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周姑戲
從藝年限:59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006
韓其泰,男,1948年生,“臨朐周姑戲”非遺產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伴奏樂器
演唱周姑戲
周姑戲演唱形式簡單,演唱題材多是民間傳說,表現了風俗民情、倫理道德、反映勞動人民的愿望,道出了勞苦大眾的心聲,群眾喜聞樂見。周姑戲最興盛時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時僅臨朐境內就有專業班社十多個,業余子弟班更是遍布全縣,演出范圍也從當地擴展到青州、安丘、沂水、沂南、沂源、莒縣等地。
【臨朐呱】臨朐周姑戲——薪火相傳 鄉音不息
2016-11-04 智慧臨朐
臨朐周姑 幾經沉浮
臨朐縣文化館的專業研究人員馮奎業對周姑戲的歷史有獨到的看法:“它是流行于臨朐、青州等地的肘鼓子腔,在傳承**有三路,我們臨朐這支是東路,又叫東肘鼓子?!?/p>
肘鼓子聲腔,是在民間花鼓秧歌的基礎上,以姑娘腔為主要腔調形成的戲曲聲腔。在流布區域上,還有本肘鼓子(柳、茂腔)、西路肘鼓子(五音戲)、北路肘鼓子(扽腔)等?!芭R朐的東路肘鼓子后來被叫做周姑戲,有歷史原因?!瘪T奎業介紹,傳說先前有周姓父女賣藝,唱優美動聽的民歌,后衍生為戲曲,叫“周姑子戲”。但在他看來更重要的依據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當地在發掘這一瀕臨失傳的劇種時,重新冠名“臨朐周姑”的緣故。
至今,臨朐廣泛流傳的《盼情郎》曲調,和東路肘鼓子的正調仍十分相似。根據肘鼓子的流布時間推算,臨朐一帶的該劇種至少有200年歷史,其劇目曾有《寶蓮燈》《站花墻》等百余出。其中,許多劇目是肘鼓子的共有劇目,在西路、北路中都有,還有一定數量的武戲,這在由民間說唱形成的劇種中并不多見。但遺憾的是,傳統戲大部分已經失傳。
據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周姑戲興盛時期,當時臨朐境內有專業和季節性班社十幾個,演出范圍擴展到青州、壽光、安丘、臨沂等地。每逢春秋兩季“牛羊盛會”,全縣各戲班云集縣城,搭臺唱戲,競相賽演,各顯其技。
周姑戲最紅火的時期是上世紀50年代,當時周姑戲在臨朐的發源地寺頭鎮土門村,村里會演戲的有30多人,演出劇目達30多種,像《北平府》《西門》《梁祝下山》等。從1963年到1978年的16年間,周姑戲因破四舊、**等各種運動被迫停演。上世紀80年代初,周姑戲再次開演后又紅火了一段時間,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周姑戲再次衰退下來。
挖掘搶救 刻不容緩
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周姑戲與臨朐地域文化生息與共,二百余年傳衍,脈傳譜系十分復雜。在土門村,有一個周姑戲劇團,臺前臺后,無論是敲鑼的還是打鼓的,無論是演旦角的還是小生的,都是清一色的老年人。63歲的張繼祥老人是周姑戲劇團里最年輕的成員。面對采訪,他珍重的從箱子中捧出一件大紅色的尚書服,這件做于1947年的戲服,現在依然完好整潔。張繼祥邊把尚書服小心翼翼地披在身上向大家展示,邊連連說了三遍“這是一件七八十年前的戲服啊”。不僅老戲服珍貴,目前土門村還能演周姑戲的只有五六人,加上伴奏的,組成了十幾人的老年戲團。
“急急走不稍停,二堂不遠面前迎……”敲起手鑼、定好調門,一段夾雜著山歌味道的肘鼓腔噴薄而出。當地老藝人介紹,周姑戲原系清唱,無弦樂伴奏,但有自己的鑼鼓點。因對嗓音有特殊要求,劇中人物一般由男演員飾演。村里人說,過去還有兩個女演員,但結婚后便不再出來演戲了,這幾年,青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只剩一幫老人還癡迷于演戲。
周姑戲歷史上有幾次重要的發展。一個是1976年臨朐縣城關業余劇團第一次加入了文場樂隊伴奏;另一個是趙光寶、尹文良等大膽改革了聲腔音樂,派生了周姑戲女腔。在馮奎業看來,周姑戲應注意對老腔老調的繼承,但傳承非一成不變。近年來,臨朐縣文化館克服專業人才不足等局限,相繼創作了《珍貴禮物》《好親家》《考女婿》等周姑戲小戲,并在“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等比賽中獲獎,地方小戲再放光彩。
“1985年濰坊市戲曲研究室組織過對周姑戲的調研、記譜,近來我們又對老藝人的史料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迸R朐縣文化館館長李詠梅介紹,歷史上,臨朐境內的專業和季節性周姑戲班社有10余家,后來受新劇種及新娛樂形式的影響日趨式微,一直未形成專業劇團,而民間知悉劇種來龍去脈的老藝人也逐漸故去?!霸俨槐Wo和記錄,真的晚了?!崩钤伱犯锌?。
創新思路 傳承發展
臨朐曾有一民謠:“周姑戲,女人的事兒,男人不屑聽,老婆抹上蜜兒?!边@是由于周姑戲易學易唱,內容大都是反映百姓鄉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村大眾歡迎。特別是戲中的是非恩怨、家長里短,備受農村婦女歡迎。近幾年,臨朐精準發力,促進傳統民間劇種良性發展,讓周姑戲開始登上更大的舞臺。
作為“小戲之鄉”的臨朐縣創新思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精神文明宣傳相結合?!芭浜峡h委‘學先進、找差距、轉作風、抓落實’主題教育活動,我們想到以周姑戲這個非遺劇種,來詮釋、弘揚‘淌水崖水庫精神’,讓其成為新時代可以觸摸到的思想財富。借助‘以館帶團、以戲帶練’的形式,讓周姑戲再度回歸大眾視野?!崩钤伱氛f。
如何將一個傳統老劇目演出蕩氣回腸的“淌水崖精神”,的確是個不小的難題。作為周姑戲傳**所骨干的馮太平,率先加入創作,在《淌水崖》中扮演了“右派”分子辛長明一角,而另外5名演員也擔綱了不同戲份,并由縣文化館支付一定的演出補貼。文化館的26名業務人員也被抽調到該劇創排中,有的擔任角色指導,有的管理服裝、音響。雙方合力,既能取長補短、互相學**,又能帶動傳承熱情,促進劇種傳播。
馬玉順是一位高中教師,他說:“看完現代周姑戲《淌水崖》匯演,在欣賞周姑戲這個老戲種優美唱腔和樸實表演之余,更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發現許多學生對“周姑戲”不了解,根據自己學**掌握的資料,在各個平臺上向學生們略作介紹,算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下周姑戲知識普及工作?!?/p>
地方戲種是不息的鄉音。一出戲,一個故事,所承載的,是經過長期沉淀而凝聚成的一種文化精髓,體現著民間的智慧和創造,是文化發展的土壤。以地方戲種自身的更新改進為契機,同時在創新中傳承、繁榮與發展,古老的周姑戲召喚回新觀眾,正在煥發出新的文化內涵和影響力。
來源:臨朐宣傳
濰坊市人民政府網
索 引 號:004283271/2016-01884
分類:業務信息;文化
發布機構: 市文廣新局
發文日期:2016年03月02日
名稱: 臨朐縣大型現代周姑戲《淌水崖》全縣巡演正式開啟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臨朐縣大型現代周姑戲《淌水崖》全縣巡演正式開啟
2月29日,周姑戲《淌水崖》全縣巡演在九山鎮濱河文化廣場正式開啟首場演出。
本次活動由中共臨朐縣委宣傳部、臨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從2月29日至3月30日在全縣13個鎮(街、園、區)巡回演出。為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淌水崖水庫精神的力量,周姑戲《淌水崖》從劇本創作到音樂設計,從舞臺舞美到服裝道具,從樂隊伴奏到演員排練,歷時一年之久,反復推敲打磨,選擇在“淌水崖水庫精神”發源地—九山鎮首演。
由于故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九山鎮,即使活動當天風大降溫,但首演現場仍聚集了上千觀眾。真實感人的故事情節,引起了當地老百姓的強烈共鳴,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仿佛把觀眾帶回到那個“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火紅年代,演出到動情處,許多觀眾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整場演出精彩不斷、高潮迭起,現場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周姑戲《淌水崖》,以淌水崖水庫建設群體為標桿,通過周姑戲這一頗具臨朐特色的戲曲形式,大力倡樹“同心同德、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淌水崖水庫精神,積極響應了我縣“學先進、找差距、轉作風、抓落實”主題教育活動精神,進一步學習和弘揚了“淌水崖水庫精神”,提升責任擔當,轉變作風變化,促進廣大黨員干部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新作為,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不息的鄉音--談臨朐周姑戲
加入時間:2013年10月19日
趙光寶 宋德安
在臨朐縣風景秀麗的山區農村,流行著一種地方戲曲——周姑子戲。盡管經過二百多年的時代變遷,它那優美動聽的原生態唱腔旋律,仍然回響在這片土地的青山綠水之間。
臨朐周姑戲的前身是東路肘鼓子戲,也叫周姑子戲,是流行于臨朐、益都(今青州市)、沂源、安丘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其演唱形式原始古樸,唱腔樸素優美,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年來,一直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圖八十八
關于“肘鼓子戲”和“周姑子戲”,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記載:“周姑子也叫肘鼓子。民間小演唱。清代中葉流行于山東南部……打狗皮鼓伴奏。尼姑、巫師、乞丐等人也演唱。一個劇種的名稱,有因地而名,如京劇、滬劇、閩??;有因腔而名,如漢調、曲??;有因伴奏樂器而名,如柳琴、花鼓戲等??磥怼爸芄米討颉笔轻槍ρ莩某欢?,“肘鼓子戲”是針對伴奏的器具而言,從整個劇種來看,二者是一回事。據五音戲老藝人鄧洪山講:“五音戲早先就叫周姑子戲,也叫肘鼓子戲,屬西路。聽老人說,周姑子戲分兩路五支,兩路分東、西,五支有仁、義、禮、智、信(可能是有影響的班社代號)。章丘、淄博一帶是‘義’。再往東、往南直到很遠的地方……”據臨朐縣的許多老藝人講,周姑子戲是很多年前姓周的父女二人以賣唱為生流傳下來的,因此叫周姑子戲。
圖八十九
周姑子戲流傳到臨朐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尚無定論。據該縣寺頭鎮丹崮村的老藝人竇玉真講,他師傅的老師叫崔福東,其祖輩都是唱周姑子戲的。1875年(清光緒元年)編修的《臨朐縣志》記載:“在前清盛時……每屆元宵節,恒醵錢作戲,范竹為具,而蒙之以紙,有若龍者,若馬若麒麟者,若舟車者,更有肖形為蝦、蛤、魚、鱉諸水族者,而一班青年涂朱抹粉扮作浪子蕩婦,挈具盤旋,并演唱雜劇以助興。雖是粉飾太平宣導和氣,而男女蹀躞星夜奔馳,良家子女因此流入蕩途者往往有之?!卑磶状嚾讼鄠鞯那闆r,結合《臨朐縣志》《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所記載的“在前清盛時”(指清朝光緒前的某一段興盛時期,不是指清初)、“清代中葉”推算,可以看出臨朐一帶的周姑子戲,至少有二百年的演唱歷史。周姑子戲初期是有一兩人唱門子開始的,逐步為三五人“扒地攤”,再后來便形成了周姑子戲的雛形。據臨朐縣陡溝村的老藝人王德俊回憶,他爺爺(1815年生)小時候曾多次見過“唱門子”的,唱的就是周姑子調。這些“唱門子”的,有的單人,有的兩三人一伙,常在村子里住下來開夜場。他們演唱時,肩掛小鼓按節奏敲打,另有一人打著竹板邊唱邊扭。莊里人攢煎餅、湊賞錢給他們。這些人被當地人稱“唱周姑子戲”的。為什么說周姑子戲與花鼓秧歌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呢?據中國戲曲史學家周貽白著《中國戲曲發展綱要》載:“山東省區的肘鼓子,一名周姑子,一般來說,其前身皆屬花鼓秧歌?!爆F在臨朐縣一些偏僻山村業余周 姑子戲班的演出,有的還保留著原始風采。無論從演員的表演、身段、臺步還是從曲調上,仍可發現花鼓秧歌的痕跡。
周姑子戲演唱的內容,題材多是民間傳說,表現風俗民情、倫理道德,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道出了他們的心聲,群眾喜聞樂見,尤其表現反抗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主的劇目,婦女觀眾尤為歡迎,所以當地群眾稱肘鼓子戲是“拴老婆橛子”。受其感染,男女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而抗爭的事屢屢發生。有些肘鼓子戲的劇情和唱段,幾乎家喻戶曉。直到現在,在一些偏僻的、交通不便的山區,從老人到孩子都能哼幾句周姑子腔。即使電影及其他文藝形式已經普及,他們仍然以演唱周姑子戲自娛自樂。如臨朐縣南部山區的寺頭、九山、蔣峪、呂匣、白沙、楊家河、石家河等鄉鎮的數十個村莊,仍有業余或季節性戲班在活動。尤其逢年過節和農閑時,村村送戲,各個戲班相互交流演出。每逢演出,觀者如潮。臺上唱,臺下哼,男女老少都沉浸在無限歡樂中,難怪人們稱這一帶是“周姑子戲窩子”。
(圖九十一)
據老藝人回憶,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周姑子戲最興盛的時期。那時,僅臨朐境內就有專業和季節性班社十多個,業余子弟班遍布全縣?;顒幼顝V影響最大的有以賀士學為首的“雙慶班”和李明友為首的“一家臺”(李明友和自己的兒子、兒媳、女兒為主組成的戲班)。他們演出的范圍擴展到益都、壽光、安丘、臨沂等地。每逢春秋兩季的“牛、羊盛會”,全縣各戲班云集縣城,搭臺唱戲,競相賽演,各顯其技,促進了這一劇種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影響較大的演員,如賀士學、李明友、周世英等,他們對周姑子戲的豐富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第一代女演員周世英的出現,給周姑子戲增添了新的光彩,其扮相俊秀,唱做俱佳,紅極一時,竟使后人誤認為周姑子戲就是“姓周的姑娘唱的戲”。他們在結合當地民歌小調、豐富和改進自己唱腔的同時,開始逐步向其他戲曲劇種汲取營養、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自己,經過一代一代藝人們的演唱實踐,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
周姑子戲的傳統劇目很多,比較流行的有《思春》《天仙送子》《雙生趕船》《風箏記》《梁祝下山》《藍橋會》《跪花亭》《三寶山》《倒聽門》《站花墻》《王二賣草》《休丁香》《亂石山》《雙釵記》《崔寡婦上墳》《趙美蓉觀燈》《秦雪梅吊孝》《絨花記》《北平府》《采藥》《雙貞節》《金鐲記》《寶蓮燈》等四十余出。
周姑子戲的主要唱腔是[周姑正調]。該唱腔原始古樸,優美動聽,既能敘事又善抒情,一般是以“四句腔”開頭,然后以三腔、四腔作為上、下句而反復使用的板腔體。[周姑正調]包括兩個板式,[敘板]和[慢板]。[敘板]主要用于敘事,如《梁祝下山》王德俊唱:
[慢板]用于敘事、抒情。如《雙生趕般》中老藝人張花喜的一段唱腔:
[慢板]用于敘事、抒情。如《雙生趕般》中老藝人張花喜的一段唱腔:
另外,還有[娃娃腔]、[撲燈蛾]、[過仙橋]、[五齒筢]、[護城濠]、[醉中翁]、[雞打鳴]、[將板]、[緊出慢]、[流水]、[快三眼]等十多種板頭和曲牌。唱詞多以十字句(三、三、四結構)和七字句(二、二、三結構)為主,也有少量五字句和散句。由于腔調和方言土語的關系,唱詞中多用襯字兒,應用最多的有喲、鬧、噢、兒、的、班、他就哎是、那個等。如用得巧妙,猶如錦上添花,使唱腔更親切、動聽。如老藝人宋世官唱的[過仙橋]:
短短四句唱詞中,就有喲、鬧、噢、號、俺刀、喲刀、兒、俺這、俺就等十幾個襯字并反復使用。
周姑戲唱腔的主要特點是唱腔原始古樸,行腔大起大落。由于旋律跳躍性強,唱腔極具山歌風味。如前幾段中的:
像這樣上揚或下跌七八度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有的甚至相差十幾度,如:
“3”和“6”之間相差十一度,這種情況在其它戲曲音樂中是不多見的。
沒有哪一位作者能夠創造出一個劇種,周姑子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是從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中提煉的,是勞動人民(包括藝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由于過去山區農村經濟貧窮、文化落后,周姑戲的演出形式及唱腔、曲牌仍保持在原生狀態,無劇本曲譜,教學靠身傳口授,無弦樂伴奏,只靠打擊樂掌握節奏。舞臺設置和演職人員盡量從簡(當地俗話說:周姑子戲一個兵)。盡管如此,那優美動聽、原始古樸的周姑戲音樂仍時?;仨懺谏揭按迓?、田間地頭,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繁榮群眾文化生活,1976年,臨朐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文藝工作者開始對周姑子戲的部分傳統劇目進行挖掘整理。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改革原來的唱腔和伴奏形式(加以板胡為主的弦樂)。同時,尊重多數老藝人和群眾的說法,定名為“臨朐周姑戲”。之后,創作了一批反映新時代農村生活的現代戲,如《一對迷》《村頭風波》《考女婿》《一捏鹽》《三個同學》,整理改編了傳統劇目《青絲記》等。這些戲在臨朐、青州、沂源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群眾的贊賞,并在省市會演中獲獎,有的還發表在中央和省級報刊上。由于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新老藝人的不懈努力,臨朐周姑戲將會更趨完美,并能世世代代廣泛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