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蠶絲韻言
從藝年限:60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211
高永福,男,1937年生,濰坊市臨朐縣人,“蠶絲韻言”項目的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事蠶絲韻言已有50多年。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臨朐桑蠶與《蠶絲韻言》
加入時間:2013年10月18日
《蠶絲韻言》,其形式為五言、七言韻轍長詩,內容是桑蠶絲生產的整個過程,語言盡用方言俚語,字字入目,句句易懂,用綿綿的方言慢慢的,層次鮮明地闡述著桑蠶絲這一曾經那么熟悉遍及家鄉臨朐的產業,恰便似游走在鄉間的林蔭道里,如杏花碎雨,似楊柳春風的感受,襲占心頭,沁人肺脾。
《蠶絲韻言》由《蠶絲韻言》和《續蠶絲韻言》兩部分組成,其中《蠶絲韻言》為五言句,516句,2580字?!独m蠶絲韻言》為七言句,564句,3948字,整個韻言由暖種、收蟻、飼育、培桑、伐桑、儲桑、調桑、用糠、用網、眠起、上簇、摘繭、制種、撿種、買繭、制絲、作棉、抽棉線等21個部分組成,詳盡地闡述了蠶絲生產的整個過程,涉及了蠶絲生產的生產要領、季節要求、防病治病、生產工具、注意事項、經驗教訓等產、收、制、售的所有環節,按照季節時令和蠶絲生產的順序步驟一貫到底。
《蠶絲韻言》采用方言韻律,流暢明快,朗朗上口,通篇絕無乖僻詞字,易誦易記,對學習和使用者而言,文化水平要求低,人人能用,學可致用?!缎Q絲韻言》除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外,還是一本桑蠶生產的萬能教科書;就桑蠶知識而言,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無可替代的教科書,就指導桑蠶生產而言,它還是一本無所不及的工具書。此書一經問世,立即引起了當時實業家的高度重視,而且深受蠶業生產者的歡迎,曾印發省內外,對蠶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1930年前后,在臨朐及周邊地區的村學里還一度作為啟蒙讀物使用,在臨朐農村凡受過初等教育的老者,每每提到《蠶絲韻言》一書,都能熟悉的背誦幾句。
臨朐古名駢邑,乃“地宜五谷,桑麻條文彩”的富饒之鄉,早在殷商時代,臨朐人民即受惠于桑蠶生產,在西周和戰國時期,臨朐桑蠶生產已相當繁榮,據《史記》記載:“齊州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到了漢代,臨朐的絲綢即以美觀、輕軟、保溫、耐腐而譽滿中外,行銷西域各國。所產名綢“齊紈魯縞”譽冠四海,贏得了“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的贊譽(見班婕妤《怨歌行》),并以“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之句,形容魯縞之薄細,杜甫詩“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也足以反映出唐朝時期齊魯一代桑蠶生產之盛況。到明清時代,繭絲綢已成為當地勞動人民維持生計和交納賦稅的經濟來源,據《臨朐續志》記載:“邑人養蠶,其來甚久,種桑之田,十畝而七,養蠶之家,十室而九”,可謂“家家絲蠶,戶戶筐箱”。民間稱蠶為“寶寶”、“天蟲”等,足見桑蠶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說到桑蠶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乃是其任何一項產業所不能及的。首先,對于桑蠶生產,人們是有專用語的,如砍桑叫“打?!?,買桑稱“拔?!?,起眠曰“抬蠶”,桑葉吃完了是萬不能說吃完了的,必須要說“吃滿了”;對養蠶人也是極有講究和要求的,近期經辦過喪事的,給老人戴孝的,是一定不能接觸桑蠶的,就是產婦或接觸過產婦的人,也是不能參加的,甚至連養蠶的房子都是不可進入的;養蠶室的周圍,人們都要輕步細語,不得喧嘩,不然會驚動“寶寶”,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別怪人們如此虔誠,那是有原因的,開春以后農民都在為生產投入,賣繭所得是人們一年來在青黃不接之際的第一筆收入,對有的家庭來講,可能是一年中唯一的經濟收入,既然這樣,如此認真虔誠也就不足為怪了。
桑蠶渾身是寶,記得早些時,生產隊在交售蠶繭時是會偷偷留下一點的,用一口大鍋,原始的繅絲木架繅成絲,每戶分得一二兩,專門用作“上鞋”的線,將鞋底鞋幫縫合到一塊,是做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有技巧的工序,用絲線縫制,又輕巧,又結實,是最理想的,女人們拿它作珍寶。我們幾個一般大的小子總會圍在那些繅絲的鍋臺邊,聽著錚錚的繅絲聲,看著大鍋里亂蹦的小繭,急切的盼望那被慢慢剝出的蠶蛹,等到繅絲的老者均勻的分給大家,像成就了一番大事般捧回家,看那老人用它愜意的下酒,那是很心滿意足的事。老人們說:“十個蛹子頂個饃饃”。蠶排的便人們稱作蠶沙,在農村人們習慣用作枕頭的填充物,用它填制的枕頭,且不說對高血壓病有特效,單單那枕上去的感覺也舒服的很,會嗅到隱隱的綠色的味道,它會在夢中將你帶到綠色的叢林,然后在叢林中做些童年的事情,一覺醒來,滿頭的清爽。采完桑葉后的枝條也不全是用作柴燒的,須得剝下桑皮,造紙的作坊購了去做成的桑皮紙結實得很,會用作大排場的。記得童年時,老人到集上買一把用鐵絲編成的手提燈籠的骨架,必須一并帶回桑皮紙裱糊在燈架上,然后粘貼上奶奶用紅紙剪成的蝴蝶,點燃用作燈芯的蠟燭,手提了,隨著一跳一跳的火焰顛顛地去拜年,是很有感覺的事。
桑樹死了也有用處。那根上的皮,中藥稱作“桑白皮”,是主治傷中、五勞六極,崩中絕脈,補虛益氣的良藥;桑葉亦可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桑的果實稱桑葚,味甘甜,食之利五臟關節,通血氣,有安魂鎮神聰慧不老之功效。蠶在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病變致死的干燥體,叫做僵蠶,能治小兒驚癇、中風失音、風寒入內、喉痹咽腫。桑與蠶渾身是寶,死活都是寶。
(圖四)
建國后期,臨朐縣對桑蠶生產采取了辦蠶校,開創育種廠、蠶藥廠、繅絲廠,舉辦長、短期培訓班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全縣的桑蠶絲生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河邊桑、路邊桑、間作桑、高干桑、專用桑園等種植形式蓬勃興起,當時整個農村絕沒有不養蠶的生產隊。寺頭鎮的趙蘭英,就曾因帶頭組織和發動婦女采用新法養蠶,取得優異成績。1957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范,196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分別出席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梢姰敃r國家對桑蠶生產的重視與臨朐桑蠶生產之盛況。
臨朐人民聰慧勤勞,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自古就有以順口溜、歌謠等文學形式啟迪后昆,教育子孫為人處世,或授人以經驗教訓、生活常識的良好習慣。在長達幾千年的桑蠶生產過程中,人們積累了如“蠶盛多打箱,葦席須要寬,老眠要做繭,簇子用密苫,鹽須早馱下,入甕打繭腌”;“捎著打桑斧,梯杌抗在肩,捎桑把蠶喂,省把功夫耽”等不計其數的關于桑蠶絲生產知識的歌謠、諺言等,廣為流傳,臨朐縣五井鎮下五井村許椿亭自1918年開始,廣泛搜集整理,經后人不斷完善增續,逐漸形成了現在流傳的《蠶絲韻言》。
許椿亭(1872—1927年),原名詩仁德,字耀山,出身于貧寒的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在家中一面勞動,一面從學于長兄,21歲中秀才。許椿亭自幼聰慧好學,在書法繪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當時臨朐縣著名書法家之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考取了省立高等學堂,但因家境貧困未能入學,同年又考入了官辦的省農林學堂,清宣統二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多年,1918年在省立蠶絲勸業場養蠶部任技,1925年在臨朐縣女子蠶校任校長,教授新法養蠶,該校因戰亂中途停廢,許椿亭也因時局變故,心情濃郁,病困交加,于1927年農歷七月十日病逝家中。
許椿亭一生潛心研究桑蠶生產,主要著作有:《蠶絲韻言》《續蠶絲韻言》《魯桑述》《中國實用養蠶論》《養蠶淺說》等,流傳最廣的是《蠶絲韻言》。
許椿亭針對當時“一般農民素乏普通支書,知有中而不知有外,知有舊而不知有新……致天產美利,甘自暴棄”的實際情況,將“舊規中之弊端及新工上之要件對照互證,編為音語,道以俗言”編著了《韻言》這本民生切要之作。
《韻言》首先運用了“世界四蠶國,日本伊法蘭,唯有我中華,諸事俱占先”概括高瞻的語言,綱領全書,然后以“想自西陵氏,躬親教養蠶,運之夏商周,方法漸完全”等講述了我國桑蠶生產的起源與興衰。既講述了“隨意給桑葉,不論鮮不鮮”及“見病胡療治,方法多野蠻”的舊法養蠶引起的“灑療俱無效,想賺反賠錢”的嚴重后果,又闡明了“室具要消毒,暖種休貿然”、“溫室當徐升,胚子保安全”等新式養蠶帶來的“全球皆喜用,價格日昂然”、“此時西陵氏,拍手笑九泉”的革新效果;從“清明過節三五天,天氣不暖亦不寒”、“最好日升一二度,驟高驟低有傷殘”的暖種時令及注意事項,講到“見蟻夜間種須包,兩連一紙括周遭”、“過晚蟻干不發育,過早不齊惘費勞”的收蟻要領;從“小眠切葉嫩復鮮,挨次飼育漸多添”、“晝間量少夜量大,天陰宜少多晴天”的飼育事項,講到“老眠六日見熟蠶,上簇須分早中晚”、“方丈之室簇兩個,每臺四層恰方便”的老蠶上蔟等操作程序。自種桑、養蠶、到繅絲、售絲,無所不及。
《蠶絲韻言》通篇采用莊農日語寫成,如:
清明五六日,出箱置蠶匾。
平鋪休重疊,氣溫防變遷。
冷則加炭火,太暖亦傷殘。
室溫當徐升,胚子保安全。
驟升復驟降,受害不待言。
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特別是段落與內容轉折的時候,還采用了“這是鄉村俗,學校卻不然。竭力謀提倡,方法益精研”等過渡語言,輕松自然,流暢無痕。
《蠶絲韻言》是勞動人民生產知識和文化修養的積累,也是人們勤勞智慧的結晶,這種特色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民間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它用長篇韻詩這種獨特的形式,詳盡地闡述一種產業是很少見的。人們對其所用方言的心領神會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俄嵮浴返男纬膳c流傳對中華桑蠶文化起著重要作用,還對桑蠶生產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對研究方言韻詩、桑蠶文化和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紡織產品及市場不斷豐富繁榮,絲綢制品不再處于優勢,因國際國內絲綢市場疲軟繭價偏低,人們經濟意識增強,紛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尋找其他致富途徑,使桑蠶產業逐漸萎縮,桑、蠶、綢產業陷入低谷,又因以講述桑蠶生產為內容的《蠶絲韻言》與其他抒情格律韻詩有很大區別,以及方言韻詩的流傳局限性等原因使其陷入瀕臨失傳的絕境。
自1982年開始,由臨朐縣絲綢公司和文化館組成挖掘小組,歷時兩年時間對《蠶絲韻言》進行挖掘整理。2007年縣文化館精心組織投資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第二次挖掘整理,現《蠶絲韻言》已被編入《臨朐縣人文自然遺產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