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撅燈官
從藝年限:45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高密市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789
徐兆福,男,1955年3月生,山東省高密市夏莊鎮官莊社區人,2012年12月被確定為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撅燈官”是高密夏莊鎮張家官莊一帶的民間表演形式。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在生活中不斷創造出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傳下來的,據說起源于宋朝末年?!熬餆艄佟钡难莩鲫犖辇嫶?角色齊全,表演形式靈活,藝術個性鮮明,就如同將一臺戲由室內搬到了街頭,邊走邊演,既有舞臺戲,也有民間雜耍,表演可隨意,群眾可參與,使其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沒有固定臺詞,走到哪里,說到哪里,這就要求主演者必須具有較好的口才和現場表演能力。另一個特別之處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轎和撅架子?!熬餆艄佟睉蛑兴氖抢习傩丈磉叺氖?或褒或貶,風趣幽默,歷代以來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近年來,通過多方積極挖掘,將幾近消亡的土戲“撅燈官”重現社會舞臺。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撅燈官亮相濰坊周
2009-09-30 11:24:32 來源:濰坊晚報
,2009(青島)濰坊周開幕式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東廣場隆重舉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撅燈官亮相濰坊周。(記者李東杰)
土戲“撅燈官”重放光彩
濰坊新聞網 2009-05-04 09:03:44
濰坊新聞網5月4日訊 不久前,在高密市舉行的民間文藝大展演上,幾近消亡的土戲“撅燈官”重新亮相街頭,那土味十足的表演喚起了很多人塵封已久的記憶。日前,記者來到高密,探訪這被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密土戲——“撅燈官”。
●大街上走來表演隊
不久前,在高密市舉行的民間文藝大展演上,夏莊鎮文藝展演方隊里,走來了“撅燈官”表演隊(如右圖)。
只聽號角聲聲、鑼鼓喧天,只見官轎起駕、前呼后擁,浩浩蕩蕩的隊伍,撅架上搶著頭彩的角兒,幾十名畫著臉譜的農民,身著多姿多彩的服飾,駕起旱船、扭著秧歌,在大街上盡興地鬧將起來……
空前的喜慶熱鬧、土味兒十足和詼諧幽默,引得人們翹首引頸,笑逐顏開。
“多少年沒有見到‘撅燈官’表演了,今兒可算是飽了眼福?!贝蠼稚?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這樣說。
那么,“撅燈官”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民間土戲?惹得這么多的老人就像懷念久未謀面的老友。
●“撅燈官”表演很幽默
“其實,‘撅燈官’就是俺高密夏莊鎮張家官莊一帶的民間表演形式?!备呙苁形幕忠晃煌菊f,“‘撅燈官’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扮登官’?!?span lang="EN-US">
原來,“撅燈官”這一表演形式,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在生活中不斷創造出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傳下來的,據說起源于宋朝末年?!熬餆艄佟钡难莩鲫犖辇嫶?角色齊全,表演形式靈活,藝術個性鮮明,就如同將一臺戲由室內搬到了街頭,邊走邊演,既有舞臺戲,也有民間雜耍,表演可隨意,群眾可參與,使其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沒有固定臺詞,走到哪里,說到哪里,這就要求主演者必須具有較好的口才和現場表演能力。另一個特別之處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轎和撅架子?!熬餆艄佟睉蛑兴氖抢习傩丈磉叺氖?或褒或貶,風趣幽默,歷代以來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撅燈官”的演員很多,主要角色有十幾個。首先是燈官,這是表演隊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看上去是坐在官轎里,下去體察民情。每走到一地,他都要向地方詢問這里的社情民意,該褒的褒,該貶的貶,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他要風趣幽默,靈活應變,指揮整個演出活動的前進或停留。二是在撅架上表演的撅官,他是僅次于燈官的角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他配合燈官表演各種幽默滑稽動作,以吸引人們觀看,以逗趣引人發笑為能事。隊伍行走時,他就坐在翹板上表演,隊伍停下來時,他可下來摻和燈官的表演,插科打諢,挑起人們的情緒。其他演員還有當頭號、地方、茶挑、回避和肅靜衙役等。
●光芒重現有待光大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變遷,“撅燈官”這種表演形式漸漸被人遺忘,漸漸萎縮衰退,特別是在“文革”后,再也沒有演出,那熱鬧也銷聲匿跡了。
1990年,老藝人徐明清自發組織了四十多人的表演隊伍,根據回憶重新進行了排練?!熬餆艄佟钡脑俣攘料?得到了有關部門和附近群眾的大力支持,經過多方挖掘和保護,已被認定為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據有關人士稱,目前劇目的表演技巧等仍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發揚光大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郭保禮通訊員荊兆強文/圖
高密“撅燈官”引贊嘆
濰坊新聞網 2009-04-23 12:55:17
濰坊新聞網4月23日電 在昨晚浩浩蕩蕩的狂歡巡游隊伍中,高密民俗“撅燈官”所過之處,立即引來市民贊嘆聲一片。
據現場指揮人員徐兆福介紹,他們來自高密市夏莊鎮官莊社區,高密民俗“撅燈官”從宋朝一直流傳至今。相傳,當時高密有一鄉人,他為了代表民眾對當時官員的勤政為民表示感激,就組成了一支百人的隊伍,中間花轎坐著縣官(鄉人自飾),身旁從役、妻妾近百人,身后為自己的愛女,愛女坐于一長木上,長木另一端連在一架雙輪車中間車軸上,另有一根長木從雙輪車車軸處向后延伸,這樣,由兩人下壓,則愛女就像被壓蹺蹺板一樣,被高高撅起,由此命名為“撅燈官”,當時,主要是向官員拜年及表示民眾自發擁護之意。
從那以后,“撅燈官”在高密逐漸流傳下來。每年農歷6月13日,以及正月初八等重要民間節日,都要在社區20多個村莊巡回演出。目前,這一新穎別致的民俗,已經由當地上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當地民眾心中,這已經成為社區居民們不可缺少而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臧岳 付曉杰
山東高密土戲“撅燈官”重放光彩
2009-02-10 09:56:07 來源:濰坊晚報
上午,山東濰坊市高密市在人民大街舉行春節街頭民間文藝大展演,幾近消亡的土戲“撅燈官”重新亮相街頭,它那土味十足的表演喚起了很多人塵封已久的記憶。
上午10時許,在高密市夏莊鎮文藝展演方隊里,走來了撅燈官表演隊(如圖)。只聽號角聲聲、鑼鼓喧天,只見官轎起駕、前呼后擁,浩浩蕩蕩的隊伍,撅架上搶著頭彩的角兒,幾十名畫著臉譜的農民,身著多姿多彩的服飾,駕起旱船、扭著秧歌,在大街上盡興地鬧將起來。它空前的喜慶熱鬧、土味兒十足和詼諧幽默,引得人們翹首引頸,笑逐顏開。
撅燈官也稱扮登官,是流傳在高密市夏莊鎮張家官莊一帶的民間表演形式。它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在生活中不斷創造出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傳下來的,據說起源于宋朝末年。撅燈官的演出隊伍龐大,角色齊全,表演形式靈活,藝術個性鮮明,就如同將一臺戲由室內搬到了街頭,邊走邊演,既有舞臺戲,也有民間雜耍,表演可隨意,群眾可參與,使其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沒有固定臺詞,走到哪里,說到哪里,這就要求主演者必須具有較好的口才和現場表演能力。另一個特別之處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轎和撅架子。撅燈官戲中所唱的是老百姓身邊的事,或褒或貶,風趣幽默,歷代以來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撅燈官的演員很多,主要角色有十幾個。首先是燈官,這是表演隊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看上去是坐在官轎里,下去體察民情。每走到一地,他都要向地方詢問這里的社情民意,該褒的褒,該貶的貶,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他要風趣幽默,靈活應變,指揮整個演出活動的前進或停留。二是在撅架上表演的撅官,他是僅次于燈官的角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他配合燈官表演各種幽默滑稽動作,以吸引人們觀看,以逗趣引人發笑為能事。隊伍行走時,他就坐在翹板上表演,隊伍停下來時,他可下來摻和燈官的表演,插科打諢,挑起人們的情緒。其他演員還有當頭號、地方、茶挑、回避和肅靜衙役等。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表演形式漸漸被人遺忘,漸漸萎縮衰退,特別是在“文革”后,再也沒有演出,那熱鬧也銷聲匿跡了。1990年,老藝人徐明清自發組織了四十多人的表演隊伍,根據回憶重新進行了排練。撅燈官的再度亮相,得到了高密市文化局、夏莊鎮黨委政府和張家莊四個自然村的大力支持,經過多方挖掘和保護,近日被認定為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劉揚)