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3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曬鹽技藝,鹵水制鹽技藝
從藝年限:3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默銳鹽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670
楊樹仁,男,1969年5月生,山東默銳鹽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是當前壽光鹵水制鹽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
1990年大學畢業后,楊樹仁來到父親工作的鹽場,從事原鹽生產工作。在熟知鹵水制鹽技藝的各個工序基礎上,他與老工人共同規范了修灘、制鹵、結晶管理技藝等制鹽方法,編寫了《鹵水制鹽技藝》。
鹵水制鹽歷經幾千年,可視為中國古代沿海制鹽技藝的活化石。壽光曾是商王朝的制鹽中心,也是國家食鹽官營的起源地,對研究我國制鹽歷史、制鹽與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地下鹵水制鹽技藝流程較為復雜,操作要求高,是鹵水與自然氣象的奇妙結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價值,是世界制鹽工藝的奇葩。地下鹵水制鹽的原理和技藝流程,體現了歷代鹽工的精湛技藝與杰出的文化創造精神。與制鹽技藝有關的行業規矩、諺語短謠以及故事傳說,體現了傳統道德與樂觀精神??梢钥闯?,鹽的制作技藝不僅是一項特殊的生產活動,還是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
為保護鹵水制鹽技藝,墨銳公司建立傳承基地和鹵水制鹽技藝館,廣泛收徒,口傳身教。積極支持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成立“中華鹽宗夙沙氏科技文化研究會”,弘揚中國海鹽文化。同時,墨銳公司預計將投入資金700萬元,用于鹵水制鹽技藝的調查、挖掘、征集、建檔、保護,建設鹵鹽技藝文化館、鹵水制鹽技藝培訓中心等。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制鹽起源于商、周時代。據《尚書?禹供》載,這一帶“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稀”;商周時期用陶罐納鹵煮海,稱之“煮海為鹽”;漢代,煮鹽改為煎鹽;明朝,煎鹽改為熬鹽;清初,開始灘田曬鹽至今。
制鹽工具古今不同,但修灘、上水、制鹵、結晶、收鹽等工序基本一致。修灘:蒸發池、調節池扒壓1至2次,結晶區扒壓3次,使其土壤達到最佳含水量,最佳密實度,做到池底堅實平整,不滲漏。上水:提取地下鹵水的方法。井距不少于150米,大口井深6~8米,機井深60~80米,制井時先用紅泥封住淡水層,咸水層井管外用沙填實,使井水濃度高、水量大,井水提出后,入儲水圈備用。制鹵:制鹵是利用自然條件將井水逐漸濃縮成飽和鹵的過程。結晶:結晶是制鹽的主要工序,古代用煮、煎、熬法,近代以后主要是灘曬。收鹽:用鹽耙將鹽堆起,然后將鹽運出入坨。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編寫了《鹵水制鹽技藝》。
鹽田已經曬出的部分結晶
對話楊樹仁
作者:記者
秦景光 高文淙 發布時間:2013-1-15 15:36:53
楊樹仁,山東默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鹵水精細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
在采訪楊樹仁董事長之前,我們聽過從員工到高管,諸多默銳人對自己老總的多種評價。一個顯見的共識就是,楊樹仁并非僅僅在經營和管理一個企業,而是將此作為一項事業,對員工、對企業、對社會,都有著極強的責任感。
其中,文化辦主任、尚易咨詢公司總經理楊樹人的幾句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眼里,這個與自己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默銳董事長,可以用幾句話來形容——“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事非常大氣,讓人覺得非常有出息,很有智慧。凡事舉重若輕,多么大的苦難,多么紛雜的工作,在他的清晰思路下,一切都非常簡單。他與一般企業家有所不同,說社會責任也好,說品質高貴也好,他想做的不僅僅是一個企業,而是一番偉大的事業?!?/p>
2012年7月到9月,記者多次赴默銳采訪,數次與楊樹仁董事長見面。印象中,他一直很忙,為企業,為員工,為聯盟,為行業,一直不停的奔波。有趣的是,每次出差回來之后,楊樹仁總會針對企業發展提出一些新的觀點,乃至有高管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每天都得需要學習,否則跟不上楊總的思路。言語中,透露出對這位睿智的企業領航人的敬佩。
當記者提及想對他做一次專訪時,楊樹仁董事長總是搖搖頭,說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小事”。
8月底的一個深夜,默銳總部一樓大廳,楊總終于有時間坐了下來,與記者面對面聊了聊“家?!?。
談聯盟
我對這個行業有感情 就想切切實實做點事
記者:楊總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采訪。作為鹵水精細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理事長,您如何看待聯盟?
楊樹仁:把一個企業辦好是企業家的責任,把企業變成產業要靠政府主導,而把產業優勢整合要靠聯盟來打造。當初成立聯盟的本意,是想通過抱團發展的形式,避免企業間無序低層次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同時充分利用資源,做好各成員單位技術開發上的分工,提高產業附加值和集中度,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聯盟成立這幾年來,通過交流、溝通,聯盟各成員單位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通過長期探討,使產品互相規避,避免了一些惡性競爭,實現了抱團取暖,科技凸顯,和諧發展。
記者:據了解,在聯盟成立這幾年,您和默銳為聯盟做了大量的工作。
楊樹仁:在聯盟成立前期,在資金和人員上,默銳確實付出了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但我并沒有覺得這有什么。有句話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對這個行業有感情,只想切切實實做些事。溴素開發本身是一個雞肋產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只有我們這些傻的可愛的人才會對這個行業有感情。用聯盟郝秘書長的話說,這是一項我們不以此為生,而以此為榮的事業
其實這也是一個傳承,我爺爺、父親都是衛東鹽場的工人,都是這個行業內的人。我對這個行業有很深的感情。
還有一點,企業與聯盟兩者的發展誰也離不開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的企業在壽光這個地方要繼續發展,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同行業企業所共同面臨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而一個行業的問題,最好要通過聯盟的方式來解決。這幾年,通過做聯盟的工作,對默銳也有好處。通過樹立聯盟的發展目標,我們梳理了默銳的企業戰略,因為我可以跳出默銳看默銳,總結得失,吸取教訓,明確目標,看清未來。而通過聯盟對產學研的運作,默銳的技術創新工作獲得了進展,整個行業也獲得了發展,對默銳來說,也有很大益處。
談默銳
默銳“死”過三次 每次磨難都是提升
記者:楊總,在接觸默銳的這段時間里,我非常敬佩默銳的企業精神。從衛東鹽場的一個車間,到現在的規模,可以說非常的不容易,也非常的不簡單。作為默銳的領航人,如何評價默銳這十幾年的發展?又是什么支持著你和默銳一直走下去?
楊樹仁:一路走來,我們企業也曾出現過幾次危機,甚至可以說,默銳“死”過三次。但是,每遇見一次磨難,對企業來說都是一次質的提升。這幾次危機,都是默銳非常寶貴的財富。
企業能走到現在,我感覺是對企業、對員工、對社會的責任和一份鹵水化工人的使命感支撐著我。
雖然企業到了今天,但我一直覺得我只是做了很小的事,企業能有今天,離不開各級政府、科技系統和金融系統的支持,離不開我這幫兄弟、默銳的這個團隊。
記者:默銳在發展中遇見過的磨難,或者說您剛才說的“死過三次”,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楊樹仁:第一次出現困難是在我們16個人開始創業的那段日子。當時是在1996年,衛東鹽場給了我們30萬的流動資金,要求我們每年交5萬元的利潤。當時衛東鹽場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國有企業,我們的員工基本上是以停薪留職的名義出來的,僅憑一腔熱血和對資產的責任意識成立了精細化工廠。由于對市場的認識模糊,運作不科學,在半年的時間內就把公司給的30萬給花光了,甚至生產出了40多萬元的廢品??梢哉f,壓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我們當時員工去運原料,都用地排車——這是我們當地的一種手推車,非常的吃力,也非常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跡,也可以說是一次冒險。當時,經過技術人員的努力,把二溴醛這個產品的純度從85%左右提高到了95%。但我們心里沒有底,不知道能否得到客戶的認可。我就賭了一把,跟業務員一起到了客戶那里,跟客戶簽了一個賣身契,就說如果因為試用我們的產品給你們造成經濟上的影響,責任和損失由我們全部承擔。
說實在的,我當時心里沒有底,忐忑不安。我們在外面等著,人家試用,但試用以后,通過我們的這個產品,客戶每生產一噸產品,就降低了兩萬元的成本,客戶給了我們很高的評價。
從那以后,我們就把產品市場推廣開了,企業也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階段,可以說這一次質量的提升,對客戶的承諾我們也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第二次比較大的危機是在改制的時候。當時,我們相關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基本上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因為,我們在成本及技術各個方面都沒有優勢,當時衛東鹽場經濟也不是太好,不可能給我們很大的投入。而且,由于前幾年企業的產品都比較正常,比較紅火,大家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改制,不開發新產品,企業就可能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跟領導不斷溝通,進行了改制。但改制以后,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了,我們是從2000年元旦開始正式獨立運作,半年的時間,我們整個公司賺了420塊錢,這個數字我終生難忘。當時改制了,廠里已經有了百十號人,能不能支撐下去?企業能不能生存下去?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怎么辦?我們只能開發短平快的新產品,所以當時也有些急于求成,一年開發出多個產品,比如說,β-溴苯乙烷、溴氯丙烷都是那個時候開發的,這些產品可以說是救了我們的命。
第三次危機是在2002年和2003年,當時我們犯了急于求成冒進的錯誤,一個是投入1500萬建了現在的二廠,但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兩年內基本上沒有打開市場。還有一個是王高溴丙烷工廠的建設,在客戶那里造成一千多萬的資金壓力,可以說是不堪重負。
記者:非常困難。
楊樹仁:對,非常困難,但是我們還是挺過來了。這就是默銳歷史上的三次危機,每次危機我基本上都是失眠半年。幸運的是,我們都挺過來了,而且每一次危機都帶來一次很大的提升,第一次是靠質量戰勝了危機,第二次是靠產品開發度過了危機,第三次是由于企業急于求成造成的,給我們帶來了教訓和經驗?,F在的企業都在講發展再發展,其實不死才是硬道理。
談員工
有這樣的一幫兄弟 我非常感動和自豪
記者:其實,這些曾經的磨難都給默銳帶來了不同的教訓,甚至可以說帶來了一些機遇,雖然這些機遇都是被逼出來的。
楊樹仁:對,當時我想的最多的還是要堅持挺過去,否則整個企業就不可收拾。經過這些磨難,默銳形成了一個團結、有戰斗力的團隊,這是一個能打勝仗、敢打硬仗的團隊。沒有經過困難洗禮的企業,沒有經過九死一生的企業就是曇花一現,也沒有團隊精神可言,那不叫企業。
記者:在接觸默銳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的默銳人身上都有一種堅強、拼搏、熱愛企業的精神。
楊樹仁:有時候我也非常感動和自豪,有這樣一幫兄弟和這樣一個團隊。默銳的二十四字方針“塑魂取勢、守正出奇,競道機制、八榮八恥,戒愛福利、尊嚴落地”是對企業戰略的定位,更是對企業員工的厚愛,從而能使公司上下形成一種氛圍,一個積極向上的能量場,以推動和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記者:在默銳的“雙十”展覽館里也看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感動的事跡,楊總能不能講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楊樹仁:大約在2001年11月份吧,當時我們在王高建廠,由張偉華挑頭,這個工程真正體現了團隊的戰斗力和吃苦團結的精神。一個月的時間,在冰天雪地里建設工廠,他們每天晚上基本上12點之前都在工作,那時候還在下雪,條件很艱苦,但可以說他們創造了默銳歷史上一個速度奇跡,應該說這是令我最為感動的一件事情。
甚至可以說,我的責任感是被我們這一幫兄弟感動出來的,假如你不負責任,那真是一個罪人!
在我的心目中,有六大關系,員工、客戶、政府、專家、金融、股東。在這些關系中,員工是排在第一位的。員工是親骨肉,我要通過默銳的規定以及相應的福利政策讓員工們在默銳活的有目標、有希望、有尊嚴。所以,原則上,默銳從成立那天起就要讓員工在衣食住行和成長方面每年都有所提升,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企業非常困難,那年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員工的收入仍然增加了10%,但是那年公司股東沒有分紅。
記者:這點非常的不容易。
楊樹仁:我一直把他們當做一家人,從2009年開始,默銳為員工的父母每年查體一次。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吧,我們的收入開始向基層員工傾斜,還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企業中高層自動降薪10%到40%,但是我們基層員工的工資漲了10%左右??梢哉f,他們是默銳的財富,他們與默銳是利益共同體。
談責任
默銳不斷發展的過程 也是奉獻社會的過程
記者:在外界看來,默銳一直是一個社會責任感非常強的企業,包括楊總您本人,不管是不是默銳的員工,給您的評價都是一個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楊樹仁:社會責任是企業,也是企業家的應做的一件事情,這是義不容辭的,不做不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關注到這一點。
對默銳來說,從創業之初,我們就意識到,履行公共責任是一個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所以默銳一直致力于做好企業公民這一角色,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反哺社會視為己任,致力于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梢哉f,默銳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逐步奉獻社會的過程。
記者:能不能談談您對社會責任的看法?
楊樹仁:我是這樣看待社會責任的,不能將這件事情空空而談。比如說,企業的環保問題就是社會責任的一方面,這是一個企業責任感的底線。我們的做法是,將這一問題與經濟杠桿連接起來,這樣企業才有積極性,也才能繼續做下去,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問題產業化,而不是一味蒼白無力的談社會責任。比如說,在壽光羊口污水處理,一直是個大問題,而由于缺水的原因,工業用水缺乏也是個問題。我們把這個問題辦成產業,在解決污水的同時,也解決了自身以及附近一些企業的用水缺乏問題,也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梢哉f,是一舉多得,實現共贏。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將企業責任持續的做下去。
記者:能不能具體介紹下這個項目。
楊樹仁: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中水回用項目。中水回用,就是將化工產生的污水通過深度處理,形成可以循環利用的工業用水、消防用水、綠化景觀用水等,建立“水銀行”。通過項目不僅可以解決化工污水問題、改善環渤海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且能夠解決企業用水短缺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和極強的示范效應。
另外,早在2009年,默銳就投資擴建了污水處理廠,大大改善了周邊環境。為附近居民營造了清新、整潔的生活氛圍。
記者:社會各界對默銳的評價都很高,稱默銳是一個有擔當的企業。我們也注意到,在公益事業方面,默銳付出了很多。
楊樹仁:在過去這些年,在支撐公益事業方面,公司確實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組織參加抗震救災捐款活動、每年扶持殘疾人、捐資助學、修路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談創新
沒有技術創新 就沒默銳今天
記者:作為一家鹵水精細化工企業,默銳對技術創新可以說一直堅持不懈,這些年是如何做到的?
楊樹仁:我們一直把創新率先、平臺凸顯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翱萍寄J、和諧持續”,是我們這幾年發展的目標和重點??梢哉f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默銳的今天。
記者:默銳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有多少?
楊樹仁:用個玩笑話說,默銳一直是在用“腐敗”的眼光來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和支持,現在默銳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大約能占到銷售收入的5%左右吧,未來的目標是7%。
記者:在技術創新方面,默銳有沒有自己獨到的經驗?
楊樹仁:我認為,技術創新也好,產學研合作也好,院士工作站也好,都是為企業的發展服務的。
以與濰坊科技學院的合作為例,我們和濰坊科技學院合作共建了企業技術中心大樓,成果共享。另外,我們還聘用了學院的四位教授,他們都是博士,默銳讓他們在企業搞研發,每人負責一個產品線,下車間。我們簽署約定,如果企業效益不好,他們可以回學院做教授。如果企業效益好,他們就繼續做下去。這樣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是產學研合作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我們還與四川大學等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把專家的技術成果及時轉化,并給這些專家一定的股份,這樣就可以說成立了利益共同體,建立了一輩子的聯系。另外,我們的產品,要做就做到極致,做不了世界第一,我們堅決不做。所以,及時向國內外學習很重要。我們在美國設立了技術開發中心,把全世界最好的技術吸收。
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企業要靠不斷技術創新、不斷開發和更新產品帶來持續發展。開發新產品必須像家族繁衍后代,否則就短命,這是企業很重要的一個生命線。
記者:默銳在這方面有沒有遇到過挫折?
楊樹仁:在歷史上,我們總共開發了有三十多個新產品,但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十多個,其余的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逐步退出了,現在看來,其實都可以算是決策失誤,這是我們的教訓。當然,在以后,我們還會繼續開發新的產品,也可能還會有失誤,但創新不會也不能停止。
記者:創新無止境。
楊樹仁:對。我常說,企業沒有永遠的成果,只有永遠的創新;領導沒有永遠的笑顏,只有永遠的思索;管理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永遠的精進。
談未來
企業要像榕樹 做到獨木成林
記者:您如何規劃默銳的未來發展?
楊樹仁:在我看來,一個企業如同一棵榕樹。我們都知道,榕樹最大的特點就是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能夠實現“獨木成林”,甚至可以說,榕樹在這一點上是木本之王。對于一個企業來講,企業文化是樹根,發展戰略是樹干,市場客戶是樹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只要做好了這幾點,一個企業就會像一棵榕樹一樣,做到“獨木成林”。
這是我常對員工講的“榕樹法”,也就是默銳的生存法則。此外,默銳還秉承這樣幾個法則。一是“豹子道”,我們都知道,豹子是一種雜食動物,生存能力極強,在自然王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這是我們企業的競爭戰略,只有像豹子一樣,才能做到戰無不勝。還有“問題術”,也就是我上面所談的問題產業化,將問題打造成產業,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共贏。最后一點是“技術器”,就是我上面所說的,技術創新也好,產學研合作也好,院士工作站也好,都是企業發展的一種依靠,或者說是一種方式、工具。這幾點,是默銳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法則。
默銳如何才能成為百年、百強、百億企業?毛主席曾經說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發展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人類總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們只有走進了自由王國,才能釋放出內在潛能、極大地提高效率,進而步入新的必然王國。這樣不斷周而復始,螺旋上升,人類便從一個文明邁向了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文明。
我所希望的,就是默銳在不斷的向更高層次邁進!
鹵水制鹽技藝成國家級“非遺”
2014-08-01大眾日報
壽光某鹽場工人正在用傳統方式制鹽。
本報記者 石如寬 戴玉亮 本報通訊員 孫霞
7月16日,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壽光鹵水制鹽技藝赫然在列,入選傳統技藝中的制鹽技藝。
鹵水制鹽技藝是以地下鹵水為原料,利用灘涂,結合日光和風力曝曬、蒸發,制取飽和鹵水,進而結晶制取原鹽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分布在萊州灣南岸壽光一帶。
壽光制鹽已有4000年
“世界制鹽莫先于中國,中國制鹽莫先于山東?!眽酃獗辈垦睾5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鹽業生產基地。據歷史文獻記載,壽光制鹽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歷經商周時期的煮鹽、漢代的煎鹽、元明時期的熬鹽、清初至今的曬鹽等發展階段。
清初,壽光官臺場為重要鹽產地之一,雍正、乾隆時實行“恤灶惠商”,鹽灘發展到292副,年產鹽7500噸。1908年,鹽灘發展到405副,年產鹽5萬噸。到1949年,鹽田達1153副,年產原鹽9萬噸。
新中國成立后,壽光鹵水制鹽技藝不斷完善和發展,結晶池由平曬改為塑膜苫蓋,原鹽生產由季節性產鹽變為一年四季產鹽,年產原鹽500萬噸。
壽光鹵水制鹽自先秦時期汲地下鹵水到現在的抽取地下鹵水曬鹽,取鹵—蒸發—結晶成鹽,其打井、修灘、取鹵、制鹵、結晶等技藝工序,都是靠人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和感觀把握進行,口口相授、代代相傳。
“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們特別注重對天氣變化的精準觀察,并在實踐中總結積累了許多天氣諺語,便于分析掌握天氣形勢,組織原鹽生產?!鄙綎|默銳鹽盟化工有限公司壽光鹵水制鹽技藝保護工作專門負責人王慧說,壽光地區獨具特色的地下鹵水制鹽技藝由此形成。
鹵水制鹽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壽光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鹽及鹽化工基地。2009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鹽業大會上,壽光被確認為“世界海鹽生產發祥地”。
2012年,中國鹽業協會授予壽光“中國海鹽之都”榮譽稱號。
保護傳承迫在眉睫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勞作模式的轉變,鹵水制鹽傳統技藝越來越被人們淡忘?!蓖趸壅f,鹵水制鹽全憑人的經驗和感觀掌握,富有經驗的老鹽工有的已謝世,有的年事已高,這項技藝的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制鹽工作勞動條件艱苦,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致使鹵水制鹽技藝后繼乏人。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現代工業的發展,機械化勞作逐漸代替手工的傳統技藝,再加上工業用地日漸廣闊,占用大量的鹽田灘涂,灘田面積越來越小,這一寶貴的傳統制鹽技藝目前存在比較嚴重的傳承危機。
山東默銳鹽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樹仁,是當前壽光鹵水制鹽技藝的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氨Wo鹵水制鹽技藝,并使之得到傳承、發展,不至失傳,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睏顦淙收f。
1990年大學畢業后,楊樹仁來到父親工作的鹽場,從事原鹽生產工作。在熟知鹵水制鹽技藝的各個工序基礎上,他與老工人共同規范了修灘、制鹵、結晶管理技藝等制鹽方法,編寫了《鹵水制鹽技藝》。
“保護傳承鹵水制鹽技藝,具有多重價值?!睏顦淙收f,鹵水制鹽歷經幾千年,可視為中國古代沿海制鹽技藝的活化石。壽光曾是商王朝的制鹽中心,也是國家食鹽官營的起源地,對研究我國制鹽歷史、制鹽與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地下鹵水制鹽技藝流程較為復雜,操作要求高,是鹵水與自然氣象的奇妙結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價值,是世界制鹽工藝的奇葩?!睏顦淙史Q,與此同時,地下鹵水制鹽的原理和技藝流程,體現了歷代鹽工的精湛技藝與杰出的文化創造精神。與制鹽技藝有關的行業規矩、諺語短謠以及故事傳說,體現了傳統道德與樂觀精神??梢钥闯?,鹽的制作技藝不僅是一項特殊的生產活動,還是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
為保護鹵水制鹽技藝,墨銳公司建立傳承基地和鹵水制鹽技藝館,廣泛收徒,口傳身教。積極支持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成立“中華鹽宗夙沙氏科技文化研究會”,弘揚中國海鹽文化。同時,墨銳公司預計將投入資金700萬元,用于鹵水制鹽技藝的調查、挖掘、征集、建檔、保護,建設鹵鹽技藝文化館、鹵水制鹽技藝培訓中心等。
壽光力推鹵水精細化工技術創新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0-03-29 10:18:16
濰坊新聞網3月29日上午訊 3月28日,由13家企業、4所高校和1所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鹵水精細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壽光市成立。這是我市首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解決鹵水精細化工產業的共性問題和關鍵性技術,促進整個產業的提檔升級和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我市北部擁有富含溴素的獨特地下鹵水資源,經過幾十年發展,一批鹵水精細化工企業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已成長為支撐海洋化工經濟的重要力量。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無序低層次重復建設問題,以原料型和中間型產品為主,迫切需要提高產業附加值和集中度,由企業競爭向產業聯盟跨越,實現資源優勢向高端產業優勢轉變。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聯盟,將以高端、精細化和高附加值為目標,聯合國內鹵水精細化工領域的主流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創新合作組織,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戰略聯合研發,拉長鹵水利用產業鏈,為萊州灣沿岸鹵水精細化工產業帶高端化、精益型、內涵式、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聯盟理事長楊樹仁表示,聯盟成立后,將著重在以下五個領域進行技術和系統集成創新:開發新型鹵代與鹵化單元技術,形成較完整的鹵系中間體產業鏈;開發新型高端鹵系與磷系阻燃劑及阻燃材料;打造鹵系水處理劑產業鏈;打造鎂系功能材料產業鏈;開發鹵水資源高效綜合分離技術,真正實現“工廠化制鹽”和“綠色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