發展,任何藝術如果墨守成規,不圖發展,很快就會消失掉,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借鑒,廣泛地吸收,然后才可能有新的生命力,才可能發展下去,實際上茂腔也這樣……
白燕升:莫言老師還有一部作品就是《檀香刑》,這部作品在您不滿20歲的時候就有了雛形,據說當初就是用茂腔寫的?
莫言:《檀香刑》這部小說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據發生在高密一個真人真事來寫的,1900年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的時候,高密人孫文率領一班人,抗擊侵略者,結果被抓住處以極刑,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型,我寫的時候充分考慮茂腔的元素,因為寫了這么多小說力圖創新吧,后來,想到民間戲曲是我們民族文化最寶貴的資源,這里面積淀了我們幾千年來所有的信念,因為戲劇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價值觀。我想用小說的方式,或者用茂腔的方式來寫我的小說,有這種想法。因為文革期間特別文革后期,每個村里他都編一臺茂腔戲,我當時跟我們村里有文化的人試圖創作一部腳本,那時候主要是白天勞動太累了,沒有那么多時間,經過了幾十年之后,終于寫了小說《檀香刑》,把多年這個戲創作的夢想圓了,所以說《檀香刑》是個小說化的戲曲,或者說戲曲化的小說……
高密茂腔劇團的名角商詠梅、孫秀芝、孫紅菊、于歡歡、宋風江、夏美華分別表演了《西京》、《元宵迷》、《南京殿》、《趙美蓉觀燈》、《宋王游春》、《對花槍》、《梁?!返瘸?。大廳里群情振奮,掌聲不斷。許多觀眾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高密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鵬及夫人王蓉蓉也來現場助興。
高密茂腔劇團進京牽動了高密游子的心,他們設晚宴招待家鄉人,鄉情濃于水。在歡迎的宴會上一起回憶高密的過去,展望高密的未來,期待茂腔的發展。游子紛紛表達著對高密故土深厚的感情。
解放軍某部原政委徐同業說:
看了我們家鄉的戲———茂腔,正如莫言講的那樣聽著茂腔長大的,所以一看見家鄉的人,聽了家鄉的鄉音就非常地激動。所以第一要感謝演員們,萬麗部長帶的劇團。第二要感謝莫言。莫言是我們市的驕傲,不是你節目很難推。通過這個方式推出來。最重要的是感謝白燕升主持,他給我們這個機會,把我們高密推出去,不僅僅是個戲的問題,把我們高密宣傳出去,我們特別表示感謝。
解放軍某部政委單既友說:
能在北京、在中央電視臺聽到我們的茂腔,確實有點震撼,很親切。這一次組織我也了解了一下,實際醞釀了很長時間,燕升、莫言、衛平還有萬麗部長你們這幾位主要組織者,在這里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高密的茂腔推出去,包括莫言今后要創作一個腳本,推出去是一個很重要的腳本。
我們有機會能在北京看到、聽到我們的茂腔,真是覺著就是一種感動,整個節目我認為做的非常成功,我們也過去參加了,特別地自然,我和徐政委靠在一起,在這里說:看著很親切,一直到散了場,我基本上是最后一個離開的,家鄉的領導和演員還同我們見了面,我非常高興。
整個來講我覺著節目的切入點抓得很好,用訪談的形式穿插進去,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是我們聽到的一個新詞,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中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傳承更要傳播,戲劇就是這樣一個重要載體,這個切入點很有吸引力,所以這樣一臺節目,擴大了我們高密的影響,擴大了高密茂腔的影響,同時增強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發揚,都有極大的益處。
我得謝謝我剛才點到的幾位,燕升、莫言、衛平等。我敬大家一杯酒,也祝咱們家鄉的戲團在中央電視臺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
解放軍某部副主任王一山說:
感謝高密人民給我們全國的電視觀眾奉獻了一臺精彩的茂腔戲,非常靚麗、非常得精彩。我看了以后非常激動,感謝燕升把高密茂腔帶進了這樣的中央強勢媒體,把我們高密的文化,推向中國,希望下一步推向世界。感謝衛平,我們高密這樣的人才,為高密做了這么大的貢獻,不僅在文化方面穿針引線,牽線搭橋,做了很多默默無聞的奉獻,特別要感謝莫言老師,他這幾年為高密文化的挖掘、發揚、光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祥章(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說:
其實今天心情激動的是我,我來自高密茂腔劇團。第一杯酒還是要感謝白燕升,莫言到底是大家,他說白燕升是上天造就了一個天才的戲劇節目主持人,我聽到了很經典的語言。昨天節目從策劃到編撰再到兩個人的談話,充分表現了燕升的才能和莫言高水平的表達,因為不是彩排,是現場錄制,通過這個節目宣傳了高密,也把我們茂腔宣傳出去了。
我1965年就參加了高密茂腔劇團,我踏上藝術道路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說沒有當初的茂腔劇團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茂腔劇團使我邁出了第一步,我在這里深深地對高密茂腔劇團表示感謝。我少年時期的烙印是那時打下的,那時候我們很艱苦,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推著小車下鄉,走遍了高密鄉村。所以對劇團充滿了感情,對家鄉充滿了感情,我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反映家鄉的。
我們今天還在和莫言討論這個問題,茂腔是不是有待于改革的問題?茂腔有待于改革,有待于發展,茂腔戲是很小的劇種,地域性很窄,昨天燕升講了我們茂腔在青島地區、濰坊地區人人愛唱、人人愛聽,沒有不會唱的,不會唱茂腔那就不是高密人,茂腔深入人心。莫言說一定寫一個好的茂腔劇本,搞得全國有影響。所以一個人不管走到什么時候,不能忘了本,我常懷念家鄉,劇團來了就像我的家人一樣,非常親。在這里一是要感謝燕升把我們高密茂腔請到了中央電視臺,這是了不起的事,一個縣級團、市級團能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大廳演出,那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昨天白燕升講了他還沒有主持過縣級劇團這樣的節目,今天他主持得非常成功。所以我對燕升表示再次感謝。這次演出從唱坐念打,從我們唱腔的藝術表演還是很到位的,應該和國家水平可以接近的,大家沒有經過那么的鍛煉,到了電視臺站在大廳上,能有那么好的、瀟灑的表演,這充分說明他們的藝術功底很深厚。所以沒有茂腔,沒有莫言那么好的名片,沒有燕升這么一個策劃,給我們推介高密,就沒有我們昨天很好的節目?,F在看不出來,播了以后,我想影響會很大的。今天這是一個很好的盛會,我能在這里舉行宴會,大家歡聚一堂感到心里特別地痛快,感覺這才叫家鄉的酒,喝得好。大家共同舉杯慶賀我們茂腔錄制成功!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萬麗答謝說:
剛才白燕升老師,還有在座的各位老鄉,是對我們這一次晉京演出給予了很多激勵、鼓勵和鞭策,實際上我們來的所有演員以及我們文化局、藝術劇院的幾位同志,這幾天一直處在這種興奮、激動、感動當中,特別是我們演員接到晉京演出的消息之后,確實是非常激動、非常地興奮。我們茂腔盡管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是它是一個地方的小劇種,能夠走進北京,我們的演員能夠登上中央電視臺這個大舞臺,那確實是不容易,這是我們全體高密人多年的期盼。在中央電視臺宣傳我們高密,也是我們全體高密人多年的愿望,我們演員登上中央電視臺這個舞臺,也是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這一次活動這么成功地舉辦,確實是非常不容易,凝聚著各位高密人辛勤的汗水,在座的老鄉給予了全力支持,可以說讓我們非常感動,最讓我們感動地就是白燕升老師,白燕升老師我們這幾年有緣相識,剛才白主任我們幾位老鄉都說了,確實好。多年的工作我們結識了,又有緣舉辦了這次活動,令我們所有的高密人都非常激動。在這里我們所有的高密人,特別是我們這次來演出的全體演員,還有我們局長、院長再一次感謝白燕升老師,所有這次活動都是白燕升老師親手策劃的,所以大家借此機會再次感謝白燕升老師。
節目的正式播出還要等到7月份,我們期待著。愿我們高密的茂腔后繼有人,與時俱進,在不遠的將來,走出高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高密莫言研究會)
相關鏈接
清康熙年間,茂腔作為一種演唱形式出現于濰坊、高密、膠州一帶,2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叫過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發展到后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鄉活動只有一個人挨門演唱,藝人們稱這種形式為“唱門子”,后發展到“撂地”演出,藝人們在集市廣場或街旁道邊設點演出,吸引眾人前來圍觀。到20世紀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發展,出現了戲班,從單純的演唱向代言體的戲劇過渡,演出場地上有劇中人物出現,從一個演員扮演幾個角色發展到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并且有了簡單的化裝,這是茂腔發展為地方戲的雛形。2006年5月20日,茂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茂腔在高密、膠州一帶作為地方戲曲演唱由來已久,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尤其茂腔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茂腔的演唱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歡迎。著名作家莫言也對高密的茂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后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采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黃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腳色,分工更加細致齊全。
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爸夤淖印敝挥弥夤?、手鑼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托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于其他劇種。
“肘鼓子”傳統戲多系反映男女愛情、倫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戲,頗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有童謠云:“肘鼓子戲,娘們兒的事,姑娘喜歡聽,老婆摸上蜜”。經幾代藝人的腦記口傳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漸形成了傳統保留劇目(看家戲),如“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火龍記》、《金刀記》、《絲蘭記》、《玉杯記》、《風箏記》)。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萬麗與莫言在商討演出事宜
中央電視臺11頻道演播大廳“燕升訪談”現場
茂腔《梁?!愤x段《十八里相送》演出劇照
市藝術劇院茂腔劇團出版的部分音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