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
從藝年限:4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380
吳道鋒,男,1965年生,山東省青州市人,“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
自幼喜愛繪畫,曾長期從事石砌房建筑工藝及書畫、石刻、根雕藝術工作。多次參加農民畫創作培訓班,作品多次入選農民畫畫展。被評為2016年度青州市十佳農民畫畫家。
從事制作石頭材質的居民建筑40余年時間,精通此類住房的建筑技巧,且祖父三代都是以此技藝為生,目前井塘古村內的不少建筑都是他親手打制的。由于目前居住石頭房的人越開越少,此項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境地,他希望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是山東省濰坊市青州井塘古村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石砌房的手工技藝。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青石和極為原始的手工技巧打造出冬暖夏涼且牢固實用的石屋;并根據地形地勢,使房屋依山而建、因勢而造;巧妙地結合當地民俗與風水文化,把村民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納福的思想貫穿到石房的選址、上梁和成房完工、畫符、鏡子、石敢當等每一個細節中。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分布于青州市西南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明代景泰年間,吳氏三祖在井塘村采石筑屋;明嘉靖年間,青州衡王將女兒下嫁井塘,在井塘鋪路建府(宜賓府),使石砌房技藝得到充分發揮。從井塘村建造石房至今的500多年中,其建筑技藝始終保留完整。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就地取材,砌造石塊錯落有致,相互交錯,縫隙處貼補鐵片、石片,嚴絲合縫,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活理念;在建筑中運用了大量的繪畫雕刻技巧,其門枕、挑翅、山墻通氣孔等無不采用線條流暢、紋理精美的菊花、梅花鹿、銅錢等吉祥圖案,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度被評為青州市十佳農民畫畫家。
2015/10/9 16:09:07 來源:中國山東網濰坊頻道
中國山東網濰坊頻道10月9日訊 10月8日-9日,濰坊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面試評審在濰坊市藝術館舉行。濰坊市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范新建、潘曙光、宗淑鳳、魯鴻恩、姜平等專家參與面試評審。
今日上午,記者在位于奎文區行政街的濰坊市群眾藝術館內了解到,本次批評選共有83人非遺傳承人的候選人參加,現場考察采取專家提問和現場展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專家將通過面試現場了解傳承人對項目核心問題的掌握情況以及對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義務的理解,然后進行評審。并現場為傳承人所反映出的問題支招。
石頭、泥土重現縮小版井塘古村“石頭房”
上午九點半,記者在面試現場看到,前來面試的傳承人均已經在候場區等候。不少傳承人還在相互交流經驗。
在面試現場,一位來自青州井塘古村的村民吳道鋒,帶來了自己親手知道的迷你版“石頭房”。此次他申請的項目是“青州井塘古村居民建筑技藝”。吳道鋒介紹說,自己已經制作這種石頭材質的居民建筑40余年時間,精通此類住房的建筑技巧,且祖父三代都是以此技藝為生,目前井塘古村內的不少建筑都是他親手打制的。專家讓其介紹一下此項技藝的制作現狀和傳承問題時,吳道鋒說,由于目前居住石頭房的人越開越少,此項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境地,來參加這次評選是希望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記者看到,吳道鋒帶的三個名為“石砌山草房”、“園石庵屋”、“紅山草石砌房”的“迷你版”石頭房,做的十分形象逼真。吳道鋒稱,這些石頭房全是按照大的石頭房1:1的比例做的,技藝上與真的石頭房沒有差異。而做這些縮小版的石頭房,吳道鋒希望讓更多的人就算不到井塘古村也能觀賞到這項傳統民俗風景。
傳統技藝純手工刻制“魯硯”
自南唐始即把硯和筆、墨、紙合稱為“文房四寶”。山東是古齊魯之邦,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所產硯石,品類繁多;琢硯工藝,代有發展,素有“齊筆魯硯”之美譽。在面試評審現場,有一位堅持傳統手藝制作“魯硯”24年的傳承人。孫海風來自濰坊昌邑,從父輩那里就開始制作“魯硯”。
傳統技藝專家在看過孫海風刻制的硯臺之后,稱相比南方硯臺,北方特色的硯臺在觀賞性的基礎上還更具有實用性。并對孫海風面試帶來的名為“如意”的硯臺的刻字技巧進行了現場指導。孫海風表示,他所制作的硯臺在堅持北方“魯硯”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創新,他認為硯臺不僅僅是個器具,每一方硯臺還要有自己的文化和內涵。
據悉,本次參加面試的83個傳承人是從濰坊市各縣市區申報的148份材料中經過專家初評遴選而出。參與本次面試工作的傳承人年齡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專家將根據傳承人現場考察的表現最終確定第四批濰坊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人員名單。
2015-03-19 23:38:40
2015.01.22.還正是冬季,剛剛下過小雪,但天氣是特別的晴朗,一大早我們自駕車來到山東省青州市西南方15公里外的井塘村,來這里考察和觀賞這座最近幾年才被發掘和引起重視的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走進這座依山而建的古村落,立刻就被它“石的世界”所震撼和吸引。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用石頭建筑起來的,難以想象,600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就有如此的驚人技藝和創造力,硬是把一塊塊石頭堆砌成人們的生活世界。
井塘古村,石的世界,石的四合院,石磨、石盤、石盆,石板路,石的階梯,石的古井,石的古橋。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斜紋齊整的石墻、錯落有致的插石。建筑細節是房屋的地基就是自然的山石,上面看不到水泥,看不到粘合的物質。整座房屋院落、整座村子都是用山石砌而成的,600年不倒,難道不是奇跡?這就是“石砌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井塘古村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有名山玲瓏山和名人鄭道昭、吳儀賓、衡王等作背景,井塘古村生態環境優美,山林植被豐富茂密,被專家稱為國內少有的活著和發展著的古村落。在這里人們不僅能感受到獨特的鄉村自然風光,更能感懷歷史的滄桑,使飽受城市喧囂的心靈回歸鄉村的寧靜。古代中國的疆域分為九州,青州為古九州之一,其中就有青州范圍很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
村子路面均用青石板鋪建而成,沿著蜿蜒的青石小徑前行,一座座用石頭精工而造的石屋撲面而來,村頭是一座長約20米的石頭拱橋,而此橋邊側,有一口直徑約50厘米的古井,井口沿上的13道繩痕深達七八厘米。歷經500多年的風雨侵襲,井塘古村最終遠離了喧鬧的現代文明,開始獨守漸行漸遠的歷史。
這就是那口井,井塘村的古井十分有名,千余口人祖輩飲用至今,光井口就換了三個,但此井從未干涸,這里井水有許多種礦物質,井水甘甜,健胃明目,延年益壽,所以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特別多。
這是井塘村的關圣祠和一處天地碑位,這是歷代村民供奉天地,燒香求神的精神寄托,牌位上刻有“天地三屆十方萬靈真宰”十個字 。
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山東省青州市城區西南約15公里,是一座歷經600余年滄桑風雨,依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筑風貌的古村落。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考證,該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筑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青州母親河“南陽河”的源頭。村內古井、古橋、古路、古圍墻、古房、古炮樓、古廟比比皆是。房屋布局獨具特色,120多處院落順山坡沿三條主路依次向上展開,并有三條橫向道路交織,外圍由圍子墻圍合,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風格又有西部山區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村內院落布局依山就勢,全部由大街小巷串聯,形成了十幾處串院,有13戶石板院,還有二層房為上下兩家共有,但分別為兩家的東西屋,房屋建筑的空間尺度、色彩、紋飾等就地取材,全部采用青石、麥草、山草,十分宜居舒適。專家認定井塘古村為山東省(或北方)少有的古村落,堪稱古今奇觀。2012年“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钪墓糯迓?---青州井塘古村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
石砌房技術沒有傳人。井塘村人孫全吉22歲時拜本村吳廣禎為師學藝,從拜師學藝直到停止不干,經歷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師傅掌作、鋪盤子、開石料、打鍥窩、做挑翅、刻字等粗活、細活,他全部干過。 據孫全吉介紹,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從“衡王嫁女修石屋”開始,是一種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石塊錯落有致,相互交錯,縫隙處貼補鐵片、石片,既嚴絲合縫,又空氣流通,冬暖夏涼、穩定堅固,“但蓋一間屋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僅石屋前臉料石的打制就需要4至5位工匠干上160天,石材沉重,搬動極費力氣?!?nbsp; 現在大片新瓦房的建設已不再需要這種古老的石砌房建筑技藝,年輕人感到學習這種古老技藝基本沒有用,村里掌握這一技藝最年輕的石匠也已60多歲,并無傳人。為使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得到傳承、發揚和保護,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4-03-14中國文化傳媒網
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斜紋齊整的石墻、錯落有致的插石……在青州西南秀麗的玲瓏山下,坐落著一個明代古村落遺址:村子路面均用青石板鋪建而成,沿著蜿蜒的青石小徑前行,一座座用石頭精工而造的石屋撲面而來,村頭是一座長約20米的石頭拱橋,而此橋邊側,有一口直徑約50厘米的古井,井口沿上的13道繩痕深達七八厘米。歷經500多年的風雨侵襲,井塘古村最終遠離了喧鬧的現代文明,開始獨守漸行漸遠的歷史。
古村故事講不下去
“村里已經很久沒人居住了?!鼻嘀菔型醺值谰凉糯宕妩h支部副書記吳道光告訴記者,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村里人陸續離開山間石屋,遷往山腳下的開闊地。他們的家門口不再是蜿蜒的石板路,留在村民腦海里的,唯有記憶。
“倒退30年,什么都還有?!睋堑拦饨榻B,那時候,古村里熱鬧非凡,村口石井養活周圍20多個村子的人,每天來打水的人絡繹不絕,距井不遠處是古村的關帝廟和戲臺,逢到慶典日,香火極旺。
井塘古村至今流傳著“衡王嫁女”的故事。明代衡王是嘉靖的兄長,封地青州,有3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與井塘村人吳儀賓結緣?;楹?,衡王派人在井塘村為他們修蓋石屋,據說有72間之多。而為了方便女兒回娘家,衡王專門在該村與衡王府(現青州城區)之間修建了一條用青石板鋪成的小道,俗稱“官道”。
“現在,我還能給子孫們講述古村里曾經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許在孫子這一代就講不下去了?!眳堑拦庹f。
石砌房技術沒有傳人
井塘村人孫全吉22歲時拜本村吳廣禎為師學藝,從拜師學藝直到停止不干,經歷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師傅掌作、鋪盤子、開石料、打鍥窩、做挑翅、刻字等粗活、細活,他全部干過。
據孫全吉介紹,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從“衡王嫁女修石屋”開始,是一種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石塊錯落有致,相互交錯,縫隙處貼補鐵片、石片,既嚴絲合縫,又空氣流通,冬暖夏涼、穩定堅固,“但蓋一間屋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僅石屋前臉料石的打制就需要4至5位工匠干上160天,石材沉重,搬動極費力氣?!?/p>
現在大片新瓦房的建設已不再需要這種古老的石砌房建筑技藝,年輕人感到學習這種古老技藝基本沒有用,村里掌握這一技藝最年輕的石匠也已60多歲,并無傳人。
在青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王國瑋看來,當村民的文化傳承自覺性受到市場和經濟利益影響時,政府要勇于擔當。
為使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得到傳承、發揚和保護,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變為空城實屬無奈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井塘古村沒有通電,沒有修路,挑水困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部分井塘人搬離古屋,住進了山下的井塘新村。十幾年前,吳道光的兒子也搬進了新村,吳道光一個人留在古村里,住慣了,他不舍得走。
在新村建房屋的時候,木材等都是珍貴的物料,古村房屋的大梁、屋頂的瓦片被村民們隨之搬運下山。留下一座座沒有屋頂的房屋,看上去頗為荒涼。
“這也算保護得及時,不然,有些村民可能連石頭都會運走?!鼻嘀菔姓f副主席孟慶剛說,2003年,井塘古村的保護引起了青州市政府的重視,2011年,投資興建了通往村內的公路,并與村民簽署協議,“一草一木都不得搬運?!?/p>
不少來這兒考察調研的專家學者說:“村子里沒有絲毫生機,只留下了一座空城和一些沒有屋頂的斷壁殘垣,讓人看著心痛?!?/p>
“他們沒有感受過在村里沒電、沒路的生活,地排車就是最好的載重工具,挑著兩桶水,從村頭走到村尾要一個小時,體力不好的中間要歇上好幾次?!眳堑拦饽樕鋈唬骸斑@個地方是祖祖輩輩的‘根兒’,誰又想離開呢?”
王府街道黨委書記湯振國告訴記者,從山上搬到山腳下,村子相當于被整體搬移,所以井塘村非物質形態的生活民俗都沒有隔斷過,“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節日民俗、生產民俗、民間信仰等,至今保留著原生態的韻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樣?!?/p>
保護開發規劃先行
“在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如何找尋平衡點,是決定井塘古村前途的關鍵?!泵蠎c剛還有一個身份,是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沒有進行好的規劃就開發,容易把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破壞掉?!?/p>
日前,山東省文化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安徽撋綎|省‘兩會’還是剛剛召開的全國兩會,都提出了要保護古村落?!痹谏綎|建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陳華新看來,政府重視是好事,但應該有理論科學的指導,“留住鄉愁,要保護什么,要怎樣保護,如何開發利用,這一系列的問題誰都說不明白,也沒有明確大綱?!薄敖⒁徽椎谋Wo流程和配套服務體系迫在眉睫?!泵蠎c剛說:“政府投入是保障,但不是唯一,高校學者和教授的理論知識、優秀企業的管理技巧以及傳統民俗專家的保護經驗等都應該被納入進來?!保ㄍ跛伤?房君福)
來源:濰坊新聞網2012-10-01 09:17:02
井塘古村石屋林立。
井塘古井。
濰坊新聞網10月1日訊 古井、古塘、古廟、古石橋、古戲臺、古石屋……遠離城市的喧囂,觸摸歷史的久遠,回歸心靈的平靜,9月29日上午,位于青州王府街道的井塘古村正式對外開放。據了解,井塘古村建于明朝,以明朝衡王女婿吳儀賓的72間古屋為中心,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布點的獨具明代建筑風貌的古民居群,歷經五百余年風霜雪雨,依舊保存較完好,被專家稱為活著和發展著的古村落。
古村山坡石屋林立
至今有五百年歷史
當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位于青州城區西南十五公里處的王府街道井塘村,這里青山疊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一座座用石頭精工而造的石屋依著海拔約300米高的山體建造而成,整個村里的道路均是用青石板鋪成,古石橋、古井、古廟分布其中。
導游告訴記者,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風格又有西部山區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東省內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古村落。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考證,該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筑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
在井塘村黨支部書記吳道光的帶領下,記者順著平滑的青石路進入陡峭的村內古居,記者看到,整個村坐落在高約300米的山坡上。村落北側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多已建造了現代民房。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吳儀賓的七十二古屋為中心,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布點的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記者看到,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區四合院形式依山相連而建,坐落在一整塊大石板上,門樓是青磚青瓦砌成,門楣雕龍畫虎精細之至。通向院落的臺階均由石塊砌成,少者七八級,最多一處有七十二級,建筑氣勢宏偉。據了解,目前村里還保存有120多個石砌房院落。
超凡石屋建造技藝
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記者在村里采訪,遇見了71歲的吳錫倫老人,他告訴記者,他至今還住在位于古井附近的石砌房中,但自己房子修葺的具體時間他并不清楚,應該已非常古老。
村民孫好平介紹說,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是一種用石頭做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傳統手工技藝,在建造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活理念,該技藝已經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孫全吉是青州市井塘村人,22歲時經本族孫全禮介紹,拜本村吳廣禎為師學習石砌房建筑技藝。從拜師學藝到停止不干,他經歷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師傅掌作、鋪盤子、蓋屋、修壽墳、開石料、打鍥窩、掄大錘、做挑翅、打石頭、刻字等,粗活、細活全部干過。
據當地村民介紹,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巧妙地將當地民俗與風水文化相結合,從選址、上梁、畫符、鏡子等的設立,無不顯示著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納福的樸實意愿。該技藝還運用了大量的繪畫雕刻技巧,其門枕、挑翅、迎風、山墻上通氣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銅錢等圖案,線條流暢、繪畫精美,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藝術效果。
在村里采訪,村民們都說,石砌房建筑技藝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種手工技藝,幾百年來已經與井塘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度融合、無法分割。該建筑技藝以當地青石為主要建筑材料,既減少房屋備料過程中的相關程序、環節,又降低房屋造價成本,解決了井塘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居住問題。導游向記者介紹,井塘石砌房建筑技藝利用原始的“看平”工具,科學地處理了房屋基礎建筑的水平問題,其石塊錯落有致,縫隙處貼補鐵片、石片,既嚴絲合縫,又空氣流通,有著冬暖夏涼、穩定堅固、環保無污染的居住效果。
井塘村公路整修一新。
古村落保留原生態
游客到此流連忘返
“井塘古村真是原生態的古村落群,這里不僅有青山和綠水,處處煥發著濃郁的大自然氣息,并且還有建造這么完美的古老石屋,讓人頓感曲徑通幽,堪稱一片美麗、潔凈的世外桃源呀?!眮碜宰筒┑挠慰屯踔久放扛嬖V記者,她和家人從網上了解到井塘古村對外開放的消息后,專門從淄博開車過來。她向記者表示,平時做銷售工作壓力很大,假日里來到這里遠離喧囂,觸摸一下古韻猶存的石屋,感受一下歷史的久遠,煩惱頓時無影無蹤。
來自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的教師劉艷蕊則說,井塘古村的對外開放對市民來說是件大好事,來到井塘不僅能感受獨特的鄉村自然風光,更能感懷歷史的滄桑。她向記者透露,她是剛爬上井塘村以南、海拔567米的玲瓏山主峰后,又來參觀井塘古村的。
“井塘古村保存比較完好,更重要的是非物質形態的生活民俗也保存得比較好,在魯中地區比較典型?!鼻嘀菔姓f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孟慶剛說:“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節日民俗、生產民俗、民間信仰等,至今保留著原生態的韻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樣?!?/span>
記者在井塘古村還看到一些剛結婚的年輕人在青石板路上來回地拍照留念,他們說,想感受一下當年衡王嫁女走過的“官”道,感受一下歷史的滄桑。
歷經十年調查挖掘
古村修整一新迎客
記者來到52歲的村民吳道海家,看到他住著一座現代化的二層小樓,他說自己原先也住在村里的老石頭房子里,后來幾經搬遷搬進了現在寬敞明亮的樓房里?!拔以鹊氖^房子至今還保留著,現在用于民俗展覽?!彼蛴浾弑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村民陸續從山上的古村遷移到了山下的西北側居住?!艾F在村里旅游開發逐步深入,游客多了,發家致富的路子也多了?!眳堑篮8吲d地說。
青州市政協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孟慶剛告訴記者,自2003年以來,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井塘古村的保護開發利用,邀請專家走過了10年的調查挖掘之路,利用一年時間進行規劃設計。從2011年5月18日起,正式決策開發井塘古村,成立了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建設指揮部,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3000多萬元,擴修了兩條通往景區的道路,修建了新的停車場,進行了水庫防滲處理,按原樣修復了五處民居大院和村內道路,清理了40余處院落等,目前景區基本具備了對游客開放條件?,F在景區能夠順利對外開放,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
三村一山聯合開發
打造一流古村遺址
孟慶剛向記者表示,從井塘古村落的布局看,古村、過渡區、新村緊密相連,村里的發展變化非常明顯;從古村本身看,依山就勢,以古井為原點,呈放射狀向西山坡、沿三條街巷延伸,同時又有多條橫向街巷與之相交,周邊則用石寨墻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交通和防御體系。從建筑手法和用材看,所建房屋、圍墻、道路全部就地取材,用當地所產的青石干砌,同時井塘古村具有鄭道昭、吳儀賓、衡王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等要素,所以井塘古村具有唯一性,是活著和發展著的古村落。
下一步,將以井塘古村為龍頭,全力打造玲瓏山·井塘古村落原生態文化旅游區,將井塘、張家裕、南閆三個村以及玲瓏山一山全部納入景區開發,通過衡王嫁女的古道將其連成一片,使景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全面開發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配套旅游設施,提升旅游產業檔次和水平,打造一流的完整原生態古村落遺址。
古村的傳說
明朝衡王女兒曾下嫁井塘村
明朝時青州為軍事重鎮,先后有齊王、漢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的歷史最長,影響最大。
據傳,衡王朱載圭生了三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在京做官的一家大戶,過門三年男人就吐血死了,年輕守寡,她每次回娘家都要對父母哭一場。
二女兒嫁一個官宦子弟,封為郡主,盡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惜男人是個面黃肌瘦的病殃子,二女兒回到王府也常常長吁短嘆。
三女兒看到倆姐姐的遭遇,多了個心眼兒,決定將來要找個身體健康的夫婿。到了待嫁年齡,父母給她擇偶,她不依,說泰山老母托夢,叫她拋彩球選女婿。朱載圭信佛,只好依從了,結果三女兒看中了井塘村身體健壯的青年吳儀賓,將繡球拋給了他。
朱載圭后來知道吳儀賓是個家無片瓦的窮漢,后悔不迭,但也于事無補。于是朱載圭給女兒分割了很大一片領地,在井塘村給她蓋了亭廳堂瓦舍72間。為了嫁女,朱載圭還修了一條從府城直通井塘村的大路。這條大道全部用青石板鋪成,從青州的衡王府城出發,沿途經過各個村子,如今在井塘的鄰村張家峪、南閆村都還保留了一大段當時修的青石板路。
相傳,吳儀賓娶了衡王女兒后,夫妻兩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記者 侯江宏 龐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