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民間文學:李左車傳說
2019-07-30 15:51
李左車傳說指在安丘廣為流傳關于李左車的一系列傳說故事。2013年,李左車傳說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記》記載,李左車生于戰國末年,在趙國為廣武君。趙王因不聽李左車計而被韓信所滅,韓信滅趙后嘆服其才能,以師禮待之,李左車感知遇之恩,遂以身事漢,跟隨韓信襄贊軍事。韓信用其計,收燕平齊,在九里山設十面埋伏,逼項羽自刎烏江。
李左車傳說多而久遠,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史記》、《中國人名大辭典》、《辭?!?、《聊齋志異》等經典著作和關于李左車軍事思想、雹神傳奇的記載;二是民間講他施惠于民、體恤百姓、悲天憫人的高尚品德,如賒蕎麥救江南百姓、神馬、雹泉娘娘看孩子等傳說;三是講他懲惡揚善、嫉惡如仇的正義之舉,如雹神除暴安良、神威嚇跑土匪劉黑七、懲罰不孝子;四是講他作為民俗神化身的傳奇故事,如雹神賜神泉、神馬、美麗的白楊樹、雹不為災、黃瓜鑰匙等。其中“雹神除暴安良”內容如下:
光緒年間,莒縣一帶下了一場奇怪的雹子。一個惡霸地主的莊稼被砸了個稀巴爛,而別人家的地卻郁郁蔥蔥,安然無恙。這惡霸地主聽說自己的地遭了雹災,就跑到坡里查看。舉目望去,哪塊地砸得稀巴爛,哪塊地是他的。這惡人氣得當場昏倒在地,家人把他抬回家,第二天醒來仍暴跳如雷。為了給他消氣,家人對他說,這是雹神干的,只要把雹神治了罪,以后他就不敢打了。于是,這惡人就把雹神李左車告到了府上,聲言要府上把雹神廟砸了,把雹神李左車的塑像除掉。
雹神李左車大怒,晚上就托夢給當地一位善良正直的劉公,請劉公到府上申訴,第二天,劉公騎上毛驢,火速向沂州府趕去。一路上,劉公走到哪里,他頭頂的白云就跟到哪里,等他進了官府,那白云也就消失了。等劉公到了堂上,那惡人早等的急不可待了。大堂之上,等惡人述說完畢,那州官大老爺說:“雹神打了本地大戶王財主的莊稼,事實俱在,你有何話說?”劉公抬起頭,看了看大堂上正坐的州大老爺,說道:“請州大老爺秉公辦事,王財主惡貫滿盈?!眲⒐桶褠喊缘刂魅绾渭橐技颐衽?,如何殺死后埋在后花園的枯井里。申述完畢,劉公道:“人惡人怕天不怕,此人作惡,天理難容,人命關天,請老爺明斷?!惫俑沈灩俚杰炜h王財主家后花園查看,果然挖出了被害女尸。事實面前,王財主無法抵賴,被就地正法。當地百姓因受盡了王財主的欺壓,無不拍手稱快。
歷史解密
李左車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軍事奇才
2016-12-13 11:41:27 來源:趣歷史
李左車,西漢柏人。他的爺爺是趙國名將李牧,李左車還是秦末著名的謀士,在六國并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的時候,屢立戰功,被封為廣武君。李還給后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除此之外,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軍事謀略者李左車
漢三年十月的期間,劉邦派身邊的大將韓信以及張耳帶領一萬余的軍隊準備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而此時的李左車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在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的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李左車認為,漢軍的士卒饑餓疲憊,再加上這里的地形嚴峻,車馬不能并行,只能守不能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于是,他向趙國主帥陳余陳述其利害,并自請帶兵3萬,從一條小道出發,斷絕了漢軍的糧草。從這里就能體現李左車的軍事謀慮,可惜隊友不給力,最終導致趙國滅亡。
除此之外,李左車在民間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在《聊齋志異·雹神》中,就有記述他降冰雹于章丘,落滿溝渠而不傷莊稼的傳奇故事。在歷史評價上,李左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軍事奇才。他為韓信獻計獻策,主張修生養息,以德政安撫人心。以武力作威懾,以仁德服人心,極具戰略眼光,以奇謀建功立業。他的書籍《廣武君略》中的用兵謀慮,直至今日還有一定的影響。
李左車怎么死的
李左車是秦漢之際謀士,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軍事奇才。他為韓信獻計獻策,主張修生養息。以武力作威懾,迫使敵人歸順。并且極具戰略眼光,以奇謀建功立業。還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名言。

李左車圖像
關于他的死應該是病死的,任何相關的歷史上都沒有記載說他是如何死的。只知道在韓信死后,李左車就辭官隱居了起來。
那時韓信斬殺了趙國的將領陳余,并擒住趙王,打敗了趙國。在此之后,韓信就命人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事隔不久,就有人將李左車捉到并綁架,送到了韓信帳前。韓信見到他后立刻為他松綁,并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后來又向他請教攻滅齊國和燕國的方略。李左車認為,漢軍將士經過了上次的大戰后已經疲憊了,他們的戰斗力也相對來說大減了不少,如果和齊、燕兩支軍隊硬拼,勝負是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趙安民的計策,派人以兵威說降,這樣齊國和燕就可以打敗了。于是韓信就采用李左車計謀,將燕國降服了。
后來,劉邦為了遏制韓信,就把李左車調到太子劉盈的身邊,讓他來輔佐太子。李左車便在滎陽城外的山上教劉盈操練兵馬,因此,這座山被命名為廣武山。在韓信被殺之后,李左車辭官隱居,過起了潛心山林,修心悟道的生活。從此就沒了消息了,所以說關于他的死應該是年老后因病去世的。
李左車墓
據說在位于安丘市西南部有一眼雹泉,在它的旁邊有一巍峨大廟叫做雹泉廟,也叫膏潤廟。廟內供奉的正是西漢開國大將李左車。

李左車墓圖片
漢朝建立以后,李左車回到祖籍山東安丘的雹泉村,問盡了自己身邊的親戚好友,找到了自己的祖地,于是就在此地過起了潛心山林,修心悟道的田園生活。
關于他去世后埋葬在哪,由于相關史料的欠缺,其真實墓地所在現仍存疑慮,根據目前已知的比較可信的墓所說法就有5處之多,據查,在中國范圍內李左車墓有好幾座個,分布在河北的元市,和衡水深州市、河南開封市通許縣、山東等地。雖然其中一些墓地已被證實與李左車無關,但就如同他本人的故事一樣,其墓所仍舊疑云重重。
但漢高祖劉邦為表其忠烈,追封他為“陰靈侯”,建廟祭祀,并封其為“雹神”。在民間,李左車很有聲望,也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雹神顯靈這一傳說,據說當年明洪武年間,被譽為“魚米之鄉”的江南楚地發生旱災,莊稼禾枯苗干,收成全無,到了陰歷六月六才下雨。此時,這個時節只有種植蕎麥才能在秋后有所收獲,但是種子很難求到。正當百姓無奈之時,一長須闊臉白發老翁攜一大車出現在江南各省的阡陌之匯總,將滿滿一車飽滿勻實的蕎麥種無償施與百姓。百姓問此翁家在何處,他回答說:“我是雹泉老李?!鼻锖笫w麥大收,百姓這才安然渡過荒年。

【鄉村記憶】安丘輝渠:鐫刻千年的歷史印記
來源:濰坊傳媒網 編輯:林峰
濰坊傳媒網訊
位于安丘西南部的輝渠鎮,其所轄村雹泉、黃石板坡、下澇坡、西溝四處傳統村落因鐫刻著千百年時光的印記而彌足的珍貴。雹泉村的一處泉水與象棋中棋子“車”有著怎樣的聯系?黃石板坡村,一段圍子墻見證殘酷的阻擊戰,讓我們追憶紅色記憶,重溫革命歷史;下澇坡村、西溝村,又有哪些載體讓我們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陶淵明曾經做了一首詩“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寫出了田園生活的寧謐、舒適、自然、恬淡的景象,穿越千百年,這種雞犬之聲相聞,炊煙裊裊的鄉村美景,至今仍是許多城市人走不進去的畫面。隨著城鎮化的加快,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地方忽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致使大量鄉村傳統文化遭受毀壞、走向消亡。面對這樣的問題,早在2014年,我省實施“鄉村記憶工程”,目的在于弘揚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鎮村落文化內涵,彰顯山東民俗文化魅力。在今年的六月份,省里公布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單,其中,我們濰坊市15個村落入選。
濰坊市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濰坊市安丘市輝渠鎮西溝村、濰坊市安丘市輝渠鎮下澇坡村、濰坊市安丘市輝渠鎮黃石板坡村、濰坊市安丘市石埠子鎮庵上村、濰坊市安丘市柘山鎮薛家莊村、濰坊市青州市彌河鎮上院村、濰坊市青州市王墳鎮趙家峪村、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濰坊市青州市云門山街道昭德古街、濰坊市昌邑市龍池鎮齊西村、濰坊市昌樂縣喬官鎮響水崖村、濰坊市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朱頭鎮村、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東王松村、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西楊家埠村。
在入選的鄉村中,素有百泉之鄉的輝渠鎮便有了四個村分別是雹泉、黃石板坡、下澇坡、西溝,那這四個村凝聚著哪些歷史片段,影響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又有著哪些實物成為了大家記憶的見證?我們首先從雹泉村說起。
雹泉村
雹泉村,是濰坊古村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濰坊市首家鎮級博物館——輝渠鎮博物館古文化陳列館中其展示的《陶背壺》《龍牙壁》兩幅照片便得到了很好的見證?!短毡硥亍贰洱堁辣凇肥菑挠纱舜逑蚰?公里,距今約有5000年歷史的老峒峪龍山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可與著名的泰安大汶口化相媲美,均為國家一級文物,現陳列于安丘博物館。遺址至今已出土墓葬四百多座,民間流傳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燦若星辰。雹泉,顧名思義因為泉水而得名,據考證,最早的文字記載始于漢朝,宋朝的《太平寰宇記》、明嘉靖《青州府志》、明萬歷《安丘縣志》均有記載。由于今年天氣持續的干旱,泉水已經接近干涸,要想看到泉水的勝景,編導調出了之前拍攝的視頻資料。
此泉水來源于沂蒙山系,跨越空間,經地下千米石灰巖、花崗巖等層層阻隔,沿途幾百里滲透至此,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水源。對于雹泉本身來說它是有生命的,而且在歷史脈動的長河中,雹泉又成為當地人文故事的見證者,哪雹泉是如何被世人發現的呢?發現者李左車又有哪些傳奇故事?為何當地人說中國象棋中的“車”與他有著無比重要的淵源?
說起李左車這個人物,或許很多人覺得陌生,在介紹這個人物之前,我先給大家引用一句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聰明之人不可能永遠聰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聰明的時候。這句名言便是李左車為后人留下的。李左車在歷史上到底算一個怎樣的人物?做過那些讓世人記住的大事呢?
在雹泉村有一座李左車紀念館,在古代稱為“膏潤廟”,始建于漢代,又名“雹泉爺爺廟”,簡稱雹泉廟,如今,附近的村民還經常來祭祀。在這香火繚繞的廟宇中,追憶悠遠的歷史回音,原濰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趙光智是輝渠下澇坡村人,對于家鄉的文化是他抹不去的記憶,他為我們講述了李左車的故事。
李左車,戰國趙將李牧之孫、漢朝開國大將。李牧生于齊國都城營邱(今山東昌樂,齊國都城后遷于臨淄)東南。齊國是西周軍事家姜太公的封地,受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影響,齊國出了多名軍事家,如孫子、孫臏等。當時齊國戰亂,孫武去了吳國,李牧則避亂到了趙國,以放牧為生,后來成為趙國著名戰將。李左車在他爺爺李牧的影響下也成了一名優秀的將領,在秦朝末年的時候,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后來趙王歇因不聽李左車之計而被韓信所滅,李左車歸附韓信。
趙亡后,李左車又輔佐大將軍韓信,韓信作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李左車在輔佐韓信期間制定了一系列軍事計劃,收復燕、齊之地。從漢朝統治者統一國家版圖的過程可以看出攻趙、降燕、伐齊,最后在垓下全殲楚軍,這就是著名的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設下十面埋伏之計,并親自詐降項羽,使其深陷重圍,最后烏江自刎。
李左車居官期間為官清廉,施政仁慈,愛民如子,深受黎民的崇敬。世人感其恩德,在李左車去世后奉為雹神,建館祭祀。在古代雹泉廟的建筑十分雄偉壯觀,大院平面呈縱長方形,南北長
76 米,東西寬 32 米。此廟建有五殿、兩廂、前后樓和過廳共十九間。
大門面南,門外東側為雹泉。說道這里雹泉名字的由來也就解開了,也就是雹神李左車發現的泉水,這充分體現了世人對李左車事跡的贊譽。
當然歷史上雹泉廟曾得到數次重修,廟宇的規模宏大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陶醉其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華章。遍覽名山名水的蘇軾在密州任職時,來到雹泉,發出由衷感慨,揮毫題寫“神泉”二字;明弘治年間進士、刑部郎中趙鶴齡留下“觀瀾手拍圓珠涌”的詩句。安丘知事毅安甫觀此泉有感,稱雹泉為“廉泉”,意思是做官要像這雹泉水一樣清清白白。
關于雹神李左車的傳說有很多,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雹神》中,記述了他降冰雹于章丘,落滿溝渠而不傷莊稼的傳奇故事。還有充滿一個神話色彩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1943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任日軍小隊長,駐扎在雹泉,打起了雹神廟的注意。
1943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任日軍小隊長,駐扎在雹泉。一日,日本鬼子來雹泉村大掃蕩,進入膏潤廟,發現雹泉爺爺木像身披蘇繡戰袍。田中角榮想扯下戰袍帶回日本送給天皇。誰知那木像座下設有機關,用手一按木像膝蓋,木像能立即站立起來。日軍在慌亂之中觸動了機關,木像突然起身,頓時狂風大作,風沙四起,鬼子嚇得面無血色,狼狽逃竄。第二天,鄉親們全都來到廟里拜雹泉爺爺,說是雹泉爺爺顯靈了。后來田中角榮成為日本的首相一九七二年訪華時曾提及此廟,想來此廟再表懺悔,可惜此廟在文革中被毀,田中角榮終未實現自己的愿望。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者把雹泉作為重要的據點,雹泉成為了這段侵華真實歷史的無聲見證,到解放戰爭,泉水的命運再次與人民的血肉交融在一起,雹泉屬于西南山區的老革命根據地,跟安丘的政治中心相望,正可謂進可取縣城,退可據守西南山區的老革命根據地,在雹泉村西南英雄山上埋葬了150名為解放安丘犧牲的英雄,他們的事跡與大山同在,與大地永存。
全縣解放后,1949年6月,原來老安丘縣改稱丘南縣,中共邱南縣委、邱南縣人民政府便駐扎在雹泉,雹泉便成為了當時丘南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輝渠博物館紅色政權邱南縣歷史追溯館中擺放著一些歷史陳列品,舊式的煤油燈,斑駁的木桌椅,再現了那火與血的革命歲月,讓大家重溫了黨的這段光榮歷史,加深了對革命先輩們的崇拜之情。
上世紀50年代左右安丘出現過三縣并存,景芝駐地的濰安縣,雹泉駐地的邱南縣,還有安丘縣城的安丘縣,在1952年6月濰安縣并入安丘縣,1953年8月丘南縣并入安丘縣。關于雹泉村的記憶還有很多,雹泉村可謂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不僅有“靈泉細吐珍珠顆”的泉水,還有西漢時期的雹泉大廟喚起人們對昔日雹泉的美好向往,以及埋葬忠骨的英雄山。
黃石板坡村
在雹泉村西南13公里左右的黃石板坡村,也被選入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黃石板位于大山南坡,裸露著層層疊疊的黃色石板,取名黃石板坡。
據李氏族譜記載,清康熙初年,李氏由管公村遷此。村里有多處200年歷史的黃石板石頭房子,在黃石板周圍還有一段殘缺的圍子墻,這里凝結了村里血與肉的記憶,這段圍子墻在著名的“黃石板坡”保衛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44年4月8日,偽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厲文禮部胡鼎三特務團千余人,于黎明前包圍了安丘縣黃石板坡村,先用炮火向村里轟擊,然后發起進攻,陰謀摧垮這個僅百余戶的抗日村莊并肆意搶掠,86歲的李恩和老人曾經作為兒童團員參加過這次反偽軍的戰斗。
在村東南角,胡團先以猛烈炮火轟擊,然后集中了大量的手榴彈,企圖炸毀圍墻,打開缺口。自衛團排長李金奎指揮團員進行了驚險的“反手榴彈戰”,把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又扔到敵群中去,敵人始終沒有攻進村。村其余三面的戰斗打得也很激烈。敵人用金錢收買,組織敢死隊硬沖,也未能沖進村去。戰斗到10點多鐘,敵人占領了北面的山頭,架起大炮向村內瘋狂轟炸,村西北角炮樓的火藥被敵炮擊中,燃起大火,敵人乘機沖進村。自衛團員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彈藥用完了,就用紅纓槍扎,用石頭砸,有的自衛團員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黃石板坡保衛戰,共斃傷敵60余人,打破了日偽軍南侵解放區的燒殺搶掠計劃?!洞蟊娙請蟆吩浴饵S石板坡人人是好漢,土槍土炮抗擊千余偽軍》為題,作了詳細報道,稱此戰斗“創造了群眾浴血苦戰,保衛家鄉的戰斗范例”。省武委會獎給該村一面繡有“銅墻鐵壁”的錦旗,三地委、三軍分區獎給該村一面繡有“婦幼皆兵”的錦旗,同時授予該村“民兵英模單位”稱號,縣委獎給該村11支步槍和部分子彈。
如今,黃石板坡遺留下來的圍子墻雖然沒有長城那么壯觀,但在黃石板坡人的眼中,圍墻承載著他們面對敵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幾經戰事卻堅而不摧,通過墻上面的射擊孔,往日的紅色記憶,會一代代傳承下去。與黃石板坡村相同,在下澇坡村也有一段城墻,殘存的石頭圍墻也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下澇坡村
在下澇坡村,有30多位超過80歲的老人,經常坐在山頭上,守護著這個村子,這個村子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戶人家,他們幾乎都能說出他們的村歷史淵源來,而退休老教師趙國佐也成為最佳向導。
在這個傳統村落里隨處都能看到石屋、石墻、石板路、還有環繞村子叮咚作響,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更給老村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探其源頭,原是一眼旺旺的泉水。
在下澇坡村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古老的氣息和文化,在此居住最早的家族是趙氏,在元朝末年遷移過來,在村里古老的趙氏胡同依稀可見,其它姓氏則是從明朝以后陸續遷徙過來。下澇坡村非常富裕,圍墻最早修建的目的是防太平天國捻軍而建的,在遺留下來的防御工事里還有一處炮樓,在以后的戰斗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抵抗外敵的煙火已經塵封,炮樓與城墻安靜的日夜守護著古村的建筑、流動的泉水、還有日夜勞作的村民。與位于輝渠鎮駐地西南12公里處的西溝村相比,這里顯得更為寧靜安逸,村里依然保留著傳統的糧食制作方式——碾。半個世紀前,農村那些舉目可見的石磙、石碾、牛犁、馬車、麥秸垛、地鍋灶、土坯房、舊門樓、老槐樹、老鴰窩等,如今都成了難得一見的民俗符號。這些生產工具作為民俗文化的符號,史詩般承載著中國農民粒粒皆辛苦的記憶,這也是鄉村記憶中最原汁原味的,在輝渠鎮博物館民俗陳列館中,陳列著三千多件展品,為發掘、保留、傳承民俗文化,提供了收藏基地。
一部村史幾多鄉愁,雹泉、黃石板坡、下澇坡、西溝,每個村的沿革、文化、民俗風情、鄉賢名人、特色成就都有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憶。智慧的輝渠人也在不斷探索如何激發村民保護古村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讓古村遺韻不斷。
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庫’,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村莊要留住人,既要讓當地人能享受到現代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還要解決人的生產問題。農民們并不能像學者一樣理解為什么要保護古村落,只有讓農民有所受益,才能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相信生活在這里的人,關心古村落命運的人,正在攜手破解這些難題,必定能為改天換地的現代中國留住那一抹鄉愁。
雹泉廟與李左車紀念館
來源:安丘市人民政府網站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內古木參天,清泉碧透,樓臺亭閣,錯落有致,極其雄偉壯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雹泉廟,原名叫“膏潤廟”。
關于雹泉廟的歷史演變,很少文字記載,大多是老人們的零星記憶和民間傳說。
李左車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主神李左車是秦漢時安丘雹泉村人,曾輔佐趙國,被封為廣武君。趙王歇因不聽李左車之計而被韓信所滅,李左車歸附韓信,做了韓信的幕僚,韓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齊之地。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設十面埋伏陣,使項羽四面受敵,兵敗自刎,楚軍瓦解。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封李左車為陰靈侯(唐王李世民改封為靈沛侯)。因為李左車有興漢奇功,使生靈免遭涂炭,后人感念他的功德,興建廟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廟的主神,四時享祭。
第二種傳說:李左車在漢王朝任職期間,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歲還鄉,仍愛民如子,深受群眾愛戴。有一時期,南方數省連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場好雨,但已過農時,唯有蕎麥還可播種,可是老百姓沒有種子,萬分焦急。當此危難之際,一位白發老翁不辭勞苦來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農民賒下了大量蕎麥種子。人們欣喜若狂,問他何方人士,如何報答。他說:“我叫李左車,山東安丘雹泉村人,等你們的日子過好了,再謝我不遲?!币院髷的?,江南數省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不遠千里,紛紛趕到雹泉村答謝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車已經謝世。于是江南百姓踴躍集資,聯合江北安丘、諸城、昌樂等地民眾,修建了膏潤廟,將李左車供奉起來,稱他為雹泉爺,或尊他為雹神。
第三種傳說:雹泉爺爺出生在雹泉村,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喪父母,家境貧困,隨兄嫂度日。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镢頭刨樹根時,泉水突然噴涌而出,大有淹沒村莊造成水災之勢,他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動不動,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卻死在那里。人們為了紀念他,稱他“李坐池”,時間久了,訛傳為“李左車”。后來,人們又蓋了廟宇,塑了他的像,讓他四時享祭,成了神靈。他也經?;獗?,普降甘霖,讓莊稼豐收,使人們過著美好的日子。

雹泉廟建于何時,無史料記載,大約是在漢代,以后又擴建或重建。有一句民間諺語:“唐王重修不記楸?!闭f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廟修成之后,文武官員路過此地都要下轎下馬。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凱旋歸來,路過此廟沒有下轎,誰知天氣突變,下起冰雹。冰雹直向唐王的轎里打,唐王命轎掉頭轉向,然而風向隨之而變,沒處躲避。唐王趕緊下轎,拜祭雹神之后,風雹才平息下來,唐王隨即降旨重修此廟。此時廟內原有的一棵楸樹已經挺拔蒼勁,不計年載了。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明此廟初建的準確時間,但可以說明它是建于唐朝之前,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廟宇。

雹泉廟的建筑規模宏大,南北長約193米,東西寬約36米,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大廟建筑物由南向北沿中軸線排列,依次是前樓、將軍殿、天壇、大殿、北樓,另有東西兩廊房、鐘鼓樓和馬棚、道士居室等。此廟在兵燹戰亂中逐漸破敗,最后在“文革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拆除,片瓦全無?,F根據有關資料和老人們的記憶,作簡要介紹。
前樓又叫南閣子,高10.4米,分上下兩層,底層是用巨大的石灰巖砌成的拱型建筑,酷似城門洞,高大而堅固,東西走向,向西直通神山子。中間向北貫通,是廟的正門,向北正沖將軍殿。南閣子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廟門,都是磚瓦門樓,油漆木門。閣子底部拱門的對聯是:“飛冰擊破奸邪膽,霹靂震碎惡人心?!遍w子上層三間為木質結構,有明柱、隔扇。門上對聯是:“膏流世界三千闊,潤灑由旬數萬多?!眱扔斜⑷獱敔斈鞠窈捅⑷锬锼芟?,木像座下設有機關,用手一按木像膝蓋,木像立即站立起來。室內墻壁上畫有《李左車九里山誘敵圖》等壁畫。
大廟正門上的對聯是:“飛冰打奸臣賊子,甘露濟志士仁人?!蹦祥w子東側便是安丘八大景觀之一的珍珠泉,泉水噴涌而出,清澈見底,白色氣泡如串串珍珠泛出水面,窸窣作響,狀如珍珠,酷似冰雹,故名雹泉。如果捧起啜飲,頓覺甘冽清爽,沁人心脾。大門往北,便是一座石橋,橋有石雕護欄,橋下是一汪魚池,池水清澈,亦有“珍珠”泛起,金色鯉魚漫游其中,各色金魚尾隨其后,許多香客和善男信女,帶來吃的東西,如饃饃、水餃、點心、水果,扔進池內喂魚。附近的人們就用笊籬之類的工具把這些食品撈起晾干后食用。水池兩邊有火池(香爐),上刻對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缽長明萬盞燈?!?br/> 跨過石橋,便是儀門,穿過儀門數步,就到了“將軍殿”。殿中是過廳間,前后有石質明柱八根。殿內塑有“穎考叔”和“子都”站班二神像,高約3米,十分威武。內壁畫有“哼哈”二將等各路神將。殿前石頭明柱上對聯是:“相當年慷慨談兵直服無雙國士,看今朝武英侍立端憑此二將軍?!钡詈竺髦鶎β摓椋骸暗罱訌d堂千古封侯崇祀典,門排劍戟一班將佐耀神威?!?br/> 將軍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鐘樓內有巨鐘,鼓樓內有大鼓。巨鐘高1米多,直徑也1米有余,重一噸多,晨鐘暮鼓,聲震四方。殿西有廟堂數間,內有道士居住。鐘鼓樓側各有馬棚兩間,內塑馬夫二人。
將軍殿后面是明朝成化八年建造的天壇。天壇頂蓋由四根巨石方柱“擎起”,木質穹頂,共有264根“挑齒”,色彩鮮艷,斗拱飛檐,極其精巧。天壇正面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六月飛冰十五國奸邪落膽,三時霖雨千萬家善信逢春?!鄙w頂下面正中是正方形青石拱臺,臺面光滑如鏡,可擺放香案和供品。天壇四角數步以外,四棵古柏挺拔矗立,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天壇東西兩側各有廊房3間,東廊房大門對聯是:“人間萬惡淫為首,世上百行孝當先?!崩锩嬗袘蛺簱P善的泥塑群像,內有閻羅君、小鬼、諸神塑像以及實物造型,房內墻壁上繪有與對聯含義吻合的連環畫圖,內容是用舊傳說或警句格言,勸誡人們改惡從善、孝敬父母、恪守婦道等等。西廊房大門對聯是:“冥冥內賞罰無私,默默中是非有定?!崩镞吽苡星貦u夫婦泥像,二人被吊在梁頭,武士怒目而視,呈持弩射殺的姿勢。
天壇后面是大殿3間,殿前明柱上刻著對聯是:“須知今日雷霆主,原是當年義烈人?!眱扔信w,里邊有雹神李左車銅像,還有諸神塑像作為陪襯,暖閣前有翁仲2人為站班大將,暖閣東西兩邊有行云布雨站神10個,高達3米多,頭大如斗。大殿內東山墻壁畫有李左車出巡圖,畫為龍拉輦,李左車坐其上,前面是金瓜鉞斧朝天鐙,“肅靜”、“回避”牌4面,還有標槍、對子馬與黃羅傘、早朝鑾駕的執事,前呼后應,威武雄壯。雹泉廟最北邊是后樓,3間2層,高大寬敞,雕梁畫棟,是雹泉爺爺的寢宮,內有雹泉爺爺神像和十美女畫像。北樓的建筑藝術很高:斜山轉角琉璃瓦,哈巴狗子鋼叉獸,流光溢彩,金碧輝煌。北樓前面有槐樹兩棵,枝繁葉茂,因此大門對聯書為:“雙樹如此今昔會,層樓不染玉梯塵?!?/p>

大廟內的碑碣甚多,最早的是西漢年間陰靈侯功德碑和唐王重修大廟碑。其后有元代的“至元碑”,明代成化八年修建的天壇碑,弘治六年重修大池的吊橋碑、廉泉碑,清代雍正二年和嘉慶十三年重修的大殿和兩廊房碑。還有順治碑、乾隆碑、道光碑等。最晚的是民國二年重修的將軍殿碑和民國十二年重修的南閣子碑。在天壇東北方向不遠的青石碑,是明朝弘治六年賜進士出身、前刑部郎中、西蜀人趙鶴齡所立。碑文是一首七律詩,題為《廉泉》,詩曰:“路過渠丘苦熱侵,雹泉喜見一泓深。觀瀾手拍圓珠涌,聲清真聽七弦音。源潔可磨三尺刃,禱旱心虔甘澍臨。幾回欲挽獻天子,大地田疇遍作霖?!边@首詩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珍珠泉的美妙奇觀,也贊頌了廟神的神奇功力。
大廟附近還有許多建筑,有“義學學堂”,有“百子廟”(傳說文王百子),有“十大名醫廟?!?br/> 2001年,雹泉村附近的各界群眾,又發起倡議,籌集資金,在原來大廟廟址上,修建了李左車紀念館,供游人參觀。紀念館包括大殿、南閣子和雹泉橋三項主體工程,雖然沒有當年大廟的雄偉氣勢,卻可以寄托雹泉人對“雹泉爺爺”李左車的縷縷情思。

雹泉廟會,也就是香火會,一年之中有三次:農歷的四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一次;九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廟會同時也是山會,山會是大型交易會,牛馬驢騾等大牲畜往往在山會上交易,方圓數百里,不少人來參加香火會。
雹泉廟主神李左車(雹泉爺爺)的生日是農歷六月二十七日,所以六月的這次廟會格外隆重。每逢廟會,都由神棚管理香火費用,雹泉街及附近的鄉紳、財主、鋪號等都要出資,有的群眾也拿錢、出物。六月的廟會最重要,一般扎戲臺,連唱三至五天大戲(京?。?。四鄉的道士都來幫忙,有時多達30余名,有的協助念經,有的協助收受祭品和接待香客,應酬賓朋。
在廟會的捐助者中,有不少“香客”,但主要是“許愿”的:有的因病,有的乞求兒女,有的祈求平安?!霸浮庇写笮?,有許愿唱大戲的,有許愿做齋飯的,有許愿給神像換衣服鞋帽的,有許愿重塑神像的,最大的“愿”是重修廟宇殿堂。大多數人不是還愿,只是為了敬神而做善事“行好”,他們或弄些酒菜饃饃、點心水果,或多交些“經錢”,或多捐些香紙箔錁等等。戲臺一般扎在廟前場地上,坐南向北,裝飾鮮艷。戲臺上的楹聯大都是固定的聯語,一幅是:“雹不為災,賴呵護之神功,化成和風細雨;泉珍獻瑞,祝綿延之圣壽,同此源遠流長?!币环牵骸坝褴c金花并獻,見幾多士女迎神,欣逢荷月廿七日;紫云共白雪齊歌,聽此處工商按譜,雅似梨園三百人?!睓M幅為:“圣壽無疆?!甭撝屑扔芯瓷裰\意,也有頌圣之真心。戲臺旁有說書的、賣藝的,還有做買賣的,各種賭局極其火爆,各色食品琳瑯滿目,香氣四溢。六月天時常遇上下雨,但人們的興致不減,大戲一般照常唱下去。
六月二十七日是廟祭之日,祭品十分豐盛,豬頭三牲,豐盛的席面,道士大聲念經,善男信女焚香燒紙叩拜諸神。正晌午時,鞭炮齊鳴,九響大炮(無子生鐵炮)聲震四方,地動山搖,廟祭達到高潮。男女老幼紛至沓來,摩肩接踵,熙來攘去,歡呼雀躍,熱鬧非凡。
雹泉廟已經在動亂中破敗,被夷為平地,雹泉廟會早已不再大規模地舉行。但是雹泉山會卻從未間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雹泉山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拍現場]安丘-李左車紀念館
發表于 2013-9-14 11:46:30
安丘雹泉鎮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內古木參天,清泉碧透,樓臺亭閣,錯落有致,極其雄偉壯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雹泉廟,原名叫“膏潤廟”?,F在為李左車紀念館,傳說李左車歸附韓信,做了韓信的幕僚,韓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齊之地。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設十面埋伏陣,使項羽四面受敵,兵敗自刎,楚軍瓦解。博物館內有神泉一眼名‘雹泉’受震動之下泛起汩汩銀色水珠如雹,此泉也是地震觀測點之一。

紀念館大門
進大門過雹橋回首如意閣


古廟全圖

古膏潤廟遺物
三時霖雨千萬家 善信逢春
六月飛冰十五國 奸邪落膽





[拍現場] 安丘雹泉廟會暨李左車誕辰2251年祭奠活動隆重舉行
今天(2012.8.14)上午在雹泉廟舉行




![1483548429447315.jpg logo[1].jpg](/ueditor/php/upload/image/20170105/1483548429447315.jpg)
雹泉與李左車的故事
農村大眾報
![1483548458140348.jpg 2011021509322437[1].jpg](/ueditor/php/upload/image/20170105/1483548458140348.jpg)
雹泉,又名珍珠泉,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距市區25公里。據清光緒《安丘縣鄉土志》載:泉水自石涵中迸出,顆顆如聯珠,又如雨雹,故名“雹泉”。雹泉,地處在今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的李左車紀念館內。
清泉吐珠
雹泉,古時為山東名泉,泉水清涼甘冽,一年四季溫度保持在17℃左右,且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少有的天然礦泉,人稱“不老泉”或“長生泉”。泉水自石涵中迸出,清澈見底,銀白色的氣泡一串串、一簇簇,次第上泛,狀若珍珠,酷似冰雹。明萬歷《安丘縣志》曾以“靈泉細吐珍珠顆”將珍珠泉列為安丘八大景之一。明萬歷安丘縣知事毅奄甫游覽雹泉,觀池水清澈無瑕有感,把“雹泉”改為“廉泉”,題下詩句:“沁人心骨響淙錚,冷逼微茫澈底清。為語渠丘諸父老,莫將冰雹混泉名?!鼻屙樦瓮ㄕ箘⑾C显诖思磁d賦詩《清泉珠吐》:“方池一鏡開,湛湛清虛境。碧水漾明珠,雪花流素影。睹茲真景鮮,頓覺塵思冷。世上有貪泉,于人貴自省?!北彼未笤娙颂K東坡的“神泉”墨寶,現佇立在泉池北邊。雹泉村歷史悠久,1949年6月曾設立丘南縣政府,四年后并于安丘縣。后為雹泉公社、雹泉鎮機關駐地。2007年9月,安丘區劃調整時并于輝渠鎮。
“雹泉爺爺”
李左車紀念館,古稱膏潤廟,又名雹泉爺爺廟,簡稱雹泉廟。
李左車何許人也?李左車乃秦末趙國謀士,后輔佐韓信大將軍。相傳,古時廣東、安徽、浙江一帶,連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糧食顆粒無收。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場好雨,雨雖然是好雨,可是種什么都晚了,唯有撒種蕎麥還能有些收成。然而,種子哪里來呢?正當百姓們無計可施時,從江北來了一位白發老者,只見他用馬車拉著蕎麥種子,走街串巷,不辭勞苦,跑遍了江南各個災區,為災民解救困難,賒下了大量蕎麥種子。災民獲得救命種子后,欣喜若狂,問他何處人氏,到時候好還賬答謝。他說:“我叫李左車,家住山東青州府,雹泉池旁雹泉人家,等你們的日子過好了,再謝我也不遲?!币院髷的?,江南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不遠千里,紛紛趕來雹泉村答謝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車已經謝世。為了永久紀念恩人李左車,江南人聯合當地民眾籌資捐款,修建起膏潤廟,將死后的李左車當神供奉起來,呼之為“雹泉爺爺”。
數次重修
古時,雹泉廟的建筑十分雄偉壯觀,大院平面呈縱長方形,南北長76米,東西寬32米。大門面南,門外東側為珍珠泉。大門俗稱“南閣子”,是一座高兩丈有余的二層樓,下面為通道,閣內有雹神和娘娘十美女塑像,墻上繪楚漢戰爭圖。自南閣子進院后,向北有一水池,池水清澈,內養各色金魚。池上有月牙橋,過橋向北為儀門,左右兩側也有門,分別進入鐘鼓二樓。進儀門向北,有過廳3間(即將軍殿),前后有8根石柱,上有對聯。將軍殿內有站班大神兩個,高約3米,據傳是“穎考叔”和“子都”。將軍殿前有馬棚兩間,內有泥塑牽馬童2人。西側有禪堂5間,為廟內道士住處。將軍殿后有天壇,為四柱方亭,柱為青石質,亭頂用6層飛椽挑出檐部,四面共有挑齒264根。天壇四角有古柏4株。天壇兩側有東西廂房各5間,內有主神十殿閻君,并設各種懲惡揚善內容的泥塑神像。天壇北有大殿三間,內有暖閣、諸神,前有翁仲二人站班大將。暖閣內東西兩邊有大神10名,高達3米,頭大如斗。墻上繪有雹神出巡圖畫。大殿北面有后樓三間,為廟神之寢室,內有李左車銅像。樓頂覆蓋琉璃瓦和銅瓦,高大雄偉,金碧輝煌,是整個建筑群的最高點。
據載,歷史上雹泉廟曾得到無數次重修,當地有個“唐王重修不記楸”的典故。說的是,有一年唐王李世民東征,來到膏潤廟以后住下了,聽了人們對雹泉爺爺的傳說后,遂上廟進香許愿,聲明真能保佑出兵順利,凱旋一定重修廟宇。后來,在重修雹泉廟的時候,李世民問起廟旁這些高大的楸樹是何時何人所栽,上了歲數的老人們都連連擺手,說記不清哪年栽了。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李左車被追封為“靈沛侯”。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丘知縣馬瑞再次重修。明清時期規模最大,常年香火不斷。1949年建國后改為學校?!拔母铩逼陂g毀棄。2001年,人們在原來廟址上修建起“李左車紀念館”,成為安丘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劉春山)
![1483548561425799.jpg logo[1].jpg](/ueditor/php/upload/image/20170105/1483548561425799.jpg)
地名故事:珍珠泉
【主持人】今天的地名故事啊,我們來講一講珍珠泉。對,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個地下泉,這個泉啊,在安丘市輝渠鎮。那么,為什么叫珍珠泉呢?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順為什么叫珍珠泉呢?就是因為它發源于底下石涵之間,泉水自石縫中迸出,清澈見底,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平時的時候,白色的氣泡似串串珍珠,上浮水面,酷似雨雹,狀若珍珠,所以取名珍珠泉。
【主持人】這個泉水啊,和其他的地下泉不同,常年的水溫在17度左右,流量一直很穩定,當地人都把它視若神泉,來加以保護。為什么呢?除了現在它常年流淌不息外啊,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義我們這兒的人都非常的尊敬這個泉,就是因為我們這兒幾千年來,從沒受過雹災,雖然有時候也下點冰雹,但不會因此而成災。人們都認為這是雹泉爺爺在保佑著我們。
【主持人】那這雹泉爺爺又是誰呢?是一個叫李左車的當地人。原來啊,在這個珍珠泉的邊上,有座膏潤廟,這個廟呢,坐守的神仙就是雹泉爺爺。據傳啊,這座漢朝時期就已經建成的廟呢,每個朝代都重修過。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順這個廟呢,是漢朝時候專門為李左車建的,因為李左車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他死后啊,被奉為神仙,專管著風、雨、雹,這兒呢,一直沒有受過雹災,所以,歷朝歷代人們屢次重修這座廟。
【主持人】因為這個事兒呢,當地人更多的都叫這個泉為“雹泉”。那么,李左車這個人到底做過什么樣的壯舉呢?讓人們這么懷念他?就連南方的人們都捐資來給他修廟。這還有個雹泉爺爺賒蕎麥種的故事。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義有一年南方連旱三年,第三年到了6月了,才下了一場雨,可是種什么都晚了,可把當地的老百姓給愁壞了,這可怎么辦???就在人們正發愁的時候,一個白胡子老頭推著蕎麥種,來到南方賒給人們,因為蕎麥種不怕旱,所以人們都種下了。來年大豐收,人們問他是哪里人,他說:我是山東雹泉的李左車。后來,南方的人們都紛紛來捐建這個廟。
【主持人】當然了,這些美好的傳說,寄托了人們內心向善的美好愿望。對于這座廟啊,當地還有個典故,叫“唐王重修不記楸”。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義原來的時候,這里的楸樹很多很大很高,有一年唐王李世民東征,來到膏潤廟以后住下了,聽了人們對雹泉爺爺的傳說以后,就許了個愿:說雹泉爺爺能保佑我出兵順利,回來就給重修膏潤廟。后來,在他來修廟的時候,問起旁邊的這些高大的楸樹是何時栽的,人們都說不知道。
【主持人】不過呢,這個珍珠泉地處山腳下,背靠著這座留山,的確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好地方,難怪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曾來此,并留下贊美的詩句。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順這個泉歷史悠久,宋代的大詞作家蘇軾在密州做官的時候,有一年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情景之后,就揮筆寫下了“神泉”兩個大字,來表達自己內心對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珍珠泉的贊美。1960年左右的時候,大旱,這個泉也沒干過。
【主持人】就這樣,關于珍珠泉的傳說,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啊,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地質專家,就曾專門到此來測量過。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順1960年左右的時候,國家地質勘探隊來探測,珍珠泉地下1000多米,常年的溫度是在16.5度,而去水位很穩定,因為這個事兒呢,濰坊地震局把這里定為地震觀測點。
【主持人】采訪的時候,記者了解到,圍繞著這個珍珠泉啊,周圍有四個以“雹泉”命名的村莊,而且村里人的姓氏呢不單一,很雜,當地的老人說,這都和這個珍珠泉有關。
【同期聲】安丘市輝渠鎮雹泉西南村民鄒學義有了這個泉以后啊,水很好,風景很好,所以呢,自古以來,就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來到這兒居住,時間一長呢,就有很多姓氏的人了。
【主持人】因為水質很好啊,現在,附近很多村都從這里安裝了自來水,供人們生活使用,這個附有美好傳說的珍珠泉啊,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好,今天的地名故事就講到這兒了,接下來請收看“古今傳奇”。
![1483548596234652.jpg 20090326155026648[1].jpg](/ueditor/php/upload/image/20170105/14835485962346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