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73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抽紗刺繡,手繡、絨繡、刺繡
從藝年限:37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麻布絨繡大師工作室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20余人
瀏覽次數:9356
丁培玲,女,1949年出生,1964畢業于濰坊工藝美術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麻布絨繡工藝突出人物。2003年入編“濰坊美術名人”大辭典;2005年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被命名為首批“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6年入編“濰坊工藝美術大觀”;2007年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8被授予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被授予山東省非物質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6月被濰坊市委組織部授予“濰坊市首席技師”稱號。
丁培玲自小學習傳統刺繡,同家人一起在為“同祥號”繡貨店加工繡品。后從師于著名藝人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婦等老一輩刺繡名家,系統的學習濰繡的各種針法、技法。上世紀60年代,丁培玲參與繡制了《金雞報春》、《蓬萊日出》、《松鶴延年》等濰繡名品。1964年,到濰坊工藝美校系統的學習工藝美術理論,為以后的刺繡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濰坊刺繡廠成立后,丁培玲參與做社外加工,幾十年來,為濰坊刺繡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丁培玲的繡品針法多樣,針法細膩、整齊流暢,色彩豐富,富有簡潔直率之美。主要代表作品有,絨繡作品《長城秋色賦》、《秋色》、《金雞報春》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受到美術界的好評,絨繡作品《毛主席像》、《鄧小平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并受好評,并在省電視臺、濰坊電視臺多次播放;繡制的李可染的《桂林山水》以及劉大為、齊白石等大師的作品,真實再現大師筆墨酣暢的水墨風采,樹立了中西結合的獨特藝術奇葩;根據原蘇聯畫家伊尼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無名女郎》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2010年制作的萬里長城壁畫,其畫幅列全省之最。
丁培玲長期從事絨繡的設計、研究與創作, 編寫了麻布絨繡技藝教材,既有理論和豐富實踐經驗,又有創新實用成果,是我市全面掌握傳統手工刺繡、絨繡制作技藝的高端民間藝人。近年來,在制作技藝上自創了新的亂針繡法,其實用效果極佳。為更好的傳承技藝和發揚廣大,在多處建立起了麻布絨繡工作室,對傳統手繡技藝進行再研究、再實踐、再創新,更重要的是借助這個平臺,履行她省市兩項傳承人的責任,現已累計帶徒傳藝20余人,同時,與弟子們一起創作完成了一批新穎的優秀作品,現多數弟子都已基本成才,有的已經成為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有的已經收徒當上了老師。丁培玲她對傳統手繡是無比熱愛和執著,對傳授技藝是無比的重視和盡心用力,她為我市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又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受大家的愛戴和尊敬。
濰坊刺繡是魯繡的分支,為濰坊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其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便有“九千繡花女”之說。濰繡分為作坊繡與民繡。作坊繡多繡制官服、官轎帷簾、戲劇服裝、名人字畫繡品等;民繡多繡制鞋面、枕套、門簾、裙衣、幔帳等。濰坊刺繡中的古裝戲衣久享盛名。
濰繡以日用紡織物為主,多取寓意吉祥的圖案;構圖簡練、樸實、勻稱、夸張,有較強的裝飾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給人以質樸和莊重之感;配色鮮艷明快,針腳細密,繡工精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從構圖看,濰繡以對稱、連續、散點、自由形式為多;以樸實、夸張的結構,達到繡品用工少而結構豐滿的效果。從濰繡的色彩看,它以鮮明艷麗為主,采取對比形式,在熱鬧中求得和諧統一。從針線繡技看,濰繡常用的針法有平針、插針、齊針、纏針、打籽等多種繡法,特點是以雙線捻線,俗稱“衣線繡”,色彩濃麗,花紋蒼勁,形象優美,質地牢固,富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其繡品針腳細膩,繡工精致,給人以美的享受。
2005年5月被授予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7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7年6月被命名為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8年6月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6月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8月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首席技師”稱號。
2014年4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國際風箏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濰坊工藝美術抽紗刺繡界領軍人物”稱號。
1968年以來,絨繡作品多次在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中獲獎。
2013年4月第六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首屆濰坊工藝美術節麻布絨繡《西班牙女郎》獲金獎,并獲本節最高獎項藝術成就獎。
2014年4月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麻布絨繡獲金獎。
2015年4月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麻布絨繡獲金獎。
2013.3.4
麻布絨繡《無名女郎》900*700
麻布絨繡《泉鳴山更嬌》1800*1400
刺繡 《春常在》 800*500 亂針繡《仕女》900*600
麻布絨繡《打破水壺的女孩》900*600
亂針繡《水鄉》500*500
亂針繡《日出》500*500
亂針繡《水鄉》500*500 亂針繡《日出》500*500
亂針繡《貓趣》600*600
麻布絨繡《馬》1200*800
麻布絨繡《關山月名作》3600*1400
手繡欣賞品《毛澤東像》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
麻布絨繡
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 ——專訪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信息來源::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周報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贝汤C,講究做工精細、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細節生動,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這幾年,伴隨機器繡花的廣泛應用,手工刺繡工藝越來越少見。但在濰坊,卻有這樣一個人,盡情陶醉在刺繡的世界里半個多世紀,用堅守讓刺繡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近日,記者走進丁培玲工作室,傾聽了她與刺繡難解難分的故事。
自小與刺繡結緣,十幾歲就能繡披肩、戲服
8月18日下午,在勝利街與鳶飛路交叉口的濰坊市文化館培訓中心非遺傳承教室里,一位頭發花白、戴著眼鏡的老人正專心在繡架旁飛針走線,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看到記者,丁培玲忙放下手中的刺繡作品,“快進來,屋里有點亂?!庇浾呖吹?,這間教室面積不大,緊湊地擺著幾個繡架和一些完成或待完成的刺繡作品,“現在能有個專門創作、刺繡的地方,真好?!?/span>
隨后,丁培玲向記者講起了她小時候的故事。1949年出生的丁培玲,自幼受到家人熏陶,喜歡刺繡。六七歲拿起針線跟著大人學習刺繡,十幾歲便可以繡披肩、靠墊、枕套、戲服等。那時候,家里街坊鄰居都知道丁培玲手巧,“這孩子的刺繡活兒,精美著呢?!?/span>
不僅刺繡做得好,丁培玲還畫得一手好畫。1965年,丁培玲考入濰坊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繪畫。而隨著學習的深入,丁培玲發現,刺繡像畫畫一樣,有很多可以改進、創造的地方。于是,她丟棄了此前刺繡只能照搬原圖顏色的做法,將刺繡中的色彩運用隨意搭配,針法也根據繡品的紋理開始有所變化。這樣一來,丁培玲的刺繡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刺繡技藝方面,她柔美細膩、靈動傳神的個人風格逐漸形成。
1969年,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丁培玲被調入這里工作。進入研究所后,不少當初和丁培玲一起做刺繡的工人都轉了行,但丁培玲卻一直堅持著。這個時期,她完成了刺繡《金雞報曉》,麻布絨繡《革命圣地》《東方紅》等多幅刺繡作品,還因此受到過不少嘉獎。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1993年,我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繡了三幅照片。繡好后,我直接坐火車到上海送到了峻青家中,當時老先生沒在家。沒想到回到濰坊后,我收到了峻青寄來的親筆信,他特意寫信來贊賞我的刺繡技藝。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驕傲?!倍∨嗔嵴f。
“好的繡制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
采訪丁培玲當天,她正在繡一幅山水風景畫。記者看到,畫面中,樹葉立體、逼真而有層次,山體渾厚俊美、色澤飽滿,整幅畫面靈動傳神。
為什么丁培玲的刺繡作品會看上去如此厚重飽滿呢?原來,同樣對照—副作品刺繡,丁培玲往往要比別人多花—倍的時間。她刺繡從來沒有死板的針法,而是會順著刺繡對象的紋理落針?!袄C—枝牡丹,就要知道葉子和花都是從哪里長出來的;繡—只小貓,爪子、腦袋怎么歪,在刺繡時也都有它獨特的紋理?!倍∨嗔嵴f,她的—幅作品往往要繡上好幾層,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昂玫拇汤C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顏色與針法要交錯、要銜接?!?/span>
在刺繡方面有了較高的技藝水平后,這幾年,丁培玲將更多精力放在了麻布絨繡上。為了更好地完成繡品,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她還在家里開起了染坊,自己染線。
“看,這些都是我從澳大利亞定制的羊毛,上色后色度飽滿、柔軟耐用?!倍∨嗔嵴f,雖然絨繡看起來不像刺繡那么精細,但其實做起來一點都不少費工夫。一幅較為簡單的絨繡作品,從設計大樣、配色、染線到繡制成功,都要用上四五個月的時間。
“比如用絨線繡制一朵花,首先要在底上畫出花的大致輪廓,然后用相應顏色的毛絨線相互重疊繡出來。一個花瓣的顏色就要換上七八次線,這樣才能達到像國畫一般有濃有淡、層次分明的效果?!倍∨嗔嵴f,現在濰坊市場上的絨繡作品非常少,所以她才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絨繡上,“像我繡制的這些水墨風景、人物動物等,使用的不僅是墊、浮、勾、勒、通等刺繡工藝,還根據物象的結構、色彩來隨時換用針法,填補了濰坊絨繡技藝的空白。而研究這項技藝期間的酸甜苦辣,很少有人能體會?!?/span>
已整理出百余種刺繡針法,期待“指尖”技藝得到更好傳承
這些年,丁培玲的繡制作品獲得了不少獎項。她參與制作的刺繡作品《十笏園》,榮獲“指尖上的記憶”首屆濰坊刺繡技藝大賽特別獎;絨繡類作品《無名女郎》獲第九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民間民俗藝術展最佳作品獎……丁培玲告訴記者,在這些作品中,她最喜歡的還是《十笏園》《石門坊》《老龍灣》《沂山》《云門山》這組“家鄉五景”。
“這組作品帶有濰坊特色,我就是想通過它們傳承和延續濰坊的歷史文脈,保留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讓濰坊刺繡不僅美觀、精致,而且還具有創新特色,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刺繡、喜歡刺繡?!?/span>
半個世紀里,丁培玲用自己的堅守繡出了萬千世界。她告訴記者,其實學刺繡不難,難就難在要把刺繡學精的同時還要具備一顆匠心?!皩Τ鯇W者而言,僅熟練掌握刺繡的針法技巧,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而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刺繡人用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來完成。很多學刺繡的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便會陸續放棄?!倍∨嗔嵴f,每一幅繡制作品的背后,都是她們無數個日夜的寂寞和艱辛,只有守得云開,才能見月明。也只有將興趣、勤奮、悟性、堅持集于一身,才能成為優秀的繡工。
現在,丁培玲每周一到周五都會在濰坊市文化館培訓中心上課,免費向刺繡愛好者傳授技藝。為避免刺繡針法失傳,她還花費時間整理出百余種刺繡針法。至今,她已成為1000多位“繡花女”的師傅。
“擇一事,忠一生,守一藝,傳一世?!倍∨嗔嵴f,她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刺繡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喜歡刺繡,大家一起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丁培玲 :1949年生,山東濰坊人,擅長刺繡、絨繡。作品《長城秋色賦》《金雞報春》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受到業界好評;《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山東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首席技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王曉慶
濰坊刺繡傳習課堂開課啦 四位傳承人手把手教您學刺繡
2015年01月27日 來源:齊魯晚報
本報1月26日訊(記者 李濤 實習生 孟紅蕾)26日,濰坊刺繡傳習課堂在濰坊市佳成(電子商務)大廈正式開課,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貞、丁培玲、李銀鳳及濰坊刺繡名師田梅英四位老師親臨現場手把手為學員們授課。刺繡技藝愛好者可免費前往學習,傳習課堂還為學員提供免費的教學與實踐器具,隨到隨學。
26日上午,在佳成大廈803室,前來學習刺繡技藝的市民有序地坐在繃架一側相互交流探討著。今年51歲的張效煥老師是首批學員中的一員,她之前接觸過刺繡,但對一些針法還不是很明白。得知刺繡傳習課堂免費培訓刺繡技藝后,張效煥就報了名。
據介紹,濰坊刺繡傳習課堂聘請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貞、丁培玲、李銀鳳及濰坊刺繡名師田梅英四位老師對學員進行長期的免費教學,并為學員提供免費的教學與實踐器具,不收取任何費用,周一至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00)隨到隨學,因此學員可以真正免費學到濰坊刺繡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只要視力良好、具有動手能力的市民都可以報名參加,不分年幼、不分男女。
濰坊刺繡是魯繡的分支,為濰坊地區的代表性刺繡,繼承了古老的“齊都刺繡”傳統,源于明清時代。2006年,濰坊刺繡被評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濰坊刺繡傳習課堂是由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濰坊市婦聯、濰坊市教育局、濰坊市殘聯共同主辦,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的第一部分。這一工程還包括傳統技藝進校園、少年暑假體驗班、“指尖上的記憶”首屆濰坊刺繡傳習作品比賽及濰坊刺繡傳習作品精粹展等活動內容。
“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旨在喚起民眾心中的鄉土記憶,恢復精彩絕倫的民間絕活,重現濰坊刺繡輝煌的歷史景象,傳承振興具有濰坊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項目,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一周70余名市民報名
作為刺繡傳習課堂的第一堂課,在了解學習濰坊刺繡的歷史淵源及特色后,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貞、丁培玲、李銀鳳及濰坊刺繡名師田梅英四位老師來到學員中間指導大家“上繃子”,大家一時間穿針引線學得不亦樂乎。
記者在現場看到,學員們既有年輕的90后,也有古稀老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活動自發起之日起,短短一周時間內便有70余名市民報名?!笆忻窨梢悦赓M來學習技藝,也可以帶著自己的作品前來交流探討;在文化遺產日到來時,還會組織優秀刺繡作品評比,同時征集部分民間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展示,讓更多市民了解濰坊刺繡技藝?!?/p>
據工作人員介紹,學員中年紀最大有70多歲,其中還有幾名90后;其中年齡在35-50歲左右的學員能占60%左右的比例;通過報名情況看,很多學員之前都或多或少接觸過十字繡,穿針引線自是沒問題,再學習刺繡相對會簡單一些。
今年28歲的李亮靜有幸成為第一批學員,她告訴記者,之前接觸過十字繡,看到濰坊刺繡免費傳授技藝后,便報名參加學習?!八闶钱斪饕环N業余愛好吧,工作忙碌之余來學習一下,學習一下傳統藝術?!?/p>
工作人員表示,手工刺繡以手工方式,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在當今社會還是很有前景的。
本報記者 李濤 實習生 孟紅蕾
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濰縣刺繡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任縣令七年之久,他在《濰縣竹枝詞》中,生動地描寫過當時婦女的穿戴:“羅綺成箱繡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婦好張羅,彩轎紅燈錦繡拖”,說明濰坊刺繡已成風氣。據《濰縣縣志》記載: 1875—1937年,是老濰縣刺繡工藝的興盛時期,在濰縣城里經營繡貨的作坊、店鋪達30余家, 先后經營繡貨的有同祥、金祥、天慶賡、同盛福、協同義、泰豐祥等知名商號,所以濰縣當時有“九千繡花女”之稱。繡制品由簡單的枕套、門簾、桌圍,發展到華麗的裙衣、禮服、霞帔、戲衣、轎衣等。新中國建立后,刺繡業得到迅速發展。當代濰坊刺繡的著名藝人是君和田翔千夫婦。濰縣解放后,君同愛人共同經營“翔千精細戲裝店”。他們設計制作戲裝時,特別注意繡線配色和針法運用。她精細思考,既要考慮到舞臺燈光和劇情的需要,還要根據劇種流派,演員身材,劇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設計,君親手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縫制的戲裝,舞臺效果極佳,深得梨園界好評。濰繡雖曾受到京、蘇、湘、粵等繡法影響,但始終保持自身固有的傳統民間藝術特色,有取材廣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表達主題;配色鮮艷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圖案美觀大方;繡工精制,針法端莊細膩的特點。
丁培玲自小學習傳統刺繡,同家人一起在為“同祥號”繡貨店加工繡品。后從師于著名藝人君和田翔千夫婦等老一輩刺繡名家,系統的學習濰繡的各種針法、技法。上世紀60年代,丁培玲參與繡制了《金雞報春》、《蓬萊日出》、《松鶴延年》等濰繡名品。1964年,到濰坊工藝美校系統的學習工藝美術理論,為以后的刺繡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濰坊刺繡廠成立后,丁培玲參與做社外加工,幾十年來,為濰坊刺繡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丁培玲的繡品針法多樣,針法細膩、整齊流暢,色彩豐富,富有簡潔直率之美。主要代表作品有,絨繡作品《長城秋色賦》、《金雞報春》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受到美術界的好評,絨繡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并受好評;繡制的李可染大師的《桂林山水》作品,真實再現大師筆墨酣暢的水彩風采,樹立了中西結合的獨特藝術奇葩;根據原蘇聯畫家伊尼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無名女郎》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入編“濰坊美術名人”、“濰坊工藝美術大觀”、2005年被授予“濰坊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年又被命名為中國省市三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2008年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針—線—世界
丁培玲與她的刺繡人生
2010年11月12日
艷麗的絲線穿針而過,手指捻針引線在絲綢上來回穿梭,繡出的圖案不能平鋪直敘,而要層層疊加,靈動傳神?!槨€雖小,繡出的卻是大千世界。
文/本報記者鄭雷片/本報記者 吳凡
在濰坊,有—位叫做丁培玲的老人,她用摯愛、耐心和她的大半生繡出了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像她手中的絲綢—樣平靜。作為濰坊刺繡的傳承人,丁培玲的技藝在半個世紀中被歷練得爐火純青。如今,從事手工刺繡的人已越來越少,丁培玲和弟子們卻仍在堅守。
她收到了峻青寄來的親筆信,峻青在信中對她傳神的刺繡技藝大加贊賞,這也成了丁培玲一輩子的驕傲。
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匯集了許多老藝術家,丁培玲在這里有—個麻布絨繡工作室,—件件傳神的刺繡作品就在這里誕生。
丁培玲出生于1949年,自幼家中便有長輩們刺繡。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讓她在十余歲便拿起了針線刺繡:披肩、靠墊、枕套、戲衣,都能獨當—面。1965年,丁培玲進入了工藝美術學校,隨著學習的深入,她丟棄了此前刺繡只能照搬原圖顏色的做法,認識到了色彩也能隨意搭配、針法也能根據所秀物品紋理隨意變化。從此,丁培玲開始形成自己柔美細膩、靈動傳神的風格。
文革后,刺繡開始由工廠統—管理,加上外國客戶和群眾需求的減少,從事手工刺繡的人也越來越少。而丁培玲卻—直在工藝美術研究所里堅持著自己的創作。
1993年,丁培玲在朋友的介紹下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繡了三幅照片。用心繡好后,丁培玲親自從濰坊坐火車至上海,送到峻青家中。中午,峻青的女婿請她吃了飯,回到濰坊,她收到了峻青寄來的親筆信,峻青在信中對她傳神的刺繡技藝大加贊賞,這也成了丁培玲—輩子的驕傲。
丁培玲的老師曾要求她多學習文學繪畫知識,多聽國畫大師的講座,也拿過徐悲鴻的講稿給她看,希望她從工匠里走出來。
丁培玲家的書房里擺著兩幅未完成的刺繡作品,—副是白伯驊的《仕女圖》,—副是《花鳥牡丹圖》。
同樣照著—副作品刺繡,丁培玲往往要比別人多花—倍的時間,丁培玲從來沒有死板的針法,她會順著對象的紋理落針。繡—枝牡丹,就要知道
葉子和花都是從哪里長出的;繡—只貓咪,爪子、腦袋怎么歪,刺繡時都有它的紋理。繡—張寫意畫比繡—張工筆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她繡寫意畫時針法可以寫意,而繡工筆畫卻要求—針—線也要更謹慎。
在未完成的花鳥牡丹圖中,已繡出的幾片葉子立體、逼真而有層次。丁培玲的—幅作品往往要繡上好幾層,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顏色與針法要交錯、要銜接。成本只有—百塊的針線稠面,在她手里卻往往要加工幾個月。昂貴的手工刺繡,基本上都貴在了人工費上。
對于刺繡技藝,丁培玲最看重的是愛好和耐心。她不要求有繪畫基礎,但必須要愛這—行,有耐心,能坐得住。只要反復制作,就能總結出經驗,熟能生巧。
丁培玲的老師曾要求她多學習文學繪畫知識,多聽國畫大師的講座,也拿過徐悲鴻的講稿給她看,希望她從工匠里走出來。丁培玲認為自己沒達到老師的要求,她只是認真做了自己喜歡的事。
許多老技藝都面臨著傳承困境,幸運的是,丁培玲找到了傳承者,如今,她有5個固定的徒弟。
半個世紀里,丁培玲用摯愛、耐心繡出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世界平靜而優雅,沒有大起大落。她—次次拒絕了企業的邀請,依舊在工藝美術研究所里從事創作,拿著與自己名氣不相稱的薪水,每天生活在滿足與快樂中。許多老技藝都面臨著傳承困境,幸運的是,丁培玲找到了傳承者,如今,她有5個固定的徒弟。
因為費時大、賺錢少,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技藝。2003年有單位曾幫丁培玲招過幾批年輕徒弟,卻都干不住?!欢鄽q的徒弟決定要離開時,哭著對丁培玲說,“丁老師,我確實不想走,但是掙不著錢不行,去酒店當服務員每個月還能賺個千兒八百,還管吃住”。
自此,丁培玲開始招中年婦女當自己的徒弟,因為她們心態平和,而且有—部分退休工資,對于收入也不太在乎。如今,弟子們都已熟練掌握了基本刺繡和絨繡技法,并在工作室里上班。
丁培玲不希望也不認為濰坊刺繡會失傳,縱使弟子們已不再年輕,她們仍有幾十年的時間傳承刺繡技藝。
探訪“大師工作室”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在濰坊,有各類工藝美術大師29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他們為濰坊的工藝美術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在咱濰坊,也有了專門的“大師工作室”,3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可以同時容納20多位大師同時工作呢。
初冬時節的一個上午,記者來到了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有了振興工藝美術的平臺”
在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大院里,剛剛為大師們裝飾一新的“大師工作室”很是氣派。從外看,古色古香的黑瓦,還有雕檐,粉刷一新的大門更是紅彤彤,給人的感覺是喜慶。
走進一間“大師工作室”,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丁培玲正在忙碌著教兩個學生如何做麻布絨繡。1965年,17歲的丁培玲進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跟老師們學習設計,1968年至1978年,她參與創作的麻布絨繡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中獲獎。
“現在好了,有了振興工藝美術的平臺?!倍∨嗔岱畔率种械尼樉€,“我是1993年退休的,退下來后,繼續潛心研究麻布絨繡,也打算教幾個學生,將這門工藝技術傳承下去??墒?在家里條件不行?,F在有了專門的工作室,我就可以在這里潛心研究自己的技藝,也可以安心在這里教導學員,確實很不錯,很理想?!边呎f,丁培玲邊指著旁邊一個女孩,“這個小姑娘,今年7月剛從北京一所大學畢業,聽說我在這里搞麻布絨繡的研究,就跟隨我學習麻布絨繡的技藝,孩子心靈手巧,學得也很快?!边呎f,丁培玲邊樂呵呵呵地笑了。
“大師工作室”名副其實
在這里,記者看到,“大師工作室”確實是名副其實。
在一間工作室的外面,赫然掛有核雕大師王緒德和他的老師考功卿的巨幅照片。不用問,這肯定是為王緒德大師準備的工作室了。推門而入,里面的陳設很周到,除了桌椅板凳,大師雕刻的用具、包括放大鏡等都一應俱全。旁邊,還有作品展示柜,大師作品可以在此陳列、展示。
在這里,還有風箏大師、年畫大師、仿古銅制作大師工作室……同時,還為年輕的民間藝術后起之秀準備了工作室。
“大師們來到這里,坐下就可以創作?!笔泄に嚸佬g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說,“如今,我市的部分工藝美術大師已經陸續進駐工作室,大師們不僅可以在這里研究、創作,還可以在這里收徒弟、帶徒弟,把我們濰坊的民族文化瑰寶一代代傳承下去?!?/p>
“眾人拾柴火焰高”
那么,建設“大師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呢?
丁傳信說,濰坊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箏、仿古青銅器、核雕、拓片、麻布絨繡等工藝品,制作精美,蜚聲中外,許多產品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獲國優、部優,為我市的工藝美術事業做出了貢獻。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傳統的工藝品被迫停產,生產經營走入低谷,甚至有的產品瀕臨滅絕斷代。比如說,以“三千砸銅匠”聞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絲首飾,銅鈴、脖鎖,以“九千繡花女”聞名于世的手工刺繡“麒麟送子”、“蘭淀花布”面臨絕代失傳,享譽全國的吉利宮燈也將謝世。去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意見》,我們更有責任加快全市的工藝美術事業發展。因此,我們決定建立“大師工作室”,將全市的工藝美術大師組織起來,共同挖掘、保護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氨娙耸安窕鹧娓?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僅原有的工藝美術技藝會得以傳承,還會促使工藝美術產業向高科技轉變,不斷增強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后勁?!倍餍胚@樣說。
“大師工作室”外觀 記者郭保禮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