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孝子王裒的傳說
從藝年限:36年
單位及職務:昌樂縣阿陀鎮王裒院村支部書記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951
鄭維強,男,1963年生,濰坊市昌樂縣阿陀鎮王裒院村支書,“孝子王裒的傳說”的濰坊市級非遺傳承人。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9-02-22 11:20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鄉村文化振興。2月13日,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實踐第九小組來到了昌樂縣阿陀鎮政府西北王裒院進行考察調研,感悟王裒孝文化對村風民風的影響,體會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歷程。
首先,小組成員們參觀了王裒院,從聞雷泣墓碑、孝感天人碑等石碑中,了解到了王裒當時對父母血濃于水的孝道,從中領悟到了王裒孝文化興起之源、繁榮之根、繼承之道,更加深刻地理解孝文化對村風民風的影響,進一步體會到了孝文化對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作用。
隨后,小組成員們來到了王裒孝文化傳承人鄭維強的家中,更進一步了解王裒孝文化。據鄭維強介紹,孝文化對村莊影響巨大,村莊主干道兩旁字畫便是王裒的孝圖,讓村民時時刻刻不忘孝道,幾千年來孝的積淀已經成為王裒院村所歸依的精神源泉。
王裒院村將孝文化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基點,并廣建文化場所,對村民進行熏陶,讓孝文化真正深入基層,他們通過開展旅游項目把孝文化傳播出去,與此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到了孝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代代相傳、互相影響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鄭維強還把幾本收藏的關于王裒院的文獻資料拿給大家看,認真地講解了王裒孝文化的深刻內涵以及后世傳承的孝文化事跡。正是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力量為王裒院村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小組成員詢問到王裒院村今后的發展計劃時,鄭維強堅定地說道:“以孝為村風民風,用孝來發展振興,創新傳統文化,促進文化振興,我們會不斷發揚和創新優秀的孝文化,讓更多的人學習到我們的精神品質?!?/p>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小組成員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正風齊家,修身立國,首在行孝”這句哲理的真正含義,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優秀鄉村文化所帶來的巨大精神價值。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傳統優秀鄉村文化的特色與魅力,不斷地傳承創新。同時,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老干部之家
王裒孝母故事曾載入《二十四孝》
2015-12-8 13:45
摘要:王裒孝母故事曾載入《二十四孝》 為兒童啟蒙教育讀物?!皬那懊磕晖踬稣Q辰日農歷九月十七那天,鄰近鄉民都要聚到他的墓前舉行相當隆重的拜孝子盛會,每人燒香一封,添土一兜?!?單之禮說,日積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
王裒孝母故事曾載入《二十四孝》
為兒童啟蒙教育讀物?!皬那懊磕晖踬稣Q辰日農歷九月十七那天,鄰近鄉民都要聚到他的墓前舉行相當隆重的拜孝子盛會,每人燒香一封,添土一兜?!?單之禮說,日積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時期墓高20余米。明成化二年,昌樂縣知縣范威倡儒學,于王裒故里增筑王裒墓院,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記之,以表其德。此后孝風暢行鄉里,歷代多有修葺增筑及刻碑者,王裒墓院巍然形成,院貌樸素、寬闊、寧穆,望之令人肅然起敬。王裒墓院旁的小村子原名“桃花村”,因王裒名氣大,來拜謁的人多,后改名為“王裒院村”了。
“當年王裒墓院很大,四周的圍墻又高又厚,俺們小時候常在上面追跑打鬧?!蓖踬鲈捍迕襦崟窠榻B說,從前的王裒墓院中有六十多棵大松樹,每棵樹兩個人都抱不過來,墓院中還修有一座三間屋大小的涼亭,涼亭雕梁畫棟,斗拱飛檐,由八根大石柱支撐,石柱上刻有稱頌王裒的詩詞。根據當時的建筑水平,王裒墓院不失為方圓百里著名的人文景觀?!拔母铩逼陂g,王裒墓院成為當地“四舊”魁首,涼亭磚瓦木料被拆去建了學校,八九座石碑用來修了橋,院墻墳堆被填溝墊圈,從此,王裒院村猶在,王裒墓院蕩然無存。1993年秋,全村自愿捐資,再次重建王裒墓院,在墓院舊址西重堆墳垅,將有記載的碑碣搜集查閱重新刊刻,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孝,當代社會不可缺失的美德
王裒院村村支書鄭維強介紹,現在來拜謁王裒墓的人越來越多了,除了每年農歷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兩次香火會景況壯觀外,平時也有不少人專程趕來探訪,而他則成了義務向導與講解員?!扒澳暧幸粋€安丘人騎自行車趕了40多里路過來看王裒墓,我跟他聊了半天呢?!弊屶嵕S強感到自豪的是,由于王裒的影響,孝風暢行當地及周邊鄉鎮,這里的村民都自覺贍養老人,幾乎從來沒有因贍養老人而鬧出糾紛的?!鞍炒逵幸晃焕先?7歲那年癱瘓在床,幾個兒子每天洗換尿布,兒媳每晚陪老人在一個炕頭睡覺,家中收拾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雜味,老人活到90歲才去世?!?/span>
在鄭維強講解的同時,記者看到他80多歲的母親與其一起住在正房里,老人腿腳靈活,打扮利落?!鞍硞冞@里都這樣,很少有把老人攆到南屋或偏房去單獨住的?!比欢?,讓鄭維強擔憂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孝文化在年輕人的思想意識中逐漸淡薄。
昌樂縣文化館館長丁露君認為,王裒傳說對其周邊民風的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她建議相關部門對王裒墓院進行綜合開發,建設成為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基地,開發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旅游景點。
“這個傳說不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還具有廣泛的教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價值,是弘揚和傳承孝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淳化民風,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采訪結束時,丁露君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濃情五月天 感恩母親心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1-5-9 8:59:09
營丘鎮店子小學到王裒墓前聆聽孝子感人事跡,人事感恩,學會感恩。
昌樂二中學生在班級文化墻上設置專版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
孝子王裒的傳說
——昌樂十大傳說之七
2010-01-23 17:13:48
據《晉書?王裒傳》載:王裒,字偉元,北海營陵即今昌樂縣人,魏晉時孝子。其祖父王修,為漢末名士。父王儀為魏司馬,隨司馬昭伐東吳,兵敗,被司馬昭嫁罪屈殺。王裒痛父屈死,決然負父遺骨從洛陽攜母返回原籍昌樂,投奔祖父生前好友華巖寺住持。住持憐友遺孤,撥幾畝廟地給王裒母子耕種。見王裒學識淵博,又用寺廟廂房辦起學堂,騁王裒授課,賺資以添家用。從此,王裒在故鄉以教授為業,兼事農桑,將父親遺骨安葬寺前,搭廬墓側,母子得以安家。裒母性畏雷,母歿后,每逢打雷,王裒就到母親墓前扶樹而哭,并大聲說:“母親莫怕,裒兒在此!”久而久之,樹為之枯。每次授課讀到《詩經?蓼莪篇》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無不痛哭流涕,泣下沾襟,學生們干脆把《蓼莪篇》隔過不讀,以免老師聽見傷心落淚。
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稱晉后,大赦天下,論功行賞,發現王儀之死確屬冤案,下詔“平反”,詔令王裒承襲父爵。然而,時來運轉的王裒卻痛父非命,三征七聘皆不就,且立志永不面西而坐,以示永不仕晉。他在故里自甘清貧,教學之余躬耕自給,計口而田,度衣而蠶,對母行其孝道,拒絕一切施舍饋贈。學生們偷著幫他割麥,王裒發現棄之不要。王裒教書育人,德操高尚,在營陵故里名聲甚佳,被推崇為“孝廉”。西晉末年,公元300年左右,山東賊寇蜂起,殺進營陵,鄉親勸他移渡江東避難,但王裒戀母墳垅,終不忍離去,不幸被亂賊所害。
據《昌樂縣續志?古跡志》載:“魏孝子王裒墓,在縣治東南五十五里之馬宋集迤東八里?!奔唇癫龢房h營丘鎮王裒院村。該村原名桃花村,因臨近王裒墓院,日久,桃花村名漸隱,王裒院之名益顯,遂改名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于昌樂縣城東南30公里,省道膠王路北,西距鎮住地馬宋5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突立,墓前至今立著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院兩側另有碑記六方,周圍有柏樹、國槐、白楊樹等,院貌樸素、寬闊、寧穆,望之令人肅然起敬。
當地民間傳說:“慈母驚雷” “松柏逆西”
雹子不打孝廉地:據祖輩傳說,王裒院村周圍十幾里以內,從來沒有受過冰雹災害,即使下冰雹也是幾個豆粒大小的雹子,成不了災。傳說也與“沒尾巴老鯉”有關。因治理黑龍江有功,受到玉皇嘉獎,特賜“免雹招牌”一面。又因王裒筑廬墓側教書育人,德操高尚,鄉里舉薦為“孝廉”,所以有“雹子不打孝廉地”的傳說流傳至今。
孝子精神:據該村的老人講,墓院內那六十多棵兩摟粗的大松樹,沒有向西探的枝,即便是西邊發的枝也彎向東或南北,這更增加了老百姓對王裒的崇拜和神秘感,每年的古歷九月十七日(王裒誕辰)舉行相當隆重的拜孝子盛會,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燒香一封,添土一兜。日積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時期墓高20余米。1947年濰縣解放前夕,墓院內的六十多棵大松樹被陳金城的部隊全部割去修了碉堡。從此,墓院日漸凋殘,“文革”期間,首當其沖的自然是王裒墓院,是“四舊”魁首,首當其破,涼亭磚瓦木料拆去建了學校,八九座石碑修了橋,院墻墳堆被挖去填溝墊坑,從此,王裒院村猶在,王裒墓院蕩然無存。但王孝子及其精神,像山巒高峰一樣巍然屹立,普照千秋萬載。
祈求吉祥平安:傳說王裒院廟里有許多上供用的盆子和碗,村民葬喪嫁娶大辦宴席時必去借用,用完后再送回,據說用了這些盆子碗就會沾上靈氣,辦什么事都順利。農忙時節如果家里無人照看孩子,送到廟里,孩子會不哭不鬧、平平安安。當地人以此憑借王裒的靈氣,祈求吉祥、平安。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的生日)為香火會。香客游人紛紛前來祭拜,或祈風調雨順,或求福壽康寧,或求神靈賜藥,以期獲得心靈的慰藉,至今廟會香火不斷。
孝子王裒的傳說
濰坊新聞網 2009-05-26 08:59:25
王裒墓
濰坊新聞網5月26日訊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則孝子王裒的故事。在昌樂縣,就流傳著孝子王裒的故事和神話色彩的傳說,王裒的傳說也被列入了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日,記者來到了昌樂縣營丘鎮王裒院村。這里,有一座很大的墓葬,據傳,是孝子王裒的墓葬。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是聞名暇邇的孝子。
●祭祀活動每年都有
來到王裒院村,記者便聽到了很多關于王裒的故事。
據當地村民介紹,幾百年來,在王裒院村,每年古歷的九月十七日(王裒誕辰),群眾都會自發舉行隆重的拜孝子盛會,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燒香一封,添土一兜。日積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時期墓高20余米。
如今,世人面前孝子的墓葬僅僅是一座土堆??墒?以前這座墓是在一所大院子里的,當地村民稱之為王裒墓院。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馬宋街鄉貢生劉用貞慶賀其子劉約中武進士,捐巨資修葺王裒墓院,并親手栽植六十六棵松柏于墓院內,時昌樂縣令徐人元作詩頌之刻碑立于墓院。從此,王裒墓院巍然形成,松柏蔥郁、香火愈盛。嘉慶二年(1797年)昌樂縣令魏禮焯見墓院周垣殘缺,磚蝕斑駁,毅然帶頭重修,終將原來墓院建成南北長近百米,東西寬約60米。嘉慶20年(1816年)濰州知府竇炎再次捐俸重修王裒墓院,此次重修新建涼亭三楹,八根八楞石柱巍峨挺拔,雕梁畫棟,成為方圓萬里著名的人文景觀。1947年濰縣解放前夕,墓院日漸凋殘?!拔母铩逼陂g,王裒墓院又被當作“四舊”魁首,涼亭磚瓦木料拆去建了學校,八九座石碑修了橋,院墻墳堆被挖去填溝墊坑,從此,王裒院村猶在,王裒墓院蕩然無存。
●王裒孝行故事感人
能夠引得眾多的村民競相拜會,讓眾多名人義士為之修墳筑墓的王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孝子呢?
據村民介紹,三國時魏國的王裒,小小年紀便懂得敬重、孝順父母。他的父親王儀因正直敢言,被驕橫跋扈的晉王司馬昭無辜殺害,王裒便與母親回到了昌樂故里。小王裒在母親的撫育下漸漸長大,他將全部的愛心和孝心放到了母親身上。除了親自照料母親的飲食起居,他還常陪她說話,逗她開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獨和凄苦。母親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母親生性害怕打雷。每當下雨打雷的時候,他便將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拉著母親的手,絕不離開半步。多少年以后,王裒的母親久病不治,溘然長逝。他悲痛萬分,將父母合葬一處,虔誠恭謹地守喪盡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記著母親怕雷的事情,每當刮風下雨的天氣,一聽到雷聲,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著哭訴說:“兒子王裒在此,母親您千萬別怕!”王裒對父母的感情可謂至深至厚,每當讀到《詩經·蓼莪》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兩句時,他都會反復頌讀,禁不住淚如雨下,悲不能已。
●民間傳說眾多
而民間的一些關于王裒的傳說更是活靈活現,整個王裒被“神話”了。
在王裒院村,一位老人說,以前,在王裒墓院涼亭子西間正面上方,有一塊赭底金字的長匾,上書“仙方活人”四個大字。這里有一段傳說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汶河岸安丘境內某村有一個大戶人家忽然得了重病,四處求醫問卜無果。他的兒媳婦很孝順,聽說昌樂有個王裒爺很有靈氣,前來求拜,結果王裒顯靈,其大戶人家吃了兒媳婦求來的神藥,沒多久竟康復如初。為了答謝王裒的救命之恩,其大戶人家請人做了這塊赭底金字的長匾,掛在了王裒墓院。王裒賜藥的傳說被人們一輩輩傳了下來。
記者還聽到了一則“靈佑鄉人”的故事。傳說王裒院廟里有許多上供用的盆子和碗,村民葬喪嫁娶大辦宴席時必去借用,用完后再送回,據說用了這些盆子碗就會沾上靈氣,辦什么事都順利。農忙時節如果家里無人照看孩子,送到廟里,孩子會不哭不鬧、平平安安。
郭保禮通訊員趙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