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國家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孫臏拳
從藝年限:44年
單位及職務:安丘市青云山武術館館長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王建國、孟憲堂
徒弟:
瀏覽次數:10079
劉海港,男,生于1971年10月,山東安丘人,大學學歷,現任安丘市武術運動協會主席、安丘市青云山武術館館長、安丘市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東方人體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和特邀研究員、中國孫臏拳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孫臏拳第五代傳承人。
劉海港七歲開始習武,師承王建國學習少林武術。1988年拜中國孫臏拳四代傳人孟憲堂為師學習孫臏拳術。并同時分別得到孫臏拳四代傳人劉峻驤、張萬福、劉振厚、王玉奎四位名家指教。1992年4月,在首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中獲得孫臏拳四項全能第一名。1993年4月,在第二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中再獲孫臏拳四項全能第一名。1994、95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二屆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擔任組委會副秘書長、副總裁判長。1995年5月,在北京擔任中國孫臏拳國際教練班孫臏拳三十二手教練,韓國、秘魯、美國、日本、臺灣及國內外百余名學員參加學習。2006年8月中國子午門、少林武術爭霸賽擔任副總裁判長、仲裁委員會副主席。1995年6月,韓國跆拳道黑帶六段、跆拳舞創始人范淇哲在北京花枝胡同拜劉海港為師學習孫臏拳三十二手。2000年7月日本武術運動員石田公子小姐專程來山東安丘拜劉海港為師學習孫臏拳。
1993年11月,劉海港在安丘創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安丘第一個武術館?!睬鹗星嘣粕轿湫g館,同時創設安丘市孫臏拳訓練基地,傳授孫臏拳及其他傳統武術。
2007年,安丘市武術協會成立,劉海港當選協會主席。協會以傳承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已成功舉辦了眾多武術交流活動。
劉海港是國內目前唯一專業推廣、傳承孫臏拳的五代傳人,自創辦青云山武術館、孫臏拳訓練基地以來已有五千余人先后參加孫臏拳培訓,為繼承發展我國稀有的孫臏拳術和弘揚中華武術事業與民族傳統文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1994、95年在北京全國首屆、二屆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擔任組委會副秘書長、副總裁判長。
1995年5月在北京擔任中國孫臏拳國際教練班孫臏拳三十二手教練,韓國、秘魯、美國、日本、臺灣及國內外百余名學員參加學習。
2006年8月中國子午門、少林武術爭霸賽擔任副總裁判長、仲裁委員會副主席。
2007年成立安丘市武術協會當選首擔任主席。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11月第三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另為:安丘市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東方人體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和特邀研究員、中國孫臏拳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孫臏拳第五代傳承人。
1992年4月首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獲得孫臏拳四項全能第一名。
1993年4月第二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獲孫臏拳四項全能第一名。
中文七八八 - 個人摘錄集
作者:安丘城事
2011年 6月9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丘申報的孫臏拳榜上有名。這是山東省濰坊市第一個武術類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
孫臏拳是山東一個古老稀有的漢族拳種,在世界上非常獨特。其內涵博大精深是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所創。 但無文字記載。 孫臏拳共三百六十五手由四架組成,分別是母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中架一百七十三手(中架打八方秘傳九盤),還有孫臏拳對練及孫臏拐。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屬于漢族傳統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遠。2011年5月23日,孫臏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孫臏拳的傳承人安丘人劉海港
據他介紹:
劉海港向記者介紹,孫臏拳是以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命名的中華古拳。孫臏拳又有“大架拳”“二節腿”“長袖拳”之稱,“象鼻拳”“蹣跚步”是它的獨有特征,以“避實就虛,打陰不打陽,挫其銳,毀其利”為進攻原則,充分體現了孫臏兵法的謀略思想。孫臏拳是我國武術中起源較早的珍稀拳術,流傳于山東各地,其中安丘市是主要流傳地之一。最初只是口傳身授,文字記載較少。清末,山東武術大師楊明齋成為近代孫臏拳的創始人。
青島拜師練就拳術
劉海港是安丘市大汶河開發區西北村人,他自幼與孫臏拳結緣,多次獲得孫臏拳比賽冠軍。多年來,他積極推廣、普及中華傳統武術,是孫臏拳的第五代優秀傳承人。
劉海港和孫臏拳結緣是受伯父劉峻驤影響。劉峻驤是孫臏拳第四代傳人,受其影響,劉海港七歲習武,1988年赴青島拜中國孫臏拳四代傳人孟憲堂為師。
從此,太平山下的習武場上多了位早來晚歸的小伙子,大冷天,他練得渾身冒熱氣,三伏天,汗水順著衣角往下滴。走在路上也比比劃劃,引得路人不時回頭觀望。孫臏拳第四代傳人張萬福、劉振厚、王玉奎和孟憲堂是同門師兄弟,常在一起切磋武藝,他們都喜歡上了劉海港,經常單獨指點他孫臏拳的奧妙,使他的拳法日益精進。
1992年4月,劉海港參加首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即獲得孫臏拳全能第一名。次年,參加第二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再次獲得孫臏拳全能第一名。
辦學傳藝廣受贊譽
1993年11月,劉海港告別恩師,回到家鄉創辦了安丘市青云山武術館,同時創設安丘市孫臏拳訓練基地,傳授孫臏拳及其他傳統武術。
此后,他多次率弟子參加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并獲得孫臏拳比賽冠軍,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秘魯等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也慕名前來學習孫臏拳。中國臺灣臺中縣體育會總干事魏淑靖女士、匈牙利素有“歐洲猴拳王”之稱的沙沙,以及日本武術運動員、名古屋電視臺編導石田公子小姐等武術愛好者都專程來安丘與劉海港進行學習交流。
1997年10月,劉海港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東方人體文化國際研修大會并演練孫臏拳,獲得了在場觀看表演的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北京市政協副主席靳晉、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等人的高度贊譽。
劉海港:發揚孫臏拳,傳武青云山
2015-08-18 11:34 來源:中華武術網
中華武術網訊 安丘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尚武之風源遠流長。目前,孫臏拳、地功拳、八卦掌、形意拳、螳螂拳、查拳、太極拳等優秀傳統拳種分布全市,習武者達數萬人。安丘武壇,有一位響當當的人物,他就是安丘武協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臏拳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先生。他創辦的青云山武術館20多年來培養了數千文武雙修的人才。為安丘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劉海港,1971年10月出生于安丘,孫臏拳第五代傳人,現任安丘市武術運動協會主席、青云山武術館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東方人體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和特邀研究員、中國孫臏拳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務。他自幼酷愛武術,7歲開始隨王建國先生學習少林武術。他的伯父劉峻驤先生是當代著名武術家,師承于孫文賓、郭古民、王培生等武學大家,精通多門拳藝。劉海港尤其喜愛孫文賓先生傳給伯父的孫臏拳。孫臏拳是武技和兵家思想有機相融的結晶,起源古老,流傳于山東各地,相傳是戰國軍事家孫臏所創,盡管無法證實,但其拳法暗合孫臏兵法是無疑的,堪稱一部“肢體語言版的孫臏兵法”。孫臏拳又有五子拳、長袖拳之稱,古樸雄渾,尤重技擊,側身應戰,手腳并用,三出一主,招式相連,動作舒展,可放長擊遠、猛打硬攻,節奏分明,技法清晰,以勇見長。內容有32手(中架)、64手(小架)、大架(96手)三個套路,其中32手是精華。在劉峻驤的介紹下,劉海港在1988年正月赴青島拜伯父的師兄、孫臏拳第四代傳人孟憲堂先生為師,系統學習孫臏拳,因為他人品出眾,勤學苦練,進步很快,得到了長輩們的喜愛,張萬福、劉振厚、王玉奎等師伯、師叔們經常單獨指點他,使得他的拳藝日益精進。1992年4月,劉海港參加首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即獲得孫臏拳全能第一名,次年再奪桂冠,成為孫臏拳第五代傳人中的佼佼者。
1993年11月,劉海港在安丘創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安丘第一個武術館?!睬鹗星嘣粕轿湫g館,同時創設安丘市孫臏拳訓練基地,傳授孫臏拳及其他傳統武術。期間,多次參加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并兩次擔任組委會副秘書長和副總裁判長。在北京參加有海峽兩岸孫臏拳傳人、武術愛好者參加的中國孫臏拳國際教練班,擔任孫臏拳32手教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專程來安丘向他學習孫臏拳,進行孫臏拳武術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
青云山武館位于風景秀麗的青云山民俗游樂園西郊,占地6000余平方米,以文為本,武為特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臏拳傳承基地、保護單位。武館常年開設孫臏拳培訓班、小學和初中托管班、少年武術夏令營。建校20多年來,已培訓學員5000多名。多次組隊參加全國及省市級武術比賽,獲得獎杯、獎牌共計300多座(枚)。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體育報》、《北京晚報》、《大公報》、山東衛視、新華網、《聯合早報》、《中華武術》雜志等眾多媒體都多次對其進行過報導。原國家體委副主任、原中國武協主席徐才先生親任武館名譽顧問,并題詞“弘揚武術、振興中華”。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為武館提攜館名。本著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原則,劉海港以培養文武兼備、德藝雙馨的人才為目標,不斷地努力攀登!
2007年,安丘市武術協會成立,劉海港擔任主席,他以傳承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以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為己任,團結武術工作者和愛好者,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和調動廣大群眾投身武術運動的積極性。通過成立十幾個武術培訓機構,舉辦各類武術培訓班,為全市武術愛好者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平臺,通過“請進來教、走出去學”的方式,邀請各派武術名家來安丘對武術愛好者進行指導培訓,提升安丘的武術技術水平。多次組隊參加國際級、國家級武術賽事,取得優異成績。先后于2010年舉辦了首屆安丘市武術邀請賽。2013年,發起組織了首屆“孫臏拳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大會。2014年,發起組織第六屆魯臺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暨“孫臏拳杯”海峽兩岸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大會,為安丘武術的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受武術發展“重競技輕傳統”傾向的大環境影響,孫臏拳的發展狀況一度不容樂觀,雖然在90上世紀年代初各地成立了不少孫臏拳研究機構,也舉辦了多次孫臏拳比賽,但因四代傳人多已作古,余者皆年事已高及經費困難等方面的原因,各研究機構紛紛注銷,相關活動基本停止,孫臏拳的傳承出現嚴重危機。面對這一瀕危狀況,劉海港寢食難安,他無私地貢獻財力、人力,不斷加大孫臏拳培訓規模。功夫不負有心,在他的辛勤努力下,2011年,安丘申報的孫臏拳順利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濰坊市第一個武術類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作為孫臏拳代表性傳承人的劉海港已將青云山武館建設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規范、活動最經常,唯一專業推廣孫臏拳的傳承機構!
劉海港于青云山武館辦公室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武術家劉峻驤專程到青云山武館指導學員武術和國學
武館學員訓練中
劉海港向學員展示孫臏拳
第七屆魯臺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暨首屆海峽兩岸
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
2015 年8月17日,“孫臏拳杯”第七屆魯臺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暨首屆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于山東省安丘市人民政府招待所人民會堂隆重舉行。
安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尚武之風源遠流長,孫臏拳、地功拳、八卦掌、形意拳、螳螂拳、查拳、太極拳等優秀傳統拳種分布全市,習武者達數萬人。2007年,安丘市武協成立后,以傳承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成功舉辦了眾多武術交流活動。
出席大會的領導、嘉賓 合影
安丘武協主席、青云山武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臏拳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
安丘青云山小學孫臏拳百人匯演 劉海港演練孫臏拳32s手
山東安丘特色古拳孫臏拳入選國家非遺名錄
2011-06-13 09:34:44 來源:濰坊新聞網
劉海港正在演練孫臏拳。
6 月9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丘申報的孫臏拳榜上有名。這是山東省濰坊市第一個武術類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6月 12日,記者在安丘孫臏拳訓練基地采訪了孫臏拳優秀傳承人劉海港。
特色古拳上榜“非遺”
記者了解到,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入選的191項是從3136個參評項目中確定的,山東省濰坊市僅有安丘孫臏拳、寒亭柳毅的傳說和青州花毽榜上有名。孫臏拳是山東省濰坊市第一個武術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劉海港向記者介紹,孫臏拳是以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命名的中華古拳。孫臏拳又有“大架拳”“二節腿”“長袖拳”之稱,“象鼻拳”“蹣跚步”是它的獨有特征,以“避實就虛,打陰不打陽,挫其銳,毀其利”為進攻原則,充分體現了孫臏兵法的謀略思想。孫臏拳是我國武術中起源較早的珍稀拳術,流傳于山東各地,其中安丘市是主要流傳地之一。最初只是口傳身授,文字記載較少。清末,山東武術大師楊明齋成為近代孫臏拳的創始人。
青島拜師練就拳術
劉海港是安丘市大汶河開發區西北村人,他自幼與孫臏拳結緣,多次獲得孫臏拳比賽冠軍。多年來,他積極推廣、普及中華傳統武術,是孫臏拳的第五代優秀傳承人。
劉海港和孫臏拳結緣是受伯父劉峻驤影響。劉峻驤是孫臏拳第四代傳人,受其影響,劉海港七歲習武,1988年赴青島拜中國孫臏拳四代傳人孟憲堂為師。
從此,太平山下的習武場上多了位早來晚歸的小伙子,大冷天,他練得渾身冒熱氣,三伏天,汗水順著衣角往下滴。走在路上也比比劃劃,引得路人不時回頭觀望。孫臏拳第四代傳人張萬福、劉振厚、王玉奎和孟憲堂是同門師兄弟,常在一起切磋武藝,他們都喜歡上了劉海港,經常單獨指點他孫臏拳的奧妙,使他的拳法日益精進。
1992年4月,劉海港參加首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即獲得孫臏拳全能第一名。次年,參加第二屆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再次獲得孫臏拳全能第一名。
辦學傳藝廣受贊譽
1993年11月,劉海港告別恩師,回到家鄉創辦了安丘市青云山武術館,同時創設安丘市孫臏拳訓練基地,傳授孫臏拳及其他傳統武術。
此后,他多次率弟子參加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并獲得孫臏拳比賽冠軍,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秘魯等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也慕名前來學習孫臏拳。中國臺灣臺中縣體育會總干事魏淑靖女士、匈牙利素有“歐洲猴拳王”之稱的沙沙,以及日本武術運動員、名古屋電視臺編導石田公子小姐等武術愛好者都專程來安丘與劉海港進行學習交流。
1997年10月,劉海港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東方人體文化國際研修大會并演練孫臏拳,獲得了在場觀看表演的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北京市政協副主席靳晉、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等人的高度贊譽。
走進校園弘揚武術
“孫臏拳是一部肢體語言版的孫臏兵法,是東方人體文化的精華?!闭劦綄O臏拳的現狀,劉海港說,近十年來,受大環境的影響,“重競技輕傳統”傾向嚴重,傳統武術發展總體滯后,孫臏拳的發展也不例外。雖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地成立了不少孫臏拳研究機構,也舉辦了多次孫臏拳的比賽,但因第四代傳人多已作古,余者皆年事已高,加之經費困難等方面的原因,各地的研究機構紛紛注銷,相關活動也基本停止,導致孫臏拳的傳承面臨危機。
為了從根本上挽救這一稀有拳種,劉海港從2008年就開始將孫臏拳申報“非遺”項目,今年6月9日,孫臏拳正式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鼓舞人心了!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不僅有專門的法律保護,而且會有專項基金,這對孫臏拳的傳承和發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闭劦较乱徊降拇蛩?,劉海港計劃采取走出去學與請進來教相結合的辦法,同時,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孫臏拳,讓祖國傳統武術發揚光大。(王玉芳)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
安丘孫臏拳榜上有名
本報訊(記者賀德良)近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孫臏拳榜上有名。這是安丘市第一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濰坊市第一個武術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孫臏拳是以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命名的中華古拳,流傳于山東各地,安丘市是孫臏拳的主要流傳地。孫臏拳技術和理論體系完整,以孫臏智慧為文化內涵,融涉孫臏兵法思想,具有散手、武術精華之特點。孫臏拳在安丘的傳承可推至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孫臏拳又名“大架拳”、“長袖拳”?!跋蟊侨?、“蹣跚步”是它的獨有特征,動作古樸雄渾,強調內外兼修,尤重技擊,內容有32手(中架)、64手(小架)、96手(大架),另168手為散手。技術上,常以側身應敵、放長擊遠、巧打連擊;戰術上,以“空、誆、虛、實、晃、活、巧”為主,以假動作迷惑對方,讓對方真假難分,虛實難辨,以利于擊打對方。孫臏拳流傳至今,有史可考的已歷經六代,其傳承譜系完整、脈絡分明、可證可考。孫臏拳第五代傳人、安丘人劉海港多次獲得孫臏拳比賽冠軍,是新時期積極推廣、普及與弘揚中華傳統武術的時代先鋒,是孫臏拳的代表性傳承人。據悉,目前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1219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