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曬鹽技藝,昌邑傳統制鹽技藝
從藝年限:44年
單位及職務:昌邑市瓦城鹽場場長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844
趙懷志,男,1963年生,濰坊市昌邑市人?,F為昌邑市瓦城鹽場場長,“昌邑傳統制鹽工藝”省級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昌邑市瓦城鹽場位于昌邑市龍池鎮人民政府,龍池鎮位于昌邑市西北部,轄27個行政村,7442戶、人口3.2萬,是山東省旅游強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該鎮著力打造龍池特色文化品牌,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文化,其游覽線路為:齊西故居——龍池剪紙——陳干墓——烈士祠——陳氏家廟——孫臏廟——灣塘垂釣——鹽田。
自駕車指南:自鎮政府街向北到齊西村委右拐至齊西村故居群,經院校街至東白塔村南北路至東白陳氏家廟,繼續向北左拐至北白烈士祠,出烈士祠向北經北白塔中心街至官靶路向北至瓦東村經村中心街至王錫芝剪紙處,后經瓦北村至孫臏廟,出瓦北村繼續向北灣塘垂釣隨處可見,過新沙路可見一望無際的鹽田風光。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10月14日榮獲昌邑市“知識改變命運 讀書創造未來”主題征文活動優秀獎。
(2012-08-05 05:41:44)
鹽及鹽化工業是北部沿海經濟開發的重頭戲。昌邑有52公里長的海岸線,宜鹽灘涂開發面積達10.5萬畝,地下鹵水總儲量16.3億立方米。去年以來,該市采取“以鹵度定產量,以產量定稅收”的管理辦法,極大調動了生產者加大投入,加快技術改造的積極性,有利促進了新鹽田的開發和老鹽田改造。僅今年以來,全市就新開發鹽田12萬畝,改造低產鹽田8萬畝,其中新開發鹽田全部按照蒸發池地面鋪膜防滲和結晶池塑苫標準建設,高耗、低產的老舊鹽田也逐步采用塑苫新技術進行了改造,使結晶單產由原來的7噸提高到現在的18噸。目前,全市有大小鹽場123家,總面積70萬畝,原鹽年總產量近180萬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鹽田面積和產量均實現了翻番。在鹽化工方面,引導企業由產品型項目向效益型項目轉變,以開發溴素系列深加工產品為主,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鹽化工產品。目前,該市溴素實際生產能力突破2萬噸,有10多種產品暢銷國內外,其中溴胺和無水溴化鋰分別填補了省內和國內空白。該市灶戶鹽場還充分利用當地紡織印染之鄉的優勢,大力發展企業所需的溴素分散染料中間體這一“對口“產品,先后開發了六溴苯胺、濾餅等中間體項目,實現了溴的多次加工和循環增值,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此外,該市的溴素生產實現了溴鹽聯產,提溴后的鹵水排入鹽田曬鹽,既減少了污染,又實現了鹵水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望無際的海洋,碧波翻滾,讓人迷戀而又迷惑:這么多的海水究竟從何而來? 海水中為什么含有鹽?今后海水是否會越來越咸?
遼闊的海洋占有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面積,地球總水量96.53%是海水??梢?,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么,海水是從哪里來的?海水中為什么含有鹽?今后海水是否會越來越咸?這些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
要回答海水從何而來的問題,首先要追溯到60多億年以前。當時,無數微粒物質在空中聚集,相互混合,成為一個個塊團。這些塊團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又互相碰撞,互相結合,由小變大,最后逐漸形成了一個原始的地球。地球最初的溫度較低,各種輕重物質混合在一起。后來經過漫長的演化,由于絕熱壓縮作用,地球內部開始變熱。又過了許多萬年,熾熱的地球開始冷卻,整個固體的地球表面變得凹凸不平,其中大面積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海洋盆地。
那么,海水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對此認識不一。一些人認為水是地球固有的,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云中凝聚出來以后,便攜帶有這部分水,起初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在于礦物與巖石中。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巖石彼此間相互擠壓,在地下被擠壓出的水氣越積越多,不斷聚集匯合,終于使新生地球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震,引起猛烈的火山爆發。這時,受到擠壓的大量水氣,隨著地震及火山爆發從地殼中呼嘯而出,進入空中遇冷凝結,先變成云,再變成雨降落到地面,匯集到原始的洼地中,從而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
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上的水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最近,美國衣阿華大學的一些科學家,從人造衛星發回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線輻射照片中發現,在圓盤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二三分鐘,面積約有2000平方公里。經過仔細檢測分析,他們認為這些斑點是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沖入地球大氣層造成的。
有的學者認為,金星、火星和月球上原先也并不是沒有水,而是因為有的質量太小(月球和火星),沒有足夠的引力,致使原有的水全部逃逸;有的表面溫度太高(金星),也無法維持水的存在。地球由于條件適中,就使原有的水能夠長期保存下來。因此他們認為,能從地球近鄰目前的貧水狀態來推論地球時期也是貧水的。
關于海水為什么含鹽的問題,科學家們基本上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他們認為,海水并不是一開始就充滿鹽分的。由于地球上的水不停地運動,不停地循環,每年從海洋表面蒸發掉的水分就有1.25億噸之多。這么多的水又會變成雨降落到陸地的每個角落,它們潺潺而流,不斷地破壞巖石,沖刷土壤,把巖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質(絕大部分是鹽類物質)帶入江河之中,最后江河百川歸大海,水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海洋。
就這樣,海洋源源不斷地從陸地上得到鹽類物質,而在海水的蒸發過程中,這些鹽類卻又不能隨水蒸氣升空,只能滯留在海洋里。如此周而復始,日積月累,海洋中的鹽類越積越多,經過幾百萬年甚至更久,海水中積累起來的鹽分就十分可觀了。
既然海水中已含有這么多的鹽分,而且還在不斷地從陸地獲得鹽類物質,那么海水是否會永無止境地越變越咸?會不會將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呢?
大家知道,當今世界上最咸的水域是著名的死海,它的鹽分含量比海洋平均數高許多倍,以致幾乎所有的生物都無法在里面生存。原因是它和海洋不相通,又地處炎熱環境,水分蒸發速度遠遠超過海洋,所以鹽分就聚集得更多。
聯想到死海,人們不禁會擔心:海洋是否也會面臨沒有生物的結局?但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隨著陸地可溶性物質不斷進入海洋,達到一定濃度后,便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底部,就像明礬能沉積水中的雜物那樣,使海水變清。還有一些物質,雖然本身是可溶的,但卻能與海底的物質結合起來。此外,許多物質還會被各種海洋生物所攝取,待它們死去,隨尸體沉入海底。另外,狂風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陸地上,溶解的鹽分也隨之上岸,這也是鹽分回歸陸地的一種途徑。
關于海水將來是會變咸還是變淡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不過許多專家都認為,海水在某一時期內會變咸,而在另一段時間內又可能變淡,總體來說海水的咸度會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9摘自《網易科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