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小章竹馬
從藝年限:7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625
馬鎮華,男,漢族,1937年1月生,第二十四世傳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村民。
跑竹馬,是西小章村從元代沿襲至今的一種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的特殊民間歌舞。參加跑竹馬活動40多年,多年來自費維修竹馬、服裝道具等,努力傳承小章竹馬,多次參加各類展演活動。
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期所創。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在洪武二年,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就此在西小章安家落戶,并代代相傳。
為防止別人偷師學藝,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即使傳承到現在,也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因此也稱小章竹馬。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眾多陷入困境的民間藝術一樣,小章竹馬也從曾經的極度繁榮,慢慢的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
面對困境,小章竹馬的傳承者們雖然很無奈,卻沒有放棄。西小章村每年都要拿出五六千元錢來,用于小章竹馬道具的購置、維護和演出費用。昌邑市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小章竹馬,除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外,還把它成功申報了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和省市兩級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也準備首次在小章竹馬的傳承歷史上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并打破原來的口述和傳內不傳外的傳授做法,愿傳授給喜愛這門藝術的非馬氏家族的人們,讓小章竹馬走出西小章村,讓小章竹馬永遠地傳承下去。
2011年11月第三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來源:鳳凰網山東頻道綜合整理 14:24
昌邑小章竹馬
正月初八是正式跑竹馬的日子,一般是上午去宋莊為本家族的另一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西小章村表演,儀式具體包括試馬、備馬、出馬、跑馬等。
地點:濰坊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
時間:農歷正月初八
小章竹馬
推薦理由
作為一項村民自發的鄉土儀式表演活動,小章竹馬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類型,如真刀真槍的武術表演,馬家祠堂,馬氏族譜、祖碑,新老墓田,新修龍王廟等。此外,小章竹馬的定場演出,集地方小戲、舞蹈、武術、雜耍于一體,熱鬧非凡。
歷史源流
“小章竹馬”是山東昌邑地區西小章村在每年正月初八舉行的一種儀式性表演活動,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該村村民98%的人姓馬,馬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譜、祠堂,祠堂里有供奉歷代先祖的“老影”?;顒咏M織者主要為馬鎮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興墀(西小章村書記)等。
在西小章村,關于竹馬的起源主要有“馬亮創制竹馬說”、“馬青山移植竹馬說”。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并不多,以村民馬炳輝為代表。按照村民馬炳輝的說法,在元朝的“初年的初年”——也就是元朝沒建國的時候——那是忽必烈以前,還沒統一元朝,它想統一南宋,但又一時難以征服,便采取了一個隔離戰術,先把南宋包圍起來。公元1252年蒙哥當皇帝時,元朝先將世居云南的大理國消滅。元人征戰,一開始喜歡殺戮,往往是征伐之處盡行屠戮,所以山東這一帶人煙稀少。征戰大理時,他已經開始重視人口,便將保留下來的人口遷送到無人之地。馬氏家族的一世祖、二世祖便于此時從云南遷居到萊西雙山。30年后,元軍平定東南之后, 又開始征伐西南緬甸一帶。此時,雙山馬家的三世祖馬合被推舉當兵,參加了此次征戰。最終元朝大獲全勝,并將劫掠來的財物、美女選送北京,也就是向元大都運送,馬合自然參與其中。小章竹馬表演的就是這段歷史。雙山馬家發展到了五世,出了一個杰出人物,就是馬亮元帥。馬亮一生仕途順利,最后官拜“管軍總把都督大元帥”。然而,他一直苦于家族人丁不旺,代代單傳,這在當時可是個大事。對他正為此事憂悶時,手下一個軍師近前獻計,說只要你們把竹馬跑起來,馬家人就一定能興旺起來。據說這個軍師就是漢中人,他們那里流行竹馬。馬亮一聽大喜過望,遂命以軍師為首編制了一套竹馬戲,并以馬亮之祖父馬合征伐緬甸一事為該戲的背景。馬亮是武將出身,不通文藝,但卻喜論兵法戰策,遂在竹馬表演中融進古代行兵布陣之法——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章竹馬的編創有馬亮元帥的一大部分功勞。
在西小章村,贊成“馬青山移植竹馬說”觀點的人數相對較多,小章竹馬的組織者、在村內頗有威望的馬鎮華便是其中之一。而他是從活到99歲、逝于1958年或1959年的馬思京那里聽說的。其主要情節為:洪武二年,馬原帶著老婆,挑著兩個孩子逃荒來到了小章。因為雙山地界土地稀薄,凹澇薄堿,為了找個好地方,從萊西來到小章。按直線算這一路就要110多里,那時候小章這一帶土地極為肥沃。當時住在這里的,主要是后來劃分為東小章村的住家戶,而屬于后來西小章村的只有一家土著居民——馬青山。明朝時興同姓聯字,所以同姓的馬原與馬青山聯成一字,定居于此,馬原算是馬青山的義子。馬青山是御木匠,年年清明時節要到北京去送交他在家里做好的秋千,再在北京干一段時間的木工活,就可以回來。竹馬就是馬青山在明朝永樂年間從北京移植過來的,據說當時他同時還從北京拉回來一大車絨線,那本是供京城婦女打秋千時防護磨手用的。還有與此相似的另外一種說法是,馬青山因為年年去北京,見多識廣,腦筋很聰明。他發現家里孩子們都喜歡玩竹馬游戲,拿著個秫秸,當馬騎著跑,就琢磨著自己做出了竹馬。
文化特色
發生在年節期間的小章竹馬表演活動,既是該村馬氏家族的祭祖儀式之一,同時也是該家族年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集體狂歡特質。
竹馬表演對于西小章人的當下生活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年節活動之中能夠穩固地占有一席之地,顯示出文化傳承的堅韌性。首先,竹馬表演增強了村落內部家族之間的凝聚力,成為他們年節聚會的一種方式;其次,小章竹馬表演是當地馬氏家族跨村落的聯系紐帶,西小章村與宋莊的馬氏家族由此形成拜年與回拜的禮儀關系。村落與跨村落的集體歡娛,使得這一帶馬氏家族的年節活動豐富活躍。
年節中的小章竹馬表演,在集體性的狂歡活動中,引導活動者通過對個人精神世界的張揚,實現對瑣屑現實的超越。在小章竹馬的演者與觀者那里,有對于同一個祖先的緬懷,小章竹馬喚醒了他們這種帶有一定宗教性質的宗族歸屬感。以此為旗幟,每個人可以將自己在日常生活狀態下壓抑已久的情感盡情的釋放。
新浪山東
濰坊昌邑小章竹馬“跑熱”非遺傳承
來源:中國文化報 15:41
農歷二月初二,濰坊昌邑市圍子街辦西小章村近百人的竹馬隊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由非遺傳承人馬鎮華率領的小章竹馬演出隊正在進行春節巡演,隊伍中不時傳出陣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街道兩旁擠滿了前來看“馬隊”的群眾,場面熱鬧非凡。
“小章竹馬本來沒有這么‘火’,近年來,經過昌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挖掘和包裝后,不僅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里還成立了表演隊伍?!眰鞒腥笋R鎮華說。
濰坊昌邑小章竹馬“跑熱”非遺傳承
跑竹馬,是西小章村從元代沿襲至今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民間歌舞。據傳承人馬鎮華講,小章竹馬表演的是元末明初,一元朝武將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進貢,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進過程。隊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著一面“馬”字大旗,為馬隊旗號。接著便是武術隊的化裝武士,武術隊之后便是馬隊。馬隊最前面是一馬童打扮、手提馬鞭的隊列指揮,稱作“馬牌子”。隨后是男左女右的4對竹馬和老座馬,座馬之后是一個挑著繡有“龍”字督軍旗的士兵。再后是18名扛臘桿子的護馬武術隊員。整個隊伍,最少60余人,多時100多人,陣容強大,十分壯觀。整個竹馬表演程式復雜,演技精彩,打斗念唱,花樣繁多。
由于社會歷史等原因,小章竹馬曾面臨著生存危機。2006年起,昌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專門人員,加大對郭家莊大秧歌的挖掘、搶救、整理工作,2009年小章竹馬被評為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昌邑市建起了昌邑民間藝術中心,成立了民間藝術家協會,定期組織小章竹馬演員切磋表演技巧,在多處中小學中設置了模仿演出活動課程,讓中小學生了解小章竹馬,使小章竹馬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現在,每逢節日,傳承人馬鎮華都會帶領著小章竹馬表演隊伍在西小章及周邊的村落之間進行巡回演出,受到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
昌邑小章竹馬 村民們的集體狂歡
來源:鳳凰網山東頻道綜合整理 10:23
小章竹馬
“小章竹馬”是山東昌邑地區西小章村在每年正月初八舉行的一種儀式性表演活動,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該村村民98%的人姓馬,馬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譜、祠堂,祠堂里有供奉歷代先祖的“老影”?;顒咏M織者主要為馬鎮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興墀(西小章村書記)等。發生在年節期間的小章竹馬表演活動,既是該村馬氏家族的祭祖儀式之一,同時也是該家族年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集體狂歡性質。
一般在大年初六左右,村民走親訪友基本結束。竹馬器具以及各種器械的整理、試馬排練等活動便開始了,遂成為全村人關注的焦點。正式跑竹馬的日子則是正月初八,一般是上午去宋莊為本家族的另一家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本村表演。
竹馬器具整理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下午,器具存放于馬家祠堂這一全村最神圣的地方。這天大清早,以馬鎮華為主的村民們來到祠堂,從距離屋頂棚1米左右之處的檁木隔層上小心翼翼的取下9匹竹馬。而后每人手拿一柄小刷子,熟練地清掃著竹馬身上的積塵,同時檢查竹馬的各個部件是否松動,想辦法把它弄牢靠些,以免明天場上表演時有所遺失。
竹馬器具整理完后,馬鎮華開始指揮著清點武術器械。小章竹馬表演隊中現有武術器械20多件,據說在20世紀60年代時曾有100余件。西小章人對這套祖傳兵器有著特殊情感,幾乎視為鎮村之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土法上馬“大煉鋼鐵”的口號喊得震耳欲聾,村里幾乎所有的鐵器都已經貢獻出來,但惟有這套兵器卻留存下來。
初八早晨6點半左右是包括化妝在內的祠堂備馬的時候。如今,化妝事務主要由村民孫桂蓮負責。具體化妝程序是,化妝師先將一條黑布帶在演員的頭上纏繞數圈,系好,以此將化妝者的頭發攏住,再將一管一管的顏色擠到調色板上,這就算完成了準備工作。然后,化妝師先用粉紅顏色在“女馬”的臉上、手上抹上一層底色;再在調色板上調好大紅顏色,在自己手上試過色,開始往女馬的兩眼邊際涂抹;再用眉筆勾出眼線;往女馬頭上戴上珠翠花冠,試試松緊是否合適,太松容易掉下來,太緊演員又不舒服;最后再檢查一遍,在需要補色的地方補上色。
整個竹馬隊來到大街上。在從祠堂到汽車等候的村口這段路上,武術隊員們不斷地往上拋接著大刀、馬叉,紅纓槍,有的能扔到二三十米高;馬鎮華老人將一副繩鞭耍得讓人眼花繚亂,男馬女馬緊隨其后在交叉換位中行進。然后是行進中的樂隊,有1面大鼓,1面堂鼓,2面鑼,2副鈸??壳懊娴拇蠊姆旁谝粋€木框里,由兩位中年婦女在兩邊拎著,“掌鼓佬”馬炳亭用雙槌擊打出鼓點。這時候,部分村民也攙和進這長長的竹馬隊伍中來。走到村口,男馬女馬雜坐于一輛大卡車后面車廂的長條凳上,武術隊員坐在后面的一輛福田牌貨車上,很快就到了宋莊村。于是,一年一度熱熱鬧鬧的跑竹馬活動即將開始了。
正月初八這天,作為拜年形式的宋莊巡演和本村演出是小章竹馬表演的主場。早上八點左右,當竹馬隊來到宋莊村口時,還未等全部人馬下得車來,樂隊已經奏起了鑼鼓。宋莊早就有人前來接應,竹馬隊又開始了串街表演,宋莊的一群人也在村頭不遠不近向這邊觀望。將要行至村頭,一串長長的紅鞭炮燃放起來,立時熱鬧起來。竹馬隊伍來到村中的幾棵老槐樹下,在一位馬氏家族長輩的家門前開始轉圈打場子,馬鎮華在街心耍起繩鞭,武術隊員在圈邊扎住陣腳,隨即將大刀、馬叉在土地上架起幾個漂亮的圖案。觀演者都紛紛跑到墻根一棵老槐樹邊一個凸起的土臺子上。鞭炮聲不斷響起,昭示著宋莊村民對于竹馬對的歡迎與感謝。西小章來的表演者與宋莊的觀演者都是平日里相識甚至是相熟的人,表演一結束就各找個人敘話,遞上煙酒糖茶,整個場面呈現出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氛圍。
竹馬表演時,經常有身著便裝的武術隊員在臺中央做徒手對打,這時候,竹馬隊員會圍繞場邊慢行,鑼鼓聲也會降低音高。大約幾十招后,裁判員馬鎮華便雙臂平伸作一個亮相姿勢,命令隊員退下。還會有一些青年作武術套路表演,年輕的朝氣、威武的表演時常博得陣陣掌聲。整個表演中都督旗的表演也比較引人注目。明黃色武士裝為他增色不少,而他的功夫也相當不錯,一連串高難度的側踢、擺踢動作為他引來一片贊嘆聲,觀眾開始騷動起來。都督旗表演的拳法表演結束后。鑼鼓聲驟然間洪亮起來,竹馬隊立刻由場邊慢慢踱步的狀態轉到場地中央地帶表演起來。此刻都督旗手把高高的紅色龍旗靜靜地站立在場地中央,紋絲不動,任由9馬10人在身邊穿梭,表演出一種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拔的氣勢,兩下里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昌邑“竹馬”
日期:20101202來源:農村大眾
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有一門獨有的家族儀式性表演活動——跑竹馬,也稱小章竹馬。小章竹馬以其傳承歷史悠久、演員陣容龐大、表演形式獨特、服飾行頭精致、唱念動作流暢等鮮明地域特點和傳統韻味,被國內民俗研究專家譽為“村落家族式竹馬藝術的活化石”,成為昌邑市文化的一個亮點和品牌。
悠久的歷史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據小章竹馬傳人馬鎮華介紹,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期以其祖父馬合征伐緬甸一事為背景,從元朝行軍作戰的“四門陣”、“五花陣”、“雙鉤連環陣”、“二龍戲珠陣”、“十門變化陣”、“八卦連環陣”和馬氏家傳武術演化而來,是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演練于一體的民間竹馬戲。據了解,小章竹馬不單純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還是一個祈福儀式。馬亮當家時,家里人丁單薄,時任元朝正三品都督元帥府元帥的馬亮便請了高人給他參謀,并讓他的行軍幕僚按照行軍陣法和自家拳法,以模仿元朝末期,朝廷為各地鎮守元帥贈送美女的行軍過程為內容,整合成了一套新的跑竹馬表演形式。每到春節,家將們就演練一番,期望借助將士們的勇武之氣,驅邪鎮妖,保佑全家平安,人丁興旺。從此小章竹馬作為馬氏家族內部的祈福儀式傳承下來。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在洪武二年,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因此在西小章安家落戶。 為防止別人偷學,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
龐大的陣容
小章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片和藤條扎成的,架子上用紙粘糊,涂上紅、黃、黑等顏色。馬身分為兩部分,前半身連著馬頭,后半身連著馬尾。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動馬鬃,馬頭可隨意擺動。 表演時,演員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馬鞭,分別把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綁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練的步法,做出各種動作。小章竹馬的表演與武術相結合,威武壯觀,人見人愛。馬隊由九人九馬組成,兩側是四男四女、八匹馬,中間一匹黃膘馬,由一個身穿元朝官服的督軍押后,稱作“老座馬”。男騎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兵”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身佩刀劍;女騎手頭戴珠翠,身穿紅綠緞襖,腰扎彩裙,古代閨秀裝束,隊前有一挑“ 馬”字旗的旗手,俗稱“馬牌子”,隊后跟隨一名挑繡有“龍”字大旗的兵卒。此外還有化妝為武士的拋、滾馬叉者;耍單、雙刀者;耍拐子槍、梢子棍者;耍鋼鞭、繩鞭者;耍紅纓槍者。整個演出隊伍大致需要40至80人,陣容非常龐大。
挖掘與整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小章竹馬也從曾經的極度繁榮開始慢慢地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 1975年以來,昌邑市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挖掘整理,使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延續。然而近年來,村里年輕人長年外出打工,平日學練竹馬藝術的人越來越少,整個西小章村,會跑竹馬的也就二三十人,能練上一套馬家拳法的不足十人,竹馬的扎制技藝面臨失傳。為了繼承和發揚小章竹馬這一民族瑰寶,昌邑市成立了小章竹馬挖掘保護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對小章竹馬民間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組織力量挖掘整理小章竹馬的表演內容、唱腔、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搞好有關文字、影像資料保存;扶持現有表演隊伍,購置、更換、維修小章竹馬表演道具。此外,還定期組織小章竹馬演職員切磋表演技藝,提高小章竹馬的演出水平和風格。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表示將打破原來的口述傳授辦法,準備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傳授給愿意學的非馬氏家族人。
如今,小章竹馬已三次應邀出席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受到部分專家、國際友人及廣大觀眾的贊譽。小章竹馬也于2006年申報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進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昌邑市準備將小章竹馬藝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生濤 李洪帥
昌邑:失落的"小章竹馬",非遺文化陷傳承困境
來源:齊魯晚報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個古老的兒童游戲,演化為—種鄉間社戲之后,“跑竹馬”便—直被山東省昌邑市西小章村馬氏宗族奉為傳世之寶。
當鄉間民藝逐漸脫離生養她的生存土壤,宿命便不難預料,隨著在鄉村生活中逐漸地被弱勢化、邊緣化,其最終有可能淪為歷史墻壁下的文化碎片。而對所有喜愛它們的人來說,除去曾經輝煌的泛黃回憶,便只剩有心無力的無奈嘆息。
早上6點,73歲的馬鎮華都準時帶著自己的十幾只羊出門吃草,因為這些羊每年會給他帶來數千元的收入。
放羊只是為了謀生,馬鎮華的另一種責任更加沉重。在這個從13歲起就跟在村里大人屁股后面學武術、跑陣法的老頭兒胸中,包羅著跑竹馬的全套技藝,如今的他,已是村里公認的第29代傳承人。
不過,他自豪又不開心,因為在這個擁有著1530人,馬氏族群占據98%的村子里,他是唯一的選擇。當年和他一塊學藝的幾個老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去了市區謀生,難得回來一趟,剩下的幾個也因為長年不練,身體已不聽使喚。馬鎮華成為竹馬技藝的“活化石”。
這活化石越來越寂寞,在大部分時間里,他沒事可干,每天除去放羊,就是待在家里喝茶、看書看電視。
以前村里用來跑馬練拳的祠堂,如今大部分時間都閑置著,在他的眼里,現在族人們對這套技藝雖然還有著深厚的感情,但真正把精力放在這上面的人少了。
當年是一種什么樣的盛況啊?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村里的竹馬隊伍到昌邑市區表演,160多人的隊伍裝滿了四個大卡車。演出之后的幾天,新聞聯播中的三分鐘,讓全村一陣沸騰。
而現在,大概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真正耍上一把。作為這項技藝的權威,他眼里的竹馬隊比以前是差得遠了,人數勉強能湊夠60人,表演者大體能模仿上招式,那種幾十年修煉出來的氣質卻是模仿不出不來的??粗贻p一輩出了錯誤,壓陣的他在外面跳著喊話,大聲糾正。
按照宗族傳統,竹馬技藝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練站姿、學武術、跑陣法。從寒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大把的農閑時節可供練習,不愁學不會。但是馬鎮華近年來已經開始陸續把拳法記在書上,傳給下一代的族人。他擔憂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連基本的架勢都沒快沒時間學了,一旦自己去世,純正的竹馬技藝可能失傳。
這個大概只有中學水平的老人,用毛筆的小楷一筆一劃的開始在泛黃的書紙上復制著自己的記憶,但五年的時間,只寫了大約百十頁紙。
當市場化的浪潮從這個小村落席卷而過,小章竹馬這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和眾多的傳統技藝—樣,陷入到快節奏謀生與慢節奏傳承的矛盾之中。
馬鎮華最終沒有在兒子一輩人中培養出一個徒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年輕的一輩人,為了達到自己“兒子不行,孫子行”的設想。兩年前,他在村里的祠堂開設了武術培訓班,武術班不收錢,學藝者是村里的十幾個10多歲的少年。
這批少年傾注了馬鎮華的大量心血,但事情的結局卻不是他能左右。如今,上高中,讀大學幾乎已成為每一個年輕人的必經之路,將來這些孩子究竟能留在村里幾個,他說不準,也說了不算。
馬鎮華愁的是傳人,作為小章竹馬表演的組織和領導者,該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馬興墀當前最大的困擾就是資金。
純商業演出這一步,馬興墀的前任馬炳盛沒敢邁,他也不敢。按照祖上的規矩,竹馬是一種非常圣神的藝術活動,附帶著來自祖先的祝福,族人們都聽說并一直堅信,創立這門技藝之前,馬氏的祖先數代單傳,而竹馬出現之后,一直多子多孫,因此村子里一直流傳著“一年不跑馬,一年不旺相”之說。
數百年的積淀讓竹馬的傳人形成了一種高貴的氣質,這門技藝向來“傳內不傳外”,“沒人邀請不上門”。
在成為山東省非遺之后,馬興墀接待的訪客越來越多,其中甚至包括遠涉重洋而來的外賓,但是令他頭痛的資金問題仍無法解決。有專家告訴他,山東省的非遺最少有5萬元的政府財政支持,政府官員也當場表態,為了竹馬藝術他們將積極向上面申請資金。然而,早在2008年就已經是省非遺的竹馬,至今也沒有拿到一分錢。
如今,竹馬的傳承人們又將竹馬申報了國家非遺,并緊張的等待結果。馬興墀又聽說,成為國家非遺,竹馬能獲得不低于20萬元的財政支持。(莊文石 片/吳凡)
小章竹馬申請國家非遺
被民俗專家譽為“村落家族式竹馬藝術的活化石”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小章竹馬演員表演節目。
在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有一門獨有的家族儀式性表演活動―――跑竹馬。因該項活動僅有西小章村的馬氏家族會表演,因此也稱小章竹馬。小章竹馬以其傳承歷史悠久、演員陣容龐大、表演形式獨特、服飾行頭精致、唱念動作流暢等鮮明地域特點和傳統韻味,被國內民俗研究專家譽為“村落家族式竹馬藝術的活化石”,成為昌邑市文化的一個亮點和品牌。5月23日,記者從昌邑市獲悉,昌邑市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為小章竹馬申請“非遺”。
創自元末概不外傳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五言古詩《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民間藝術的一種表演形式。據小章竹馬傳人馬鎮華介紹,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年以其祖父馬合征伐緬甸一事為背景,從元朝行軍作戰的“四門陣”、“五花陣”等和馬氏家傳武術演化而來,是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演練于一體的民間竹馬戲。
據了解,小章竹馬不單純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還是一個祈福儀式。
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就此在西小章村安家落戶,并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為防止別人偷學,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即使傳承到現在,也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
表演形式威武壯觀
小章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片和藤條扎成的,架子上用紙粘糊,涂上紅、黃、黑等顏色。馬身分為兩部分,前半身連著馬頭,后半身連著馬尾。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動馬鬃,馬頭可隨意擺動。表演時,演員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馬鞭,分別把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綁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練的步法,做出各種動作。
小章竹馬的表演與武術相結合,表演形式威武壯觀。小章竹馬的馬隊由九人九馬組成,兩側是四男四女、八匹馬,中間一匹黃膘馬,由一個身穿元朝官員服裝的督軍押后,稱作“老座馬”。男騎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兵”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身佩刀劍;女騎手頭戴珠翠,身穿紅綠緞襖,腰扎彩裙,古代閨秀裝束,隊前有一挑“馬”字旗的旗手,俗稱“馬牌子”,隊后跟隨一名挑繡有“龍”字大旗的兵卒。此外還有化妝為武士的拋、滾馬叉者;耍單、雙刀者;耍拐子槍、梢子棍者;耍鋼鞭、繩鞭者;耍紅纓槍者。整個演出隊伍大致需要40至80人,陣容非常龐大。
將傳授給愿學的人
小章竹馬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昌邑市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挖掘整理,使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延續。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表示將打破原來的口述傳授辦法,準備首次在小章竹馬的傳承歷史上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傳授給愿意學的非馬氏家族人,讓小章竹馬走出西小章村,讓小章竹馬永遠地傳承下去。
據了解,小章竹馬已于2006年申報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進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圖本報記者齊文本報通訊員李生濤李洪帥
新聞作者:新浪昌邑
本站在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有一門獨有的家族儀式性表演活動——跑竹馬。因該項活動僅有西小章村的馬氏一族會演,因此也稱小章竹馬。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五言古詩《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大約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
據小章竹馬第二十四世傳人,現年71歲的馬鎮華老人介紹,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期所創。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在洪武二年,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就此在西小章安家落戶,并代代相傳。
為防止別人偷師學藝,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即使傳承到現在,也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
老人告訴記者,竹馬表演是從元朝行軍作戰的“四門陣”、“五花陣”、“雙鉤連環陣”、“二龍戲珠陣”、“十門變化陣”、“八卦連環陣”和馬氏家傳武術中演化而來的。小章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片和藤條扎成的,架子上用紙粘糊,涂上紅、黃、黑等顏色。馬身分為兩部分,前半身連著馬頭,后半身連著馬尾。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動馬鬃,馬頭可隨意擺動。表演時,演員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馬鞭,分別把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綁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練的步法,做出各種動作。
馬隊由九人九馬組成,兩側是四男四女、八匹馬,中間一匹黃膘馬,由一個身穿元朝官員服裝的督軍押后,稱作“老座馬”。男騎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兵”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身佩刀劍;女騎手頭戴珠翠,身穿紅綠緞襖,腰扎彩裙,古代閨秀裝束,隊前有一挑“馬”字旗的旗手,俗稱“馬牌子”,隊后跟隨一名挑繡有“龍”字大旗的兵卒。此外還有化妝為武士的拋、滾馬叉者;耍單、雙刀者;耍拐子槍、梢子棍者;耍鋼鞭、繩鞭者;耍紅纓槍者。整個演出隊伍大致需要40至80人,陣容比較龐大。
古老的祈福儀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小章竹馬并不單純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它還是一個祈福儀式。對此,馬鎮華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小章竹馬的起源。
原來,在馬亮當家時,家里人丁比較單薄,時任元朝正三品都督元帥府元帥的馬亮便請了高人給他參謀,并讓他的行軍幕僚按照行軍陣法和自家拳法,以模仿元朝末期,朝廷為各地鎮守元帥贈送美女的行軍過程為內容,整合成了一套新的跑竹馬表演形式。每到春節,就讓家將們演練表演,期望借助將士們的勇武之氣,驅邪鎮妖,保佑全家平安,人丁興旺。從此小章竹馬作為馬氏家族內部的祈福儀式也就開始傳承下來。
走出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馬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眾多陷入困境的民間藝術一樣,小章竹馬也從曾經的極度繁榮,慢慢的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F在整個西小章村,會跑竹馬的也就二三十人,多為女性。能練上一套馬家拳法的不足十人,71歲的馬鎮華老人也在其列。
面對困境,小章竹馬的傳承者們雖然很無奈,卻沒有放棄。西小章村每年都要拿出五六千元錢來,用于小章竹馬道具的購置、維護和演出費用。昌邑市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小章竹馬,除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外,還把它成功申報了濰坊市人民政府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此外,眾多的中外學者也被小章竹馬的特殊內涵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所吸引,紛紛到西小章村參觀研究。
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也準備首次在小章竹馬的傳承歷史上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他說,絕不能讓小章竹馬在他們這一代人手中斷代,他要打破原來的口述傳授辦法,把小章竹馬的表演用文字固定下來,并打算傳授給愿意學的非馬氏家族人,讓小章竹馬走出西小章村,讓小章竹馬永遠地傳承下去。
小章竹馬馬氏家族的獨有表演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在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有一門獨有的家族儀式性表演活動———跑竹馬。因該項活動僅有西小章村的馬氏一族會演,因此也稱小章竹馬。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五言古詩《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大約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
據小章竹馬第二十四世傳人,現年71歲的馬鎮華老人介紹,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期所創。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在洪武二年,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就此在西小章安家落戶,并代代相傳。
為防止別人偷師學藝,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即使傳承到現在,也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
老人告訴記者,竹馬表演是從元朝行軍作戰的“四門陣”、“五花陣”、“雙鉤連環陣”、“二龍戲珠陣”、“十門變化陣”、“八卦連環陣”和馬氏家傳武術中演化而來的。小章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片和藤條扎成的,架子上用紙粘糊,涂上紅、黃、黑等顏色。馬身分為兩部分,前半身連著馬頭,后半身連著馬尾。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動馬鬃,馬頭可隨意擺動。表演時,演員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馬鞭,分別把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綁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練的步法,做出各種動作。
馬隊由九人九馬組成,兩側是四男四女、八匹馬,中間一匹黃膘馬,由一個身穿元朝官員服裝的督軍押后,稱作“老座馬”。男騎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兵”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身佩刀劍;女騎手頭戴珠翠,身穿紅綠緞襖,腰扎彩裙,古代閨秀裝束,隊前有一挑“馬”字旗的旗手,俗稱“馬牌子”,隊后跟隨一名挑繡有“龍”字大旗的兵卒。此外還有化妝為武士的拋、滾馬叉者;耍單、雙刀者;耍拐子槍、梢子棍者;耍鋼鞭、繩鞭者;耍紅纓槍者。整個演出隊伍大致需要40至80人,陣容比較龐大。
古老的祈福儀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小章竹馬并不單純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它還是一個祈福儀式。對此,馬鎮華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小章竹馬的起源。
原來,在馬亮當家時,家里人丁比較單薄,時任元朝正三品都督元帥府元帥的馬亮便請了高人給他參謀,并讓他的行軍幕僚按照行軍陣法和自家拳法,以模仿元朝末期,朝廷為各地鎮守元帥贈送美女的行軍過程為內容,整合成了一套新的跑竹馬表演形式。每到春節,就讓家將們演練表演,期望借助將士們的勇武之氣,驅邪鎮妖,保佑全家平安,人丁興旺。從此小章竹馬作為馬氏家族內部的祈福儀式也就開始傳承下來。
走出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馬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眾多陷入困境的民間藝術一樣,小章竹馬也從曾經的極度繁榮,慢慢的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F在整個西小章村,會跑竹馬的也就二三十人,多為女性。能練上一套馬家拳法的不足十人,71歲的馬鎮華老人也在其列。
面對困境,小章竹馬的傳承者們雖然很無奈,卻沒有放棄。西小章村每年都要拿出五六千元錢來,用于小章竹馬道具的購置、維護和演出費用。昌邑市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小章竹馬,除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外,還把它成功申報了濰坊市人民政府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此外,眾多的中外學者也被小章竹馬的特殊內涵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所吸引,紛紛到西小章村參觀研究。
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也準備首次在小章竹馬的傳承歷史上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他說,絕不能讓小章竹馬在他們這一代人手中斷代,他要打破原來的口述傳授辦法,把小章竹馬的表演用文字固定下來,并打算傳授給愿意學的非馬氏家族人,讓小章竹馬走出西小章村,讓小章竹馬永遠地傳承下去。
日報記者付生通訊員李生濤鄭濤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