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
從藝年限:25年
單位及職務:昌樂國稅局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371
閻紅偉,男,1965年5月生“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傳承人,屬閻氏后代,現在昌樂開發區稅務局任局長。
由于他家族的特殊性,他邊工作邊研究收集和保存家譜,撰寫文章,使“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得以更好地挖掘和傳承。
家譜由祖上相傳,在他父親保存期間,由于出借等各種原因多本家譜散落在外,上世紀90年代初,他回家鄉工作后,就四處尋找缺失的部分,直到前幾年才總算找齊。
此間在工作之余,對家譜記載加以深入研究,撰寫了一批文史資料和文章,如《乾隆皇帝的昌樂親戚》、《閻循觀與麓臺書院》、《盧探花慧眼發現昌樂才子》、《年羹堯在昌樂的同榜進士》等,這些論文已在國內一些雜志報刊相繼發表。
他通過整理研究家譜,也從閻氏先祖身上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規范?,F在他與家族中其他人員準備重續家譜,并將家譜中的一些精彩部分重新編印進去,讓閻氏家訓影響更多的后人,讓閻氏家風流傳下去。
我是昌樂閻氏,明洪武年間從洪桐縣遷入昌樂。從九世祖閻世繩起連續5世直系血親考中進士。他們分別是康熙15年進士閻世繩(康熙皇帝欽點的5位皇太子講官之一)、其長子閻愉為康熙35年解元、康熙39年進士官至工部主事,著名教育家。閻愉之子閻廷佶雍正2年進士、會元,官至廣西賓州知州,廣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仰山書院即閻廷佶出資所建。閻廷佶之子閻循琦乾隆7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為乾隆重臣,去世后其碑文為乾隆皇帝撰寫。閻循琦的兩個兒子考中進士,其中閻學淳為中憲大夫、寧國府、太平府知府、孔府73代衍圣公孔憲培之妹夫(孔憲培之妻乃乾隆皇帝之女兒),閻學海乃戶部寶泉局監督。閻世繩另一曾孫閻循觀為乾隆31年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四庫全書》收錄其10卷著作。以上為科舉史上著名的“五世七進士”的昌樂閻氏。昌樂閻氏與巴縣劉氏、宜興吳氏、仁和江氏并稱“四大科舉之家”。(山東昌樂國稅局 閻紅偉供稿)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慶、同治、民國年間編寫的四部《昌樂閻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已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在2007年昌樂第六屆國際珠寶節鑒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入選昌樂“十大珍寶”;在2008中央電視臺“走進濰坊”大型尋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又入選濰坊“十大優秀民間寶物”。
劉福新的博客2011-12-21 00:19:12
(原創圖文)燕墨齋與周長城的書法
昌樂縣開發區稅務局局長閻紅偉來了。閻紅偉是一個有著文學和多種才藝的青年干部。
曉宇珠寶的女老板來了,但已中午時分,我的手機響起來,要乘車前往酒店赴宴了。
原文地址:閻紅偉:從家譜中尋找祖先的血脈作者:竹影搖風(2011-05-13 16:10:25)
從家譜中尋找祖先的血脈
閻紅偉
山東省昌樂縣城是一座古城,我的老家就在縣城西門里的一座老四合院內,這里現在已建起一片現代化樓房。我剛記事的時候,家里南屋的角落有個大木箱子,里面裝滿了古籍書。老人說這是我們閻家的家譜。沒想到就是這些家譜特殊的“書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生活。
閻氏家譜“通于《國史》焉”。
年少時,不知道家譜的價值,所以它們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后來上學,又在外地工作,一晃20多年過去了,等我再回到家鄉工作時,已是上世紀90年代末。這時家里的老宅子早已拆得無影無蹤,許多長輩也已辭世,父母也年近古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問起家譜的事,父親說,大部分還在他那里收藏著,還有一些被族人或文史愛好者借去了。說著,父親從一個木箱中找出了這套祖傳的家譜,說:“這套家譜不知傳了多少輩子了,我文化低,看不懂,你把它收藏起來,再把別人借去的想辦法收回來?!蔽夷眠^家譜一看,是一本本藍色布面的線裝書,右上角豎排幾個字《昌樂閻氏家乘》。翻閱這些書籍,立即被震驚了,這都是裝禎精美的雕版印刷書籍,版本有清朝康熙年間的,有嘉慶年間的,有同治年間的,最晚的也是民國初年的。書上記有當時圣旨的內容,還有很多名人的傳記,歷史文獻價值非常高。我當時就下決心一定要把散失的部分想辦法找回來,系統地進行研究。
此后,我工作之余就搜集整理閻氏家譜。幾年后,散失的家譜全部都被搜集回來。全套家譜包括康熙版5卷4冊、嘉慶版8卷8冊、同治版8卷8冊、民國版8卷8冊,共29卷28冊。主要內容包括誥敕(圣旨)、世系圖、世系紀、志傳、頌文、碑文、家訓等。有了這部家譜,昌樂閻氏從明代初期始定居昌樂開始,一直到民國初期500多年的繁衍和發展情況就有了詳細、準確的記載。譜中收錄了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對閻氏祖先發布的誥命、敕命近30套。還有清朝名臣年羹堯、禮部尚書韓菼等數十名高官學者或地方名流撰寫的頌文、傳記、碑文近百篇?!都矣枴肪戆籼糜浂Y、友恭會約、思成錄、訓言等,詳細教導后代如何孝敬長輩,如何處理兄弟、鄰里之間的關系,如何做一名忠君、愛民、勤政、廉政的官員,如何教育子孫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等等。
從家譜中可知,閻氏子孫從清朝初期開始,遵循禮法,努力學習,僅在清朝就考取秀才以上名分近200名,其中考入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貢生近50名,舉人20多名,進士7名,特別是連續5代直系血親代代有考中進士的,在科舉史上見于著錄的只有4家。清代進士周寅清把昌樂閻氏與巴縣劉氏、仁和江氏、宜興吳氏并稱科舉四大家,贊譽昌樂閻氏家譜“通于《國史》焉亦可”。
閻氏家族名人輩出,幾年來,我根據家譜的記載,整理了昌樂閻氏先祖閻世繩、閻循琦、閻循觀、閻國華等閻氏名人的歷史資料。
閻世繩,康熙年間東宮講官(皇太子講官),康熙十五年進士第二名,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春坊左諭德、翰林院修撰等職,曾奉旨編纂過《大清會典》、《鑒古輯覽》、《日講易經解義》等許多重要典籍,是被年羹堯譽為“聲馳右相之名”的著名學者。他4年的皇太子講官生涯,為培養大清國君王傾注了大量心血。
閻世繩晚年休致歸里,用自己的積蓄在家鄉建立了三座書院,結束了昌樂無書院的歷史。其中敬業堂書院主要用于教育自己的子孫,另外又建集義書院、由義書院,主要為貧困子弟就讀。
閻循琦,乾隆年間太子太保、工部尚書,是閻世繩的曾孫,他在督修故宮“三大殿”、治理洪澤湖水患、總理七省漕務、查辦官犯要案、劃分中俄邊界等事件中,作出過重要貢獻,被御賜“紫禁城騎馬”、“文華殿免行大禮”。閻循琦去世后,乾隆皇帝對其賜祭一壇,葬銀五百兩,恩謚“恭定”。乾隆皇帝還親自為其撰寫了碑文,此碑文也收集在家譜中。
閻循觀是閻世繩的另一曾孫,被譽為“山東二巨儒”之一。他在濰縣麓臺書院講學20多年,培養了大批賢仕名臣,如曾任咸豐皇帝老師的杜受田父子、宗人府府丞毛式郇等。他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其文章收入《四庫全書》的有10卷,包括《西澗草堂集》4卷,《春秋一得》1卷、《困勉齋私記》4卷、《尚書讀記》1卷。另有《毛詩讀記》、《名人小傳》、《見聞隨筆》等著作傳世。他是昌樂縣唯一有文章被《四庫全書》收錄的作家,其事跡在《清史稿·儒林傳》中有記載。
民國期間,昌樂閻氏也出了不少有作為的人物,閻國華就是其中的一位。閻國華,1905年考取保定講武堂第二炮科班。辛亥革命爆發后,加入國民革命軍。袁世凱復辟后,他向山東督辦請求討袁事宜,并率部舉行起義。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到處捕殺革命者,閻國華亦遭通緝,回到昌樂。在家鄉,他積極宣傳西方科學,舉辦了由40多處學校參加的首次學生運動會,使學習新文化的熱潮高漲起來。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閻國華被任命為接受大員,派往東北接收失地。
這些家譜從歷史的深處發出微光,照亮了家族的歷史,進而照亮國家、民族的一段歷史。收藏和研究家譜,讓我從閻氏碩儒名臣身上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規范。同時,參照家譜和有關史料,我還撰寫了數十篇文史資料和論文,發表在省、市報刊及有關網站上。最近,在昌樂第六屆國際珠寶節鑒寶活動中,我收藏的這套家譜入選昌樂“十大珍寶”。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
濰坊人文 · 2015-08-01 17:38
天上紙鳶飛物,人間璀璨滿堂——風箏之都的寶石城昌樂,古稱營陵,為姜太公初封齊國的都城所在,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h內已發現的大汶口、龍山、岳石、商周文化遺址150多處,傳說堯帝曾活動在這一地區,留下了可與蔬菜之鄉相媲美的堯溝的傳說。大禹的兒子丹朱曾在這一帶治理洪水,留下了大丹河、小丹河、丹朱冢等遺跡。西周時似神若仙的姜子牙,魏晉時驚雷救母的王裒(二十四孝子之一),南唐重臣隱士韓熙載,都曾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生活。直到現在,高大偉穆的王裒墓,名動四方的《韓熙載夜宴圖》依然散發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時代氣息,構成昌樂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一年一度的國際寶石節與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一顆光芒四射的東方之珠正熠熠放彩。
從明末到民國,這片神奇的土地又孕育出一個被稱為全國四大科舉世家(注:據同治年間昌樂知縣周寅清考證,連續五代直系血親代代考中進士的全國只有四家,分別是巴縣劉氏、仁和江氏、宜興關氏、昌樂閻氏)的昌樂閻氏。
據記載,昌樂閻氏自大明洪武元年遷居昌樂后,七代之內以農耕為主,未有顯聞。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土地是百姓和國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因而大部分科舉家族是“力田起家”的地主家族。閻氏祖先既肯忍重受苦,又善于謀生,憑借土地長期積累財富,使其后代免除田間勞作,得以專心致志于科舉。大明崇禎元年,閻氏第八代孫閻介石以詩禮崛起,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被中央貢院拔為貢生。從此,閻氏家族一發不可收拾,浩浩蕩蕩邁入袞袞諸流。在此后的三百年間,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遵循家訓,奮讀上進,人才輩出,群星薈萃。僅在清朝年間就相繼考中秀才二百多名,考中中央太學府的太學生和貢院的貢生四十多名,舉人二十三名,進士七名。閻氏的特殊之處在于連續五代直系血親代代考中進士,并有二十多人有著作傳世,實為海內外所罕見。閻氏家族中有四十多人被《昌樂縣志》、《青州府志》、《山東省通志》、《明清進士錄》、《國史》等收錄其傳記。這個家族被當地人譽為“一代尚書府,七世科第家”。
一、山左文壇領袖──閻介石
閻氏家族發家于閻介石,閻介石(1590-1635),名諫,字介石,青州府昌樂縣邑南關巷(今昌樂城里人),拔貢生,少貧有志,曾在縣城北門開館施教。凡入學者,“先規以德行,后課文藝,鼓舞開道,種種有法”,因此“學生屢試高等”,名聲大起。雖然英年早逝,但閻介石在山左文壇(注:山左指浮煙山東麓,現濰坊著名旅游風景區)卻長期處于領袖地位。有關資料記載,他“弱冠廩,領袖文壇三十年,聲明籍籍遐邇,推服德行文章,冠絕一時,學者奉為楷?!?。明進士、吏科給事中陳調元八十六歲時,專門為介石寫了一首長詩《營陵閻先生歌》。序中言:“前,丁卯戊辰(1627-1628)之際,山左文壇執牛耳而樹赤幟者,久推閻先生?!薄肚嘀莞尽ぷ啃袀鳌穼iT有閻介石的傳記,稱其“縱覽群書,專為傅雅,一時名流多北面之?!鼻逄防顫O村(澄中)也有《閻介石先生傳》。
閻介石的文化底蘊與德行對后世影響很大,歷史上罕見的“五世七進士”就是從他的兒子閻世繩開始的?!斑M而忠心事君,退而專心治學”成為閻氏家族世代身體力行的做事準則,這也是他們即使官卑階微依而青垂史冊、流芳百世的最重要原因。為此,康、雍、乾諸帝多次發布告、敕給予表彰追贈。其中康熙二十年敕命,以閻介石“善積于身,祥開厥后,教子著義方之訓,傳家裕堂構之遺,覃恩贈為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康熙二十八年又頒布誥命追贈介石為“奉直大夫”,此時距閻介石離世已五十有三年了。
二、帝師挑家宗——閻世繩
閻世繩(1633-1706),字寶貽,號樸齋又號丹崖,閻介石第三子。三歲喪父,靠母親田氏撫養。十七歲府考及入學均為第一名,十九歲娶青州狀元趙秉忠侄孫女為妻??滴跏迥暌缘钤嚨谌?注:進士前三名為一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三至十名為二甲,以后為三甲)第三名考取進士,御試《漢書》第二名,授翰林院檢討。二十四年,主編重要歷史文獻《大清會典》,越年欽點東宮講官文華殿侍講,曾為四皇子胤禎講學。二十七年,覃恩誥授奉直大夫,其父亦追贈此。第二年,五十七歲的閻世繩休致歸里。
正值仕途得意之際,閻世繩決然告老,說“十余年寄食長安依然故我,未嘗知為官之樂,亦不知罷官之苦,安分知止,寒士風味也”。文人入仕,太過理想或浪漫,一旦泛著美麗泡沫的理想被無可奈何的現實擊碎,往往采菊南山,與世俗官場格格不入。閻世繩如是,其曾孫循觀亦如此。但告歸后,閻世繩并沒有悠然享受世外桃源,而是致力于振興家鄉教育事業。重視教育和發展教育一直是閻氏的家學淵源和一貫傳統。閻世繩在城東建造文昌閣魁星樓,閣下設“敬業堂”從課子孫。據《昌樂縣志》記載,其所建“義學二區”為昌樂的最早書院,他對振興昌樂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對后代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與子孫們一道,以博大精深的學問和嚴肅認真的態度,花費40多年的時間編寫第一部閻氏族譜──《閻氏家乘》,書中以滿、漢兩種文字全文收錄了康熙皇帝對閻介石、閻世繩、閻愉祖孫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獎的誥敕6篇以及大量的歷史資料。他所著的《樸齋閑筆》,以筆記的形式詳細記錄了自己一生的經歷,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民俗及自然現象等多方面內容,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另著《家訓》,包含的《祠堂記札》、《喪禮校偽》、《友恭會約》、《訓言》等文章極富哲理,對后世影響很大。該家乘經嘉慶五年、同治元年和民國四年三次續修重刊而成為一部卷帙浩繁、史料眾多的歷史巨著。一部《閻氏家乘》,仿佛是清代社會的縮影,清進士、昌樂知縣周寅清稱此家乘“通于國史焉亦可”。
得益于閻介石父子,閻氏大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子孫開枝散葉,威威生風。世繩長子閻愉(1654-1725,字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山東鄉試考取第一名舉人,三十九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注:在翰林院中學習但不擔任職務,食七品俸),后散官(委派到地方做官)湖州府長興縣知縣。任上,閻愉救災減負,革除夙弊,還親自為童生授課,由是“四方百姓安居樂業”。1714年被敕授文林郎,第二年以疾歸。告歸后,他將父親建造的敬業堂修葺一新,開堂納員,以成先志。于是,閉門謝客,潛心研究學問十余年。他的兒子廷佶(1675-1748,字汝貞),科舉一帆風順,先中舉人后中進士,漸次選授瀘溪縣令、金谷縣令。1746年,66歲的廷佶升遷為廣西省賓州府知府,兩年后積勞成疾,卒于官任。乾隆三十六年追贈為資政大夫。閻廷佶一生仕途平平,輾轉流遷,最終客死他鄉,但他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他的四個兒子均登科第,其中閻循琦成就最大。
昌樂傳媒集團-城關頻道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
2012-06-27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 (城關街道)
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是指山東省昌樂縣從清朝康熙到嘉慶年間,連續五代直系血親考中的七名進士。他們分別是閻世繩、閻愉、閻廷佶、閻循琦、閻循觀、閻學淳、閻學海。閻世繩一家,除考取七名進士外,還考取舉人22名,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貢生51名,以及秀才以上學子近200名。
創造了連續直系血親七代考取功名,六代考中舉人,五代考中進士的科舉奇跡。其中連續五代蟬聯進士,在清朝同時期全國僅此一家,在山東1300多年科舉史上也絕無僅有。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是指上述七位進士以及與這七位進士相關聯的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主要包括閻氏家族與清朝歷史名人,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紀曉嵐、劉墉、陳官俊、陳介祺、鄭板橋、韓夢周等人物或家族的故事,以及閻氏家族本身在重視家族文化教育、為官勤政、廉政、愛民和在著書立說等方面的一系列故事。這些故事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流行于全國?,F在主要流傳于山東省境內,尤以濰坊市流傳最廣。
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從明朝末期即開始產生并流傳。到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在有關書籍文獻中著錄??滴?、嘉慶、同治、民國年間編寫的四部家族史書---《昌樂閻氏家乘》是這些故事的主要淵源。
由于閻氏五世七進士及其相關人員都是清朝的高官或者學者,他們的歷史,也是清代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閻氏家族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宣傳的是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包括忠君思想、為政清廉、孝文化、讀書上進等等。因此,這些故事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閻氏五世七進士有關的一些重要的遺跡、文物,仍然有一定存量。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慶、同治、民國年間編寫的四部《昌樂閻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已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在2007年昌樂第六屆國際珠寶節鑒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入選昌樂“十大珍寶”;在2008中央電視臺“走進濰坊”大型尋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又入選濰坊“十大優秀民間寶物”。
“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主要特征:
1、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與傳說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體系,故事內涵豐富,主要思想內容都是弘揚愛國主義、親民愛民、廉潔勤政、奮發進取、尊老愛幼、家庭和諧等,因此,社會意義很大。
2、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與傳說很多都來源于真實的歷史故事。很多故事不但有很強的可讀性,同時也為有清一代的正史提供彌足珍貴的資料,對于研究清代歷史很有幫助。
3、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與傳說是閻氏家族中的儒學大家(魯文化的學者)對姜太公在營邱的齊文化的考察論證,是真正齊、魯文化的合一。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齊魯文化的瑰寶。
4、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大多人物形象生動,情節曲折,適合于文學的深層次挖掘和影視劇的制作,開發前景廣泛。
5、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是海峽兩岸共同認知的歷史文化品牌,保護和挖掘這一歷史文化品牌,對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作用。
(2009-05-17 20:04:27)
昌樂閻氏五世七進士,是指山東省昌樂縣從清朝康熙到嘉慶年間,連續五代直系血親考中的七名進士。他們分別是閻世繩、閻愉、閻廷佶、閻循琦、閻循觀、閻學淳、閻學海。閻世繩一家,除考取七名進士外,還考取舉人22名,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貢生51名,以及秀才以上學子近200名。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是指上述七位進士以及與這七位進士相關聯的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主要包括閻氏家族與清朝歷史名人,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紀曉嵐、劉墉、陳官俊、陳介祺、鄭板橋、韓夢周等人物或家族的故事,以及閻氏家族本身在重視家族文化教育、為官勤政、廉政、愛民和在著書立說等方面的一系列故事。這些故事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流行于全國?,F在主要流傳于山東省境內,尤以濰坊市流傳最廣。
由于閻氏五世七進士及其相關人員都是清朝的高官或者學者,他們的歷史,也是清代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閻氏家族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慶、同治、民國年間編寫的四部《昌樂閻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已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在2007年昌樂第六屆國際珠寶節鑒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入選昌樂“十大珍寶”;在2008中央電視臺“走進濰坊”大型尋寶活動中,《昌樂閻氏家乘》又入選濰坊“十大優秀民間寶物”。
閻氏五世七進士的故事宣傳的是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包括忠君思想、為政清廉、孝文化、讀書上進等等。因此,這些故事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安龢烽愂衔迨榔哌M士的故事”經過進一步挖掘整理,已列入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09-04-27 14:36:03
前不久,央視《尋寶》欄目來濰坊拍攝時,一套名為《閻氏家乘》的家譜引起了眾多專家的注意,當雜項鑒定專家蔡國聲翻開其中一本,看到其中記有清朝康煕皇帝頒給這個家族的《圣旨》時,當即決定選其入圍。最終,這套家譜被專家評為“濰坊市民間十大優秀寶物”。
康煕皇帝為何要給這個家族頒發《圣旨》?這是一套怎樣的家譜呢?
祖上曾給皇太子做過老師
打開木箱,露出了有些破損的深藍色書套,家譜保管人——昌樂縣國稅局干部、閻家后人閻紅偉小心翼翼地將這套不同時期的家譜拿了出來。該家譜包括康熙版5卷、嘉慶版4卷、同治版8卷、民國版8卷,共25卷24冊。主要內容包括誥敕(圣旨)、世系圖、世系紀、志傳、頌文、碑文、家訓等。
翻開一本康熙年間的家譜,幾道編印其中的《圣旨》赫然入目,其中一道康熙二十年的記有這樣的文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爾翰林院檢討閻世繩品行端凝,文思淵博,簡居詞苑,奉職無衍……”閻紅偉說,這是皇帝封閻世繩為“征仕郎”時頒發的《圣旨》,從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當時康熙皇帝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
“閻世繩曾給大清的皇太子當過老師?!?/span>閻紅偉介紹說,閻世繩是康熙十五年第二名進士,歷任翰林院修撰等職,曾奉旨編纂過《大清會典》等許多重要典籍。他邊說邊翻開了《閻氏家乘》中祭文部分,其中清代四大名臣之一年羹堯為閻世繩所寫的祭文中,注明了閻世繩給皇太子做老師的官名:“致祭于皇清誥授奉直大夫、皇太子講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
另外,從家譜的記載中可以查找到閻世繩在宮中做過皇太子講官的記錄:丙寅(公元1686年)閏四月,欽點東宮講官(皇太子講官)文華殿侍講。
閻家五代考出7位進士
閻紅偉介紹,僅在清朝的276年中,昌樂閻氏家族就考取進士7人、舉人19人、貢生40多人,庠生、廩生則數不勝數,特別是一連五世出了7位進士,被稱為“一門五世七進士”。
清代同治年間昌樂知縣周寅清為《閻氏家乘》寫過一篇序言,文中大意是經他考證,連續5代直系血親代代考中進士的當時全國只有4家,其他3家為巴縣劉氏、仁和江氏、宜興吳氏。因此,當時昌樂閻家被稱為“四大科舉之家”。
一個家族為何能連續五世考出7位進士?閻紅偉認為,這與其家族崇尚刻苦攻讀、靠自己努力考取功名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明朝洪武元年,我們閻家遷居昌樂后,七世之內以農耕為主,直到第八世時,閻介石被中央貢院選拔為貢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遍惤槭娱愂览K在康熙十五年考中進士,之后,閻世繩的長子閻愉、孫子閻廷佶、重孫閻循觀、閻循琦等接連考中進士。
閻紅偉特別提到了閻循觀:他6歲喪父,不久喪母,跟隨伯父閻廷佶讀書,由于天資聰穎,勵志刻苦,少年時便在京師負有盛名,但在33歲那年,因主考官評判不公而落第。時隔9年,當42歲的閻循觀考中進士,乾隆皇帝得知其祖父是工部前主事閻愉,其堂兄是當朝的工部左侍郎、二品高官閻循琦時,不禁為這位出身名門、操守不凡的新科進士所感動,破格授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除了提倡刻苦攻讀外,《閻氏家乘》中還有一些介紹讀書“竅門”的文章,在其中的《思成錄》中,有一句話點明了讀書的要害:“讀書最不可謀利,利心動則讀書不專?!睘槊銊钭訉O讀書,閻世繩在該文中這樣寫道:“爾等果能讀書作文就是能體貼我,就是能孝順我?!?/span>
閻氏家訓:讓家族興盛400年
清代以后,自民國到現在,昌樂閻氏世家依然人才濟濟,從教授、博士到儒將勞模,從工程師到院士,數不勝數。
談起閻家自清初至今興盛幾百年不衰的原因,閻紅偉說:“除了在科舉考試中人才輩出外,我們閻家做官的清廉、愛民,務農的安分守己,這與閻氏家訓是分不開的?!?/span>
閻紅偉翻開康熙版家譜,其中一卷是《家訓》?!都矣枴肪碇杏址譃殪籼糜浂Y、友恭會、思成錄、訓言等多個部分。這些文章詳細教導后代如何孝敬長輩,如何處理兄弟、鄰里之間的關系,如何做一名忠君、愛民、勤政、廉政的官員,如何教育子孫努力讀書等。其中的《友恭會》主要記述同族兄弟如何相處。記者看到其中有這樣的記述:“今欲爾等同識一本之意,每月一次杯酒談心,有善相勸,有過相規,安分守己,自期成立?;驑I儒上進,或務農為本,或貿易營生,各占一藝。勿賭博、酗酒,頹廢自甘不能振立,墮其家聲……”
在為人處世方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寬忍存心,持身處世,不可出一傲語,不可萌一刻心……各人行事,及各家家人,或有得罪外人,致人怨詈,聞者必須相告相勸,務彌縫其闕而匡救其失,不許緘嘿不言,或言之不聽也?!?/span>
“自從祖宗定下這樣的家訓后,閻家后人的確是按照家訓來做的?!?閻紅偉舉了一個例子:閻世繩的孫子閻廷佶嚴格遵循家訓,勤政廉潔、忠于職守。他任廣西金谷縣知縣時,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胥吏、鄉保、紳士們向新官送禮的積弊。一方面拒絕接納,一方面命人刻石立碑,置于堂前,永志禁絕。在賓州府任職時,正值瘧疾、霍亂流行,他與兒子閻循厚一起探訪病者,并親自為其配藥診治,后來父子二人不幸被傳染,相繼死在任上。
研究家譜,讓家風流傳下去
談起這幾部家譜的收藏,閻紅偉謂之不易:“這套家譜是從祖上傳下來的,一直存在父親那里,由于各種原因里面的資料不少散落于民間?!鄙鲜兰o90年代初,他回家鄉工作后,就四處尋找丟失的部分,直到前幾年才全部湊齊。
家譜找齊后,閻紅偉便在工作之余整理它們。根據家譜的記載,他先后寫出了一批文史資料和論文,如《乾隆皇帝的昌樂親戚》、《閻循觀與麓臺書院》、《盧探花慧眼發現昌樂才子》、《年羹堯在昌樂的同榜進士》等文章,這些文章已在國內一些雜志報刊相繼發表。
“通過整理家譜,我從閻氏先祖身上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規范?!遍惣t偉說,現在他與家族中其他人員準備重續家譜,并將家譜中的一些精彩部分重新編印進去,讓閻氏家訓影響更多的后人,讓閻氏家風流傳下去。
收藏家譜受益多多
2008年1月12日
我們昌樂閻家在清朝是全國有名的書香門第,家族中有很多讀書人,也出了很多高官。據老人講,這些事情都在家譜上記著。由于當時我年齡還小,老人的話,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
一晃20多年過去,我又回到家鄉工作時,已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向父親詢問起家譜的情況。
父親說,書還在他這里收藏,但不很齊全,有些已被族人或文史愛好者借去多年,至今也沒有送回。說著,父親從一個木箱中找出了這套祖傳的家譜,說讓我把它收藏起來,并要求我再把別人借去的想辦法收集起來.我翻閱了一下這些書籍,當時就感覺非常震驚,因為這都是些裝禎精美的木版印刷書籍,版本有康熙年間的,有嘉慶年間的,有同治年間的,最晚的也是民國初年的。書上有圣旨,有很多名人的傳記,因此,其歷史文獻價值一定非常高。我當時就下決心一定要把散失的部分想盡辦法找回來,并系統的加以研究,努力保護和挖掘好這部古代優秀文化遺產。
從那時起,我徹底改變了以往撲克、麻將類的業余生活,工作之余搜集整理閻氏家譜,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把散失的十幾本家譜全部搜集回來。全套家譜包括康熙版5卷4冊、嘉慶版8卷8冊、同治版8卷8冊、民國四年版8卷8冊,共25卷24冊。這是我們閻氏唯一一套完整的家譜。閻氏家譜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宗旨,以培養子孫“元氣”為己任,大篇幅收錄高官、學者乃至歷朝皇帝對先世的誥命、敕命,更有語重心長的《家訓》、族規以激勵后世,使閻氏子孫在數百年間,考取秀才以上學子近200名,其中太學生、貢生近50名,舉人20多名,進士7名,特別是連續五代直系血親代代有考中進士的,實為全國所罕見。
閻氏名人有康熙年間東宮講官(皇太子講官)閻世繩,乾隆年間太子太保、工部尚書閻循琦,“山東二巨儒”之一的著名理學家閻循觀以及國民政府高級將領閻國華等,他們集中體現了昌樂閻氏高尚的思想品德、淵博的知識和對社會對人民所作的巨大貢獻。清代進士周寅清,把昌樂閻氏與巴縣劉氏、仁和江氏、宜興吳氏并稱科舉四大家,贊譽昌樂閻氏家譜“通于《國史》焉亦可”。我把這套家譜收集齊全后,請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了鑒定,專家們充分肯定了它的歷史文獻價值。
收藏的目的在于研究。幾年來我根據家譜的記載,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大量有關閻氏家族的論文和文史資料。如《五世七進士的昌樂閻氏》、《乾隆皇帝的昌樂親戚》、《閻循觀與麓臺書院》、《中國四大科舉之家的昌樂閻氏》、《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光輝典范》、《閻廷佶與仰山書院》、《盧探花慧眼發現昌樂大才子》、《年羹堯的昌樂同榜進士》、《談談閻氏家族文化的挖掘開發問題》等。這些文章相繼發表在省、市、報刊雜志及有關網站上,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推進地方旅游業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這些文章發表后,還使我又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使我增添了生活的樂趣。
我收藏和研究家譜的另一大受益,是從家訓中、從閻氏碩儒名臣身上,真正學到了做人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我不斷地告訴自己,要以自己的祖先為榜樣,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閻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