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公冶長的傳說
從藝年限:43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諸城市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268
牛志鵬,男,1955年2月生,山東省諸城市賈悅鎮夏家營子村,山東快書演員,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他編演公冶長的傳說故事37年,先后整理、創作、演出公冶長的故事20個,突出的有:《懂鳥語的孩子》、《八哥學舌》、《偷羊》、《路倒》、《學鳥語》、《喝口》等。他掌握的公冶長傳說的故事最全面,講述得最多。該同志的主要作品先后在《諸城名人》、《諸城文化志》等入編,并多次在舞臺上演出。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作品先后在《諸城名人》、《諸城文化志》等入編。
《這里是濰坊》欄目組走進諸城
發布于:2016-08-11 02:19:33
8月9日,濰坊電視臺《這里是濰坊》欄目組走進諸城,探尋孔子門生公冶長的足跡。公冶長誕生于諸城,他不僅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女婿,去世后,葬在家鄉諸城。欄目組在采訪時聽村民介紹,最早在公冶長的墳墓周邊有兩個村子,一個是公冶場村,一個是近賢村,這兩個村的名字都與公冶長有著很深的聯系,后來兩村合并叫做先進村,但是周圍的村鎮仍把這個村稱為公冶場村,先進村只是戶口本上的事。目前,公冶長的后人仍守候著公冶長的墓冢,在周邊村落中也流傳著很多關于公冶長的傳說,其中公冶長懂鳥語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
《這里是濰坊》是濰坊電視臺開設的一個專題類紀實性欄目,主要講述鮮為人知的濰坊故事,讓濰坊人更加了解濰坊。諸城作為濰坊重要的縣級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濰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非遺保護運動的開展,諸城市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立足于諸城深厚的傳統文化展開了對傳說類非遺的保護,將流傳于諸城大地的傳說、民間故事進行整理,逐級申報,目前諸城市已有三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五項省級項目,《公冶長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同時諸城市針對民間傳說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建立了民間傳說綜合傳習中心,開展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社區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從2015年開始更加注重借助于傳媒平臺力量,宣傳本地非遺事項。今后諸城市非遺保護中心將繼續與《這里是濰坊》欄目組合作,拍攝與非遺相關的專題節目。
(文圖劉旭旭 諸城市非遺保護中心)
公冶長的傳說
發布于:2014-10-18 09:58:56
公冶長的傳說廣泛流傳于山東諸城一帶,是公冶長利用懂鳥語救國愛民以及他終生治學、傳播文化的系列民間故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山東各地及江蘇、河北、天津、遼寧等地均有流傳及演變。
公冶長,公元前520年出生于諸城市賈悅鎮公冶場村(現近賢村),孔子的高徒、佳婿。公冶長的傳說,自漢代就有文字記述,司馬遷著《史記》(卷四十一)、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明代田藝衡的《留青日記》(卷三十一)、清乾隆《諸城縣志》、近現代的《諸城市志》《諸城文化志》《諸城名人》《傳說諸城》等均有史料記載,民間則在公冶氏后人、社會各界文化人、民間藝人以及廣大百姓口中世代相承,流傳至今。
傳說的主要內容有兩大類:
一、精通鳥語,人與鳥共融。公冶長懂鳥語的故事有上百個,流傳最廣的有《喝口》、《吃羊》、《路倒》、《坐監》、《孔子嫁女》等。在這些故事中,公冶長因懂鳥語被誤投監獄;又因聽懂鳥的報信保衛了魯國;還因懂鳥語成為孔子的佳婿。
二、淡泊仕途,終生教書育人。這一類故事流傳甚廣,突出的有《求學》、《辭官》、《書院傳奇》、《銀杏樹的來歷》等。公冶長自幼聰慧,渴求知識,成年后艱辛跋涉七八百里,奔曲阜拜孔子為師,研習六藝。因懂鳥語為救國立大功,魯王授大夫職,公冶長不受,回城頂山建書院教書,一批批學子成棟梁之才。
傳說中,公冶長懂鳥語的故事向民眾傳達了儒家博愛、誠信的思想;他終生不仕、潛心向學、為人師表堪稱士子楷模。公冶長的傳說傳播了儒家文化,孔子思想,啟迪和影響著一代代東夷人,至今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仁、義、禮、智、信觀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牛志鵬:男(1955- ),賈悅鎮夏家營子村,山東快書演員,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編演公冶長的傳說故事37年,先后整理、創作、演出公冶長的故事20個,突出的有:《懂鳥語的孩子》、《八哥學舌》、《偷羊》、《路倒》、《學鳥語》、《喝口》等。他掌握的公冶長傳說的故事最全面,講述得最多。該同志的主要作品先后在《諸城名人》、《諸城文化志》等入編,并多次在舞臺上演出。
代表性傳承人牛志鵬和公冶后裔商討建立公冶長牌坊。
代表性傳承人牛志鵬在孟疃中心幼兒園為孩子們講述公冶長故事
位于公冶場村以北40華里城頂山上的公冶書院
公冶長牌坊
公冶長墓
諸城信息港 2015-01-12 17:39
從諸城市區驅車近40公里到達賈悅鎮錫山子,再往東南方向,經過約兩公里土路的顛簸,便到達了“公冶場村”,孔子的女婿兼得意弟子公冶長的墓便坐落于此。
“公冶場村”是人們約定成俗的名字,最早叫近賢村,后被更名為“先進村”,帶上了明顯的時代印記,并作為官方名稱沿用至今。提到“先進村”這個名字,村民們將其稱之為“戶口本上的名字”,言語間沒有絲毫親切。
公冶長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位列72賢人的第20位,又是孔子的乘龍快婿。他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而未入仕途,建書院授儒學。公冶長死后受到后世君王的推崇,曾被唐玄宗追封為莒伯,到宋代又被宋真宗追封為高密侯,因而牌坊上刻有龍的圖案。
一個土堆、一塊石碑、一個高兩米左右的牌坊和叢生的雜草,就是觸目所及,能看到的公冶長墓遺址的全部。墓東一條臭水溝,里面的污水隱隱地散發出陣陣惡臭。這一切,都與想象中的遺址相去甚遠。
或許,公冶長墓原本應該是這樣:墓前一左一右兩棵合抱之銀杏,并不低矮的墳頭夏日有銀杏枝葉遮陰,冬日則落滿暖陽,周圍是修剪整齊的草坪,草坪的外圍是木柵欄或者帶有歲月痕跡的石砌墻……
公冶長最為人所熟知的傳說,是他通曉鳥語。傳說他幼時在錫山子上拾柴、玩耍,終日與鳥聲相伴,加之天資聰穎,久而久之便能聽懂鳥語。曾因此得罪烏鴉獲罪入獄,也曾因懂得鳥語戴罪立功。
公冶長墓原本也坐落在錫山子上,明朝魏忠賢權盛之時錫山子被開采錫礦,公冶長之墓也就被移到了近賢村村后。
據公冶長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介紹,公冶家族的后人在近賢村有48人,分布在濟寧、安徽、東北等全國各地的共計3000多人。 每到清明,公冶家族的后人們會聚在公冶長墓前,焚香燒紙,祭奠先人。他們嚴格地遵循著三跪九叩的古禮,從這一點上隱約能看出他們與普通人的不同。
2006年,公冶家族的后人們集資為公冶長樹碑,2009年又立了牌坊。
生前看透名利,身后留下清名。這樣的淡薄,這樣的境界,或許這樣的環境,也能遂了他的愿。
借一束野花,獻給賢人,只愿在蟲鳴鳥叫中,有清風為伴,他便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