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快書,諸城竹板快書
從藝年限:64年
單位及職務:諸城市曲藝家協會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754
宋新民,男,漢族,1940年9月出生,諸城市大華社區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竹板快書代表性傳承人,濰坊民間藝術大師,現工作于諸城市曲藝家協會。
小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迷上了快板。從13歲開始打快板,18歲憑著出色的竹板功底,從學??邕M軍營,開始在軍營歌舞團嶄露頭角,一次演出,遇到了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高元鈞老師,并得以肯定,還給命名了一個正式的稱謂,就叫“竹板快書”。從此,竹板快書很快在曲藝界獨樹一幟,自成一派,也贏得了竹板快書第一人的美譽。
1990年回到老家諸城,打著打著竹板又演起了小品,成功地將快板和小品高度融合,而一發不可收,成了家喻戶曉的小品明星。1996年開始,連續17年應邀參加諸城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
近些年,宋新民創作了近百個如《大年夜》、《撿破爛》、《老村長》等關注農村農民生活為主的好作品,這些作品積極向上,類型多樣,總是給人們帶來更多歡樂的同時,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1994年,全國電力文藝匯演獲一等獎。1995年,全國“重鋼杯”小品大賽榮獲二等獎,同年又獲“晉冀魯豫津”十大笑星。1995年至今,獲山東省文化廳舉辦的文藝獎一等獎4次,二等獎2次。2010年,《兩棵樹》獲山東省第六屆小品曲藝大賽二等獎。
2008年3月,“竹板快書”成為了省非遺項目,他也成為了該項目的傳承人,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多帶幾個徒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竹板快書,也讓竹板快書給更多的人帶去歡笑。為了能更好的將竹板快書傳承下去,他在諸城文化館設立了竹板快書學習班,免費教學生學習竹板快書。
1995年獲“晉冀魯豫津”十大笑星。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9月被中共濰市委宣傳部授予第三批“濰坊民間藝術大師”。
1994年全國電力文藝匯演獲一等獎。
1995年全國“重鋼杯”小品大賽榮獲二等獎。
1995年至今獲山東省文化廳舉辦的文藝獎一等獎4次,二等獎2次。
2010年《兩棵樹》獲山東省第六屆小品曲藝大賽二等獎。
發布時間:2016-05-25
諸城竹板快書于2006年申報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作為一個地方曲種,諸城竹板快書傳承一百多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諸城竹板快書是山東諸城一種特有的漢族傳統曲藝形式。演員在演出時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兩頁小板,打起來節奏分明、清脆響亮、吸收運用了鑼鼓經的花點,分搖板、扣板、馬蹄點等多種花樣。
諸城竹板快書運用方言,以說故事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東快書、快板書和數來寶,講究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尤其講究“跳入跳出”,活龍活現、惟妙惟肖、極力渲染??梢蝗吮硌?,也可多人表演。以自創為主,也表演一些傳統段子。
諸城竹板快書以它特有的表現形式置根于諸城,面向全國,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文藝比賽、調演中獲獎,這一支絢麗奪目的藝術奇葩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近期,為傳承歷史經典,保護文化“瑰寶”,密州街道舉辦了非遺“諸城竹板快書”進校園活動。
面對臺下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諸城竹板快書第一傳承人--老藝術家宋新民老師講解了諸城竹板快書的起源、傳承,打快板的要領。他的竹板快書《大郎上學》,活靈活現,引人入勝,掌聲經久不息。讓聽者體驗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竹板快書文化,盡享竹板快書這一文化瑰寶的迷人魅力。
快書第一人的竹板人生
2013年07月06日
一位古稀老人,兩副四頁竹板。他用快書演繹百姓生活,他的節目走進實話實說,崔永元稱他為農民藝術家,老百姓叫他“諸城的趙本山”,而他自己卻喜歡別人叫他老宋,他就是諸城市竹板快書第一人宋新民。
6月30日上午,記者如約來到宋新民老師的家中,宋老師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不說絕對看不出已經74歲的高齡了。作為一名諸城人,記者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宋新民老師的表演,今天見到本人感覺有些拘謹,但宋新民老師的和藹可親、風趣幽默很快讓記者輕松下來,他端出自家院子種植的杏子和桃,開始與記者邊吃邊聊,記者也開始逐漸了解這位為竹板快書奉獻了一生的老人的魅力藝術人生。
孩提時代與竹板結緣
掐指一算,宋新民作為竹板藝術的創始人,竹板已經打了55年,時間可謂綿長,但是要說起他的第一副竹板,其實里面還蘊含著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說著,宋新民就開始帶著記者一起回憶起來。
宋新民很小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迷上了快板,于是就想自己做一副快板。當時,宋新民的爺爺有一張竹子床,據說那個竹子床最起碼得是民國時期或者清朝末年的,算是件有價值的文物。
孩提時代的宋新民,就瞅著那床的腿能做副竹板,于是趁爺爺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把最靠墻旮旯的那條腿給鋸了,然后在底下墊上了兩塊磚。
快板書一般是用兩大五小七頁板,可宋新民爺爺的床腿太短,宋新民只好將就著做了兩大兩小的四頁板,教宋新民打竹板的師傅看了這副竹板直搖頭。
令師傅驚訝的是,宋新民用四頁板打出了七頁板的點,還打出了新花樣,比七頁板的聲音更清脆、震撼。
四頁板跟七頁板在拿法上不一樣?!八捻摪宀粌H能顛出點來還能甩也能搖,用什么音樂都能打出點來。打架子鼓的點也行,京劇的四擊頭也行,心里想打什么就打什么?!彼涡旅裾f著說著就興奮起來。就這樣,在陰差陽錯之下,他有了一種新的快書形式雛形。
18歲那年,憑著出色的竹板功夫,宋新民從學??邕M軍營,開始在軍營歌舞團嶄露頭角,很快進北京演出,這次演出是他和竹板命運的轉折。
成為竹板快書第一人
宋新民在北京的一次演出中正說著一段子,臺下一位老者以欣賞的眼光看著他,這位老人就是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高元鈞。
當時,高元鈞說:“山東快書是用鴛鴦板打的,你用竹板打,說的還是山東話,這個東西好,就叫竹板快書吧?!弊源碎_始,宋新民所追求的竹板快書藝術,終于在一位大師的指點下有了一個正式的稱謂。
得到高元鈞的肯定,宋新民的竹板快書很快在曲藝界獨樹一幟。他的竹板快書既有山東快書的風趣幽默,也有快板書的節奏明快,還有四頁板靈活多變的打法,在快書表演上自成一派。宋新民贏得竹板快書第一人的美譽。
而后,他身邊的徒弟也越來越多,在軍隊辦了四十天的學習班,相聲演員唐愛國、李建華等都在此學習,到現在都將宋新民作為啟蒙老師。
現在的宋新民早已是桃李滿天下,“看到竹板快書能夠走得更寬、更深,我很欣慰?!彼涡旅裾f。
老宋的段子是諸城春晚最大的看點
退伍后轉業到地方,從事文藝宣傳,為了生計,宋新民闖過關東。1990年,落葉歸根,宋新民回到老家諸城。后來,他打著打著竹板演起了小品。說起靈感,宋新民說,這要歸功于當時流行的陳佩斯的小品。
“我尋思著,山東快書就叫一人多角戲,不管男女老少,演什么像什么。既然觀眾都喜歡小品,咱也試著可以改裝一下,將快板和小品融合融合?!彼涡旅裾f。
根據當時的形式,宋新民和大徒弟王立坤一商量,不脫離快板,用快板的形式改成小品就叫曲藝小品。這一試不要緊,師徒二人的小品《老兩口編節目》在臺上一亮相就是掌聲不斷,此后更是一發不可收,連續打了90多場。打那以后,宋新民就成了家喻戶曉的小品明星了。
說到這里,宋新民帶記者看了很多他演曲藝小品得的獎項。其中,全國百優小品大賽二等獎就是和著名笑星黃宏一起領的。
其實宋新民得過什么獎,老百姓并不在乎,老百姓在乎的是“今年諸城的春節晚會,老宋又有什么新段子”。從1996年開始,連續17年每一屆諸城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都能看到宋新民的身影,他的節目成了春晚最大的看點,時間長了,他就有了新名字“諸城趙本山”。對此,宋新民非常謙虛地表示,趙本山是全國人民的明星,他就在本市打個快板,不能跟趙本山相比,“雖然是個玩笑,但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鼓勵,這更使我鼓起干勁將竹板藝術做得更好”。
老百姓愛看啥就編啥
宋新民說,藝術源于生活,只有貼近和體驗不同的生活,才能創作出更高的藝術作品,所以,他的業余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
70多年來,宋新民的家一直安在離縣城十多公里的郊區,2畝多地的農家小院。沒有演出的時候,把竹板一放,宋新民的角色就成了農民,精心侍弄著他的瓜果蔬菜。
宋新民最大的愛好是捕魚,閑暇時間,他便拿著漁網去河邊,往河里一甩,一會便能撈出不少魚。趕大集是宋新民的另一愛好,別人趕集去買菜,他趕集為了看人、看事,賣耗子藥的,釘鞋掌的,殺豬的,賣肉的,幾乎每一個都是他的觀察對象。宋新民在舞臺上表演時,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就是靠他平時觀察模仿得來的。
宋新民還有個習慣,每次寫出新段子,都會邀請圈里的朋友來家里,過過篩、挑挑刺,反復斟酌,再去人多熱鬧的地方來上段,接受大眾“審判”,直到大伙叫好,自己也覺得滿意了才敢上臺。
近些年,宋新民創作了近百個如《大年夜》、《撿破爛》、《老村長》等好作品,這些作品積極向上,類型多樣,多體現和關注農村農民的生活,如老年人相親的黃昏戀、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活動等等?!皝碜赞r村說農村,老百姓愛聽什么我就學什么,老百姓愛看什么我就編什么”,宋新民如是說。
最想把手藝傳承下去
宋新民說,因為喜愛,他開始打竹板,因為熱愛,他研究和發揚竹板快書。他打竹板快書就是為了能給更多人帶來幸福和歡樂。
1999年,諸城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宋新民魚塘里價值20萬元的魚苗一夜間跑了個精光,老伴急的直跺腳,可宋新民卻撇下家里的災情,連夜創作了《賣菜》、《護書寶》兩個段子去參加市里的賑災義演,連續20多場下來,籌到了捐款500多萬。
2008年3月,宋新民的竹板快書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一項目的傳承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多帶幾個徒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竹板快書,也讓竹板快書給更多的人帶去笑聲,帶去歡樂。宋新民告訴記者,為了能更好的將竹板快書傳承下去,他在諸城文化館設立了竹板快書學習班,每周六、周日下午,他免費教學生學習竹板快書。
最后,宋新民做了個總結,張口來了一段快板:俺姓宋,叫新民,是竹板快書的傳承人,俺從十三打快板,呱唧呱、呱唧呱、呱唧呱唧老了人,一副竹板俺是隨身帶,走遍了城市和農村,上過中央電視臺,下到喇叭頭子土播音,竹板連著你和我,觀眾的掌聲暖心窩,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俺覺著,我是越老越精神。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隋煒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