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姜太公垂釣九龍澗
從藝年限:4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
所屬地區:坊子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686
王有斌,男,1951年生,濰坊市坊子區人,“姜太公垂釣九龍澗”項目的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原創 濰坊傳媒網 2017-03-17 08:41:10
姜太公曾在濰坊垂釣?濰縣十景“南溪垂釣”里有故事
在現今坊子區九龍街道附近有一條不大的溪流,康熙《濰縣志》中記載:“溪在東南五十里,昔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垂釣于此,其溪亦名渭水,有釣臺舊跡猶存,雙趺宛然?!庇撵o怡然的景色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駐足流連。元代狀元張起巖任北海吏時就曾賦詩一首。
至于姜太公是避紂還是封齊后曾居于此處,史家尚有爭論,而張起巖的詩才,的確讓這條小小的溪流出了名。
張起巖任北海吏時,為了尋訪勝景,足跡踏遍了轄區全景,除了南溪外,張起巖還曾游歷到當時縣城的西二三十里處,也就是現今昌樂縣境內,并在這里做了兩首詩——孤峰夕照和西山霽雪。(睛彩濰坊)
姜太公垂釣九龍澗
【姜太公垂釣九龍澗】九龍澗自然風景區位于濰坊市東郊20公里的坊子區九龍街道。風景區澗內峭壁林立,溝壑縱橫,植被茂密,湖泊星羅旗布,鳥語花香,自然景色優美,以“自然、古樸、幽雅、怪奇”著稱,而且還有令人蕩氣回腸的民間傳說,姜太公垂釣九龍澗就是其中之一。
傳說姜太公輔佐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后,姜太公作為第一功臣被封在營丘(今濰坊市昌樂境內,后來齊國遷都于今淄博市臨淄區),為齊侯,稱齊國。為尋訪治理國家的良臣,他經常騎馬便服,四處到他管轄的齊國境內的山清水秀之地垂釣。因為太公聽他的長輩說他的祖先四岳曾隨大禹到九龍澗應龍求治水之道,決定首先到九龍澗一帶,一則沿途尋賢,二則追尋他的祖先四岳隨大禹治理濰水的足跡。在今太公堂山下(古時稱河陽山)找到了治國賢人孟鬲。孟鬲和姜太公在九龍澗釣了三天魚,隨后就隨姜太公去了營丘。后來,姜太公在九龍澗北岸建了一座釣魚亭,太公多次與這位名叫孟鬲的賢人來九龍澗垂釣,倆人在釣魚亭一邊暢飲,一邊暢談治國之道,所以姜太公死后,孟鬲為了表達姜太公對他的知遇之恩,就借用同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對話的形式寫出了《六韜》一書,在書中全面闡述了姜太公的治國、治軍思想。并在九龍澗北岸建了一個姜太公釣魚亭,在姜太公等他的河陽山上建了太公堂祠,于是后人就稱此山為太公堂山(此山位于九龍澗南4公里處),并將后來的村莊稱為太公堂村。
坊子神話故事:姜太公垂釣九龍澗
坊子生活圈 2016-05-28 12:50
在我們坊子區九龍街道,有一處風景秀美的九龍澗,九龍澗溝壑縱橫,植被茂密,景色優美,與其相關的民間傳說很多,姜太公垂釣九龍澗就是其中之一,并被列入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武王得天下以后,姜太公作為第一功臣,帶著一群跟隨他打江山的功臣來到齊國,但他很快發現,這些馳騁疆場能征善戰的將才不是治理國家的良臣,于是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高招———起用有才能的人?;叵肫甬斈曜约簯巡挪挥龅穆L歲月時他意識到,真正的人才是不會主動上門的,于是他開始四處垂釣,借以尋找隱居深山的賢人。
因為曾聽長輩說過祖先四岳曾隨大禹到九龍澗求治水之道,姜太公決定先到九龍澗一帶,沿途尋賢,順便追尋祖先的足跡。
于是姜太公騎馬出門,向西飛奔而去,到渭水河,他遙望河邊,發現漁翁很多,并且打扮相仿,都是頭戴葦笠,身披破蓑衣。他開始仔細觀察那些漁翁,發現這些垂釣者一釣到魚,就喜滋滋地放進魚簍,唯獨一人釣到魚摘鉤后便將魚放生。
姜太公下馬向那人走去,那人卻根本不理睬他,他故意咳嗽了一聲,那人還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河水,于是姜太公終于說:“你想釣的大魚來到了?!蹦侨藗饶恳豢?立即跪在姜太公的面前,但是一聲不吭,姜太公立即扶起那人,說:“起程吧?!蹦侨苏酒饋碚f:“天色已晚,先到寒舍一宿,明日起程如何?”姜太公立即笑著說:“善哉”。
第二天一大早,管家卻對姜太公說:“我主人又去釣魚了,主人讓我帶話給你,紂王雖無道,但他是紂王的臣子,君可對臣不仁,但臣不可對君不忠。你誠心來邀,他感激不盡,他有心出山,然又怕世人恥笑,思量再三,決意隱退山林,了卻殘生?!?/p>
姜太公聽了此話,更是感動,心想這才是我要的賢臣。于是就對那管家說:“你主人回來的時候,就對他說,我在河陽山上等他,他若不肯見我,你就七日后到山上給我收尸?!焙髞碓诠芗业膸ьI下,姜太公在九龍澗找到了他的主人——孟鬲。
孟鬲和姜太公在九龍澗釣了三天魚后,就隨姜太公去了齊國首城營丘。后來,姜太公在九龍澗北岸,建了一座釣魚亭,經常與孟鬲到九龍澗,兩人一邊垂釣、暢飲,一邊暢談治國之道。
姜太公死后,孟鬲為了表達姜太公對他的知遇之恩,就借用同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對話的形式寫出了《六韜》一書,在書中全面闡述了姜太公的治國、治軍思想。并在九龍澗北岸建了一個姜太公釣魚亭,在姜太公等他的河陽山上建了太公堂祠,于是后人就稱此山為太公堂山(此山位于九龍澗南4公里處),并將后來的村莊稱為太公堂村。
姜子牙垂釣渭水
日期:2012-03-20 作者:王有彬 來源:大眾日報
姜子牙垂釣渭水之說由來已久,婦孺皆知。陜西的渭水河,也稱蟠溪,山東濰坊的這條渭水河,也稱南溪。
濰坊市坊子區九龍街道,位于渭水河下游,這里商代屬營州萊國濰水部九龍鄉,周代屬齊國濰水部九龍鄉。渭水河是濰坊境內少有的東西流向的河流,為濰河支流。渭水河畔留有姜子牙垂釣處——釣魚臺。
康熙《濰縣志》載:“溪在東南五十里,昔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垂釣于此。其溪亦名渭水。有釣魚臺舊跡猶存?!?br/> 渭水沿岸至今留有與姜尚相關的地名三十多個,如:尚莊、尚莊李家、尚莊東南莊、太公堂村、姜家莊、望莊、太公堂山、太公廟、尚井子、姜泉、飛熊崖、子牙坡、點將臺、釣魚臺,姜尚走婚道。還有與姜尚婚姻家庭相關的地名,如:馬家溝(姜尚夫人馬氏娘家處),鳳凰莊(姜尚迎娶馬氏處),五丁村(姜太公之子丁公呂極出生地),琴溪(姜尚女兒邑姜撫琴處)。
姜尚在商代因何到營州萊國之渭水?1980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中,昌濰普查隊會同北京大學考古系,在濰縣穆村公社(今坊子區九龍街道)的渭水古遺址有了新發現,出土一件“南互”文鬶足?!渡胶=洝纷?“炎帝之孫靈恝生互人?!庇终f:“互人魚面人身?!庇纱丝芍ト藶榻?炎帝姓姜),互人以魚為圖騰。當地太公廟道人流傳的口頭檔案是,姜尚到渭水河畔祭拜祖先故地,巧遇也是來祭拜祖先的東伯侯姜桓楚。東伯侯任命姜尚為商地營州萊國濰水部九龍鄉之長。姜尚離開本鄉時,鄉民們苦嚎相留,送出十多里地。最后把他的車子留下藏了起來。后來,那地方立有一村,取名車留莊。今有前車留莊和后車留莊兩村。
姜尚在任九龍鄉之長時,在渭水河畔的渭陽山上搭建草堂以居。因此,自周齊至今,該山一直稱作太公堂山。山上建有太公廟,在此廟中、姜太公神像與馬娘娘神像同受香火供奉。在當地傳說中,姜婦人馬氏是一位有德有能,賢妻良母式的正面人物,與史書中的描述大相徑庭。
姜尚離開營州萊國的渭水河畔之后,輾轉去了西岐的渭水一帶。在那里,他遇到了西伯侯,再次應驗了師傅留給姜尚的預言:“要出頭、渭水遇伯侯?!爸钡轿麽妓龅讲顣r,姜尚始稱太公望。
元代狀元張起巖所作《南溪垂釣》一詩,載入《濰縣志》。詩曰:“垂柳陰陰蘸碧溪,溪邊釣叟坐臺磯。是非撥置綸竿處,閑看沙頭白鷺飛?!?br/> 乾隆年間,濰縣畫家郭汝龍重繪《南溪垂釣》圖,姜太公的形象更顯年邁,應是太公主齊后的垂釣場面。并且,這幅圖中的遠處水面上點繪有龍形圖案,周圍有山澗之景,應是太公在渭水河北側的九龍澗垂釣,這與當地傳說《姜太公垂釣九龍澗》內容相符。
康熙五年,濰縣令侯抒愫為濰陽十景寫傳,將南溪垂釣列為十景之首。侯抒愫是中原人??梢?姜尚曾在萊齊渭水垂釣之說已得到廣泛認同。
《民國濰縣志》刊有太公堂山太公廟影照。廟前有一株千年古松,廟壁繪有《姜子牙垂釣渭水》圖。
清末民初,朝鮮國的姜、崔、盧、丘、高等姓香客曾到太公堂山太公廟祭祖。他們一是看重太公與馬娘娘同廟受供,二是為前來親睹《姜子牙垂釣渭水》壁畫。
清末狀元王壽彭到尚莊認族樹旗,親往太公廟祭拜。對族人言道:“太公確來我鄉渭水垂釣?!碑敃r,渭水河正從尚莊村前流過。
濰坊市林業局
坊子九龍澗
2012-12-13
在北緯36°39′,東經119°21′的地方,有一處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她就是九龍澗自然風景區。按行政區域劃分,九龍澗自然風景區位于世界著名風箏都(中國)山東省濰坊市東郊20公里處。
九龍澗自然風景區區域面積530多公頃。其中:林木覆蓋面積200多公頃,水域面積40多公頃,耕地面積290多公頃。自然風景區為低山丘陵地形,山丘最高處海拔78.40米,最低處海拔30.60米,最大高差差近50米。地層分布為中生界侏羅系地層,在太古代泰山變質巖和古生代寒武紀地層之上,巖石以凝灰巖、中基性火山碎屑為主,尚見到安山珍珠巖,英安巖和霏細班巖。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其景色特色是“自然、古樸、幽雅、怪奇”。景區內植被蔥蘢,草甸開闊,鳥語花香;峭壁林立,溝壑縱橫,時連時分,蜿蜒綿長,大大小小形成三個谷、九條溝和九個澗。當地人稱三個谷分別為:紅梁谷、桃花谷、牧羊谷;九條溝分別為:小龍溝、大龍溝、西龍溝、北龍溝、南龍溝、白龍溝、黑龍溝、青龍溝、赤龍溝;九條澗分別為:小龍澗、大龍澗、西龍澗、北龍澗、南龍澗、白龍澗、黑龍澗、青龍澗、赤龍澗,故名九龍澗。三谷、九溝和九澗,形狀不同,景色各異,景象萬千。九龍澗自然風景區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年平均氣12℃。清瀲幽深的澗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機盎然的花草共同創造了這里的涼爽的“小氣候”,人間正是炎熱的盛夏,此處的惠風卻濕潤、清新、涼爽,猶如不冷不熱的春風一般。這里溪水潺潺,鳥聲清脆,特別是空氣中富含負離子和花草的幽香,沁人肺腑,令人心悅身爽。
九龍澗自然風景區歷史悠久,曾經一度輝煌的斟鄩故國就在位于九龍澗自然風景區南5公里的丁村一帶。我國歷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曾經在此隱居,所以以前古跡甚多,有仙姑洞、龍王廟、姜太公釣魚亭、晏嬰祠、公冶長賞鳥亭、蘇東坡賞月亭、劉伯溫飲酒亭、鄭板橋竹林碑等,可惜這些古跡皆毀于不同朝代的戰亂。此地還出土了很多古物,當地人曾在仙姑洞中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先人使用過的石杵、石臼、三角鬲、黑陶罐等器具。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很多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民間傳說寒浞和后弈的一個名叫蓬蒙的部下就是在此地聯手除掉了后羿,自立寒國(今九龍澗北部不遠的濰坊市寒亭區)稱王。民間傳說,韓信與齊王田廣和霸王的名將龍且率領的30多萬齊楚聯軍決戰的“濰水之戰”,就發生在九龍澗東部的濰水河段,韓信就是在這里學會了風箏的制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