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民間信俗,孫臏崇拜
從藝年限:3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昌邑市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174
叢樂濤,男,1962年4月生,山東省昌邑市都昌街道東永安村村民,“孫臏崇拜”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燒大?!笔遣厥袞|永安村于每年正月十四隆重舉行的儀式表演活動,以村中的叢、呂兩大姓為活動主體,以孫臏崇拜為旗號,主要包括“扎大?!?、“游大?!?、“燒大?!钡瘸绦?。
這就是東永安村人為紀念古代軍事家孫臏而舉行的“孫臏崇拜”儀式。它以扎獨角牛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孫臏的功績,表達著昌邑人對孫臏的崇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0年5月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久遠的記憶與傳承”之“孫臏崇拜—燒老?!?/span>
信息來源:昌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發表者:普通管理員 發表時間:
2月21日(正月十四),東永安村在廣場上舉行了“孫臏崇拜—燒老?!被顒觾x式。昌邑古為孫臏封地,正月十四是孫臏的誕辰日,相傳孫臏帶兵打仗,總是坐著一頭兇猛高大、威力無比的獨角牛拉的車,指揮若定,大破敵軍。為紀念這位民眾心目中的英雄,東永安村便將每年的正月十四定為廟會,并年年自發扎制一頭獨角黃牛來祭祀孫臏?!皩O臏崇拜—燒老?!泵袼谆顒幼悦鞒f歷年間由民眾自發紀念孫臏習俗沿襲演變而來,迄今已流傳四百余年。該民俗活動主要分為扎大牛、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和燒大牛五大步驟?;顒悠陂g,全市及周邊多達40余支的秧歌隊、龍燈隊、高蹺隊匯聚到東永安村集中展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民眾前來觀賞、祈福,場面煞是壯觀。
昌邑永安村“燒大?!?以孫臏崇拜為名
來源:鳳凰網山東綜合整理
昌邑永安村“燒大?!?/span>
昌邑永安村“燒大?!?/span>
“燒大?!笔遣厥袞|永安村于每年正月十四隆重舉行的儀式表演活動,以村中的叢、呂兩大姓為活動主體,以孫臏崇拜為旗號,主要包括“扎大?!?、“游大?!?、“燒大?!钡瘸绦??;顒拥慕M織者有呂成英(曾擔任村書記)、叢樂海(現任村會計)等。
“燒大?!眱x式活動,大致包括如下程序:臘月初開始“扎大?!?,分散在各家進行;正月十三大牛扎制竣工,晚上舉辦本村文藝晚會;正月十四上午,舉行“游大?!?、“祭大?!?、“摸大?!焙汀盁笈!钡然顒?,是整個節會的高潮。
“燒大?!被顒佑兄凭玫臍v史,與當地同樣歷史悠久的孫臏崇拜大有關系。據傳始修于元代、于1997年重修的孫臏廟,是東永安村最神圣的建筑。整個“燒大?!眱x式,正是以孫臏崇拜為名義、以孫臏廟為空間中心而表演的。據村民說,孫臏是是護佑一方的神靈,法力高強,時常騎著青牛巡視鄉里,保護一方平安。據說在清末,有一部分土匪流竄到村里燒殺搶掠,為非作歹,村民只好躲至孫臏廟處,借助廟宇四周的高大圍墻以避難。土匪無奈,便趁起東南風時采用火攻,村民見勢紛紛向孫臏求告,一場東南風剎那間忽變成西北風,眾匪落荒而逃,全村得救。傳說正月十四是孫臏的誕辰,東永安村便將正月十四定為廟會日,發愿每年扎制一頭獨角大牛隆重祭拜。
作為東永安村年節期間的一種悠久的儀式傳統,“燒大?!被顒犹N含著多種村落知識,如傳說、扎制技藝、藝術表演、信仰等,并由此連帶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親鄰關系、家族關系以及周邊的村際關系等。對于村落知識的積累、傳承與創造而言,這種在年節時段集中舉行的儀式活動,既具有信仰的儀式規定性,又具有藝術表達的自由發揮,在村落知識的運作、篩選和磋商中呈現出村落社會的活力。
這一節會活動寄托著民眾的真誠愿望,也是年節時段人們除舊布新意義的彰顯。首先,在村民看來,只有燒掉“圣物”,才能將自己所許愿望傳達給神靈。再者,村民在這一活動中寄寓了“辭舊迎新”之意,隨著“圣物”的燒滅,過去一年的煩惱似乎也隨之而去。同時,年節至此宣告結束,新的一年里的美好愿望也借“圣物”傳至神靈,人們帶著強烈的自信和滿足感步入新的一年。同時,在面對外來者在場的開放性鄉土語境中,鄉民通過“燒大?!眱x式展現村落的悠久傳統,以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宏大敘事,實現其情感的宣泄與升華。
民俗
昌邑東永安村扎獨角牛,講孫臏功績
日期:20110310 來源:農村大眾
在昌邑市都昌街道東永安村,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四,全村老少都要敲鑼打鼓放鞭炮,抬著一身高5米,身長10米,獨角角長1.8米的巨型獨角牛來到村西的土丘上,舉行紀念孫臏的儀式。扎好的獨角牛先供眾人觸摸至當天上午11時左右,接下來,將被點燃。
這就是東永安村人為紀念古代軍事家孫臏而舉行的“孫臏崇拜”儀式。它以扎獨角牛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孫臏的功績,表達著昌邑人對孫臏的崇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東永安村今年82歲的呂佃義老人對筆者說,每年的正月初六,東永安村的人們便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用當地產的竹子、棉槐條、葵花桿、高粱秸等材料扎制獨角牛輪廓。正月十二,框架扎好后,一些心靈手巧的婦女們便開始用黃色紙剪制牛毛,用其他各色彩紙剪制花、牛鞍、大刀鈴鐺等飾品,粘到獨角牛身上。扎好的獨角牛威武壯觀,神氣十足,儼然是一件精致的巨型藝術品?;顒佑纱謇锢先俗园l組織,村民自愿捐資捐物,藝人們義務出工出力。
說起扎獨角牛的來歷,該村84歲老人呂述增說:“從俺記事起村里就扎獨角牛了?!豹毥桥:蛯O臏有什么聯系呢?相傳孫臏總是坐著由一頭兇猛高大、威力無比的獨角牛拉的車指揮大軍破敵,后來東永安村這一帶成了孫臏的封地,他經常騎著獨角牛巡視鄉里,將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正月十四是孫臏的誕辰日,為紀念這位英雄,東永安村自明朝萬歷年間起便將每年的正月十四定為廟會,每年扎制一頭獨角牛獻之。
據“孫臏崇拜”的傳承人現年50歲的叢樂濤介紹,村民扎制獨角牛之所以虔誠,其背后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清咸豐年間,有流寇至昌邑都昌街道東永安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全村人聚集到廟宇(當時有圍墻)奮起反抗,流寇久攻不下。后來,流寇用火攻之,火燒煙嗆,老幼垂危。危急關頭,天起大風,煙火反向之,敵大敗,民眾一致認為是孫臏保佑了一方平安。此后,民眾對孫臏更加崇拜。昌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徐中立認為,“東永安村扎獨角牛習俗在歷史上曾經起到連結周邊村落、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
據介紹,扎獨角牛習俗已經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下一步昌邑市準備將它申報省級“非遺”名錄。 (李生濤 李洪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