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6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從藝品類:其它雕刻,骨雕
從藝年限:29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齊魯天工坊 坊主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欒燕軍
徒弟:
瀏覽次數:8853
王建學,藝名【太極】,男,1976年3月出生,祖籍山東濱州?,F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北京牙雕傳人。
從小酷愛繪畫和雕刻,小學時已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天才了。1993年至2002年進北京牙雕廠拜北京牙雕大師欒燕軍為師,經過十年刻苦的專業學習終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雕刻技藝和扎實的基本功。
受濰坊濃重的文化藝術的感染,2002年舉家落戶濰坊,2003年創建齊魯天工坊至今。通過自己在北京扎實的牙雕功底,又吸取了核雕 楊家埠年畫刻板 紅木嵌銀雕刻等獨特的濰坊雕刻技法之長,開始潛心研究以濰坊特色為題材的藝術作品。
2004年首次創作雕刻的骨雕龍頭蜈蚣風箏作品《鳶都在拼搏之中崛起》引起關注,被多家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作品被世界風箏博物館榮譽收藏。2006年至2011年多次參加國內大展其作品均獲金獎。2006年11月曾被中國世紀大采風組委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評為中華當代大師,并收錄入《中華當代大師系列叢書》。
當今社會,之所以有好多傳統工藝都失傳,除了設計理念和風格不適合當今市場需求,主要也是因為以前人們都很保守,甚至有些地方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定,以至于好多有天分的高手擠不進來,不能將其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所謂的門派相互之間排擠詆毀,更不利于本行業發展。
為此,建議在挖掘面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要想方設法使每個藝人之間形成一種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環境,在互相學習互相競技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骨雕的發展史: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了鉆孔的骨墜,是以魚骨制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陜西臨潼新石器時代姜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發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約公元前25世紀),出土了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
在1982年于陜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
20世紀以來,中國骨雕產地以北京、浙江、內蒙古、福建、廣東等地為主。
北京骨雕以牛骨為原料,制成手鐲、粉盒、裁紙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寧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樓閣等圖案,鑲嵌于家具上。內蒙古包頭的骨雕以駱駝骨為原料。福建仙游以牛骨為原料,結合宮廷牙雕,莆田木雕和李耕山水畫等工藝,繼承傳統,發展現代,制成
宮廷龍燈,戰船,漁船,關公,馬車,以及龍蝦,螃蟹等藝術精品。廣東佛山以潔白的烏賊魚骨為原料,鏤雕人物、山水等題材,玲瓏剔透,精巧之極。
2006年11月被中國世紀大采風組委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授予“中華當代大師”稱號,并收錄入《中華當代大師系列叢書》。
2012年12月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2013年8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7年1月專業技術職務經濰坊市中評委評審通過晉升為工藝美術師任職資格。
2017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被評為第五屆“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20年2月由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稱。
北京牙雕傳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2015年)。
2004年首次創作雕刻的骨雕龍頭蜈蚣風箏作品《鳶都在拼搏之中崛起》引起關注,濰坊晚報、濰坊日報、山東商報、大眾日報等媒體采訪報道,作品被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榮譽收藏。
2006年8月22日骨雕作品《龍頭蜈蚣風箏》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
2006年11月骨雕作品《魚戲蓮葉間》被中國世紀大采風組委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評為中華當代大師,并收錄入《中華當代大師系列叢書》。
2009年11月29日黃河口杯(好客山東)標志性旅游商品評選中獲金獎。
2010年8月28號創作的骨雕《十八羅漢》榮獲山東省第二屆工藝美術博覽會“神龍杯”金獎。
2011年7月25號創作的骨雕《白菜》榮獲山東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博覽會“宜景宜人杯”金獎。
2013年4月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骨雕《大白菜》、《涅槃》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
2013年10月創作的骨雕《八仙過?!窐s獲山東省第五屆工藝美術博覽會“宜景宜人杯”銀獎。
2014年骨雕作品《老家濰坊》榮獲山東省第六屆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2016年創作的大型骨雕作品《大美鳶都》榮獲山東省第八屆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2017年5月骨雕《大美濰坊》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有關報道:
2006.12.14濰坊晚報第二頁(駱駝骨風箏亮相)。
2008.11.2日濰坊晚報第六頁(骨雕白菜 栩栩如生)。
2008.1.4日山東商報A11(蜈蚣風箏 駱駝骨造)。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2013.4.24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 市接待中心 2013.3.4
與國畫大師蹤萍夫婦在新加坡 與滕騰大師在杭州中國工藝美術大廳
與美國客戶 與張之福大師
與國畫葡萄王尹潔大師在新加坡 與國畫葡萄王尹潔大師在新加坡
中華當代大師 北京13屆博覽會金獎
山東二屆工藝美術金獎 山東三屆工藝美術金獎
骨雕龍頭蜈蚣風箏,2004年首次創作雕刻的骨雕龍頭蜈蚣風箏作品《鳶都在拼搏之中崛起》引起關注,被多家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作品被世界風箏博物館榮譽收藏。
《骨雕大美鳶都》
老家濰坊,是從2013年初開始設計,于2014年3月底制作完成。本次展會第一次公開亮相。利用牛骨骼,精確細雕,分部分制作,最后,粘貼而成。組成了一座集濰坊各大著名景點,于一體的綜合景觀。十笏園,奎文門,金泉寺等逐一展現在眼前。頂上的風箏蒸蒸日上,代表了濰坊人民最美好的愿望。
八仙如意
《骨雕清廉》
本作品由大漠胡楊木和牦牛骨雕刻拼接而成,稚嫩而堅定的一束蓮從腐朽的胡楊木當中脫穎而出,開出絢麗的花朵。作者主要是為了歌頌了當今的主流清廉之風,不管環境多惡劣,只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住清廉之風,最終一定能獲得美好的未來。
《橄欖核九龍觀音》
用老橄欖核用時一個月精心雕刻而成,相傳九條龍在九峰山為爭奪太白金星的乾坤丹斗的天昏地暗,天搖地動,觀世音菩薩前來降服九龍的故事。
牛骨 渡海觀音 渡海觀音
反面
牛骨 魚戲蓮葉間
18羅漢和佛祖
鶴頂紅《六臂金剛》
白菜螳螂
王建學和師傅欒燕軍
貔貅印章
開心福來
觀音度人
牙件獸頭降魔杵
獸骨(狼頭雪蓮)
蟈蟈葫蘆蓋(五福捧壽)
渡海觀音
獠牙雕刻觀世音 獠牙雕刻般若 獠牙雕刻觀世音
出污泥而不染
鶴頂紅《荷塘月色》 6.6*3.9cm 珍貴文玩 拍賣底價3萬元
鶴頂紅《八仙過?!?18*8.4cm 珍貴文玩 拍賣底價9萬元
鶴 頂 紅
文玩屆有三寶,一紅、二黑、三白,一紅為鶴頂紅,二黑為犀牛角,三白為象牙。為首的就是一紅
(鶴頂紅),鶴頂紅和丹頂鶴絕沒關系,是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一種叫做盔犀鳥的頭蓋骨,因其紅皮黃壤 質地細膩潤澤,用作雕刻精美絕倫,明朝時當做貢品進貢到中國宮廷,深受歷代帝王親睞,因盔犀鳥過度捕殺和生存環境的減少,因而瀕臨滅絕
,極有收藏價值?!栋讼蛇^?!?、《荷塘月色》、《六臂金剛》、《佛頭》、《觀音頭》、《鐘馗》作品用料均為盔犀鳥的頭蓋骨,所以稱之為鶴頂紅作品。
鶴頂紅 《佛頭》 6.4*4.2cm 珍貴文玩 拍賣底價6萬元
鶴頂紅《觀音頭》6.6*3.7cm 珍貴文玩 拍賣底價3萬元
鶴頂紅《鐘馗》 7*4cm 珍貴文玩 拍賣底價6萬元
骨風箏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6-07-08 08:50:01
濰坊新聞網7月8日訊 7月7日,家住奎文區的骨雕師王建學展示了他剛雕刻完成的骨制“龍頭蜈蚣”風箏。據了解,“龍頭蜈蚣”風箏是王建學用駱駝骨,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雕刻而成,總長80厘米,龍身由12個節片組成,每一個節片直徑4厘米,厚度2毫米。風箏的龍頭不僅有龍舌、龍須、龍耳、龍鱗,整件風箏刀工細膩,兩個龍眼還能夠轉動,令觀者們嘖嘖稱奇。記者 張馳
骨雕白菜栩栩如生
濰坊新聞網 2008-11-02 10:36:56
濰坊新聞網11月2日訊 10月31日,我市民間骨雕藝人王建學向記者展示他剛剛雕刻完成的骨雕白菜。骨雕白菜長19厘米,寬11厘米,高11厘米,是用駱駝骨頭歷時20多天雕刻完成,骨雕白菜栩栩如生,菜葉上的蟈蟈活靈活現,堪與象牙骨雕相媲美。記者張馳
2008-01-04 11:02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06年12月13日濰坊民間骨雕藝人王建學向記者展示了他剛剛雕刻完成的骨制“龍頭蜈蚣”風箏。
1月3日,濰坊民間骨雕藝人王建學正在店里展示一只用駱駝骨雕制而成的“龍頭蜈蚣”風箏,這只風箏巧妙地將濰坊獨有的藝術特色與骨雕藝術完美結合起來。該骨雕“龍頭蜈蚣”風箏是王建學花費5個月時間雕制而成的,全長80厘米,龍身由12個節片組成,每個節片的直徑為4.5厘米,厚2毫米,而且每個節片又是由神態各異的一條小龍盤著一個字組成的。 徐曉貞
世界首只“骨風箏”誕生濰坊
骨雕藝人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雕琢
(03-02
10:54:08 新華網山東頻道)
新華網山東頻道3月2日電 世界首只“骨風箏”誕生濰坊!經過濰坊市骨雕藝人王建學近半年時間的精心雕琢,一只用駱駝骨頭雕刻制作的栩栩如生的龍頭蜈蚣觀賞風箏日前完工。
這只奇特的風箏是用駱駝的骨頭制成的,長為59厘米,共有9個節片,每個節片的直徑大約在兩厘米左右,厚度僅僅兩三毫米。令人稱奇的是,每個節片上,還精心雕刻著小篆字體。細細辨認下來,9個小篆字還組成了一句話:“鳶都在拼搏之中崛起”。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風箏的龍頭,不僅龍舌、龍須、龍耳、龍鱗刀工細膩,更絕的是炯炯有神的兩個龍珠還會四處轉動……
3月1日,“骨風箏”的主人王建學告訴記者,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他就打算用自己的骨雕技藝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后來,他注意到我們濰坊雖然是世界風箏都,但數千年來各式的風箏幾乎千篇一律都是用竹子扎制的,于是,他便萌發了用骨頭雕刻一個“骨風箏”的念頭。隨后,他便買來了一個傳統的龍頭蜈蚣風箏,就風箏的結構作了認真研究,并購置了雕刻這只風箏所需的駱駝骨頭。2003年9月,王建學利用閑暇之余開始了“骨風箏”的雕刻。歷時半年時間,這只骨制風箏終于完成。王建學告訴記者,這只風箏的9個節片,代表著中國的九州,表示風箏起源于中國,也代表著中國將像風箏一樣飛向世界。
據王建學介紹,用骨頭雕刻這樣的作品確實不易,就拿龍須來說,因為駱駝骨頭質地較脆,用銼一銼就會斷,他雕制了80多根龍須,才最終成功了目前的兩根。同時,為了將“骨風箏”制作得更像傳統風箏,所有部件均采用了粘接的方式,就拿龍頭來說,就是20多個精心雕刻的“部件”粘貼起來的。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王建學告訴記者,最近他將把這只風箏無償捐獻給濰坊風箏博物館。
作者:郭保禮 責任編輯 王媛媛 來源: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