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東路大鼓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諸城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640
苗桂富,男,1953年生,諸城市百尺河鎮崔家莊村人,現任諸城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潛心勤學苦練,苗桂富成為眾多說唱演員中的佼佼者。隨后苗桂富被調進百尺河電影隊用諸城大鼓搞幻燈宣傳,由于效果突出,被選調參加了全省幻燈會映,其中節目《周鐵蛋》被選中晉京匯報演出。
80年代以來,苗桂富先后主演了諸城大鼓《包公勸嫂》、《探月亮》、《諸城十領先》、《婆媳情》、《擂臺選婿》、《二娥比翼雙高飛》等優秀曲目,其中《愛的奉獻》、《賢惠媳婦找婆婆》分別在省市獲獎。1998年5月,中央電視臺攝制了《諸城大鼓及其傳人》專題片,向全國推介諸城大鼓及其傳人苗桂富。
90年代以來,苗桂富多次率團隊在全市春節電視晚會上演出諸城大鼓節目。
2007年,諸城大鼓被審定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桂富被確定為"諸城大鼓藝術傳承人"。
2008年6月被確定為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現任諸城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愛的奉獻》、《賢惠媳婦找婆婆》分別在省市獲獎。
1998年5月,中央電視臺攝制了《諸城大鼓及其傳人》專題片,向全國推介諸城大鼓及其傳人苗桂富。
老干部之家枕巖
[黨員交流] 諸城非遺——諸城派東路大鼓
發表于 2015-12-17 14:02:15
諸城派東路大鼓是流行于諸城市百尺河鎮一帶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起源于唐、宋時期的白龍山藥會。此時期的民間故事、傳說、民間小調受宋代末期“鼓子詞”的影響,形成了大鼓。
清末民初諸城大鼓日臻完善,把木魚改成書鼓,把敲鐘改為打鋼板,形成了把說、融唱、演、情為一體的民間文藝形式。之后,流行區域逐漸擴至魯東地區,所以又稱“東路大鼓”。其曲調清新質樸、活潑流暢;唱詞接近生活,雅俗共賞。其說唱形式靈活多樣,內容新穎。
傳承譜系:臺五——邱元清——孫耀倫——王仲欣——王傳功、隋廷玉——苗桂富——苗娜
1998年5月,中央電視臺拍攝錄制了“諸城大鼓及其傳人”的節目,向全國播放。
360百科
東路大鼓是一種山東濱州、濰坊地區的漢族說唱藝術。分為濱州東路大鼓和諸城東路大鼓,諸城東路大鼓簡稱"諸城大鼓",其前身是"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早在清朝末年,東口大鼓便在諸城流行。其演唱形式是:一般采用大鼓(支在三腳架上的扁鼓)和鋼板(浮板為月牙形、底板為長方形)伴奏,演唱者邊擊鼓、板,邊說唱,唱詞為韻文,兼以散文念白,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東口大鼓的曲調剛健有力、活潑流暢,語言通俗質樸,深受群眾喜愛,故當時以說書為業的民間藝人數不勝數。
目錄1基本信息2曲藝概述3表演形式4代表人物5演唱風格6曲藝發展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東路大鼓
所屬地區:山東濰坊諸城市
遺產編號:Ⅴ-41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諸城市
遺產級別: 市
二、曲藝概述
“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早在清朝末年,東口大鼓便在諸城流行。其演唱形式是:一般采用大鼓(支在三腳架上的扁鼓)和鋼板(浮板為月牙形、底板為長方形)伴奏,演唱者邊擊鼓、板,邊說唱,唱詞為韻文,兼以散文念白,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東口大鼓的曲調剛健有力、活潑流暢,語言通俗質樸,深受群眾喜愛,故當時以說書為業的民間藝人數不勝數。知名的有:臺五、丁四、張老十、王仲高等,其中尤以臺五、丁四成就最高,時有“南有丁四、北有臺五”之說。當時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回龍記》、《金簪記》、《絲絨記》、《繡鞋記》、《香蓮帕》、《劉公案》等,另有《呂洞賓戲牡丹》、《羅成問卦》、《單刀赴會》、《拷紅》等小段。常見的說書形式有集市說書、廳房說書、炕頭說書三種。
三、表演形式
集市說書者多為民間職業藝人,以說長篇為主,這集說罷,欲知后事,下集分解,聽眾興趣盎然,欲罷不能,下次逢集自然還會來聽。此類說書者常說的書目有《劉公案》、《濟公傳》、《楊家將》、《武松》等。廳房說書是指地主豪門把說書高手請至家中廳房演唱,主人茶余飯后借聽書聊作消遣,以助雅興。說唱的內容多為才子佳人一類的風流韻事,諸如《四海棠》、《香蓮帕》等??活^說書者多半是業余的,其方式為一人說唱或照本宣科,時而解說,家人及鄰居圍坐炕上,洗耳靜聽。說唱的內容主要涉及家庭倫理之類,諸如《巧奇冤》、《繡鞋記》等。
四、代表人物
臺五是“東口大鼓”的集大成者,而深得臺五、張老十等“東口大鼓”名家三昧真傳的王仲欣,則在學習和繼承這一流行于諸城的民間曲藝的基礎上,積10年創作和說唱經驗,把“東口大鼓”發展為“諸城大鼓”。王仲欣是相州鎮學究村人,自幼酷愛大鼓,曾多次向臺五、張老十等人請教,加之他天資聰慧,很快掌握了演唱大鼓的技巧。1958年秋,時為小學教師的王仲欣調到縣農業展覽館,接受了以大鼓的形式宣傳大豆豐收經驗的創作任務。他以“東口大鼓”為基礎,吸收臺五唱腔精華,取眾家之長融為一體,記成簡譜,正式定名為“諸城大鼓”。他利用諸城大鼓這種新形式創作的《諸城大豆喜獲豐收》這一具有新內容的節目,搬上舞臺演出后,立即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一連幾十場,觀眾座無虛席。1960年2月,諸城大鼓節目參加了昌濰專區匯演,被評為優秀節目,濰坊文化館、廣播站均錄音播放,一時轟動了濰城。同年3月,諸城大鼓節目組隨昌濰專區文藝代表團赴濟南參加山東省職工業余文藝匯演,又被評為優秀節目。自此之后,一些兄弟縣市的文藝愛好者相繼來諸城學習大鼓,東路大鼓開始流傳,為更多的群眾所喜聞樂見。
五、演唱風格
東路大鼓的演唱風格為:清新豪放,剛柔相濟。伴奏除用傳統的鼓、板、三弦外,又加了墜琴。唱腔基本固定,過門有規律可循,即板起板落(頂板唱,腔落板),抑揚頓挫分明;首句多以中音“5”起興,音調悠揚,節奏舒緩,具有“振場”的作用,中間插入念白時,唱腔嘎然而止,名曰“快結尾”,有人弦俱寂之奇;結尾句一般收束在中音“1”上,又名“慢結尾”,有曲盡韻余之妙。演唱者注重舞臺形象美以及“聲”和“情”的結合,講究唱曲兼唱情,因此格外能打動聽眾。
六、曲藝發展
上世紀60年代以后,東路大鼓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不僅注入了民歌成分,同時揉進了茂腔音調,演出形式亦趨向多樣化,在全縣匯演過程中,出現過不少獨唱、對唱、群唱的優秀節目。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傳統劇目的恢復上演,諸城大鼓曾一度出現繁榮局面。但進入80年代后,因受流行歌曲等其他藝術形式的沖擊,這一曲種已是門庭冷落,幾近消亡,僅在一年一度的全市春節文藝晚會上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