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杞國的故事
從藝年限:31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西村
所屬地區:坊子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259
王明志,男,1964年10月生,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人?!拌絿墓适隆狈沁z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走進杞國古都
發表于 2015-1-21 21:22
這里的杞國古城遺址,2013年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七批國保。
這里有很多遺存的歷史古跡。
有深遠的歷史文化。
古遺址里,瓦片也是寶貝
2013-06-24 09:37:26
◎我市有11處文物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探訪6處古遺址,已挖掘大量文物多數保存良好
濰坊新聞網6月24日訊 近日,在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的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我市共有11處文物榮獲“國?!狈Q號,其中包括古遺址6處、古建筑3處、古墓2處。古遺址分別是臨朐縣西朱封遺址和魏家莊遺址、壽光市雙王城鹽業遺址、濱海區豐臺鹽業遺址、坊子區杞國故城遺址、青州市龍興寺遺址。記者探訪這些古遺址發現,它們雖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難覓蹤跡,但是在地下卻沉睡著無數的寶貝,當輕薄透明的蛋殼陶高柄杯、造型別致的三足盤龍石硯、貼金彩繪的佛造像這些精美的文物重見光明來到世人面前時,我們看到了古人的心靈手巧,也仿佛感受到當年的繁華。
5月21日上午,記者在坊子區文物保護中心王明寶副主任和區文物管理站站長程鑫的帶領下,來到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西村,據說杞國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皇城頂遺址就在這個村子里。在一塊高出地面2米多的高地上,記者見到了樹立在一片花生地中的遺址碑,上面寫著“杞國皇城頂遺址”。
在遺址碑前,記者見到了“杞國的故事”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王明志。他告訴記者,這塊約400畝的高地便是當年杞國的內城,當地的老百姓們一直稱這塊高地為皇城頂,因此在遺址命名時就沿用了這一稱呼。
雖然遺址的地表沒有遺留下任何古建筑,但地下卻蘊藏著無數的寶貝。在遺址內一段斷層上,記者看到土層中鑲嵌著密密麻麻的各色陶片,有灰色的、青灰色的、橙色的等等,大塊的有巴掌大,小塊的有火柴盒那么大,在上面能看到清晰的繩紋和布紋?!斑@些都是古人用的生活用品,陶罐之類,還能看到古建筑房頂上用的筒瓦的殘片?!背迢螌τ浾呓榻B說。
村民王友全告訴記者,遺址碑所在的花生地正是他哥哥家的,而高地下面北側連著的正是他家的地,另一位村民王學會正開著拖拉機幫他疏松土地?!耙郧?,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時候,地里經常翻出東西來,那邊一個人的地里挖出過一大堆銅錢呢,都是方孔的,用個罐子裝著。最近幾年翻不出東西來了,都是些碎瓦片什么的,大家都堆在田邊上?!蓖跤讶f。
坊子區文物管理站站長程鑫告訴記者,杞國故城遺址由杞國故城城墻、皇城頂遺址、逄王陵、周家莊子遺址、周家莊子墓地、石佛寺遺址六部分組成。據以往資料和實際調查,文物工作人員復原出的故城平面近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560米,面積接近280萬平方米。城內古遺址、墓葬分布廣泛。文化層厚達1.5—2米,地表采集有東周時期的泥質灰陶繩紋罐、瓦棱紋灰陶盆、卷云紋半瓦當、陶拍、豆等殘片等?!吧墖挝灰院?,我們將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在遺址周圍進行環境風貌整治?!背迢螌τ浾哒f。
青州 龍興寺遺址佛造像精美讓人驚嘆
5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青州市博物館南鄰的青州龍興寺遺址。這里現在是青州第八中學的運動場,很難想象,從南北朝時期一直到明代,這里曾是一個大型寺院建筑群的中心。青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華國告訴記者,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鉆探表明,遺址目前保存良好,進一步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有望解開窖藏佛像的諸多謎團。
1996年10月,在遺址西北部發現一處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石、陶、鐵等各類佛教造像600余尊,其出土數量之多,造像之精美,貼金彩繪之完好,為我國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見,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記者看到,在這些佛造像中,不少是背屏式佛造像,既在一塊石屏上浮雕有一尊佛像和兩尊菩薩像,背景圖畫線條清晰色彩亮麗,在石屏的最上方還有一群飛天托著寶塔,采用了鏤空雕的技法,栩栩如生,讓人感嘆古人精湛的雕工。
臨朐 西朱封和魏家莊遺址為龍山文化
西朱封遺址位于臨朐縣城南5公里的西朱封村,現存面積約60多萬平方米,是一處有大汶口文化遺存,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兼有岳石文化及商周遺跡的一個延續性強、面積大、內涵豐富、有其自身發展特點的遺址。
西朱封遺址中龍山文化內涵豐富,從出土的眾多的鏟、鐮、刀、斧、鑿等石制生產工具看,這里的原始農業發達。陶器特別是蛋殼陶高柄杯,在遺址中也多有發現。這里發現的玉器制作非常精美,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琢玉工藝的最高水平。西朱封遺址面積之大、墓葬規格之高,都具備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應有的一個統治中心城市的條件,因此西朱封遺址應當是一個“方國”的統治中心。
魏家莊遺址位于臨朐縣柳山鎮魏家莊村東,孟津河兩岸,總面積約50多萬平方米。該遺址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92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遺址暴露的遺跡遺物看,時代以龍山文化為主,并有少量東周文化遺存。
壽光 雙王城有沿海地區最大鹽業遺址
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于壽光市羊口鎮雙王城水庫周圍,南界至寇家塢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東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東岸。雙王城一帶屬于古巨淀湖(清水泊)東北邊緣,古代曾稱鹽城、霜雪城。
該遺址群發現于2003年夏,后經過多次較大規模的田野考古調查、鉆探和試掘工作后探明,該遺址群面積達30平方公里,已發現古遺址80余處,其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址3處,商代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4處,金元時期遺址6處。在雙王城遺址能看到大量古代制鹽的遺跡,包括保留完整的制鹽作坊、蒸發池、鹽井、盔形器等,它是目前沿海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
濱海 豐臺鹽業遺址填補東周考古空白
2009年10月至11月,文物普查隊在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發現4處由100余個古代鹽業遺址組成的大規模鹽業遺址群,其中,龍山文化遺址1個、商代至西周早期遺址14個、東周遺址86個、金元遺址8個。東周時期鹽業遺址分布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目前,僅在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3公里的范圍內,就發現了韓家廟子、固堤場、豐臺和西利漁等四處大型古代鹽業遺址群。這些遺址群間距2至4公里。其中,韓家廟子、固堤場、豐臺遺址群保存較好。
近年來,渤海南岸地區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渤海南岸地區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鹽業遺址群。以往發現的東周資料只有零散的遺址點,這次系統的考古調查,填補了這一地區東周時期鹽業考古的空白,對研究《管子》等文獻所呈現的齊國規?;}業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孫錦)
[拍現場] 探尋杞國故都遺址
發表于 2013-8-21 11:22:36
濰坊市坊子區杞國故城遺址已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0-01-16 10:13:35
杞國皇城頂遺址
紅陶
青銅劍
青銅戈
殉葬品
濰坊新聞網1月16日訊 成語“杞人憂天”盡人皆知,但是這個成語故事的發生地杞國卻鮮為人知。杞國是我國歷史上自夏代而始到戰國初年而終的一個小國,最后的都城位于現今坊子區黃旗堡鎮西南部?!妒酚洝穼﹁絿拿枋鲋挥?span>270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但杞國雖小,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坊子區文物部門對杞國故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挖掘,發現大量文物,逐漸揭開了這個在歷史長河中很少見諸史家筆端的小國的神秘面紗。
陶片鑲嵌斷層中
皇城頂遺址是杞國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坊子區黃旗堡鎮城后村南側,2700多年前的繁華的都城如今已經變成了千畝良田,幾乎沒有任何古建筑的遺留物。如果不是坊子區文物部門的專家提醒,記者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里曾是杞國都城所在地。
黃旗堡鎮研究杞文化課題成員王明志告訴記者,雖然地表沒有遺留下名勝古跡,但地下卻蘊藏著無數的寶貝。在遺址內一段斷層上,記者看到土壤中鑲嵌著密密麻麻的灰色陶片,大多數陶片只有巴掌大,上面印有清晰的繩紋和布紋。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還從斷層上找到一塊圓柱型的陶品,約有15厘米長,頂端有被毀壞的痕跡。王明志告訴記者,這塊陶品名叫豆陶,就是古代盤子的把手,頂部的陶盤已經破裂,像這樣的豆陶還是比較少見的。目前,這塊豆陶已經被當地文物部門收藏。
采訪過程中,記者還看到一座高約5米、直徑約10米的土墳。王明志說,據傳這是一位杞國國君的墓地,名為“杞隱公陵”,這座墓地正在考察過程中。
據坊子區文管站站長程鑫介紹,杞國故城遺址由六大部分組成,分別是杞國故城城墻、皇城頂遺址、周家莊子遺址、周家莊子墓地、石佛寺遺址和九女冢。
已申報文保單位
據城后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紹,這里遍地都是寶貝,過去在農田里務農時,刨出陶片、磚塊是常有的事情。為了不影響農作物生長,村民們都會把“廢棄物”撿出來,全部倒到村頭的路溝里,有時候一天能推出一小車去。陶片、磚塊對當地村民來說并不稀奇,撿到貨真價實的文物那才稀罕呢!前些年,村里就有一位老人在翻地時,撿到了一個小銅印,做工非常精細,當時可把那位老人樂壞了,村里人也都去瞧稀罕,這個銅印后來怎么處理的就不清楚了。
這位村民還告訴記者,由于他們村所處的位置正好在杞國都城遺址附近,前些年,幾乎天天有文物販子來轉悠,看到村民手里有好物件,不惜出高價錢購買。受文物販子的影響,周邊好多村民也都從事了收購文物這一行業。
王明志說,杞國故城遺址內所發現的陶片大多都是當時人們日常所用的陶器,陶器易破碎,但容易保留。在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當地出土的文物為戰國至漢代的筒瓦、陶罐、銅劍等等。目前,杞國故城遺址已經開始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任何人不能隨意發掘和開發,如發現將負刑事責任。
故城遺址待研究
程鑫告訴記者,據以往資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實地考察,現復原出杞國故城平面圖,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500米,面積接近280萬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區所發現的最大的文物遺址。杞國故城遺址現在保存得比較完整,但周圍村民不合理開荒耕種、取土等對封土原貌造成了一定影響,而且歷史上也曾多次遭盜掘。
程站長說,杞國是我國歷史上自夏而始到戰國初年的一個姒姓諸侯國,建國于夏,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證。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該成語雖說是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心,但研究杞國文化后就不難理解,這可能與杞國久經磨難而造成國人憂患意識較強有關。
杞是夏人的一支,是構成中華民族先民的一部分。通過研究杞國故城遺址及其在我國相關地區發展遷徙的歷史,來發掘了解當時杞國的文化發展、杞國商周具體事跡、杞遷山東的經過和時間、杞國末代世系、杞文化考古與關于杞的古文資料的考釋、杞文化特點和對“杞人憂天”成語的解釋以及春秋時期杞國與諸鄰國的征戰、盟會關系等等。
■相關鏈接
杞國簡介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后裔。杞國建國始于夏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后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后又遷至昌樂、再至坊子一帶。
杞國故城六遺址
皇城頂遺址:在坊子區黃旗堡鎮杞城村西約200米處有一面積約300平方米的高臺地,當地相傳為王城所在地。臺地北側有斷崖,文化層厚達1.5-2.0米,漢代灰坑及春秋、戰國及漢代瓷磚陶器片皆有,出土的文物為戰國至漢代的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甕,鐵镢、銅劍、鐵范及硯石等。
故城城墻:至今留有西城墻南段,城內文化積淀比較豐富,保存也較完好。
周家莊子遺址:該遺址位于坊子區黃旗堡鎮周家莊子村西北,北距汶河僅約50米。平面形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該遺址地勢相對較高,比周圍農田高出約0.5米,遺址北部以明代的老官嶺為邊界,為整個遺址的最高處。遺址上陶片分布比較密集,采集到的標本多為泥質灰陶,帶有粗、細繩紋,可辨器行有鬲、罐、盆、瓦和磚等器物殘片。據此初步判斷該遺址的年代為周漢。
周家莊子墓地:位于坊子區黃旗堡周家莊子村西南,西距汶河約50米,處在高崗臺上,西北緊接抵擋汶水的官嶺,據當地村民所言,墓地所在高崗面積很大,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破壞了臺地的南部和東部,人工取土形成兩道斷崖,從剖面可見墓葬痕跡和一些散落的陶片,現存高崗臺地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6米,東西寬約10米,面積約為360平方米,上有2處盜洞,地表和剖面采集有繩紋筒瓦、灰陶盆口沿及瓦棱紋罐等,時代上應屬東周到漢代。
石佛寺遺址:該遺址位于坊子區黃旗堡鎮西門口村以西100米,是建于漢代的石佛寺遺址。
九女冢:主墓封土為圓墳類型,封土曾因村民取土范圍縮小,上有一處盜洞,通高約4米。(曾慶建 段婷婷 李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