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公冶長的傳說
從藝年限:21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廣泰集團董事長 濰坊市廣泰置業有限公司法寶代表人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330
呂凱,男,1967年9月生,“公冶長的傳說”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濰坊市廣泰集團董事長,濰坊市廣泰置業有限公司法寶代表人,公司主要經營房地產開發經營。他個人出資,為支持當地非遺文化建設與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他慷慨解囊,積極回報社會。2003年至2006年,他個人出資為當地重建青云寺,為復古跡于舊址重修,歷時三載,建大雄寶殿、天王殿,重檐廡頂,金碧輝煌,又設鐘、鼓二樓,砌石階百級,樹木置欄,引泉疊石,蘊靈蓄秀,寂靜幽邃,儼然古剎也。寺前公孫巨木兩株,枝柯相交,百鳥來棲。喬冠環寺,青苔著石,櫻花、槐葩、松、柏、楸、桐間山門峣峣,大殿巍巍,是邑西南勝景再復焉。今游于此,見昔重修青云寺碑,乃道光九年立,歲為丁亥,于今又是然。今昔兩重,感慨良多,遂應囑撰文。
二零零七年,丁亥仲春,谷旦。三知居士撰文,薛昭東書丹,謝方堃鐫,呂凱立。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公冶長書院風景區
更新時間:2008/11/24
公冶長書院位于山東省安丘市西南城頂山上。城頂山,海拔446米,為省級森林公園,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城頂山”,又因山之陽有公冶長書院,又名書院山。
公冶長書院位于城頂山前坡,傳為春秋時孔子弟子公冶長(前519—前470)讀書處,后人思念先賢,在此建公冶長祠,又在祠西建青云寺,時碑碣林立,后祠、寺俱廢,碑碣仍立。為保護文物,1988年修復公冶長祠。 公冶長祠正殿三間,內有公冶長塑像,東西耳房各一間,陳列著書畫。院內碑亭內有明清兩代立的石碑,記載著修復公冶長祠的史實。青云寺與書院之間,并立著兩株銀杏樹,相傳是孔子看望佳婿時攜來的苗子,公冶長親手植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樹徑茁壯,四人合抱尚不能圍,為中華第一雌雄銀杏樹。
拾級而上,城頂山頂部有齊長城遺址,捻軍駐扎遺址,至今城墻、飲馬池、兵營、糧庫等依稀可見,簡直是一座古代軍事博物館??箲饡r期,周復將軍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城頂山戰役”,重創日軍,并以身殉國,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示范地。
近年以來,當地政府投資新修了兩條盤山路,開發修建了登山石階、牌坊、涼亭、樂園、跑馬場等三十余處景點。
書院設有酒店、休閑小屋,食宿方便,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配套齊全。有公路與安莒路相連,可乘客運汽車直達,一年四季均可游覽,尤以春、夏、秋三季為最美。
千年銀杏
公冶祠
安丘公冶長書院及其傳說
2012-12-27 09:11:00齊魯晚報
劉玉普
安丘人將公冶長讀書處簡稱為書院。書院坐落在離安丘城西南約60華里的城頂山南麓,是孔子弟子加女婿公冶長讀書的地方,春秋末期的戰亂時期公冶長選擇此僻靜之處讀書,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完全可信的?,F存的古物,一是據傳為公冶長親手所栽植的兩株巨大的銀杏樹,二是明清時代遺存下來的幾塊石碑。
據當地人傳說,公冶長為人比較聰明,也有些貪婪,他讀書的地方青蛙叫起來有點兒鬧人,公冶長就說:“真煩人,別叫了?!睆拇?此處的青蛙就不會鳴叫了。
民間最流行的傳說是公冶長懂鳥的語言,有一次他正在讀書,就聽見窗外的鳥兒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腸?!惫遍L將羊拖回來以后,自己連肉加腸一塊吃了,沒有給鳥。過了幾天,又聽見鳥在窗外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腸?!惫遍L以為又有羊可吃了,便疾步登上了南山,老遠便見一群人圍在一起看著地上的什么東西,互相爭執,他便大喊:“你們別爭了,是我殺死的?!钡搅私耙豢?原來是一具被殺死的尸體,官府的人正為找不到兇手而苦惱,見公冶長主動承認,便兀自將他捉了去。盡管最后問題得到澄清,但公冶長為此也吃了不少苦頭。
此地還發生過一件事,盡管此事同書院關聯不大,但由于發生在書院附近,故也常被提起書院所處的地方。此地為山區,但山不高,適于埋伏打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51軍于學忠部上萬將士同進攻山東的幾千日寇在此發生了激戰,最后終不敵日寇兇頑而敗北。此役雖然失敗了,但大大挫敗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延緩了日寇向沂蒙山區進攻的步伐。
現在的書院,主要有四處景點,除前面提的兩處古物外,后來改革開放后,政府又撥??钤诿髑迨畺|側建了公冶祠,里邊供奉有公冶長塑像。前幾年城區有一位個體經營者,又看中了此處的旅游價值,在此修建了三進院落的公冶長廟。這樣書院便形成了一處名符其實的旅游景點。
書院盡管所存景物頗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兩株巨大的銀杏樹,兩株銀杏樹為一雄一雌,比肩而居,每株需四五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最令人稱奇的是,東邊那株銀杏有一年起了火,將樹干都燒空,只留下些老皮上下相連,但那樹不但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十分茂盛。粗粗算來,公冶長距今已2500多年,提起樹齡不禁令人感嘆唏噓?,F在,兩株老樹都枝繁葉茂,雌株每年還產幾百斤果實。每年深秋,兩株樹都冠蓋如云,遠遠望去那樹葉一片金黃,在周圍一片肅殺的風景中,既令人感到震撼又令人心曠神怡。
書院現在香火旺盛,每年四月八日,周圍的山里人都來趕廟會,十分熱鬧。春天,這里便被鮮花所包圍,引人注目的是書院東側的平地上,有一大片楸樹林,那楸樹最細的也有水桶一般,蔚為壯觀。書院南邊的山坡梯田上,栽滿了櫻桃樹,前幾年當地的山民又試種成功了大棚櫻桃,滿山遍野的鮮紅櫻桃很是誘人。
公冶長,復姓公冶,是今諸城人,所傳他建樹不多,生卒年代也不可考,他出名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和女婿這兩個頭銜,換句話說是傍了孔子而出名的。他的獨特之處在于戰亂年代選擇了此幽靜的地方讀書,這是一般人的目光難達之處,也是后人紀念他的真正原因所在。
安丘公冶長書院
2012-01-27
20:57:22
公冶長書院,位于庵上西北10公里的城頂山,相傳為春秋時孔子弟子兼女婿公冶長讀書的地方。
公冶長,復姓公冶,名長,字子長,這就是傳說中懂鳥語的那位了。公冶長家離曲阜那時可算是很遠的,家境也不富裕,能娶到孔子的女兒當然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了,可以看出多掌握一門語言是多么的重要??!
公冶長還有不少的神話故事。當地有公冶長書院“鳥叫蛙不鳴”之說。書院西邊清泉里的青蛙,原來也會呱呱的叫個不停,影響公冶長讀書。公冶長說:“你在叫什么,真煩人!”從此,這里青蛙就不鳴叫了。再有,據說公冶長懂鳥語,從鳥語“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一黃羊,你吃肉,我吃腸”中受益,后因失信于鳥,被鳥耍弄而入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真的沒想到公冶長書院這么小,正殿三間,內有公冶長塑像,院內碑亭內有石碑,還有一棵挺大的櫻桃樹。
公冶祠西有青云寺,新建的,寺內外長有不少的楸樹,很難得一見了,現在楸樹都是按照重量賣的。再向西,有兩棵2500多年的銀杏樹,雌雄各一,生長依然旺盛,傳說是孔子來此看望女兒和女婿時與公冶長夫婦一起種下的,也入選《山東樹木奇觀》一書。書院背靠的山就是城頂山,因山頂上存有齊長城而得名。
門票:20元,年票免費,但是可能是過年沒人收費,這也令我們中買了年票一次也沒用過的同學們有些郁悶。
這就是傳說中的公冶長書院了
幸有人值班,開了門
現代的碑刻
據說是隋唐的石羊
石碑上書“先賢公冶子長讀書處”
院中一棵櫻桃樹
傳記
東樹
又是趙老的題字
齊長城?
瞭望臺
《今日安丘》多媒體數字報
書香綿綿太平岡
2015/6/25
8:48:40 作者:安丘大眾網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一)
本報記者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竟然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春秋時的書院和一座明代的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兩者雖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岡一山能同時擁有兩者,實在是太平岡之幸,也是安丘之幸。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兩千多年來一直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挖掘整理好這書院、書房的相關資料,汲取其精華性的人文價值,將有益于助推當前的“儒學進鄉村重塑鄉村文明”工程。
小序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儒學等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從2013年開始,山東省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始了“儒學下鄉重塑鄉村文明”工程。我們安丘自古儒學文化氛圍濃厚,現在市境內還有不少儒學遺跡存留,當前需要系統地去進行發掘整理,以便為“儒學下鄉重塑鄉村文明”提供好有用的本土資料。而石埠子鎮境內由城頂山、擱燈山、八大頂山、九頂蓮花山、太平岡五個山頭組成的約13平方公里的整個太平岡山脈之中,就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春秋時的書院和一座明代的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的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兩者雖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岡一山能同時擁有兩者,實在是太平岡之幸,石埠子之幸,更是我們安丘之幸。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兩千多年來一直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如果加上老子、孔子也曾經到過太平岡的傳說,那就更增加了這綿綿書香的高度和深度。
公冶長,孔門第20位賢人,兼佳婿,生時一再拒絕高官厚祿甘愿來到這偏僻但山水秀美之地讀書講學,身后又被唐、宋、明接連追封為“莒伯”、“高密侯”、“公冶子”?,F在看來,公冶長就是儒學進鄉村的最早踐行者。明代諸城人邱橓、安丘人馬文煒和石埠子人劉璞則匯聚到披甲峽山谷之中讀書,起步于鄉間私塾,通過科舉功成名就,皆成朝廷大臣。我認為,這太平岡上的書院和書房中曾經的幾位主人,應該都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化身:處于春秋后期在書院讀書講學的公冶長,寄托著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君子理想”——讀書為修身、讀書為立德、讀書為齊賢、讀書為教化;處于明代中后期從書房中走出去應舉功成的邱、馬、劉三人,則是寄托著隋代行科舉后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功名理想”——讀書為出仕、讀書為治國,并在出仕做官中堅守著讀書人正直的品格,此三人都做到了。在安丘大地上這座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山水擢秀”是她的自然秉性,“書香綿綿”是她的人文價值。
進一步搜集、挖掘、整理好這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的相關史料和背后蘊含的人文價值,相信對于開展好“儒學進鄉村”“儒學進社區”活動,會起到本土性、熟知性、事例性的功能與作用。
公冶長書院:
書香伴著賢德 跨越兩千五百年時光
公冶長(前519——前470),復姓公冶,名長,字子長、子芝??鬃拥茏?、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十。春秋時魯國人,《史記》載為齊人,《論語》又云魯人。今山東諸城市賈悅鎮近賢村人。相傳公冶長曾經在今安丘石埠子鎮城頂山前坡結廬讀書講學,后人尊稱此地為“書院”。公冶長自幼家貧,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魯國國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造福鄉鄰。公冶長墓在今諸城市賈悅鎮錫山子東南麓的近賢村北,與書院相隔直線距離38華里。
公冶長賢德“存”于孔子《論語》中:
公冶長的賢德深受孔子賞識,在《論語》中,第五篇標題就叫《公冶長》,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以評論人物為主??鬃訉?span>“仁”的要求相當高,絕不輕易以“仁”許人。本篇還有一些內容反映出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即主張勤奮不懈。“好學”也是孔子評價人物的一條重要標準。此篇第一章就是孔子評論公冶長的——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即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并不是他的罪過呀。”真的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縲紲,léi xiè,捆綁犯人的黑繩索。借指監獄;囚禁。)
在這一章里,孔子對公冶長作了較高評價,但并未說明究竟公冶長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過作為老師,孔子對公冶長應該有全面了解。能把女兒嫁給他,那么公冶長至少應具備仁德。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學生提出的要求。將女兒都許配了,可以看作是孔子對公冶長賢德的最高評價。
公冶長賢德“刻”在書院歷代石碑中:
公冶長書院相傳為公冶長隱居讀書、授徒之所。據記載,公冶長書院在明清兩代曾得到三度重建和維修,并伴有青云寺一座,最后都毀于1943年正月里的城頂山戰役。此后40多年里,作為公冶長書院標志物只剩下了那兩棵雌雄銀杏樹,另有一段據說是清代青云寺的殘缺院墻。到了1988年春,安丘縣人民政府專門撥款,重建了公冶先賢紀念祠,圈院777平方米,有正祠三楹,掛室分列,內置公冶長塑像,內墻上繪制了反映公冶長生平的彩繪。到了2003年至2006年,又有安丘民營企業家呂凱出資重建青云寺??少F的是在新建青云寺時,將那段清代的殘缺院墻也加以保護保存了下來。在這次重建中,原先幾通石碑的位置,也做了個別調整。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傳統的公冶長書院廟會,附近鄉民都云集在此,交易物資,游覽山色,憑吊古人。公冶祠和青云寺先后重建后,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社會整體祈福心態的張揚,前來書院風景區旅游、觀光、購山貨和祈福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作為公冶長書院所在地,最明顯的標志和最有說服力的見證,仍是那兩棵雌雄銀杏樹,傳為孔子所贈、公冶長手植,至今已有2500年,仍然枝繁葉茂,象征公冶長的賢德久久長留在太平岡和安丘大地,現在被譽為“中華第一夫妻樹”。除銀杏樹之外,還存有的標志物就是明清兩代所立的數通石碑。
今年6月13日是第10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為了配合公冶長相關事跡更高層次的“申遺”,這天應石埠子鎮之邀到公冶長書院幫助查尋相關材料,并對銀杏樹和所有石碑進行了測量。這兩棵銀杏樹,西邊為雌樹,樹圍(高1.3米處周長)6.03米,樹根部在西北方向有一分枝,粗84cm;東邊為雄樹,樹圍4.97米,外加三棵出自根部的分枝:西南部的粗113cm,東部的粗137cm,東北部的粗183cm。兩樹中間根部邊緣相距461cm,兩樹根部中心點相距則為685cm。因為兩樹樹冠緊密相連,所以測得兩樹總冠幅是南北長26米、東西寬28米。樹高目測30米左右。(未完待續)
下節內容:公冶長書院現存有明清兩代五通石碑,皆是對公冶長賢德的稱頌。
1849年立的《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記》碑
書香綿綿太平岡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二)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竟然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書院和一座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兩者雖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岡一山能同時擁有兩者,實在是太平岡之幸,也是安丘之幸。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兩千多年來一直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挖掘整理好這書院、書房的相關資料,汲取其精華性的人文價值,將有益于助推當前的“儒學進鄉村重塑鄉村文明”工程。
公冶長賢德“刻”在書院歷代石碑中:
(一)明、清時代碑碣現存五通。分別為:先賢公冶子長讀書處(碑)、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碑)、萬古流芳(碑)、謝先賢文(碑)、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記(碑)。按碑文所記年代排序:
第一通碑是“先賢公冶子長讀書處(碑)”。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通,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春立。此碑現位于公冶祠院內東邊,碑正面刻“先賢公冶子長讀書處”,背面無字。為“賜進士第文林郎知安丘縣事潼關孫振基”立。此碑高278cm,寬110cm。碑上方罩有1988年安丘縣政府所建的“萬春亭”。立碑者孫振基是陜西潼關人,萬歷三十二年(1605)調任安丘知縣。
第二通碑是“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碑)”。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秋立。正面刻《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此碑位于公冶祠院內西邊,現高205cm,寬99cm;底座高45cm,寬147cm。此碑上方也罩有1988年安丘縣政府所建的“清廉亭”。此碑文主要是記載了當時安丘知縣胡端帶頭捐資修復公冶祠,民眾對胡端十分感激,從而立碑紀念。碑文由安丘學子馬長春撰文,馬長發書寫,馬良顯監督立碑,蘇州人吳方來刻字。
碑文是古文,我嘗試著轉譯成白話文,大意如下:
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
在安丘縣城南70里有一山,山蒼郁而窈深,先賢公冶長曾在山中讀書,因而叫“書院山”。公冶長為孔子門下高徒弟子,甘愿來到這幽靜之處棲身,讀書習經,迄今已經二千多年了。對于公冶長的賢德,連樵夫和剛入學的學童等都有仰慕之情。
這里很早以前就建有祠堂,對公冶長進行供奉紀念。但時間長了,房屋破敗,先賢習禮講學的地方竟然都長出了茂盛的草。對此,我們等人就打算要重新修建這公冶祠,無奈資金不足沒有成功。幸而這時有安丘知縣胡公,愛民如子,對神明也敬重。丙辰(1676年)春天,胡公前來此地以整羊整豬“少牢”的禮節祭祀公冶長先賢,并游覽了此山的勝景。但面對這舊祠堂的蕭條之狀,胡公也感到悵惆,感慨地說:“興廢舉墜,守土者之責也!”于是捐出了自己的工資,用作購買建筑材料,請來能工巧匠,重新修復公冶祠。不過一月,整個公冶祠就修得非常好了,就連祠邊的山林都覺得美麗了,山中的云霞都增色了。從此有更多的文人學子,帶酒來到這里,一邊敬拜公冶長如高山流水般的賢德遺風,一邊稱贊胡知縣又為民做了一件好事。
胡公治理我們安丘三年多了,為政清廉,對民寬容又執法嚴謹,在縣衙中決定的事,全縣的民眾都擁護。從而具有古代儒臣之風范。像這書院山,因為地處偏僻,又比較險阻,一些神秘之徒往往在其中聚會。胡公發現后加以制止,并且向他們講明道理,讓這些獷悍難制之人都能做到更弦易轍,打消有關雜念,回家老老實實地過日子,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平靜地在這里飲酒敬賢,而附近民間也能做到不用緊閉后窗戶以防盜了。這雖是書院山一山的明顯變化,實是我們安丘百年平安的幸事。相信后來結伴來此游玩的人,走上高高的臺階來敬拜公冶先賢的同時,也會感激胡公捐資修祠的功德,那么胡公清廉愛民的賢名就傳播得更遠了,幾乎可與公冶長并著。
我曾經登上這書院山,在山頂來回走,向南邊眺望,山南邊有古代的姑幕城,公冶長的草堂和墳墓就在姑幕城附近,所以那個地方或許就是公冶長的老家。因為此山植被茂盛,路不好走,我就又披沾著一身榛樹枝葉從山頂下到半山腰來,再次拜謁這修好的高密侯祠(宋真宗追封公冶長為高密侯)。公冶祠前面的古木(銀杏樹)繁茂高大,直沖云霄,不知有多少年了。曾聽說胡公在樹下擺酒敬之。我們也在樹下互傳酒杯,彬彬有禮地飲酒,待了一整天。這雌雄銀杏雙樹茂盛非常,可以說是先賢公冶長在給我們遮蔭,也可視為今天胡公帶給我們的“甘霖”。
胡公名字叫胡端,字太樸,是遼東人。
這通碑的背面還刻有一首詩《萬民感德歌》,是贊頌當時帶頭重修公冶祠的安丘縣正堂胡端的。
參與立碑的還有六縣(安丘、莒縣、諸城、沂水、昌樂、臨朐)的鄉民。
此碑文還明確點明了今石埠子鎮區即為古姑幕城,且指明公冶長老家就在姑幕城附近,即“余嘗躡屐登山,徘徊騁望其南,則古姑幕城也,公冶氏之草廬在焉?!币痪?。這是我查找到的安丘市境內第三通明確說明石埠子鎮區即為古姑幕城的清代石碑。另外兩通:一是現位于石埠子鎮召忽村的“齊召忽墓”碑(1727年立),碑文中有“姑幕城西召忽莊”一句;二是柘山鎮華家宅村北的“重修石蘭橋記”碑(1816年立),碑文中說華家宅村一帶“西北接渠丘,東南通姑幕”,符合今天華家宅與石埠子的地理方位。
第三通是“萬古流芳(碑)”。為清道光九年(1829)六月所立,位于銀杏樹東側、現在青云寺東邊院墻前所立三通石碑的最東邊,青石質,高176cm,寬77cm,底座高16cm。該碑由當時青云寺住持僧人學管和徒弟真齋所立,正面橫刻“萬古流芳”,下為“重修廟碑記”全文,背面為“眾善題名”。廩膳生李維翰為碑撰文,庠生劉登輔書丹,石工崔秀川鐫。主要是記述公冶祠和青云寺重修的經過:道光七年(1827),安丘縣知名人士辛天池、李鄭鐸等人游公冶長祠,看到房舍破敗,慨其荒涼,便籌資募工,把公冶長祠修復一新。此事也啟發了與公冶祠百步之近的青云寺住持學管和尚,他不顧七十高齡和足疾,與徒弟真齋通過化緣集資,又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也重修了青云寺。為記述這兩件善事,表揚眾多善人,于道光九年立了此碑。
因篇幅限制,此碑原文只簡略交待上面內容,以下幾通碑文亦同樣處理。
第四通碑是“謝先賢文(碑)”。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秋安丘夏坡人李湘棻考中進士后所立。此碑現位于公冶祠后面新修的感恩堂東5米處;現碑高148cm、寬68cm,底座高6cm、底座寬79cm。清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李湘棻到公冶祠拜謁公冶長,祈求圣賢保佑自己到京城考試成功。當年四月就順利考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為報謝先賢靈應,李湘棻于當年七月在當時公冶祠后建起感恩堂,親撰《謝先賢文》,刻碑存念。最后幾句感恩的話是:“先生其德,余輩何幸,乃被才澤。原田每每,長樹蒼蒼,條枚敷芬,鼓舞萬方?!?span lang="EN-US">
第五通是“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記(碑)”。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所立,現位于銀杏樹東側、青云寺東邊院墻前三通碑石的中間位置,此碑高170cm,寬80cm,座高12cm。立碑緣由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有一位來自諸城的無賴,名叫公冶繼詵,自稱是公冶長的后裔。他為了占據書院山,狀告到縣衙。安丘縣內知名人士聞此,義憤填膺,聯名向官府申訴。知縣秉正執法,判公冶繼詵敗訴,挫敗了他企圖霸占此山的妄為。為了銘記此事而立此碑。是當時安丘縣知事婁家蘭,教諭、訓導、縣丞、把總、典史、外委等監立;安丘縣貢生、候選訓導劉用康撰寫文字;馬協中和縣庠生馬居中書寫;青云寺住持真齋及徒弟覺聯、覺林、覺慧同立。正面上書“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記”(正文內容略)。
多年來,人們一直關注此碑正面的文字。今年6月13日這天,我在對這通石碑進行具體測量時,轉到這塊碑的后面,發現碑陰竟然也有文字,這是多年來無人注意或者沒有記下來寫在資料里面的文字。細讀一下,發現這些內容也非常重要——
因為碑陰文字有清中葉安丘籍三位文武大臣名字。碑陰文字總標題是篆書“名留萬古”,下面列著一些人名單。其中“邑紳士”之列,從上到下有“李湘茞、劉耀椿、李湘棻、馬麟度、馬秀儒、孫炳震、鞠惠吉、鞠殿華”共8人。這8人中“劉耀椿、李湘棻、鞠殿華”三人值得重視。劉耀椿,是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開發區劉家王封村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鴉片戰爭期間在福建興泉永道兼金廈兵備道任上全力抗擊英軍,為抗英名將,是民族英雄,后為四川按察使雖未上任,亦為朝廷大員,參與立碑時已退出仕途,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李湘棻是今輝渠鎮夏坡村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在參與立此碑之前就是漕運總督并兼任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鞠殿華,是今石埠子鎮晏峪村人,他的科舉出身更厲害,一般進士是第二甲、第三甲,鞠殿華則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殿試中第一甲的第三名,道光帝欽點的“武探花”,這是明清安丘百名文武進士榜中最高級別的一個。鞠殿華在參與立碑時是天津協鎮尋,是武官總兵之類的職務,后為清軍江北副帥,加封“振威將軍”。為公冶長立此碑,當時安丘籍的三個文武進士、清廷的三位大臣都參與,說明公冶長的賢德在當時安丘縣和鄰縣莒州社會賢達心目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時,我還通過對以上這五通古碑上的文字進行詳細閱讀,并一一轉換成白話文后反復勘正,竟發現現在的“城頂山”這三個字,一次也沒出現在這些明清兩代的碑文中,碑文中出現的都只有“書院山”這個名稱。也就是說,“城頂山”一名最早是清末以后才有的。
書香綿綿太平岡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三)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的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書院和一座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兩者雖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岡一山能同時擁有兩者,實在是太平岡之幸,也是安丘之幸。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兩千多年來一直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挖掘整理好這書院、書房的相關資料,汲取其精華性的人文價值,以便為目前正在開展的“儒學進鄉村重塑鄉村文明”工程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安丘本土儒學史料。
公冶長賢德“刻”在書院歷代石碑中:
上期主要介紹了現在公冶長書院風景區內現存歷代石碑的第一部分:(一)明、清時代碑碣共5通。分別為:《先賢公冶子長讀書處》碑、《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碑、《萬古流芳》碑、《謝先賢文》碑、《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記》碑。
(二)當代所立稱頌公冶長賢德的碑兩通。分別為:《重修公冶祠碑記》碑、《銀杏樹賦》碑。
一是《重修公冶祠碑記》碑。碑文內容是說1988年春安丘縣人民政府撥??钆d工重修了公冶先賢紀念祠。特又于1997年以安丘市人民政府的名義立《重修公冶祠碑記》碑一通。此碑立于現在的公冶祠大門東側,碑正面朝西。高2米,寬80cm?!爸匦薰膘舯洝逼邆€大字為篆書,正文為電腦楷體。原文如下:
重修公冶祠碑記
公冶長字子長,生于公元前五一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七零年,春秋時人??鬃痈咄郊研?。見禮崩樂壞,世路險巇,即隱居林泉,潛心治學教徒,力行教化。傳說他能解百鳥之語。為人性情堅忍,平生勤儉淡泊,重節尚義。公冶遺風駘蕩,澤民惠世,千古不衰。唐朝追封公冶長為莒伯,北宋追封高密侯。此址即公冶長讀書處,稱做書院。孤嶂如侍,翠木幽幽,蔚為鐘靈氣象景觀,世譽“書院挹秀”,向為“安丘八景”之一。院址曾數番營建,祠堂歷經滄桑,以致荒蕪傾頹,僅存明清兩代二碑碣。一九八八年春,縣人民政府撥??钆d工重修公冶先賢紀念祠,圈院七七七平方米,先賢讀書處立正祠三楹,掛室分列,木質結構,朱柱青瓦,廳內塑公冶長坐像,并彩繪其生平事跡于壁間,院中建“萬春”、“清廉”二碑亭,與高臺門樓及正廳相輝映。賢祠落成,特志諸石,銘曰:
燈臺崴嵬,書聲依稀,光風霽月,長昭來茲。
山東省安丘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七年十月立
二是《銀杏樹賦》碑。2006年8月立于銀杏樹下東北側,為城頂山公冶長書院風景區管理處所立。上面鐫刻了中國海洋大學王秀海、李蘭生合作,由李蘭生書寫的《銀杏樹賦》。此碑高109cm、寬198cm,底座高70cm。原文如下:
銀杏樹賦
四顧青山蒼巒,旖旎勝景滿眼。如此良地昊天,更增盛世新顏。有斯巍巍銀杏,相伴挺立傲然。參天立齊魯之交,風流盡山東之美。披青甲,著翠衣,三星照,四美齊。弄撫葳蕤,譚胸包容萬物;攪過蒼穹,氣勢吞吐虹霓。外拔中實,大樹龍盤會魯杰;思精體大,孔子公冶親栽植。生機旺盛,采天地之靈氣;儀態磅礴,集日月之精華。圣果累累,香飄捌方阡陌;玉扇搖搖,蔭護拾萬人家。越貳仟伍佰載,儒佛情和氣諧。還看欣榮今朝,春秋枝繁葉沓。嚴謹公冶之垂范,人文恒駐;至圣先師之標榜,亙古通達。天賜平安福,雄光萬丈照世;地蘊良材儲,君子百年報國。櫻桃年年紅,深山古剎鐘聲遠;芳草歲歲綠,古木伉儷天下傳。夫子訓,公冶理,圣賢眷,天相佑。居高眺遠,襟懷自可寬大;掘深汲水,厚積方能薄發。憑吊先哲,常臨孔孟遺風;展望前程,幸甚福祉如洪。
有詩為證:
銀漢玉盤經年轉,杏花又紅養生泉。
樹下六朝多少事,賦詞長吟縈山川。
公冶長賢德“隱”在青云寺寺名中:
現在銀杏樹東側、青云寺東邊院墻前所立三通碑石最西邊的那通石碑,是2007年才立的,叫《重修青云寺碑記》碑。這通碑也是當代在公冶長書院風景區所立的第三通碑,所記的是2003年至2006年安丘民營企業家呂凱慷慨解囊,重建青云寺的經過,所以單獨拿出來介紹。此碑高177cm,寬80cm,底座高13cm。碑額的“崇德興仁”4個大字為篆書,正文為楷書。原文如下:
重修青云寺碑記
安丘西南多山,高而雄者城頂山也。山之陽左環右抱,空曠處風緩氣暢,宜于游亦宜于居焉。公冶長歸于此讀書授業,有書院也。書院西有寺,肇于何時無考,唐曰壽升寺,后名青云寺,盛時地廣三百余畝,殿房數十楹,僧侶逾百,幽幽晨鐘,蕭蕭暮鼓,儒家勝地又諧梵音。然兵燹天災,幾經興廢,僧侶散盡,寺漸僅余一隅矣。公元二零零三年,邑人呂凱為復古跡于舊址重修,歷時三載,建大雄寶殿、天王殿,重檐廡頂,金碧輝煌,又設鐘、鼓二樓,砌石階百級,樹木置欄,引泉疊石,蘊靈蓄秀,寂靜幽邃,儼然古剎也。寺前公孫巨木兩株,枝柯相交,百鳥來棲。喬冠環寺,青苔著石,櫻花、槐葩、松、柏、楸、桐間山門峣峣,大殿巍巍,是邑西南勝景再復焉。今游于此,見昔重修青云寺碑,乃道光九年立,歲為丁亥,于今又是然。今昔兩重,感慨良多,遂應囑撰文。
公元二零零七年,丁亥仲春,谷旦。三知居士撰文,薛昭東書丹,謝方堃鐫,呂凱立。
這通石碑內容,重在寫了青云寺重修經過。我通過查證這青云寺名稱來源,認為“青云寺”這個寺名,其實隱藏著對公冶長賢德的贊頌。這就要從青云寺命名的經過說起。在春秋中后期,即公冶長(前519—前470)所在的年代里,太平岡山脈北支之陽,只有公冶長書院,并無什么寺廟。因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基本定在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7年),比公冶長所在的時間晚了500年。城頂山有寺廟出現,不知何代,此碑文中說是“唐曰壽升寺,后名青云寺”??梢詴喊创苏f,即唐代此地就有了寺廟了??墒钦f此寺叫青云寺,應該是明代才有的事。經查,明正德年間(1505—1521),安丘縣人鞏氐于公冶祠西側建起青云寺,這也可能是在原有壽升寺舊址上所建的寺廟??墒侵越小扒嘣扑隆?,應該來源于在這之前的明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的那首《總詠安丘八景》詩。陳文偉是明成化乙未年(1475)上任安丘知縣的,在安丘當了幾年知縣,沒有確切時間,就以當了10年計算,也就是說最晚在1485年,就有了這首詩。此詩第六句“青云作院擬蓬萊”,所指的景點就是公冶長書院。詩中的“青云”二字是喻意公冶長的賢德可與青云齊或比青云高。所以1505年后,安丘人鞏氏將書院山公冶祠附近的原來可能有的“壽升寺”改名為“青云寺”,或者在公冶祠附近新建一座寺廟并以“青云”二字命名,在時間上與“青云作院擬蓬萊”這名句的出現,都是能銜接起來的。據此可以說,青云寺寺名中的“青云”二字,實是隱喻著和褒揚了公冶長的賢德。
而這座于2006年重新建成的青云寺,使得太平岡山脈北支書院山前坡這塊寶地上,來自民間善男信女的香火更盛,相信對公冶長賢德的傳播也更有益處,起到更好的彰顯放大作用。
公冶長賢德“留”在安丘歷代詩文中:
對于公冶長和其賢德,歷代,包括現在,也包括正史和個人作品,都進行了吟詠稱贊。而在我們安丘,對于公冶長在太平岡山脈中讀書的史料、詩文記載,和對太平岡山脈北支今城頂山風景及公冶長賢德的詠頌,現在可查到的詩文,最早的始于明代。在此列舉三篇(首):《公冶長書院記》、《書院挹秀》、《題公冶長書院燈臺山》。
一是陳文偉的《公冶長書院記》。此文作于明成化丁酉年(1477),作者陳文偉是江西人,當時是安丘知縣。原文文字共472字,是文言文。我為了便于閱讀,嘗試著轉譯成白話文,譯了數遍,因為古文底子有限,發現意思是基本能譯出來,可是原文的文采、韻味和意境,卻無法給人家完整表達出來,只好采取文、白夾雜的方式,將原文轉譯如下:
公冶長書院記
渠丘邑(安丘縣城)以南七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山蜿蜒曲折從東而來,與西南來的山脈非常自然地連接在一起,兩山形成了懷抱之勢。在這山懷中,有座古寺廟,可以說是地處偏僻而幽靜。寺廟東邊有一處荒蕪了許久的地基,約三畝見方,周圍布滿了蒼翠的苔蘚、高大的古樹,還有幾條曲曲折折的小路,因為此處植被豐富,太陽一照,草地上還有蒸汽上升,這小路好像成了煙霧蒙蒙的“煙徑”了。小路兩邊還長滿了藤蘿。人們都說這是春秋時公冶長讀書的地方。
公冶長在此讀書一事,在正史上還沒有來考證進行確認的。對于公冶長此人,《孔子家語》上說是春秋時魯國人,《史記》上又說是齊國人。不過,齊魯兩國邊界相接,想來這個地方就是兩國接界的一段。此地 “環屋皆山,裂石出泉,樹穩風不鳴,泉安流不響”,真是好地方啊,遠離市井凡塵,沒有車馬喧囂的雜聲。但是如果根據公冶長曾在這偏僻幽靜之地讀書,和我對這個地方的欣賞,就認為我們儒生只是鐘情于世外桃源之類的地方,遁世隱名,把全部心思放在這偏遠之地,寄情于山水林麓,一味享受山林山水之樂,那就等同于老子、莊子只求隱居之行為了,西晉時那些參禪風流、寄情山水的文人們倒是與這差不多啊。這些人實際上是與我們這些既鐘情山水修身悟生又積極入世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儒生是不同的。我們這些儒生,講求的是在自處時要“靜”,心靜無欲就能對圣賢和對自然萬物規律產生誠敬心理,從而能按照圣賢的教誨來探究和掌握事物變化規律,反作用于萬物,讓萬物為我所用,從而達到光明的前途。
想一想公冶長住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謂能達到“囂塵不染,天君泰然,憑欄俯仰,物我兩忘”的境界。映入眼簾的是花繁木秀,鼓動耳膜的是鳥鳴獸叫。真是自然天理在此,也是人生真樂在此?,F在,這公冶長讀書處遺跡經過了近兩千年,地基還在,先賢的道義也一直存在這里,“星月布列以為燈火,天籟呼吸以為書聲,巖壑靈靜以為第宅,寒暑遷代以為學業”??梢哉f是天上的云霞就是先賢所寫的華美的詩文詞章,這大地就是先賢們的書囊啊。據此,我們真正的儒學之道,怎么會有窮盡呢?儒生先賢之道雖然沒有泯滅、沒有沉淪,但是這先賢讀書之處卻成了蓬蒿旺長之所、瓦礫遍布之地,應該修繕一下了。我聽說在我之前的上一任安丘縣令謝君曾經要重新營造這公冶長讀書處,還打算重新給公冶長塑像,建設房屋的木材石料和工匠等都準備好了,還沒來得及開工建設,謝君就調到河南濮陽任職,這重修公冶長讀書處一事就先放下了。
我于明成化乙未年(1475)秋七月調到安丘任縣令,成化丁酉年(1477)農歷閏二月的前二月初九因公務前往沂水縣,路經此地,停下馬投宿在這里,就尋找這公冶先賢讀書處的遺跡??吹竭@公冶長讀書處“四壁俱廢,一址獨存”,就找來工匠進行修復建設,時間不長這公冶祠就建好了。上一任縣令謝君的心思也算是在我這一任上實現了,就又賦詩一首:
“古人曾見讀書臺,翠色晴分絕點埃。
山為有情三面立,花因無主四時開。
溪邊缽響聞僧語,竹里鶯飛見客來。
不盡好懷期勒石,提詩還欲掃蒼苔?!?span lang="EN-US">
二是劉希孟的《書院挹秀》詩。劉希孟(1536—1592),明嘉靖四十年(1561)舉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安丘安泰里(今屬坊子區)人。歷任太常寺少卿、通政司通政使。詩曰:
高臺入青云,公冶讀書處。
巖谷為生姿,文章應有助。
懷人思正深,撫景誰能去。
山鳥亦多情,飛來作數語。
三是黃禎的《題公冶長書院燈臺山》詩。黃禎字德兆,號北海野人,明代官吏、詩人。今安丘市王家莊鎮黃家營村人,明嘉靖癸未年(1523)進士。曾任兵部武選司郎中和吏部文選司郎中。詩曰:
峣閣盤盤紫鳳騫,乙燈孤嶂削青蓮。
風生谷口千林鳴,天入羊腸一徑懸。
山有杏壇分樹色,海通洙泗近沂泉。
門墻當日多兄弟,唯有南容屬內賢。
可喜的是,到了今天,在安丘,有更多的人,對公冶長的關注更加活躍,寫出了大量的稱頌公冶長賢德的詩歌和文章,在此不能一一列舉。
公冶長賢德“傳”在民間傳說中:
在太平岡山脈周圍民間,對于公冶長的記憶,是大量的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鄉民都以能“拉呱拉呱”公冶長有關的事為榮?,F在能搜集到的有如下幾篇:
一是《群鳥幫公冶長拾柴》傳說。大意是公冶長小時候聰明又至孝,引得群鳥幫公冶長拾柴。
二是《公冶長如何懂鳥語》傳說。大意是公冶長糾正了有傷風化的事,得到了神靈肯定,欲給公冶長金銀財寶獎勵,公冶長不要,就引導公冶長喝下了神奇泉水,從此公冶長就聽懂鳥語了。
三是《孔子擇婿公冶長》傳說。大意是說公冶長有了識鳥語的本領以后,在曲阜跟隨孔子學習期間,因為聽懂了鸚鵡鳴叫而救起了落水的孔子女兒,從而被孔子擇為賢婿。
四是《孔夫子植樹教婿》傳說。大意是說孔子到太平岡北支(那時尚無“城頂山”之名)公冶長讀書外看望女兒、女婿,順便從曲阜帶來雌雄兩棵銀杏樹。在共同栽樹時,以樹喻人,教導公冶長讀書作人、教書育人要具備賢德,公冶長亦終生尊從恩師岳丈教導。
五是《公冶長不讓路》傳說。大意是公冶長在路上與魯國公子相遇,不給公子讓路,不向權貴低頭。
六是《公冶長訓鵝》傳說。大意是公冶長聽懂了將要被宰殺之鵝的對話,救下了兩只鵝,然后又讓鵝以后再也不吃魚蝦,鵝就一直遵從著其話。
七是《雀松的傳說》。大意是公冶長要求某棵大松樹要把樹冠長的平一點,讓小鳥能在上面住宿,從而小鳥也更會給樹捉蟲子。兩者和諧相處,相互幫助。
八是《蟬啞蛙不鳴傳說》。大意是公冶長在書院讀書時,連附近的蟬、蛙也聽從公冶長的話,不叫喚,以免打擾公冶長讀書。
九是《鳥戲公冶長》傳說。這個故事內容很多人都知道,公冶長失信于烏鴉,沒與烏鴉共享羊肉,被烏鴉捉弄了。意在突出說明了公冶長懂鳥語的本領。
十是《擱燈山的傳說》。大意是公冶長在太平岡地區授徒時遵循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廣收貧民子弟,為平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一天,公冶長的清貧與勤懇感動了上天,天神降神燈一盞于書院南山,光耀四周,從此公冶長再也不用為晚上讀書的照明問題而發愁了,勤于耕讀的弟子們夜間往返時也有了照明。公冶長為南山起名為“擱燈山”。這個傳說是公冶長賢德的又一典型例證。
十一是《公冶長辭金杜爵》的傳說。大意是公冶長通過聽鳥兒報警,說是齊國進犯魯國,在“嶧山邊、泗水旁”。公冶長連忙上報魯國國君,國君出動奇兵擊退了齊軍。魯國國君就前往書院山賞賜公冶長財物并許以大夫之職,都被公冶長婉言謝絕,并對國君說:我在這里把君王的美德告訴民眾,把師父的君子之道教導給他們,讓大家和睦相處,勤勞生產,愛國護家,比做官更好地為國效力。
這個辭金杜爵的故事,是有功不授的一個典型,更加體現了公冶長的賢德。而在我看來,這則發生在公冶長身上的傳說,其實寄托著中國古代讀書人自老子、孔子初始即有的“君子理想”,即:讀書為修身、讀書為立德、讀書為齊賢、讀書為教化。當然,這傳說中所說的一處地點有些不妥,即當時公冶長所在的位置是在哪里,好像不應該是在今城頂山,因為如果齊軍果真到了“嶧山邊、泗水旁”,公冶長再從這兒跑到曲阜去報告魯國國君的話,一切都晚了。所以最好把地點改為當時公冶長還在曲阜學習時更為準確。
以上這11則關于公冶長的民間傳說,大多是直接表現出了公冶長的賢德,就是沒有直接點明的,其實也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傳說行為本身,反映了人們對公冶長的熱愛,即公冶長的賢德讓人們津津樂道于關于他的每一件事,千百年來一直樂此不疲。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公冶長老家雖然在今諸城市地界上,可其當時主要活動范圍和書院,都是在今安丘地界上,故“公冶長傳說”現在已被我市成功申報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書香綿綿太平岡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四)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的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書院和一座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兩者雖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岡一山能同時擁有兩者,實在是太平岡之幸,也是安丘之幸。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兩千多年來一直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挖掘整理好這書院、書房的相關資料,汲取其精華性的人文價值,以便為目前正在開展的“儒學進鄉村重塑鄉村文明”工程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安丘本土儒學史料。
前三期內容介紹了公冶長書院的相關情況:公冶長書院,書香伴著賢德,跨越兩千五百年時光——公冶長賢德“存”在孔子《論語》中,“刻”在書院歷代石碑中,“隱”在青云寺寺名中,“留”在安丘歷代詩文中,“傳”在民間傳說中。
邱月林書房:
書香浸潤功名 寄托著學優則仕之夢
邱月林書房存在有史料確證。明代的邱橓書房就在太平岡山脈前坡的今安丘市石埠子鎮披甲峪村,因邱橓在此讀書而得名。邱月林,1516—1585年,名橓,亦作丘橓,字懋實,號月林,明代諸城邱家大村(今高密市柴溝鎮邱家大村)人,明萬歷年間南京吏部尚書,民間傳說中多稱其為“邱躍林或丘耀林”。
邱月林早年在太平岡南坡披甲峪讀書,其讀書的地方披甲峪就被后人稱“邱月林書房”,因為此地在古代,直到明清和民國初年,最晚1943年以前,都屬莒州(縣),所以莒縣史書中就稱此地為“邱橓讀書處”,如1936年《重修莒志》卷十八《輿地志·古跡上》中載:“丘橓讀書處 石埠鎮西山。有批峽峪。明丘簡肅公曾于其處讀書。諸城丘錫珖有游批峽峪記。載記其事?!?span lang="EN-US">
邱錫珖則是清嘉慶辛酉年(1801年)的山東鄉試解元,諸城人,一說是安丘人,老家屬今高密市。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戊寅),他在今石埠子鎮區當私塾先生教書時,曾經到披甲峪游歷過,并寫下了《游批峽峪記》一文。該文第一、二、三句,轉譯成白話文是:“莒州境內多山,有萬山之稱,州北境接近安丘縣境的那些山,尤為幽靜并且開闊曠遠。戊寅年(1818年),我在莒州的石埠鎮(今安丘市石埠子鎮區)教書。那里的人都向我述說西邊山中的古跡,有書院,是春秋時公冶長讀書講學的地方;又有批峽峪(通“披甲峪”),是明代簡肅公邱橓和明代都察院僉都御史馬文煒讀書的地方?!?span lang="EN-US">
邱橓在披甲峪讀書的時間,最晚確定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即他考中進士之前。邱橓在1551年中進士之前,與比他小17歲的安丘東鄉人馬文煒(1533—1603)一同師從當時莒北名儒鞠東魯(字孔莒少菴,今安丘市石埠子鎮西召忽村人),在今披甲峪學習。邱橓于35歲(1551年)考中進士,離開了披甲峪書房。而馬文煒又繼續在披甲峪書房跟隨鞠東魯學習,直到12年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進士離開此地。
邱馬二人離開以后書房仍然存在:
邱月林和馬文煒先后離開以后,披甲峪書房仍在,因為師傅鞠東魯一直在這里教書。馬文煒離開書房12年后的1574年,又有一位少年來到這披甲峪書房跟從鞠東魯學習。他就是明代莒北農家子弟劉璞(1568—1627年,今安丘市石埠子鎮冢頭村人)。劉璞從6歲起就跟隨鞠東魯在離家13里的披甲峪書房學習,終身無二師。劉璞在這書房里待了23年,直到萬歷丁酉年(1597年),他29歲時參加丁酉鄉試未捷,接著通過另一種朝廷取仕途徑——考中“博學鴻辭”而選為陜西省鄠縣(今戶縣)縣令。
“邱月林書房”應該稱“披甲峪書房”:
根據上述邱橓、馬文煒同時在此讀過書,和以后又有劉璞在此地讀過書的實事記載來看,“邱月林書房”應該稱“披甲峪書房”最合適,因為這書房的真正主人應該是明代莒北名儒鞠東魯,即邱橓等人的師傅。鞠東魯在離家7.7里路(從今石埠子鎮西召忽村到披甲峪村)的風光秀麗又偏僻幽靜的披甲峪設立了這處私塾書房,授徒講學??赡艿茏又袛登駱麣庾畲?,所以在正史中就稱披甲峪為“邱橓讀書處”了,而當地民間也多稱“邱躍林書房”。其實除了邱、馬、劉這3人,應該還有不少人在披甲峪書房跟隨鞠東魯學習過。
披甲峪書房至少存在50年:
在邱橓之前,這個披甲峪書房就應該有;而在劉璞之后,披甲峪書房是否還存在,又存在了多少年?因為無法詳知鞠東魯的確切離世時間,故暫不能計算??墒菑囊阎Y料看,該書房的“黃金時期”,是從邱月林與馬文煒共同在此讀書開始,即1551年之前的幾年就開始了,就以邱月林30歲、馬文煒13歲那一年的1546年計起,到劉璞以“博學鴻辭”選為陜西鄠縣縣令的1597年止,這個時間段共計51年。在這51年里,小小的披甲峪書房為大明貢獻了兩個科舉進士、一個“博學鴻辭”,并且這三人日后都分別位居名臣之列。
邱馬劉三人都留名青史:
邱月林后為萬歷年間南京吏部尚書,又因與海瑞秉性相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贏得了世人頌揚,從而與海瑞齊名,被譽為“南海(海瑞)、北邱(邱橓)”,名噪一時,千古流芳,去世后朝廷賜謚號“簡肅”,后史稱“簡肅公”。
馬文煒字仲韜,號定宇,安丘東許里(今安丘市興安街道馬家樓村)人,民間稱“馬三蝎子”,后為都察院僉都御史兼江西巡撫,授浙江巡撫而不就,回鄉閑居十八年著《雁門集》一卷、《奏議》二卷、《淮陽雜錄》二卷,萬歷十七年(1589)又在兒子馬應龍、馬從龍協助下,主纂了安丘第一部縣志。在安丘縣城曾樹有表彰他和他家族功績的“大中丞坊”、“世科坊”各一座。
劉璞亦作劉樸,字尹孚,號柘山,官至萬歷年間江西監察御史,剛直不阿,曾為民上疏廿道,屢陳朝廷失誤,其中有魏忠賢八可誅,終罹閹黨之陷遭貶,被遣返歸故里,最后竟因在故里也仍未擺脫閹黨的迫害暴怒而逝!劉璞是在暮氣沉沉的晚明時代里最正直的文人官員之一。其遺作有《莒志野述》、《豹斑集》等,現在存有由民國初年莒縣人周興南為其搜集整理的《柘山遺集》共三十篇。
披甲峪書房是書香長伴功名:
現在我們不說鞠東魯老先生的其他弟子,光從邱、馬、劉這三人來看,這被后人命名為“邱橓書房”的太平岡之陽披甲峪書房,讓自隋代實行科舉制以后,古代讀書人所企盼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出仕作官之夢得到了真正的實現。這披甲峪書房,是在綿綿書香中成功地實現了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成就功名之夢!更為可貴的是,這三人還通過著書寫志,讓披甲峪書房的書香之氣五百年來綿綿不斷,一直“存留”到今天。
書香綿綿太平岡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五)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的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書院和一座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
前四期內容介紹:(一)公冶長書院:書香伴著賢德,跨越兩千五百年時光。(二)邱月林書房:書香浸潤功名,寄托著學優則仕之夢。
解讀公冶邱橓傳說: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善于學習的杰作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真實的存在于太平岡山脈之中,這已是被正史確證了的。除此之外,在當地民間,還保存著關于這書院、書房的主人公,主要是公冶長和邱月林二人的大量傳說。如:公冶長能識鳥語、邱月林與貔狐子精相愛等。
對于這樣的民間傳說,我在以前,也只當成是傳說、或是民間的“瞎話”之類??墒墙鼛啄?,通過對相關史料查證和到太平岡實地考證,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發現有幾個比較“靠譜”的傳說,或許存在著一定的事實道理。在此就以“公冶長與鳥類”的關系和“邱月林與貔狐子精”的關系嘗試作簡要解讀。
“公冶長能識鳥語傳說”與東夷人鳳鳥圖騰崇拜有關:
對于公冶長能聽懂鳥語這種能力,我認為這是一種在很早的歷史時期部分人曾經掌握過,但又早已失傳的一種技能,這或許就是上古東夷人以“鳳鳥為圖騰”或“鳳鳥崇拜”的一種遺留。因為除了到曲阜學習那一段時間外,公冶長少年時的成長、成年時的讀書講學,其活動范圍都在上古時東夷部落的地域之內。公冶長的老家在今諸城市賈悅鎮近賢村,在渠河東岸八里左右;公冶長書院在渠河北邊和西邊,書院離渠河最短的距離是17里。源于包括城頂山在內的太平岡山脈中的五條較大河流,最終流向都是渠河。這條渠河原叫“浯河”,古代一直稱“浯水”,是濰水一條重要的支流。史料證明,在夏代以前的上古時期,濰、浯之濱即是東夷人的活動地域。對中華古代文明做出極為重要貢獻的東夷人,有幾項顯著的特征:是弓箭的發明者,是絲綢的發現者等,還以鳥類的代表“鳳凰”為圖騰?!盀H河”的“濰”字,原寫作“淮”字,從造字上來說,“淮”即指水邊有一只大鳥。后來又寫成為“濰”,是加上了絲綢之意。
東夷人既然以鳳鳥為圖騰,就說明對鳥類非常崇拜,那么對鳥類的觀察和研究就成為必須的事。而觀察和研究的成果就是對鳥類的活動比較了解,甚至東夷人中本領高強者,如當時的部落首領、主持部落祭祀的人等,都能通過鳥類的叫聲和行動,能判斷或得知一些信息。這種技能,后來失傳。而到了春秋時期,作為東夷人后代的公冶長因為好學,可能無意中得到了這種技能,或者說掌握了對鳥類活動進行大體研判的持巧,就成為能聽懂鳥語的人了。
無獨有偶,不光我近年來對公冶長識鳥語之事進行多方求證初步提出這一推測,今年縣內另有人明確提出:“公冶長能識鳥語”屬于遠古時期人類“鳥占”活動的一種方法,即遠古人類通過鳥類的活動對事物進行占卜。我也贊同,因為這也是與東夷人鳳鳥圖騰有關。
也就是說,公冶長能識鳥語,不是奇事、怪事,而是有著現實生活因素的。這與現在我們都能理解的,像有經驗的獵人能通過觀察獸類的足跡尋獲獵物、有經驗的漁民能通過水表面的特征來判定魚群大小位置等,道理都是一樣的。
“邱月林與貔狐子精傳說”與寵物喂養和高級仿生有關:
邱月林與貔狐子精的故事傳說,明末以后一直口口相傳于原莒州北部浯水兩岸的民間?,F在可查記載此事的書籍文章有三:
一是清《游批峽峪記》提到邱橓傳說。從清解元邱錫珖寫于1818年的《游批峽峪記》來看,在1818年以前,就有關于邱橓的民間傳說了,文中提到了一點,即:在邱橓離開披甲峪二百多年后(1551年到1818年),當地百姓仍是津津樂道邱橓和馬文煒這兩個書生之事。此文中與此相關的幾句,轉譯成白話文是:“一個打柴的少年,也就十五六歲,將柴擔放在小路邊,說起邱橓和馬文煒二公在這里讀書等事,說得頭頭是道,好長時間沒有停止?!薄暗浆F在,邱橓在此讀書游歷的時間已過了二百多年了,讀書時的書房也久已荒沒,但是鄉間農夫、小孩子、砍柴的、放牧的,都能準確地叫出邱橓的名字,能說出邱公在此讀書時的一些事來,幾乎與講說孔門先賢們的事跡一樣熟練了?!敝劣?span>1818年時“野夫、孺子、樵人、牧豎之口”中所“述公之事”,可能不光只是說邱、馬二公在此書房內刻苦攻讀之事,或許還包括著邱橓與“貔子精”相愛的傳說故事,作為邱橓后人的邱錫珖在文中最終沒有明說,也可能是“為尊者諱”。
二是1987年版《召忽鄉地名志》記載邱月林傳說。這是安丘境內目前可查的最早明確將此傳說形成文字并正式出版的書籍,1987年6月出版。在此書(第37至41頁)第七部分《附記》中有篇《仙境書房·母狐貍精之死》的文章。大意是:邱月林(又叫邱躍林)在披甲峪書房讀書期間,與一能變為人的貔狐子精相好,被師傅看破后。師傅在沒有告訴他后果的情況下,教他把那貔狐子精給他只用于吮吸的仙丹給咽下去。其實這仙丹是貔狐子精的護身寶物,定時讓他吮吸,本意好給他用來補充增長智力的。這貔狐子精因為沒有了護身仙丹,又不愿傷害邱月林取出仙丹,又因私自與凡間男子相會觸動天條,所以面對老天的懲罰無能為力,被雷擊而亡。邱月林好好安葬貔狐子精以后,憑著這仙丹相助,考中進士,并成為尚書。需要指出的是,在1990年以前,對鄉土民間傳說的挖掘整理工作還尚未開始,對這些民間“瞎話”類的東西,當時社會上遠遠不如現在重視,甚至還大都排斥這些東西,最低也籠統地視為“迷信”。所以在此篇文章中,對這一傳說的記述也存在著具體時間上不準確(相差了30多年)、個別非主要人物的人名身份不準確(如將“馬三蝎子”當成了“馬從龍”,實是馬從龍之父馬文煒)等問題,但是基本故事情節比較完整,故事主人公就是邱橓(月林)和民間相傳的貔狐子精,故事發生地就是披甲峪。
三是1988年版《安丘縣地名志》引用貔子精傳說。在此書第272頁介紹“披甲峪”地名時,也引用了這一民間傳說:“相傳,古時這里有座規模較大的寺廟,明萬歷年間有兩個書生來此讀書。有一貔子精(白狐),變幻人形,自稱為皮氏,與一書生相愛,皮氏死后,書生將它葬于山峪中,后人稱此山峪為皮家峪。后人來此山峪中建村,以山峪得名皮家峪。后以諧音演變為披甲峪?!钡珡?span>1818年《游批峽峪記》一文和1936年《重修莒志》所載看,這個時間不是“明萬歷年間”,而是更早的明嘉靖年間了。
邱月林傳說背后是寵物喂養與仿生運用?!扒裨铝峙c貔狐子精”傳說,表面上看是一段人與能變成人形的動物之間的情感故事,至于真實的情況,我認為,這可能是邱月林確實與一種當地人叫貔狐子的犬科類小動物有過來往,當然不是與“成精變人”的貔狐子相愛,而是他長時間地喂養過一只比較有靈性的貔狐子。也就是說,邱橓應該是一個養寵物的高手,并且養的境界即與寵物相處的境界非常高。他養的這個寵物,是他在披甲峪附近遇到的一只智商較高的貔狐子類動物。凡是犬科類動物,像狗、狼、狐貍等,智商都比較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靈性”。而邱橓所養的這只,智商可能又超出同類許多,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說明一下:對于“公冶長能識鳥語”的真實性可能與上古東夷人鳳鳥圖騰崇拜有關的推測,是我首次提出;其又可能是一種古代“鳥占”活動的推測,是縣內另有別人提出來的。而關于“邱月林與貔狐子精傳說”中所透露出的實情是邱橓曾經成功養過貔狐子類動物的推測,則又是我首次提出。
可以做這樣的想像: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書生(當時邱橓在30歲左右),為了博取科舉功名,離家一百多里(從今高密市柴溝鎮邱家大村到安丘石埠子披甲峪村直線距離58.82公里),來到深山幽谷之中刻苦攻讀,除了嚴厲的師傅鞠東魯和同是刻苦攻讀的師弟馬文煒之外,所接觸的可能就沒有其他人了,惟有周圍的群山、茂密的樹林日夜作伴。而書房所在的太平岡區域,在明代時依然生態良好,此山中,以及緊密相鄰的摘月山中,除了茂盛的植物,應該還有不少動物,而所提到的這種貔狐子就是其中之一。也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也許是某個夕陽正紅的黃昏,攻讀了一夜或一天的邱橓到書房外面的山中散步,遇到了那只貔狐子。這只貔狐子,也可能是餓了被書房之中的飯菜所吸引,也可能是因智商較高而對這處在峽谷之中的幾個人產生了好奇,就禁不住過來看一看?;蛉恍院芏?,但一個事實是邱橓喜歡上這只貔狐子,就如現在的人們對待自己的寵物狗?;蛟S是定時的食物分享讓這只貔狐子定時來到書房附近。而邱橓也可能因長時間與貔狐子分享自己的食物,導致自己吃不飽,而出現“面黃肌瘦”的狀況,這也許就是那傳說中的“邱躍林被貔狐子精所迷惑,時間一長,面黃肌瘦”的事實原由。而傳說中的“貔狐子精因與邱躍林相愛,為天不容,在鐘樓頂上遭雷擊”,事實是可能這貔狐子在定時趕往書房附近吃食或去玩的路上,在地勢較高的鐘樓頂山上遇到雷擊而亡,是自然原因。而邱橓與這只貔狐子相處久了,也有感情了,所以就找到貔狐子的遺體,好好埋葬了。這種行為、感情,與現在人們對待自己所養寵物的行為、感情,是一樣的。傳說中的“邱躍林因吃了貔狐子精的仙丹從而功課大長,考中進士,并以后做成大官”之說,在我看來,這更能說明邱橓的能力非凡,即他可能在與貔狐子的相處過程中,發現并學習到了這種動物的某些習性,用到了自己的學業上和以后的做官處事上。也就是說,邱橓還是個“仿生”的高手。對于“仿生”,古已有之。如三國時代著名醫學家華佗所創的“五禽戲”,就是模仿參照虎、鹿、熊、猿、鳥(鶴)五種動物的動作所創制的一種健身體操,應該就是仿生學。這套“五禽戲”健身體操,到今天國家體育部門還在推廣。還有中華傳統武術中的“蛇拳”“虎拳”“螳螂拳”等拳術的創立,應該也是有些仿生學的意義在里面。到今天,仿生學的范圍和應用就更廣了,作用也更大了。從這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邱橓得到了貔狐子的“幫助”。準確地說,是邱橓對待動物的愛心,才有了這種來自貔狐子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邱橓本身所具有的好學善學的天性,加上善用會用的能力,才使這種來自貔狐子的“幫助”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當然,當時在披甲峪書房附近的當地人眼里,一個書生不好好地把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在攻讀經書上,卻還有時間喜歡一只動物,加上貔狐子這樣的動物本身就有不少“講說”(這些“講說”現在大多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對這種行為(有點類似現在的“玩寵物”和高級“仿生”),就有些好奇和議論。久而久之,口口相傳,就演繹成了邱月林與貔狐子精相愛的故事了。
其實,古人善養動植物并出名者,不獨明代邱橓,如北宋著名詩人林逋(字君復,967—1024年,謚號“和靖”)在西湖小孤山隱居時,就以種植梅花和飼養鶴鳥為樂,達到了癡迷的境界,人稱“梅妻鶴子”。
綜合以上來說,“公冶長能識鳥語”和“邱月林與貔狐子精相愛”,這兩個傳說故事的背后,都有生活的真實因素在里面,對這二人來說,又都是二人讀書好學,并掌握了超出常人技能和本領的一個見證,也是屬于“書香”的范疇。
書香綿綿太平岡
——公冶長書院和邱橓書房遺址及歷代先賢文人太平岡留蹤探尋并詠懷(六)
王錫文
內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鎮西北部的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太平岡山脈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書院和一座書房,即位于今城頂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長書院和位于今太平岡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書房。這一書院、一書房的存在,讓本身風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岡,散發著魅力無窮的綿綿書香。
從6月25日—7月4日的第1006到1010期,共五期相關內容介紹:公冶長書院:書香伴著賢德,跨越兩千五百年時光。邱月林書房:書香浸潤功名,寄托著學優則仕之夢。解讀公冶邱橓傳說: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善于學習的杰作。
老子孔子駐足太平岡:增添了無窮書香魅力
孔子來過太平岡有例證:
在關于公冶長的民間傳說信息中,現存唯一最早的真實信息,是現在還茂盛生長著的那兩棵雌雄銀杏樹。據傳此兩棵樹是孔子到書院山看望女兒和女婿公冶長時帶來的,并與女兒女婿一同栽植的??鬃蛹热坏竭^公冶長書院,那就是說到過太平岡山脈了。
老子也曾隱居太平岡:
在今石埠子鎮和柘山鎮交界處有海拔495.1米的摘月山,相傳春秋時老子辭官后曾經在這一帶隱居過,并且在這里寫出了《道德經》一書的上半部《道經》。而摘月山山體與太平岡山體僅一溝之隔,兩山最底部相連著,主峰相距也不到12里。如果老子真在摘月山隱居,那么其隱居活動的范圍,當然包括太平岡。
二圣相會太平岡是公元前500年:
現存于安丘市博物館的出土于牟山水庫庫底的董家莊漢墓畫像石壁畫上,有一幅“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圖像,今天柘山鎮老子文化廣場上也有這樣的繪畫。并解釋說,這是孔子到公冶長書院看望女兒、女婿時到過摘月山向老子進行請教。
據《莊子》等先秦典籍綜合記載,孔子曾四次問禮于老子,最后一次是“孔子行年五十有一”時,即在51歲上。根據這一大背景,我對照孔子、老子、公冶長三人的生卒年限,對三人能夠同在今太平岡出現的時間進行了推算: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老子,約公元前571年——約前471年;公冶長,公元前519年——前470年。發現孔子第四次問禮于老子的時間,即將孔子51歲時定為這兩大圣人在摘月山和太平岡會面的時間,比較切合實際。這一年,是公元前500年。
這也解決了目前我市相關旅游介紹中的一個有關老子在摘月山、孔子到書院的時間問題:以前,石埠子鎮和柘山鎮及全市關于摘月山旅游的內容介紹中,對于老子在摘月山附近隱居的時間,都沒有明確的說明,現在在沒有進一步查找到更準確的時間之前,可暫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準。而在城頂山公冶長風景區的旅游介紹中,對孔子何時到書院山看望女兒和女婿公冶長,也是一直沒有明確說明,建議也暫以公元前500年為準。
因為在公元前500年這一年,老子71歲,孔子51歲,公冶長19歲。從三人的年齡段來推算:公冶長19歲,在古時已到了結婚年齡,娶了老師的寶貝女兒后一同東歸姑幕老家(今石埠子鎮一帶),并在附近山中(今太平岡北端)設立書院。51歲的孔子接著來看望新婚不久的女兒女婿。老子這時已經是第二次辭官,因故鄉鹿邑(今屬河南)有戰亂,正隱居在“沛莒山間”,即后來的江蘇沛縣和山東莒縣一帶的山中,而摘月山和太平岡山脈的大部分(擱燈山以南段),在1943年以前的幾千年中一直屬莒國、莒州、莒縣。所以孔子能到書院看望女婿的同時,得以再走10多里路,看望拜訪正隱居在摘月山附近的老子。
從公冶長書院到摘月山,所經過的路線就是今天太平岡的大部分。這樣一聯系,我們的太平岡可就幸運大了——
中國歷史上的兩大圣人,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思想共同根源的開創者,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奠基者,都曾經到過我們的太平岡,或許兩圣還手挽手在太平岡上共同走過,“惺惺相惜”過,還共同指點過這太平岡的擢秀山水,并在樂山樂水之中就各自的學術進行了相互借鑒和相互啟迪,進一步放大了各自的學說。放眼中國所有的山脈,除了我們安丘的太平岡和緊鄰的摘月山,哪幾座山還有如此殊榮!老子、孔子的駐足,讓這太平岡的“綿綿書香”,更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拓展了這“書香”的廣度和深度。
石埠子的太平岡,安丘的太平岡。先天自然中孕育了秉性擢秀靈氣無限的山水草木,后天人文上氤氳著兩千多年的儒生書香之氣。在這濃濃“書香”之中,有讀書人主張讀書首先要“修身立德、啟迪鄉民”的賢德理想,有讀書人主張讀書更要能“經世致用、齊家治國”的功名追求,并且這兩者都在太平岡山脈之中得到了體現、得到了實現。同時公冶長和邱橓還是古人能夠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并向自然生物學習某些特長技能或者受到某些啟發從而增長自己能力和智慧的典型。齊賢之榜樣,莫如公冶長;求功之榜樣,莫如邱橓、馬文煒、劉璞。書香綿綿的太平岡,是千百年來彰顯著卓越賢德和科舉功名的一座大山。 (全文完)
山水擢秀的太平岡,最美的表現是孕育了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胡峪遺址”,和以4000年的青山綠水哺育了歷代太平岡鄉民;書香綿綿的太平岡,最美的表現是有公冶長所代表的讀書人的“君子理想”,有邱橓、馬文煒、劉璞所代表的讀書人的“功名追求”。為了這山水擢秀、書香綿綿的太平岡,為了讓像太平岡一樣所有的美麗山河永遠自然進化,寧靜延續,永遠不被欺凌侵犯,歷代還有不少志士英雄將浩然正氣留在了這太平岡上,敬請關注“‘太平岡三章’之第三章”《浩氣長存太平岡——安史之亂青州(莒安)戰場和城頂山戰役舊址等太平岡歷代戰斗遺跡追蹤并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