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東路大鼓
從藝年限:11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諸城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504
王桂東,男,1978年2月生,山東諸城百尺河社區人,2009年注冊成立民辦培訓學校,現任諸城市明星藝術學校校長、諸城東路大鼓研究會會長,東路大鼓第四代傳承人,“東路大鼓”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諸城大鼓是諸城的地方文化遺產。早在多年前,常鳴老師就整理出了百尺河大鼓的曲譜,為研究諸城大鼓提供了音樂論證的基礎條件。
2014年又申報了“濰水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大鼓傳習所”,向社會開放,義務傳授演唱東路大鼓。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中央電視臺“影像志.諸城篇”專門采訪了王洪相、王桂東二人,并在中央電視臺視十頻道反復播放了王洪相演唱的《明德舜帝》唱段。
2015年4月指導諸城大鼓《育人楷?!肥谟杞皙劮Q號。
2015年4月指導的諸城大鼓《喜唱豐收》授予金獎稱號.
2015年8月指導的諸城大鼓《花開日記》授予一等獎。
2018年7月指導的諸城大鼓《唱響龍城》授予三等獎稱號。
2015年諸城市新年春節晚會,培養的王帆等四名小學生演唱的東路大鼓唱段《愛的奉獻》獲得了一等獎。
濰坊市”全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啟動
2016-06-12 18:05:25
下午,在全國第十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濰坊市舉辦全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啟動儀式,各縣市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分管領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2015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儀式。
活動伊始,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表彰了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優秀單位。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姜燕被評為2015年度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范傳承人;“鄉音綿綿貫龍城—諸城市茂腔保護振興工程”專題片被評為濰坊市2015年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亮點工作;諸城市茂腔綜合傳習中心被評為濰坊市2015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傳習場所;《舜風遺韻——諸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讀物;諸城文化館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六個一”建設先進單位;諸城市非遺保護中心陳柏林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諸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傳承人郭運貴、丁凱、董長安、宋建明、劉桂英、王桂東、李樹梅、鐘珊、姜燕、李治國、趙梓皓等11人被認定為2015年度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諸城市參與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項工作取得了大滿貫的豐碩成果!
表彰結束后,參會人員參觀了濰坊古琴藝術傳習中心暨中國古琴藝術展,隨后統一乘車赴高新區清平小學觀摩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教育基地,坊子區王家莊子村濰坊風箏綜合傳習中心。
深受群眾喜愛的東路大鼓
時間:2014年10月18日 作者:臺見新 來源:聯合日報政協山東省委員會機關報
“東路大鼓”是在山東東部廣為流行的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演唱藝人的不斷藝術加工,至明清時期廣泛傳播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皷|路大鼓”和“西路大鼓”是山東曲藝界光彩奪目的一對孿生姊妹花,兩路大鼓合成了“山東大鼓”。因此,“東路大鼓”是“山東大鼓”必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東路大鼓”主要受當地“蓮花落”、“周姑戲”(茂腔)等地方戲的影響,其典型特點為,演唱藝人一手挾一副月牙板(鋼板),一手擊打支架上的扁鼓,兼以三弦伴奏;說為白話,唱為茂腔,以剛健、明快、活潑、流暢、優美、詼諧見長。演唱藝人集說、唱、演、奏、評于一身,精、神、氣于一體。唱詞多采用民間流傳的歷史故事、傳說或武俠、公案、小說等。主要流行在濟南以東的青州、萊州、登州以及武定府(今惠民一帶)部分地區。為了區別流行于山東西部濟南、兗州、東昌(今聊城一帶)地區的“西路大鼓”,因而稱為“東路大鼓”?!皷|路大鼓”典型代表是“東口大鼓”(亦稱老東口)?!皷|口大鼓”歷史悠久,始于秦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以發源地諸城為中心,廣泛流行于高密、平度、膠州、青島、日照、五蓮、安丘、濰縣等廣大地區,覆蓋山東半島,影響整個山東,輻射全國。清末民初,“東口大鼓”達到了鼎盛時期,尤以青島劈柴院“臺五說書場”最為有名。
臺五,生于1868年,逝于1948年,諸城市百尺河鎮臺家大村人,著名的“東路大鼓”集大成者。他12歲拜師學藝,15歲出徒,18歲自立門戶,20歲在青島劈柴院走紅。先后在濟南、天津、北平、沈陽、南京、杭州、上海、洛陽、西安、太原等地演唱,足跡遍及長城內外,鼓響大江南北,并與各地大鼓藝人切磋技藝,汲取各派演唱藝術精華,因而,臺五大鼓演唱藝術造詣尤深,頗負盛名,深受各地大鼓藝人推崇。這一時期,“東路大鼓”演唱藝人中比較有名的還有丁四、王仲高、張堯實、胡先民、孫雙賓等。他們活躍在鄉疃城市,把“東路大鼓”不僅唱紅了山東大地,而且影響到全國各地?!皷|路大鼓”曾經對全國各地大鼓流派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山東快書”產生了重大影響。
繼臺五之后,“東路大鼓”的第二代傳人劉三嘎、莊洪奎、李英、范炳順、王仲欣等又把“東路大鼓”藝術唱紅了膠東大地。其后的六十年代,臺五的另一位弟子、著名“東路大鼓”藝人王仲欣在傳承的基礎上,把“東路大鼓”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來,并更名為“諸城大鼓”。一曲《諸城大豆喜獲豐收》唱響了山東,受到省內外曲藝界人士的好評。八十年代諸城大鼓的第三代傳人苗桂富不斷創新,曾在全省巡回演出,受到原省委書記白如冰、北海艦隊司令員等人的贊許。2008年中央電視臺記者對苗桂富進行了專門采訪錄制。2007年諸城市將“東路大鼓”申報為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命名為“諸城東路大鼓”,苗桂富被確定為“諸城東路大鼓”第三代傳承人。
時過境遷,如今,“東路大鼓”不再輝煌,已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為了搶救和發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在臺五后裔、諸城東路大鼓藝術研究工作者臺見新、諸城東路大鼓樂師王洪相、諸城東路大鼓第四代傳人苗娜的主持下,在傳承的基礎上,組建了“諸城東路大鼓藝術團”。在諸城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諸城東路大鼓藝術團”不僅組織人員深入挖掘傳統段子及評詞,而且不斷創作出新的優秀作品。同時,更加注重新人的培養,諸城東路大鼓第四代演唱藝人苗娜、王桂東、董硯秀、劉洋等正在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