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3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小章竹馬
從藝年限:46年
單位及職務: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書記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614
馬興墀,男,1949年生,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書記,“小章竹馬“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小章竹馬表演
小章竹馬表演是山東昌邑市宋莊鎮西小章村的一種形式獨特、沿襲年代久遠的漢族傳統歌舞。小章竹馬表演與其他漢族民間歌舞不同,有獨特的表演藝術特色。
一、四個特點
第一,隊伍陣容特別龐大,竹馬的馬隊有100多人。表演時隊伍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儼然一副將帥出征的威武陣勢。
第二,近似戲劇的表演形式。即有人物、有故事、有對白、有舞蹈、有演唱、還有真刀真槍的武術打斗,并且是用一個中心事件貫串整個內容。它的表演還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式:即(1)出馬;(2)對白;(3)舞蹈表演;(4)演唱;(5)武術打斗;(6)再舞蹈表演;(7)再演唱;(8)再武術打斗。這些程式先后長短都有固定而嚴格的要求。
第三,它表現了元代蒙族的歷史內容,講的是元代蒙族武將的故事,人物的名字有鮮明的元代蒙族特點,唱腔唱詞與元曲有密切關系。
第四,它是訓兵布陣式的舞花和真刀真槍的武術打斗。6個蹈花程式:四門斗;梅花瓣;十字梅;二龍戲珠;別杖了;龍掉尾。12套打斗表演程式:少林拳徒手對打;羅漢拳徒手奪刀;馬又對打;單刀對打;雙槍對打;槍刀對打;槍棍對打;槍鞭對打;槍叉對打;鞭棍對打;刀又對打;鞭叉對打。
二、祖輩傳說
據當地馬氏祖輩傳說,這種竹馬是他們的先人為紀念元代山西提督二世祖馬元押送美女事件而創立的,數百年來一直封閉式的家族傳承,社會上少有人知曉。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文化等部門多次挖掘整理,使這一鮮艷獨特的漢族民間藝術奇葩得以流傳,對研究元代歷史風貌極具價值。
竹馬表演:傳承人“民選”后遺癥
2016-5-19 14:53:49 來源:山東商報
昌邑竹馬表演
劉鐵梁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在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同時,鄉村的凋敝不僅成為無法逃避的事實,更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伴隨著傳統農業、農村衰落的,是植根于其上的文化傳承,特別是古老的技藝。事實上,鄉村和它們的技藝并非都在衰敗,有的依然完好保存著。但是都市人的“好心”干預有時候卻起到了反作用。近日,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儒學高等研究院舉行了“當代鄉村社會發展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著昌邑的“竹馬表演”進行了一系列討論?;蛟S,鄉村傳統的保護并非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記者竇昊
選舉出來的傳承人
根據當地人介紹,昌邑的“竹馬表演”傳承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創始者可以追溯到元朝。根據祖上的規矩,竹馬表演是一種非常神圣的活動,蘊含著祖先的祝福。不僅如此,竹馬表演的技藝傳承也是數代單傳,并且“傳內不傳外”,沒有人來邀請是不會上門表演的,擁有著獨特的匠人氣質。曾幾何時,竹馬表演的傳承者們也如《百鳥朝鳳》中的嗩吶師傅一樣,出盡了風頭,羨煞了眾人。也正因為恪守著這樣的原則,當經濟大潮來臨時,不僅年輕人紛紛放棄這門技藝的學習,轉而奔赴城市打工,更讓主動上門的商演模式變得不可能。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三十年中,竹馬表演的傳承一度到了只有一個人單打獨斗的地步。2009年,竹馬表演被評為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非遺傳承人擁有了政府撥付的相應的款項,用來保護和傳承這一技藝。
看起來的好事情,真正落實之后卻變了味兒。“傳承好幾百年的東西,除了技藝傳承者之外,很多村民都會參與到這一表演項目中來,竹馬的馬隊最多能有100多人。這樣的民俗傳統,不僅傳承綿延不絕,就是文革期間也沒有中斷過。但是如今有關部門把保護的經費撥付到傳承人一個人的手中時,其他的參與者心理就不平衡了:‘全村參與,搞了那么多年的東西,到頭來成了給他一個人打工了。’這樣一來,很多參與者就不干了,傳承反而出現了問題。”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劉鐵梁說。
不僅如此,有了貨幣補助之后,竹馬表演的傳承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原來貼錢獨自支撐的傳承者,也成了受人覬覦的肥缺。于是,有關竹馬表演技藝傳承的問題,演變成了一場“選舉”。“老的傳承人跟我說,當年竹馬表演快要斷絕時,他拋家舍業把這一技藝保留了下來。如今有利可圖,村里卻出來人組織選舉,把他選了下去,這讓老人很心痛。”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王曉葵說。據知情者透露,竹馬表演所在村的村干部先是將傳承人架空,然后舉行選舉,選下了原傳承人。“傳承人的認定不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搞選舉本身就不合適。”王曉葵說。
傳承并非只靠個人
事實上,雖然最艱難的時候竹馬表演看似只有老傳承者一人在勉力維持,但真實情況可能并非這樣簡單。在專家學者看來,像竹馬表演這種大型的民俗技藝的傳承,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夠,如果沒有共同的民俗文化基礎支撐,什么樣的東西都會很快被遺忘。
比如,雖然竹馬表演一度只剩個別人操演,而且平時已經沒有人邀請去演出,但是在過年的時候,當地村民還是會想念這種民俗表演形式。鼎盛時期,竹馬表演隊伍能超過100人,人人都會覺得表演竹馬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不僅能出風頭,還會有主顧塞或大或小的紅包,英俊的表演者還特別容易搞到對象。而前些年,隨著外出打工者的日益增多,竹馬表演的隊伍不僅人數縮減,質量也在下降。過年時,人數勉強能湊夠60人,表演者只能模仿出大體的招式,那種數年修煉出來的精氣神已經蕩然無存。“竹馬技藝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練站姿、學武術、跑陣法。從寒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大把的農閑時節可供練習,不愁學不會。”傳承人如是說。但如今,農閑時節人們紛紛進城打工,年輕的、考上大學的,則干脆不再回到村子里。
后來,經過當地新聞媒體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昌邑的竹馬表演,甚至有外國學者不遠萬里過來考察。而竹馬表演之所以在看似沙漠化的情況下重新煥發生機,是和當地文化基礎有關的。“像竹馬表演這樣的文化之所以能夠一直生存,在合適的時候重新成長起來,就是因為這些文化依然活在村民的生活中。”劉鐵梁說。“民間文化自有其非均質性,人們總在說如今的民俗不如過去,似乎回到原初的狀態就是最好的。但事實上,孔子也這樣,他就說周朝好,墨子說夏朝好。”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張士閃說。好比三十年前中國人開始在除夕看中央電視臺的春晚,這在那之前是不曾有的習俗,經過三十年的積累,除夕晚上看春晚已經成了大部分中國人不是習俗的習俗,如果除夕不再看春晚,會覺得少了點什么。但是隨著人們懷念從前看春晚的愉快記憶,到如今逐漸擺脫春晚的影響,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除夕看春晚的習俗就又沒了——雖然春晚節目的整體質量是在進步的。
在傳承的問題上,學者們認為,僅僅把技藝傳承指定給某一個人,本身就值得商榷。比如竹馬表演本身是一種村民共同參與的、集體性的活動,當人們參與其中,制作竹馬、排練、演出時,這一過程本身是給人們最大愉悅的。一旦用行政力量干預,指定了所謂正宗之后,就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勢必要產生各種連鎖反應。
傳承該看其貢獻如何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工作、生活,鄉村人口大量流失。相比較過去的人口數量和密度,鄉村的確在衰退,但在很多地方,鄉村以及附著在其中的鄉村文化并沒有凋敝成城市人想象的那種模樣。而正是這種來自城市的“關懷”,卻變相地把“農村”與愚昧、混亂、固守等詞聯系在一起。“鄉村就是一個熟人社會,由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感情羈絆,形成了社會共同體,能夠達到內部的和諧與自我調整。”劉鐵梁說。但如今,進入城市生活的人們從傳統的熟人社會中剝離出來,被打散成了一個個原子,看似在一個小區居住,但其實往往連對門鄰居姓什么也不知道。“有關部門花了不少錢搞什么藝術團下鄉、放電影,臺上和臺下幾乎沒有任何互動,觀眾們看完就結束了,收到的效果很少。還不如搞點鄰里節之類的活動,讓居民們自己成為主體,充分互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而加強居民內部之間的聯系。這不僅花錢少,效果也更好。”劉鐵梁說。當共同體建立之后,行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大幅減輕的,比如共同體內部矛盾的調解、衛生、財物損耗等,都可以自我解決。
有鑒于此,學者們為竹馬表演的傳承問題開了“藥方”?!霸u傳承人,可否也考慮到傳承人本人對整個共同體的貢獻,而不單純只看技藝?!眲㈣F梁說。例如,像竹馬表演這種技藝,可能參與者和傳承人有很多,雖然技藝有高低,人緣有好壞,但完全不在乎共同體的集體感受指定某一個人為傳承者,或者只照顧公平而不顧技藝好壞,怎樣的選擇可能都不會盡如人意。但如果把傳承者對共同體的貢獻考慮在內,那么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會更加滿意?!氨緛斫涍^自然選擇的秩序已經建立,但如果行政力量干預介入,進行非遺技藝的保護,加上文化價值的貨幣化、群體性財富的私有化,必然要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文化保護上,從中央到地方全算錢的賬,這樣并不能一勞永逸?!睆倪@個角度上說,鄉村的技藝并非都在衰敗,但怕錢來攪和。非遺技藝這類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或許應該加強調研,制定出更多更有針對性的方法去處理。
【濰坊】:小章村竹馬行空鬧新年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濰坊】:小章村竹馬行空鬧新年
時間:春節期間
地點:濰坊昌邑市圍子街道小章村
民俗活動:這是一種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近似于戲劇的特殊民間歌舞形式。表演內容是一位元朝武將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進貢,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進過程,有人物、有故事、有對白、有舞蹈、有演唱,還有真刀真槍的武術打斗,共由8個環節組成。
交通指南:濰坊汽車站→206國道→昌邑市區西環→221省道
編輯:張建波
小章竹馬
時間:2014年03月01日聯合日報政協山東省委員會機關報
西小章村位于山東昌邑市圍子鎮的西部,濰河東畔。跑竹馬是西小章村從元代沿襲至今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民間歌舞。每年的新春佳節、元宵燈會期間,全村上下都要積極籌備,精心組織,認真表演,演者樂此不疲,觀者忘情其間,人們將這一特殊的民間歌舞形式稱為“小章竹馬”。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大約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
小章竹馬表演的是元末明初元朝武將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進貢,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故事。隊伍的最前面是“馬”字大旗,接著便是武術隊的化裝武士,其中4人拋馬叉,2人滾馬叉,2人耍單刀,2人舞動雙刀,2人耍拐子槍,2人耍梢子棍,20人肩扛紅纓扎槍,另有揮舞鋼鞭和繩鞭者若干人。武術隊之后便是馬隊。馬隊最前面是一馬童打扮、手提馬鞭的隊列指揮,稱作“馬牌子”。馬隊共由9匹竹馬組成。4男4女各馭1匹,分列兩隊,另有一人馭黃膘馬,著元朝官員服裝,扮督軍押后,稱為“老座馬”。男騎手為古代兵卒打扮,頭系扎巾,身穿兵服,后心背有一“兵”字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腰佩刀劍,儼然一派騎士護衛風度。女騎手則頭戴珠寶玉翠,面搽脂粉,身穿紅綠緞襖,系古代閨秀打扮。再后是18名扛臘桿子的護馬武術隊員。整個隊伍,最少60余人,多時100多人,陣容強大,步伐整齊,彩旗飄揚,十分壯觀。
竹馬表演需要較為寬敞的場地,馬隊進入場地之后,七八十人首先圍成一個圓圈,4對竹馬分開站在4個角上,馬牌子引老座馬在正面安營,把督軍“龍”字大旗高高豎起。鑼鼓家什緊敲一陣“急急風”之后,4匹男馬陸續入場,每人一句相繼唱道:“朝暮受風霜”,“離家棄爺娘”,“今日寒食節”,“明晨到湖廣”。之后,老座馬出場,立于中央,面向4男馬唱道:“腰懸寶劍放光毫,座下走陣馬黃膘,到處沿城聲名到,萬馬營中逞英豪?!睜柡罄@場一周,停下,老座馬念道:“俺,阿爾不匝匝是也。今奉丞相將令,押送美女120名,前往湖廣之地,看今日天氣晴和,正好趕路。馬夫——”馬牌子答:“有!”老座馬道:“請眾家美女動身?!庇谑?span>4匹女馬依次上場,每人一句唱道:“出閨離家鄉”,“端端整衣裝”,“同奔紅塵路”,“不知去何方”。
唱罷之后,馬牌子揮動馬鞭,引男頭馬、女頭馬開始串花跑場,先跑四邊形,名曰“四門斗” 。然后上“五花”,跑梅花瓣,即老座馬、馬牌子、打旗兵3人在中間跑小圓圈,4對竹馬分別繞老座馬一周跑4個角,呈“梅花瓣”狀;爾后換跑“十字梅”,男女竹馬對頭跑斜角十字花,再后變“雙溝”、“二龍戲珠”和“別杖子”等。最后變為“龍掉尾”,男馬女馬各排一隊,分列兩側,老座馬從中間穿過,至龍旗前停下,做勒馬狀。鑼鼓聲煞住,男馬中嗓音好的來到中間,演唱一段“啷當調”《觀山》:“長官命俺觀山景,只得勒馬慢慢行。山空虎嘯驚人膽,枯樹蛇盤野鳥鳴。斗宮下面朝陽殿,鐘樓檐下懸風鈴。蜂蝶采花爭雙蕊,桃杏花開滿山紅?!?span lang="EN-US">
唱過以后,竹馬在一邊休息,武術隊表演一陣武術,之后鑼鼓起,竹馬隊仍按上述花樣跑一遍,煞住。老座馬唱“亂彈調”《過江》。然后又是武術表演,如此輪番上場,直到盡興為止。整個竹馬表演程式復雜,表演精彩,花樣繁多。
小章竹馬這種竹馬眾多、隊伍龐大的馬隊在俗稱“雜?!钡拿耖g歌舞中是很少見的。它是從元代原貌不變地傳承沿襲下來的,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對研究元代的民間藝術、社會風情等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山東省藝術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供稿)
昌邑市小章竹馬表演
基本信息
昌邑市歡迎您!
活動開始日期:
活動結束日期:
活動時間:主辦城市: 濰坊市
網址:http://www.sdta.cn/dtss/menu/charmCityDetail.action?unitId=ff8080812c63d97b012c7bb2c30e2c6f
電話:
活動景區:
地點:昌邑市圍子街道西小章村
時間:農歷正月初八(2014年2月7日)
民俗活動:正月初八是正式跑竹馬的日子,一般是上午去宋莊為本家族的另一家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西小章村表演,儀式具體包括試馬、備馬、出馬、跑馬等;
推薦理由:作為一項村民自發的鄉土儀式表演活動,小章竹馬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類型,如真刀真槍的武術表演,馬家祠堂,馬氏族譜、祖碑,新老墓田,新修龍王廟等。此外,小章竹馬的定場演出,集地方小戲、舞蹈、武術、雜耍于一體,熱鬧非凡。
一、歷史源流
“小章竹馬”是山東昌邑地區西小章村在每年正月初八舉行的一種儀式性表演活動,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斗于一體。該村村民98%的人姓馬,馬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譜、祠堂,祠堂里有供奉歷代先祖的“老影”?;顒咏M織者主要為馬鎮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興墀(西小章村書記)等。
在西小章村,關于竹馬的起源主要有“馬亮創制竹馬說”、“馬青山移植竹馬說”。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并不多,以村民馬炳輝為代表。按照村民馬炳輝的說法,在元朝的“初年的初年”——也就是元朝沒建國的時候——那是忽必烈以前,還沒統一元朝,它想統一南宋,但又一時難以征服,便采取了一個隔離戰術,先把南宋包圍起來。公元1252年蒙哥當皇帝時,元朝先將世居云南的大理國消滅。元人征戰,一開始喜歡殺戮,往往是征伐之處盡行屠戮,所以山東這一帶人煙稀少。征戰大理時,他已經開始重視人口,便將保留下來的人口遷送到無人之地。馬氏家族的一世祖、二世祖便于此時從云南遷居到萊西雙山。30年后,元軍平定東南之后,又開始征伐西南緬甸一帶。此時,雙山馬家的三世祖馬合被推舉當兵,參加了此次征戰。最終元朝大獲全勝,并將劫掠來的財物、美女選送北京,也就是向元大都運送,馬合自然參與其中。小章竹馬表演的就是這段歷史。雙山馬家發展到了五世,出了一個杰出人物,就是馬亮元帥。馬亮一生仕途順利,最后官拜“管軍總把都督大元帥”。然而,他一直苦于家族人丁不旺,代代單傳,這在當時可是個大事。對他正為此事憂悶時,手下一個軍師近前獻計,說只要你們把竹馬跑起來,馬家人就一定能興旺起來。據說這個軍師就是漢中人,他們那里流行竹馬。馬亮一聽大喜過望,遂命以軍師為首編制了一套竹馬戲,并以馬亮之祖父馬合征伐緬甸一事為該戲的背景。馬亮是武將出身,不通文藝,但卻喜論兵法戰策,遂在竹馬表演中融進古代行兵布陣之法——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章竹馬的編創有馬亮元帥的一大部分功勞。
在西小章村,贊成“馬青山移植竹馬說”觀點的人數相對較多,小章竹馬的組織者、在村內頗有威望的馬鎮華便是其中之一。而他是從活到99歲、逝于1958年或1959年的馬思京那里聽說的。其主要情節為:洪武二年,馬原帶著老婆,挑著兩個孩子逃荒來到了小章。因為雙山地界土地稀薄,凹澇薄堿,為了找個好地方,從萊西來到小章。按直線算這一路就要110多里,那時候小章這一帶土地極為肥沃。當時住在這里的,主要是后來劃分為東小章村的住家戶,而屬于后來西小章村的只有一家土著居民——馬青山。明朝時興同姓聯字,所以同姓的馬原與馬青山聯成一字,定居于此,馬原算是馬青山的義子。馬青山是御木匠,年年清明時節要到北京去送交他在家里做好的秋千,再在北京干一段時間的木工活,就可以回來。竹馬就是馬青山在明朝永樂年間從北京移植過來的,據說當時他同時還從北京拉回來一大車絨線,那本是供京城婦女打秋千時防護磨手用的。還有與此相似的另外一種說法是,馬青山因為年年去北京,見多識廣,腦筋很聰明。他發現家里孩子們都喜歡玩竹馬游戲,拿著個秫秸,當馬騎著跑,就琢磨著自己做出了竹馬。
二、民俗活動
一般在大年初六左右,村民走親訪友基本結束。竹馬器具以及各種器械的整理、試馬排練等活動便開始了,遂成為全村人關注的焦點。正式跑竹馬的日子則是正月初八,一般是上午去宋莊為本家族的另一家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本村表演。
1.器具整修
竹馬器具整理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下午,器具存放于馬家祠堂這一全村最神圣的地方。這天大清早,以馬鎮華為主的村民們來到祠堂,從距離屋頂棚1米左右之處的檁木隔層上小心翼翼的取下9匹竹馬。而后每人手拿一柄小刷子,熟練地清掃著竹馬身上的積塵,同時檢查竹馬的各個部件是否松動,想辦法把它弄牢靠些,以免明天場上表演時有所遺失。
竹馬器具整理完后,馬鎮華開始指揮著清點武術器械。小章竹馬表演隊中現有武術器械20多件,據說在20世紀60年代時曾有100余件。西小章人對這套祖傳兵器有著特殊情感,幾乎視為鎮村之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土法上馬“大煉鋼鐵”的口號喊得震耳欲聾,村里幾乎所有的鐵器都已經貢獻出來,但惟有這套兵器卻留存下來。
隨后,開始整理男馬女馬妝飾用的頭飾、頭花、官帽及系帶等細碎物件,這一工作比較麻煩,需要特別的細心。演出服裝與竹馬隊旗的整理就簡單多了。在一個長120公分、寬60公分、高度為80公分的木質箱柜里,存放著都督旗、“馬”字大旗和竹馬演員所用的各色袍褂、戰裙共9套,另有9根鞭桿。長度約有五六米的兩根旗桿擱置在堂屋的檁棒之間。高個子村民會用一桿扎槍將旗桿一點一點地蹭下來,幾個人相幫著先把“馬”字大旗套上,再用細白線繩在旗桿頂端將三角旗拴牢。然后是西小章人稱為“都督旗”的一面紅色龍旗。這面龍旗用的是雙面繡,做工非常精細。據馬鎮華介紹,這是乾隆十二年制作的旗,更早的一面龍旗在文革期間燒掉了。據有的村民回憶說,原先竹馬表演的氣勢比起現在還要大得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從前用的是五色旗,紅黃藍白黑。后來有的用舊了,有的丟失了,就只剩下這面紅色都督旗。若是離了都督旗,竹馬就跑不成了。
2.試馬
西小章人的試馬儀式有兩個:祠堂試馬;村委大院里的集體試馬。兩個儀式都在每年的大年初七這天完成。
祠堂試馬。正月初七下午五點左右,是村民祠堂試馬的時候。試馬的村民先把竹馬前半身的襻帶掛在自己的脖子上,顯得不慌不忙,駕輕就熟;緊接著,大家一起忙活,把竹馬后半身的襻帶替他套進前半身的孔眼中拴牢,整個竹馬便緊襯利落地套在他身上;然后,把兩塊上面繡有龍身云紋的紅布圍在竹馬的前后半身之下,騎手的腿腳也被遮??;再后,為騎手穿上繡有黃龍圖案的黃袍馬褂,袖口有藍色護手,因為竹馬表演一般是在每年正月初八的寒冬里舉行,這個護手便極有實用意義;長袍馬褂下面兩邊各有一幅絳紫色的“萬”字巾垂下,象征著馬鞍;最后,大家為騎手戴上帶有簪纓的官帽,遞上馬鞭,騎手便可左手勒韁、右手揮鞭地試馬了。村民莊重威嚴地在祠堂正屋里表演出馬、圈馬、住馬、走馬等,然后沿著墻根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努力走出氣宇軒昂的古代貴族氣派。
集體試馬。該儀式在正月初七晚上的村委會大院里舉行。晚上7點多,竹馬隊的人陸續向村委辦公室聚集。整個集體試馬儀式由馬鎮華主持。大約到了7點半,參與明天竹馬表演的男人們以及樂隊都會在村委辦公室湊齊。馬鎮華總是細致周到的將明天演出的細節一一落實清楚,如車輛、人員等。最后,由書記講幾句鼓勁的話,大家便一起來到院子里試馬。村里的電工會在村委會二樓上拴上兩個電燈,以方便竹馬排練。先是樂隊演奏起竹馬表演開場時“急急風”,身著便裝的竹馬演員循序上場,在這歡快的樂調聲中認真地走臺跑場,口中念念有詞,然后是武術隊員上場表演。這是一個具有彩排性質的走場預演,大家除了不穿戴行頭、不拿兵器家伙外,一切跟正式演出一樣。一班人馬將明天上演的節目大致演練了三四遍以后,集體試馬宣告結束。
3.備馬
初八早晨6點半左右是包括化妝在內的祠堂備馬的時候。如今,化妝事務主要由村民孫桂蓮負責。具體化妝程序是,化妝師先將一條黑布帶在演員的頭上纏繞數圈,系好,以此將化妝者的頭發攏住,再將一管一管的顏色擠到調色板上,這就算完成了準備工作。然后,化妝師先用粉紅顏色在“女馬”的臉上、手上抹上一層底色;再在調色板上調好大紅顏色,在自己手上試過色,開始往女馬的兩眼邊際涂抹;再用眉筆勾出眼線;往女馬頭上戴上珠翠花冠,試試松緊是否合適,太松容易掉下來,太緊演員又不舒服;最后再檢查一遍,在需要補色的地方補上色。
武術隊員是不用化妝的。人們把武術器械搬到院子中,三四柄馬叉在土地上架起一個很漂亮的造型,武術隊員們摸挲著大刀、馬叉,不時地往空中做著拋接動作。這時候,村民都會來院中觀看、品評他們的練習動作。祠堂外的鑼鼓聲驟然響起來,村民馬鎮華招呼著準備出馬,再一次囑咐著誰跟著誰,不要亂了次序。
4.出馬
天光漸漸放亮,祠堂內外熱鬧起來。這邊風風火火地整順著竹馬、兵器,馬鈴亂響,大人小孩興奮起來。常常有一些七八歲的小孩在祠堂門口擠來擠去,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伸手去摸靠墻而立的刀槍棍叉。按照規矩,整個馬隊要在鞭炮聲、鼓樂聲中從祠堂門樓下莊嚴肅穆地走出,演員手中的兵器還要不停歇地耍弄著,就這樣一直表演到村口,然后上車,奔向宋莊。9點整,村書記馬興池在祠堂的院子里親自點燃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武術隊、竹馬隊分列兩排,人人神色肅穆。村民的圍觀為這一儀式活動增添了一些神圣意味。
祠堂外的鑼鼓聲一直響個不停,馬鎮華揮著手勢將竹馬隊伍穩在祠堂大門里,單等著第二陣鞭炮響起。有人已在祠堂大門外用長棍挑起一掛更長的紅鞭炮,這次還是需要由馬書記點放。在驟然炸響的鞭炮聲中,村民馬炳輝手擎“馬”字大旗第一個在祠堂門樓下出現,穿過硝煙走到大街上;隨后是四把大刀,四桿長槍,四柄馬叉,一掛梢子棍,一把單刀,馬鎮華手提繩鞭,引領著竹馬男左女右地出場,女馬是清一色的紅馬,男馬則是2匹黑馬(烏豹)、2匹黃驃馬;最后,象征著整個竹馬隊伍中心的老座馬出現了,他騎著一匹黃驃馬,前有馬牌子帶路,后有都督旗舉旗簇擁,行走起來一副四平八穩的樣子。頭前的馬牌子則頭戴金黃頭巾,一身黑色短靠被一根寬寬的紅腰帶扎束得緊襯利落;都督旗卻是一身富貴金黃,也是紅腰帶束身。當這支隊伍從馬家祠堂走到大街上,霎那間,觀看者卻似乎看到了一支馬隊,剛從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中走出來的情形。
整個竹馬隊來到大街上。在從祠堂到汽車等候的村口這段路上,武術隊員們不斷地往上拋接著大刀、馬叉,紅纓槍,有的能扔到二三十米高;馬鎮華老人將一副繩鞭耍得讓人眼花繚亂,男馬女馬緊隨其后在交叉換位中行進。然后是行進中的樂隊,有1面大鼓,1面堂鼓,2面鑼,2副鈸??壳懊娴拇蠊姆旁谝粋€木框里,由兩位中年婦女在兩邊拎著,“掌鼓佬”馬炳亭用雙槌擊打出鼓點。這時候,部分村民也攙和進這長長的竹馬隊伍中來。走到村口,男馬女馬雜坐于一輛大卡車后面車廂的長條凳上,武術隊員坐在后面的一輛福田牌貨車上,很快就到了宋莊村。于是,一年一度熱熱鬧鬧的跑竹馬活動即將開始了。
5.跑馬
正月初八這天,作為拜年形式的宋莊巡演和本村演出是小章竹馬表演的主場。早上八點左右,當竹馬隊來到宋莊村口時,還未等全部人馬下得車來,樂隊已經奏起了鑼鼓。宋莊早就有人前來接應,竹馬隊又開始了串街表演,宋莊的一群人也在村頭不遠不近向這邊觀望。將要行至村頭,一串長長的紅鞭炮燃放起來,立時熱鬧起來。竹馬隊伍來到村中的幾棵老槐樹下,在一位馬氏家族長輩的家門前開始轉圈打場子,馬鎮華在街心耍起繩鞭,武術隊員在圈邊扎住陣腳,隨即將大刀、馬叉在土地上架起幾個漂亮的圖案。觀演者都紛紛跑到墻根一棵老槐樹邊一個凸起的土臺子上。鞭炮聲不斷響起,昭示著宋莊村民對于竹馬對的歡迎與感謝。西小章來的表演者與宋莊的觀演者都是平日里相識甚至是相熟的人,表演一結束就各找個人敘話,遞上煙酒糖茶,整個場面呈現出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氛圍。
昌邑:失落的"小章竹馬",非遺文化陷傳承困境
來源:齊魯晚報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個古老的兒童游戲,演化為—種鄉間社戲之后,“跑竹馬”便—直被山東省昌邑市西小章村馬氏宗族奉為傳世之寶。馬鎮華愁的是傳人,作為小章竹馬表演的組織和領導者,該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馬興墀當前最大的困擾就是資金。
當鄉間民藝逐漸脫離生養她的生存土壤,宿命便不難預料,隨著在鄉村生活中逐漸地被弱勢化、邊緣化,其最終有可能淪為歷史墻壁下的文化碎片。而對所有喜愛它們的人來說,除去曾經輝煌的泛黃回憶,便只剩有心無力的無奈嘆息。
早上6點,73歲的馬鎮華都準時帶著自己的十幾只羊出門吃草,因為這些羊每年會給他帶來數千元的收入。
放羊只是為了謀生,馬鎮華的另一種責任更加沉重。在這個從13歲起就跟在村里大人屁股后面學武術、跑陣法的老頭兒胸中,包羅著跑竹馬的全套技藝,如今的他,已是村里公認的第29代傳承人。
不過,他自豪又不開心,因為在這個擁有著1530人,馬氏族群占據98%的村子里,他是唯一的選擇。當年和他一塊學藝的幾個老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去了市區謀生,難得回來一趟,剩下的幾個也因為長年不練,身體已不聽使喚。馬鎮華成為竹馬技藝的“活化石”。
這活化石越來越寂寞,在大部分時間里,他沒事可干,每天除去放羊,就是待在家里喝茶、看書看電視。
以前村里用來跑馬練拳的祠堂,如今大部分時間都閑置著,在他的眼里,現在族人們對這套技藝雖然還有著深厚的感情,但真正把精力放在這上面的人少了。
當年是一種什么樣的盛況啊?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村里的竹馬隊伍到昌邑市區表演,160多人的隊伍裝滿了四個大卡車。演出之后的幾天,新聞聯播中的三分鐘,讓全村一陣沸騰。
而現在,大概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真正耍上一把。作為這項技藝的權威,他眼里的竹馬隊比以前是差得遠了,人數勉強能湊夠60人,表演者大體能模仿上招式,那種幾十年修煉出來的氣質卻是模仿不出不來的??粗贻p一輩出了錯誤,壓陣的他在外面跳著喊話,大聲糾正。
按照宗族傳統,竹馬技藝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練站姿、學武術、跑陣法。從寒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大把的農閑時節可供練習,不愁學不會。但是馬鎮華近年來已經開始陸續把拳法記在書上,傳給下一代的族人。他擔憂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連基本的架勢都沒快沒時間學了,一旦自己去世,純正的竹馬技藝可能失傳。
這個大概只有中學水平的老人,用毛筆的小楷一筆一劃的開始在泛黃的書紙上復制著自己的記憶,但五年的時間,只寫了大約百十頁紙。
當市場化的浪潮從這個小村落席卷而過,小章竹馬這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和眾多的傳統技藝—樣,陷入到快節奏謀生與慢節奏傳承的矛盾之中。
馬鎮華最終沒有在兒子一輩人中培養出一個徒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年輕的一輩人,為了達到自己“兒子不行,孫子行”的設想。兩年前,他在村里的祠堂開設了武術培訓班,武術班不收錢,學藝者是村里的十幾個10多歲的少年。
這批少年傾注了馬鎮華的大量心血,但事情的結局卻不是他能左右。如今,上高中,讀大學幾乎已成為每一個年輕人的必經之路,將來這些孩子究竟能留在村里幾個,他說不準,也說了不算。
馬鎮華愁的是傳人,作為小章竹馬表演的組織和領導者,該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馬興墀當前最大的困擾就是資金。
純商業演出這一步,馬興墀的前任馬炳盛沒敢邁,他也不敢。按照祖上的規矩,竹馬是一種非常圣神的藝術活動,附帶著來自祖先的祝福,族人們都聽說并一直堅信,創立這門技藝之前,馬氏的祖先數代單傳,而竹馬出現之后,一直多子多孫,因此村子里一直流傳著“一年不跑馬,一年不旺相”之說。
數百年的積淀讓竹馬的傳人形成了一種高貴的氣質,這門技藝向來“傳內不傳外”,“沒人邀請不上門”。
在成為山東省非遺之后,馬興墀接待的訪客越來越多,其中甚至包括遠涉重洋而來的外賓,但是令他頭痛的資金問題仍無法解決。有專家告訴他,山東省的非遺最少有5萬元的政府財政支持,政府官員也當場表態,為了竹馬藝術他們將積極向上面申請資金。然而,早在2008年就已經是省非遺的竹馬,至今也沒有拿到一分錢。
如今,竹馬的傳承人們又將竹馬申報了國家非遺,并緊張的等待結果。馬興墀又聽說,成為國家非遺,竹馬能獲得不低于20萬元的財政支持。(莊文石 片/吳凡)
竹馬被民俗專家譽為“村落家族式竹馬藝術的活化石”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0-05-24 09:24:48
濰坊新聞網5月24日上午訊 在昌邑市圍子鎮西小章村有一門獨有的家族儀式性表演活動——跑竹馬。因該項活動僅有西小章村的馬氏家族會表演,因此也稱小章竹馬。小章竹馬以其傳承歷史悠久、演員陣容龐大、表演形式獨特、服飾行頭精致、唱念動作流暢等鮮明地域特點和傳統韻味,被國內民俗研究專家譽為“村落家族式竹馬藝術的活化石”,成為昌邑市文化的一個亮點和品牌。5月23日,記者從昌邑市獲悉,昌邑市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為小章竹馬申請“非遺”。
創自元末概不外傳
跑竹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兒童游戲,早在東漢時期的五言古詩《小兒詩》中,就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到了宋代,跑竹馬逐漸成為民間藝術的一種表演形式。據小章竹馬傳人馬鎮華介紹,小章竹馬是由其二世祖馬亮在元朝末年以其祖父馬合征伐緬甸一事為背景,從元朝行軍作戰的“四門陣”、“五花陣”等和馬氏家傳武術演化而來,是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演練于一體的民間竹馬戲。
據了解,小章竹馬不單純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還是一個祈福儀式。
馬亮死后,馬亮之孫馬原舉家由萊西遷入昌邑,繁衍生息,發展為現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馬也就此在西小章村安家落戶,并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為防止別人偷學,小章竹馬一向是傳內不傳外,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由氏族長者口述傳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即使傳承到現在,也只有馬氏家族的人會表演。
表演形式威武壯觀
小章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片和藤條扎成的,架子上用紙粘糊,涂上紅、黃、黑等顏色。馬身分為兩部分,前半身連著馬頭,后半身連著馬尾。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動馬鬃,馬頭可隨意擺動。表演時,演員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馬鞭,分別把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綁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練的步法,做出各種動作。
小章竹馬的表演與武術相結合,表演形式威武壯觀。小章竹馬的馬隊由九人九馬組成,兩側是四男四女、八匹馬,中間一匹黃膘馬,由一個身穿元朝官員服裝的督軍押后,稱作“老座馬”。男騎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兵”或“勇”字,面部畫粉面小生臉譜,手提馬韁,身佩刀劍;女騎手頭戴珠翠,身穿紅綠緞襖,腰扎彩裙,古代閨秀裝束,隊前有一挑“馬”字旗的旗手,俗稱“馬牌子”,隊后跟隨一名挑繡有“龍”字大旗的兵卒。此外還有化妝為武士的拋、滾馬叉者;耍單、雙刀者;耍拐子槍、梢子棍者;耍鋼鞭、繩鞭者;耍紅纓槍者。整個演出隊伍大致需要40至80人,陣容非常龐大。
將傳授給愿學的人
小章竹馬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甚至一度瀕臨失傳,昌邑市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挖掘整理,使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延續。作為小章竹馬傳承人的代表,馬鎮華表示將打破原來的口述傳授辦法,準備首次在小章竹馬的傳承歷史上把表演內容、步法、技巧和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來,傳授給愿意學的非馬氏家族人,讓小章竹馬走出西小章村,讓小章竹馬永遠地傳承下去。
據了解,小章竹馬已于2006年申報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進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生濤 李洪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