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漁鼓書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濰坊臨朐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333
孫長玉,男,1955年生人,自幼喜歡曲藝。上初中時,聽走街串巷的評書藝人說書便上了癮。初中畢業后,專門攻起了評書?,F為“漁鼓書”非遺產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
有汗水就有收獲。1963年,孫長玉被公社推薦參加縣里組織的社會主義教育匯演,獲得一等獎。1964年夏天,由他自己創作的《麥場大搏斗》在全縣巡回演出,獲得廣泛好評。這更堅定了他說書的信心。為了提高說唱藝術,通過拜師學藝、花大錢購買錄音機和許多歷史書籍反復研讀,提煉成評書段子。
經十多年的積累和磨礪,孫長玉熟記了近五十多個評書段子的唱詞,掌握了山東京韻漁鼓包括四平、流水、慢板、叫門、散板在內的十幾種唱腔。
1978年的臘月初六,那是一個讓孫長玉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日子。那天正是臨朐寺頭大集,那一天的人可真多,里三層,外三層,孫長玉端坐馬扎,懷抱漁鼓,一手擊鼓,一手打板,節奏分明,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一個段子下來,連他自己也記不清得了多少掌聲。大家還不過癮,一個勁兒喊著“再來一段!”那一集孫長玉收入了“二十一塊多!”這可是一個勞力一個月的工錢啊!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一“說”就是二十多年。
三十多年過去,在文化繁榮的背后,評書卻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困窘?,F鄉下已沒有人說評書了。也許再過20年、30年,我們除了聽錄音,就再也聽不到新的評書段子了。這正是孫長玉最感落寞的……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63年被公社推薦參加縣里組織的社會主義教育匯演獲得一等獎。
說書藝人孫長玉
濰坊新聞網 2009-04-06 10:01:05
孫長玉表演說唱藝術。
趕板奪詞交代清,打不動人心枉費功。只要俺唱出了喜怒哀樂四個字,高低窄平兩樣聲……”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臨朐縣寺頭鎮寶畔臺村采訪,村里說書藝人孫長玉的幾聲漁鼓,幾句唱詞,一下子將人拉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那時評書大行其道,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曾讓萬眾著迷,風行一時。作為鄉村藝人,孫長玉也曾經創造過自己的輝煌。星移斗轉,沉寂了多年之后,再聽孫長玉的評書,不覺讓人感慨萬千。
迷上了“說書”
今年55歲的孫長玉,自幼喜歡曲藝。上初中時,聽走街串巷的評書藝人說書便上了癮。孫長玉的記性特別好,白天聽過的段子,到了晚上就能一句不差地給鄰居們說唱一番,還能博個滿堂喝彩。由于迷上了說書,初中畢業后,孫長玉便回家專門攻起了評書,且樂此不疲。
有汗水就有收獲。1963年,孫長玉被公社推薦參加縣里組織的社會主義教育匯演,獲得一等獎。1964年夏天,由他自己創作的《麥場大搏斗》在全縣巡回演出,獲得廣泛好評。這更堅定了他說書的信心。為了提高說唱藝術,只要聽到哪兒有評書說得好的,他就趕去拜師學藝。他還花三百多元買了一臺三洋牌錄音機,把自己說的段子錄下來,然后放出來聽,哪個地方不合適馬上重來,直到滿意為止。要知道,按那時的工日價值,三百元錢要抵一年的收入還多。
孫長玉知道,說評書必須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他省吃儉用省下錢來購買了很多歷史書籍,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說岳全傳》、《水滸傳》、《二十五史故事》、《山東文史集粹》、《中日戰爭內幕》等,反復研讀后,再提煉成評書段子。
經多年的積累和磨礪,孫長玉熟記了近五十多個評書段子的唱詞,掌握了山東京韻漁鼓包括四平、流水、慢板、叫門、散板在內的十幾種唱腔。
終于可以出山了
1978年的臘月初六,那是一個讓孫長玉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日子。那天正是臨朐寺頭大集。臘月集,人碰人,腳踩腳。孫長玉在集頭選了一個向陽的地方做場子,拉開架子說唱了自己編寫的童話評書《黃瓜園里大交兵》。那時鄉村集市上說書人并不稀罕,但孫長玉卻格外吸引人。那一天的人可真多,里三層,外三層,孫長玉端坐馬扎,懷抱漁鼓,一手擊鼓,一手打板,節奏分明,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一個段子下來,連他自己也記不清得了多少掌聲。大家還不過癮,一個勁兒喊著“再來一段!”那一集孫長玉收入了一提兜的鋼?G兒,妻子數了半天,說“二十一塊還多!”孫長玉聽后吃了一驚:這可是一個勞力一個月的工錢啊!
從此,孫長玉一發而不可收,他一“說”就是二十多年。
“說書”那些事
其實趕場子說書是很辛苦的活兒,有時還會遇到很多麻煩。說起這些,孫長玉滿腹感慨:“趕場子要風雨不隔,你在這兒說了一場,末了撂了個懸念在那兒,好多人都盼著下一集去聽你解包袱呢,你能無緣無故地不去了?生病也得去!這是行規,要不對不起那些書迷啊!”吃飯休息對孫長玉來說更是不定準的事,可謂風餐露宿。好在妻子十分支持他的事業,一心一意跟著他走南闖北,說書為生。因耳濡目染,妻子竟也學會了不少段子,關鍵時候還能上場來一段。
可麻煩的事還不止這些。因為孫長玉說的段子動聽,很招引人,勢必遭到一些同行的嫉妒。他們不樂意了,都靠這個吃飯呢。于是,在以后的演說中,就莫名其妙地發生了一些蹊蹺事。有人故意喝倒彩,有人故意找茬攪場子,更有甚者還在趕集的半道上搶劫。孫長玉回憶,那是在五蓮縣一個叫街頭的地方說書,散了集往家趕的時候,他被幾個小青年截住了。一人手握明晃晃的刀子,陰陽怪氣地說:“聽說你說書很好聽,把錄音機、磁帶留下讓俺聽聽!”孫長玉一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好漢不吃眼前虧,便趕忙把錄音機、磁帶交給了他們。他們還不滿足,又說:“這一集掙了一大包吧,拿出來讓俺幾個花花!”他趕忙摸遍全身的口袋,翻出了十幾元錢,交給了他們。這幾個人還嫌少,他就說:“實在沒有了,俺都在集上存銀行了!”對方才罷休。
經人指點,孫長玉也漸漸摸透了場子上的一些規矩。每到一個地方都事先聯系幾個當地人,幫他維護秩序。一場結束,留出三分之一是自己的酬勞,其他三分之二按照人頭分紅,博得個皆大歡喜。如此,以后再也沒發生過砸場子或搶劫的事。
孫長玉有一副好嗓子,音域開闊,聲音洪亮,但在1985年夏天卻不明原因的“倒了嗓”,盡管他多方醫治,不間斷地做恢復性訓練,可惜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即使沙啞著嗓子,他也堅持說唱不止。有人說,是他得罪了同行,被人偷著用藥藥倒了嗓子。孫長玉笑了笑:“誰知道是什么原因呢?我也從來沒有去深究過?!睂O長玉自然深諳江湖藝人的艱辛,幾十年的風雨磨難已養成了他遇事不驚、淡定從容的秉性。
曾經的風光
評書作為一種曲藝形式,有上千年的歷史,深受人們喜愛?!拔母铩逼陂g,評書作為“四舊”被“革了命”。但這種扎根于民間的藝術,在山遠地僻的臨朐山區農村卻保留下了一塊自生自長的土壤,當然,前提是為“文化大革命”服務。
孫長玉回憶說,“文革”時期,他也沒有中斷說評書,但大都是緊跟政治形勢。那時候,文藝作品必須“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以所謂的政治性、革命性,抹殺了文化藝術的人民性、普遍性,所以段子里充斥了太多的口號和太多的政治色彩。但在文化生活貧乏的鄉村,評書照樣擁有極大的市場。
“文革”結束后,曲藝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孫長玉的才藝也得到了極大地發揮。
1980年,臨朐縣文化館舉行第一屆民間藝術職稱考試,孫長玉被評為甲級演員。1983年,孫長玉光榮地出席了全縣文化專業戶代表會議,他是全縣12名文化專業戶代表之一,縣委書記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狀。這給了孫長玉極大的鼓舞,他為群眾說唱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1983年秋,在臨朐五井大集上,省廣播電臺的記者為他現場錄制了傳統評書《小八義》。1984年春,他說的評書登上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大雅之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來到了石家河鄉,專門為他錄段子。大集上,在人海的包圍中,孫長玉彈唱了由他自己編寫的《沂蒙新風》、《賣年糕》、《郭巨埋兒》等段子。特別是《沂蒙新風》這個段子最受好評。評書說的是,一位鄉下老太太到銀行購買國庫券,恰巧有一對新婚夫婦取錢買嫁妝,受老太太的感動,毅然把購買嫁妝的錢全部買了國庫券,支援了國家建設。
孫長玉的說唱藝術達到了頂峰。他的評書越說越火,足跡踏遍省內外近三十個地市。期間,只有初中文化的孫長玉改寫、新編了不少評書段子。對改編傳統評書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在改編《劉金定征南唐》一書時,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他專門去看齊長城。東至沂山穆陵關,西至沂水邵家峪,他用自己的一雙腳板量了上百里山山嶺嶺。由于歷史久遠,傳說中雙雀山上劉金定的營寨與高君保結婚的山洞都無從尋找,他就找雙雀山附近的老人座談,形成一個明晰的思路后,對照史實進行提煉加工,拿出最后的作品。他改變過的傳統評書有《劉金定征南唐》、《七英傳》、《歷史綱鑒新編》等十多部。
孫長玉也編寫一些現代版的評書。先確定一個主題,再編故事,然后確定每一個人物的特點,包括人物的長相、穿著、性格、語言特點等等。他說,這叫量體裁衣,這樣編出的評書才有血有肉,才能吸引聽眾。他先后編寫了《歷史傳說故事》、《新編改革開放故事》等評書集子,收錄段子三十多個,內容涵蓋家庭倫理、法制教育、社會新風等多個方面。
路會在何方
三十多年過去,在文化繁榮的背后,評書卻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困窘。孫長玉傷感地說:“鄉下已沒有人說評書了?!?/p>
孫長玉在五蓮、諸城、臨沂等地說書的時候,先后收過六七個徒弟。評書熱興的時候,這些徒弟都曾獨當一面,走街串巷演出?!艾F在他們都不說書了,都忙著掙錢養家。老百姓不出家門就有電視、電影看,文化生活豐富多了,誰還跋山涉水趕集聽評書?”孫長玉嘆息表示著自己的無奈。
孫長玉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子承父業的,都從事園林工程建設,收入很可觀,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前兩年業務忙的時候,兄弟倆還拉上父親幫著雕梁畫棟,做一些手藝活?!澳軒兔蛶鸵稽c吧。自己年紀大了,趕集下鄉力不從心,也沒有多少人愛聽了?!闭f這些話的時候,孫長玉一臉的無奈。但工程隊每到一個城市,他都忘不了帶上自己的魚鼓和簡板,勞動之余就在工地上給工人們說上一段,還經常到公園、賓館搞義務演出。青州市舉辦啤酒節、沂水縣舉辦大型晚會,都曾請他去助興演出。
孫長玉今年已經65歲,但身體尚好,除了幫妻子出坡干一點農活,大部分時間在家里整理他的評書資料,經常還約來幾個老兄弟,唱上兩三段亮亮嗓子。老伴笑著說:“他就是說評書的料,三天不唱,嗓子就癢癢,除了評書啥也不感興趣?!?/p>
評書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像很多門類的曲藝形式一樣,賴以生存的土壤漸漸失去?,F在鄉下的集市上已難覓說書人的蹤影,原生的曲藝表演形式正逐漸被現代的文化形式所取代,評書也不例外。也許再過20年、30年,我們除了聽錄音,就再也聽不到新的評書段子了。
這正是孫長玉最感落寞的……
賀德良 郭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