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太乙拳
從藝年限:68年
單位及職務:臨朐志成武術學校校長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282
竇璋,男,1941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朐縣竇家洼村,現在臨朐志成武術學校校長,縣政協委員?!疤胰狈沁z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出生武術世家,為繼承其父竇來庚的遺愿,自幼隨母親、叔叔習武。在母親的鼓勵教育下,發奮苦練,幾十年從不間斷。對譚腿、金剛拳、埋伏拳及刀、劍、棍和武當太乙派的醉拳、猴拳、對練等均有造詣。
1983年以來,經常帶子女、弟子參加縣級五項全能武術比賽,均獲多項獎勵,受到當地領導和觀眾好評。憑借武術功底,曾冒生命危險力頂千斤滾石,解救采石工人。1995年后,連任縣政協五、六屆委員,均獲優秀政協委員榮譽證書,現被政協文史委員會聘為文史委特邀委員,入編國家人事部、中國世界外文局爭編的名人錄。1998年被濰坊市翔天武術館聘為名譽館長、濰坊市螳螂拳研究會會長、臨朐縣奧星武術學校名譽校長。在家鄉開辦武術學校,校名任沿用其父親竇來庚20世紀30年代創辦武術社時的名稱“志成武術學?!?。
該校開辦以來受到武術愛好者和家長及各界人士的好評。由于他對武術造詣頗深,親授各種拳術、器械,再加上李德成、林素樸都是該校的武術顧問(國家高級武術教練),畢業的學員有的曾被輸送到各體育院校及各大保安公司和影視公司。幾年來《齊魯晚報》、《山東省工人日報》、《僑報社》、《濰坊日報》和濰坊電視臺均有報道。
1995年后,連任縣政協五、六屆委員,均獲優秀政協委員榮譽證書,現被政協文史委員會聘為文史委特邀委員。入編國家人事部、中國世界外文局爭編的名人錄。
1998年被濰坊市翔天武術館聘為名譽館長、濰坊市螳螂拳研究會會長、臨朐縣奧星武術學校名譽校長。在家鄉開辦武術學校,校名任沿用其父親竇來庚20世紀30年代創辦武術社時的名稱“志成武術學?!?。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83年以來,經常帶子女、弟子參加縣級五項全能武術比賽,均獲多項獎勵,受到當地領導和觀眾好評。憑借武術功底,曾冒生命危險力頂千斤滾石,解救采石工人。
太乙拳傳承人竇璋(英烈竇來庚之子)
訪臨朐縣志成武校校長——竇璋
2011/12/17 17:20:52
圖為:竇璋為繼承父親竇來庚遺志所寫的自勉
竇璋 1941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朐縣竇家洼村,現在臨朐志成武術學校校長,縣政協委員。出生武術世家,為繼承其父竇來庚的遺愿,自幼隨母親、叔叔習武。在母親的鼓勵教育下,發奮苦練,幾十年從不間斷。對譚腿、金剛拳、埋伏拳及刀、劍、棍和武當太乙派的醉拳、猴拳、對練等均有造詣。1983年以來,經常帶子女、弟子參加縣級五項全能武術比賽,均獲多項獎勵,受到當地領導和觀眾好評。憑借武術功底,曾冒生命危險力頂千斤滾石,解救采石工人。1995年后,連任縣政協五、六屆委員,均獲優秀政協委員榮譽證書,現被政協文史委員會聘為文史委特邀委員,入編國家人事部、中國世界外文局爭編的名人錄。1998年被濰坊市翔天武術館聘為名譽館長、濰坊市螳螂拳研究會會長、臨朐縣奧星武術學校名譽校長。在家鄉開辦武術學校,校名任沿用其父親竇來庚20世紀30年代創辦武術社時的名稱“志成武術學?!?。
圖為:竇璋的《中國 武當武術聯合會》太乙門派八段會員證 校長聘書
圖為:竇璋的名字被《武當武術家大辭典》一書收錄
該校開辦以來受到武術愛好者和家長及各界人士的好評。由于他對武術造詣頗深,親授各種拳術、器械,再加上李德成、林素樸都是該校的武術顧問(國家高級武術教練),畢業的學員有的曾被輸送到各體育院校及各大保安公司和影視公司。幾年來《齊魯晚報》、《山東省工人日報》、《僑報社》、《濰坊日報》和濰坊電視臺均有報道。
2014-09-30 16:59 來源:映象網
9月30日,祭奠抗日英烈、太乙拳掌門人竇來庚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太乙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 文/圖)憶英雄光榮業績,仰英雄錚錚鐵骨。9月30日是我國首個烈士紀念日,祭奠抗日英烈、太乙拳掌門人竇來庚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太乙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
60名太乙拳傳承弟子、鄭州市教職工幼兒園未來城分園30余名學生代表及城東路街道辦事處未來花園社區代表等社會各界朋友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上午9時,祭拜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了序幕,太乙拳傳承弟子及愛好者全體立正向太乙拳掌門人竇來庚烈士默哀3分鐘,由太乙拳傳承弟子代表介紹英烈竇來庚生平事跡,社會各界代表紛紛向烈士敬獻鮮花表達敬意和懷念,并進行莊嚴宣誓。
據悉, 2014年8月29日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太乙拳掌門人——抗日英雄竇來庚烈士名列其中。
太乙拳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淵源??谷諔馉幊跗?,竇來庚為了民族大義毅然率領眾多弟子‘揭竿而起’,組建山東保安十七旅,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使日寇聞風喪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日英烈竇來庚傳略
2015-07-16 06:09:43
竇來庚(1900---1942),字峰山,山東臨朐人,抗日烈士,國民黨山東保安第17旅旅長,追晉少將軍銜,中華武林“太乙門”第二代掌門。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竇來庚名列其中。
一、竇來庚的生平事跡
臨朐縣竇家洼村,地處臨朐縣城東偏南3里的彌河南岸,朐山東北麓,緊鄰青州至臨沂的交通要津,自古商旅往來通行,兵禍匪患不斷,使得竇家洼人見多識廣,精明強悍,尚武成風,當地有謔語云:竇家洼的狗都會打拳。
1900年9月15日(農歷8月22日),竇家洼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喜得貴子,年輕的父親竇繼田對兒子寄予遠大期望,按行輩字“庚”給長子取名:來庚。受村風熏染,竇來庚自幼習武;1914年14歲從臨朐高等小學畢業;1916年16歲與鄰村女郎氏合巹,1917年17歲長子竇寶琳出世;同年,竇來庚考入臨朐師范講習所學習。1919年竇來庚19歲考入濟南一中,出于對武術的熱愛,次年轉學到剛成立不久的山東省武術傳習所,拜著名武術家“太乙門”高手高鳳嶺為師,成為其大弟子,得其悉心指教,練成太乙拳、查拳、太乙單刀?!疤议T”第一代掌門為清末武術家徐山,他是太乙拳法、太乙刀法的創始人。太乙拳就是在猴拳、醉拳的基礎上融入武當派精髓而獨創的一門拳法。徐山的大弟子是高鳳嶺,高鳳嶺再傳竇來庚。據竇來庚的四子竇璋回憶說:高鳳嶺并不是“太乙門”掌門,當徐山讓其接任掌門時,高鳳嶺已年過花甲,于是推薦自己的大弟子、武壇新星竇來庚接任。這樣,竇來庚就成為了“太乙門”第二代掌門,時間大約在1928年全國國術考試以后。
1922年畢業后,竇來庚回鄉任臨朐縣高等小學國術教員6年。期間的1923年4月,他赴上海參加了全國武術運動會,成績優異。1928年3月,中央國術館成立,28歲的竇來庚考入第一期教授班深造。同年10月,第一屆國術考試在南京中央體育場舉行,主要項目有摔跤、拳術、長兵器和短兵器。經過激烈的實戰比賽,竇來庚憑拳術獲得最優等(最優等共15人),成為全國矚目的武林新星。旋即畢業,因成績優異,竇來庚被分配到南京中央保健司工作。但這份令別人羨慕的工作竇來庚卻不感興趣,保健司的工作就是服務于達官貴人,這與竇來庚“強種強國,服務民眾”的理想相去甚遠。1929年,竇來庚毅然辭去中央保健司的工作,去鎮江江蘇省立第九師范學校任國術教員。1930年12月,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在著名武術家李景林的主持下成立山東國術館。1931年秋,南京中央主席林森、中央國術館長張之江、馮玉祥將軍向韓復榘推薦竇來庚,韓復榘邀請竇來庚回山東任省國術館任副館長。竇來庚回到濟南,但礙于與李景林的師生面子,他先任省立民眾體育場場長,并在濟南一中和齊魯大學兼任國術教員。 1931年12月初,李景林遽然病逝。1932年初,竇來庚任山東國術館副館長(館長由韓復榘兼任)。1937年“七七”事變后,山東國術館閉館。期間5年時間里,竇來庚創辦“志成國術研究社” 編寫了大量武術教材,培訓師范班,組織全省國術考試,為山東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1937年10月,山東國術館的人員包括第三期師范班畢業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部警衛武士大隊,竇來庚任上校大隊長。1938年1月,竇來庚帶領武士大隊與手槍營一同護送韓復榘參加開封會議,會議期間韓復榘被蔣介石逮捕并押送到武昌處死。
韓復榘死后,竇來庚決心帶領120人的武士大隊回鄉抗日,于是從開封出發,一路東行,2月走到單縣,打出自己的旗幟,改名“國民軍義勇隊”,一路拼殺,沖破艱難險阻,于當年4月回到臨朐。先后駐寺頭和南道、北道一帶,籌集裝備,隊伍很快擴展到300多人。竇來庚率部在臨朐打的第一仗是收復被鬼子占領的縣城。5月11日,竇率部與30多名日軍、50多名偽軍激戰兩個多小時,趕走敵人,攻占臨朐縣城。竇來庚和“國民軍義勇隊”一戰成名,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熱情。同年6月21日,800名日軍、3000多名偽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進犯臨朐城,“國民軍義勇隊”守城拒敵,竇親率執法隊防守南門。因日偽軍勢眾,裝備精良, 義勇隊被迫突圍出城,中隊長魏長禮以下官兵50余人壯烈犧牲。這次戰斗從凌晨一直激戰到下午3點,擊斃日軍指揮官1人,打死日偽軍70多人。據說,戰后益都的鬼子都帶黑紗,悼念這個鬼子官。從此,竇來庚成為鬼子的眼中釘、肉中刺。
1938年秋,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國民軍義勇隊”改編為山東省保安第17旅,任命竇來庚為旅長。17旅當時向群眾宣傳抗日的要領是:“國共合作”,“槍口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抗日不分東西南北,抗日不分男女老幼”等。17旅真心抗日,激發了一部分青年和民眾的愛國熱情,特別是教育界的人士紛紛參加17旅,隊伍迅速擴充到3000多人。駐防在福山、八步頂、劉家莊、閆家河、王家溝、夏家莊、蔡家官莊、郭家溝等10幾個村,占據100多平方里的地區。
從1938年到1942年,竇來庚率17旅官兵堅決抗日,先后在臨朐城、煙冢鋪、黑山、巖頭、半中、南流、趙家莊、牛山、盤陽、大郝莊、龍詵鋪等地與日偽軍大的作戰就有20余次,成為臨朐抗日的中堅力量。老百姓有歌謠贊曰:“試問抗戰哪一個?臨朐只有竇來庚?!?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17旅是非正規編制,裝備簡陋,沒有軍餉、軍裝、軍糧,條件異常艱苦。于是17旅成立了國術隊,山東國術館的原學員是國術隊的教官,他們教官兵習練刀術,用大刀與日寇作戰。十七旅的大刀遠近聞名,七個銅板摞在一起,一刀下去劈成兩半,大刀不卷刃、不開裂。這讓鬼子和漢奸更加忌憚17旅。
竇來庚的17旅同共產黨馬保三的八路軍部隊一直保持密切聯系。1942年夏,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牟中珩聽說竇來庚與共產黨有聯系,下令將其調離軍隊,委任其為山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竇來庚拖延40余日,拒不就職。這時,一場生死大戰不期而至。
1942年8月,日軍調集駐在膠濟鐵路線的獨立第5混成旅團和第6混成旅團共約15000千多人,在駐諸城偽軍張步云一部5000多人配合下,發動了意在消滅魯蘇戰區總部的第三次魯中作戰。8月下旬,魯蘇戰區總部剛剛轉移到國軍113師防區中心地帶——安丘與沂水交界處的唐王山、虎眉山、擂鼓山一帶,日軍大部隊就緊隨而至,組織了所謂的第四次魯中作戰。由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兵力除上次作戰的兩個混成旅團及張步云一部共2萬多人外,還調來了配有100多門大炮的竹林大炮聯隊,并有10多架飛機助戰。整個戰役從1942年8月20日凌晨日軍對113師發起攻擊開始,到8月30日結束。此役戰場在安丘西南部、沂水東北部、臨朐東部、昌樂南部的四縣交界的方圓百余里山區,中、日軍隊大戰10天。其中,消滅17旅竇來庚部是本次日軍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8月23日,日偽軍3000多人沿益臨公路南下合圍17旅。竇來庚得到情報后,立即在北福山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會上多數人主張避敵主力,暫時越過益臨公路向西部山區轉移;竇來庚卻主張抵抗,這樣可牽制敵人南下的部分兵力,減輕魯蘇戰區總部的戰斗壓力。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們整天說打鬼子,鬼子送上門來要還給他一下!”“不成功,便成仁。在此一舉,決不轉移!”他命令部隊堅守陣地。8月24日凌晨,日偽軍發起了全線進攻,盤陽方面的戰斗尤為激烈,雙方激戰一個多小時,17旅部隊撤退到八埠頂、福山一帶,竇來庚親率部隊阻擊東面進犯的日軍主力。日軍炮火非常猛烈,17旅陣地上官兵死傷過半,陣地全線崩潰。在日偽軍四面圍攻夾擊下,17旅好多官兵被俘。下午四時許,竇來庚率余部退至鄔家官莊堅守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傷亡殆盡,2000多人的17旅只剩不足百人。為保存有生力量,竇來庚下死令讓幾十名親隨四散突圍,身邊只留下一名警衛員,這時,鬼子已近在咫尺。據竇來庚四子竇璋說,當時有一名百姓就隱藏在竇來庚附近,親眼目睹了竇來庚舉槍自盡的情形。竇璋說:“鬼子并沒有向竇來庚開槍,而是想活捉他?!泵鎸_上來的鬼子,竇來庚毅然舉槍把最后一顆子彈射向自己的心臟,壯烈殉國。警衛員隨即被鬼子開槍射殺。至此,十七旅全軍覆沒。巍巍沂山垂頭,向抗日英烈致敬;滔滔彌水嗚咽,為不屈英靈獻歌。
二、竇來庚的后代
竇來庚娶妻兩房,皆臨朐人氏。大夫人是小腳女人,深明大義,當年親自做媒,把二夫人娶進家門;二夫人出身獵戶家庭,聰明伶俐,從小就練習武藝。大夫人郎氏育有三子二女;二夫人魏欣榮育有二子一女,一子早夭;今尚有兩子三女健在。長子竇寶琳,1937年考入黃埔軍校14期第一總隊第十隊學習炮科,1938年畢業后即走上抗日戰場??箲饎倮笃鹆x加入解放軍,曾任解放軍炮兵團長。1973年8月回鄉探親途中得急病,去世于臨朐縣醫院。次子竇璟,隨竇來庚抗日,在部隊中掌管電臺,部隊被鬼子打散后,跳崖逃生,后從上海輾轉去青島謀生;老年后回故鄉養病,2011年在臨朐去世,享年93歲。三子竇瑋參加川軍抗日,后隨部隊起義參加解放軍,曾在北京警衛部隊工作,現生活在深圳。四子竇璋在七個子女中最小,生于1941年。竇來庚殉國時,竇璋兩歲半,逃難時被鬼子的炮彈炸傷。竇璋回憶說:“當時我已有模糊記憶,現在想起來就像做夢一樣,只記得鬼子的炮彈不斷從天上落下來,其他都記不得了?!碑敃r竇璋的三姨抱著他跑,一塊爆炸的迫擊炮彈皮穿透了竇璋三姨的肩膀后又穿進了竇璋的左臂。當時在鬼子追擊搜捕下,竇璋的媽媽魏欣榮帶著竇璋和竇璋的二姨、三姨、三姐共五個人跳進了一個地瓜井子中(沂蒙山區農民儲存過冬地瓜而挖的一種干井,井底兩側有儲藏洞)。天下大雨,地瓜井子中灌進的雨水有半人深,他們娘幾個躲在里面也不敢出來,地瓜井子里的雨水被竇璋三姨傷口的血和竇璋傷口的血染紅了。直到鬼子撤走沒有動靜了,竇璋的媽媽才拼命喊救命,有老鄉聽到后,放下大筐用繩子把他們一個個拉上來。沒有療傷的藥,竇璋的媽媽就向老鄉要來燒紙燒成灰,堵在竇璋三姨和竇璋的傷口上,后來帶竇璋的傷口化膿生蛆,里面的炮彈皮竟自行掉落。遍地漢奸,竇璋有家難歸,竇璋的媽媽就帶著兩個孩子在臨朐南部九山一帶四處要飯。
鬼子投降后,臨朐被共產黨接管,作為國民黨的遺屬,竇璋一家是被革命的一方,仍是有家歸不得,繼續流浪要飯。轉眼5年過去,1947年夏天,國軍短暫占領臨朐,竇璋的族親和竇來庚的徒弟聽說她們娘仨在九山一帶要飯,就去尋找。找到后,竇璋娘仨回竇家洼,卻發現自己的祖屋已被共產黨農救會改成了學校。沒辦法,竇璋的媽媽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再次踏上要飯的路,這一次要飯3年。1950年,竇璋和媽媽再次回到竇家洼,村委會把一家闖關東人家的房子分給他們娘仨住。接下來便是無休止的批斗竇璋的媽媽魏欣榮,因為她是“地主婆”。特別是“文革”時期,竇璋的媽媽受到非人的待遇,身體落下病根,終于在1973年11月病逝,年僅59歲。魏欣榮,一位平凡的沂蒙女性,一位苦難的母親,在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艱難困苦中,堅韌地用偉大的母愛呵護著抗日英烈竇來庚的骨血,把一女一子撫養成人,并把武功傳授給他們。竇璋漸漸長大成人,竇來庚的弟弟和在臨朐幸存下來的徒弟時常關心他,他們秘密傳授給他當年哥哥和師傅傳授給他們的武功,目的希望有朝一日竇璋能繼承他父親的衣缽,發揚光大太乙門絕世武功。竇璋少年老成,沉勇剛毅,武藝精進,積50年砥礪,終于成為一代“太乙門”宗師?,F年74歲的竇璋在老家竇家洼開設“志成武?!?,他正忙長著申請“太乙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宜,據說已獲批。他是臨朐縣政協委員,曾獲“山東省優秀政協委員”的榮譽稱號。
竇來庚殉國后,國民政府感其忠烈,在抗戰勝利后追晉他少將軍銜;現在,臺北忠烈祠有竇來庚的靈位。大陸人民政府在1988年追授竇來庚為革命烈士,遺骸遷至朐山烈士陵園,修墳立碑,以表彰其忠貞報國。竇來庚現有親生孫子7人,重孫7人。談及父兄的抗日事跡,竇璋自豪地說:“我們一家都是抗日打鬼子的,可以說是滿門忠烈?!?/span>
謹以此文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并向所有抗日英烈的在天之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稿于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