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4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東路大鼓
從藝年限:33年
單位及職務:安丘市青云山藝術團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980
丁麗華,女,1973年2月生,山東安丘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和姐姐欣賞到了安丘大鼓演出。出于一種樂趣愛好,兩人便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至今?,F為該非遺項目山東省和濰坊市兩級代表性傳承人。
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在藝人們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對唱腔進行加工和潤色,并運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樂器,如墜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樂日趨完善。如今,很多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游玩的市民看到東路大鼓的演出后,紛紛前來學習觀摩。每年姐妹倆與她的團隊都會表演幾百場,現在固定的學生也有二十余人。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第五批省級非遺東路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11月北京“中華頌”全國第七屆小戲小品曲藝大展賽場安丘市非遺項目東路大鼓《特殊處方》節目成功入選,并榮獲銀獎。
2016年2月在濟南舉辦的首屆“全國優秀曲藝傳人學術交流展演”活動,安丘市青云山景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大鼓代表性傳承人丁淑紅、丁麗華姐妹代表濰坊市參賽,其表演的新編曲目《特殊處方》,獲全國曲藝大賽銅獎。
濰坊文明網發表時間:2018-01-12
圖為東路大鼓省級傳承人丁淑紅、丁麗華演唱新編排的《山村清風》
?。玻埃保纺?,安丘市文廣新局舉辦了多次非遺進校園活動,讓中小學生零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持續傳承。
?。玻埃保纺辏保痹孪卵停保苍律涎?,該局又組織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孫臏拳,省級非遺項目東路大鼓、濰坊市級非遺項目太祖長拳、鬧臺鑼鼓、安丘剪紙、安丘面塑、山東快書、安丘羽毛畫等14個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分別走進青云雙語學校和蓮花山中學,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傳統文化課。
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常態化開展,將該市非遺傳承融入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通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與,激發了學生了解非遺、保護非遺的興趣點,有效擴大了非遺保護在校園中的影響,為廣大青少年更好地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丘市東路大鼓新編曲目獲全國曲藝大賽銅獎
來源:中國安丘 更新時間:
近日,首屆“全國優秀曲藝傳人學術交流展演”活動在濟南舉辦,安丘市青云山景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大鼓代表性傳承人丁淑紅、丁麗華姐妹代表濰坊市參賽,其表演的新編曲目《特殊處方》,獲全國曲藝大賽銅獎。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曲藝藝術,由中國說唱文藝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濟南市委宣傳部聯合創辦了以“學術藝術相互動,交流競賽互激揚”為特色的“泉城書會”和以“全國優秀曲藝傳人學術交流展演”為主要內容的首屆活動。
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浙江、江蘇、山東等十余個省市區20多個曲種、100余個國家級和地方性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及曲藝界專家學者參與本次活動。
東路大鼓于清末傳入安丘,經過幾代藝人加工努力,逐漸形成了獨具體系和韻味的“安丘大鼓”,而今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在藝人們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對唱腔進行加工和潤色,并運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樂器,如墜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樂日趨完善。2009年,安丘東路大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很多到青云山民俗游樂園旅游的游客看到東路大鼓的演出后,紛紛學習觀摩。丁淑紅、丁麗華和她的隊員們每年都會表演幾百場。
此次安丘市東路大鼓新編曲目獲國家級曲藝大賽銅獎,不僅發揚光大傳統曲藝,更體現出了文藝創新的力量,進一步叫響了安丘旅游文化品牌。
來源:齊魯晚報 2013-10-18 16:45
原標題:安丘大鼓:悠悠鼓韻百余年
用到的道具十分的簡單,一面鼓、一根竹子做的鼓錘一副銅板。銅板上用手捏的 地方已經被磨得發亮。
化妝的地方略顯簡陋。
每一次演出都忘情投入。
除了演奏傳統曲目,劇團還自己編排一些現代曲目進行演唱。
經過多年的表演磨合,姐妹倆在臺上已十分默契。
17日上午,在濰坊市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齊魯民俗村內,東路大鼓傳承人丁淑紅、丁麗華姐妹正在為觀眾演出安丘大鼓。
今年47歲的丁淑紅年輕時在安丘市京劇團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和妹妹欣賞到了安丘大鼓演出。出于一種樂趣愛好,兩人便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安丘大鼓。
“一開始家里人都不支持,說這是不務正業?!睙o奈之下,姐妹倆用錄音機錄下來偷偷地帶回家模仿練習。就這樣,姐妹兩一直到現在。2009年,東路大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丁淑紅被確定為東路大鼓非遺傳承人。自此以后,丁淑紅和妹妹丁麗華的肩頭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將東路大鼓(安丘大鼓)傳承發揚下去。
丁淑紅說,清末東路大鼓傳入安丘,經過幾代藝人加工努力,逐漸形成了獨具體系和韻味的“安丘大鼓”,“安丘大鼓安丘味,滿口腴腮真帶勁”.一副支架、一個羊皮鼓、一個鼓槌、一對鴛鴦板,一個人敲著鼓、打著鴛鴦板、唱著曲子,這就是最原始的安丘大鼓的演唱形式。
而今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在藝人們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對唱腔進行加工和潤色,并運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樂器,如墜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樂日趨完善。如今,很多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游玩的市民看到東路大鼓的演出后,紛紛前來學習觀摩。丁淑紅表示,每年她和她的隊員們都會表演幾百場,現在固定的學生也有二十余人。
鑼鼓一響,字正腔圓。舞臺上,沉寂了多年的安丘大鼓又回來了。 (文\本報記者 李濤 片\本報記者 孫國祥)
安丘大鼓:悠悠鼓韻二百年
濰坊新聞網 2009-03-19 10:33:02
演唱安丘大鼓
安丘大鼓伴奏樂器
濰坊新聞網3月19日訊 “依兒呀,依兒呀(哎),連把(那個)星奎叫幾聲?!辫尮囊豁?字正腔圓。春節前后,安丘鄉村的舞臺上,沉寂了多年的安丘大鼓又回來了。這段新編的《咱百姓心中的一顆星》,那股土聲土韻、滿口腴腮的勁一點都沒變。流傳安丘大地近200年的大鼓藝術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鄉土古韻
安丘大鼓是在魯南東路大鼓的基礎上,經安丘藝人不斷改編創作形成的一種曲藝形式。清道光年間,東路大鼓傳入安丘,最早的傳播人就是有著“南有李景祥,北有孫雙賓”之稱的李景祥。到了咸豐年間,時大本、袁景堂、辛宗江等安丘民間藝人,結合安丘的民間曲調,不斷創新,廣收弟子,傳授技藝,使這種曲藝形式在安丘廣為流傳。到了民國初年,不管在曲調、曲牌還是在唱詞上,傳唱的大鼓都有了濃厚的安丘風味,安丘大鼓雛形已經形成。
●曲苑奇葩
安丘大鼓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1957年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安丘縣曲藝協會,讓飄散在民間的藝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組織。藝人李及第被選為協會主席。
追溯安丘大鼓的發展脈絡,就不能不提李及第,他是安丘大鼓的“開山”藝人,早年他拜蘇太平為師學唱大鼓,在大鼓的演唱和演奏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1963年,安丘成立縣曲藝隊,聚集了全縣流散民間的50多名藝人,由李及第任隊長。曲藝隊每年集中培訓兩個月,由李及第統一教唱詞曲。在這期間,他把東路大鼓的精華和地方戲曲茂腔、呂劇及民間小調融為一體,并不斷加以改編和創作,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安丘大鼓基本唱腔。1965年,在昌濰專區曲藝工作會議上,李及第首次以安丘大鼓的形式演唱了《倆鴨蛋》,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李及第也以安丘大鼓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為人們所傳頌。
安丘曲藝隊在十余年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對唱腔進行加工和潤色,并運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樂器,如墜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樂日趨完善。在演唱形式上,也由過去的單人演唱發展到多人演唱,由單純男聲演唱發展為女聲或男女聲混合演唱,使安丘大鼓增強了表現力,能夠像地方戲曲一樣表現較為復雜的故事情節。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安丘大鼓演出的曲目達200多個,從業人員70多人。僅《劉秀下南洋》一年演出就有七十多場次,廣泛流傳于民間。就這樣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而且完整清新的安丘大鼓藝術體系業已形成。
隨著各種媒體的宣傳和曲藝隊常年不懈的演出,安丘大鼓傳遍了安丘的村村戶戶,贏得了社會的認可,群眾評論說:“安丘大鼓安丘味,滿口腴腮真帶勁”。1978年,安丘大鼓《獻藥方》參加濰坊地區文藝會演,榮獲創作、演出二等獎。
●鼓韻重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老一輩大鼓藝人的年老體弱、相繼離世,傳統的大鼓演出活動逐步停止了,大鼓的演出隊伍日趨弱小,加之新興娛樂形式的不斷涌現,電視的普及更是給傳統曲藝帶來巨大沖擊,欣賞傳統曲藝的觀眾大為減少。
在這種形勢下,曾經在民間舞臺上盛極一時的安丘大鼓慢慢沉寂了,由于安丘大鼓的許多曲目都是口耳相傳,許多優秀的曲目已經失傳,安丘大鼓已出現后繼無人的困境。
安丘大鼓作為多種民族藝術形式融合的結晶,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對它的保護與開發已是迫在眉睫。為此,安丘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建立了東路大鼓專業檔案,收集整理曲目、曲牌及錄音、錄像資料,到目前已搶救整理出《劉秀下南陽》等50多個曲本。并組織曲藝專家深入到鄉村,走訪民間老藝人,挖掘整理傳統曲目,錄制音像資料。姜國治、代云等老輩的安丘大鼓的傳承人,更是積極搜集整理傳統曲目,出版理論專著,并舉辦安丘大鼓培訓班,傳徒授藝,培訓出了一批安丘大鼓的青年繼承人。如今,安丘大鼓已被列入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丁淑紅、丁麗華、董志香、陳宗花、鞠樹堂等新一代的藝人成為演出的骨干力量。
如今,安丘大鼓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新創作出了反映社會新生活的《張老哥投資記》、《丁秀英盼夫》等優秀曲目,并多次演出獲獎,讓安丘大鼓重新回到了鄉村的舞臺上。
記者馮硯農通訊員陳鑫曹昭民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