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馮惟敏的傳說
從藝年限:65年
單位及職務:臨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退休)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990
馮恩昌,男,1937年生,明代散曲名家馮惟敏的十七代孫,1937年生,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堯洼村人,曾擔任臨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F為濰坊市級非遺“馮惟敏傳說”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受祖輩遺傳和影響,20歲開始創作,堅持寫農村題材的詩歌、散文?,F已寫農家詩萬首以上,散文6000余篇,出版過15部詩文集。由于他一直寫農村題材的作品,鄉土氣息濃郁,被譽為“農家小院派”的代表。其組詩《醒了的山村》曾獲1981年山東省文學創作獎,《春天的花轎》一詩獲全國新田園詩大賽三等獎。
2015年被定為“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后,進一步煥發了他寫農村詩的熱情,八十高齡筆耕不斷,只有一年多時間就寫出反映小院風采、田園風光、山野風貌,以及山水、旅游、景觀、古村變化等400余首,不少已在報刊發表。他準備再出版一本馮惟敏傳承詩選,作為傳承的具體行動。寫田園詩有著廣闊的天地,是新時代的需要,大有希望和前途。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81年組詩《醒了的山村》獲山東省文學創作獎,《春天的花轎》一詩獲全國新田園詩大賽三等獎。
出版散文、詩集十五本。
馮惟敏全集(精裝)
2016年07月22日
詩人的山水臨朐情結
——讀馮恩昌先生《山水臨朐游記》有感
◎高立基
近日,八旬老翁馮恩昌先生托人給我捎來他的第15部著作——新出版的散文集《山水臨朐游記》。扉頁后夾一稿紙附言,“能給寫篇評論嗎?高興就寫一下?!蔽遗蹙戆葑x,掩卷而思,何處下筆?
馮恩昌先生是我的恩師,我對他敬重有加。耄耋之年尚筆耕不輟,著實令人欽佩。有人說,此年齡段精神矍鑠、寫作不止且不斷推出新作者,唯他與王蒙二人,我無從考證,但深知不會有很多人。他讓我給他寫書評,是瞧得起我,焉有高興與否,不寫之理?然擬題若干,難以定奪,煞費心思?!疤て畦F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币雇硇褋?頭腦異常清醒。為何放著近路不走,偏去抄遠道?
先生是著名詩人,文壇上的“農家小院派”代表。他在用詩人的目光觀察山水臨朐呢,整本書分明就是一部長篇散文詩嘛。想到此,標題油然而生,就叫《詩人的山水臨朐情結》。
詩人是宏觀的。李白蘇軾寫人生,賅及天人之際;佛教偈子寫諸行無常、轉世輪回,上升到宇宙視野。毛澤東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詩句足夠氣勢。那時間、空間一語概括之。
馮恩昌以詩人的宏觀視野看山水臨朐,搭建起散文集《山水臨朐游記》一書的框架。臨朐大地1835平方公里,山頭林立,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84座;水網密集,彌河、汶河兩大水系共有河流67條。景觀更是比比皆是,一本冊子如何容納?在設計上只能把握要點,突出重點,用一根紅線連接聞名風景點。馮恩昌不動聲色地做到了。我基本讀懂了他的布局圖:
一條銀帶連三山,萬般美景現筆端。
明湖明珠伴明月,人居朐城勝仙苑。
您打開該書看目錄,說明我的理解基本正確。全書分“沂山攬勝”“嵩山走筆”“石門坊漫游”“老龍灣抒情”“彌河行吟”“朐城放歌”六部分。那條銀帶是彌河,彌河是該書的總承。它連接沂山、嵩山、石門坊山。三山之水流向彌河,為文也自然銜接,非人為雕琢。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乃彌河的支流水源;它和攔截彌河的巨洋湖、句月湖統稱明湖。朐城乃彌河明珠。作者家居朐城彌水南岸風景旖旎處,身臨其境,感慨良多,將朐城作為壓軸放歌完全在情理之中。
用同樣宏觀視野、縝密思路,馮恩昌排列梳理出需要撰寫的六大部分各大景點的具體篇目,匯成了這本洋洋近百篇文章的瑰麗游記。
詩人是審美的。初唐王勃精于此道,他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所附的《滕王閣詩》,成唐詩中的精品。詩中以情動人的手法對后代詩人頗有影響。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為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情深至極,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成千古名句。
馮恩昌像王勃一樣,將其豐富濃烈的情感注入山水臨朐的篇篇散文中,以詩人的博大情懷寫山水臨朐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使得這部著作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和靈氣。既清新雋永、又質樸無華;既真實可信,又親切感人。
作為詩人的馮恩昌,面對審美對象,內心的情感就會燃燒起來,八十老翁猶如年輕人的心態。他看到被人糟蹋的落花會流淚,看到叮咚流淌的山泉會歡呼。他為文既縝密、又細膩。一片樹葉,一滴露珠,一絲微笑,一個動作皆可大作文章。在嵩山,一個司空見慣的喜鵲窩、一座歷經滄桑的古村落、一個剛剛開業的農家樂,都被他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石門坊,他記錄了城里來的少女游客玲玲摘下一片紅葉,小心翼翼地夾在《唐詩三百首》書中作詩箋,請他題詩紀念的情節;他寫下了周邊村莊的大嫂抒發激情,在石門坊廣場載歌載舞迎接游客的鏡頭;他覓得了石門坊的新景點寨子崮,并三次前往,著文推廣。游彌河,他徒步體驗“臨朐到九山,彌河蹚九遍”的樂趣;他頌揚山區人民在萬畝黑松林峽谷壘石砌壩建成容水600萬方的高峽平湖淌水崖水庫的事跡,并將其水庫戲稱為黑松林中的“藍月亮”。他把筆觸延伸到臨朐最南端一個高山村莊——沂河源頭牛寨村的神牛谷景區……
他早年曾供職于沂山腳下某單位,并長期關注沂山的旅游和發展,今次“沂山攬勝”部分,他列題34篇,且篇篇有特色,篇篇有新意,從人文到自然,從云海到山泉,從古樹到山花,從寺廟到酒店,包羅萬象,不一而足。他的這組散文給游人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活靈活現的歷史名山之現狀。倘若一書在手,邊看邊覽,可平添許多雅趣。
老龍灣是最難寫的,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游者眾多,詩賦文章不計其數。要不落窠臼,勝出一籌,實屬不易。然馮恩昌獨具優勢。他生長在老龍灣畔的海浮山前懷,自小熟悉這里的一切,這是其一。在老龍灣江南亭創作散曲的大學問家馮惟敏是他的先祖,他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馮惟敏傳說傳承人,這是其二。憑這兩條,他寫出了獨樹一幟的《馮惟敏的故鄉行》《老龍灣與馮惟敏》等八篇美文。他在縣城居住幾十年,耳濡目染,長期積累,現又朝夕與朐山彌水相伴,站在寓所高層,推窗眺望“彌水澄清通海底”,低頭覽閱“朐山倒影美景添”,別說寫縣城那12篇文章,就是再多也不在話下。
就這樣,他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把臨朐的山水之韻和城市之美呈獻給讀者,每一篇文章都如一幅清新優雅的畫卷在人們面前徐徐展開,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家鄉的鐘情和熱愛,讀來讓人感覺酣暢淋漓、心旌搖蕩。不少外地人看到他在報刊上發表的這些文章后,都對臨朐心神向往。
詩人的情操是高尚的。作為詩人的馮恩昌和許多文壇大家一樣,以高尚的情操對待他從事了一輩子的事業,不斷登攀,永不言倦。他踏入文壇以來,以臨朐山水人文為題材已發表詩歌萬首,散文五千篇,早已功成名就。而今他雖八十高齡,仍忙于著書寫文。外出采訪,身體力行,近的地方騎自行車,遠的地方借就子女節假日的時間驅車前往,從不給外人添麻煩、增負擔。
為將散文寫得生動形象逼真,他甘愿受苦,放大微觀,親歷而為,像畫家寫生一樣,不辭勞苦,深入景點采訪觀察。他夜宿沂山之巔,清晨,站立玉皇頂,目視東海噴薄而出的朝陽;傍晚,攀登歪頭崮,觀賞如詩似畫的“沂山晚翠接云端”的勝景;冬天,他在這里賞霧凇、看飄雪;夏日,他在這里觀云,察霧;他抑或蹲坐百丈崖畔被洪水沖得光溜溜的大石板上,聞泉、思水,享受“百丈瀑布六月寒”的清爽和愜意;或行走于茫茫林海,聽濤、看槐,思忖大自然對人類的恩惠?;氐郊覉@書齋,他就靜下心來寫作,寫完了就發給報紙刊物。這幾年他與時俱進,還學會了用電腦敲字,用電子郵箱發稿。稿子多了就出集子,前年一本,去年一本,今年又是一本!
問馮老先生苦不苦?累不累?圖什么?
“就圖個樂呵,就圖個身體健康?!彼f:“身體是自己的,但只要活著就要為社會,為別人干點事?!?/span>
文章合為時而著??h委、縣政府著力打造“生態臨朐”,大力實施“旅游強縣”,這正合他意。他說,我一介文人,能幫什么忙?不就是寫幾篇文章嗎?其實也沒有什么苦累所言。人家進健身房鍛煉身體,我在野外跑達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呼吸了新鮮空氣,豈不一舉兩得;有人在家待著玩,待成了老年癡呆;我天天動腿動腦反倒身板壯實,耳聰目明。人身體的器官天生就是用的,你不用還不出毛病?
又有人問:“你這本《山水臨朐游記》,把臨朐的景點都寫完了,這回該歇著了吧?”
“一個農家小院我用二三十年功夫寫了上千篇詩歌散文,這全縣的范圍可大著哩!沒有寫完的時候。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寫下去,不會歇著的?!彼卮?。
馮恩昌老先生那沒有豪言壯語的樸實的答話,讓我讀懂了他的高風亮節和若谷虛懷。
玩轉臨朐(馮恩昌) · 2016-11-03 13:45
我是明代散曲名家馮惟敏的十七代孫,它的《海浮山堂詞稿》一書,載的170首散曲小令,主要寫的是農家鄉情生活、田園清韻,首首含意深刻,通俗易懂,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農家的心聲。我作為濰坊市非物質遺產“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從20歲開始創作,受他的影響,堅持寫農村題材的詩歌、散文,現在80歲了,一直還在寫著。從詩的主題、意境、方式,都在學習傳承著他。已經寫農家詩萬首以上,散文6000余篇,出版過15部詩文集。從新詩興盛到朦朧詩的出現,直至今天的現代詩我一直在探索、追求、研究農家詩寫作,特別是對農家小院,曾寫過大量詩歌、散文,曾被稱為“農家小院派”的代表?,F在來看,寫田園詩的詩人、作者越來越少,原來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因年齡大了而停筆,新一代詩人,多數寫城市生活了,而不去深入農村了解農民,也就寫田園詩更少了。但,我寫了一輩子田園詩,也算進入小型城市幾十年,確未誕生過放棄過寫田園詩的念頭,反而千方百計地深入當代農村,體驗農家生活,寫田園詩更加癡迷。被定為“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后,進一步煥發了我寫農村詩的熱情,只有一年多時間就寫出反映小院風采、田園風光、山野風貌,以及山水、旅游、景觀、古村變化等400余首,不少已在報刊發表。決心出版一本馮惟敏傳承詩選,作為傳承的具體行動。寫田園詩有著廣闊的天地,是新時代的需要,大有希望和前途。
一生寫農家寫田園,總是產生過靈感,寫出一些質量好的詩作,有一些個人感受和體會,總起來有以下幾點:
(1)要努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的心聲。農民的心聲是時代的脈搏,黨的方針政策的真實反映,是詩歌創作的主流和主題。農村的改革開放,可說是農村二次土地改革,農民重新獲得自己的土地,黨的這項政策一經實現,全國九億農民揚眉吐氣,那歡樂幸福的氣氛到處可見。我作為一個寫農家、田園的作者,心情和農家人是一樣的,遏制不住奔放的激情,于是在故家小院葫蘆棚底下,接連不斷地寫起詩來,一氣就寫出了《醒了的山村》組詩,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詩。如在《雞啼》一首中寫道:“等不得星星收斂笑容,等不得月亮銀裝卸盡/一只蘆花大公雞跳上農家屋脊,勾勾嘍,一聲長啼——勾出了東海紅日一輪/醒了的山村,炊煙伸出熱情的手臂,擁抱金色的早晨”。此詩的《春天的花轎》《院花》等,在星星詩刊發表后,在全國引起反響,1982年獲山東省文學獎,《春天的花轎》被評為全國田園詩大賽三等獎。這組詩為什么有強烈影響,是因為及時反映了農村實行承包制農民的歡樂和心聲,合了時代的節拍。這是我寫田園詩以來,寫得比較好的幾首,可以說是精品。根據這樣的重大題材,寫出來的詩才有永久的戰斗力;
(2)要觀察和了解農民的性格、勤勞的品格,在坡野勞動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改造山河的決心和行為,甚至大自然給他們的情感、歡樂和生命的青春活力。很多作者對農家生活體驗最深的是,居住的小院和親人。馮惟敏在他《海浮山堂詞稿》中,寫得一首《午憩》曰:“庭樹影交加,掃蒼臺設小榻,頹然一枕消長夏,待觀書眼花,要題詩手麻,老妻閑說家常話,問莊稼,麥收幾許?快沽酒賞葵花?!边@首詩,寫的是他在故家小院同妻子的生活,詩的每一意境,每一鄉情,都是親自體驗出來的。如果不是在自己家,又是老妻,就很難抒發出這樣的感情來。這就證明,寫好農家詩、田園詩必須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寫過一首《水龍吟》,其中有幾句寫道:“不見溪流進村來,喜聞小院水龍吟/墻里流水唱歡歌,灶臺飛濺浪花影?!痹妼懙氖寝r家用上了自來水,在小院里不見了水甕,也不見了水井,卻聽見了水聲在墻里響,一開水龍頭就嘩嘩流進鍋里。這是真實生動的一幕,是在故家小院里體驗出來的??吹降穆牭降募酉胂蟮?,寫出的詩生活氣息就濃了。深入農家,體驗生活,是寫好田園詩的基礎;
(3)采用提煉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田園詩的語言,不能洋氣,要有鄉情味道,要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土言土語,要經過詩人的消化加工,成為一種精煉的耐讀的語言。馮惟敏的一首《喜雨》寫道:“都開吧,喬花豆花,眼見的葫蘆棚結了個赤金瓜?!痹娋鋵懙蒙鷦屿`氣,確實是令人吃驚之句,但誰也能讀懂聽懂,并給人以很深的感覺。我寫過一首《吊瓜》:“一只黃狗,被綠繩兒牽著/橫臥屋面,睡得十分香甜?!边@首詩通俗到極點了,但不少讀者認為,是一首好詩,《綠風》詩刊登載了,也稱是好詩。詩的語言,是表現詩的意境的,通俗照樣能表達深刻的意境。田園詩的語言,要形象、生動、深刻、鄉情、趣味,不能朦朧,不能霉澀,寫好田園詩,必須首先學會運用農家語言。
田園詩,實際上就是鄉土詩,在中國文壇占有重要位置。廣大農村有著詩的土壤,養育著詩的根芽。歷史上的大躍進民歌,就是那個時代的田園詩,影響之大,震蕩全國,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古老的民歌,少數民族的信天游,也是勞動人民創作的,也數田園詩之列。田園詩蘊藏著豐富的巨大的生活活力,有著旭日東升般的希望和前途,是詩壇旺盛繁茂的大樹,我們應看到它的巨大潛力,大力弘揚它、發展它,讓它陣地更廣闊,扎根更粗壯,綻開更加輝煌的藝術之花。
(2009-02-01 17:05:47)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一)
活躍于明清時期的臨朐馮氏文學世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獨具風采的文學現象。馮家自馮裕起,祖孫綿延,家學相承,前后七代,歷二百余年,共考中進士十二人,有一定文學成就的不下十余人,其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的五人,是一個名播海內的文學世家。
馮裕(1479—1545),字伯順,明成化十五年(1479) 七月十五日生于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祖籍山東青州府臨朐縣盤陽村。據《馮氏族譜?賜姓說》載:“明洪武初,詔簡山東民三戶遷一人戌遼。朐南盤羊有諱思忠者以義勇行,遂家于廣寧左衛十三站五家屯。歷數傳,至憲副閭山祖?!瘪T氏自裕之高祖馮思忠應募遷至遼東,定居廣寧,傳到馮裕已歷五世,馮裕成名后為官南北,遂有遷歸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回臨朐省墓,并命長子惟健、五子惟訥與其母定居郡城青州,仍攜次子惟重、四子惟敏赴甘肅平涼任職。嘉靖十三年(1534)從貴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歸鄉,寓居青州,至此,馮氏家族復歸故籍。
馮裕一生大體可分為讀書仕進、為官南北、閑居故里三個階段。馮裕30歲以前的主要活動是讀書與求仕。其父馮振官至奉直大夫與南京戶部郎中。此時,廣寧馮家已為官宦之家,但馮裕父母早亡,由叔祖母池氏養育成人。其青少年時代生活艱辛,卻刻苦學習,博通經史。后拜義州賀軟為師,專攻程朱理學。弘治十七年(1504)中舉,正德三年(1508)進士及第,開始實現其施展抱負的宏圖大志。
馮裕30歲至57歲,南北為官,七易其職。馮裕中進士后,先任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知縣,后調安徽蕭縣。正德六年(1511)升為晉州(今河北晉縣)知州,正德下年(1515)遷南京戶部員外郎,嘉靖六年(1527)調往甘肅平京知府,嘉靖七年(1528)調任貴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任貴州按察司副使。一年后,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歸里。
58歲以后,馮裕致仕歸里,定居郡城青州,主要是讀書講學與詩友唱和。他歸里的第二年(1535),便與致仕閑賦的石存禮、黃卿、楊應奎、劉澄甫以及丁憂歸里的禮部侍郎陳經,除名閑居的藍田、劉澄甫之弟劉淵甫等八人,結為“海岱詩社”。詩社定有“社約”,按其規定,詩社每月集會一次,輪流召集,集會地點在青州北郭禪林寺。每次集會,社員必須擬賦題一首,古今詩十首。詩社活動持續了近三年。唱和之詩由馮裕四世孫馮琦編為《海岱會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庫全書》。
馮裕晚年除與友人詩賦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讀書講學。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二十四日,他67歲時,病逝于青州。葬于青州城西北堯王山下。
馮裕是臨朐馮氏文學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聲對其后代子孫影響極大,使馮氏家族形成勤奮為學,正直為人,清廉為官的家風。祖先垂范,子孫效仿,馮氏家族就在這種宗法傳承中發展起來。馮裕四子,當時就名滿鄉里,時人稱為“臨朐四馮”,自四世馮琦稱“東海世家”,六世馮溥官刑部尚書,授文化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馮氏家族聲望日隆,成為名播齊魯,影響海內的文學世家。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二)
馮惟敏(1511-1578),字妝行,號石門,又號海浮,馮裕四子。是時代著名曲家,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雜劇《僧尼共犯》與《不伏老》。馮惟敏的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27歲以前主要是除父讀書與宦游。27歲至52歲,是馮惟敏家居和求官時期。嘉靖三十六(1557)年,巡按監察御史段顧言到任山東,酷刑治民,敲詐民財,面對這種暴行,馮惟敏無比憤慨,積極投入與段顧言的斗爭,寫了《般涉調耍孩兒?財神訴冤》、《雙調新水令?十美人被杖》,都是針對段顧言的暴行而作。揭露抨擊了封建官府和貪官污吏的種種罪惡,體現了作者是非分明敢于斗爭的精神。
52至62歲,馮惟敏為官10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他晉京竭選,授直隸淶水縣令。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以“疏簡不堪臨民,文雅猶足訓士”為由改授鎮江教授。教授之職,實屬閑官,又加鎮江是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城市,近山臨水。馮惟敏登山出游,與友人往還,結識了著名曲家金鑾。后又兼攝丹徒縣,并去云南主持過考試。隆慶三年(1569)春,調任保定通判。次年春,他未到魯王府赴任,就徑回臨朐,辭官歸田了。
馮惟敏為官十載,南北三遷,經歷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宦海生活。又使他對前途十分失望。最后,失望終于淹沒了希望,使他對封建官場有了清醒的認識。這一時期,其創作成就最高,《詞稿》中39套作品,即有30余套作于此時。其作品大都指斥時政,揭露官場黑暗,體現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鎮江任時,作者刊刻了自己的散曲集《山堂輯稿》。馮惟敏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散曲。馮惟敏有詩歌243首,雖成就不如他的散曲,他但有不少佳作。
62歲以后,歸田隱居時期,在他67歲時,便因病去世了。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三)
馮惟訥(1513——1572),字汝言,號少洲,馮裕之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古歷六月十九生于蕭縣(今屬安徽)官舍。他26歲以前主要是隨父宦游與讀書求仕。26歲至58歲,馮惟訥南北為官30余年,這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他26歲中進士后即授宜興(今江蘇宜興)知縣,后調魏縣(今河北魏縣)知縣;又升蒲州(今山西永濟市)知州,后調楊州府(今江蘇揚州)同知。36歲授南京戶部郎中,39歲補兵部車駕郎中,出為陜西按察僉事;47歲升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49歲改任河南參議,50歲遷浙江督學副使;51歲又復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54歲升山西按察使,56歲調江西左政使,58歲調入京都,晉光祿寺卿,當年秋致仕歸臨朐。30多年的宦海生涯,期間除父喪丁憂3年,其余時間均在任上。雖時有浮沉,但官價由七品升到二品,可見其政績卓著。
馮惟訥58歲致仕歸臨朐后,與四兄惟敏同筑室臨朐冶源海浮山下,日以詩酒著述為事,隆慶六年(1572)古歷三月二十一日去世,年僅60歲。
馮惟訥著有《楚辭旁注》、《詩選約注》、《文獻通考纂要》、《杜詩刪注》,特別是他輯錄的《古詩紀》156卷已收入《四庫全書》。馮惟訥有詩集《光祿集》(編入《五大夫集》中)存詩179首,其詩華整可觀,雅致沖淡?!肚嘀菝髟娾n》選其佳作17首,馮惟訥另有《青州府志》18卷。是他對家鄉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四)
馮琦(1558—1603),字用韞,號朐南,馮裕四世孫,祖父惟重,父子履,皆進士入弟。馮琦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古歷十一月二十三日。當其生時,祖母蔣氏夢有紅衣貴人當戶,自稱宋大將韓琦,故生后取名馮琦。后叔祖惟敏觀其偉岸大器,曰:“玉必琢而器始完也?!备钠涮栐蛔?。
馮琦自幼聰慧嗜學,在馮氏文學世家中成名最早。他六歲入塾讀書,《馮氏家乘》記其“幼穎慧絕人,授書日記千言,一經目終身不忘。十歲能文章,曾應試山東第一。19歲中舉,20歲中進士,從此便入仕為官,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馮琦中進士后,即入翰林院為庶吉士,22歲授編修,24歲授翰林院修撰。他年少英才,首輔張居正稱其“此幼而碩者,國器也”。30歲升侍講學士,39歲升禮部侍郎,后改吏部右侍郎。44歲升禮部尚書。46歲因積勞成疾,病逝京師寓所。
馮琦一生著述不輟,著有《宗伯集》、《兩朝大政記》,編有《唐詩類韻》、《北海集》、《通鑒分解》、《宋史紀事本末》、《海岱會集》、《淡然軒集》,與堂弟馮瑗合編《經濟類編》。其中《宋史紀事本末》、《經濟類編》、《海岱會集》被收入《四庫全書》中。其文學成就主要是詩文,留有《宗伯集》82卷,其中詩300余首,記序百余篇,奏對論策百余篇。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五)
馮溥(1609-1691),字孔博,號易齋,又號云海,萬歷三十七年(1609)古歷十二月初五生于青州城里。溥之六世祖裕,高祖父惟訥,曾祖父子臨,祖父峋,父士衡,五代均有公名并為官。馮溥38歲以前主要是讀書求仕。他7歲入塾讀書,在外祖父嚴格管教下,發憤窮極經史,旁及諸子百家,無所不讀。18歲中秀才,他31歲時中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他38歲時應試南官,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后升秘書院侍讀學士。51歲升為吏部右侍郎,54歲轉吏部左侍郎,59歲遷為左都御史,62歲升刑部尚書,63歲升文華殿大學士兼理刑部,明清不設宰相,殿閣大學士即實際的宰相。74歲致仕歸青州城里,在原青州明代衡王府花園的基礎上,整修園林曰“偶園”,建佳山堂,日與文人學詩酒唱和,優游歲月。78歲加太子太傅,83歲病逝于青州家中。謚“文毅”。葬于青州城西堯王山下馮氏祖塋。
馮溥是馮氏文學世家中官階最高者,他生當明清交替之際,順應時勢,入仕清廷,歷順治、康熙二朝。他處事雖機敏圓潤,但也持正敢言。
馮溥有《佳山堂集》19卷傳世。其詩承家學詩風,作詩不求雕琢鋪華,而有幽雅淡泊之氣,他的田園詩寫得清新可人,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他的門人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對這一點都大加推崇和贊揚。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六)
臨朐馮氏文學世家,除以上5人外,有政聲文名者,仍有不少可圈可點。馮裕長子馮惟?。?501-1553)字汝強,號陂門,又號冶泉,嘉靖十三年(1534)中舉,未入官,以持家為業。有詩集《陂門集》。次子惟重(1504——1539),字汝威,號芹泉,31歲中舉,35歲時與五弟惟訥同榜進士,授予行人司行人。世宗南巡,惟重奉命先行,告祭湖湘,因冒暑疾進,至廬州時疽發于背而卒,英年早逝,未及展大才,有《大行集》。馮子咸《生平未詳》,字受甫,別號望山,惟健次子。萬歷六年(1573)中舉,著有《日進札記》、《自警私課》、《讀禮抄記》、《耕余筆談》。馮子履(1539-1596),字禮甫,號仰芹,惟重之子,28歲中舉,29歲中進士,官至河南參政。世傳文筆雖佳,但未有文集傳世。馮瑗(1572——1627),字德韞,號粟 ,惟敏之孫,22歲中舉,23歲中進士,官至開原兵備道兼河南布政司,著有《黃龍紀事》、《開原圖說》、《冶源園居即事詩十首》。馮士衡(1583-1641),字于平,號宗遠,有手跡《西苑詩》存世。馮士標(1610-1655),字端明,號宗尼,惟健之曾孫。23歲中舉,30歲中進士,官至福建按擦司副使,著有《西行記》行世。馮協一(1661-1737),字躬暨,號退奄,馮溥之三子,有說為溥之義子(曹立會《臨朐進士傳略》)官至福建臺灣府知府,著有《友柏堂遺詩選》2卷,收入《四庫全書》。臨朐馮氏一族,在明清間,雄踞齊魯,代有才人,綿延二百余年,確如王世禎所評:“二百年來,海岱間推學者,必有臨朐馮氏”。(《佳山堂集序》),是名符其實的文學世家。
馮惟敏散曲--家訓
2009-02-01 16:55:00
為立碑而作
臨朐馮氏族歌
馮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