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9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東鎮沂山祭儀,沂山祭祀文化
從藝年限:25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795
張孝友,男,1973年生,濰坊市臨朐縣人,“東鎮沂山祭儀(沂山祭祀文化)”非遺項目省市兩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6月第四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陌上花開
東鎮沂山祭儀
加入時間:2013年10月19日 王光明
沂山,位于山東臨朐縣南部,海拔1032米,是泰沂山脈的東主峰,又名“東泰山”,古稱“海岳”、“神岳”,被尊為“五鎮之首”。
考古發現,古人在沂山及周邊的活動年代可追溯到四五十萬年前,其中沂源猿人便是代表,從沂山發源的沂河、沭河、彌河流域中,發現了數十處細石器文化遺址,為我國探索農業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以沂山為中心向外輻射的百公里的文化圈內,商周以前遺存數以千計。沂山玉皇頂10公里半徑圈的古遺址有東北麓王家莊子,北麓李子行,西麓周家莊、團山子等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石鐮、石鋤、石箭頭、骨針、陶輪、磨光黑陶、紅陶器物。沂山燦爛的遠古文明,為東夷文化、齊文化和莒文化的孕育、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基礎。
鎮山,是一州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古人認為,它是安邦定國、護佑領地、興云致雨、除災御患的一方神靈。對鎮山的膜拜意識貫穿古今,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古人對東鎮沂山的祭祀活動,可追溯到五帝時期。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沂山,舜帝定沂山為重鎮,大禹時期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望秩之禮”一脈相承。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便親率群臣或派遣重臣祭祀東方神祗?!皸盍泊浩煲簧?,落花與芝蓋齊飛”,車馬逶迤,浩浩蕩蕩,對東岳泰山、東鎮沂山和東海依次致祭。
歷代帝王對沂山屢有敕封?!端鍟ざY儀志二》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西鎮吳山,并就山立祠”?!杜f唐書·禮儀志四》稱,唐玄宗時相繼對五岳封王、五鎮封公:先天二年(713年)封華岳神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為天齊王;天寶五載(746年)封中岳神為中天王,南岳神為司天王,北岳神為安天王;天寶十載(751年)封沂山神為東安公、會稽山神為永興公、吳山神為成德公、霍山神為應圣公、醫巫閭山神為廣寧公。及至宋代,封五岳為帝,封五鎮為王,并封山神夫人為后。據《宋史·禮志五》載,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統一五岳帝號為:“東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肅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闭腿辏?113年),“西鎮吳山封成德王,東鎮沂山封東安王,南鎮會稽山封永濟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為崇德應靈王?!泵鞒槲淙辏?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前封號,以五岳、五鎮、四海、四瀆山水本名稱神,五鎮的稱謂是“東鎮沂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北鎮醫巫閭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鼻迨雷谟赫晁脑?,詔封沂山佑民捍御之神。
(圖197)
至今,北京地壇皇祗室中,仍然供奉著以東鎮沂山為首的五鎮神位。
《禮記·王制》載:“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于山川?!薄秷虻洹芬噍d:“歲二月,舜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笨梢娚讨苤暗臇|鎮沂山祭祀時間是陰歷二月。據東鎮廟現存碑林銘文記載,歷代祭祀禮儀亦多在春季舉行。
(圖198)
五帝時代至隋唐,祭祀禮儀秉承于商周時期的封天大典。在山巔玉皇頂高筑土壇,高九尺、廣一丈二尺,其中以方五尺、 厚一尺的方石砌成匣,以便瘞埋玉牒圭璋。玉牒,本稱石牒,厚五寸,長一尺三寸,廣五寸;帝王祭天,為示莊重,以玉為牒,丹漆書之,玉人琢之,再以金繩編輯成簡。祭天之時,將玉牒書以帛包裹,安置石匣之中。用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的石檢十枚列于其側:東、西各三,南、北各二。再以金粉、金鏤、水銀、玉璽等物封護。其四角各長有一丈,厚一尺,廣二尺的巨石矗立壇上。圓壇周圍三步之處,環立高三尺,厚一尺,廣二尺的碑狀巨石十八枚,此石下端有石跗入地面四尺,狀似碑座。祭壇三丈之外立一巨石,高九尺,廣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名曰:“立石”。祭享之時,祭壇兩側積柴而燔,青騰烈焰,炙食以獻。天子及其隨員則在司儀禮官的安排下請神、迎神、獻爵、讀祝、奠酒,并集參拜;司儀鳴贊則高聲朗誦祭文,大頌帝功;同時鼓樂齊鳴,和之樂之。帝王瘞埋玉冊圭璋,隨員回避。
隋唐之后,佛教傳入我國。祭祀地點移至半山的法云寺,禮儀不再是祭祀天帝、自頌代天理民之功德,而是祈禱神佛保佑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物阜民豐。莊嚴的拜佛儀式取代了神秘的祭天大典。
宋太祖趙匡胤行遙參禮,創草山亭,建東鎮廟,內祀神主則成了東鎮山神。犧牲貢品超乎從前。昔日祭天用骍犢,屬“少牢”,且無俎豆之具;而后來不僅用“太牢”——全豬、全羊、全牛(或用全鹿),剖腹烤熟而為供品,并且還陳放籩、豆各十,簋各二,俎三盛貢以獻。
(圖200)
《金史·禮志》記載頗詳,其制為:每逢祭祀岳鎮,朝廷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至東鎮廟,率郡邑官吏祭祀,從府、縣司吏中選一名為讀祝官,選兩名捧祝官,兩名盥洗官,兩名爵洗官,一名奉爵官,再選一人司尊彝和四名禮直官。奉祀前三日,所有參與祭祀的官員須齋戒兩日。前一日有司牽牲至東鎮廟宰牲房。祭享日丑前五刻(相當于現在的北京時間23點45分),執事者設祝版于神位之右,然后置擺祭器。掌饌者充置貢品。左十籩,分列三行,供放干橑(lao)、干棗、形鹽、魚鳙、鹿脯、榛實、桃、菱、芡、粟;右十豆,分列三行,貢放芹菹、筍菹、韭菹、葵菹、菁菹、魚醢、兔醢、豚拍、鹿胬(ni)、醯醢;左置二簋,內盛梁稻;右置二簋,內盛稷黍;俎二,置放牲體。復設牲樽兩個,由初獻官斟酌法酒;象樽兩個,由亞獻官和終獻官斟酌法酒。另有太樽、山樽各一,置于神位之前設而不酌。除此之外,還有燭、洗、罍、勺、篚、巾等物。祭案之前,初獻官在西,東向;亞獻官及大祝在東,南向;內廷之壬地開置瘞坎。祭享之日,自丑時前五刻,執事官各就各位,各穿職服,在贊引安排之下進退升降。首先引導初獻官以下執事到東鎮廟山門外揖位立定,贊禮者贊揖;次引、祝官升堂就位,爵洗官播笏,盥手,悅手,執笏,詣爵洗位置,北向立,摺笏,洗爵,將爵授予執事;由執事執笏升堂,西向立,授爵予初獻官。初獻官播笏,執爵,執樽者舉冪,執事酌酒,初獻官以爵授執事,執笏,詣神位前,北向立,摺笏,跪。執事將爵酒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爵三祭酒,奠酒酹爵完畢,執笏,俯伏,起立。再引祝官詣神位前,東向立,摺笏、跪讀《祝文》;讀畢,起立,執笏,復位。初獻官再拜,贊禮者引初獻官歸位。然后再分別引導亞獻官、終獻官奠酒祭拜,儀如初獻。三獻完畢,贊引領初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執事以爵酌清酒,初獻官跪祭酹酒,啐酒,奠爵;執事以俎進減神座前胙肉而授初獻官。初獻官取爵遂飲。執事進受爵復于坫。初獻官再拜,復位。贊引曰:“已飲?!?。受胙者不拜。亞獻官以下皆再拜。然后引導初獻官以下執事就望瘞位,以饌物置放坎中。東西廂各二人,贊引曰:“可瘞”。置土半坎。又曰:“禮畢”,眾人遂出。大祝與執樽、瑩、篚、冪者俱復位立定。贊引曰:“再拜”。拜畢同出。祝版燔于齋所。
元朝,朝廷祭祀東鎮不僅派員親祀,而且賜贈一個二十五兩重的銀香盒及兩個銷金幡,二百五十貫鈔幣。如遇皇帝初登大寶,遣官祭山不僅賜禮如前,而且加贈白銀五十兩,中統鈔二百五十貫。
明朝,朝廷先后遣官二十七次東祭沂山,皇帝則“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書省。使者奉以行黃金合貯香,黃綺幡二,白金二十五兩市祭物”(《明史·禮志》)。使者至沂山奉祀,儀如前朝。
清朝,朝廷先后遣官二十六次東祭沂山。據清光緒《臨朐縣志·壇廟》記載:“國家重臣致祭,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鍘二、簋簋各二、籩豆各十,尊一、爵三、爐一、鐙二”?!懊繗q春秋仲月,又有所在專祭,守土官主之,牲用羊一、豕一;余儀與遣官致祭同”。
祭儀之中,朝廷特使(欽差)任主祭官,省、州、縣主要官員擔任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等角色,其他府縣官吏則站立于祭臺之下正南方。當主祭官跪拜時,所有陪祭官員都要下跪,叩首。
《宋史》載,祭祀東鎮沂山的樂章是:
東望迎神凝安
盛德惟木,勾芒御神,沂岱淮海,厥功在民,爰熙壇炊,褒對庶神,于以歆格,靈貽具臻。
升降同安
紳韡襜兮,玉佩蕊兮,于我將事,神燕喜兮,帝命望祀,敢有不共?往返于位,肅肅雍雍。
奠玉幣明安
祀以崇德,幣則有儀,肅我將事,登降孔時,精明純潔,罔有弗祗,史辭無愧,神用來娭。
酌獻成安
肇茲東土,含潤無疆,維時發春,嘉薦令芳,祭用禮沉,順性含藏,不涸不童,誕降祺祥。
送神寧安
神之至止,熙壇為春,神之將歸,旂服振振,欻兮回飚,窅兮旋云,祐于東方,永施厥仁。
東方迎神凝安
帝奠九重,孰匪我疆,繄我東土,山川相望,祀事孔時,肅雍不忘,業峩濛鴻,郁哉洋洋。
初獻盥洗同安
青陽肇開,祀事孔飭,鬻人贊溉,其磬苾苾,敬爾威儀,亦孔之則,神之格思,無我有敦。
奠玉幣明安
司歷告時,惟孟之春,爰舉時祀,旅于有神,鼓鐘既設,珪帛具陳,阜蕃庶物,以福我民。
東鎮位
惟山有鎮,雄於其方,東孰爭雄,于沂之疆,祀事有時,爰舉舊章,我望匪遺,庶幾燕饗。
亞終獻酌獻(四位并同)
我祀孔肅,神其安留?容與裴回,若止若浮,洽此重觴,申以百羞,無我敦遺,萬邦之休。
送神凝安
蹇兮紛紛,神實戾止,以飲以食,以享以祀,呦兮冥冥,神亦歸正,以醉以飽,以錫爾祗。
坐鎮沂山九龍口東鎮廟,遺有歷代皇帝御碑16幢,各朝代重臣、名士碑碣300余幢。龐大的東鎮碑林,展現著歷代對東鎮沂山登封祭祀的輝煌歷史。
沂山祭祀禮儀,經歷了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和岳鎮海瀆祭祀五個階段。圖騰崇拜和山形祭祀,是原始社會的原始宗教;從山形祭祀轉變為山鎮祭祀,便有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從山鎮祭祀到封禪行典,融匯了豐富的儒家哲學思想;而由封禪大典到岳鎮海瀆祭祀,則體現出古人對鎮山的崇拜走向了理性化和制度化。
沂山祭祀禮儀,是世代傳承的皇家祭祀盛典。它聲勢浩大,影響波及全國,對統一當時的社會信仰和價值觀念、穩定全國的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繼往開來的新朝祭祀提供了形式基礎。同時,祭祀神主的多元化和演變過程,可為我國宗教發展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舉行祭祀禮儀的帝王,不但有代表農耕文明的漢族人,也有代表游牧文明的(元朝)蒙古族人和代表狩獵文明的(清朝)滿族人。不同的祭祀者和不同的祭祀階段,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因而對傳承、豐富和發展我國的民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祭祀禮儀遺留的貫穿古今的東鎮碑林,對漢族、蒙族、契丹族、滿族的古文字探源、歷代書法藝術研究都有重要價值。祭祀禮儀派生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豐富多彩,廣為流傳,為我國的民間文學增添了瑰麗的篇章。
及時發掘沂山祭祀文化,對保護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對民族文化尋根及當代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世間事物在矛盾和運動中不斷變化著,人類文明沿著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軌跡向前發展著。
1912年民國建立,帝制同時被取消,帝王的沂山祭祀禮儀隨之停止?;始壹漓霃拇艘悦耖g祭祀的方式得以傳承。每年的四月初八,由東鎮廟方丈主持祭祀,參加者僅限于青州、臨朐、昌樂、沂源等鄰近縣的部分民眾,形態和氛圍類似大型的山集廟會。歷經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文革”后,文化環境和祭祀場所均遭到嚴重破壞,祭祀活動全面停止。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沂山祭祀文化亦開始復興。1979年,當地政府初步修復了玉皇頂、法云寺、東鎮廟等3處祭祀圣地,每年四月初八,由沂山風景區管委會主持祭祀活動。參加者都是來自各地的香客和游客,雖人數眾多,似香火旺盛,但在規格、規模和影響力等方面,都無法與皇家祭祀禮儀相比,祭祀禮儀的形式和內容也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匡正。2010年,臨朐縣政府把“東鎮沂山祭祀文化”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根據國辦發(2005年)18號文件精神,制定了地方保護條列,決定繼續撥付??顚τ窕实?、法云寺、東鎮廟3個祭祀圣地進行總體修復。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舉辦專題展覽等形式,建立資料庫,使祭祀活動趨于規范化;通過擴大宣傳,進一步提高祭祀活動的影響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鎮沂山祭儀
2014第二屆沂山文化節·甲午年東鎮沂山祀山大典現場。
東鎮廟外景。
由群眾扮演的十六位帝王在祀山大典上表演。
沂山東大門夜景。
民俗表演。
演員在祀山大典上表演。
由群眾扮演的十六位帝王以朝代為序依次登臺進行祭祀表演。
由群眾扮演的十六位帝王以朝代為序依次登臺進行祭祀表演。
東鎮沂山祭儀,是歷代帝王對東鎮沂山的“望秩之禮”。商周之前,祭祀時間為陰歷二月,隋唐以后為陰歷的“立春”。民國以后,帝王的“望秩之禮”,演變為大型的民間沂山祭祀典儀表演,時間為陰歷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東泰山,古稱“海岳”(見《明史》)、“神岳”(見《齊都賦》),素享“五鎮之首”之美譽。它是泰沂山脈的東主峰,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南部,是沂河、汶河、沭河、彌河的發源地,也是“龍山文化”的發源地。
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東泰山(即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禹時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對沂山屢有增封,祀典不廢。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或親率眾臣,或派遣重臣祭祀東方神祗,對東岳泰山、東鎮沂山、東海依次致祭。沂山遺歷代御碑共16幢,代祀碑共200幢。
民國建立,帝制取消后,沂山祭儀繼續舉行,轉由沂山東鎮廟的道人主持祭祀。1966年至1978年,因政治原因一度中斷。1979年以來,由沂山風景區管委會主持祭祀,主要儀程有:擊鼓鳴鐘、獻供三牲、祭酒、敬獻花籃、敬香、宣讀祭文、行三叩禮、樂舞告祭。
沂山祭儀,經歷了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岳鎮海瀆祭祀五個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對傳承、豐富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鎮山文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對當時的社會信仰、價值觀念、生產生活乃至凝聚人心、穩定社會都具有重要作用。發掘、傳承沂山祭祀文化,對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民族文化尋根以及當代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 甄士光 王曉光 孫樹寶 通訊員 陳廣軍 張孝友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東鎮沂山祭儀入選國家級“非遺”
2014年12月23日
在第二屆沂山祀山大典上,主祭人、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王久祜宣讀祭文。
五大鎮山代表敬獻花籃。
著名影星徐少華主持第二屆沂山祀山大典。
樂舞告祭
祀山大典現場
氣勢恢宏的樂舞告祭場面。
祀山大典現場
祀山大典現場
樂舞告祭
12月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臨朐縣東鎮沂山祭儀項目入選,成為該縣唯一一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了解,東鎮沂山祭儀是歷代帝王對東鎮沂山的“望秩之禮”。商周之前,祭祀時間為陰歷二月,隋唐以后為陰歷的“立春”。民國以后,過去帝王的“望秩之禮”演變為大型的民間沂山祭祀典儀,時間為陰歷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東泰山,素有“五鎮之首”美譽。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東泰山(即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禹時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對沂山屢有增封,祀典不廢。祭祀過程包括擊鼓鳴鐘、祭酒、敬香、宣讀祭文、樂舞告祭等環節,目前已經歷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岳鎮海瀆祭祀五個階段。沂山祭儀在每個歷史階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是傳承、豐富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張孝友 圖/甄士光 王曉光 孫樹寶 陳廣軍 曹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