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高密菜刀
從藝年限:39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高密市常發刀具廠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677
邵澤忠,男,1966年8月生,山東高密人?!案呙懿说丁笔〖壏沁z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高密打制菜刀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高密夏莊、姜莊、張魯集等地代代相傳。邵澤忠繼承父業,從17歲起就開始從事制刀技藝,為高密菜刀代表之一的邵家刀第十代傳人。
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鋒利的特點,能砍斷筷子粗細的鐵條,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鋒利。一張紙用菜刀輕輕一下就被劃開。正是真材實料的技藝,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輝煌。高密菜刀的工藝流程有十多道工序,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夾鋼、淬火需要的是經驗,這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關鍵所在。
目前,高密菜刀發展為錳鋼和鉻鋼黑白兩大類,有廚房用的直角大刀、圓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有十幾個品種的系列產品。作為民間傳統制作工藝,“邵鐵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間藝術瑰寶,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老字號,2010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高密一絕”。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都作過專題報道。
高密菜刀制作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
高密菜刀的制作需4人操作一盤爐,即分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利用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經打制毛坯、開槽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邊、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精髓。夾鋼是先將熟鐵打出刀坯,再開槽夾上鋼(鋼的大小根據需要而定)燒到一定的溫度,使鋼和熟鐵合二為一制成菜刀。淬火是將鍛打好的刀燒紅后瞬間放在水里,使刀變硬,這樣做出的刀鋒利耐用。
高密生產的黑色夾鋼刀刀身輕快、刀口鋒利、不卷不崩、經久耐用,曾創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良好口碑,在山東市場上一直占著主導地位,暢銷不衰。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2年8月,在國家工商局成功注冊了“邵鐵匠”商標。
2006年6月被濰坊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列入濰坊市老字號名錄。
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間藝術瑰寶,“邵鐵匠高密菜刀制作技藝”被列入“濰坊市市級非物資文化遺產”。
2008年9月,經過市貿易局挖掘整理,邵鐵匠菜刀一次申報成功,被列入濰坊市13家“濰坊老字號”企業之一。
2009年6月,濰坊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推介邵鐵匠菜刀。
2009年9月,被評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11月,被山東商務廳列入山東老字號名錄。
高密邵鐵匠菜刀傳承400年“削鐵如泥”堪稱“高密一絕”
高密發布綜合整理 2017-07-26 17:41
高密打制菜刀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名揚江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高密夏莊、姜莊、張魯集等地,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漸建立了刀鋪,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傳承,幾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傳。姜莊十里堡邵家刀老輩傳人邵福隆號稱“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還有“鐵匠張”。
一、能砍斷筷子粗鐵條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莊鎮十里堡流傳的關于高密菜刀的順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傳人邵澤忠告訴記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鋒利的特點,能砍斷筷子粗細的鐵條,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鋒利。一張紙用菜刀輕輕一下就被劃開。正是真材實料的技藝,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輝煌。
據邵澤忠介紹,邵家祖輩以經營打制菜刀、鐮刀等刃子活兒為生?!皬?7歲起就開始從事制刀了,到現在已經30個年頭了?!彪S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高密菜刀從單一的黑菜刀發展為錳鋼和鉻鋼黑白兩大類。
二、十多道工序打造菜刀
邵家人打制的高密菜刀色澤黑藍,用錳鋼制作,又稱夾鋼刀。當時人們采用的是人工鍛打的傳統工藝,主要工具是火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邵澤忠說,一盤爐一般要4個人操作,即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掌鉗的是主要技術人員。主要原料是熟鐵和鋼,燃料用黑山煤。
據了解,高密菜刀的工藝流程包括將熟鐵打成毛坯、開鑿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坯、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分工。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鋒利耐用,主要由淬火決定。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關鍵,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鋒利耐用,全由淬火決定,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適可而止,這就是歷代邵家人在制作菜刀工藝過程中所領會到的精髓所在。老輩的高密人都稱贊邵家人打制的菜刀:“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
三、典故“輕刀快馬”的高密菜刀
在工藝上,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是:“銅薄響,鐵薄快”。因此,“邵鐵匠”菜刀就很注重這些方面。邵家人打制的菜刀一般刀身長在20厘米左右,寬10厘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鋒。刀身寧輕勿重,已達順手、輕便之效果。
說到輕便,邵家刀還有一個“輕刀快馬”的典故,邵家老一輩的邵福隆先生當年打制好刀具牽著驢子到膠州趕集銷售,在經過膠河的時候,由于水流湍急,驢子身上馱著的刀具掉入水中。按常理說刀具應該沉到了水底,但邵家刀獨特的工藝,刀具都被水沖到了膠河的下游。又因刀身上刻有邵福隆三個字,下游的百姓都知道邵家刀的美名,將丟失的刀具歸還到邵福隆先生的手中。
四、列入“山東非遺”堪稱高密一絕
邵澤忠告訴記者,手工打制刀具每天只能出產4把,費時費力。在繼續傳承老手藝的基礎上,邵澤忠于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上了空氣錘、電動砂輪和水磨輪等工具,制刀工藝發展到半機械化水平,每天能生產幾百把菜刀。1998年 ,邵澤忠又投資將磨刀機、開刃機 、拋光機等現代化生產設備引入自己的工廠,步入了機械化生產階段,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產品銷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地。同時還出口歐美一些國家,將高密菜刀推向了世界。
目前,高密菜刀發展為錳鋼和鉻鋼黑白兩大類,有廚房用的直角大刀、圓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有十幾個品種的系列產品。作為民間傳統制作工藝 ,“邵鐵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間藝術瑰寶,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老字號,2010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高密一絕”。
傳承
山東省高密市常發刀具廠坐落在名揚江北,享譽關東的“高密菜刀”主產地——高密市夏莊鎮十里堡村。南靠膠濟鐵路、北臨濟青高速公路、平日公路途經此地?!案呙懿说丁笔峭獾厝说慕蟹?,其實就是夏莊十里堡邵家菜刀,邵鐵匠牌邵家菜刀是高密菜刀的鼻祖,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闖關東,走江南,全國聞名,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并享有“天下第一刀”的美譽,這在《高密縣志》里有詳細記載。
發展到今天,高密市常發刀具廠秉承傳統工藝,引進德國先進設備,不斷開發新產品?,F在主要生產以不銹鉻刀、禮品刀具、黑白菜刀、肉類刀具、水產刀具為主四十多個品種,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均有銷售的刀具生產專業廠。廠里生產的邵鐵匠牌菜刀是高密特產,也是饋送親朋好友的佳品。為此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都作過專題報道。
2002年8月,在國家工商局成功注冊了“邵鐵匠”商標。
2006年6月被濰坊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列入濰坊市老字號名錄。
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間藝術瑰寶,“邵鐵匠高密菜刀制作技藝”被列入“濰坊市市級非物資文化遺產”。
2008年9月,經過市貿易局挖掘整理,邵鐵匠菜刀一次申報成功,被列入濰坊市13家“濰坊老字號”企業之一。
2009年6月,濰坊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推介邵鐵匠菜刀。
2009年9月被評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11月,被山東商務廳列入山東老字號名錄。
半島都市報圖文版首頁 >> 電子報紙 ( 2012-08-30
日期:2012-08-30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用菜刀輕輕一削,拿在手中的紙就被劃開了。
高密打制菜刀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名揚江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高密夏莊、姜莊、張魯集等地 ,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漸建立了刀鋪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傳承,幾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傳。姜莊十里堡邵家刀老輩傳人邵福隆號稱“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還有“鐵匠張”。記者走訪邵家刀的傳人邵澤忠對高密菜刀做了進一步了解。
能砍斷筷子粗鐵條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莊鎮十里堡流傳的關于高密菜刀的順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傳人邵澤忠告訴記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鋒利的特點,能砍斷筷子粗細的鐵條,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鋒利。一張紙用菜刀輕輕一下就被劃開。正是真材實料的技藝,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輝煌。
據邵澤忠介紹,邵家祖輩以經營打制菜刀、鐮刀等刃子活兒為生?!皬?7歲起就開始從事制刀了,到現在已經30個年頭了?!彪S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高密菜刀從單一的黑菜刀發展為錳鋼和鉻鋼黑白兩大類。
十多道工序打造菜刀
邵家人打制的高密菜刀色澤黑藍,用錳鋼制作,又稱夾鋼刀。當時人們采用的是人工鍛打的傳統工藝,主要工具是火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 。邵澤忠說,一盤爐一般要4個人操作,即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掌鉗的是主要技術人員。主要原料是熟鐵和鋼,燃料用黑山煤。
據了解,高密菜刀的工藝流程包括將熟鐵打成毛坯、開鑿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坯、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分工。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鋒利耐用,主要由淬火決定。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關鍵,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鋒利耐用,全由淬火決定,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 ,適可而止,這就是歷代邵家人在制作菜刀工藝過程中所領會到的精髓所在。老輩的高密人都稱贊邵家人打制的菜刀:“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
■典故
“輕刀快馬”的高密菜刀
在工藝上,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是:“銅薄響,鐵薄快”。因此,“邵鐵匠”菜刀就很注重這些方面。邵家人打制的菜刀一般刀身長在20厘米左右,寬10厘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鋒。刀身寧輕勿重,已達順手、輕便之效果。
說到輕便,邵家刀還有一個“輕刀快馬”的典故,邵家老一輩的邵福隆先生當年打制好刀具牽著驢子到膠州趕集銷售,在經過膠河的時候,由于水流湍急,驢子身上馱著的刀具掉入水中。按常理說刀具應該沉到了水底,但邵家刀獨特的工藝,刀具都被水沖到了膠河的下游。又因刀身上刻有邵福隆三個字,下游的百姓都知道邵家刀的美名,將丟失的刀具歸還到邵福隆先生的手中。
列入“山東非遺”堪稱高密一絕
邵澤忠告訴記者,手工打制刀具每天只能出產4把,費時費力。在繼續傳承老手藝的基礎上,邵澤忠于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上了空氣錘、電動砂輪和水磨輪等工具,制刀工藝發展到半機械化水平,每天能生產幾百把菜刀。1998年 ,邵澤忠又投資將磨刀機、開刃機 、拋光機等現代化生產設備引入自己的工廠,步入了機械化生產階段,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產品銷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地。同時還出口歐美一些國家,將高密菜刀推向了世界。
目前,高密菜刀發展為錳鋼和鉻鋼黑白兩大類,有廚房用的直角大刀、圓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 ,有十幾個品種的系列產品。作為民間傳統制作工藝 ,“邵鐵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間藝術瑰寶,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老字號,2010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高密一絕”。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單小東
告別鐵和火接觸光與電
老鐵匠網上開店賣菜刀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摸慣刀和錘的手,如今動起鼠標來也不含糊。
本報訊昔日趕著毛驢下鄉,今日點著鼠標賣貨。年近六十的高密菜刀第八代傳人邵秀良如今有了新家什,新添置了電腦,在侄子的幫助下,在互聯網上賣起了菜刀。昨日,記者趕到高密市夏莊鎮十里堡常發刀具廠時,他正端坐在電腦前有板有眼地打理著他的網上小店。
看到記者到來,邵秀良的侄子、刀具廠的負責人邵澤忠告訴記者,之所以讓叔叔在網上賣刀,還多虧了一條信息。邵澤忠說:“以前咱銷售主要是傳統方式,無非到集貿市場、超市門市部設點批發零售。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說是全球各類商店在網上銷售能占到60%以上。當時對我觸動很大,我就想咱現在這個‘邵鐵匠’名氣已經有了,也到網上開個店試試?!?/p>
考慮到廠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邵澤忠就考慮著讓叔叔邵秀良在網上賣刀。邵秀良19歲起就和刀具這行打交道,今年已經快60歲了,能不能掌握這么現代的信息工具還是個問題。而邵秀良也告訴記者,打了半輩子鐵,拿慣刀和錘的手觸摸鍵盤和鼠標,一開始還真是有些不適應。
由于高密菜刀本身在全國就比較有名氣,而“邵鐵匠”這個品牌在刀具行業也是老字號了,刀具技藝還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加上邵秀良幾乎是從早到晚泡在網上,研究網上賣刀的竅門,幾個月的時間,邵秀良的網上小店買賣越來越好,這讓他喜不自勝。
想想自己年輕時出去賣刀的情景,邵鐵匠說,那時候賣把刀還真是不容易。刀具帶不多不說,遠的地方根本就去不了。那時候主要是四鄉趕集賣貨,交通工具不方便,最時髦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騎著自行車去趕集,最遠到青島、濟南、萊西這些地方,再遠了就出不去了。一次最多能賣五六百把菜刀,半斤重一把,自行車也就能載二百來斤?,F在好了,自己不用出門,在家里坐著上上網,點點鼠標,買賣就能做成了。 (記者劉揚)
郎賣刀(2004.7.14)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5日 10:21)
儀垂忠:“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蹭蹭就快、磨磨就快。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你看、你看”。
消費者:“我知道他們是高密的,我就用這高密刀好,專門就找這高密刀,別的刀我還不要,關鍵是使不住”。
消費者:“我買這刀好使,我又去傳傳名,鄰居、親戚又買的,一家買一把,以前就用隨便買的刀,一把用一年就不快了,這個用幾年都不壞”。
消費者:“它不卷刃、快、輕快,快馬輕刀”。
這就是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口碑的黑色夾鋼刀,被稱作是高密快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這種刀在市場上一直占著主導地位,暢銷不衰。
儀垂忠:“黑刀在青島糖球會賣得最多、最火爆,他們都排隊買菜刀,特別好使好用,我們去濟南的千佛山賣刀,不要擠別搶別搶,他們都排隊等著買,我都來不及拿,他們都說給我,我說別急別忙別搶,我都這樣確實好銷確實賣得多”。
記者:“黑刀多少錢一把”?
儀垂忠:“10元錢1把,一天能賣一百四五十把、七八十把,好的時候能賣200把”。
儀垂巖:“這個刀在整個山東,山東市場上是比較暢銷的一種產品,它確實快這個刀是夾鋼的,兩面是鐵中間夾的是鋼,這個刀好磨、快”。
黑刀采用的是人工打制的傳統工藝,而這種工藝又是十里堡人最擅長的。祖輩們留給后人的吃飯手藝讓十里堡人有了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到九十年代中期,十里堡村已經有菜刀加工企業8家,菜刀業成了村里的支柱產業。
杜建平:“1200個人中菜刀從業人員,能達到400多人,就是這個菜刀加工業到了400多人,占到全村人口的1/3,菜刀加工業的收入,占我們村人均純收入的60%”。
正當十里堡村鼓足勁兒要發展經濟的時候,1999年村里所有的企業幾乎同時看到了他們最不愿看到的一幕。
儀垂忠:“到1999年以后就不太好賣了,我也搞不懂為什么,青島濟南我都去賣了,農村我也去賣了都不好銷,他們都不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菜刀代理商:“進了黑刀以后不好賣了,庫里積壓賣不出去了”。
杜建平:“慢慢地,慢慢地,銷量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減少,生產量一個月比一個月增加,村里庫存積壓,代理商那邊庫存也積壓,銷售額太少”。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南方的一些企業開始生產白色鉻鋼刀,對黑刀的市場形成沖擊,到1999年導致了黑刀大量積壓,杜建平和村里人商議,采取降價的辦法,想保住高密菜刀原有的市場份額??墒聦嵾h非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杜建平:“最后考慮一下,決定不行把價格稍微一降,一把刀也就掙幾分錢”。
超市負責人:“這種黑菜刀相當便宜,原先賣15元1把,現在賣10元1把,有一段時間最低的時候賣到5元1把,但是黑刀的銷量一直還是不好”。
杜建平:“把價格降下來以后,菜刀的銷量還是不提高,所以被迫沒辦法我們商量一下,決定出去看看市場,出去看看人家的暢銷產品,為什么人家的產品賣那么多?”
經過一番市場調查,他們發現在市場上將高密黑刀取而代之的這種白色的鉻鋼刀,通常是成套銷售,而且價格不低。
超市負責人:“白刀的價格雖然高 ,但銷量一直很不錯”。
消費者:“黑刀放時間長了比較容易生銹,你看這個刀放在家里面 一套比較好看,黑刀黑乎乎地放在家里,人家看了不太雅觀。這個厚的是切骨頭的刀,剁那種硬一點的東西,這個是切西瓜的切熟食的,都分開了,這樣很衛生?!?br/>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菜刀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于鋒利,而是要將刀的美觀和實用性結合起來,而高密黑刀易生銹的缺點讓它喪失了大部分的消費者。于是十里堡人決定生產市場上俏銷的白刀,但這想法一提出,便遭到了村里第九代菜刀手藝人邵秀清的反對。
邵秀清:“當時我接受不了的原因就是,沒見過這些原料不懂什么是鉻鋼,什么是不銹鋼不懂這些,在過去我學做刀的時候,就是學這是塊鐵那是塊鋼,就光學了這點兒”。
老人的反對沒能阻止當地菜刀產業前進的步伐。2000年的一天,高密的大街上來了幾個帶刀的人,吸引了路人的注意,他們就是十里堡村派出的市場考察小組。這個小組從山東出發途經江蘇、浙江最后到達廣東,一路南下返回山東時他們帶回了不同產地、不同式樣的菜刀,以便自己吸取眾家所長。而第十代菜刀手藝人邵澤忠,參與了這次南方之行。
邵澤忠:“當時去學人家不讓看,我們沒有辦法,就到市場上去賣他們的刀,回家里研究,幾次過去學習他們也感動了,也讓我們看了,我們把他們的技術學回家,也開始做和他們一樣的刀”。
邵澤忠:“這種刀在市場上漸漸地也落后了,現在國外像日本的、德國的、美國的,很多產品已經到了國內,我們不把質量搞上去不行”。
杜建平:“白刀的技術是跟人家學,現在我們技術水平達到了,設備也引進了,我們下一步要超越他們,我們不能老跟人家屁股后面跑,要不人家淘汰的東西咱再學回家,永遠趕不上市場?!?/p>
引進設備,生產白色的鉻鋼刀不僅讓高密菜刀重新搶回了山東市場,也讓菜刀的產量由每天的五十把增加到了兩百把。產量的增加讓十里堡人開始尋找新的市場,為了增加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他們又在菜刀的實用性上下了功夫。
邵澤忠:“我們的刀非常鋒利,它鋒利到什么程度,拿來一張報紙 ,它能唰唰地把報紙切得像面條一樣,滴水不沾你可以把水滴在刀上,一甩水跑了?!?/p>
消費者:“剛開始的時候是不知道的,也沒有聽售貨員說,到最后用起來才發現它不沾水,擦完之后甩甩就行了,而且也不生銹?!?br/>
代理商:“現在白刀好賣我就進白刀,我不管它是黑刀還是白刀,好賣就行好賣我就往家進?!?/p>
現在十里堡村每年生產菜刀800萬把,除了滿足山東當地市場以外,他們還將自己的產品打入了內蒙古和東北三省的市場,去年十里堡人還將自己的菜刀出口到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
編導:梁譯心 攝像:趙興航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