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7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茂腔,諸城茂腔
從藝年限:64年
單位及職務:諸城市文化局(退休)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105
李樹梅,女,1945年生,一生從事“諸城茂腔”藝術,退休后,仍作為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為“諸城茂腔”的傳承與發展努力著……
從小就耳濡目染,受哥哥藝術愛好的影響,七歲開始登臺演戲,13周歲(1958年)正式考入剛剛成立一年時間的“諸城縣茂腔劇團”,從不到小學五年級就到了劇團專業學習茂腔去了。
由于李樹梅基本條件不錯,也肯吃苦,便被劇團視為重點培養對象,并得到王仙梅老師的真傳, 1962年7月,諸城縣茂腔劇團全團赴濟南向省作匯報演出,李樹梅出演《雙鳳冤》里的張彩鳳,受到副省長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后來慢慢演起了大角兒,表演也更加細膩成熟。在諸城縣茂腔劇團的日子里,全年有一半時間是下鄉表演。
1965年地方劇團取消,到了1978年諸城劇團茂腔隊二次成立。1978年李樹梅調到了諸城市文化局工作,由于茂腔隊演員人數和專業水平欠缺,便將李樹梅借調到了茂腔隊進行指導。三年后,李樹梅又調回到了文化局工作,直到退休。
現在,老一批的茂腔演員退休了,也就沒有了專業的茂腔劇團,但是由于諸城茂腔是源于本地、深受本地人喜愛的地方戲曲,所以目前在諸城活躍著約十幾支茂腔業余劇團。李樹梅退休后經常被業余劇團請去排戲,指導茂腔演員表演。
李樹梅談起諸城茂腔的傳承來,皺起了眉頭,對諸城茂腔的傳承有著擔憂。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和支持諸城地方戲曲的發展,并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所學、所知、所悟教授給后來者,為諸城茂腔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傳承下來。
李樹梅1958年考進諸城縣茂腔劇團,拜劉艷苓為師,經諸城茂腔前輩王仙梅指導主工青衣、閨門旦,代表作《雙鳳冤》《白蛇傳》《東京》《梁?!贰锻跞A買爹》《張羽煮?!返?。1965年諸城縣茂腔劇團撤銷后,李老師被分配到商業,到了1978年諸城劇團茂腔隊二次成立,李樹梅借調到了茂腔隊進行指導,后調回到了文化局工作。
出于對茂腔藝術的熱愛與責任心,退休后的李樹梅老師自組班社,排演恢復了大量諸城茂腔劇目。如今年古稀之年的李老師仍不時登臺演出,義務為各個業余茂腔劇團排戲指導,傾盡一己之力為諸城茂腔的傳承做著努力。李老師說:“自己年少時吃的苦就是出于對諸城茂腔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不覺苦,自己這一輩子一直都對茂腔充滿著熱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和支持諸城地方戲曲的發展,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所學、所知、所悟教授給后來者,為諸城茂腔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傳承下來?!?/span>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樹梅與趙曉玲飾演白蛇傳
諸城茂腔名家李樹梅:我要盡最大努力,把所學的知識傳給后來者
鳶都龍城
為了茂腔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我也了解了一些茂腔的來源。早在160多年前,流行著一種“周姑子”腔調,是由一周氏尼姑哼唱以得名。
清光緒年間,有一個還俗的丁氏尼姑來諸城落戶,擅唱“拉魂腔”,且與諸城“周姑調”融合到了一起,“本周姑”的唱法,被群眾稱為“打冒”或“打鳴”,后來冒周姑藝人吸收了京劇、梆子的優秀成分,豐富了冒周姑的藝術表現力,得以普及和發展。
后來“冒周姑”改名為“茂腔”,所以茂腔就在諸城這塊土地上滋生、繁衍、開花、結果。
諸城茂腔在建國后,有李玉堂等人在高密組建了“群力”業余茂腔劇團;1955年該團劃歸諸城,稱為“諸城縣茂腔劇團”。
1978年《白蛇傳》劇照 李樹梅飾白娘子
諸城茂腔是在諸城周圍鄰縣的地方劇種。茂腔的傳統劇目以“四大京”“八大記”為看家戲。它唱詞淺顯易懂,唱腔質樸無華,親切動人;因以女腔發達,給人悲切哀怒之感,表達了舊時婦女的心聲,深受婦女喜愛,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說。
其臺詞唱詞取當地方言俗語,如“回過頭來轉過面,叫聲媽媽我的個娘”,通俗易懂。演唱時采用滿口嗓,其濃郁的鄉土氣息,令人倍感親切。
當時的團址設在諸城北關教堂西院,劇場就是現在百盛商場西門,劇場非常簡陋,草坯大屋,竹排坐。我進了劇團以后,就開始投入了練功學習。那時練基本功很苦,壓腿、提腿、下腰、翻跟頭、毽子功等什么功都要練。說實在的,每晚睡覺前上床都感到很困難。雖然練功苦,再苦不覺苦,再累不覺累,總感覺這是我最寶貴的一段時期。
1978年,李樹梅正在化妝
因為我才十三歲,越小練功越出功,一個觀念,練好基本功,將來當一名好演員。由于自己的吃苦鍛煉,便被劇團領導視為重點培養對象。那時候,我對王仙梅老師非常崇拜,不光我崇拜,諸城的老百姓都很崇拜她。曾經在諸城流傳著形容王仙梅老師的一句俗語“三天不喝水,也得看看王仙梅”。
王仙梅老師對我真傳實教,我就跟她學習青衣行當,后來我也演出了王仙梅老師演過的不少青衣角色。如1962年7月諸城縣茂腔劇團赴省匯報演出。第一晚上演出的傳統茂腔《雙鳳冤》,李宇超副省長觀看了我們的演出,并和我們合影留念。
《雙鳳冤》這是塊悲戲,劇中人物主要有張彩鳳、胡美鳳、馮玉春等,原來王仙梅老師演過的劇中人物張彩鳳。這天晚上由我來上演。那時我才17歲,不管是嗓音、個頭、扮相還是不錯的,觀眾也比較喜歡。
1962年7月,諸城縣茂腔劇團赴濟南演出,受到李宇超副省長(第三排中))接見并合影
談到濟南的觀眾,那時他們沒有聽過茂腔,一開始上臺演唱茂腔,他們不太喜歡,當唱到“打冒”時,觀眾有些消聲細語,后來慢慢的隨著我們的演出進入了劇情,也聽順耳了。我們也看得出來,他們在認真的聽,認真的看。當我們演到一定的動情處,不時的給我們鼓掌。說起鼓掌來,那時我真不懂,在那個年代,觀眾也沒有鼓掌的習慣,只是跟著演員演出當中的喜怒哀樂,喜他們跟著笑,悲他們跟著流淚。
可這天晚上掌聲不斷,我記得當我演到張彩鳳要處斬時,我唱了茂腔當中的幾句悲調哭腔,臺下觀眾拍手鼓掌,當時我在臺上不知所措,心里非常緊張,演完我就問導演這是怎么回事,導演說,這就是叫好。
現在想想真好笑。我不斷地回憶過去的童年,那時和師姊妹一起練功、演出、說笑,真是幸福。轉眼之間進入老年了。從小到現在,雖然吃了苦、受了累,付出了一點心血,心里還是蠻高興的,這是出于我對茂腔發自內心的熱愛。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戲劇方面所學到的藝術、知識傳授給后來者,怎樣傳承呢,我有個建議。
2013年梁祝演出劇照
一、要強化輔導培訓、是否爭取濰坊藝校班集中培訓。
二、要求政府主管部門扶持、經費資助,到各團體進行全面輔導排練,考核演出質量,分配場次,送戲下鄉。
三、每年搞一次文藝調演。鼓勵各社區文化站編導人員,編排一些現代劇目,參加市里演出,這也是提高他們的演藝水平,也是對茂腔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梅香伴茂腔,一晃一甲子
2013年10月23日
李樹梅表演諸城茂腔動作“看”。
1962年赴濟南演出留念,第一排右五為李樹梅。(資料圖片) 今年李樹梅(中)登臺表演《白蛇傳》的劇照。(資料圖片)
70歲諸城茂腔名家李樹梅仍堅持登臺
說起諸城地方文化就不得不說諸城茂腔,一提諸城茂腔,就不得不提李樹梅。她是諸城茂腔名家,雖然今年已經70歲,但是精神頭兒十足,一生的茂腔功底讓她現在表演起茂腔來仍是唱腔圓潤、身段標準優美,深受諸城人民的喜愛。
20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藝術團小區的李樹梅家中采訪,剛一進家門,茂腔的旋律便撲耳而來……
說歷史 百年前“周姑調”演變而來
李樹梅見到記者到來,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先將諸城地方戲曲——諸城茂腔的歷史脈絡娓娓道來。
諸城茂腔是在諸城及周圍鄰縣流行的地方戲曲劇種。茂腔傳統劇目以“四大京”、“八大記”為看家戲,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
早在160多年前,諸城一帶流行著一種“周姑子”腔調,是由一周氏尼姑哼唱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有一個還俗的丁氏尼姑來諸城落戶,善唱“拉魂腔”,且與諸城“周姑調”(本周姑)融合到了一起,使“本周姑”形成了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被群眾稱為“打冒”或“打鳴”,“本周姑”也被改稱為“冒周姑”;后來冒周姑藝人吸收了京劇、梆子的優秀成分,豐富了冒周姑的藝術表現力;解放后,各地相繼成立職業劇團,使“冒周姑”得以普及和發展。為諧原音,取“茂盛”之意,“冒周姑”改名為“茂腔”。
諸城茂腔早期以家庭戲為主,班社有“順和”“春和”“共和”等;建國后,李玉堂等在高密組建了“群力”業余茂腔劇團;l955年,該團劃歸諸城,成為“諸城縣茂腔劇團”,所演劇目多次獲獎。
李樹梅向記者詳細講解道,茂腔是由民間小調逐步發展而成的板腔體。它唱詞淺顯易懂,平白如話;唱腔質樸無華,親切動人;因以女腔發達,給人悲涼哀怨之感,表達了舊時婦女的心聲,深受婦女喜愛,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說,如《張郎休妻》、《王二姐思夫》等。
《諸城文化志》記載,其臺詞唱詞取當地方言俗語,如“回過頭來轉過面,叫聲媽媽我的娘”,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絕無矯揉造作之情。演唱時采用滿口嗓,句句入耳。同時演員可自由發揮,樂隊能即興伴奏,易聽易懂,易學易唱,婦人、小孩都能來上幾句,其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令人倍感親切。
憶經歷 練功和演戲再苦也堅持
李樹梅第一次登臺是兒時七歲的時候,雖然那時表演唱腔還稚嫩,也未受到過專業培訓,但是受村里老人唱茂腔的影響,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那時就在臺上演一些小戲、表演一些小角色,如小書童之類的角色。
“我之所以打小會茂腔是由于我哥哥李樹林的教導。我哥哥長我十歲,年輕的時候也算是一名藝術愛好者,在村里成立了茂腔業余劇團,經常組織排戲,表演諸城茂腔劇”,李樹梅回憶起小時候哥哥在艱苦條件下教授自己茂腔表演的點點滴滴。在李樹梅小的時候,村里沒有電視,連放電影的都沒有,一到了冬天李樹林就把那家中棉被的被里拆下來掛在炕上充當幕布,把炕當做戲臺,手把手的教李樹梅怎樣上臺下臺、從幕布后邊怎樣出來、怎樣甩袖等茂腔表演。
1957年正式成立“諸城縣茂腔劇團”,團址設在北關教堂西院?!?958年,這個茂腔專業劇團招考,我就去考試了,結果就被錄取了。那個時候我才13周歲,上了不到五年學就到了諸城縣茂腔劇團專門學習茂腔去了?!崩顦涿犯嬖V記者,進了劇團就住在了劇團,專心致志地學習茂腔表演,雖然艱苦,但那卻是李樹梅最寶貴最多姿的一段時期了。
李樹梅告訴記者:“剛進劇團的時候雖然要求七點開始練功,但是我們這些學員一般都是早上還有星星的時候就起床到扶淇河旁邊的樹林子里練嗓子,練到快七點再回劇團,回到劇團接著再練兩個小時的功?!本毠ο葟幕竟毱?,練壓腿、踢腿、下腰、翻身、跑圓場等等唱念做打聲情并茂,飾演一些丫鬟等小角色。后來慢慢練起了水袖組合、花旦組合的動作,表演更加細膩,也慢慢演起了大角兒。
由于李樹梅基本條件不錯,也肯吃苦,便被劇團視為重點培養對象,并得到王仙梅老師的真傳,“那個時候,諸城流傳著一句形容王仙梅老師表演茂腔技藝高超的話,‘三天不喝水,也得看看王仙梅’。王仙梅老師對我特別好,我就是跟她學的青衣?!?962年7月,諸城縣茂腔劇團全團赴濟南向省作匯報演出,李樹梅出演《雙鳳冤》里的張彩鳳,受到副省長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那個時候,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頓飯是在早上練完兩小時功后的九點鐘。劇場就在現在西關大街與廣場路交叉口國美家電那個位置,吃完飯有午戲的就化妝給群眾演戲看,沒戲的就排戲練戲,到下午四點再吃第二頓飯?!崩顦涿坊叵胝f那時一個月才發16塊錢,到食堂打飯用糧票、菜分,每頓飯都得算計著吃,比如早上那頓只吃半個饅頭,等到晚飯的時候只買一個饅頭,再加上早上剩下的那半個饅頭當一頓飯。另外,因為家人都在農村,生活困窘,她還省吃儉用,每月剩下幾塊錢帶回給家里用。
在諸城縣茂腔劇團的日子里,全年有一半時間是下鄉表演?!皠F用一輛小推車推著鍋碗瓢盆,我們每個人用扁擔挑著自己的鋪蓋去住在老百姓家中,但是不吃百姓家中的一口糧?!崩顦涿分v到這突然笑了起來:“下鄉表演時沒有自行車,我們得挑著行李走很遠,還得給老百姓表演茂腔,消耗得多,所以就餓肚子。路邊有豆角,我們就趁團長不注意偷偷的摘點吃?!?/p>
1965年地方劇團取消,到了1978年諸城劇團茂腔隊二次成立。1978年李樹梅調到了諸城市文化局工作,由于茂腔隊演員人數和專業水平欠缺,便將李樹梅借調到了茂腔隊進行指導。三年后,李樹梅又調回到了文化局工作,直到退休。
思未來 望更多人關注學習茂腔
現在,老一批的茂腔演員退休了,也就沒有了專業的茂腔劇團,但是由于諸城茂腔是源于本地、深受本地人喜愛的地方戲曲,所以目前在諸城活躍著約十幾支茂腔業余劇團。李樹梅退休后經常被業余劇團請去排戲,指導茂腔演員表演。
李樹梅談起諸城茂腔的傳承來,皺起了眉頭,對諸城茂腔的傳承有著擔憂。9月30日,在諸城市青少年宮會議室舉行了“2013諸城茂腔研討會”,參會人員對諸城茂腔的發展現狀、前景和存在的問題各抒己見。諸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王聚培告訴記者,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要發掘年輕藝術人才,在劇目和唱腔旋律上更要推陳出新,創造出有地方特色又有現代韻味的新旋律,才能將諸城茂腔更好地傳承下去。
李樹梅告訴記者,自己年少時吃的苦就是出于對諸城茂腔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不覺苦,自己這一輩子一直都對茂腔充滿著熱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和支持諸城地方戲曲的發展,“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所學、所知、所悟教授給后來者,為諸城茂腔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傳承下來?!?/p>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岳錫玉 實習生 張婧(署名除外)
基層瞭望 2016-03-22 23:21:31
前言:
1987年,諸城撤縣建市,“諸城縣茂腔劇團”衍變成了“諸城市藝術團”,當年這批縣劇團的演員們,現在都已年過古稀,最大的84歲,最小的也超過了70歲,是他們創造和見證了那個年代諸城茂腔的輝煌。
歲月如梭,還記得活躍在諸城城鄉戲臺上的他們嗎?能認出幾位?不防拿手機給家里年長的看看,試試能否勾起他們心底最深的回憶??
3月15日,諸城市茂腔老演員座談會在市藝術團舉行。老演員們齊聚一堂,一起回憶過往的經歷。
1955年以后茂腔劇團又先后招收了胡玉蘭、李華東、祁艷君、曹日華等茂腔演員,孫日明也是最早進團的茂腔學員之一,他說“茂腔劇團剛成立時,條件非常的艱苦,可以說是李玉堂為首的茂腔前輩用扁擔挑到諸城來的。和其他地方的專業茂腔劇團相比,諸城茂腔劇團的成立比高密茂腔劇團早兩年,五蓮縣的茂腔劇團也是由諸城茂腔劇團分離出來的”。
徐艷芳出生于茂腔世家,她也是諸城縣茂腔劇團創始人之一尹翠云的女兒,“最初,茂腔叫肘鼓子戲,方圓百里沒有不知道我們家,我的父母、哥哥、嫂子都是茂腔演員,當時是他們在諸城、膠州、高密等地巡回演出,一天一個地方?!?/p>
諸城茂腔劇團最紅火的時候是五十年代,每當七月七演出《天河配》時,從白天到晚上,一天連演七場,看戲的群眾非常多,有些老太太把鞋都擠掉了。
老演員們寶刀未老,紛紛亮相,表演當年最拿手的唱段,舉手投足之間仍能感覺他們年輕的影子。
通過接觸,年輕一代感受到他們身上文化傳承的精神,老人也紛紛表示,愿意將自己畢生積累的茂腔演出經驗和技巧無私傳的授給年輕的茂腔演員,也希望諸城茂腔能夠再續當年的輝煌。(通訊員:劉旭旭)
茂 腔
茂腔是諸膠高地區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看茂腔,聽茂腔在諸城更是一種割舍不斷的傳統。雖然,在時代的大環境下,年輕人也逐漸失去了觀戲的興趣,但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茂腔仍然有傳承和弘揚的必要性。
諸城茂腔的起源和形成 諸城茂腔形成離不開一位外號“老滿洲”的女性?!袄蠞M洲姓丁,清光緒末年,唱“拉魂腔”老滿洲帶著四個女兒,三個兒子來諸城落戶,她將自己的二女兒嫁給諸城姓王的唱本肘鼓的藝人,使‘拉魂腔’和諸城地區‘本肘鼓’結合。后來,老滿洲的二女兒生了王福舉,王福舉就是茂腔名角王仙梅的父親”,做為諸城茂腔的代表性傳承人,七十多歲的李樹梅查閱了很多資料,希望能夠論證“茂腔的根在諸城”這一觀點。在群力茂腔劇團成立后,王仙梅、陳艷琴、尹翠云等成為這個劇團的臺柱子,紅遍諸膠高地區。
諸城茂腔的發展歷史 諸城茂腔發展的歷史和諸城茂腔劇團的變革有著很密切的關聯?,F在家住膠州市里岔鎮甘溝村的馬文洲,是藝術團請來的重要客人,他是諸城縣茂腔劇團的創始人之一。他說“諸城縣茂劇團的前身是在高密成立的群力茂腔劇團,1952年,以李玉堂為首,包括我、徐玉義、崔玉鳳、石宗奇、尹翠云、劉衍奎等在內的十幾個人成立這個茂腔劇團?!?954年,為響應國家
號召,群力茂腔劇團正式登記為國家專業茂腔表演團體,1955年9月,茂腔劇團劃歸諸城縣。1957年4月改稱諸城縣茂腔劇團,文革前夕,茂腔劇團解散。文革之后,在諸城縣京劇團內設立了茂腔演出隊?,F為諸城市藝術團團長的韓鵬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對諸城茂腔有這一段歷史非常自豪,他說“1978年11月,諸城京劇團改名為諸城縣劇團,到1981年又恢復諸城縣茂腔劇團的名字,直到1986年諸城縣茂腔劇團又改名為藝術團,一直沿用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