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大葛獅子
從藝年限:70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昌樂縣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067
葛兆智,男,1937年生,是昌樂縣喬官鎮大葛村舞獅第四代傳人,濰坊市級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大葛獅子舞是清朝道光年間從壽光縣洛城鎮小官道村,由舞獅藝人王英俊來傳授的,到現在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大葛獅子舞非常出名,清朝的知縣、民國的縣長都多次請他們進城表演,周圍村莊及縣城的大戶人家嫁閨女娶媳婦也都請他們去舞獅助興。大葛獅子舞技藝復雜,動作難度高且極具觀賞性,傳承方式是依賴口傳身教,代代相傳,解放后,第四第五代舞獅人葛兆智、葛吉成等將大葛武術舞獅,一直延續至今。近幾年來,喬官葛家莊村成立了舞獅隊,經常受邀演出。
1996年4月第十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上的“群獅起舞”受到國內外來賓的贊譽。同年11月被特邀到“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開幕式參加表演,受到時任山東省副省長吳愛英同志親切會見。2006年4月被邀請到“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開幕式上進行表演。1999年至2002年連續四年參加昌樂縣元宵節民間文藝匯演,均獲得一等獎。
2007年昌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該項目進行了挖掘整理并申報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習場所:大葛獅子舞傳習所地處昌樂縣喬官鎮政府西7公里濰九路北側的大葛村,全村189戶,715口人,耕地面積882畝。該村地勢平坦,交通方便西鄰昌北路,南靠省道濰九路,村西有富有傳奇色彩的桃花山,村西南2公里處有1800萬年前的遠古火山群。村內規劃整齊。中心大街硬化一新,環境清潔、民風淳樸。獅子舞傳習所就設在村東頭,北側。大隊辦公室院內。
現傳習所設有室內傳習所和室外傳習所兩部分,室內傳習所,面積30m2左右,主要用于言傳身教,藝術討論,師生休息等項;室外傳習所,鋪設面積780m2,周圍有欄柵院墻保護,主要用于演練獅子舞的整套項目以及槍、刀、劍、戟、馬叉、拐子、鐵鞭、流星等器械的場所。
該村獅子舞所具備的獅子有大獅子一對,小獅子一對,槍、刀、劍、戟拐子、馬叉、鐵鞭、棍等道具樂器、大鼓、中鼓、鑼、鈸、小提鑼、小鈸子等,總固定資產包括場所在內達8萬元左右。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99年至2002年連續四年參加昌樂縣元宵節民間文藝匯演,均獲得一等獎。
昌樂大葛獅子舞
來源:濰坊傳媒網 編輯:翕然2014-02-07
濰坊傳媒網訊 昌樂縣大葛村的跑獅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藝術。它以隊伍陣容龐大、展現風土民俗、表演形式獨特、動作形象逼真、場面雄威壯觀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們尊稱為“大葛獅子”。
一、大葛獅子的淵源
據大葛村舞獅老藝人介紹,清咸豐年間,壽光洛城一個叫王英俊的民間武術藝人靠四處賣藝為生,1856年賣藝來到昌樂北巖大葛村,他表演的刀、槍、劍、戟、馬叉、流星,樣樣都是絕活,贏得了村民的陣陣喝彩。當時村里的葛紹亮認為此人身懷絕技,此技藝不但能為村里帶來歡樂和活力,也可以成為村民養家糊口、掙飯吃的手段,就將王英俊留了下來,并拜他為師,組織了村里本族的年輕人跟他學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習練,王英俊看到這些年輕人好學苦練,進步斐然,個個都是學藝的好苗了。特別是大葛村村民的淳樸、正直、實在、熱情深深感動了他,隨即把祖傳的“跑獅子”技藝獻了出來。師徒們苦練了一個冬天,基本掌握了“跑獅子”的全套技藝,當年春節的首次亮相,便招來了四鄰八莊的觀看和邀請。隨后的幾年里,大葛的跑獅子隊伍越來越壯大,表演技藝越來越精湛。方圓幾百里范圍內,賀春的、祝壽的、慶典的紛紛來到大葛村,邀他們前往表演助興。從此,大葛獅子依賴口傳身教,一代代相傳至今,現已傳承六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誤為一種舊習俗被廢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又重新回到了民間的舞臺上重放異彩。
二、大葛獅子的獨具特點
大葛獅子不同于其它。其一是傳承了古老的風土民俗,即祭拜儀式;其二是增加了30—50人的馬叉隊武術表演;其三是獅子表演賦有寓意的情節和創新。整個表演具有自已的程式化。
1、祭拜儀式。祭拜儀式有三項內容,即拜廟(關公廟),賣綱(開場詞)、祭馬叉。
“文革”前期,昌樂一帶村村都有“關公廟”,也稱“關帝廟”、“關公祠”。大葛獅子每次表演前,不論在本村還是到外村,首先到此進行祭拜。據說是為了祈求關公保佑平安,還是辟“關公門前耍大刀”之閑;反正這是第一項祭拜儀式。
第二項儀式是賣綱,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表演前的開場詞或開場白。據大葛村舞獅老藝人介紹,他們賣綱的綱本現仍保存在葛氏家族中,綱本內容都是些夸贊、謙虛之詞,意在表演得到廣大觀眾的贊許。
第三項祭拜儀式是祭馬叉。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馬叉隊表演前,在表演場地中間點上燒紙,所有表演者圍繞火堆轉一圈,并將器械在紙火上烤一下,意在表演中不會誤傷他人,也好讓表演器械賦予靈氣。
文化大革命至今,各村的“公關廟”隨破“四舊”而消亡,大葛獅子中的“拜廟”儀式也就蕩然無存了。再就是“賣綱”因言辭過時,或不再“賣綱”,或換上新詞,同“祭馬叉”一樣,時有時無,已不再是大葛獅子固有的表演模式了。
2、馬叉隊表演。大葛獅子的馬叉隊表演具有多種藝術功能。其一是打場子、護場子,即為整個表演開拓場地。其二是充分展示各種器械的表演技藝。如刀、槍、劍、戟等單項絕活;不同器械的對打;多人對陣等表演形式。那真是刀、槍、劍、戟上下翻,馬叉、流星滿天飛,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人贊不絕口。
3、獅子表演。此乃是“大葛獅子”的精華部分。先后有四大拜、吐對聯、跑圓場、小擓癢、大擓癢、撲虎、竄獅子、耍球、打滾、騙腿、蛆爬、直站、配獅子、下獅子等十多個動作情節,獅頭和后尾子二人配合嚴密、渾然一體,動作形象逼真、詼諧有趣。
大葛獅子以其獨具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熱烈的場面、美好的寓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贏得四面八方的邀請表演。自古至今,西到臨朐乃至濟南,東到濰坊,南到安丘,北到壽光,方圓幾百里都有他們的身影。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4-23 16:59:20 作者:通訊員 王效民 王魁詩
昌樂傳媒網訊(通訊員 王效民 王魁詩)2013年4月21日,喬官鎮大葛獅子舞參加了濰坊市文展會,并在現場作了精彩的表演,收到了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大葛獅子舞是清朝道光年間從壽光縣洛城鎮小官道村,由舞獅藝人王英俊來傳授的,到現在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據村里老人們講,大葛獅子舞非常出名,清朝的知縣、民國的縣長都多次請他們進城表演,周圍村莊及縣城的大戶人家嫁閨女娶媳婦也都請他們去舞獅助興。解放后,第四第五代舞獅人葛兆智、葛吉成等將大葛武術舞獅,一直延續至今。1999年至2002年連續四年參加昌樂縣元宵節民間文藝匯演,均獲得一等獎。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2-24 14:24:24 作者:通訊員 林慶剛
昌樂傳媒網訊(通訊員 林慶剛)2月24日在昌樂縣市民文化廣場舉辦的昌樂縣第二十九屆元宵節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喬官鎮選派的大葛獅子舞表演隊及北巖腰鼓表演隊為全縣人民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得到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大葛獅子舞
2012年11月05日 10:52 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
大葛獅子舞
大葛獅子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藝術,是東夷文化的傳承和演變,它展示了東夷齊人的圖騰崇拜、尚武精神和對性的追求。
獅為東夷先民崇拜的圖騰,自古至今昌樂一帶各村的村口、橋頭、大門口都擺放一尊石獅,當時百姓稱為“吼”,以示避邪、鎮宅之用。
大葛獅子舞
齊人自古就有尚武的習俗。齊屬東夷,從蚩尤時代起就有制造兵器、崇尚武力、好戰的民族特性。蚩尤,黃帝時人,姜姓,炎帝之后。作為東夷齊地的土著姜姓氏族,蚩尤共工都是姜太公的先祖。史傳蚩尤善戰,首次冶鑄兵器劍、斧、戟、戈、矛、弩等,與黃帝戰,黃帝多挫敗。故而被奉為戰神、兵主。齊地祠“八主”或“八神”的習俗由來已久,其中第三位就是“兵主”,祠蚩尤。據傳蚩尤軍隊出征前要舉行祭旗儀式,將士手舞兵器,頭戴饕餮面具,旗上畫有兇猛的饕餮頭像,以展示軍隊的威武雄壯。
太公佐武王興兵伐紂,創立了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建樹了吊民伐罪的文德武功,后被尊為繼承和發揚廣大黃帝、蚩尤雄兵善戰的“武圣”、“兵祖”。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及隱秘權術,皆尊太公為宗師,這是姜太公繼蚩尤,黃帝兵戰之法而增其華的結果。尤其是太公望封于營丘之后,昌樂成為齊國的都城中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捌涿駸o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蹴鞠?!保ā妒酚洝ぬK秦列傳》)從這里看出,齊國歌舞鼓樂等娛樂項目的繁多。大葛獅子舞馬叉隊表演中刀、槍、劍、戟、拐子、流星、馬叉等器械,與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昌樂境內挖掘到的國內罕見的“八寶五毒鐵蒺藜”等,更足以說明昌樂先人愛好武術的尚武傳統。
大葛獅子舞
據大葛村舞獅老藝人介紹,大葛獅子舞的起源非常早,具體年代已無從考據。這種民間舞最初是一種軍隊出征前的祭祀儀式,后被昌樂本地民眾用來作為紀念姜太公的討伐之功,展示當年姜太公所率軍隊的強大、威猛和戰無不勝的氣勢而舉行的一種民間慶典活動儀式,后逐步演變成了規范、形式基本固定、技藝復雜、高難度動作的極具觀賞性的民間獅子舞。到了清朝末年,大葛獅子舞以其自己的程式化表演,享譽方園百里之外。特別是他們的祭拜儀式和30-50余人的馬叉隊表演以及配獅子、下小獅子的情節表演更是獨居一格,讓人嘆為觀止。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尊稱為“大葛獅子舞”。大葛獅子舞依賴口傳身教,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一直流傳至今。
在我國,民間的舞獅子舞有南獅、北獅之分,多數是對獅表演以展示技巧為主,并以大、小不同的鑼鼓及鼓點伴奏來烘托氣氛。大葛獅子舞不同于其它。其一是傳承了古老的風土民俗,即祭拜儀式;其二是獨特的30-50人的馬叉隊武術表演;其三是獅子舞表演賦有配獅子、下小獅子等寓意豐富的情節和創新。整個表演具有自己的程式化。
大葛獅子舞
大葛獅子舞以其獨具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熱烈的場面、美好的寓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贏得四面八方的邀請表演。自古至今,西到進到臨朐乃至濟南,東到濰坊,南到安丘,北到壽光,方圓幾百里都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經過文化館業務人員的挖掘、整理、創新,由原來的對獅表演發展為群獅表演的藝術形式,場面更加熱烈、威武、壯觀,使其賦予了新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已成為大型節會、慶典開幕式中的最佳表演項目。
大葛獅子舞
1996年4月第十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上的“群獅起舞”受到國內外來賓的贊譽。同年11月被特邀到“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開幕式參加表演,演出結束后,時任山東省副省長吳愛英同志親切全見了全體演員。后相繼在“中國昌樂國際寶石節”開幕式上進行表演。2006年4月被邀請到“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均受到全體入會人員的好評。
2007年昌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該項目進行了挖掘整理并申報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山東昌樂 探訪“大葛獅子舞”
2009-04-01 17:27:39 來源:濰坊日報
大葛獅子舞,被列入了濰坊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記者走進山東昌樂,探訪關于大葛獅子的故事……
●歷史淵源
葛兆智,是昌樂縣喬官鎮大葛村舞獅第四代傳人。
葛兆智介紹說,大葛獅子舞的起源非常早,具體年代已無從考據。最初是一種軍隊出征前的祭祀儀式,意在秉承先祖善戰、勇猛之靈氣,祈求戰爭的勝利,后被昌樂本地民眾用來作為紀念姜太公的討伐之功,展示當年姜太公所率軍隊的強大、威猛和戰無不勝的氣勢而舉行的一種民間慶典活動,后逐步演變成了形式基本固定,技藝復雜,動作難度高且極具觀賞性的民間獅子舞,被人們尊稱為“大葛獅子舞”,大葛獅子舞依賴口傳身教,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一直流傳至今。
●程式鮮明
葛兆智介紹說,大葛獅子舞程式鮮明,情節豐富。
他說,大葛獅子舞同一般的舞獅表演不同,分為四個階段,各階段有豐富的情節內容和寓意,承接非常緊密,自始而終隨著別具一格的鑼鼓點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恢宏大氣。
第一階段是祭拜儀式,有著鮮明的遠古祖先崇拜痕跡。這一階段有拜廟、賣綱、祭馬叉三項內容。拜廟就是對“太公祠”“關公廟”進行祭拜,以示對祖先英靈的瞻仰和崇拜?!百u綱”類似于開場詞,葛兆智說葛氏家族中仍保存著綱本,內容都是些夸贊、謙虛之詞,如“說寶莊來道寶莊,俺初次來到寶莊上,遠看寶莊多威武,近看寶莊好風光。東門里出了個閣老府,西門里出了個關云長,南門里出了個讀書子,北門里出了個狀元郎,當央里有棵大槐樹,俺依著大樹不招霜?!奔礼R叉是在表演場地中間點上火堆,所有表演者圍繞火堆轉一圈,依次將器械在火上烤一下。據說是從古人崇火延續下來的習俗,現意在表演中不會誤傷他人,也讓表演的器械賦予靈氣。
第二階段是馬叉隊表演。大葛獅子的馬叉隊表演具有多種藝術功能。其一是打場子、護場子,即為整個表演開拓場地。其二是充分展示各種器械的表演技藝。如刀、槍、劍、戟等單項絕活;不同器械的對打;多人對陣等表演形式。刀、槍、劍、戟上下翻,馬叉、流星滿天飛讓人眼花繚亂,充分展示了齊人對兵器的擅長和尚武習俗,也同傳說中先祖蚩尤首先創制兵器遙相呼應。
第三階段是大葛獅子舞的精華部分即獅子表演。先后有四大拜、吐對聯、跑圓場、小擓癢、大擓癢、撲虎、竄獅子、耍球、打滾、騙腿、蛆爬、直站、配獅子、下小獅子等十多個動作情節。在緊密的鑼鼓聲中,領獅人手持繡球一串旁連跟頭出場,引獅子跑圓場一周,然后獅子直站做四大拜:一拜師傅、二拜長輩、三拜同行、四拜觀眾。緊接著是吐對聯,對聯的內容因時而異,如春節用的、拜祝壽用的、慶典用的等。接下來就是獅子的跑、跳、爬、站、滾、逗等形象逼真的動作表演。最有特色的表演是配獅子、下小獅子的情節,公獅與母獅相互追逐、摩擦、叨繡球、吻咬后,展示獅子交配的場景表演,配獅子完畢,兩獅子高興地跑圓場,跑圓場中,提前裝扮好小獅子的兒童藏在表演人群中,伺機快速鉆入母獅下面,然后隨母獅走到場地中間,同時趴下。此時公獅圍母獅轉來轉去,一幅焦躁不安而又鼓勵撫慰的表演惟妙惟肖。在時強時弱、時快時慢的鑼鼓伴奏聲中,小獅子從頭部開始慢慢降生出來,小獅子出生后與大獅子跑、跳、嬉戲、憨態可掬,此時,獅子舞表演的神秘感、奇妙感、油然而生,整個獅子表演達到高潮。獅子表演體現了遠古時期的生殖崇拜,在遠古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歷史時期,生殖崇拜涉及原始人的生存、發展和延續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添人進口才能興旺發達,它寓意著生命的繁衍、事業的興旺、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幸福,呈現一派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
在大葛獅子舞的表演中,整個鑼鼓伴奏與獅子表演都聽領獅人的指揮,看其手勢而隨時變換動作,舞、樂緊密結合,渾然一體。
●舞動“昌盛安樂”
如今,大葛獅子舞面臨著所需人員多、服裝道具多、季節性強、動作難度高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其展現的進取不屈、鏗鏘有力,熱鬧繁盛的和諧氣氛仍然舞動著這片土地“昌盛安樂”的美好未來,其獨具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熱烈的場面、美好的寓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已成為大型節會、慶典開幕式中的最佳表演項目。(記者郭保禮通訊員鄧有峰趙順順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