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地龍經拳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地龍經拳武館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官星南
徒弟:
瀏覽次數:11645
杜文明,男,1956年2月生,地龍經拳第五代傳人,省市兩級非遺傳承人。
從小好體育、愛運動。13歲拜師從青島回到高密老家北大王莊的地龍經拳第四代傳人官星南。為了讓師傅另眼相看、學到真功夫,光‘蹲馬步’就練了一年。為了高密當地的拳種和師傅的重托,盡管多年來為了養家糊口,其工作多次變換,但對地龍經拳的堅持一直不改初衷。
1985年,師傅回到青島后,他正式開始帶徒傳藝。2012年又成立了武館,把他經營的電梯安裝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投入其中。
有付出就有回報,近年來,他帶領弟子們參加各級武術比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3年4月份,第一屆中國泰山國際武術節中獲得了5金、2銀、2銅;5月份,全國傳統武術比賽及全國農民武術比賽中,取得了“徒手對練”項目的4枚金牌;7月份,第13屆中國梁山全國武術功夫爭霸賽暨第三屆山東省武術非遺技藝交流大會中,獲得10枚金牌;10月份,首屆山東省非遺武術項目展演大會,獲得7金、5銀、3銅。2014年1月12日,CCTV5央視體育頻道《體育晨報》對地龍經拳進行了專題報道。
多年來,杜文明一直堅持免費收徒,并自費帶領弟子們參加比賽,為高密地龍經拳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F在他還在為這一拳種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更加努力著,并一直堅持下去。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6月第四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杜文明在指導弟子習武2009.4.4
2015年01月13日
高密地龍經拳傳奇
槐常輝 官天強
高密地龍經拳為山東四大稀有拳種之一,在高密市武術界流傳歷史最為久遠,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習練傳承人員最多,在省市內外武壇享有盛譽,并于2013年5月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龍經拳又稱地功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據考證它來源于武當派所傳。地龍,別名蛐蟮、蚯蚓。地龍經拳相傳是明朝永樂年間一位名叫瑯琊的武當派得道真人創設的。他曾無意間看見蛐蟮與偷襲它的螳螂纏斗并最終斗跑敵人保全自己。蛐蟮無腿腳卻能戰勝大刀螳螂,這對癡迷武學的道士啟發很大。于是他模仿蛐蟮斗螳螂發明了這套傳世武功,并起名地龍經拳。其特點是以翻、滾、摔、跌為主打,突出倒地后的腿腳功夫,講究敗中取勝,招招制敵,具有強烈的實戰意義。其口訣曰:地龍真經,利在低功。全身練地,固強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龍騰。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龍。翻猛虎撲,搏疾隼鷹。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門有變化,法無空型。前功用掌,二三門同。后功用足,踵膝通用。遠則進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成形。似倒若生,尻尾單憑。高低任意,遠近縱橫。那么,該拳種如何傳到高密并發揚光大的呢?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當時有一批在京中候用的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內高手追殺,四處散落潛入民間。這其中就有一身懷地龍經拳術的俠客在被追殺過程中落難于現今平度縣崔家集鎮某村。該俠客大難不死,在尚留一口氣息之時被鄉民從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鄉民的細心照顧療傷得以活命。該俠客傷勢痊愈后,對鄉民救命之恩無以回報,便留在此地經過二年時間將全套地龍經拳術傳授給鄉人,以后地龍經拳便在平度縣民間開始流傳練習開來。
最早學習該拳種并成為一代宗師的高密人是張橋(張喬)。光緒三十四年版《高密鄉土志》記載張橋“字云鶴,咸豐乙卯舉人。急公義,與物無爾我,幼習拳勇?!泵駠妗陡呙芸h志》記載,張橋,“字云鶴,舉人,與兄弟友于最篤。后值捻匪犯境,與翰林院待詔單錫 率勇嚴防,籌辦軍需,多出其力”。張橋是高密松園張家第十三世孫,其祖上有名的人物是張家五世張福臻。張福臻生于明朝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以進士身份被朝廷錄用,歷任河南省臨穎縣知縣、山東省東明縣知縣等,因其政績顯赫,作戰有功,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晉升為兵部尚書,皇帝親自下旨在其家鄉高密張家巷建立牌坊一座以示其功德。張福臻及其二兒子張文明在“壬午全城”戰斗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使高密免受清兵涂炭,成為高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張橋作為高密松園張家十三世孫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很大的功績。張橋自幼聰明好學,受祖上尚武家風的熏陶,繼承武業,習練長拳,善使槍棒,功夫高強,一生以授武為業,當時高密習武者多數出于其門。1847年,張橋去平度崔家集訪親會友,見當地武藝高強的馬姓師傅演練地龍經拳法,做為一個練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實的套路、敗中取勝的招數所吸引,懇求馬姓武師再三才收他為徒。張橋苦學兩年,回到高密后,視地龍經拳為家寶,率弟子們重點傳授練習,自此后張家后人便世代練習傳授地龍經拳。張橋也就成為地龍經拳傳到高密的第一代傳人代表。他曾經受邀到濰縣西關與“四通捶”拳掌門人邊淮以武會友?!八耐ù贰比且环N傳統的功力拳,又名“貼煞臥斗功”,自清嘉慶年間傳入濰坊(舊稱濰縣),至今已有230年歷史。它的多數動作竟與地龍經有雷同相似之處,兩個拳種講究的都是進招剛勁有力如猛虎下山,退招收發自如似流星閃過。腿功腳功講究的都是快、準、狠。二者不同之處就是四通捶以站功貼身搏打為主制敵,而地龍經則是展示倒地以后反敗為勝為主制敵。比拳結果為張橋稍占上風,比兵器張橋略占下風。經此實戰,張橋堅定了傳承地龍經拳的決心。清朝咸豐辛酉年間(公元1861年),有一群捻軍闖入高密城東關,擁入當鋪、商鋪大肆搶掠。張橋聽說后立即率弟子及時趕到殺死殺傷數十人。光緒三十四年編著的《高密鄉土志》有具體記載,并盛贊張橋有祖宗之風。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11月捻軍再次攻打高密城時,張橋手持一桿岳家長槍,在高密城蘿卜市街頭橫槍立馬,一夫當關,獨守一街,捻軍數十余人奈何不得他,竟沒有一人能沖進街頭半步。此戰使張橋在高密名聲大振,投其門下習武者眾多,一時間門庭若市,拳打腳踢聲響徹晝夜,刀槍劍戟聲不絕于耳,地龍經拳名聲大震。1989年版《高密縣志》記載晚清武術活動時,曾經提到“縣城拳家分南北兩派,南派張橋習地龍經,北派高陶專練長拳”。地龍經的經典套路有二十四路,例如鴛鴦腳拳架、骨寸腿拳架、中風剪、六合掌、花車、撲刀路、大小圓堂、翻天印、蚩翹、捻腿上手、捻腿下手、酒醉八仙等等。據說馬姓武師只傳了二十二路,其中二路是張橋及其后人研創的。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槍六路是張橋結合家傳武學、邊淮的傳授和自己的心得化合而成的。后來張橋所傳弟子除自家子孫外,學練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傳,那就是城北大王莊官家,城東郇家溝盧家,柏城堤東李家。這三家做為張家傳人得到張家認可后又各自在本家族中傳練至今,尤以城北大王莊官家最為突出,將地龍經拳代代傳授,將該拳種在高密近代期間發揚廣大。
城北大王莊官家的地龍經拳得自張家第二代傳人代表張作升親自傳授。張作升,字少云,時人稱“張家二少”,他系張橋之弟張翊次子,子承伯父張橋之能,自幼練武。民國版《高密縣志》記載:“張作升,技術能世其家學,任城區各校武術教員,多所成就”,以傳授地龍經拳出名,在松園張家歷代子孫中也屬于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張少云在民國初期受聘任諸城大臺村武術教師,馬良任山東省省長時又赴省城當武術教官,自此,地龍經拳愈傳愈遠。說起張少云在諸城大臺村教授拳術時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大臺村一個當時在全省有名的大財主家中豢養家丁數十人,請了一個王姓教長拳的師傅為護院拳師并教授家丁拳術。張少云受邀請來到這家大財主家當武術教師時被王家敬為上賓,該王姓拳師見狀便心中不服,有些憤憤不平,一心想試探一下張少云的功底。一日吃飯席間,王拳師借酒遮面,口出不遜,意在挑釁,揚言地龍經拳乃花拳繡腿,丑鄙不雅,實戰中不堪一擊,并強行要和少云交手以示高下。當時張少云被逼無奈只有接招。兩人來到庭院內,一照面,只見少云使出地龍經拳術中的一個“掛面腳”的招數,只用一招便將王拳師劈面打倒在地。王拳師現場丟丑,當場卷起鋪蓋一走了之,掩面離開了諸城。還有一次張少云受邀保護同盟會山東分會副會長、高密人劉冠三去北京,在去京路途中遭遇一劫匪,張少云見狀從馬車中突然躍起使了一個地龍經拳中的“中風剪”招數便將攔路強盜剪落馬下,身負重傷。
城北大王莊官家屬于一個大家族,家景比較厚實富裕,在城里有多處買賣鋪店,且在青島四方還開有一個印染廠,解放前高密城出名的裕德大油坊就是該家所辦。正因如此,也成為當時散落在高密各地一些專事綁票劫舍的土匪所重點光顧算計之地。官家子孫平時也練習一些武術套路,強身健體,保家護院。后來張少云回到故鄉后,受官家所邀請設立拳房開始對官家子孫傳授地龍經。自此后,官家祠堂內不論白晝都有演練地龍經者,拳來腳去,槍來刀往,好不熱鬧,連四鄉青壯年都慕名來投學武,地龍經在這階段期間又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當時官家練習此拳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官維 為學練此拳中的佼佼者,成為官家所學地龍經拳中的首位傳人代表,也被松園張家承認為地龍經拳在高密傳授的第三代傳人。據說松園張家將地龍經拳法二十四路,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槍六路都盡數傳授給官維 ,現官家存有地龍經拳譜一本。
官維 ,人稱十爺(因官家維字輩兄弟大排行數第十位),是一個對練武如癡如醉的人物,對張家所傳二十四路地龍經拳練的是收發自如,得心應手,深得拳法精髓,武藝大增,一時在四鄉鄰中名聲大振。傳說有一年有四個南方人自視武功高強四處訪友會武,走到高密時聽到城北大王莊官家的地龍經拳在高密有名氣,便找人給官家送來帖子,要來登門拜訪官十爺切磋武藝。十爺接著叫來人捎回帖子,闡明了官家練武乃防身健體之用,并非用來爭強斗勝,客氣地回絕了。誰知那幾個南方人并不死心,過了幾天化裝成打短工的混進官家鋤豆子地。中午,官家的老伙計老崔到鋤豆子的地里去給那些人送午飯。老崔當時用一匹馬駝著一水桶小米粥,另一只水桶里盛著白面饃饃和黃瓜拌燒肉,來到地頭一看就傻了眼。原來,那幾個打短工的根本就沒有鋤半分地,只見他們個個都把鋤頭朝下往地上一闖,人都在鋤把頂上蹲凸著抽煙。老崔當時一看這情景就知道碰著好家伙了,牽著馬調回頭來就跑回官家報信。官維 知道是不出面不行了,就從老崔手中接過馬韁繩,雙手各提一水桶跳上馬背雙腳一夾馬肚子,那馬就馱著他向坡里竄去。他在馬背上老遠就望見那幾個人,其中還有一個仍然還在鋤把頂上蹲凸著。于是十爺來了雙手提桶平伸至肩,在馬背上一個蹦就雙腳穩穩地站立在了仍在奔跑的馬背上,遠遠望去如同一只大鳥飛翔而來,一直到那些人的跟前也沒減速。只見十爺一個空中翻身脫離馬體,雙手各提一桶在空中劃了一圈如同飛鷹般從空而落,在落地的一瞬間隨腳踢倒那把鋤把后穩穩立于地上,雙桶中所盛食物竟沒有灑落一點。那幾個南方人一看來人露了這一手真功夫,當場就服了,隨后雙手作揖賠禮道歉后,飯也沒吃一口,把鋤頭一撩,頭也沒回地就竄了人。官維 在蘭州做買賣時,曾經與一身懷絕技的小腳婦人腳踏園形笸籮沿轉圈行走展示輕功,也曾在青島四方整治地方無賴“四大金剛”,官氏后人及地龍經拳習練者至今津津樂道。官維 親傳弟子有其四個侄子官志誠、官志臣、官志江、官志廷,還有程硯臣、遲金 、單聯明、施必順等人,最后選擇官志臣為官家地龍經第二代傳人代表。他將地龍經傳播到外,使官家地龍經拳的名聲遠揚膠濟鐵路沿線,擴大了影響。
官志誠頭腦極為聰慧,在所練地龍經拳第二代弟子當中下苦功最大,且還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惹事生非不怕亂子大的脾性。這人天生又是一個練武的材料,一套地龍經拳練的是身心合一、揮發自如、滾瓜爛熟,并根據練拳心得在先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地自創半路拳法,只可惜的是沒有以文字記錄下來。民國時期韓復渠出任民國政府山東省省長時,曾在濟南設過一個擂臺,招集全省各地武林高手前去比武打擂,此事當時轟動整個山東武林界。官維 聽說后便親自帶著幾個侄子來到濟南比武現場,目的是想叫這幾個弟子開開眼界。他們現場一連看了三天,就只見一個和尚站在擂臺上守擂,凡上去和他比武的都敗在他手下,竟一連三天沒有碰到對手。這時年輕氣盛的官志誠技癢難安,請求上場打一場試試。當時官維 也在考慮學練地龍經拳到底實戰效果如何,正好可以在這個場合試驗一下,便同意了志誠上擂臺比武。那和尚武功果然了得,拳路很雜,兩人你攻我守,我進你退,一會兒騰空躍起,一會兒躺地翻滾,一時間兩人打得難分難解,招招扣人心弦,式式暗含殺機。那志誠也是有意識地引和尚多出招數,然后使出地龍經的招數一一破解,將地龍經拳演繹的是淋漓盡致。那和尚果非善客,突出絕招把志誠逼到了臺子角下,眼看再出招就要將志誠擊落臺子下了。這時志誠來了個敗中取勝,也使了一個狠招,但見其疊身一躍騰空而起,使了一招“上風剪”,雙腳脖剪往那和尚的脖子梗,將其整個身子剪起拋落臺下。和尚的那些同行者立即抬著和尚就走了,可能是去了醫院。志誠的這一戰轟動膠濟鐵路沿途兩岸,一時名聲大振,使很多人都知道了高密城北大王莊官家拳的厲害。
1936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離中秋節還差一天,官家遭土匪綁票。這天晚上剛過三更天,就有三個土匪持槍摸進了官家府院。志誠聽說后披著外衣袖子沒穿上就出來了,問那三個持槍土匪是為錢而來還是為仇而來,其中一個土匪說是為錢而來要綁票。當時志誠見對方有槍怕傷及家人,便對綁匪說我可以跟著你們走。隨即兩個土匪上前每人抄起志誠一根胳膊,另一個用槍在身后指著志誠的腦袋就走出了家門。在走到莊最北邊的莊后頭葦子灣崖時,志誠認為可以動手了,冷不妨踢起后腳,跟著一后腳根準確地狠狠地踢在后邊那個用槍指著他的綁匪的小腹陰部,該綁匪慘叫一聲倒地。緊接著志誠把前兩個架著的胳膊瞬間從衣袖中脫出,雙拳迅速出擊同時都準確地打擊在兩匪徒的下巴骨上,那兩人也是當場倒地嚎叫。志誠這幾個動作是在瞬間一氣呵成的,那三個綁匪根本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就被打倒在地了,志誠便迅速竄入葦子叢中跑掉了,事后證實,那三個土匪是一死二傷。這官志誠后來過世較早,官維 后來傳位于官志臣,讓其擔負起地龍經拳在高密城北大王莊官家第二代傳人代表的重任。
官志臣,字星南,生于1913年,卒于1992年,享年79歲。官志臣也是自幼隨官維 習武,十六歲時就在高密火車站上學徒當通訊工,后調青島火車站。他最大的功績是青島解放前,他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軍管會,及時交接了鐵路段的工作運行程序和有關重要資料,解放后榮獲青島市第一屆勞動模范稱號。1951年抗美援朝時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榮獲三等功,且在作戰中腿部受傷,是一等殘廢軍人。他自幼練習地龍經,功底打得很厚實,他的特點是不好張揚,腳踏實地,有關他的傳說不多,有一個傳說是在1938年,有天他和一個朋友正在高密城后薛家瑩(即現在火車站北、木材公司院內)處比試對練岳家槍。兩人正練得熱火朝天、高潮迭起之時,從南邊火車站上來了兩個日本鬼子,看到有人比武感到好奇,比劃著強要和他們交手比試。官志臣被迫接招,同時他也想教訓一下這兩個囂張氣焰的日本鬼。隨后官志臣讓朋友站在一邊,扔掉長槍,自己和兩個日本鬼打起來。官志臣在讓過幾招后,突然發力使用了地龍經拳中的“骨寸腿”招式,雙腿用力,連環踢出狠狠地踢在兩個鬼子的肩膀上,只聽見兩下“喀嚓”聲,那兩個鬼子一個是左肩膀,一個是右肩膀都搭拉下來,造成了骨折。兩個鬼子叫苦連聲,狼狽不堪地竄回了高密火車站。官志臣在抗美援朝中右腿受傷并留下后遺癥,后來回到老家城北大王莊療養。在這期間,考慮到地龍經拳不能自他手中失傳而中斷要輩輩傳承下去的師傅遺訓,便開始在北大王莊官家子弟和村里有志練武的青少年中挑選徒弟傳教地龍經拳。那時還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時期。官志臣在其家中當時簡陋的小院里教練徒弟地龍經。其中尤以杜文明最為突出。
杜文明,1956年2月生人,高密城北大王莊人氏,因兄弟六人他最小,高密人認識他者都稱他“杜六”,其人因練地龍經拳并得到官志臣真傳而在高密武術界揚名。他自十三歲開始就投在官志臣門下學練地龍經,得到了官志臣師傅的重點培養和偏愛,常常親自給他領拳指導,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將地龍經的拳路學會,在眾多師兄弟中以功底扎實、謙虛好學、不怕吃苦、天天練習不間斷而成為佼佼者。1984年秋天,年事已高的官志臣師傅舉行交接儀式,將地龍經拳進入官家后的第三代掌門人傳位于杜文明,同時交給杜文明自己親筆抄寫的地龍經拳譜一本,囑托杜文明要挑起地龍經傳人的重擔,廣教弟子,將地龍經拳傳播發揚光大。杜文明不負囑托,成為地龍經拳在城北大王莊的第三代傳人,在高密的第五代傳人。那時,最多時每天有三四十個弟子同時學練,在高密縣城一提起“杜六”多數人都知道。
1984年5月4日,山東省民間武術挖掘整理大會在青島市舉行,杜文明在師傅官志臣的帶領下,帶著自己的徒弟遲華、杜桂勇等五人參加了這次盛會。會上杜文明與遲華、杜桂勇師徒三人表演了地龍經拳中的經典套路——對練滑車,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聲。會后,官志臣親自捐贈給大會組委會地龍經拳譜一本,得到大會“武藝高強”獎牌一塊。第二天,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對地龍經這一獨特拳種評價很高,表示要對在這次會議中發現的三個最好的拳種——高密的地龍經、冠縣的查拳、膠東的螳螂拳整理出書,省體委給予一定的關注和扶持。杜文明率領徒弟們經常參加一些社會各界組織的武術表演活動,一有機會就向社會演示宣傳地龍經,杜桂勇、欒仁正、王濤、張福田、杜曉軍、張勤波、荊汝亮、欒凱、杜晨坤、王蘭敏等幾十個弟子通過十幾年的磨練開始嶄露頭角。
近幾年來,隨著幾位練地龍經拳的老前輩們的先后辭世,也隨著經濟時代的社會發展,地龍經拳的發展也到了低谷,處于一種教者與學者無幾的境地,除城北大王莊還有教有學的外,其余的地方幾近絕跡,地龍經拳的發展處于一種非常時期。如果現在不及時挖掘搶救這一高密獨特拳種,再下去幾年幾十年有失傳的可能性。2004年2月6日,由杜文明倡導成立了“高密武當派地龍經拳術研究會”,確定了三個中心議題:組織一年一度的地龍經演武會;重新組織整理編寫地龍經拳譜,使之更加統一化、標準化、通俗化、規范化;廣泛宣傳、推廣、教練地龍經拳。此后,杜文明等人自費走遍了城鄉各地,訪問了青島、平度、濰坊、膠州、昌邑等地尋找地龍經愛好者,交流切磋武術心得,積極參加市內外武術交流、比賽活動,推動地龍經拳走出高密,走向省外乃至國外,提高知名度和影響。
2006年9月18日和2007年4月16日,山東電視臺《中華武術欄目》主任編輯梁世平先生率攝制組一行三人先后兩次專程趕到高密,拍攝錄制了地龍經拳術的一些經典套路和腿法,并于2007年5月3日在山東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華武術欄目》中推出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這樣地龍經拳種將走向全國。地龍經拳的歷史傳奇和杜文明等人的癡迷傳承,引起了世人高度關注。官天強先生于2009年12月完成了近20萬字的《傳奇地龍經》,莫言先生親筆題詞。今年1月12日,CCTV5央視體育頻道《體育晨報》用4分多的時間對地龍經拳進行了報道。走進位于醴泉街道北大王莊社區的地龍經武館辦公室,各種獲獎證書和獎牌,幾乎貼滿了房間的墻壁。據杜文明介紹,這都是近年來他帶領弟子們參加各級武術比賽所取得的成績。僅2013年他們就參加了好幾次大型比賽。4月份,參加第一屆中國泰山國際武術節,獲了5枚金牌、2枚銀牌和2枚銅牌;5月份,參加了全國傳統武術比賽及全國農民武術比賽,并取得了“徒手對練”項目4枚金牌;7月份,參加了第13屆中國梁山全國武術功夫爭霸賽暨第三屆山東省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交流大會,獲得了10多枚金牌;10月份,參加了首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獲得七金、五銀、三銅。杜文明也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龍經拳傳承人”。2014年11月中旬,杜文明率領高密地龍經拳代表隊參加了在臺灣舉行的全國精英杯武術錦標賽暨國際武術邀請賽暨海峽兩岸武術交流大會,獲得了三金三銀的優秀成績,達到了以武會友的目的,使地龍經拳揚名海內外。目前,杜文明教學之余,結合現代化網絡、傳媒手段,用數碼技術分解每個動作,制成幻燈片、光盤教學,準備正式出版通俗、易懂、好學的地龍經拳譜書留給社會和后人。他還結合高密“民藝四寶”中的撲灰年畫、剪紙、泥塑等形式宣傳地龍經拳,計劃建造十余畝的地龍經拳武術館、博覽館,打造百姓喜聞樂見的地龍經拳文化基地,爭取把地龍經創建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為繁榮高密文化、旅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
高密人的自豪:中國武林奇葩——地龍經拳
2015/4/17 15:05:35
地龍經拳又稱地功拳,為山東稀有拳種,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作為高密人引以為豪的拳種,地龍經拳在高密市武術界流傳歷史最為久遠。該拳種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傳統武術,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與高密的“ 民間三絕”撲灰年畫、剪紙、泥塑齊名。如今,地龍經拳在第五代傳人杜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傳承下,已在國內武壇享有盛譽,并于2013年5月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代傳授發揚光大
關于地龍經拳的源頭,當地流傳有這樣的情節:相傳清朝雍正年間,當時有一批在京的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內高手所追殺,四處散落潛入民間。這其中就有一身懷地龍經拳術的俠客在被追殺過程中落難平度縣。該俠客大難不死,在尚留一口氣息之時被平度鄉民從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鄉民的細心照顧療傷得以活命。該俠客傷勢痊愈后,對鄉民救命之恩無以回報,便留在此地用二年時間將全套地龍經拳術傳授給鄉人,以后地龍經拳便在平度縣民間留傳練習開來。
至于該拳種如何傳授到高密,不得不提到高密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張橋。張橋自幼聰明好學,受祖上尚武家風的熏陶,繼承武業,習練長拳,善使槍棒,功夫高強,一生以授武為業,當時高密習武者多數出于其門。據說最早將地龍經拳引入高密的就是張橋。清末年間張橋去平度訪親會友,見友人演練地龍經拳法,張橋作為一個練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度的套路,招招獨到的招數所吸引,真誠懇請下,友人答應將招數傳給他。張橋便在平度將二十四路地龍經拳學會后回到高密。 回到高密后,張橋視地龍經拳為家寶,率弟子們重點傳授練習,自此后張家后人便世代練習傳授地龍經拳。張橋也就成為地龍經拳傳到高密的第一代傳人。后來張橋所傳弟子除自家子孫外,學練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傳,那就是城北大王莊官家,城東郇家溝盧家,柏城堤東李家。這三家作為張家傳人得到認可后又各自在本家祖中傳練至今,現在,城北大王莊官家最為興盛,在他們的帶動下,地龍經拳得以代代傳授并逐漸發揚光大。
傾情傾力記錄傳承
地龍經拳第三代傳人杜文明接任后,時刻不忘師傅的囑托,在自家院內設拳場收教自愿前來學武的青少年。那時正趕上《少林寺》電影公演,在全國引起一陣武術熱潮,青少年習武乃當時的一種時髦。此時,求到杜文明門下學習地龍經拳的人不計其數。至夜,杜文明家院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蹲馬步的、壓腿功的、練拳路的,一派熱鬧的訓練場面。杜文明親自調教領拳,甘當“錘墊子”,讓弟子們招招打在他身上,他再拆招教練。以后,杜文明率領徒弟們經常參加一些社會各界組織的武術表演活動,積極向社會演示宣傳地龍經拳,所教徒弟徒孫遍布高密市區。采訪中,杜文明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心愿:為不辜負師傅所托將地龍經拳世代傳下去,他正在培養接班人,其大哥的長子杜貴勇,自小就跟著他練地龍經拳,至今已有30多年,是第四代傳人的首選人物。
近幾年,隨著幾位練地龍經拳的老前輩們的先后辭世,地龍經拳的發展遭遇低谷:除城北大王莊還有教有學的外,其余的地方幾近絕跡。如果現在不及時挖掘搶救這一高密獨特拳種,將面臨失傳。杜文明、徐清德等幾位地龍經拳傳人已深切感到沉甸甸的責任。于是,挖掘整理地龍經拳,并使其發展留傳下去,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
2004年至2007年三年的時間內,杜文明和徐清德二人自費走遍了城鄉各地,訪問了青島、平度、濰坊、膠州、昌邑等地尋找地龍經拳愛好者,并在青島登門拜訪了已年高90歲的松園張家第十五世后人張慕瑾老先生。通過和這些地龍經拳愛好者磋商交流學習,由徐清德執筆付出了近三年多的時間和心血寫出了十一萬字的地龍經拳譜注解初稿,共有拳路二十四套,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槍六路。該整理的拳譜對每一套地龍經拳術中的每個動作都詳細進行了分解,下一步他們還計劃用相機拍下每個分解動作,使學習者一看就能明白,做到通俗、易懂、好學,然后正式出版地龍經拳譜書留給社會和后人。
高密新聞網
[高密]杜文明:我為地龍經拳而生
記者 張愛華
提起2013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密地龍經拳,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杜文明。作為高密地龍經拳第五代傳人,年近6旬的杜文明40余年練功不輟,并自費培養出了多名弟子,在全國、省、濰坊市等武術比賽中獲得各類獎項數十項,不僅為我市贏得了榮譽,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高密地龍經拳。記者近日采訪了這位“武林高手”。
少時習武,“蹲馬步”練了一年多
杜文明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好體育、愛運動。開始接觸并愛上地龍經拳,是因為本村來了位“大師傅”——官星南?!八堑佚埥浫谒拇鷤魅?,1966年從青島回到高密老家北大王莊。1969年,我哥哥領著我去拜師。當時我才13歲,長得很瘦小。師傅看我的模樣,覺得不像能吃苦耐勞的樣子,只答應讓我跟著練,并沒太在意我。我為了讓師傅另眼相看、學到真功夫,光‘蹲馬步’就練了一年。后來,師傅見我執著,動作也有板有眼,才開始教我練拳。就這樣,越練越起勁,三四年之后,我就可以帶著師傅的其他弟子練習了?!?/span>
回想起自己習武的經歷,杜文明記憶猶新?!暗佚埥浫卦趯崙?,需要兩人過招,一天被摔個百八十次是家常便飯,身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倍盼拿髡f,剛練那幾年,因為又苦又累,自己也有過偷懶的念頭,是師傅語重心長的開導堅定了他的信心:“這是幾輩子傳下來的功夫,咱高密的地方拳種,你好好練,將來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一定要傳下去!”盡管多年來為了養家糊口,他的工作多次變換,但對地龍經拳的堅持一直不改初衷。1985年,師傅回到青島后,他正式開始帶徒弟。
榮譽等身,有付出就有回報
走進位于醴泉街道北大王莊社區的地龍經拳武館辦公室,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各種獲獎證書和獎牌,幾乎貼滿了房間的墻壁。據杜文明介紹,這都是近年來他帶領弟子們參加各級武術比賽所取得的成績。光2013年我們就參加了好幾次大型比賽。4月份,參加第一屆中國泰山國際武術節,獲了5枚金牌、2枚銀牌和2枚銅牌;5月份,參加了全國傳統武術比賽及全國農民武術比賽,并取得了“徒手對練”項目4枚金牌;7月份,參加了第13屆中國梁山全國武術功夫爭霸賽暨第三屆山東省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交流大會,獲得了10多枚金牌;10月份,參加了首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獲得七金、五銀、三銅......今年1月12日,CCTV5央視體育頻道《體育晨報》用4分多的時間對地龍經拳進行了報道。說起這些,杜文明滿臉自豪。
對于武術,杜文明有著自己的理解,即:“武德”第一。我經常跟弟子們說,“練武術從大處說,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從小處說,有利于強身健體,也可以防身。但決不能憑借自己這點本事欺凌弱小,即使‘路見不平’見義勇為,給點教訓就行了,‘治惡’有法律,千萬不要逞能?!?/span>
免費授徒,傳承發展
為了將地龍經拳傳承下去,近年來杜文明一直免費收徒,并自費帶領弟子們參加各類比賽,與武術屆同行相互切磋交流。目前他的弟子中不少人已經獨當一面,在比賽中屢屢獲獎。2012年正式成立武館后,經營著一家電梯安裝公司的他,把企業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投入到傳承地龍經拳、弘揚優秀武術文化上。
杜文明說,自己已經快60歲了,目前最大的愿望一是發現培養一部分好苗子,把地龍經拳好好傳承下去;二是繼續做好挖掘、整理和發展地龍經拳的工作,爭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三是希望有一天地龍經拳能進學校,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學習、強身健體?!叭绻袗酆皿w育武術、品德好但家庭困難的孩子想學習地龍經拳,我不僅免費收徒,還可以資助他完成學業?!?/span>
(責任編輯:王江)
2013年06月17日08:37大眾網-半島都市報
杜文明左在展示地龍經拳。
地龍經拳又稱地功拳,為山東稀有拳種,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作為高密人引以為豪的拳種,地龍經拳在高密市武術界流傳歷史最為久遠。該拳種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傳統武術,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與高密的“ 民間三絕”撲灰年畫、剪紙、泥塑齊名。如今,地龍經拳在第五代傳人杜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傳承下,已在國內武壇享有盛譽,并于2013年5月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龍經拳以地躺功為主
,記者來到了位于高密市醴泉街道北大王莊的地龍經武館拜訪了高密地龍經拳第五代傳人杜文明先生。走進杜文明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墻上數不清的證書和獎牌。據了解,這都是近年來杜文明帶領弟子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以及世界級比賽所取得的榮譽。今年5月份,杜文明剛剛帶領徒弟參加完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以及全國農民武術比賽中兩項賽事,并取得了“徒手對練”項目4塊金牌的好成績。
“地龍經拳因以地躺功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腳功夫,以技巧性見長,因而又稱地功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睋盼拿鹘榻B,地龍經拳來源于武當派所傳,是一種以敗中取勝為主,具有實戰意義的拳種。
13歲習武,嶄露頭角
1969年,杜文明拜官志臣為師,習練地龍經拳?!澳莻€時候我才13歲,剛開始習武的時候,目的很單純,就是想要練幾年武,然后去當兵,這樣以后就有了鐵飯碗?!被叵肫鹦r候自己習武的經歷,杜文明至今記憶猶新?!皩W武又苦又累,地龍經拳又重在實戰,需要兩人過招,一天被摔個百八十次更是家常便飯,身上的淤青也是舊的還沒消退就又添了新傷?!?/span>
杜文明告訴記者,由于當時年紀小,經常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是每到這時候,師傅就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蛟S就是憑著骨子里的那份倔強,他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而這一堅持就是44載春秋。
免費授徒,傳承發展
包括地龍經在內的不少流傳至今的民間武術,在傳承時都不免產生了諸多隱憂,杜文明告訴記者,現今,武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而也就是秉承著“傳承地龍經”的信條,四十多年來,他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挖掘、整理和發展地龍經拳的工作中,力圖將它淵源留傳下去?!皫煾缔o世時,再三叮囑我要將這門拳法傳承下去,而這么些年來,我也一直向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痹诙盼拿骺磥?,地龍經的傳承不僅是對其技藝的延播,更重要的還有對“武德”的弘揚。
談到將來的發展,杜文明告訴記者,他主要想開展兩項工作,一是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開辦武館,免費授徒,讓地龍經更好地傳承下去。文/圖 記者 馬菲菲 單小東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武當一脈腿功見長
高密地龍經拳嶄露頭角
2011年08月30日
杜文明在表演地龍經拳。
在剛剛落幕的濰坊第一屆武術錦標賽上,高密地龍經拳第五代傳人杜文明率弟子參賽,憑借扎實過硬的功夫,55歲的杜文明以8.40分的成績奪得地龍經男子B組第一名。地龍經是一種什么樣的拳術,它在高密是如何傳承發展的,又是怎樣發揚光大的呢?8月29日,記者采訪了杜文明先生。
拳種
以地躺功為主
地龍經拳因以地躺功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腳功夫,故又稱地功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據考證它來源于武當派所傳,是一種以敗中取勝為主,具有實戰意義的拳種,它的特點是擅長遠距離發起攻擊,以攻擊對方下盤為主,深得“南拳北腿”中“北腿”的精髓。1846年,由高密松園張氏第13世孫張橋(字云鶴)引進,之后代代相傳,到現在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從第一代傳人至今,在高密,不光是武術界,就是普通民眾,對地龍經拳也是耳熟能詳。在杜文明的不斷努力下,有許多孩童和青年開始學習了解這一武林奇葩。
傳承
代代傳授日漸興盛
據杜文明介紹,最早將地龍經拳引入高密的人是張橋。張橋出身于高密名門望族松園張家,其祖先張福臻明朝末年曾經擔任過兵部尚書?;氐礁呙芎?張橋視地龍經拳為家寶,率弟子們重點傳授練習,自此后張家后人便世代練習傳授地龍經拳。張橋也就成為地龍經拳傳到高密的第一代傳人。后來張橋所傳弟子除自家子孫外,學練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傳,即城北大王莊官家、東關郇家溝盧家、柏城堤東李家。
解放前,高密城北大王莊官家家境殷富,其子孫習練地龍經拳,據傳官家的地龍經拳法得張家第二代傳人代表張作升(字少云,系張橋弟張翊次子)親自傳授,官家習地龍經拳之佼佼者名叫官維昭,他是高密地龍經拳的第三代傳人代表,此時的地龍經拳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地龍經拳的第四代傳人是官維昭的侄子官志臣,杜文明1969年6月拜官志臣為師,習練地龍經。
發揚
免費授徒,保護挖掘
杜文明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幾位練地龍經拳的老前輩們的先后辭世,地龍經拳的發展遭遇低谷:除城北大王莊還有教有學的外,其余的地方幾近絕跡。如果現在不及時挖掘搶救這一高密獨特拳種,將面臨失傳的危險。于是,挖掘整理地龍經拳,并使其發展留傳下去,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2004年2月,由杜文明和友人徐清德等人發起,“高密地龍經拳術研究會”正式成立。經過各方的努力,2008年12月,高密市地龍經拳入選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談到將來的發展,杜文明主要想開展兩項工作,一是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免費授徒。他打算開辦一家武館,進行地龍經的半業余培訓。對前來學習的人不收任何費用?!斑@是受師傅的囑托,要把地龍經好好傳承下去。不能把武術當商品賣,而是要傳承發揚武文化,收費就失去了師徒關系情誼?!倍盼拿鲗鞒械佚埥浫凶约旱睦斫?。 文/圖 本報記者 劉揚
高密武林奇葩——地龍經拳的傳說
高密的武林界呈現出各大門派爭紛斗艷、各領風騷的局面,所練拳種有長拳、太極拳、燕青拳、孫臏拳、華拳、查拳、、猴拳、螳螂拳、南拳、鹿鶴功、彈腿、、八卦掌、散打、地龍經拳等拳種,兵器方面有刀、槍、劍、棍、流量錘、鐵鞭、月牙鏟、虎頭雙鉤、方天畫戟等器械,所練者眾多。各大門派既各有所長,又定期互相切磋武藝,交流練武心得,經常性舉辦一些武術交流表演等活動,并于1999年5月2日正式成立了民間組織——高密市武術協會。協會確定了“宣傳貫徹黨和政府的體育工作方針和政策,發揚光大祖國的武術遺產,為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而盡力”的宗旨。武術協會根據全高密市現有活動場所的分布位置分點布置,委派了各種拳術的教練員分頭組織活動,定期對武術愛好者進行教導、練習,各門派各拳種所教弟子經常性參加一些社會各界組織的比賽、表演等活動。各種武術活動的開展對人們增強體質、鍛煉意志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武術協會自成立以來到現在已發展正式會員二百八十多人,所傳教的弟子遍布全市。每年的春、秋兩季,武術協會都組織各門派各拳種的代表舉行武術表演會,社會影響較大。
在高密市的諸多流派,諸多拳種當中,流傳歷史較為長久,所練人員最多,高密人引為自豪的拳種應該就是地龍經拳了。該拳種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傳統武術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可以與高密的撲灰年畫、剪紙、泥塑民間三絕相齊名。
地龍經拳又稱地功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據考證它來源于武當派所傳。談拳種因其“腰身靈翻滾巧,隨勢跌撲人難逃”之套路,動作上以翻、滾、摔、跌為主打,形成以地躺功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腳功夫,對打實戰效果招招都是以敗中取勝為主,應該是結合其它拳種博采眾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有實戰意義的拳種。
考究地龍經拳種的歷史根源和傳播途徑,還是要從頭說起的。
一、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當時有一批在京中侯用的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內高手所追殺,四處散落潛入民間。這其中就有一身懷地龍經拳術的俠客在被追殺過程中落難平度縣。該俠客大難不死,在尚留一口氣息之時被平度鄉民從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鄉民的細心照顧療傷得以活命。該俠客傷勢痊愈后,對鄉民救命之恩無以回報,便留在此地經過二年時間將全套地龍經拳術傳授給鄉人,以后地龍經拳便在平度縣民間開始留傳練習開來。
至于該拳種如何傳授到高密,不得不提到高密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的人物——張橋。據史載,張橋,字云鶴,太學生,高密松園張家第十三世孫,其祖上有名的人物是張家五世張福臻。張福臻生于明朝萬歷九年(公元一五八一年),以進士身份被朝廷錄用,歷任河南省臨穎縣知縣、山東省東明縣知縣等,因其政績顯赫,作戰有功,崇禎十五年被晉升為兵部尚書,皇帝親自下旨在其家鄉高密張家巷建立牌坊一座以示其功德。
且說張橋作為高密松園張家十三世孫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很大的功績。張橋自幼聰明好學,受祖上尚武家風的熏陶,繼承武業,習練長拳,善使槍棒,功夫高強,一生以授武為業,當時高密習武者多數出于其門。傳說清朝咸豐年間,有一群匪徒闖入高密城東關,擁入當鋪、商鋪大肆搶掠。張橋聽說后立即率弟子及時趕到殺死殺傷搶劫匪徒數十人,使賊人聞名喪膽,從此再也不敢進高密城池。又相傳捻軍攻打高密城時,張橋手持一桿岳家長槍,在高密城蘿卜市街頭橫槍立馬,一夫當關,獨守一街,捻軍數十余人奈何不得他,竟沒有一人能沖進街頭半步。此戰使張橋在高密名聲大振,投其門下習武者眾多,一時間門庭若市,拳打腳踢聲響徹晝夜,刀槍劍戟聲不絕于耳。
據說最早將地龍經拳引入高密的就是張橋。清末年間張橋去平度訪親會友,見友人演練地龍經拳法,張橋做為一個練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度的套路,招招可致人傷殘的招數所吸引并非常喜歡,懇求友人再三,友人才傳給他。張橋便在平度將二十四路地龍經拳學會后回到高密。
二、
張橋回到高密后,視地龍經拳為家寶,率弟子們重點傳授練習,自此后張家后人便世代練習傳授地龍經拳。張橋也就成為地龍經拳傳到高密的第一代傳人代表。后來張橋所傳弟子除自家子孫外,學練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傳,那就是城北大王莊官家,城東郇家溝盧家,柏城堤東李家。這三家做為張家傳人得到張家認可后又各自在本家祖中傳練至今,現尤以城北大王莊官家最為突出,將地龍經拳代代傳授,將該拳種在高密近代期間發揚廣大。
據說城北大王莊官家的地龍經拳得自張家第二代傳人代表張作升親自傳授。張作升,字少云,時人稱張家二少,他系張橋之弟張翊次子,子承伯父張橋之能,自幼練武,曾任高密城區各校武術教員,以傳授地龍經拳出名,在松園張家歷代子孫中也屬于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張少云在民國初期受聘任諸城大臺村武術教師,馬良任山東省省長時又赴省城當武術教官,自此,地龍經拳愈傳愈遠。說起張少云在諸城大臺村教授拳術時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大臺村一個當時在全省有名的大財主家中豢養家丁數十人,請了一個王姓教長拳的師傅為護院拳師并教授家丁拳術。張少云受邀請來到這家大財主家當武術教師時被王家敬為上賓,該王姓拳師見狀便心中不服,有些憤憤不平,一心想試探一下張少云的功底。一日吃飯席間,王拳師借酒遮面,口出不遜,意在挑釁,揚言地龍經拳乃花拳繡腿,丑鄙不雅,實戰中不堪一擊,并強行要和少云交手以示高下。當時張少云被逼無奈只有接招。兩人來到庭院內,一照面,只見少云使出地龍經拳術中的一個“掛面腳”的招數,只用一招便將王拳師劈面打倒在地。王拳師現場丟面,當場卷起鋪蓋一走了之,掩面離開了諸城。還有一次張少云受邀保護一重要人物去北京,在去京路途中遭遇一劫匪,張少云見狀從馬車中突然躍起使了一個地龍經拳中的“中風剪”招數便將攔路強盜剪落馬下,身負重傷。
且說城北大王莊官家屬于一個大家族,家景比較厚實富裕,在城里有多處買賣鋪店,且在青島四方還開有一個印染廠,解放前高密城出名的裕德大油坊就是該家所辦。正因如此,也被當時散落在高密各地一些專事綁票劫舍的土匪所重點光顧算計之地。官家子孫平時也練習一些武術套路,除強身健體外,也有著為了保家護院之目的。后來張少云在回到故鄉后,受官家所邀請設立拳房開始對官家子孫傳授地龍經。
下面單說地龍經拳傳到城北大王莊官家后的經歷與傳說。
三、
張少云回到故里高密后,受城北大王莊官家誠邀在官家祠堂院內設立拳房開場受徒。自此后,官家祠堂內不論白晝都有演練地龍經者,拳來腳去,槍來刀往,好不熱鬧,連四鄉青壯年都慕名來投學武,地龍經在這階段期間又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當時官家練習此拳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官維昭為學練此拳中的佼佼者,也順其自然的成為官家所學地龍經拳中的首位傳人代表,也被松園張家承認為地龍經拳在高密傳授的第三代傳人。據說松園張家將地龍經拳法二十四路,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槍六路都盡數傳授給官維昭,現官家存有地龍經拳譜一本。
官維昭,人稱十爺(因官家維字輩兄弟大排行數第十位),是一個對練武如癡如醉的人物,對張家所傳二十四路地龍經拳練的是收發自如,得心應手,深得拳法精髓,武藝大增,一時在四鄉鄰中名聲大振。
有關十爺官維昭傳說很多,下舉一、二例。
傳說有一年有幾個南方蠻子自視武功高強四處訪友會武,走到高密時聽到城北大王莊官家的地龍經拳在高密小有名氣,便找人給官家送來帖子,要來登門拜訪官十爺,說是要以比武切磋武藝。十爺接著叫送帖子的人捎回帖子闡明了官家練武乃防身健體之用,并非用來爭強斗勝,客氣的回絕了南方蠻子的要求。誰知那幾個南方蠻子并不死心,過了幾天化裝成打短工的混進官家為官家鋤豆子地。中午,官家的老伙計老崔到鋤豆子的地里去給那些人送午飯。老崔當時用一匹馬駝著一水桶小米粥,另一只水桶里盛著白面饃饃和黃瓜拌燒肉,來到鋤地的地頭一看就傻了眼。你道怎么著?那幾個打短工的根本就沒有鋤半分地,只見他們個個都把鋤頭朝下往地上一闖,人都在鋤把頂上蹲凸著抽煙。老崔當時一看這情景就知道碰著好家伙了,牽著馬調回頭來就跑回官家對官十爺說了。十爺當場就明白了,這情形看來是不出面不行了,就從老崔手中接過馬韁繩,雙手各提一水桶跳上馬背雙腳一夾馬肚子,那馬就駝著十爺向坡里竄去。十爺在馬背上老遠就望見那幾個人,其中還有一個仍然還在鋤把頂上蹲凸著。于是十爺來了雙手提桶平伸至肩,在馬背上一個蹦就雙腳穩穩的站立在了仍在奔跑的馬背上,遠遠望去如同一只大鳥飛翔而來,一直到那些人的跟前也沒減速。只見十爺一個空中翻身脫離馬體,雙手各提一桶在空中劃了一圈如同飛鷹般從空而落,在落地的一瞬間隨腳踢倒那把鋤把后穩穩立于地上,雙桶中所盛食物竟沒有灑落一點。那幾個南方蠻子一看十爺露了這一手真功夫,當場就服了,隨后雙手作揖賠禮道歉后,飯也沒吃一口,把鋤頭一撩,頭也沒回地就竄了人。
還有一次官十爺來到高密城里所開的裕德大油坊,正在屋內柜臺后檢查帳目時,聽到外面有人吵吵。原來是外面來了個當時在高密城出名的地痞無賴姓李名小猛的人正在向油坊伙計強行索要油吃。這李小猛高密城人送外號“犸虎”,經常地手持一把自制火槍,帶著兩個小嘍羅在高密城各買賣行當白吃白拿,相當囂張,一般人都惹他不起。此人亦多次到裕德大油坊要油吃,因干活的伙計們都不愿招惹他,使他每次都得逞。十爺聽伙計們說了這些情況,不由有些憤恨,就想教訓一下這小子。于是十爺就吩咐伙計出去對這無賴說這次不給他油,真想要的話到屋里找掌柜的要。這地痞無賴李小猛還頭一次碰到這樣的茬,手從腰里拔出那把土槍罵罵咧咧地向屋里走,一進屋門,和十爺打了一個照面,還沒來得及說出一句話,就見十爺單手一扶柜臺面,整個身子自柜臺后騰空躍起,雙腿水平迎著李小猛的上半身疾馳而至,用了一招地龍經拳中的中風剪,就雙腳剪往李小猛的整個身子翻了一翻將其整個人剪出,摔出門外幾步之遠才落地,這李小猛當時就沒從地上爬起來。隨后十爺走出屋外將幾塊大洋錢扔在了李小猛身邊說了句“回家養傷去吧,不服的話就到大王莊找我官十”就揚長而去,而那李小猛被兩個小嘍羅抬回家去,養了半個多月的傷才能動彈。
至于官十爺在蘭州做買賣時,與一身懷絕技的小腳婦人腳踏園形笸籮沿轉圈行走展示輕功,在青島四方整治地方無賴的其他一些傳說就不一一例舉了。
十爺官維昭親傳弟子有其四個侄子官志誠、官志臣、官志江、官志廷,還有程硯臣、遲金昇、單聯明、施必順等人,最后十爺選擇官志臣為官家地龍經第二代傳人代表。
四、
說到十爺將地龍經拳傳到官家,在官家第二代傳人中有其親自調教的幾個侄子學得最全、武功最高。尤其是官志誠,更是將地龍經傳播到外,使官家地龍經拳的名聲遠揚膠濟鐵路沿線,擴大了影響。
且說官志誠這人頭腦極為聰慧,在所練地龍經拳第二代弟子當中下苦功最大,且還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惹事生非不怕亂子大的脾性。這人天生又是一個練武的材料,一套地龍經拳練的是身心合一、揮發自如、滾瓜爛熟,并根據練拳心得在先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地自創半路拳法,只可惜的是沒有以文字記錄下來。且說民國初期韓復渠出任民國政府山東省省長時,曾在濟南設過一個擂臺,招集全省各地武林高手前去比武打擂,此事當時轟動整個山東武林界。十爺官維昭聽說后便親自帶著幾個侄子來到濟南比武現場,目的是想叫這幾個弟子開開眼界,并沒有準備參加什么比武打擂臺的意圖。他們現場一連看了三天,就只見一個和尚站在擂臺上守擂,凡上去和他比武的一連傷了五六個人,都敗在他手下被打下了擂臺,也就是說這和尚竟一連三天沒有碰到對手。這時年輕氣盛的官志誠技癢難安了,請求十爺要上場打一場試試。當時十爺也在考慮學練地龍經拳到底實戰效果如何,正好可以在這個場合實驗一下,便同意了志誠上擂臺比武,因十爺心中有數,論志誠的功底已不在自己之下了,上去打擂應該有些把握了。
官志誠得到十爺允許后,便迫不及待以一個鷂子翻身的動作上了擂臺,客氣一番后就同和尚動起了手。那和尚武功果然了得,拳路很雜,兩人你功我守,我進你退,一會兒騰空躍起,一會兒躺地翻滾,一時間兩人打得難分難解,招招扣人心弦,式式暗含殺機。那志誠也是有意識的引和尚多出招數,然后使出地龍經的招數一一破解,將地龍經拳演繹的是淋漓盡致,連臺下的十爺也看的是滿口“咂咂”之聲不斷。那和尚果非善客,突出絕招把志誠逼到了臺子角下,眼看再出招就要將志誠擊落臺子下了。這時志誠來了個敗中取勝,也使了一個狠招,但見其疊身一躍騰空而起,使了一招上風剪,雙腳脖剪往那和尚的脖子梗,將其整個身子剪起拋落臺下。和尚的那些同行者立即抬著和尚就走了,可能是去了醫院。志誠的這一戰轟動膠濟鐵路沿途兩岸,一時名聲大振,使很多人都知道了高密城北大王莊官家拳的厲害。
有一次官家遭土匪綁票,那是解放前夕一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離中秋節還差一天。這天晚上剛過三更天,就有三個土匪持槍摸進了官家府院。志誠聽說后披著外衣袖子沒穿上就出來了,問那三個持槍土匪是為錢而來還是為仇而來,其中一個土匪說是為錢而來要綁票。當時志誠一看此情景見對方有槍怕傷及家人,便對綁匪說我可以跟著你們走。隨即兩個土匪上前每人抄起志誠一根胳膊,另一個用槍在身后指著志誠的腦袋就走出了家門。在走到莊最北邊的莊后頭葦子灣崖時,志誠認為可以動手了,冷不妨踢起后腳,跟著一后腳根準確地狠狠地踢在后邊那個用槍指著他的綁匪的小腹陰部,該綁匪慘叫一聲倒地。緊接著志誠把前兩個架著的胳膊瞬間從衣袖中脫出,雙拳迅速出擊同時都準確地打擊在兩匪徒的下巴骨上,那兩人也是當場倒地嚎叫。志誠這幾個動作是在瞬間一氣呵成的,那三個綁匪根本沒來的及反應過來就被打倒在地了,志誠便迅速竄入葦子叢中跑掉了,事后證實,那三個土匪是一死二傷。
這官志誠后來過世較早,所以十爺官維昭后來傳位于官志臣,讓其擔負起地龍經拳在高密城北大王莊官家第二代傳人代表的重任。
五、
官志臣,字星南,生于1913年,卒于1992年,享年79歲。官志臣也是自幼隨十爺習武,十六歲時就在高密火車站上學徒當通訊工,后調青島火車站。他最大的功績是青島解放前,他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軍管會,及時交接了鐵路段的工作運行程序和有關重要資料,解放后榮獲青島市第一屆勞動模范稱號。1951年抗美援朝時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榮獲三等功,且在作戰中腿部受傷,是一等殘廢軍人。
官志臣自幼跟著其長輩官十爺練習地龍經,功底打得很厚實,他的特點是不好張揚,腳踏實地,有關他的傳說不多,有一個傳說是在鬼子侵略中國期間,有天他和一個朋友正在高密城后薛家瑩(即現在火車站北、木材公司院內)處比試對練岳家槍。兩人正練得熱火朝天,高潮迭起之時從南邊火車站上來了兩個小鬼子,看到有人比武感到好奇,比劃著強要和他們交手比試。官志臣被迫接招,同時他也想教訓一下這兩個囂張氣焰的小鬼。隨后官志臣讓朋友站在一邊,仍掉長槍,自己和兩個小鬼打起來。官志臣在讓過幾招后,突然發力使用了地龍經拳中的骨寸腿招式,雙腿用力,連環踢出狠狠地踢在兩個鬼子的肩膀上,只聽見兩下“喀嚓”聲,那兩個鬼子一個是左肩膀,一個是右肩膀都搭拉下來,可能是造成了骨折。兩個小鬼子叫苦連聲,口中嚷嚷這一些東洋話也聽不明白,各自抱著自己的一根不能動彈的胳膊狼狽不堪地竄回了高密站。后來聽說幾個鬼子打聽找過他,官志臣沒有照面。
官志臣在抗美援朝中右腿受傷并留下后遺癥,后來回到老家城北大王莊療養。在這期間,考慮到地龍經拳不能自他手中失傳而中斷要輩輩傳承下去的十爺遺訓,便開始在北大王莊官家子弟和村里有志練武的青少年中挑選徒弟傳教地龍經拳。那時還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國的大環境正是物質生活貧乏時期,精神生活就更不用說還有什么了。白天在生產隊干活,晚上面對漫漫長夜早睡又睡不著,后來就有十幾個青少年利用晚上時間跟著官志臣在其家中當時簡陋的小院里學練地龍經。這些人凡是堅持到底的都得到官志臣的真傳,這些人有杜文明、徐清德、張慶華、劉永福、劉加偉等人,其中尤以杜文明最為突出。
杜文明,高密城北大王莊人氏,因兄弟六人他最小,高密人認識他者都稱他杜六,其人因練地龍經拳并得到官志臣真傳而在高密武術界揚名。
卻說杜文明自十五歲開始就投在官志臣門下學練地龍經,開始學時年紀尚小,并沒引起師傅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堅持不懈從未間斷地跟著師傅勤學苦練,后來得到了官志臣師傅的重點培養和偏愛,常常親自給他領拳指導,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將地龍經的拳路學會,在眾多師兄弟中以功底扎實、謙虛好學、不怕吃苦、天天練習不間斷而成為佼佼者。
1984年秋天,年事已高的官志臣師傅舉行交接儀式,將地龍經拳進入官家后的第三代傳人代表傳位于杜文明,同時交給杜文明自己親筆抄寫的地龍經拳譜一本,囑托杜文明要挑起地龍經傳人的重擔,要求杜文明廣教弟子,將地龍經拳在高密要傳播發揚光大,并要大力宣傳下去,使在高密有著近二百年歷史的地龍經拳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傳播,在高密大地上再度生輝。
就這樣杜文明接受師傅的囑托和使命,成為了地龍經拳在城北大王莊的第三代傳人。
六、
且說杜文明接任地龍經拳第三代傳人后,時刻不忘師傅的囑托,在自家院內設拳場收教自愿前來學武的青少年。那時正趕上《少林寺》電影公演,那電影中所展示的拳腳武功很快在全國引起一陣武術熱潮,青少年習武乃當時的一種時髦。此時,找到杜文明門下要求學習地龍經的人不計其數。至夜,杜文明家院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蹲馬步的、壓腿功的、練拳路的、領拳對博的、相互拆招的等等都下真功夫練習。杜文明親自調教領拳,甘當武術術語中的那個說法“錘墊子”與弟子們對練,讓弟子們招招打在他身上,他再拆招教練。那時,最多時每天有三四十個弟子同時學練,再加上看熱鬧的,天天晚上是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在高密縣城一提起“杜六”多數人都知道。
那杜文明功底如何,聽說動真功夫時曾經露了兩回。
1979年的秋天,青島的兩位習武者慕名前來拜訪杜文明。杜文明對以武會友的朋友熱情接待,后來于晚上杜文明為遠來的朋友親自演練了一套地龍經拳中的精典套路——滑車。那其中一個在連聲叫好的同時借著興勁非要和杜文明對上幾招,杜文明便只用了一招“下風剪”——離那人五六步遠處突然倒地,雙腳直朝那人腳脖子剪去,將其剪翻在地,那人座起身來雙手抱住腳脖子半天沒站起來。事后杜文明說那一招他只是表演性地只用了三成功力。
還有一次是夏天在鐵路南小王莊橋頭上,有兩個青年攔住杜文明要試試杜文明的本事,其中一個二話沒說上前就打。杜文明讓過幾招后,突然后退幾步,身子騰空躍起后與地平面形成平行之勢,用了地龍經中的鴛鴦腿之招,雙腳連環踢向對方胸部,將那家伙踢出五六步遠處倒地。那家伙捂著胸部起來后立即脫掉上衣查看有沒有傷勢,但見胸前有著兩個明顯的腳印留在體上,隨后被另一個人拖著狼狽而去。
,山東省民間武術挖掘整理大會在青島市舉行,杜文明在師傅官志臣的帶領下,帶著自己的徒弟遲華、杜桂勇等五人參加了這次盛會。會上杜文明與遲華、杜桂勇師徒三人表演了地龍經拳中的精典套路——對練滑車,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聲。會后,官志臣親自捐贈給大會組委會地龍經拳譜一本,得到大會“武藝高強”獎牌一塊。第二天,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進行了專門的報道。當時任山東省體委民間武術挖掘小組組長的范春和同志對地龍經這一獨特拳種評價很高,要求在這次會議中發現的三個最好的拳種—高密的地龍經、冠縣的查拳、膠東的螳螂拳要整理出書,省體委要給予一定的關注和扶持。
以后,杜文明率領徒弟們經常參加一些社會各界組織的武術表演活動,一有機會就向社會演示宣傳地龍經,所教徒弟徒孫(即徒弟的徒弟)遍布高密市區,并有杜貴勇、欒凱、荊汝亮、楊明軍、欒仁正等幾個弟子通過十幾年的磨練開始嶄露頭角。為不辜負師傅官志臣所托將地龍經世代傳下去,他正在培養接班人,據說第四代傳人代表為杜文明大哥的長子杜貴勇,此人自小就跟著他六叔練地龍經,至今有三十多年了。杜文明計劃晚年后在合適時期將地龍經第四代傳人之位傳于其侄杜貴勇。
七、
近幾年來,隨著幾位練地龍經拳的老前輩們的先后辭世,也隨著經濟時代的社會發展,地龍經拳的發展也到了低谷,處于一種教者與學者無幾的境地,除城北大王莊還有教有學的外,其余的地方幾近絕跡,地龍經拳的發展處于一種非常時期。如果現在不及時挖掘搶救這一高密獨特拳種,再下去幾年幾十年有失傳的可能性。這種情況杜文明、徐清德等幾位地龍經傳人已深深地感覺到所承擔的責任。于是,怎么能夠繼續挖掘整理地龍經拳,使其發展留傳下去,成為了他們所重點關注的事情。
,由高密城北大王莊杜文明、徐清德等地龍經所傳弟子們倡導成立了“高密武當派地龍經拳術研究會”,并于同日召開了研究會的第一次籌備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高密武術界各門派代表人和地龍經傳人杜文明、徐清德、程克平、張慶華、劉永福、張新忠(松園張家第十七世孫),陳守正、劉敏、王效功、劉漢西、杜貴勇、欒凱等二十多人,并邀請了高密市體委的鄒懷治主任和張俊雙副主任參加了該此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三個中心議題:
一、組織一年一度的地龍經演武會。
二、為了統一化、標準化、通俗化、規范化而重新組織整理編寫地龍經拳譜。
三、廣泛宣傳、推廣、教練地龍經拳。
這次會議后至今三年的時間內,杜文明和徐清德二人自費走遍了城鄉各地,訪問了青島、平度、濰坊、膠州、昌邑等地尋找地龍經愛好者,并在青島登門拜訪了已年高90歲的松園張家第十五世后人張慕瑾老先生。通過和這些地龍經愛好者磋商交流學習,由徐清德執筆付出了近三年多的時間和心血寫出了十一萬字的地龍經拳譜注解初稿,共有拳路二十四套,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槍六路。該整理的拳譜對每一套地龍經拳術中的每個動作都詳細加以了分解,下一步他們還計劃用數碼相機拍下每個分解動作的圖片以配合,使學習者一看就通俗、易懂、好學,然后正式出版地龍經拳譜書留給社會和后人。他們的這種對地龍經拳種艱韌不拔的傳練精神,這種不辭勞苦,自我犧牲,并將付出重大經濟投入的精神,我想在今后地龍經拳種代代傳播的歷史上,必將留下一筆重要的記錄。
和,山東電視臺《中華武術欄目》主任編輯梁世平先生率攝制組一行三人先后兩次專程趕到高密,拍攝錄制了地龍經拳術的一些經典套路和腿法,并于二OO七年五月三日在山東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華武術欄目》中推出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這樣地龍經拳種將走向全國。在錄制完該節目后,梁世平主任體會頗深地說:“我們中華武術欄目錄制組在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到處采訪攝制民間武術套路,竟第一次聽說和見到這一稀有拳種,我發現該拳種非常與眾不同,地龍經套路式式厚重,以地躺功為主,充分展示了倒地后的功夫,招招都有反敗為勝之功能,稱得上名符其實的地功。該節目錄制后,我們準備再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播放,這樣地龍經拳種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隨后,梁主任對杜文明、徐清德他們贊揚不已,對他們癡迷于武術傳播這種不計經濟付出后果,艱韌不拔的求索和尚武精神表示敬佩。
我想經過杜文明、徐清德他們的不懈努力,不久的將來必將又掀起一陣地龍經拳種的傳播和練習熱潮。
后記
古人云,“文人相輕,武者相敬”。綜觀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史,無非是有文文化和武文化兩種。文文化傳播了歷史,而武文化傳播了一種精神,一種艱韌不拔、忠義俠氣的精神,為什么歷史上的關云長、文天祥、岳飛等人物至今使后人們所念念不忘,就是他們那種正義尚武的精神感動了后人。
筆者在搜索這些地龍經傳說的資料過程中就發現了一種精神,一種貫穿地龍經傳播過程中的尚武精神,凡學練者都被注入了這種必須有責任感的尚武精神,我想這也就是該拳種能在民間得以輩輩傳播了近二百年的原因。
有關地龍經拳的傳說很多,筆者所寫到的僅僅是各輩傳人代表之間的幾個例子,如果要寫全的話,那將是一篇長篇傳記的素材,筆者在今后的日子里也有意繼續搜索材料,繼續探索。我總認為祖宗的功能不能埋沒,地龍經精神必須宣揚傳播,我雖然不是一個武功練家子,但我可用手中的筆把這種尚武精神記錄下來,留傳下去,為地龍經拳種的發展和推廣盡到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