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9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嫦娥奔月傳說
從藝年限:33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
所屬地區:寒亭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077
譚家正,男,1930年11月生,濰坊市寒亭區人。研究寒亭當地的嫦娥奔月傳說近三十年,是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
多年研究形成的觀點是:后羿、寒浞、嫦娥等人史書上雖確有記載,但由于歷史久遠且夾雜大量神話色彩,今人已經很難知道故事主人公的原型究竟如何。而山東寒亭一帶流傳的嫦娥傳說,與人們廣為熟知的版本大為不同,且有大量歷史遺跡留存,應該成為研究嫦娥奔月傳說的重要參考。
譚家正,濰坊市寒亭區檔案局離休干部。離休近30年來,不斷挖掘檔案,寫作達500余萬字。編纂《寒亭區志》獲全國史志系統優秀成果三等獎,主編《楊家埠村志》成為全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級志書。2009年被寒亭區委推薦為“全市100位功勛人物候選人”之一。
2009年被寒亭區委推薦為“全市100位功勛人物候選人”之一。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編纂《寒亭區志》獲全國史志系統優秀成果三等獎,主編《楊家埠村志》成為全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級志書。
畫鄉寒亭
千古神話丨嫦娥在寒亭奔月的美麗傳說
2015-10-04 12:53
清秋夤夜,舉首望月,令人每生幽情。古來詠月之詩,最能動人,而「嫦娥奔月」典故更是多見題詠,如李商隱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成為千古名句。
嫦娥這一月中仙子,成為古人對月亮最為浪漫的想像。然而世人所不知的是,民間版本的嫦娥,也曾改嫁生子,奔月、廣寒宮等意象背后的真實令人恍然如悟。但在科學家眼中,嫦娥奔月則又成為上古人們對日、月關系文藝范兒的詮釋。也許正因為這種種解讀,讓嫦娥千古以來仍然如迷如幻,惹人遐思。
山東濰坊寒亭區以風箏和木版年畫聞名,史書記載夏朝時寒浞在這里建立了「寒國」。當地流傳一個后羿死后,嫦娥改嫁寒浞生下兩個兒子,并在寒亭的云臺山奔月的傳說。今年八十多歲的譚家正研究寒亭當地的嫦娥奔月傳說數十年。
這一切都要回到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的第四代國君「帝相」繼位時年幼,難以服眾。此時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因射日有功,大權在握。他見帝相幼小,便在親信寒浞的協助下,逼得帝相出逃。后羿便成為夏朝的國君,這一事件被稱為「后羿代夏」。后羿當政以后,沉湎游獵,把國家政事都交給寒浞處理。而寒浞此時瞞后羿,收買人心。終于在后羿繼位八年后,寒浞指使后羿的徒弟逢蒙將其暗害,自己當上了夏朝的國君,并在寒亭一帶建立了寒國。
對于這一事件,《左傳》明確記載「浞因羿室,生澆及豷」。譚家正認為,這明確地說明寒浞取代后羿以后,娶了后羿的妻室,即傳說中的嫦娥,并生下了兩個兒子澆和豷。如今廣為人知的傳說中,嫦娥偷吃仙藥奔向月中,居住在廣寒宮。而寒亭一帶對這一說法的解釋則是,寒浞娶了嫦娥之后為她建了一座很大的宮殿,并以國名「寒」命名為廣寒宮,而月亮正是寒國的圖騰。所謂嫦娥奔月居于廣寒宮中,其實正是嫦娥離開后羿來到以月亮為圖騰的寒國、改嫁寒浞的神話隱喻。
「羿、浞代夏」羿、浞代夏」使得夏朝中斷七十多年,是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而寒亭當地至今還保存了多處與寒浞、嫦娥有關的遺跡、傳說。譚家正介紹,相傳寒浞做國君六十余年,后期他也漸漸沉湎于游獵之中。嫦娥擔心自己年老色衰后會被冷落,她想起當年后羿射日有功曾得到不死之藥,由她保存,便吃了下去,從都邑附近的云臺山上一口可以噴涌出云氣的古井飛天奔月。
這口「云井」以「古井發云」的奇觀,成為古寒亭八景之一,并一直保留到上世紀40年代。 寒亭區冢子后村南至今仍保留一座寒浞冢。當地村民對寒浞信奉有加,采訪中有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一批外地軍人來此尋找寒浞墓,并予祭拜。詢問之下,原來這些是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在當年的一次戰役中這些士兵因補給不及時斷糧數天,突然有一位老者提籃子給他們送來饅頭,士兵們問老人是誰,老人說我是寒浞,是山東濰縣(即濰坊)人。戰后,軍人們想要報恩前來尋找老人,才發現寒浞原來是一位古人。這件離奇的故事在寒亭當地曾廣為流傳。
譚家正認為,后羿、寒浞、嫦娥等人史書上雖確有記載,但由于歷史久遠且夾雜大量神話色彩,今人已經很難知道故事主人公的原型究竟如何。而山東寒亭一帶流傳的嫦娥傳說,與人們廣為熟知的版本大為不同,且有大量歷史遺跡留存,應該成為研究嫦娥奔月傳說的重要參考。
如今民間流傳最廣的嫦娥奔月傳說包含了幾個基本要素:后羿娶嫦娥,但嫦娥離開了后羿;嫦娥吃了不死仙藥。在山東大學民俗學專家劉宗迪教授看來,這個傳說其實是古人對于日月交替輪回、聚合分離現象的一種浪漫的闡釋。
據劉宗迪教授介紹,在古籍記載中,嫦娥的故事原型被認為是生下一年十二個月、并以月亮占卜的月神。而后羿射日的故事顯示他與太陽有密切的關系。古人通過觀察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律,發現月亮和太陽的結合是短暫的,月亮遲早都要離開太陽獨自西行,所以嫦娥最后必須撇下了后羿私奔;月亮盈虧往復的變化,被古人視為死而又育、生生不息,嫦娥偷服不死藥正是象征了月神的不死狀態。
而在東晉時期的小說集《拾遺記》中,還講述了一段嫦娥和太白金星之間的風流韻事:一天皇娥(即嫦娥的異名)丟下手頭的女紅,乘木筏游玩,在水際與一位英俊的男子邂逅相遇,這位帥哥兒乃是太白之精化身下凡。兩個人一夜風流,回來后不久,皇娥就生了少昊。劉宗迪這樣解釋這一故事:原來金星是夜空中除了月亮之外最亮的星星,而金星運行周期和月亮周期都很短,因此,月亮和金星這兩顆夜空中最明亮的發光體在運行軌道上常常會相逢,就像兩個經常在同一個夜會場所廝混的男女經常會邂逅相遇一樣,這就是天文學上所謂的「金星伴月」現象。在古人想像的星空中,金星和月亮的相遇相伴,就被文人演繹成了月亮仙子和白衣公子之間的邂逅相遇了。
劉宗迪認為,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在其奇幻表象背后,往往是一些對古人的民生日用不可或缺的知識或常識,比如日月輪回、季節流轉、候鳥來往的知識等等。在古老的史前時代,沒有文字,于是古人們就把這些知識編成故事,吟為歌謠,而流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